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最新中国音乐史总结分析

2014年最新中国音乐史总结分析
2014年最新中国音乐史总结分析

2014年最新中国音乐史总结分析

作者:anne

古代部分:

一,远古夏商时期的音乐:

中国音乐的起源: 模仿说、感情说、劳动说;

乐舞:早期的音乐常常和舞蹈结合在一起,故名之“乐舞”。

黄帝时代的《云门》,又称《云门大卷》,相传黄帝部落以云为图腾,所以这是一部歌颂氏族图腾的乐舞。

《咸池》又名《大咸》,相传咸池为东方日浴地,故这是一部崇拜日浴的乐舞。

《箫韶》又名《大韶》,简称从《韶》。最初是咸黑所作的声歌,原名《九招》,虞舜时代的质又修订过,故后世又称此乐为《韶虞》。《箫韶》之名,是由于此乐舞以排箫为主要伴奏乐器的缘故。

夏代开始进入奴隶制社会,乐舞内容从氏族社会中对于图腾或大自然的歌颂转向对奴隶主统治者的歌颂。

《夏龠》又名《大夏》,是一部歌颂夏禹治水有功的乐舞。此乐舞在周代演出时舞者共六十四人,分为八行八列。主要伴奏乐器为龠,龠为管乐器,是排箫的原始形制。

《大濩》又称《濩》,是一部歌颂成汤灭夏建立商朝功勋的乐舞。

“巫乐”,又称“巫音”,即巫术活动中所用的乐舞。

天然材料制成的乐器:骨哨、骨笛;龟甲摇响器;鼍鼓;磬(现存故宫博物馆的三音编磬为“永启”“永余”“夭余”);

陶制乐器:摇响器、陶铃、陶角、陶鼓、陶镛、陶埙;

铜制乐器:铜铃、铜鼓、钟、铙、镛、鑮;

二,周秦时期的音乐:

周代的礼乐制度:君主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用二佾。佾指古代乐舞的行列。关于佾有两种解释:一,每佾固定为八人;二,人数与八佾相同,如八佾每佾八人,六佾每佾六人等。

音乐教育:

对象:贵族子弟,即世子和国子。“乐”的学习内容:乐德、乐语和乐舞。

乐德:“中、和、祗、庸、孝、友”;阅读会员限时特惠7大会员特权立即尝鲜

乐语:“兴、道、讽、诵、言、语”;

乐舞:六代乐舞为主,如《云门》、《大咸》、《大夏》、《大濩》、《大武》;

学习目的:达到统治阶级提倡的“礼乐治国”。

六代乐舞:《云门》、《咸池》、《箫韶》、《大夏》、《大濩》、《大武》;前五部参照远古夏商时期音乐。《大武》内容描写周武王伐纣的全过程。

采风:是一种为了解民意、完善施政而采取的一种较为积极的举措。采风制度的建立为宫廷提供了大量的优秀民间音乐和歌词,而且为保存先秦时期的民歌作出了不朽的功绩。

颂乐:用于天子祭祖、大射、视学及两君相见时等重大典礼时的乐舞。《诗经》里保存了《商颂》、《周颂》、《鲁颂》等三颂。内容大都是史诗性的,带有神话色彩。颂有乐章形式、有乐歌形式、也有纯器乐形式,一般速度较慢。

郑卫之音:代表民间俗乐。“郑卫之音”是郑国与卫国一带的地方音乐,它保留了浓郁的商代音乐特色,节奏奔放活泼,音乐优美抒情,风格上与“雅乐”迥然异同。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荀子曾根据民间歌曲创作了《成相》篇。“成相”就是手持“相”这种乐器作为伴奏的说唱。

《成相》篇的内容主要宣扬为君治国之道。

乐器:八音分类法:按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诸类乐器中以打击乐器较多。

乐律:三分损益法律是一种用数学计算的生律方法。把一个振动体(即弦长)的长度均分为三段,去掉它的1/3,得2/3,称“三分损一”。如加上他的1/3,得4/3,称为“三分益一”。这种取律的方法称为“三分损益法”。

三,两汉三国时期的音乐:

汉代的官方音乐机构有“太乐”和“乐府”两署,分别隶属于“奉常”和“少府”。相和歌作为汉代北方民间歌曲的总称,包含了各种不同内容、形式的民谣。汉魏时期的相和歌作品数量相当丰富,大致分为“相和引”、“相和曲”、“吟叹曲”、“四弦曲”、“平调曲”、“清调曲”、“瑟调曲”、“楚调曲”、以及“但曲”。如“相和引”的作品就有《箜篌引》、《商引》、《徵引》、《羽引》、《宫引》、《角引》等六曲。

汉代的歌舞以粗狂豪放的民间色彩,取代了周秦以来的宫廷歌舞的巫术风格。民间歌舞包括:公莫舞、巴渝舞、鼙舞、盘舞、铎舞、拂舞、白纻舞、踏歌。打击乐器:建鼓、提鼓、小鼓、扁鼓、鼗鼓;

汉代古琴音乐逐渐从相和歌乐队中脱离出来,向着器乐化的倾向发展,这个时期的琴曲创作有一个显着的特点,就是不少琴曲直接取自当时的相和歌或相和大曲,且带有明显的叙事性特点。其中《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就是其中的代表。

美学专着:阮籍《乐论》、嵇康《声无哀乐论》

乐律:京房六十律,计算方法是在三分损益十二律之后,继续用此法上下相生,直到六十律为止。

四、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

相和引:主要是以五音来命名的有歌辞和伴奏的歌曲形式。凡相和,伴奏乐器有苼、笛、节歌、琴、瑟、琵琶、筝七种。宫、商、角、徵、羽五引的歌词都是七字一句,三句一段的单段体,与《箜篌引》五言、七言、长短句等多变句式不同。

清商乐:又名清乐,是在相和三调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不仅包括汉魏旧曲,还收入了江南吴歌和荆楚西声。

《碣石调·幽兰》是目前仅见的一首以文字记谱的琴曲,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五、隋唐时期的音乐:

变文:是唐代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内容可分为两类,一类讲述佛经故事,是佛教通俗化的结果。还有一类讲述历史传说或民间故事。作品的特点是语言生动、纯朴、有韵有白、有说有唱。变文是散文和韵文相间的叙事体裁,韵文部分通常是七言四句一段,也有五言、六言的。音乐性、故事性都很强,借以吸引听众、传播佛经。变文有三类形式:只唱不说,只说不唱,有唱有说(此类占多数)。以散文引起,以唱文叙述内容。坐部伎和立部伎是按不同的表演形式而分。

唐代宫廷燕乐的三个概念:广义,是相对于“雅乐”来说的俗乐,包含十部乐和教坊乐。次广义,专指一种具有特殊风格的音乐,融胡俗乐于一体,尤其是龟兹乐。狭义,专指唐贞观时期张文收采古《朱雁》、《天马》之义所作的《景云河清歌》。

六、宋元时期的音乐:

宋朝的宫廷音乐主要有两方面的特点:1,宫廷音乐艺术向着小型、精致的审美趋向发展。如唐代大曲在北宋时已不再表演全曲,而仅仅裁取大曲中的一段或几段音乐进行演奏,称之为“摘遍”;2,乐器独奏和小合奏等具有独立地位的纯器乐形式也开始盛行于宫廷,并体现出高超的演奏技艺。

说唱音乐种类:鼓子词、诸宫调、货郎儿

戏曲音乐种类:宋杂剧音乐、元杂剧音乐、南戏音乐

乐器:拉弦乐器:嵇琴、胡琴;

吹管乐器:芋笙、巢笙、和笙;

弹弦乐器:三弦、火不思;

打击乐器:云璈;

键盘乐器:兴隆笙;

《梦溪笔谈》乐论:《梦溪笔谈》是北宋沈括的一部笔记体着作,其内容记述了古代科技和人文的众多成就以及其本人的深刻见解。此书的乐论部分占有相当篇幅,涉及乐器、乐曲、宫调、乐谱、律学、音乐思想和音乐声学等各个领域。其中有些内容为音乐史上的首次记录,如:最早出现“乐学”、“声学”和“马尾胡琴”的词汇,最早出现的燕乐二十八调的用声数及其音高的记录,最早出现的工尺谱字和乐谱中“敦、擎、住”等节奏称谓,以及在世界声学范围内首创的“纸人演示”共振实验。

七、明清时期的音乐:

俚曲:蒲松龄将《聊斋志异》中的一些故事,结合当地方言及各种小曲,编成说唱形式,这些作品被人们称为蒲松龄“俚曲”或“聊斋俚曲”。曲牌大多来自于明清的民歌小曲、戏曲。其音乐优美朴实,语言多为白话,通俗易懂,伴奏形式比较自由。曲艺音乐的发展:鼓词类、弹词类、牌子曲类、渔鼓道情类、琴书类。

戏曲音乐的发展:宋元时期盛行于北方的杂剧,至元末逐渐衰落,而流行于南方的南戏却得到较大发展。南戏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杂剧、诸宫调等其他姐妹艺术的精华,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体制,明清时期演变成为传奇剧。由于流传地区不同,逐渐相继出现了各种声腔体系。明代流行于江南地区的“四大声腔”——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昆山腔是其中影响最大的几种声腔。除此之外,清中叶以后,又出现了梆子腔及皮黄腔系统为代表的各种地方声腔剧种。

近代部分:

旧民主主义时期音乐文化发展的主要表现:

1,封建统治阶级的雅乐早已衰落,而且原来来自民间俗乐的“雅部”(昆曲、琴曲等)也处于不断衰落的状况;

2,随着政治形势的发展出现了大量反映当时现实生活的新民歌(包括早期的工人歌曲)、地方戏曲(即“花部”)和说唱音乐获得了更为迅速的发展,并增加了不少新的剧种和曲种,还自发产生了初期的戏曲改良运动;

3,20世纪初至五四运动前后,出现了大量有别于传统旧乐的学堂乐歌,这也是当时进步的知识分子传播民主革命思想的一种手段;

新民主主义时期音乐文化发展的主要表现:

1、大量原本活跃在农村的民间艺人纷纷进入城市,使原来在农村的说唱曲种、戏曲剧种不

断在城市中落脚,不断走向职业化的发展;

2、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推动全面的“龙头”作用;

3、中国近代音乐创作始终以各类声乐体裁发展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京剧是以徽剧、汉

剧作为基础的一种“皮黄戏”。乾隆后期四大徽班进京。“徽班”主要演出具有一定斗争性的历史剧目,更接近人民的生活也更富盒式带的要求。

清末明初,随着西洋话剧的传入,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文明戏”(也称“新剧”)在各大城市迅速兴起。通过编演《潘烈士投海》、《黑奴吁天录》等中外体裁的“时事新戏”,在唱腔、表演、舞台布景等方面的大胆改革,创立了所谓“海派京戏”。戏曲改良运动曾促进了戏曲艺术同当时社会现实的联系,也演出了一些揭露、抨击社会罪恶和要求摆脱封建束缚的新剧目。

考试题型:填空(10道):2分名词解释(5道):4分简答(4 道):5分论述(2 道):10分

论儒家、道家、墨家的美学观点。

学堂乐歌的产生、发展、内容、代表人物、历史意义。

隋唐时期的音乐文化交流:西域(乐器,乐律)、东亚、各个民族之间。

冼星海的音乐创作和历史意义:个人艺术经历,创作过的曲目(黄河)

中国音乐史重点

1学堂乐歌 清末明初时期我国新式学堂开设的乐歌课及其教唱歌曲,西方乐歌的先进性就在于新的新文化思想理念,它的主题有:“富国强兵”、“抵御外侮”、“救亡图存”“振兴实业”“提倡女权”“主张共和”等等方面,它的主要创作方法是“依曲填词”。 2秧歌剧 秧歌剧是利用秧歌形式表演故事,形成的一种新的歌舞剧——秧歌剧。“秧歌剧”主要指小场的秧歌,一般只有两、三个角色,可表演一些带有简单故事情节的歌舞小戏,秧歌剧的音乐大多是采用当地的民歌,地方戏曲,民间歌舞音乐等。 3沈心工 我国近代学堂乐歌作者,著名的启蒙音乐教育家,曾编写大量乐歌作品,特点大多是为儿童所写,能够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来创作,词意浅而不俗,意味深长,词曲结合得较好,很容易上口,例如【男儿第一志气高】、【革命歌】、【竹马】,作为音乐教育家,他先后编辑出版了【学校唱歌集】(3集)【重编学校唱歌集】(6集)【民国唱歌集】(4集),又重新修订并精选了82首歌曲,汇编成【心工唱歌集】,【新编音乐唱歌集】对我国近代作用。 4【毕业歌】 【毕业歌】是聂耳1934年为电影【桃李劫】创作的主题歌。这是一首进行曲风格的群众歌曲,歌词是自由体新诗,音乐采用核心音调贯穿发展的多段体结构,情绪发展环环相扣,具有很强的概括力和号召力,在影片中出现在青年学生毕业前夕大家欢聚在一堂时唱出,影片结束由此唱出,表达了我国的青年学生在“九一八”事变后的爱国热情,为我国广大青年学生所喜爱,在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5黎锦晖 他是深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为改革学校音乐教育和推广国语而热心从事儿童歌舞创作。20年代他共创作了12部儿童歌舞剧和24部儿童歌舞表演曲,以及数量众多的歌曲、舞曲等,特别是他的儿童歌舞音乐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的科学与民主精神,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小小画家】、【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可怜的秋香】等,这些作品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其后的数十年一直在全国广泛地流传着,为我国歌剧音乐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6王光祈 政治活动家,音乐家,是中国在欧洲第一个获得音乐学博士学位的音乐家。王光祈的音乐是希望达到“音乐救国”的目的,是他的“少年中国”的社会理想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在音乐学领域的具体实践。最早运用比较音乐学的方法进行音乐理论研究的音乐家。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音乐史】、【欧洲音乐进化论】、【东西乐制之研究】、【东方民族之音乐】、【千百年间中国与西方的音乐关系】等

中国音乐史

中国音乐史 1、学堂乐歌的形成与发展,主要代表人物和作品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变法维新思想的影响下,国内各地建立了很多新式学堂,这些学堂大多都设有乐歌课。乐歌课在当时来说,既新鲜又时髦,吸引了不少人为它选曲、写词、配曲,以及投身于乐歌教育工作。1905年以后,随着乐歌课的增多,乐歌活动的声势和范围越来越大,逐步形成了所谓“乐歌运动”,这时期大家所唱的歌,一般称为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的内容,大部分是反映当时中国先进分子要求学习欧美科学文明,实现富国强兵以抵御外侮等民主与爱国的思想。乐歌的旋律,大多采自欧美或日本现成的歌曲曲调,也有少量用中国传统乐曲填词的。 主要代表人物是沈心工(1870—1947)和李叔同(1880—1942)。学堂乐歌是中国新音乐的启蒙与开端,开创了近代国民音乐教育之先河。 2、萧友梅的代表作、贡献;。 萧友梅:广东中山县人,1901年去日本学习教育及钢琴并加入“同盟会”。1912年赴德学习音乐并获博士学位。他是中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先驱、杰出的音乐教育家也是近代专业音乐创作的主要开拓者和主要作曲家,被称为中国现代音乐之父。代表作有声乐曲《问》、《南飞之雁语》、《“五四”纪念爱国歌》 3、青主、赵元任、黄自等的艺术歌曲、特点。 青主:原名廖尚果,著有《乐话》和《音乐通论》,是中国近代较早的音乐美学专著。出版《清歌集》和《音境》两部歌曲集,其中以《我住长江头》、《大江东去》最为有名。青主艺术歌曲的特点他尝试着运用欧洲的作曲技法,创作中国风格的艺术歌曲,在他的作品中,大都是自己创作并配钢琴伴奏,比较注重调性的布局和曲式结构的安排,注意艺术形式和人文精神内涵的融洽。彻底改变了学堂乐改那种“选曲填词”的方式,标志着我国近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已经向前跨进了一大步。 赵元任:著名语言学家,有"汉语言之父"之美称,也是我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作曲家,被称为中国的“舒伯特”。他的代表作有声乐曲《教我如何不想他》、《卖布谣》,合唱曲《海韵》等;他音乐创作的主要领域是歌曲创作,尤其是艺术歌曲和合唱曲。而他创作的歌曲,音乐形象鲜明、风格新颖、旋律优美流畅、富于抒情性,同时体现了他在音乐艺术和语言学领域的双重才华。被认为"他是我国最早敏锐地感到和声在色彩上的意义和最早懂得运用…调性感 情?的中国作曲家。" 黄自:黄自艺术歌曲是他全部创作中最具有艺术价值的部分之一。黄自创作的艺术歌曲无论从内容、题材和风格方面都独具艺术魅力,并代表了黄自音乐创作风格的典型特征。他的代表作有合唱曲《抗敌歌》、《旗正飘飘》,独唱曲《玫瑰三怨》、《花非花》等。其艺术歌曲作品的创作构思,在内容的选择上多是采用中国古诗词或现代近体诗词作为歌曲歌词,在艺术表现上以其唯美、细腻的音乐线条展示诗词本身所蕴涵的意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中,黄自将西方作曲技法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素材相结合,注重钢琴伴奏在歌曲中的展示和体现,使钢琴伴奏声部的音乐具有活跃、流畅的特点,丰富了钢琴的艺术表现力,真正使伴奏与旋律、诗词三者紧密融合在一起。

古代音乐史总结

古代音乐史总结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宋元时期 第一节市民音乐 一市民音乐的主要美容:包括曲子词、唱赚、鼓子词、陶真、诸宫调、宋元杂剧、元散曲、南戏、器乐独奏、鼓版、清乐、细乐、小乐器等多种艺术形式。二市民音乐的主要特点: 1.音乐艺术具有商品经济的性质。 2.有固定的演出场所——“瓦子”中的“勾栏。 3.有职业艺人和专业行会组织“书会”与社会 4.处于主流音乐的地位 5.艺术样式以综合性为主体,如戏曲音乐即是最突出的代表。 瓦子又称瓦肆或瓦舍,是以娱乐为主要内容的商业集中点。 勾栏瓦子中用栏杆获帘幕隔成的艺人演出的固定场子,表演各种民间技艺,书会专为说话人、戏剧演员编写话本和脚本的行会组织,有许多文人加入其中, 社会专门从事表演艺术的职业艺人组成的行会组织, 第二节宋代曲子与元代散曲 一、宋代曲子 曲子是在民间歌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歌曲。音乐部分称曲子,歌词部分称曲子词,简称词。 1.曲子的繁盛 2.曲子的来源于创作方法曲子主要来源是是继承隋唐以来的民歌、曲子或大 曲、法曲的片段。创作方法有两种(1)依乐填词(2)自创新曲 3.曲子的体裁形式与名称(1)小唱(2)吟叫(3)嘌唱 4.唱赚(1)缠令(2)缠达 5.姜夔及其《白石道人歌曲》 二、元代散曲 继承宋代曲子的传统,金元时期又兴起了一种新的歌曲形式——散曲。元散曲与杂剧并称曲。用于抒情、写景、叙事等且采用清唱形式者称散曲;用于表演故事且采用代言体者称杂剧。 1.散曲的音乐 2.散曲的内容 3.散曲的演唱 4.散曲的三种体制(1)小令(2)带过曲(3)散套 5.散曲的伴奏 第三节说唱音乐

中国音乐史整合笔记

上学期 一、六代乐舞:歌颂帝王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云门大卷》《大咸》《韶》《大夏》《大濩》 《武》 乐舞特点:(曲调篇幅短小,结构较为现整,常有很少歌词加入感叹词,节奏突出但旋律性不强,是氏族成员集体创作。音乐尚无阶段性,音乐的主要目的是娱乐和传授物质生产知识。组织生产活动,主要的音乐形式有乐舞和原始歌曲,诗,歌融合的乐舞形式居主要地位) 二、贾湖骨笛:(河南舞阳县,可奏出完整的七音音阶。) “巫”出现的意义:(它是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艺术家和领导者表明了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对音乐组织的利用那个、国家设领导人负责音乐活动的历史由此开始。) 雅乐——指郊庙祭祀、朝会典礼时演奏的音乐。 雅乐的性质:音乐有助于推广德行的教化,亦即向被统治阶级灌输封建论理,道德观念的作用,雅乐体系还表现了封建统治阶级想过(通过)礼乐制度来显示对人民的威慑力量。 周公制礼作乐,严格的等级制度表现:乐队 王宫县,诸侯轩县,大夫判县,大特县 世界上出现最早的,规模最大的音乐教育与音乐演机构——周王朝的音乐领导,机构是“大司乐”。 八音分类方法: 金——钟,石——磬,土——缶,革——鼓,丝——琵琶、湖、木——梆子,匏——笙,竹——笛子 意义:1、第一次乐器分类法。 2、器乐艺术发展成熟的标志。 3、音乐文化较高层次的反映。 曾侯乙编钟出土的意义。 1、青铜铸造工艺和高律科学达到一定高度,体现聪明才智和高超的音乐才能 2、用实物驳倒 “中国音乐就是五声音阶的说法”,3、宣告在公元前五世纪,中国人就已经制造出令现代人震惊,符合近代音乐音响学,乐律理论的一整套乐器4、音乐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标志当时高度发展水平。 三分损益法:又叫五度相生法,是我国最早记载的,,采用数学求律的方法,是按振动体长度计算的。 十二律:将一个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叫十二律。 蕤林夷难无应仲故夹太大黄 宾钟则吕射钟启洗钟簇吕钟(十二律) 从右至左,相邻的两个为“半音”,隔开一个的两个为“全音”。 鼓吹乐定义:是以击乐器和吹乐器的演奏为主的一种音乐。 分类:鼓吹、横吹、短箫钝歌、箫吹、 相和歌定义:是对原始民歌和对两汉魏晋时北方的民间歌曲艺术后经加工后形成的艺术形式的总称。 相和歌分类:徙歌(无伴奏),但歌(三种乐器)相和歌(乐器舞蹈) 相和大曲:对两汉魏晋时北方的民间音乐作艺术的加工后形成的舞(歌舞)大曲的总称。 琴:古琴《广陵散》汉末出现。又叫《广陵止息》。“嵇康”《聂政棘韩》 京房六十律:京房变律的生律法是自十二正律中的最后一律“仲吕”起,继续采用三损益法产生第十三律“执始”,用同一方法产生各律至第六十律“南事”止,借其中第五十四律“色育”

中国近代音乐史分析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 这个时期音乐发展的特点: ①传统音乐随社会变化而有相应调整,以求自身保存,主导地位下降。 ②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西方文化的影响,新文化的出现,产生了新音乐,不断发展,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③社会政治变化,对音乐影响深刻,有过各种政权下不同政治色彩的音乐文化同时共存,呈现了复杂、多元的特点。 清末以来随西方音乐传入逐步建立的不同此前传统音乐的近代新音乐,其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①以学堂乐歌为中心的启蒙阶段,由1898年康梁上书开办新式学堂,至1919年“五四”前。新音乐文化获得坚实基础,出现一批普通音乐的教育家。 ②“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至二十年代末。发展迅速,新型音乐教育机构建立,为专业音乐发展奠定基础,出现一批专业音乐家。 ③三十年代,国立音专的专业音乐创作和演出,全国性抗日救亡歌咏运动,贯穿这个时期。大多是声乐作品,器乐较少。造就了一批优秀的音乐家,出现《黄河大合唱》具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④四十年代,中国处于沦陷区、国统区、抗日民主根据地三种政权并存局面,音乐文化发展呈现不同色彩。仍以声乐作品为主,器乐创作明显提高。歌剧《白毛女》是中国歌剧创作里程碑式作品。 传统音乐的发展 戏曲 京剧等较大剧种已经定型。一些优秀京剧艺术家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对原来艺术形式大胆改革,扩大了京剧的表现力。 梅兰芳,创编进步时装新戏和革新的古装新戏《洛神》、《天女散花》;对传统剧目《宇宙锋》、《霸王别姬》、《贵妃醉酒》进行新的加工创造;编演爱国戏《抗金兵》。对旦角艺术进行改革,创立融青衣、花旦、刀马旦为一体的“花衫”,雍容华贵、凝重流畅的唱腔,形成独特风格的“梅派”。另外,伴奏加进二胡、月琴,一些新戏中采用新的配乐手法。三十年代赴美、苏,赢得国际声誉。 周信芳,创编进步时装新戏、新编历史剧,编演《四进士》等。发扬“海派”改革创新精神,强调唱腔与语言的结合,,形成质朴刚健、铿锵顿挫、富于激情的“麒派” 程砚秋,编演《荒山泪》、《窦娥冤》等,艺术上勇于革新创造,广泛学习其它剧种和西方音乐,创造委婉幽咽而又刚劲的“程派”。 还出现了富连成班(1904年,叶春善筹组,在北京)、中华戏曲专科学校(1930年成立于北京)、昆曲传习所(1920年,穆藕初创办,在苏州) 锡剧、沪剧、扬剧、淮剧、楚剧、黄梅戏以及评剧、越剧等地方小戏迅速发展提高。 评剧由河北“对口莲花落”于东北“蹦蹦”合流而成。农民剧作家成兆才创作了近百个剧目,《杨三姐告状》轰动一时。著名女演员花莲舫、李金顺、白玉霜做了很多改革创造,白将评剧带到上海,扩大了影响,一跃成为全国性大剧种。 越剧,二十世纪初由浙江嵊sheng县多种民间音乐发展而成,初为男演员组成的“的—班”,进入上海后,吸收其它艺术表演经验,改革原有形式,改称“绍兴文戏”,后女班盛行,又称“女子文戏”。女班“四季春班”影响最大,有袁雪芬、傅全香等。袁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改编演出《祥林嫂》,反响强烈。 说唱 以老曲种不断成熟、新曲种不断产生为发展特征。

中国音乐史考试总结讲课讲稿

中国音乐史考试总结

中国音乐史考试总结 名词解释: 1.葛天氏之乐:传说中的一种古乐,《吕氏春秋?古乐》有记载,是远古氏族葛天氏的乐舞,其中包含8首歌曲,主要反映了汉族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和原始宗教信仰。 2.朱襄氏之乐:《吕氏春秋?古乐》中记有“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蓄积,万物皆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为五弦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这记载远古朱襄氏部落以音乐来求雨的事情。 3.韶乐:舜帝时的一部宗教性乐舞。韶乐集身于诗、乐、曲、舞为一体,韶乐是中国宫廷音乐中等级最高,运用最久的雅乐,由它所产生的思想道德典范和文化艺术形式,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古代文明。 4.贾湖骨笛:1987年考古学家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中出土了20余支骨笛,是用猛禽的翅膀骨制成,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吹奏乐器。贾湖骨笛的出土,是我国音乐考古学界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音乐文化有九千年文明史的最直接有力的佐证。从已发掘的实物看,其形制固定,制作十分规范,实质较好,表现力极强,多数音域可达两个八度以上。 5.大司乐:周初建立的我国最早的宫廷音乐机构。它的一个重要职能是音乐教育。它的目的是为了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的最高统治,教育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除此之外的另外两个职能是严格的行政管理和音乐表演职能。 6.八音:在周代出现八音的名称,是我国古代依据制作材料金、石、土、革、丝、木、匏、竹的不同,将乐器分成八个类别。这种乐器分类法名称的产生,标志着我国古代器乐艺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成熟的阶段。

7.郑卫之音:是我国周代郑国和卫国一带的民间歌舞。原是商民族聚居的地区。是保留了商族音乐风格的民间音乐,可以说,它是商族音乐的遗声。 8.三分损益法: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以弦长为计算基础来计算乐律的理论,是最早的乐律计算方法。《管子·地员篇》中有详细记载。 9.百戏:百戏是汉代俗乐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汉代多种民间艺术的汇合。它包括角觝、杂戏、魔术、歌舞等形式。常有歌手、鼓、钟、罄等为之伴奏。10.李延年:是汉代协律都尉,他善于歌唱和创作,很受汉武帝的赏识,他根据西域音乐创作出的“新声十八解”是汲取西域音乐的精华进行创作的最早记录。 11.京房六十律:西汉乐律学家京房创制了“六十律”理论,此理论是在用三分损益法产生了十二律之后,继续往下相生直至六十律。京房想通过六十律来解决十二律旋宫音律均等问题。 12.吴歌:又称吴声歌,它是东晋始采自江南一带的民歌,风格抒情细腻。从歌词的内容、伴奏形式看,吴歌应是一种独唱性质的抒情曲。如《子夜歌》、《上声歌》等。 13.清商乐:清商乐又称清商曲,隋唐时简称清乐。它是北方和南方民间音乐的融合,但主要是南方音乐,包括江南吴歌、荆楚西声。 14.西曲:西曲大约是在南朝时期流传在今江陵一带的民歌,其表演形式有舞曲和倚歌。如《莫愁乐》、《那呵滩》等,有一部分为文人所作 15.《碣石调·幽兰》:是我国现存唯一的文字谱,它由六朝两代丘明传谱,原谱是唐人手抄的卷子,也是迄今我国最古老的曲谱。曲名前冠以调名,应该是以碣石调表现《幽兰》的内容,此曲的曲调清丽委婉,节奏缓慢悠扬,主要抒发怀才不遇之感概。

中国古代音乐史 总结

PS:个别字不知道怎么打出来所以就是凑起来的,注意了哈:革及(这是一个字)、春(下面的日要开叉 第一章远古及夏商的音乐 1.、远古时期音乐形式以及特点:远古音乐与狩猎、捕鱼等物质生产生活紧密相连,实用性强。宗教及巫术色彩浓厚。原始时期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综合表演形式,这是我国音乐早期表现形式。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艺术表演形式简单,因而歌、舞、乐三者之间相互依赖依存。原始月舞分两类:一是劳动结合。二是与黄帝等统治者有关,歌功颂德。原始音乐的音调是极为简单的,最初可能没有一定的音律,只是运用一些高低不等的音而且很不肯定的音连接起来。后来经过长期的实践,才逐渐有了简单的音律观念,开始运用他们认为比较谐和的几个音来构成曲调。 2、夏商代表性乐器:1)击乐器:鼓、磬、钟。2)管乐器:骨笛、龠、埙。 (骨笛:河南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的一座墓葬,出土了共25支鹤骨制成的笛,其年代约8000(正负150)年,七音音阶。 第二章周秦的音乐 1、六代之乐即六代乐舞。包括黄帝时的《云门大卷》,尧时的《咸池》、舜时的《大韶》、禹时的《大夏》、商汤时的《大濩》,以及周初的《大武》。这六部规模宏大的典礼音乐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歌功颂德。特点是规模宏大,有个尤物,而声调平淡,节奏缓慢。 2、雅乐:周代宫廷音乐的一种。在大典的时候用于表演的乐歌。大雅的内容与送相似,所用场合亦大体相同。如两君相见礼。小雅比较接近于民歌,有些是根据民歌加工整理或改编而成的。小雅用于诸侯大射、燕礼以及士大夫乡饮酒礼等仪式中,有唱的,也有只奏不唱的。 3、郑卫之音:当时黄河流域一带以郑、卫、宋、齐等地的民歌最具有特色,在群众中有广泛的影响,所以士大夫们常以“郑卫之音”来作为北方民歌的代称。 4、成相:是一种劳动歌曲的名称。古时人们在进行春米等劳动时,常常伴随杵声而歌唱,称之为“相”。春米所用的杵,后来转化为乐器,是用一根几尺长的竹筒顿地发声,成为春犊。成相是说唱音乐的远祖。 5、八音: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以制作材料为准的分类法,将所有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 6、春秋战国时代的音乐理论:儒家——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政治上崇尚“先王之道”,主张“为政以德”,提倡所谓“礼治”。因此他特别重视礼、乐的政治作用,强调音乐从道德上感化人的能力。孔子承认音乐有思想性和艺术性,他评价音乐的标准是“善”和“美”,而又特别强调善的重要。他特别推崇以歌颂舜的文德为内容的《韶》是尽善尽美的艺术。而对武王伐纣的《大武》则评之为“尽美矣,未尽善也。”荀子在哲学上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的生性是恶的必须经过教育才能善变,因而更加强调礼乐教育的重要性。主张按照“以古持今”、“以时顺修”的原则,改造旧的礼乐,创造新的作品,以适应新时期社会教育的需要。但他仍然把人分为两等,认为上等人可以接受礼乐教育,“众庶百姓则必然以法数制之。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后来在《乐记》中有比较系统的阐述。《乐记》除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上面曾提到的那些儒家音乐观点外,特别在音乐的本源和音乐反映民情、政情方面有突出的见解。墨家——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是当时儒家处于完全对立地位的学派。墨子是一个从小生产者阶层中涌现出来的伟大思想家、博学的学者和政治活动家。他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力主一国之治必须达到”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的最低生活要求。反对统治阶级的奢侈享乐,主张“节用”、“非乐”。墨子认为,音乐既不能“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且还“将必厚敛乎万民”,徒然增加劳动者的负担;音乐不但不可能治理天下,而

危急值报告专项检查及总结

成都北新医院 ——危急值专项记录及分析、总结 为了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及时的诊疗服务,规范危急值管理,有效增强医技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责任心,增强医技人员主动参与临床诊断的服务意识,促进临床、医技科室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合作。由医务科联合护理部组织,于2017年7月—9月对各相关科室危急值执行情况进行了监查,以发现不足,促及时整改,保证医疗质量的可持续发展。 危急值定义:指某项或某类检验异常结果,而当这种检验异常结果出现时,表明患者可能正处于有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临床医生需要及时得到检验信息,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就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否则就有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失去最佳抢救机会。 危急值检查结果分析如下:

综合我院实际,从2017年7月-9月危急值登记数的增幅及各科室危机值登数例来看,通过这三个月的整改,内科危急值数例明显上涨,危急值登记总数在程上升趋势,科室对危急值的重视程度在明显提高,对保障患者安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诸多细节问题,科室走访调查后发现仍有相当数量的医师弄不清危急值的定义,并发现部分科室存在有部分医师不能认真执行危急值的登记和及时处理。这可能造成对患者潜在的伤害并可能诱发

医患纠纷等问题。通过和相关医师沟通,汇总分析原因如下: 处罚力度小 危急值记录处置不到位鱼骨图分析 存在问题: 1、科室部分医务人员(尤其是新入科人员)对“危急值”的认识不到位,且在工作中存在态度够不认真的情况。 2、检验科工作中存在因工作繁忙而产生遗漏的状况。 3、医务科在对科室执行危急值的监管力度稍弱,处罚力度小,使得科室人员不够重视。 4、检验科室对危急值存在遗漏,且与临床科室之间的联系较弱。 5、各科室对危急值报告制度与流程的培训不到位。 6、相关质检部门对科室危急值登记的要求和管理制度都较为松懈。 整改措施和总结: 1、加强“危急值”制度的学习和再领会,提高认识,要求科室相关负责人对科室人员进行培训。并将考核内容纳入科室人员综合素质评价中。 2、以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作为依据,要求各科室先自行学习有关知识并梳理整改。 3、医务科再次组织各科室资料员、科主任进行下次督查。或将结合实际情况调整处罚力度。并定期到临床、检验、检查科室检查危急值报告制度的落实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相关科室进行整改。 4、定期召开临床科室与检验科之间的碰头会,就加强危机值管理进行协商,解决落实碰到的困难,作好会议记录,保障危急值报告流程的通畅。 5、质检部门加强监管力度,指定专门负责人负责督促检查。

中国音乐史总复习材料剖析

古代史 (远古夏商) 1、中国音乐的起源 模仿说感情说劳动说信号说 摹仿自然说异性求爱说语言扬抑说巫术起源说 2、1986年至1987年,河南舞阳县贾湖村先后出土25支骨笛,由鹤骨制成,距今约8600年至9000年、七孔笛 (周秦时期) 3、佾(yi)指古代乐舞的行列。关于乐队的使用: 周时盛行“金石之声”,编钟等悬挂乐器是身份与权力的象征!《周礼·春官宗伯》:“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县,士特县,辩其声”县通悬,悬挂之意!王享用的乐器是四面悬挂,然后依等级顺次为三面、两面、一面。 4、周代得宫廷乐舞包括六代乐舞、小舞、颂乐、雅乐、房中乐、四夷之乐等 六代乐舞简称六乐,从黄帝时期沿袭下来带有史诗性的乐舞:(1)黄帝时的《云门大卷》,简称《云门》云是黄帝时的图腾;(2)唐尧时的《咸池》,天上的星宿名;(3)虞舜时的《韶》,又名《箫韶》;(4)夏禹时的《大夏》又称《夏籥yue》(5)商汤时的《大濩huo》(6)周朝当代的《大武》。这些乐舞主要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 5、《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6、八音分类法:依乐器制作材料不同把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1)金类乐器:钟、铜铃、铜鼓、镈钟、甬钟、钮钟 (2)石类乐器:磬、排箫 (3)土类乐器:陶铃、陶鼓、陶响、陶角、陶镛yong、陶埙 (4)木类乐器:柷zhu、敔yu、木鼓 (5)丝类乐器:有柱:瑟、筝、筑 无柱:琴 (6)革类乐器:贲鼓、应、县鼓、鼍tuo鼓、鼗tao鼓、鞉tao (7)匏类乐器:“匏”即“瓠hu”,主要构成材料,一种葫芦。笙、竽、巢 (8)竹类乐器:箫、篴即笛、篪chi、籥yue、管 7、曾侯乙墓乐器1978年出土,符合“诸侯轩县”的周代等级制度规定。编钟共65件分三层、八组悬于钟架上。 意义: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反映了我国先秦音乐文化的高度发展,其卓绝的铸造工艺、良好的声学性能,显示出先秦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这些乐器的出土,为我们研究先秦的乐器、乐队编制、乐律、音乐审美提供了珍贵实物。 8、十二律: 十二律名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rui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9、音乐思想 一、儒家音乐美学思想 孔子(1)他确立了音乐审美标准是“尽善尽美” (2)崇雅贬郑 (3)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

音乐史学习体会

音乐史学习体会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学习体会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1302 陈世豪 一个学期的音乐欣赏课结束了,通过本学期对中国音乐简史及欣赏的学习,我对音乐的认识与感受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开始学习这门课程就感觉到音乐的魅力,一个学期下来,我不仅聆听了各种各样的音乐,有古典派的,浪漫主义派的,还欣赏了歌剧《白毛女》的片段。我想说音乐无时无处不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心情,激昂的时候兴奋,低落的时候忧伤,每次上课的时候,一听起优美的音乐感觉时间都过的很快,总是意犹未尽。教室里的音响效果虽然不好,但是我们都全身心的投入到精彩的画面和欣赏中去了,感觉不到自己与音乐之间的差距。老师的热情、同学们的积极性就是最好的表现 学习了中国音乐简史至少我对中国音乐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在学习中国音乐起源的时候,我惊讶于它悠久的历史。我记得当时老师讲到秦汉的时候,给我们听了一段《广陵散》,它是汉族音乐史上非常著名的古琴曲,也是中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这首曲子我只听过那一遍,但对它的印象却极其深刻。课程中我们欣赏的美妙音乐作品,除了歌曲,也包括婉转悠扬的音乐会视频等,总是让我心里无比激动或者平静起来,音乐就是拥有这样神秘的力量。经过课程中与交响乐的相处,我被深深的吸引了,开始更加热爱中国古代音乐。中国音乐简史及赏析这门课程带给我们的不只是音乐本身,更加包括如何以一个绅士的姿态面对音乐、面对艺术,真正的静下心来感知和享受音乐带给我们的激情与安慰。古典音乐艺术领域中有着无数的伟大作家,他们同样用他们的思想与精神为我们诠释艺术的真谛,每一部作品都是作家的心血集成,都是他们在挖掘内心,挖掘社会,挖掘时代后的结晶。而作为我们听众,即使不能准确地把握作品的真正内涵却也应该用心去聆听,中国古代音乐永远能带给我们奇妙的感受,也是古代音乐亘古不衰的道理所在。 现在,我认识到,音乐它是一个有灵魂的东西。它不仅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同时又是生活的真实反映。这些体会都是在音乐鉴赏课上了解的,一学期的音乐鉴赏课程,虽说时间很短,但是它使我在生活中对音乐的理解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通过老师的讲解,体会音乐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感受音乐所表达的独特魅力,这门课程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以前我听音乐,只是觉得好听,也不去想其中所要表达的东西,只是单纯的听音乐,而且喜欢听流行的音乐,不喜欢古典类的音乐。现在才发现,只有真的理解了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才能真正的从心里感受它所带给你的感受。一首欢快的音乐,它的旋律,欢快跳跃,所带给你的感觉就是快乐的,幸福的。然而一首悲伤的歌曲,只要听到它的旋律,你就会感觉到一种压抑,从内心中产生了一种悲的情感,一旦理解,就能感受其中的情感。这是我学到的,无论听什么音乐,只要旋律一响起,你就能理解作曲者在音乐中注入了怎样的情感。这就是音乐鉴赏的所在,理解了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才能更好的理解其中的内涵。而且从音乐的角度去欣赏周围的人和事物,生活态度也积极了很多。优美的旋律在耳边涤荡,使我们感到放松,内心变得宽广。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古代部分: 一,远古夏商时期的音乐: 中国音乐的起源: 模仿说、感情说、劳动说; 乐舞:早期的音乐常常和舞蹈结合在一起,故名之“乐舞”。 黄帝时代的《云门》,又称《云门大卷》,相传黄帝部落以云为图腾,所以这是一部歌颂氏族图腾的乐舞。 《咸池》又名《大咸》,相传咸池为东方日浴地,故这是一部崇拜日浴的乐舞。 《箫韶》又名《大韶》,简称从《韶》。最初是咸黑所作的声歌,原名《九招》,虞舜时代的质又修订过,故后世又称此乐为《韶虞》。《箫韶》之名,是由于此乐舞以排箫为主要伴奏乐器的缘故。 夏代开始进入奴隶制社会,乐舞内容从氏族社会中对于图腾或大自然的歌颂转向对奴隶主统治者的歌颂。 《夏籥》又名《大夏》,是一部歌颂夏禹治水有功的乐舞。此乐舞在周代演出时舞者共六十四人,分为八行八列。主要伴奏乐器为籥,籥为管乐器,是排箫的原始形制。 《大濩》又称《濩》,是一部歌颂成汤灭夏建立商朝功勋的乐舞。 “巫乐”,又称“巫音”,即巫术活动中所用的乐舞。 天然材料制成的乐器:骨哨、骨笛;龟甲摇响器;鼍鼓;磬(现存故宫博物馆的三音编磬为“永启”“永余”“夭余”); 陶制乐器:摇响器、陶铃、陶角、陶鼓、陶镛、陶埙; 铜制乐器:铜铃、铜鼓、钟、铙、镛、鑮; 二,周秦时期的音乐: 周代的礼乐制度:君主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用二佾。佾指古代乐舞的行列。 关于佾有两种解释:一,每佾固定为八人;二,人数与八佾相同,如八佾每佾八人,六佾每佾六人等。 音乐教育: 对象:贵族子弟,即世子和国子。“乐”的学习内容:乐德、乐语和乐舞。 乐德:“中、和、祗、庸、孝、友”;

乐语:“兴、道、讽、诵、言、语”; 乐舞:六代乐舞为主,如《云门》、《大咸》、《大夏》、《大濩》、《大武》; 学习目的:达到统治阶级提倡的“礼乐治国”。 六代乐舞:《云门》、《咸池》、《箫韶》、《大夏》、《大濩》、《大武》;前五部参照远古夏商时期音乐。《大武》内容描写周武王伐纣的全过程。 采风:是一种为了解民意、完善施政而采取的一种较为积极的举措。采风制度的建立为宫廷提供了大量的优秀民间音乐和歌词,而且为保存先秦时期的民歌作出了不朽的功绩。 颂乐:用于天子祭祖、大射、视学及两君相见时等重大典礼时的乐舞。《诗经》里保存了《商颂》、《周颂》、《鲁颂》等三颂。内容大都是史诗性的,带有神话色彩。颂有乐章形式、有乐歌形式、也有纯器乐形式,一般速度较慢。 郑卫之音:代表民间俗乐。“郑卫之音”是郑国与卫国一带的地方音乐,它保留了浓郁的商代音乐特色,节奏奔放活泼,音乐优美抒情,风格上与“雅乐”迥然异同。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荀子曾根据民间歌曲创作了《成相》篇。“成相”就是手持“相”这种乐器作为伴奏的说唱。《成相》篇的内容主要宣扬为君治国之道。 乐器:八音分类法:按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诸类乐器中以打击乐器较多。 乐律:三分损益法律是一种用数学计算的生律方法。把一个振动体(即弦长)的长度均分为三段,去掉它的1/3,得2/3,称“三分损一”。如加上他的1/3,得4/3,称为“三分益一”。这种取律的方法称为“三分损益法”。 三,两汉三国时期的音乐: 汉代的官方音乐机构有“太乐”和“乐府”两署,分别隶属于“奉常”和“少府”。 相和歌作为汉代北方民间歌曲的总称,包含了各种不同内容、形式的民谣。汉魏时期的相和歌作品数量相当丰富,大致分为“相和引”、“相和曲”、“吟叹曲”、“四弦曲”、“平调曲”、“清调曲”、“瑟调曲”、“楚调曲”、以及“但曲”。如“相和引”的作品就有《箜篌引》、《商引》、《徵引》、《羽引》、《宫引》、《角引》等六曲。 汉代的歌舞以粗狂豪放的民间色彩,取代了周秦以来的宫廷歌舞的巫术风格。民间歌舞

中国音乐简史复习资料剖析

中国音乐简史复习资料 古代史(远古夏商) 1、中国音乐的起源 模仿说 感情说 劳动说 信号说 摹仿自然说 异性求爱说 语言扬抑说 巫术起源说 2、1986年至1987年,河南舞阳县贾湖村先后出土25支骨笛,由鹤骨制成,距今约8600年至9000年、七孔笛 (周秦时期) 3、佾(yi)指古代乐舞的行列。关于乐队的使用:周时盛行“金石之声”,编钟等悬挂乐器是身份与权力的象征!《周礼·春官宗伯》:“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县,士特县,辩其声”县通悬,悬挂之意!王享用的乐器是四面悬挂,然后依等级顺次为三面、两面、一面。 4、周代得宫廷乐舞包括六代乐舞、小舞、颂乐、雅乐、房中乐、四夷之乐等六代乐舞简称六乐,从黄帝时期沿袭下来带有史诗性的乐舞: (1)黄帝时的《云门大卷》,简称《云门》云是黄帝时的图腾;(2)唐尧时的《咸池》,天上的星宿名; (3)虞舜时的《韶》,又名《箫韶》; (4)夏禹时的《大夏》又称《夏籥yue》; (5)商汤时的《大濩huo》; (6)周朝当代的《大武》。这些乐舞主要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 5、《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6、八音分类法:依乐器制作材料不同把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 (1)金类乐器:钟、铜铃、铜鼓、镈钟、甬钟、钮钟 (2)石类乐器:磬、排箫 (3)土类乐器:陶铃、陶鼓、陶响、陶角、陶镛yong、陶埙 (4)木类乐器:柷zhu、敔yu、木鼓 (5)丝类乐器:有柱:瑟、筝、筑 无柱:琴 (6)革类乐器:贲鼓、应、县鼓、鼍tuo鼓、鼗tao鼓、鞉tao (7)匏类乐器:“匏”即“瓠hu”,主要构成材料,一种葫芦。笙、竽、巢 (8)竹类乐器:箫、篴即笛、篪chi、籥yue、管 7、曾侯乙墓乐器 1978年出土,符合“诸侯轩县”的周代等级制度规定。编钟共65件分三层、八组悬于钟架上。 意义: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反映了我国先秦音乐文化的高度发展,其卓绝的铸造工艺、良好的声学性能,显示出先秦科学技术的高度发

自己总结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1、山东大鼓是北方各种大姑中较早进入城市、较早成熟成型的曲 种之一。(何老凤、郭大妮) 2、京韵大哥是原流行于河北的木板大鼓与平津的清音子弟书合流 而成的“怯大鼓”,再加上北京的方言,又吸收了京剧等戏曲艺 术的表演、唱腔和器乐伴奏等,形成了京韵大鼓(白云鹏、刘 宝全) 3、京剧是乾隆后期以徽剧、汉剧作为基础的一种“皮黄戏” 4、西洋音乐于唐代传入中国。 5、冯玉祥的三大军歌:《射击军纪歌》《战斗动作歌》《利用地物歌》 6、学堂乐歌之父——沈心工《春游》《缠足苦》《竹马》《体操— —兵操》 7、中国历史上第一首学堂乐歌——《男儿第一志气高》 8、《黄河》沈心工是我国最早的由我国作曲家写的学堂乐歌。 9、李叔同第一个留学国外的音乐人,出版了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 ——《音乐小杂志》,还组织了我国第一个话剧团——“春柳社” 10、《送别》奥德威曲李叔同词 11、京剧名角:梅兰芳荀慧生尚小云周信芳程砚秋余叔岩 12、《春江花月夜》由琵琶曲《夕阳箫鼓》改编而成。 13、瞎子阿炳原名华彦钧《二泉映月》 14、1912年时民国政府教育部确立了音乐课,小学音乐课称为“唱 歌课”中学称为“乐歌” 15、萧友梅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管弦乐队(17人)中国历史第一个音

乐家的铜像也是萧友梅。1927年在上海,建立了我国第一所正 规的高等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国立音乐院”1929年改名为 “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他编写的《卿云歌》被确认为我国 的第一个国歌。 16、赵元任代表作《教我如何不想他》(刘半农词)《织布》《劳动 歌》《卖布谣》《老天爷》等 17、黎锦辉中国流行音乐之父创办了我国最早的专门培养歌舞人 才的学校——“中华歌舞专修学校”后改名为——“明珠歌舞 剧社”,还创办了当时影响最大的儿童文化周刊《小朋友》,创 作了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毛毛雨》。 18、刘天华创作了第一首二胡进行曲《光明行》代表作还有《病中 吟》又名《安适》是第一首二胡独奏曲,《月夜》《空山鸟语》《良宵》又名《除夜小唱》。 19、陕北民歌《绣荷包》《观灯》《蓝花花》 20、黄自代表作清唱剧《长恨歌》合唱《抗战歌》《旗正飘飘》以 青主之名写了宋代诗人李之仪的诗为词,写作了《我住长江头》。 21、聂耳《卖报歌》1934年是聂耳的音乐年,创作了《毕业歌》选 自《桃李劫》,《牧羊女》选自《飞花村》,还改编了《金蛇狂舞》,《昭君出塞》,为田汉的舞台剧《扬子江暴风雨》配乐,包括《码 头工人》《打桩歌》等,为电影《风云儿女》创作了主题歌《义 勇军进行曲》和插曲《铁蹄下的歌女》。群众歌曲:《义勇军进 行曲》《毕业歌》《前进歌》《自卫歌》等,抒情歌曲:《铁蹄下

中国音乐史总结分析

2014年最新中国音乐史总结分析 作者:anne 古代部分: 一,远古夏商时期的音乐: 中国音乐的起源: 模仿说、感情说、劳动说; 乐舞:早期的音乐常常和舞蹈结合在一起,故名之“乐舞”。 黄帝时代的《云门》,又称《云门大卷》,相传黄帝部落以云为图腾,所以这是一部歌颂氏族图腾的乐舞。 《咸池》又名《大咸》,相传咸池为东方日浴地,故这是一部崇拜日浴的乐舞。 《箫韶》又名《大韶》,简称从《韶》。最初是咸黑所作的声歌,原名《九招》,虞舜时代的质又修订过,故后世又称此乐为《韶虞》。《箫韶》之名,是由于此乐舞以排箫为主要伴奏乐器的缘故。 夏代开始进入奴隶制社会,乐舞内容从氏族社会中对于图腾或大自然的歌颂转向对奴隶主统治者的歌颂。 《夏龠》又名《大夏》,是一部歌颂夏禹治水有功的乐舞。此乐舞在周代演出时舞者共六十四人,分为八行八列。主要伴奏乐器为龠,龠为管乐器,是排箫的原始形制。 《大濩》又称《濩》,是一部歌颂成汤灭夏建立商朝功勋的乐舞。 “巫乐”,又称“巫音”,即巫术活动中所用的乐舞。 天然材料制成的乐器:骨哨、骨笛;龟甲摇响器;鼍鼓;磬(现存故宫博物馆的三音编磬为“永启”“永余”“夭余”); 陶制乐器:摇响器、陶铃、陶角、陶鼓、陶镛、陶埙; 铜制乐器:铜铃、铜鼓、钟、铙、镛、鑮; 二,周秦时期的音乐: 周代的礼乐制度:君主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用二佾。佾指古代乐舞的行列。关于佾有两种解释:一,每佾固定为八人;二,人数与八佾相同,如八佾每佾八人,六佾每佾六人等。 音乐教育: 对象:贵族子弟,即世子和国子。“乐”的学习内容:乐德、乐语和乐舞。 乐德:“中、和、祗、庸、孝、友”;阅读会员限时特惠7大会员特权立即尝鲜 乐语:“兴、道、讽、诵、言、语”; 乐舞:六代乐舞为主,如《云门》、《大咸》、《大夏》、《大濩》、《大武》; 学习目的:达到统治阶级提倡的“礼乐治国”。 六代乐舞:《云门》、《咸池》、《箫韶》、《大夏》、《大濩》、《大武》;前五部参照远古夏商时期音乐。《大武》内容描写周武王伐纣的全过程。 采风:是一种为了解民意、完善施政而采取的一种较为积极的举措。采风制度的建立为宫廷提供了大量的优秀民间音乐和歌词,而且为保存先秦时期的民歌作出了不朽的功绩。 颂乐:用于天子祭祖、大射、视学及两君相见时等重大典礼时的乐舞。《诗经》里保存了《商颂》、《周颂》、《鲁颂》等三颂。内容大都是史诗性的,带有神话色彩。颂有乐章形式、有乐歌形式、也有纯器乐形式,一般速度较慢。 郑卫之音:代表民间俗乐。“郑卫之音”是郑国与卫国一带的地方音乐,它保留了浓郁的商代音乐特色,节奏奔放活泼,音乐优美抒情,风格上与“雅乐”迥然异同。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荀子曾根据民间歌曲创作了《成相》篇。“成相”就是手持“相”这种乐器作为伴奏的说唱。

中国音乐史感想

循着心里的地图 ——学习中国音乐史感想 进入大学之后是繁忙的,亦是盲目的。每天大量的机会与“错失就后悔”的宣传语涌进视线里,无从选择,甚至无从分辨要去的地方在哪里。纠结得头昏脑胀的时候总算又到了礼拜四。听一场交响乐,听一段古琴,甚至一段平时没有耐心看下去的评弹。它们亮成心里的风景,沿途清晰。 一首《丝路驼铃》彻底颠覆了我对琵琶的看法。印象中它是典型以江南为名的乐器,一抬手必是“轻拢慢捻抹复挑”,“大珠小珠落玉盘”。而那位学长却硬是把旷远荒漠的铃声带到了耳畔,那是像华山挑夫的节奏一般的力道,沉睡似的陶醉,抽象画般引人思索。一曲《睡莲》,恍若隔世的梦境。印象中圆咕隆冬的家伙居然漂浮成那花朵的香气,缠绵着漫天的秋色,怀念徐徐而来,次第绽放。有秦王破阵,有霓裳羽衣,有酒狂,亦有幽兰,每每像是从一个迷宫里走出,又跌入另一个冒险中去,不必担心明日路远马亡,不必忧虑明日阴雨厚霾。于是在纷繁的事务中有了一个可以安静思索的角落,在这一刻起码知道自己是谁,要什么,将走到哪里去。 那节课初听对《地图》的介绍的时候,我是这样想的。 地图和音乐有什么关系,奇怪的名字。法国古提琴和民间石鼓,奇怪的组合。和穿着居家衣服手舞足蹈的人们合奏,奇怪的演出方式。又是为了炒作胡乱结合出的怪胎,现在干净的音乐不多了。 可我强烈的成见没有办法不被那声音征服。原汁原味又不乏专业的,被沉醉其中的艺术家奏出的,回响在凤凰古城里的那声音。 那一次在莘庄地铁站等人,久了便不耐烦起来,想四处逛逛。信步走进相邻的闵行博物馆。民乐展馆。时间还早,前台的登记簿上只有我一个人的名字。踏进去的一刻,整个世界像是失去了语言。 那些乐器的寂静震耳欲聋。曾经如何风光,又沉眠得如何绝望,现在,重新在白炽灯下闪烁着温柔的光芒。戴上展馆里的耳机,是玉磬奏的一首《茉莉花》。那些布满灰尘的过去就在乐声里重新鲜活起来,霓裳羽衣,琴瑟相和。 才终于明白,原来这世上除了钢琴和八音盒,还的确有如此美丽的,来自中国的声音。为什么隔着玻璃抚摸它们温润的质地,好像回到了故乡……也许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乐师吧。想到这,我扬起了嘴角。

中国音乐简史剖析

中国音乐简史 选择、填空 1、哪个省出土的彩陶盆上刻有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乐舞图像? 青海省大通县 2、歌颂夏禹治水的乐舞是?歌颂商汤灭夏的乐舞是? 《夏籥》、《大濩》 3、铙、甬钟、钮钟的区别。 有柄,口朝上击奏的钟为“铙”;有柄和旋环可供悬挂的钟为“甬钟”,无甬只有悬挂用钮的钟成为钮钟 4、周代乐官中级别最高的叫什么?大司乐 5、西周学校教育中,乐的学习内容包括什么?乐德、乐语和乐舞 6、六代乐舞是指哪六部? 黄帝时《云门大卷》、唐尧时《咸池》、虞舜时《韶》、夏禹时《夏籥》、商汤时《大濩》 7、孔子对哪部乐舞的评价是“尽善尽美”。《韶》 8、《诗经》中的哪一部分是民间歌曲?风 9、屈原的作品。《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 10、谁的什么作品被认为是我国说唱音乐的远祖?荀子的《成相篇》 11、“八音”分类法是指什么?各类分别包括哪些具体的乐器? 依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把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金类乐器:铜铃、铜鼓、铜铙/石类乐器:磬/土类乐器:陶玲、陶鼓/革类乐器:应鼓、县鼓/丝类乐器:瑟、筝、筑/木类乐器:木

鼓/匏类乐器:笙,竽/竹类乐器:箫、笛、管 12、在哪个省发现了曾侯乙编钟?湖北省 13、儒、道、墨各家音乐思想分别是什么? 儒家音乐思想是:尽善尽美;礼乐治国;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与民同乐;“中和”。道家音乐思想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墨家音乐思想:对音乐持否定态度,反对儒家礼乐思想。 14、汉代北方民间歌曲的总称是什么?相和歌 15、相和大曲的结构是由哪几部分组成?艳、曲、趋、乱 16、以聂政刺韩王为表现内容的琴曲是什么?《琴操》 17、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是什么? 音乐和万物一样,也是由天地间的元气所产生,它是客观存在的,与人的主观情感无关。提出声无哀乐的主要观点。 18、清商乐包括哪两部分?中原旧曲、江南吴歌和荆楚西声 19、故事歌舞形式有哪些?《踏谣娘》、《代面》、《苏中郎》、《拨头》 20、龟兹乐、疏勒乐、西凉乐分别是指哪个地方的音乐? 龟兹乐:今新疆库车一带/疏勒乐:今新疆西南喀什、疏勒、英吉沙一带/西凉乐:今甘肃武威、张掖一带 21、我国目前仅存的一首以文字记谱的琴曲是什么?作者是谁?《碣石调、幽兰》,丘明 22、王维的《阳关曲》又叫做《阳关三叠》。 23、唐代宫廷按照表演方式怎么分类?坐部伎、立部伎 24、隋唐民间歌舞音乐包括哪些?没有故事情节和有故事情节的两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