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大地形模型的生成与管理方法研究
大规模三维地形仿真算法的研究

基 于视 点相 关 以 地形本身起 伏程度相 关的节点评价 系统动 态地更 新地 形 网格 , 归地分 割每一 个节点 , 及 递 直到 达 到 需要 的细节程度. 地形 的起伏程度 事先被 计算 出来以提 高速 度. 不 同的 细节等 级上作 区分 主要 是 为 了增加 地 在 形的真 实感. 在编程 时所使 用的工具为 O eGL, p n 主要是 运用其强大的 图形库 去验证 了细 节等级在 大地行 中运 用的
离物体较远的视点 , 在屏幕上 占据很少的像素点 , 从 而减轻硬件绘制的压力. 另外 , 将处于焦点位置 的某 个物体局部表面 , 分辨率更高 , 其显示的精细程度要 比其他部分更高 , 即不 同位置的局部其分辨率是 不
同 的. 因此 , 对模 型成 像 时 , 采 用 多 种 不 同 的精 在 将
形表 示 为一 连 串 的具 有 不 同程度 的三 维 模 型 , 用 采
较高的分辨率显示离物体较近的视点 , 在屏幕上 占
据较 多 的像 素点 , 之 只 能采 用较 低 的分 辨 率 显 示 反
1 大规模 三维多分辨率地形视景 的算 法
目 , 前 地形简化算法基本分为两种 : 一是基于四
维地 形 模 型根 据观察 点 的远近 和模 型 的 复杂度 来选 取不 同 的模 型 .
的起伏程度事先被计算 出来 以提高速度. 以前 对 复 杂 地 形模 型 的简化 是 数 字 的 , 合 复 适
杂 地形 模 型 的预 先 处 理 , 不 同 L 在 OD层 问 切 换 进
行地形绘制时有明显的不连续感 , 不适于实时交互. 发展 到后来 , 出现了视相关的简化模型 , 它将复杂地
度表示三维物体 , 并选择不同精度的模型 , 才能更好 地 实现 三维 复 杂模 型 的实时显 示 .
如何进行三维地形模型构建与分析

如何进行三维地形模型构建与分析地形模型是地理信息系统(GIS)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提供了对地表形态和地貌特征的三维可视化和分析。
三维地形模型的构建与分析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关注,在城市规划、自然资源管理和灾害防治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如何进行三维地形模型的构建与分析,并探讨一些实用的工具和方法。
一、数码摄影与激光雷达技术构建三维地形模型的首要任务是获取地表的几何数据。
目前常用的方法主要有数码摄影与激光雷达技术。
数码摄影利用高分辨率的数码相机拍摄地面景物,通过计算机图像处理和摄影测量技术生成三维模型。
激光雷达则利用由飞行器或地面设备发出的激光脉冲探测地面,通过接收脉冲返回的时间和强度信息来计算地表高程。
二、地表数据处理与配准获得地表数据后,需要对其进行处理和配准。
数据处理包括图像校正、去噪和配准等步骤。
图像校正主要是校正图像失真,使其符合真实地面形态;去噪则是去除图像中的干扰信息,保留真实地表的特征;配准是将不同数据源获得的数据进行精确对准,以保证后续分析的准确性。
三、地形模型构建通过地表数据处理后,可以开始构建三维地形模型。
常用的方法包括三角网格化和体素化。
三角网格化是将地表数据进行三角形拟合,生成一个连续且光滑的地表模型。
体素化则是将地表数据划分为小立方体(体素),每个体素代表一个地表区域,再通过插值等方法生成连续的三维模型。
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选择应根据具体需求和数据特点进行。
四、地形模型分析三维地形模型的分析是利用模型来探索地表特征、模拟地貌过程和预测地理现象的方法。
常见的地形模型分析包括地形剖面分析、坡度和坡向计算、流域提取和水文模拟等。
地形剖面分析是通过抽取地表数据的剖面来分析地表形态的变化。
坡度和坡向计算则是分析地表的陡峭程度和朝向。
流域提取可以根据地表高程和水流方向进行,用于分析洪水的传播和河流的形成。
水文模拟则是模拟地表径流和水文过程,用于灾害风险评估和水资源管理。
地形三维场景实时变换及可视化方法研究

地形三维场景实时变换及可视化方法研究李玉东;张军【摘要】地形数据的三维可视化技术一直是3DGIS领域一项重要的研究技术.从地形实时渲染的需求出发,提出大地坐标系下的多分辨率地形组织模型,并对可视化过程中的坐标空间变换方法进行研究,提出一种适合大区域地形可视化的坐标空间变换方案,使可视化的三维地形场景尽可能真实反映其自然的分布形态,使影像纹理、地物与地形之间进行精确的映射与匹配.【期刊名称】《测绘工程》【年(卷),期】2010(019)006【总页数】5页(P43-47)【关键词】实时三维可视化;坐标空间变换;纹理映射;地物匹配【作者】李玉东;张军【作者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测绘与地理科学学院,辽宁阜新123000;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9;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91地形的分布在三维地理空间内呈现连续性,传统的二维地图将其投影至平面,不可避免地对其带来变形甚至是在投影带之间的断裂。
要直观真实地反映地形场景分布状况,需要改变对地形的二维表达方式,将其还原至三维空间,实现地形的三维可视化。
但大尺度范围的地形分布受地球曲率影响较大,局部的平面坐标系很难适应在椭球体表面进行的地形三维可视化。
选择适合的坐标参考系统,并通过正确的空间变换过程将其框架下的地形实体映射至计算机显示窗口坐标系下,同时实现影像纹理与地形几何数据的精确匹配是实现大区域地形三维可视化的关键。
1.1 大地坐标系地形场景在大尺度范围内受地球曲率影响较大,而且往往具有庞大的数据量。
这些方面都决定了在三维可视化过程中不可能将其当作一个整体进行渲染,需要对地形进行分块处理,而且为了减少数据冗余提高场景渲染速度,还需要建立多层次的细节模型。
组织起这些数据需要一个统一的坐标系统,并且使其能够适应椭球体地球表面各地形块的无缝衔接,同时还要使选择的坐标系适宜在地形上的空间量算。
对于实现局部三维地形建模中经常使用的平面坐标系,无法适应全球范围的地形数据建模需求,使用它最直接的问题表现在大范围内的地形分布形态变形严重,在其上无法进行精确的量算,如方位角、面积、长度等,所以不能用作全球地形数据组织的统一坐标系来使用。
基于GOCAD的三维地质模型构建方法

谢谢观看
2、导入数据:将准备好的地质数据导入到GOCAD软件中,支持多种数据格式, 如CSV、Excel、DBF等。
3、编辑数据:在软件中对数据进行清洗、过滤和整理,以确保数据的质量和 准确性。
4、创建地层实体:利用软件提供的工具,创建地层实体并设置其属性,如厚 度、颜色等。
5、添加断裂构造:利用软件的断裂工具,添加断裂构造信息,并设置其属性, 如方向、倾角等。
2、二维切片图:通过将三维模型进行二维切片,生成各种专业图表,如柱状 图、平面图等,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3、三维可视化效果:利用GOCAD的强大可视化功能,对生成的三维地质模型 进行实时三维可视化操作,提供更直观的地质信息展示效果。
结论基于GOCAD的三维地质模型构建方法是一种高效、精确的建模技术,已广 泛应用于地质领域。该方法通过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模型构建等步骤,能够 生成高精度的三维地质模型。通过质量控制和成果展示,这种方法具有较高的 实用价值和使用价值。
研究方法
本次演示采用文献调研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现有的地质数据管理 和三维地质模型构建方法进行梳理和评价,然后通过实际案例深入探讨这些方 法的优缺点及改进方向。此外,我们还引入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了 一套全新的基础地质数据管理和三维地质模型构建系统。
结果与讨论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和案例分析,我们发现现有的地质数据管理方法主要面临数 据格式不统一、数据冗余和数据更新困难等问题。而三维地质模型的构建方法 则存在建模过程复杂、计算精度不高和可视化效果不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提出了全新的解决方案:首先,我们通过统一数据格式、引入数据挖掘技 术和建立动态更新机制等手段,
三维地质模型构建的第一步是数据采集。数据采集包括地面测量、钻孔数据、 遥感影像等多种来源的数据。这些数据经过处理和筛选,为后续建模提供基础 数据支撑。
测绘技术中的地形模型生成方法详解

测绘技术中的地形模型生成方法详解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测绘技术在土地规划、交通规划、城市管理等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地形模型生成是测绘技术中的关键环节之一,它为我们提供了高精度的地理数据,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表面的特征和变化趋势。
本文将详细介绍地形模型生成的方法和应用。
一、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地形模型的生成离不开多源数据融合技术的支持。
传统的测绘方法主要依靠地面控制点的测量和高程插值,这种方法费时费力且成本较高。
而以航空影像、卫星影像以及激光雷达数据为主要数据源的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可以快速生成高精度的地形模型。
在多源数据融合技术中,激光雷达技术成为了地形模型生成的重要手段。
激光雷达通过激光束对地表进行扫描,利用返回的激光信号来测量地表的高程信息。
这种非接触式的测量方式不仅减少了人力成本,同时提高了数据的精度和效率。
卫星影像也是地形模型生成的重要数据来源。
卫星具有广覆盖区域和高分辨率特点,可以提供大范围且精确的地理数据。
通过卫星影像的解译,能够得到地表的纹理信息和高程变化,从而生成地形模型。
二、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是测绘技术中常用的地形模型生成方法之一。
DEM是以网格的形式表达地表高程的数学模型,可以准确地反映地球表面的高程变化。
DEM的生成主要通过地面控制点的测量和高程插值技术来完成。
在地面测量过程中,可以通过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NSS)来获取地面控制点的坐标信息。
利用这些地面控制点,可以绘制出地表等高线,然后通过插值方法来填充等高线之间的高程数值,从而生成DEM。
高程插值方法是DEM生成的关键步骤,常用的插值方法有逆距离加权、径向基函数插值、三角剖分插值等。
这些方法根据地表点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以及其高程值的属性特征,来估算地表其他点的高程数值。
三、三维地理信息系统(3D GIS)三维地理信息系统(3D GIS)是地形模型生成的重要应用领域。
基于OSG的三维地形制作原理与方法 曲超

基于OSG的三维地形制作原理与方法曲超摘要:本文讨论了基于开源三维引擎OpenSceneGraph(OSG)的三维地形模型制作技术。
借助地形数据库制作工具VirtualPlanetBuilder(VPB)创建了天津市中心城区的地形分页数据库,并利用OSG自带的分页数据调度支持来查看这些数据。
关键词:三维地形;OSG;VPB0 引言近年来,大范围地形可视化的概念随着地理信息系统的出现而逐渐形成。
随后以地形地貌为研究重点的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实时仿真领域应用广泛,如战场环境仿真、三维游戏、飞机汽车驾驶训练、土地管理与利用、水文气象数据可视化、地理信息系统等。
借助计算机技术,生成具有高度真实感和可量测的地形三维模型,实现三维地形表面的逼真还原,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
本文基于OSG三维引擎,介绍了利用VPB制作大范围三维地形模型的原理与方法,最后使用OSG自带的场景浏览器osgViewer在场景中进行漫游。
1 OSG和VPB简介OSG 是一款目前非常流行的开源三维引擎,是一个面向对象的三维开发包,包含了极丰富的类库,操作灵活,性能优越,广泛应用于虚拟现实仿真、科学可视化等领域。
它以已经成为工业标准的OpenGL为底层平台,使用可移植的ANSIC++编写而成,实现了对OpenGL进行的完全类封装,建立了一个面向对象的框架。
是编程者可以摆脱底层的繁杂建模,更便于应用程序的开发和管理,可运行于包括Windows、Linux、Mac OSX在内的大部分操作系统。
VPB是一个基于OSG和GDAL的强大的地形数据生成工具,可以读入多种类型的地理影像和高程数据,并构建各种规模的分块分页地形数据库。
VPB与OSG紧密结合,它所生成的瓦片数据可以方便地通过网络进行传输,或者保存在本地进行快速、精确的浏览。
目前已经具备TB级别的数据处理能力,并可以使用分布式文件系统来执行并发的数据处理[1]。
2 基本原理大规模场景绘制时带来的海量数据,远远超过了计算机的实时处理能力,使得数据无法一次性调入内存。
三维地籍数据模型的构建与技术实现

三维地籍数据模型的构建与技术实现摘要:文章主要是分析了对三维数据模型、三维地籍数据模型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讲解了三维地籍数据模型的构建,最后探讨了三维地籍模型的技术实现,望可以为有关人员提供到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关键字:地籍;三维地籍;数据模型;产权体;可视化;拓扑分析1前言当前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许多人口涌入到城市中,导致城市中存在人地矛盾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到城市立体化的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大部分城市中都是采用到以宗地为主要基础的二维平面地籍和房屋土地分离进行登记的方式,无法充分反映出空间、宗地以及房屋之间的关系,无法满足清楚了解地籍管理的工作需求,为此文章主要是对三维地籍数据的模型构建以及实现展开了研究和探讨。
2相关研究2.1、三维数据模型研究当今社会,城市、地质、海洋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三维管理需求,因此,对三维数据模型的研究不仅有足够的力度,而且有足够的力度,在很多其他领域也有足够的力度,三维数据模型在国内外已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三维地籍状态数据模型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
2.2、三维地籍数据模型研究在需求的驱动下,三维地籍数据模型已经引起了我国相关的国际组织、国家、专家学者的关注。
国际测量师协会从法律、技术、空间信息系统和地籍管理模式等方面对3D机构进行了讨论和研究,荷兰、丹麦、希腊、,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也尝试建立三维地籍管理系统。
国内外许多学者也相继推出了三维局部数据模型,且已经有着丰富的成果。
Oostrom等人提出的核心模型有着较为强大的有效性、通用性和可扩展性,可以避免学术界对重复性和效率的研究,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交流讨论平台Wen等交流讨论平台,提出Adastral的3D数据模型,以及2D地籍数据转换为3D地籍数据模型的具体流程和算法,郭仁忠提出了一种地理空间坐标的三维地籍数据模型。
通过分析上述研究,可以发现,现有3D数据模型的扩展和改进主要是在理论讨论中,虽然技术实施,特别是在国内研究,是弱且不足的。
城市地下三维管网数据结构模型和管理模式

Data Base Technique •数据库技术Electronic Technology & Software Engineering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153【关键词】城市地下管网 二三维一体化 数据结构 模型构建城市地下管线数据信息指的是埋设在城市主干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以及道路两侧的绿化带等区域的地下管线的埋设位置、埋设深度、铺设方向、管线材质以及管线特征点、附属物等数据信息。
城市管线数据是地下管线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与基础,然而城市地下管线数据和与之相关的数据来源多、格式杂、数据量大,给数据的处理和管理带来挑战。
随着大数据、云平台等新技术的发展,复杂数据处理能力已经越来越强,这为城市地下管网信息化平台的应用带来活力。
通过信息化手段,将更加科学、合理、高效的进行地下管网的管理。
1 地下管网三维数据结构模型研究地下管网数据由城市地理地形数据、地下管线数据和地上三维建筑物模型数据等组成。
管线数据分布在城市地下,三维模型数据指地上三维环境,基础地理地形数据为系统基本的现状信息。
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城市三维管线应用环境场景,展现一个直观、可见即可得的专业管线应用场景。
1.1 管线专题数据管线专题数据包含管线本体数据、附属物。
城市地下管线按类别可分为排水、燃气、工业、给水、热力、电力和通信管线,他们对应不同的权属机构和管理机关,统一在城市地下穿梭。
附属物指管线的附属设施,常用于管线维护、管理、转换,如检修井、电线杆等。
1.2 管线数据组织管线按数据类型划分为不同的管网层。
不同类型管线在系统设计中具有相同的数据结构,但数据存储类型依据管线类型各异。
管网城市地下三维管网数据结构模型和管理模式文/房莹莹1 钱志奇2层内的管线可以再细分,存储后以不同的类型码和颜色来显示。
1.3 城市管线三维数据结构三维数据在二维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抽象,形成便于三维环境下组织、存储、建模的数据表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统仿真学报Vol. 17 No. 2JOURNAL OF SYSTEM SIMULATION Feb. 2005·388·三维大地形模型的生成与管理方法研究张恒,张茂军,刘少华(国防科技大学五院多媒体研发中心, 湖南长沙 410073)摘要:以虚拟战场环境为背景,针对大地形可视化中的特殊要求,介绍了三维大地形模型的生成方法和步骤,阐述了地理数据格式的转化方法和人文特征的读取方法与显示途径。
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应用于三维大地形模型的生成与管理,并为最终建立大范围的虚拟战场环境提供基础。
关键词:大地形模型; 地形转换; 人文特征显示; 虚拟战场环境文章编号:1004-731X (2005) 02-0388-04 中图分类号:TP391.9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Generating and Managing 3D Large T errain ModelZHANG Heng, ZHANG Mao-jun, LIU Shao-hua(Multimedi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5th College, NUDT, Changsha Hunan 410073, China)Abstract: It is introduced the methods and steps for generating the large scale terrain models under the context of virtual battlefield environments. And the methods for transforming the geographic data format and reading and presenting the civil feature data are discussed as well.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thods we presented are efficient to create and manage a 3D large terrain model. So these methods can provide the foundations for constructing the virtual battlefield environments.Keywords: large scale terrain; terrain conversion; culture feature display; virtual battlefield environment引言虚拟战场环境已成为虚拟现实技术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其中三维大地形模型的生成和有效管理是虚拟战场环境的重要基础,并且随着计算机技术、三维图形技术与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数字地面模型(DTM)或数字高程模型(DEM),结合高清晰度卫星或航拍照片生成某区域的三维地形模型的方法,得到用户的充分肯定,已成功应用于战场模拟、地理信息系统、地形分析、铁路公路建设、气象数据可视化等众多领域。
三维大地形模型的生成与管理技术主要涉及到地形多分辨率表示、海量地形数据和纹理数据的分页管理、地形和纹理数据的LOD控制、地形和纹理数据的快速存取和更新等关键技术。
尽管前人已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工作,但真正实用且适合大范围三维地形的构建及其实时渲染的算法还不多。
人文特征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GIS)中使用比较广泛,数据也比较丰富,但主要还是集中二维的符号表达方式上,与三维大地形的结合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方法和统一的过程。
另一方面,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三维地形的真实性要求也越来越高。
除了利用光照技术收稿日期:2004-02-24 修回日期:2004-05-3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9905004)作者简介:张恒(1979-), 男, 辽宁人, 硕士生, 研究方向为多媒体与虚拟现实;张茂军(1972-), 男, 教授, 博导, 研究方向为虚拟现实系统、虚拟仿真、先进训练系统等; 刘少华(1983-), 男, 河南人, 硕士生, 研究方向为多媒体与虚拟现实。
使三维地形有明暗显示外,通常为了提高三维地形的真实性,还可以添加图像纹理(如叠加卫星照片、彩色地形图等)、分形纹理(利用分形产生植被和水系等)和叠加地表地物(道路、河流、建筑物等)。
本文着眼于构建真实感虚拟战场环境的需要,以Multigen公司的Creator软件为主要平台,研究了构建三维大地形模型的一般方法与步骤,并结合一个具体的项目,介绍了我们构建其三维大地形模型中选用的一些技术,以及得出的一些成功的经验。
1 构建三维大地形模型的过程三维大地形模型直接为虚拟战场环境视景仿真服务。
然而,仿真的应用目的直接决定三维大地形模型所需的精细程度[9]。
“如果仿真应用系统的侧重点在于作战方案评估,则作战模型及其数据的合理性就至关重要,不能有较大的偏差,否则就得不出正确的作战方案结论。
但与指挥过程相关的模型可以适当简化。
如果仿真应用系统的重点在于训练,则模型及其数据相对合理即可,因为训练的重点在指挥的过程”[9]。
不同的训练用途也决定不同的模型精细程度要求。
比如:用于训练飞行员的仿真应用系统与用于训练坦克的仿真应用系统相比,对模型的精细程度与侧重点要求都有比较大的差异。
为此,我们在构建三维地形模型之前,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进行仿真目的分析,得出仿真模型的应用需求。
并由此选择合适的模型精细程度,以便以最小的代价,最大程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图1显示了三维大地形模型构建过程的UML表示,具Vol. 17 No. 2Feb. 2005 张 恒, 等:三维大地形模型的生成与管理方法研究·389·体过程描述为:①确定仿真需求:首先要根据应用的场合和目标,来确定需要采用的硬件和软件,以及预期达到的效果等。
收集数据:收集仿真中需要的数据,包括地形数据、人文特征数据、纹理数据等。
如果数据符合本应用的格式要求,则直接转入④;若数据不符合要求,则进入③。
③数据转换:对与系统不匹配的数据进行转换,完成后转入④。
④建立测试地形:要先以高程数据为基础建立一个小型的测试地形数据库,然后在这个小型地形数据库上对LOD等一些功能进行测试来检查错误,以及寻找解决方法。
同时最好也要对这个小型地形数据库进行实时运行测试,确认这个系统是否能够流畅运行,是否有瑕疵和纰漏。
若未达到要求,返回到④,重复执行 的操作,直至达到要求为止。
Vol. 17 No. 2系统仿真学报 Feb. 2005 ·390·是UTM分带代码,如果采用地理坐标项的参数为0,经过对原始文件的计算,我们得出这个地区UTM代码是56;529-534字节是平面参考坐标系单位代码,0代表弧度、1代表英尺、2代表米、3是秒,根据实际情况我们改成2;535-540字节是高程坐标单位,1表示英尺、2代表米,一般选择2;889-890字节是高程基准,1代表局域平均海平面、2代表国家高程测量基准1929(NGVD 29)、3代表北美垂直基准(NAVD88),这里选择1。
DEM文件中,1-40字节是文件名字段;41-80是自由格式文字字段,有关数字化过程的有用信息,例如仪器、扫描孔径等,也可以进行修改;还有其他的一些字段也可以根据 USGS DEM文件格式标准进行相应的改动。
通过以上修正,我们得到了Creator可以解释的DEM文件,它的文件头如图3所示。
图2原始的DEM文件头图3 修改后的DEM文件头(2) 人文特征数据的读取本项目使用的是ArcGIS的ShapeFile Read/Write 控件,这个控件可以像操控数据库一样管理SHAPE格式的地理数据文件,读取和创建向量数据以及相关属性的记录。
它的功能非常强大,对文件中的各种信息以及信息的属性可以读取和修改,如地点的坐标和说明、实物的特征、桥和重点设施的标注等。
使用的时候要先将这个控件导入程序中,然后根据它提供的函数进行数据的管理,如GetShapeField() 函数可以获得文件中的指定属性,RecordCount可以获得记录的数目,GetVertices()函数可以获得当前记录的向量,GetX_Cord可以获得当前记录的X坐标等等。
该方法对人文特征数据的读取和管理可以做到快速准确,而且扩展性好。
2.3 建立地形数据库将数字高程原始数据转换成DED后,需要用Creator提供的工具Terrain Studio将DED数据转化为OpenFlight格式的.flt 文件。
考虑到控制场景复杂度和加快图形绘制速度,Creator 在格式转换过程中除了提供不同层次细节的模型(Level of Detail,LOD),还提供了分块存储的处理方法。
在地形格式转换时,Creator提供了Polymesh,Delaunay,CA T和TCT四种算法。
当一个地形很大,计算机读取数据和显示数据延迟太长的时候,分块存储机制允许将该地形分割为若干个小地形进行处理和管理,减少对机器硬件的需求。
分块的大小和多少要根据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和地形的复杂程度来确定。
另外,还需要考虑地形转换算法的选择。
算法的选择根据地形仿真运行的硬件性能来决定的。
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处理速度、所支持的边界匹配类型、三角条带的能力、多边形数量的限制以及是否兼容二叉分类BSP。
Polymesh算法是通过从高程网格中采样来生成统一的直线网格面。
Polymesh 生成的三角条带好,创建LOD没有固定的数量限制,但是可能会嵌入平面区域,LOD之间可能产生边缘缝隙并且没有误差检测。
Delaunay算法特别适合于使用Z缓存的硬件,因为它允许用户控制多边形的数量,通过在崎岖的地形区域,生成较多多边形和在平缓区域生成较少多边形的方法,来实现最大的地形精度。
要生成连续自适应的地形,最好选择CAT算法,它允许地形从一个LOD平滑地变形过渡到另外一个LOD,但只能运行在SGI IRIX以上的图形系统,因为该算法很耗费CPU。
如果要处理地形特征数据(道路、河流等),采用TCT算法较好。
根据本项目的需求,我们采用了Polymesh算法,根据前面的估算和实际的实验,还要对大地形进行分块处理,一般地,一块地形控制在1平方公里的大小,而且每块的多边形不超过2万个,保证运行流畅。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设置和处理,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OpenFlight格式的地形数据库了。
2.4 添加纹理与人文特征地形再现只能表现出地势起伏和高度的变化,为了使地形更真实,就需要添加纹理和人文特征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