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水和水蒸气》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科学三年级下册《水和水蒸气》教学设计

科学三年级下册《水和水蒸气》教学设计

《水和水蒸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认识水的蒸发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通过实验了解加快蒸发的条件。

2、指导学生观察、分析、描述水在蒸发时所发生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想像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液态和气态的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和加快水蒸发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生活中的现象探究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准备:酒精灯、火柴、小烧杯、水、一块湿抹布,毛巾等一个大烧杯,有水,一小袋盐,小药匙一把,一根玻璃棒。

两个中烧杯,事先贴上标号(1号和2号),半杯水,每组一块手绢,培养皿,吹风机,小电池,热水袋,电熨斗,小电风扇教学过程:一、初步了解蒸发现象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单元,水单元(用湿抹布在黑板上写一个水字),请你猜测一下,这个“水”会有什么变化?2、学会汇报,(变干了,变成水蒸气,蒸发掉了等等)3、这是怎么回事呢?(或你知道为什么吗?)4、你看到水蒸气了吗?由此,你觉得水蒸气它是什么样的?(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5、小结:像这样由水变成水蒸气的现象,我们就叫做蒸发。

(板书)6、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蒸发现象吗?7、学生举例。

二、知道加快蒸发的三个条件。

1、从刚才的回答中,老师发现大家在平时生活中都是一个有心者,这一点老师非常喜欢。

不知道大家的生活经验怎么样。

比如说,老师这儿有一块湿毛巾,你能想到几种方法让上面的水蒸发掉呢?2、学生思考后回答。

3、不错,其实还有一种方法,那就是我们什么也不做,就让他这样放在这,过了一段时间后,它会不会干?对,但这样做时间就比较长了。

4、那怎样做能让这块毛巾快点干呢?看哪组想到的方法比较好。

5、小组讨论。

汇报时注意说出所需的器材和实验过程。

6、汇报(按方法汇总)7、老师事先准备了几样实物,但还有几组的同学只能对不起你们了,加入到其它组去吧,好吗?8、分组实验。

刚才的实验大家都做得很认真,谁能说说你们观察到的现象?9、现在,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怎样就可以加快蒸发呢?1、学生讨论、猜测。

科学三下水和水蒸气教案

科学三下水和水蒸气教案

科学三下水和水蒸气教案教案标题:探索水和水蒸气的性质与变化教学目标:1. 了解水和水蒸气的性质和特点。

2. 掌握水和水蒸气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3. 能够观察和记录水和水蒸气的变化现象。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水、烧杯、热水、冷水、锅、盖子、温度计等。

2. 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水和水蒸气的状态变化。

3. 教学辅助工具:黑板、彩色粉笔、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水和水蒸气的状态变化,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

2. 提出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观察到水和水蒸气的变化现象?能否举例说明?实验探究:1. 实验一:观察水的状态变化a. 将适量的水倒入烧杯中,观察水的形态和性质。

b. 向烧杯中加入适量的热水,再次观察水的形态和性质。

c. 向烧杯中加入适量的冷水,再次观察水的形态和性质。

d. 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并总结水的状态变化规律。

2. 实验二:水的蒸发过程a. 将一定量的水倒入锅中,用盖子盖住锅口。

b. 加热锅中的水,观察盖子上是否有水滴形成。

c. 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并解释水蒸气的形成原理。

概念讲解:1. 通过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讨论水的状态变化和水蒸气的形成过程。

2. 讲解水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及相互转化的条件。

巩固练习:1. 学生小组间互相出题,进行知识问答游戏,巩固对水和水蒸气的理解。

2. 完成一份练习题,测试学生对水和水蒸气的掌握程度。

拓展活动:1. 学生自主观察和记录日常生活中水和水蒸气的变化现象,并撰写观察报告。

2. 邀请专业人士或相关行业从业者来学校进行讲座,介绍水和水蒸气的应用领域和相关技术。

课堂总结:1.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水和水蒸气的性质与变化规律。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教学延伸:1. 将水和水蒸气的性质与变化与其他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进行对比分析。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验,研究其他物质的状态变化和相互转化过程。

水和水蒸气

水和水蒸气

水和水蒸气《水和水蒸气》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水的性质和水蒸气的形成及其相关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水的性质和特点;2. 水蒸气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难点:1. 水蒸气与水的关系;2. 实验操作及数据处理。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试管、烧杯、酒精灯等;2. 实验物品:水、冰块、盐;3. 教学课件:教学PPT、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水和水蒸气的日常应用场景,引发学生对本节课主题的兴趣和思考。

2. 学习水的性质: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了解水的性质和特点,如透明、流动等。

3. 学习水蒸气的形成过程: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了解水蒸气是由水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

4. 进一步探究: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水和水蒸气之间的联系,及相关知识。

5.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提出问题并解答,让学生对水和水蒸气有更深入的理解。

六、课后作业:1. 完成实验报告,归纳总结水和水蒸气的关系;2. 自主查阅相关资料,扩大对水和水蒸气的了解;3. 准备下节课课堂分享。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亲身实验中感受到了水和水蒸气间的联系,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在教学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和动手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意识。

希望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能够继续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热爱,引导他们不断探索、实践,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水和水蒸气小学科学教案[最终版]

水和水蒸气小学科学教案[最终版]

水和水蒸气小学科学教案[最终版]第一篇:水和水蒸气小学科学教案[最终版]各位评委各位专家,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六课《水和水蒸气》。

教材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首先是一个实验:往浅碟子里放入水然后放在阳光下,观察碟子里的水量变化。

通过这个实验引出水蒸发成水蒸气的概念。

第二部分先是分析水在什么情况下会蒸发得更快些。

然后选择其中一种方法:蜡烛加热汤勺中的水来进行实验。

第三部分是讲水蒸气又会重新凝结成水,并通过实验“把冷烧杯倒扣在热水上”进行证明。

最后根据这个知识点来解决上一节课的遗留问题:盛冰的玻璃杯外壁上的水珠形成的原因。

根据教材内容和三年级学生实际情况,我精心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环节一:动态观察,引出蒸发,环节二:实验探究,加快蒸发,环节三:静态观察,发现凝结,环节四:深入思考,解析白汽;环节五:课外延伸,回归生活。

下面我进行具体的展开介绍。

一、动态观察,引出“蒸发”为什么说是“动态观察”呢?因为在上这一堂课之前我让学生回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观察一块湿手帕上的水的变化,分时间段进行记录:5分钟、30分钟、2小时、第2天早上,让每位学生亲身体验一次水蒸发成水蒸气的过程。

通过这样的观察学生收获一定很多,所以一上课,我首先请学生汇报他们的实验结果,许多学生说手帕慢慢变干了。

然后我接着提问那么手帕里的水到哪里去了呢?我请你们说说自己的看法,有些学生说水变成了水蒸气跑到空气中去了,这时我顺势引出蒸发的概念: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我们叫蒸发。

学生对于水蒸气肯定很好奇,这时候我再请学生把这块手帕重新打湿,观察一下湿手帕上的水蒸气,可以用闻一闻、看一看、摸一摸等方法。

可是为什么啥都没有观察到呢?这个时候我再请学生比较一下水和水蒸气,这样就可以直接地把水蒸气的特点总结出来了:水蒸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的气体。

这个环节是我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添加的,通过这个环节可以使学生明确水和水蒸气的区别,深入的了解水蒸气。

小学科学10水和水蒸气(教案)

小学科学10水和水蒸气(教案)

小学科学10水和水蒸气(教案)小学科学教案:水和水蒸气【引言】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

它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我们每天都与它有着密切的接触。

本教案将以小学科学10水和水蒸气为主题,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水和水蒸气的特性、循环和应用。

【学习目标】1. 了解水和水蒸气的特性,理解其分子结构。

2. 了解水的三态变化,并能够描述水的循环过程。

3. 掌握水的重要性,认识水的应用及节约意识。

【学习内容】一、水的特性1. 水的存在形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2. 水分子的结构: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

二、水的三态变化1. 固态转液态:熔化。

2. 液态转气态:蒸发。

3. 气态转液态:凝结。

4. 液态转固态:凝固。

三、水的循环1. 蒸发:水从液态转变为气态。

2. 液态水的沉淀:形成云、雨滴等。

3. 降水:水从云中以雨、雪、冰等形式回到地面。

4. 地面径流和地下径流:水通过河流和地下水层流回大海。

四、水的应用及节约意识1. 生活用水:饮用、洗涤、烹饪等。

2. 农业用水:灌溉农作物。

3. 工业用水:制造、冷却等。

4. 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及具体节水措施。

【教学流程】一、导入(约5分钟)通过展示一杯水,引起学生对水存在形态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知识讲解与示范(约15分钟)1. 介绍水的存在形态和分子结构,并展示水分子结构模型。

2. 通过实验展示水的三态变化过程,并向学生解释其原因。

实验:将一杯水放在桌上观察水蒸发形成水蒸气。

3. 讲解水的循环过程及其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思考水在地球上的流动方式。

三、学生操作与实践(约25分钟)1. 学生小组合作:观察水的蒸发实验并记录下实验结果。

2. 学生小组分享观察结果,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a) 水是如何变成水蒸气的?b) 水蒸气是如何转变为液态水的?c) 雨水是从哪里来的?四、概念巩固与拓展(约15分钟)1. 教师进行概念巩固,复习水的三态变化和水的循环过程,并进行简要总结。

三年级科学下册 水分子和水蒸气教案 教科版

三年级科学下册 水分子和水蒸气教案 教科版

三年级科学下册水分子和水蒸气教案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水分子和水蒸气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水分子的组成和结构;2. 理解水蒸气的形成过程和特性;3. 掌握水分子和水蒸气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术语。

二、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2. 板书工具;3. 实验器材:水、加热器、玻璃杯、塑料袋等;4. 教学资料:图片、视频、实验记录表等。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水分子的组成和结构1. 导入(5分钟)通过问答或展示图片的方式,引发学生对水的认识,激发研究兴趣。

2. 水分子的组成(10分钟)使用多媒体投影仪,展示水分子的组成和结构,并讲解其中的原子和化学键的概念。

3. 水分子实验(15分钟)安排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水的形成和分子结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发现水分子的特性。

4. 水分子的应用(10分钟)通过展示不同应用领域中的水分子的例子,培养学生对水分子在生活中的意识和应用能力。

第二课时:水蒸气的形成和特性1. 复(5分钟)通过问答或温故水分子的结构,巩固学生对水分子的理解。

2. 水蒸气的形成(10分钟)使用多媒体投影仪,讲解水蒸气的形成过程和原理,引导学生理解蒸发和汽化的区别。

3. 水蒸气实验(15分钟)通过实验展示水蒸气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4. 水蒸气的特性(10分钟)讲解水蒸气的特性,包括难见、难闻、可渗透等特点,加深学生对水蒸气的认识。

四、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了解了水分子的组成和结构,掌握了水蒸气的形成过程和特性。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应用能力,提高了对水分子和水蒸气的认识和理解。

五、作业布置请学生回家观察和记录身边使用水分子和水蒸气的实例,写下自己对水分子和水蒸气的认识和体会。

三年级科学下册 水和水汽教案 教科版

三年级科学下册 水和水汽教案 教科版

三年级科学下册水和水汽教案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水和水汽教案教学目标- 认识水的重要性和特性- 了解水的三态及其转化过程- 掌握水与物体的热传导规律教学准备-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水和水汽》教材- PPT演示文稿- 水的三态实物样本:水、冰、水蒸气- 相应的实验器材- 学生实验报告表格教学过程1. 导入 (5分钟)- 向学生引入今天的主题,让他们知道将研究有关水和水汽的知识。

- 提问:你们每天都接触到水吗?你们认为水在生活中有哪些作用?2. 水的重要性和特性 (10分钟)- 使用PPT演示水的特性,如透明、无味、浸透性等。

- 引导学生思考水的重要性,如饮水、洗涤、灌溉等方面的应用。

3. 水的三态及转化 (20分钟)- 向学生展示水、冰和水蒸气的实物样本,让他们观察和描绘不同态的特征。

- 通过互动讨论,引导学生了解水的三态及其转化过程,如蒸发、凝固、熔化等。

- 进行简单的实验,如将冰块加热观察其熔化过程,或将水加热观察其沸腾过程。

4. 水的热传导规律 (15分钟)- 介绍热传导的概念,即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

-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不同材料的热传导性能,如金属和塑料的比较。

- 引导学生总结水的热传导规律,即水是一个较好的热传导介质。

5. 实验报告和讨论 (10分钟)- 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如用吹风机加热水观察水的变化。

-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填写实验报告表格。

- 分组进行讨论,互相分享实验结果和体会。

6. 小结 (5分钟)- 总结今天的研究内容,强调水的重要性、三态及其转化过程以及水的热传导规律。

- 鼓励学生继续观察和思考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变化。

教学延伸- 鼓励学生自行寻找更多关于水和水汽的知识,并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

- 带领学生参观实验室、自然资源博物馆等相关场所,拓宽他们对水科学的认识。

教学评估- 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讨论表现。

- 评价学生的实验报告是否详细、准确,是否能正确归纳实验结果。

水和水蒸气-教科2001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水和水蒸气-教科2001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水和水蒸气-教科2001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对水的性质有所认识,理解水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可以凝结成水。

2.知道水的常见用途,如饮用、洗涤、种植、发电等。

3.能够观察水的变化,如水的沸腾、汽化等现象。

二、教学准备1.显示器、投影仪、音响等教学设备。

2.实验材料:热水、冰、锅、盆、玻璃杯等。

3.教辅材料: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师用书、学生用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老师问学生:“水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用途?”2.让学生自由发言,列举出一些水的常见用途。

2. 理论讲解1.老师引导学生观察热水和冰,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热水可以变成水蒸气,而冰可以变成水?2.老师简要介绍水和水蒸气的概念,并引导学生理解水可以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可以凝结成水的过程。

3. 实验演示1.老师将锅中的水烧开,引导学生观察水的沸腾现象。

2.老师取出烧开的水倒入盆中,引导学生观察水的流动。

3.老师将冰放入玻璃杯中,加入适量的水,引导学生观察冰的融化过程。

4.老师将加热后的玻璃杯放入盆内,引导学生观察水的变化过程。

4. 总结1.老师让学生回顾本节课中的实验演示和理论讲解,让学生自由发言,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老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和强调,确保学生掌握知识点。

四、作业布置1.学生根据本节课中的实验演示和理论讲解,撰写一篇作文,介绍水和水蒸气的概念和变化过程。

2.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水和水蒸气的变化现象,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演示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水的变化过程,并通过理论讲解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水和水蒸气的概念和变化规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学会了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在今后的学习中,需要继续强化学生对水和水蒸气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和应用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和水蒸气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

2、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

过程与方法:
1、观察浅盘子中的水在阳光照射下会发生什么变化,同时结合生活中“水会干掉”的经验,讨论水的蒸发。

2、观察比较自然状态下和人工加热情况下水的蒸发现象的异同。

3、观察把一个大的玻璃杯倒扣在一个装满热水的小杯子上会出现什么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2、感受、体验物质变化的可逆性。

【教学重点】探究固态和气态的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和加快水蒸发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生活中的现象探究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准备】小组:浅碟子1只、半碟清水、记号笔1支,大的透明玻璃杯1只、小杯子1只、1小杯热水。

【教学过程】
一、水到哪里去了
1、师:下雨之后我们常常都能看到地面上有些积水。

天晴了,这些积水就会很快干掉的,那么这些水到哪里去了呢?
2、学生推测。

(预设:可能到泥土里去了;可能被太阳晒干了,也许学生会说水蒸发了,那教师也可以问一句:如果验证你的说法呢?)
师:这些水去哪了呢?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探究一下吧,如何做呢?
(学生思考后汇报)(预设:浅碟子中加好水,然后不盖盖子,看看水会不会减少等类似的方法。


师:在做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预设:可能水的变化不大,所以刚开始先要在水面做一个标志,然后把浅碟子放在阳光下,一段时间后观察水面的变化。


3、学生实验观察
师:有什么发现吗?
(预设:浅碟子中的水减少一部分;碟子外没有水漏出来。


师:水既没有流出去,也没有渗入碟子中,它怎么会减少了呢?
(预设:水变成了我们肉眼看不见的水蒸气进入到空气中去了。


指导学生看书P54看漫画和文字。

蒸发
板书:水(液态)水蒸气(气态)和课题:水和水蒸气
4、师:现在你能解释水洼里的水是怎么样干掉的吗?试试用图画的方式把你的解释展示出来。

(学生画后投影交流。


二、加热能加快水蒸发吗
1、师:我们已经知道了水能够蒸发变成水蒸气,那你们有什么新的想了解的吗?
(预设:什么时候水会蒸发;怎么样水才能蒸发的快点;蒸发后的水有什么用……)
师:对于其中的两个:水在什么条件下会蒸发变成水蒸气?什么情况下蒸发的更快些?你有什么想法吗?
2、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预测(预设:温度越高,水蒸发得越快;空气越干燥,水越容易蒸发;有风吹,水蒸发得越快。


师:我们今天先来研究其中的一个,水蒸发得快慢与周围的温度有关吗?可以怎么研究呢?小组讨论一下(可适当参考P55)。

学生讨论后汇报
(预设:取两只相同的不锈钢长柄汤勺,都加入2/3勺水,把其中的一只搁在桌面上,用书本垫起勺柄,使勺口呈水平摆放(使水不会流出);另一勺水则放在蜡烛(或者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师:实验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
(课件出示:1、一定要注意用火安全,还要注意避免烫伤身体——不要用皮肤直接接触加热过的勺子;2、远离水沸腾后产生的蒸气。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观察到什么现象吗?
(预设:放在蜡烛上加热的水里过一会儿就会不断地冒出气泡,水上方空气中有很多白汽。

过几分钟后,勺子中的水就干了。

而另外一只不加热勺子里的水量减少的不多。


师:从我们看到的现象里你有什么发现吗?
(预设:加热可以加快水的蒸发。


小结:水蒸发的快慢与水吸收热的多少是有关系的,水在受热的情况下蒸发会加快。

三、空气中的水
1、师:水会蒸发,在阳光照射下,河流和大海中的水一直在蒸发,因而空气中有很多看不见的水蒸气,那么如果不断的蒸发,河流和海里的水岂不是越来越少了啊,最终会没有,是这样的吗?那是怎么回事呢?
(预设:天上经常要下雨的,河流和海里的水又会多起来的)
师:也就是说你们认为水蒸发到空气中之后又会通过下雨变成水,是这样吗?你能证明一下吗?
学生讨论后汇报
(预设方法:可以在桌面上放一只小杯子,里面加入一些热水。

然后用一只大的玻璃杯,杯口朝下罩住盛水的小杯子。


教师投影演示。

师:有什么发现吗?
(预设:上面罩住的杯子的杯壁上有很多的小水滴。


师:你能解释吗?
(预设:学生回答可能有些困难,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看书并讲解。

从水里出来的热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杯就会冷却下来,变成人们看得见的水滴。

水蒸气冷却后变成看得见的水滴,这种现象叫凝结。

)板书:凝结
师:现在你能解释上节课的问题了吗?装满冰块的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凝结
(预设:玻璃杯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盛冰的玻璃杯冷却下来,在杯壁上形成了小水滴。

)板书:水蒸气(气态)水(液态)
四、拓展
师:我们对水研究了整整一个单元,你能课外总结一下吗?下节课我们来交流。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