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著欣赏选修第四章17世纪文学.doc

世界名著欣赏选修第四章17世纪文学.doc
世界名著欣赏选修第四章17世纪文学.doc

第四章:17世纪文学

第四章第一节:17世纪文学概述

古典主义文学是17-18世纪文学的主潮。它产生于17世纪的法国,继而影响了全欧,统治欧洲文坛几近两个世纪。

一、古典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总体上看,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反映出下述鲜明特征:

1.政治上拥护王权

法国专制君主制(绝对王权)是古典主义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

法国的“君主专制是作为文明中心、社会统一的基础出现的”(马克思语),因此在当时是一种进步的因素。在贵族阶级与资产阶级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它是两个阶级之间的“表面上的调停人”(恩格斯语),不但制止了割据和纷争,统一了国家,而且还保护过资本主义工商业,促进了它的发展。这样一种情况导致:统治者为了巩固王权,需要文学为王权服务;资产阶级作家为了自身的存在和发展,需要得到王权的扶持和庇护。

因此,从本质讲代表封建贵族阶级利益的王权和属于资产阶级范畴的文学,在相互妥协的情况下走到一起了。

1635年,路易十三朝的首相黎塞留倡导成立了法兰西学士院,并把它当作推行官方文化政策的机构。它所制定的政策,它的决议,形同法律。同时,政府还用颁发作家年金、建立书刊检查制度等办法,控制文艺创作活动。正由于王权的干预,法国文坛的混乱局面逐步减弱,雕琢夸饰的贵族沙龙文学、粗犷浅俗的市民文学受到遏制,古典主义便很快取得了文坛的统治地位。

古典主义作家如莫里哀、高乃依等,往往直接歌颂贤明君主及其“丰功伟业”,或通过描写感情与义务的冲突,表现个人服从国家的思想。他们高度自觉地把文艺与现实政治结合起来,把欧洲文学的政治功利性推到空前高度,表现出极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当然,在上述政治倾向的前提下,他们也尽可能地表达了反封建、反教会的民主要求。

2.思想上崇尚理性

17世纪是理性主义的时代。法国哲学家笛卡尔(1569-1650)提倡唯理主义,强调理性万能,认为理性既是知识的唯一源泉,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种观点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强有力地冲击了中世纪经院哲学和宗教的权威。他还认为人类的各种情欲会使人抛弃真理,因此他主张以理性来克制情感。

古典主义者接受了笛卡儿的观点,并以此指导自己的创作。古典主义的立法者布瓦洛[尼古拉·布瓦洛-德彼雷奥(1636-1711)]在他的法典性的著作《诗的艺术》(1674)中要求作家:

首先必须爱理性;你的文章永远只凭理性才获得价值和光芒。

蒋承勇主编《外国文学》指出:

古典主义的“理性”,既是一种思想尺度,也是审美尺度。在思想上,它指符合王权要求的种种政治、思想、道德规范,与个人情欲形成对照或对立,强调必须用理性克制情欲。在艺术上,指作家必须恪守的艺术教条和审美规范。如“三一律”,题材与体裁的严格划分,语言的准确、简洁,结构的明晰和合乎逻辑等。

3.创作上遵循古典

古典主义作家如同中世纪的但丁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一样,特别崇尚古希腊罗马文学。这主要体现于两点:一是他们基本上从古希腊罗马文学中选取题材,二是把古希腊罗马文学中的某些方法奉为不可冒犯的清规戒律。

就后者而言,前面提到的“三一律”就是典型一例。在亚里斯多德所提出的“情节一致”基础上,古典主义者进而规定,在戏剧创作中,要做到时间、地点和动作的三个整一。

布瓦洛说,一部剧本——

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故事,从开头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的充实。

这意思是说,一个剧本只能表现同一事件,剧情应该发生于同一地点,发生于二十四小时之内。这一点,在实际创作过程中,任何人不可逾越。

二、法国古典主义文学

一般把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7世纪30-50年代,古典主义文学形成期;60-70年代,古典主义文学的鼎盛期;70年代之后至18世纪末,古典主义文学的衰落期。[本节只介绍前两个阶段的创作成就。]

(一)古典主义文学形成期的成就

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创始人是诗人法兰索亚·马莱伯(1555—1628)。他主张文学创作要为王权服务,语言要明晰、准确、规范化,艺术形式要完美。布瓦洛称马莱伯为“诗宗”,要求作家以之为楷模。

1634年,剧作家梅莱(1604—1686)在悲剧《索福尼斯伯》中首次严格遵循了“三一律”,得到黎塞留的赞许。

1635年,黎塞留成立法兰西学士院,制定了语言文学方面的规范。

1636年,高乃依的悲剧《熙德》上演。夏普兰(1595—1654)遵黎塞留之命写了《法兰西学士院对<熙德>的批评》一文,严厉指责高乃依不遵守“三一律”。

此后,“三一律”便成为作家必须严格遵循的创作准则。

此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是高乃依。

1.家族义务与个人感情之间的冲突:高乃依的《熙德》

彼埃尔·高乃依(1606—1684)被看成古典主义悲剧的奠基人。他一生写了30多个剧本,大部分是悲剧。代表作是悲剧《熙德》(1636)。

《熙德》取材于西班牙作家吉伦·卡斯特罗的剧本《熙德的青年时代》。悲剧中讲:贵族青年罗狄克与贵族小姐施曼娜倾心相爱。但由于他们的父亲发生了可怕的争执,一对恋人陷入了悲剧的情境。罗狄克的父亲杰葛和施曼娜的父亲高迈斯都是位高权重的大臣。国王任命杰葛为王子之师,引起高迈斯的嫉妒,打了杰葛一耳光。杰葛年事已高,要儿子罗狄克替他报仇雪耻。

罗狄克在经过一番激烈、痛苦的思想斗争之后,在决斗中杀死了高迈斯。

施曼娜在父亲被杀后,内心同样充满了矛盾。她恳求国王处死罗狄克,但当罗狄克来到她的面前让她亲手处置自己时,她又借故予以拒绝。

这时,宿敌摩尔人入侵。罗狄克主动迎敌,一举打败了敌人,还俘虏了摩尔人的两个国王,因此被摩尔人称为“熙德”(意为“君王”)。

罗狄克为国立功,施曼娜的心理矛盾达到了极点:她觉得罗狄克更可爱,同时又担心父仇更难报。她要求国王准许为他报仇的桑士与罗狄克决斗。罗狄克打败了对手。

按照当时的律例,施曼娜应与获胜的罗狄克结婚。但施曼娜不乐于从命。国王体谅她的矛盾心情,命令罗狄克出击摩尔人,待凯旋之日再婚配。施曼娜同意国王的决定。

剧本主要描写发生于男女主人公身上的家族义务与个人感情的矛盾冲突。

罗狄克为了维护家族荣誉,不得不杀死爱人的父亲,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要成全爱情就得牺牲我的荣誉,/要替父亲报仇,就得放弃我爱人。/……

一方面是高尚而严厉的责任,/一方面是可爱而专横的爱情!/……复仇会引起她的怨恨和愤怒,/不复仇会引起她的蔑视。/复仇会使我失去最甜蜜的希望,/不复仇又会使我不配爱她。

在这种二者不可得兼的情况下,罗狄克以理智战胜了情感,为了尽义务而牺牲了个人幸福。

这样的矛盾同样也纠缠着施曼娜。她一方面出于义务不能不向国王控告罗狄克,另一方面又越来越深地陷入了对罗狄克的爱情之中。这些矛盾最后都在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下得到解决。

就这样,《熙德》张扬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理性原则,也给个人感情以充分肯定。

由于《熙德》的题材重大,戏剧冲突尖锐激烈,情节集中并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上演时受到巴黎观众的热烈欢迎。

但黎塞留对它却很不满意。黎塞留不仅对高乃依的成功表示妒意,而且他不能容忍剧中国王以理性的方式而不是以专制的手段来统治国家,不能容忍剧中三次通过决斗来解决纠纷的做法(黎塞留一向严令禁止决斗)。

因此,他授意法兰西学士院的负责人夏普兰撰文《法兰西学士院对<熙德>的批评》,无理责难高乃依抄袭他人,并违背了“三一律”。

高乃依愤而停笔三年。此后他所写的剧本,均符合“三一律”,不敢越雷池半步。但是,高乃依因此再没有写出比《熙德》更为优秀的作品。

这说明,古典主义对于某些作家的艺术才能起到了束缚作用。

(二)古典主义文学鼎盛期的成就

60-70年代是古典主义的鼎盛期。

莫里哀的喜剧,拉辛的悲剧,拉·封丹的寓言,布瓦洛的理论,使法国古典主义文学成果蔚为大观。

莫里哀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喜剧作家。他的喜剧创作,形成了自阿里斯托芬、莎士比亚以来的又一座高峰,显示出古典主义在喜剧艺术方面的最高成就。

2.理性与情欲(非理性)之间的冲突:拉辛的《安德洛玛刻》、《费德尔》

让·拉辛(1639-1699)被看成最典范的古典主义悲剧诗人,其作品代表了古典主义悲剧的最高成就。

拉辛一生共写了11部悲剧。其代表作为《安德洛玛刻》和《费德尔》。

A.《安德洛玛刻》

拉辛的悲剧《安德洛玛刻》(1667)的题材来源于欧里庇得斯的悲剧《安德洛玛刻》和《特洛亚妇女》。

剧中写:特洛亚城陷落之后,赫克托耳的寡妻安德洛玛刻成了阿喀琉斯之子皮洛斯的女奴。皮洛斯钟情于安德洛玛刻,因此迟迟不与热恋他的斯巴达公主赫耳弥俄涅结婚。

悲剧开始时,希腊使节俄瑞斯忒斯来到皮洛斯王宫,传令皮洛斯王交出赫克托耳的遗孤以绝后患。为保全儿子的生命,复兴特洛亚,安德洛玛刻假意允诺与皮洛斯结婚。赫耳弥俄涅妒恨不已。她利用俄瑞斯忒斯对自己的感情,唆使俄瑞斯忒斯杀死了皮洛斯,然后自杀而死。俄瑞斯忒斯也因绝望而发了疯。安德洛玛刻及其儿子得以保全。

由于生活于法国专制政体由盛而衰阶段,因此拉辛的悲剧与高乃依迥然有别:他不写理智战胜感情、忠君报国的英雄,而写情欲压倒理性、私利至上之人,由此暴露路易十四后期贵族上流社会人欲横流、人性堕落的现实。

在《安德洛玛刻》中,拉辛对人性中的恶进行了深入挖掘,谴责了人欲横流、丧失理性的贵族阶级。

皮洛斯对未婚妻赫耳弥俄涅背信弃义,不惜抹掉自己的光荣历史,作出危害希腊人利益的勾当,甚至在神庙宣布特洛亚的敌人是自己的敌人。

俄瑞斯忒斯身为希腊使节,却希望皮洛斯拒绝交出安德洛玛刻的儿子,因为这对他有利,可以使他有可能得到赫耳弥俄涅。甚至,他在情网中越陷越深,犯下弑君渎神大罪。

皮洛斯也好,俄瑞斯忒斯也好,在拉辛看来,都是情欲的俘虏,理性对他们的心灵不起作用。

在拉辛笔下,赫耳弥俄涅性格复杂。她热烈地爱着皮洛斯,到厄庇洛斯等候结婚,却被冷淡了数年,最后甚至被抛弃。因此,她又十分怨恨皮洛斯。最不能使她忍受的是,她这样一个公主,竟然败在了一个女奴之手。这又使她产生了强烈的嫉妒心理。既恨且妒,促使赫耳弥俄涅决心杀死皮洛斯。但她不择手段,卑鄙地利用了俄瑞斯忒斯。最后,她跪在神庙前,在皮洛斯的尸体旁自杀而死,以表示她对皮洛斯的爱。在拉辛看来,赫耳弥俄涅也是情欲的俘虏,也缺乏理性。

悲剧主人公安德洛玛刻与上述人物不同。她怀念丈夫赫克托耳,要为赫克托耳守节。她爱儿子,要为赫克托耳保全遗孤。她的感情是强烈的,是无可非议的。同时,她又有高度的理性。在苦苦哀求也感动不了皮洛斯的铁石心肠,眼看自己的儿子就要成为刀下之鬼时,安德洛玛刻假意答应了皮洛斯,但要求皮洛斯在神庙宣誓,把她的儿子当成自己的儿子,帮助他重建特洛亚城。她决定在皮洛斯宣誓后自杀,这样既保全了儿子,也保全了自己的贞操。安德洛玛刻的行为,与皮洛斯、俄瑞斯忒斯、赫耳弥俄涅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她身上,感情与理性实现了完美的统一。

在艺术方面,《安德洛玛刻》是第一部标准的古典主义悲剧,充分体现出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的原则。

与古希腊悲剧相同,它的冲突紧张激烈,结构简练集中。

它写四个人物的恋爱关系(皮洛斯与安德洛玛刻,皮洛斯与赫耳弥俄涅,俄瑞斯忒斯与赫耳弥俄涅),情节复杂,而拉辛却处理得干净利索。拉辛没有从头写他们四人爱恋关系的产生和经过,而是从俄瑞斯忒斯作为希腊使节来到厄庇洛斯王国写起。俄瑞斯忒斯的到来引起了一系列的矛盾。皮洛斯要求安德洛玛刻给他一个最后答复,这答复不仅影响到皮洛斯对赫耳弥俄涅的态度,而且将要决定俄瑞斯忒斯的命运。如果安德洛玛刻拒绝皮洛斯,皮洛斯就会和赫耳弥俄涅结婚,俄瑞斯忒斯得到赫耳弥俄涅的愿望就会落空,安德洛玛刻的儿子就将被杀掉;如果安德洛玛刻答应皮洛斯,俄瑞斯忒斯的愿望就可能实现,安德洛玛刻母子就会

平安,但安德洛玛刻也会因此而失去宝贵的贞操和气节。在厄庇洛斯王国,俄瑞斯忒斯的到来成了悲剧冲突的起点,矛盾从此急剧发展,越来越紧张,越来越尖锐,一直到收场。

从《安德洛玛刻》的结构艺术看,可以说,拉辛是一个善于“带着镣铐跳舞”的作家:“三一律”对他非但不是束缚,反倒是他发挥艺术才能的最佳形式。

承接: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

B.《费德尔》

《费德尔》(1677)的题材源于欧里庇得斯的悲剧《希波吕托斯》。剧本涉及了乱伦之爱的主题。

雅典王后费德尔爱上了国王忒修斯前妻之子希波吕托斯,后来知道希波吕托斯另有所爱,由妒生恨,“恶人先告状”,向国王诬陷了希波吕托斯。结果希波吕托斯因受诅咒而被摔死。她悔恨之余,服毒而死。死前向国王坦白了事情真相。

悲剧充分表现了拉辛的艺术才能,他对费德尔的心理活动描写得细腻深刻。

费德尔由爱到恨,最后起了杀意,是有一定过程的。她和国王忒修斯结婚后就爱上了希波吕托斯,但她假装恨希波吕托斯,来掩饰对他的爱。她内心试图排挤掉希波吕托斯的地位,情感一再受到压抑,因此陷进了极度痛苦之中。

悲剧开始时,拉辛通过费德尔与保姆的谈话,交待了费德尔的矛盾和痛苦心情。这是理智克制情感阶段。忒修斯离家半年,毫无音讯,传说已经死亡,她似乎可以无需隐藏自己的情感了。于是,在保姆的怂恿之下,她便向希波吕托斯倾诉了自己的爱情,结果遭到了拒绝。她由爱转到羞愧,但还说不上恨。

此时,忒修斯忽然归家。费德尔深自谴责,后悔暴露了自己的感情,她的理智也曾一度催促她向丈夫坦白。但是,当她知道希波吕托斯爱阿丽西,自己有一个情敌时,心情突然复杂化了:她既嫉妒,又怕希波吕托斯把她的过错告诉给忒修斯。费德尔完全丧失了理性,终于对希波吕托斯的爱转变成为恨了。她决心假手忒修斯害死希波吕托斯。

结果忒修斯驱逐了自己的儿子,并祷告海神惩罚他。当希波吕托斯骑马路过海边时,海中出现了一头怪物,惊吓了希波吕托斯的马,希波吕托斯坠马而死。

希波吕托斯死后,费德尔的理性重又占了上风。她认识了自己的罪过,悔恨交集,服毒自杀。临死前,她向忒修斯坦白了自己的罪行,表示忏悔。

就这样,拉辛把费德尔的感情变化写得层次分明,合情合理,显得非常真实感人。

承接: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

《费德尔》演出时,一部分反对拉辛的贵族用卑鄙手段组织起来抵制它。拉辛因此搁笔十二年。

古典主义者禁止采用《圣经》题材,怕的是亵渎神圣。拉辛重新创作后,忿而用《圣经·旧约》故事,写了《爱斯苔尔》(1689)和《阿达莉》(1691)两部悲剧,公开表现出对古典主义者的蔑视。

3.“巨型喜剧”:拉·封丹的《寓言诗》

若望·德·拉·封丹(1621-1695)写过悲剧、喜剧、抒情诗、故事诗等,但以《寓言诗》的成就最为突出。《寓言诗》(1668,1679,1694)共12部239篇。

拉·封丹说,他的《寓言诗》是——

一部巨型喜剧,幕数上百,

宇宙是它的背景,

人、狮、兽扮演其中的角色。

在这部“巨型喜剧”中,拉·封丹主要取材于伊索寓言、古希腊罗马和印度寓言家的作品以及民间故事,借动物世界来影射人类社会,多方面地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关系、生活逻辑等问题的理解。

拉·封丹是描绘禽兽的能手,《寓言诗》中的禽兽在他笔下绘影绘声,富于真实感。故事一般很简短,集中精炼,却富于戏剧性,有开场,有发展,有高峰,有收场。诗的韵律也千变万化。

《乌鸦和狐狸》《狼和羔羊》《小公鸡、猫和小鼠》《死神和樵夫》《兔子和乌龟》等是其中的名篇。

辐射点:寓言作家。

伊索——拉·封丹——莱辛——克雷洛夫——谢德林。

再次辐射:一般寓言。

佛经寓言——《五卷书》——《旧约全书》——中国先秦寓言。

随着欧洲社会的发展,古典主义的保守倾向越来越被作家们所反感,终于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法国文学界出现了一场“古今之争”,僵化的崇古的主张受到批判,厚今薄古的主张取得胜利。这一事实说明,古典主义此时已经趋于衰落,其主导地位被动摇了。

不过,作为一种创作原则,古典主义在18世纪仍起重要作用。直到19世纪初浪漫主义出现后,古典主义才最终退出文坛。

古典主义影响了欧洲文坛,英、德、俄等欧洲国家都出现了尊奉古典主义的著名作家,如英国的德莱顿(1631-1700)、德国的高特舍特(1700-1766)、俄国的苏尔玛科夫(1718-1777)等。

三、17世纪英国文学

17世纪的英国,随着资产阶级的革命与贵族阶级的复辟,出现了三种类型的诗人、作家,即复辟时期的宫廷诗人、清教徒作家以及革命时期的革命诗人。

复辟时期的宫廷诗人的代表是前面提到的德莱顿,他既是英国古典主义理论家,又是宫廷古典主义创作的代表者,写有“英雄悲剧”、“风尚戏剧”以及颂诗和讽刺诗。

4.道德完善的“心路历程”:班扬的《天路历程》

此时的清教徒作家的代表是约翰·班扬(1628-1688)。班扬在他的寓意小说《天路历程》(1678)中,写了一个叫做基督徒的人,矢志向“天国的城市”前进,经过“绝望泥沼”、“名利场”、“困难山”、“安逸”平原、“死亡河”,最后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小说主观上宣扬的是基督教信仰,客观上如同但丁的《神曲》一样,启示人们努力追求道德的完善。并且,在结构上,小说延续了《金驴记》、《小癞子》那种以个人的旅途经历串联情节的传统。

承接:但丁的《神曲》。

5.“撒旦主义”:弥尔顿的《失乐园》

17世纪英国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资产阶级革命诗人弥尔顿(1608-1674)的创作。

弥尔顿1649年后在革命政府担任拉丁文秘书期间,曾以拉丁文撰写了著名的小册子《为英国人民声辩》(正篇1650年,续篇1654年),为英国人民处死国王和建立共和国的正义行动作辩护。由于为革命日益操劳,他最后双目失明。

复辟时期,他的著作被焚烧,本人遭到监禁、罚款,但他始终坚持革命立场,继续以诗歌为武器,宣扬革命思想。

他以口授的方式,取材《圣经》,创作了两部长诗——《失乐园》和《复乐园》,一部诗剧——《力士参孙》。人们称之为弥尔顿的“三大诗作”。

史诗《失乐园》是弥尔顿最重要的作品。约1万行,分12卷。其题材取自《旧约》,写的是人类始祖亚当、夏娃受到撒旦的诱惑,偷吃了“禁果”,受到上帝惩罚,失掉了乐园的传说。

《失乐园》的基本情节是:撒旦原是大天使,但他骄矜自满,纠合一部分天使和上帝作战(卷五、六),于是被上帝打到地狱遭受苦难(卷一、二)。由于无力反攻天堂,撒旦便想出间接报复的办法,企图毁灭上帝创造的人类。上帝知道撒旦的阴谋,但为考验人类的信仰,并不阻挠撒旦。撒旦潜入人世,来到亚当、夏娃居住的乐园(卷三、四)。上帝派遣拉法尔天使告诉亚当面临的危险,同时告诉了他上帝创造世界和人类的经过(卷七、八)。但亚当和夏娃意志不坚,受了撒旦的引诱,吃了禁果(卷九)。上帝决定惩罚他们(卷十),命迈克尔天使把他们逐出了乐园。在放逐前,迈克尔把人类将要遭遇的灾难告诉了亚当和夏娃(卷十一、十二)。

弥尔顿写《失乐园》的目的在于说明人类不幸的根源。他认为,人类由于理性不强,意志薄弱,经不起外界的影响和引诱,因而感情冲动,走错道路,丧失了乐园。夏娃的堕落是由于盲目求知,妄想成神。亚当的堕落是由于溺爱妻子,感情用事。撒旦的堕落是由于野心勃勃,骄矜自满。

辐射:罪感文化。

值得注意的是,弥尔顿在思想上批判撒旦的骄矜,在感情上却同情他所受的迫害,因为撒旦的受惩罚,很像资产阶级受封建贵族的压迫。在描绘地狱一场时,弥尔顿虽然口口声声说撒旦骄矜,野心勃勃,但在对话里,在形象上,撒旦又完全是一个受迫害的革命者。

在凶险的地狱背景中,撒旦的战斗决心表现得非常坚定:

战场虽然失利,怕什么?/这不可征服的意志,报复的决心,/切齿的仇恨,和一种永不屈膝/永不投降的意志——却都未丧失;/……我们的神力和这修炼的体质,/既由命运规定了断不能消灭;/我们在这次伟大战争的经历中,/既未削弱,反而加强了预见,/那么,和我们大敌从事于永恒的/坚决战争时,无论用武力,用阴谋,/我们都可以保证更大的成功;/虽敌人现在胜利了,正兴高采烈,/霸占着天庭,对诸神实施虐政。

同时,通过和撒旦一起被贬入地狱的天使们的形象,诗人也让我们看到了当年愤怒的革命战士:

……对最高的掌权者,/他们发出了怒吼,并用手中的枪,/在他们盾牌上,敲出猛烈的声响,/愤愤然向头上的天穹挑战。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文艺理论家别林斯基在《一八四七年俄国文学一瞥》一文中,深刻地挖掘了《失乐园》的意义。他说这个好作品是时代的产物,即使作者不是有意在作品中描写1648年的革命,却也在不知不觉中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革命精神。这种分析无疑是正确的。弥尔顿实际上是在宗教的外衣下宣扬了革命的思想,从《失乐园》开始,“撒旦主义”成了革命叛逆精神的同义语。

辐射:歌德的《浮士德》。

《复乐园》四卷,根据《新约·路加福音》写成,叙述耶稣被撒旦引诱的故事。耶稣在约旦河畔受圣徒约翰的洗礼后,准备公开宣道,这时圣灵引他到荒郊,先要给他一次考验。这考验就是撒旦向他进行的引诱。

撒旦第一天以筵席,第二天以城市的繁华和古希腊、罗马的文学艺术引诱耶稣,都遭到拒绝。第三天撒旦使用暴力,把耶稣放在耶路撒冷的庙宇顶上,他也毫不畏惧。后来天使们把他接下来,认为他胜利地接受了考验。于是耶稣开始布道,替人类恢复乐园。

《复乐园》和《失乐园》都在于说明生活的引诱问题,但《失乐园》所强调

的是理性控制情欲,是人文主义对生活的肯定和清教的道德观之间的相互协调,而《复乐园》则强调信仰消除情欲,体现宗教思想的胜利。这首诗反映了革命挫败后,诗人厌弃和抗拒复辟王朝的道德堕落和反动王朝对古代文化的歪曲,以锻炼自己的性格,继续和封建势力作斗争,表明诗人对英国革命的始终不渝的态度。

6.不屈的灵魂:弥尔顿的《力士参孙》

《力士参孙》是一出诗剧,取材于《旧约·士师记》。士师是古希伯来人未有国家和国王之前部落联盟的元首。参孙就是这样的一个士师。他不仅是孔武有力的大力士,而且是一个深谋远虑、智勇双全的战士。他的主要敌人是从海上入侵的非利士人。他在战斗中屡建奇功。他失足之处是娶了异族的女子,并把自己力量的源泉是头发的秘密告诉了她。结果被妻子出卖,剪去了头发,挖去了双眼,戴上脚镣手铐,关在牢里服苦役。后来他的头发渐渐又长了,恢复了力气。非利士人不知道。非利士人让他在大庆节日的宴会中表演技艺。于是,他趁敌人酒酣饭饱之机,两手挽住大厦的两根支柱,尽平生力气一拉,大厦轰然倒塌,压死了敌人,自己则同归于尽。

这出悲剧也表现出顽强的革命精神,反映了王朝复辟后资产阶级革命者内心的痛苦和身受的迫害。歌队这样责难神:

你甚至叫他们,

死在邪门异教的刀剑之下,

把他们的尸体丢给野狗、猛禽;

或使他们做俘虏,

或朝代改了,在暗无天日的法庭里

受负义群氓的审判处刑。

诗作也表达了革命者的意愿:

有一天神会把不可战胜的力量,

放在人民救星的手里,

来镇压世间的暴力、人民的迫害者

和野兽一般狂暴的恶人。

参孙的形象和遭遇更和诗人自己相像。二人都是不屈的斗士,都双目失明,在敌人监视之下过着穷苦的生活,都斗志坚强,至死不变。

诗人虽然没有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戏剧性壮举,但他十四年如一日,以有限的残生吟诵三大诗作,表现了崇高气节,作为17世纪英国革命的丰碑,赢得了后人的景仰。

辐射:英雄主义源流。

第四章第二节:莫里哀及其《伪君子》

莫里哀是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喜剧的创建人,是欧洲戏剧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大师之一。

一、戏剧艺术的殉道者:莫里哀的生平与创作

莫里哀(1622-1673)是作家的艺名,其真名叫若望-巴蒂斯特·波克兰。他生于巴黎一个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从小酷爱戏剧,长大后,违背父亲的愿望,放弃宫廷“国王内侍”的美差,决心做个当时为人所不齿的“戏子”。

1643年,莫里哀与一些志同道合的年轻人组织了“光耀剧团”。但营业惨淡,负债累累,两年后不得不解散。莫里哀是剧团的对外联络人,因无钱偿还剧团的债务而被扣押。在被其父保释出狱后,莫里哀便离开了巴黎,加入了一个流浪剧团。

从1645年起,至莫里哀在外省度过了13个春秋(1645-1658),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在长期的流浪演出过程中,他有机会接触形形色色的人,耳闻目睹了各种各样的事,为日后的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同时,他也有机会学习民间戏剧和意大利“即兴喜剧”的表演技巧,从而提高了自己的艺术修养。

1658年,莫里哀随剧团回到巴黎。同年10月,剧团在王宫献演获得成功,奉命留在巴黎。

莫里哀的一生,自己写戏,自己也演戏。长期的劳累,使莫里哀的健康受到严重的损害。1672年底,莫里哀抱病写完自己最后一个剧本《无病呻吟》,并亲自扮演剧中主角阿尔冈。1673年2月17日,莫里哀演到《无病呻吟》最后一幕,咯血倒地。几小时后,他便与世长辞了。

承接:普罗米修斯形象。

作为戏剧艺术的殉道者,莫里哀的创作成果极为丰硕,但留传下来的剧本只有30种。主要有:风俗喜剧《可笑的女才子》(1659)、《太太学堂》(1662),性格喜剧《悭吝人》(1668,一译《吝啬鬼》《阿尔巴公》)、《唐璜》(1665)、《伪君子》(1664-1669),喜舞剧《醉心贵族的小市民》(1670)、《史嘉本的诡计》(1671)等。

总的看来,莫里哀的喜剧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作品对封建贵族和反动教会的罪行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鞭笞,对资产阶级的贪吝、攀附权贵等恶习给予了有力的批判和嘲笑,而对下层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高尚品质则予以充分肯定和赞颂。

二、达尔丢夫的伪善行径:《伪君子》的情节

《伪君子》(1664-1669)直译为《达尔丢夫或者骗子》,是莫里哀创作的最

高成就,是古典主义性格喜剧的典范。

《伪君子》的情节并不复杂。外省的小贵族子弟达尔丢夫伪装成虔诚的信徒,骗取了巴黎富商奥尔恭的信任。奥尔恭把他当作“良心导师”供养起来,生活上给以优待,事无巨细都向他请教,向他吐露家里的秘密,甚至打算把女儿玛丽亚娜嫁给达尔丢夫。

结果立即激起女儿和家里的其他成员的强烈不满。奥尔恭美貌的后妻欧米尔劝说达尔丢夫放弃这桩婚事,达尔丢夫却乘机挑逗她。奥尔恭的儿子达米斯暗地偷听了他们的谈话,随即向奥尔恭揭发达尔丢夫的卑鄙行径。奥尔恭却偏听偏信,反而责怪家里人串通一气,诽谤中伤达尔丢夫。

在狂怒中,他赶走达米斯,取消他的继承权,当即宣布把全部财产赠给达尔丢夫,还强迫女儿马上与达尔丢夫结婚。事情危急,欧米尔只好冒险施行巧计:要达尔丢夫前来与她幽会,让丈夫藏在桌子底下,偷听达尔丢夫引诱她的无耻的“自白”。奥尔恭终于看清了达尔丢夫的本来面目,命令他赶快滚开。

可是,达尔丢夫“反客为主”,要赶走奥尔恭全家,而且还向国王告发奥尔恭私藏政治犯秘密文件。奥尔恭陷入绝境,打算出逃。但是,国王洞察一切,宽恕了当年勤王有功的奥尔恭,把无恶不作的达尔丢夫拘捕入狱。

奥尔恭逢凶化吉,全剧以大团圆结束。

三、伪善/表里矛盾:达尔丢夫性格及其塑造

达尔丢夫是《伪君子》的中心人物,也是作家塑造的最出色的艺术形象。他是个宗教骗子和无赖。他伪善,狡黠,狠毒。伪善是他的主导性格。喜剧通过达尔丢夫言行表里的矛盾,逐步揭示出他的性格特点。

达尔丢夫一出场,就吩咐仆人说:“把我的鬃毛紧身衣跟鞭子都好好藏起来。”他以此标榜自己是个不重视物质享受的苦行主义者。然而,他贪图口福和安逸,一顿晚饭“吃了两只竹鸡,外带半只切成细末的羊腿”,然后,就“躺在暖暖和和的床里,安安稳稳地一直睡到第二天早晨”。他吃得多睡得足,长得“又粗又胖,脸蛋子透光”。可见,他根本不是什么苦修士,而是个饕餮之徒。

在对待女色上,达尔丢夫心口不一,装得道貌岸然,其实内心淫恶。他见女仆桃丽娜袒胸露肩,竟扭过脸去,掏出手帕,要她把双乳遮好。然而,他不但想当玛丽亚娜的丈夫,对年轻漂亮的欧米尔也垂涎三尺,听说欧米尔要见他,“连腿都软下来”。

在对待金钱上,达尔丢夫同样表现出他的伪善的本色。奥尔恭在教堂门口施舍给他几个钱,他总是说给得太多,但后来,他却图谋奥尔恭的全部财产。

在对待朋友上,奥尔恭也是口蜜腹剑。奥尔恭待他如上宾,引为知己,可谓恩重如山。但达尔丢夫当面称奥尔恭为“恩人”,背地里却妄图占有恩人的妻子,

甚至企图霸占恩人的财产,置恩人于死地。

在对待宗教上,达尔丢夫也是虚伪透顶。在教堂做祷告,他“时时刻刻毕恭毕敬地用嘴吻着地”;在奥尔恭家里,他言必称上帝。但当欧米尔以上帝的名义拒绝满足他的肉欲时,他就干脆扔掉“上帝”这块招牌,还说:“这在我是算不了一回事的。”原来,他信奉上帝,目的是要捞取“实惠”——女色、金钱和权势。可见,自称是上帝虔诚信徒的达尔丢夫,其实是个以宗教为幌子而进行诈骗的恶棍。

总之,达尔丢夫口是心非,表里不一,是个假仁假义的伪君子,是莫里哀鞭笞的否定性人物。

在莫里哀笔下,达尔丢夫是外省的破落小贵族,同时,他又披着黑色袈裟上场,以“良心导师”的身份出现于资产者的家庭。如此安排,意味深长。

尽管莫里哀一再说要把真信士和假信徒分开,似乎他讽刺的不是一般的宗教徒,而只是冒充信徒的恶棍。其实,他这样表白只不过是为了避人耳目,使喜剧能够上演。他笔下的达尔丢夫具有当时僧侣和贵族的一些本质特点,达尔丢夫就是教会势力和封建贵族的代表。喜剧通过这个形象,深刻有力地揭露了教会和贵族的丑恶面目,辛辣地讽刺了教会和贵族社会普遍流行的恶习——伪善。这使得这个形象具有了巨大的艺术概括力和生命力,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典型之一。

四、“从来没有一个喜剧曾经获得过如此热烈的掌声”:《伪君子》的演出

1664年5月12日,在凡尔赛宫演出了喜剧的初稿。巴黎大主教和皇太后马上下令禁演这个喜剧。

同年秋天,莫里哀向国王递呈要求恢复上演戏剧的陈情表,但没有获准。莫里哀于是修改喜剧,使之更臻于完善。他只能在显贵人物的府邸内上演这出戏。

1667年8月,国王终于批准上演《伪君子》在王宫剧场演出。但是巴黎议会主席拉蒙翁利用国王不在巴黎的机会,第二天便禁止剧本继续演出。巴黎大主教发出通知,宣称它是“一部很危险的喜剧”,禁止教民阅读或者停人朗诵这出喜剧,违者革除教籍。

直到1669年2月,国王才准许《伪君子》再度公演(第三次定稿)。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当时的报纸评论说:“从来没有一个喜剧曾经获得过如此热烈的掌声。”

喜剧重又引起伪信徒的无情攻击。莫里哀写道:

虽然我把剧本叫做《骗子》,给主人公换上世俗的服装,虽然我给他戴上小毡帽,留着长发,围大领巾,佩一把宝剑,衣服四周镶上花边,加进些轻松的内容,小心地删去凡我认为有可能给我试图描摹的著名的真人以轻微

借口的东西——看来这一切都是枉费心机,有一帮人大为震动……

从今天的眼光看,这种情况,这种对喜剧、对作者的攻击,正表现了作品的巨大的讽刺力量,正表现了作品的深刻的思想意义。

五、结构严谨/对比夸张手法/个性化的语言:《伪君子》的艺术特色

《伪君子》艺术性很强,其突出特色有三方面:

1.结构严谨精巧,情节凝练生动

《伪君子》共五幕,幕与幕之间,各幕的场次之间,都丝丝入扣,环环相套,显得十分紧密。而把所有的幕、场贯穿起来的中心动作线,就是达尔丢夫的伪善行径。主人公达尔丢夫是喜剧的结构中心。

第一幕是“楔子”部分。它介绍人物以及人物相互间的关系。出场的人物争论激烈,幕一拉开,观众就立即屏息凝视,产生欲知后事如何的悬念。

第二幕是情节的开端部分。第一场,奥尔恭提出要女儿嫁给达尔丢夫,引起新的矛盾冲突。

第一、二两幕,中心人物达尔丢夫未曾出场,但观众从场上人物的论争中对他有了大致的了解,这样,他一上场就立即产生了强烈的喜剧效果。这两幕戏,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才能。歌德认为这部分是他所看到的“最伟大和最好的开场”。

后三幕是达尔丢夫的“明场戏”。第三幕是情节的发展部分,矛盾双方第一次发生正面冲突。达尔丢夫以守为攻,从逆境转为顺境,情节发生第一次跌宕。

第四幕是全剧的高潮。达尔丢夫落入陷阱,原形毕露,却反客为主,奥尔恭则由顺境转入逆境,情节再次跌宕。

第五幕是喜剧的结局。达尔丢夫受到惩治,奥尔恭祸去福来,情节又一次跌宕。

从情节的发展看,大团圆的结局违反了生活本身的逻辑。但莫里哀毕竟是位身手不凡的艺术大师,他在结构上作了一番补救工作。如在第一幕第二场,他借桃丽娜之口交代了奥尔恭过去勤王有功;在第五幕第七场,再让侍卫官照应桃丽娜的话。这对情节上的破绽有一定的“弥合”作用。

《伪君子》的结构是按古典主义的“三一律”法则来组织安排的。全部动作发生在同一地点,时间在二十四小时之内,没有平行的主题和从属交叉的情节线索,人物的动作趋向一个明确的目的,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喜剧的情节也起伏跌宕,单一而不单调。

2.以对比夸张手法突出主导性格

《伪君子》是著名的性格喜剧。莫里哀使用了对比、夸张手法,以刻划达尔丢夫的主导性格——伪善。如达尔丢夫备有鬃毛紧身衣和鞭子,俨然是个苦修士,

但他一个人要“吃下六个人吃的那么多东西”,这与苦修士的身份多么不相称!他把自己打扮成一心向善、慈悲为怀的信徒,祷告中无意捏死了一只跳蚤,也故意在别人面前说自己罪孽深重,但他要害死自己的恩人时却感到心安理得。

莫里哀就这样把达尔丢夫的“高尚”言词与卑劣行径加以对比,予以夸张,使达尔丢夫的言与行、表与里的矛盾更加明显,从而把他的伪善性格凸现出来。

在刻划奥尔恭形象时,莫里哀则以对比、夸张手法突出其轻信、专横的性格特征。如奥尔恭刚从乡下回来,不问妻子和儿女的情况,第一个问题却是:“达尔丢夫怎样?”桃丽娜告诉他,达尔丢夫能吃能睡,太太却害过重病。奥尔恭听了,对太太生病无动于衷,却总是重复着一句话:“可怜的达尔丢夫!”

“他吃了两只鹌鹑,还吃掉了羊腿。”

“哦,可怜的!”

“他喝掉了一罐酒。”

“哦,可怜的!”

桃丽娜告诉他关于欧米尔的情况时,则是另一种情形——

“太太前天发烧得很厉害……”

“好,可是达尔丢夫呢?”

“她很难过。”

“好,可是达尔丢夫呢?”

“她一夜也没睡着。”

“好,可是达尔丢夫呢?”

两相对比,可见奥尔恭对达尔丢夫是何等关心,对妻子又多么寡情。莫里哀用这种近似漫画式的对比夸张手法,把奥尔恭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感到这个人十分愚蠢、荒唐,可笑可悲。

3.语言生动,个性化

比如,达尔丢夫是宗教骗子,他说的话,夹着许多《圣经》上的词句,充满道德说教。他还爱堆砌词藻,文过饰非,华而不实。

高中语文选修影视名作欣赏8 第八课

第八课《三国演义》:历史是由人书写的 作品综论 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在历经数年的艰苦拍摄后,于1994年首播,当即引起了圈内外的广泛关注,甚至出现了万人空巷、争说三国的情况。据官方统计,《三国演义》在全国收视率高达46.7%,超过了新闻联播。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也争相购买播映权,单集售出的最高价码创下了空前的纪录。《三国演义》在中国电视剧史上真正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优。从某种意义上说,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播出,和由它所带来的“三国热”,完全称得上是文坛的一件盛事。无论是从创作的角度看,还是从欣赏角度看,长篇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都堪称一项宏伟的艺术工程。 电视剧《三国演义》是对罗贯中小说原著的改编,因此它同那些将古典名著改编成电视剧的同类作品一样,都存在着要不要忠实原著和如何忠于原著的问题。对于改编古典名著而言,忠于原著既是前提又是基本原则,这是不能动摇的,特别是对于《三国演义》这样的古典名著来说,它已经经受了历史的筛选,而且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把它搬上屏幕的时候,主创人员所面对的已经不仅仅是一部小说,还涉及到对广大观众欣赏心理和意愿的态度问题。电视剧《三国演义》播出后所产生的热烈反响,说明广大观众对这部电视剧是认同的,这种认同无疑是对这部电视剧坚持忠于原著的原则、较好地体现了原著的基本精神的肯定。可以说,电视剧《三国演义》是古典名著改编的一次成功范例。作为一部大型的史诗式的战争剧,谋略剧,它塑造的系列典型人物丰富了电视剧艺术的人物长廊,它展示的宏伟战争场面提供了刻画战争的宝贵经验。在电视艺术美学方面,《三国演义》也做了创造性的探索,并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审美风格。 首先,编剧对原著故事的宏观把握是适度的。《三国演义》是章回体小说,全书七十余万字共分120回,这样大的篇幅,在改编成连续剧时,编剧首先要确定电视连续剧的集数。《三国演义》的编剧遵循了小说原著的结构线索,按照三国历史的发展过程,把全剧分为84集,包括群雄逐鹿(1—23集),赤壁之战(24—47集),三足鼎立(48—63集),南征北战(64—77集),三分归晋(78—84集)五大部分。其中每个部分都可视为一个情节叙述单元,它们既独立成篇又相互关联,使全剧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剧本第一部分介绍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展现几大政治军事集团割据争斗的情景,介绍主要人物出场,揭示人物之间的关系。其中“官渡之战”是本部分的重心。编剧之所以着力描写官渡之战,是因为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是当时中国北方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场关键战役。剧本第一部分头绪繁多,但编剧写得很有层次,剧情跌宕起伏,承前启后的作用非常突出。剧本第二、三、四部分表现诸葛亮出山前后“隆中对”策略的具体实施,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和蜀吴走向衰败的趋势。其中第二部分“赤壁之战”是全剧最华彩的篇章,本部分名为写战争,但对具体的战斗场面描写并不多,主要写一系列的政治、外交斗争,以及战前战后的情节,揭示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等人物的性格特征。第五部分以七集的篇幅,用简练的笔法交待三国灭亡及归一于晋的过程。全剧五个部分的分布主次分明,轻重有致,脉络清晰,显示了编剧驾驭故事的能力。 其次,《三国演义》的矛盾冲突和总纲设计,符合电视剧编剧的内在规律,全剧逻辑严密,结构谨严。从上文对各部分内容的简介中可以看出,原著的主要人物,故事情节和总体结构在电视剧中都大体得以保留,这也是改编古典名著理应遵循的原则。不仅如此,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编剧还尽量使剧本的节奏和风格与小说原著的内在节奏、固有风格保持一致。继承了原著顺叙式的时空结构方式,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组织情节(当然,《三国演义》在局部也采用了倒叙甚至闪回等时空交错的方式结构剧情)。但是电视剧与小说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电视剧更强调戏剧冲突,因此,编剧必须集中强化小说原著中的矛盾冲突。

(精选)2019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 形考一

题目1 【填空题】“……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出自曹植的《》。 答案:洛神赋 题目2 【填空题】“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出自()的《七哀诗》。 答案:王粲 题目3 【填空题】王维、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高适、岑参、王昌龄等都是盛唐()诗派的代表人物。 答案:边塞 题目4 【填空题】五言喜剧叙事诗《》和五言长篇悲剧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是两汉乐府的优秀代表作。 答案:陌上桑 题目5 【填空题】“初唐四杰”是()、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答案:王勃 题目6 【填空题】“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是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中的名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是李贺《》中的名句。 答案:雁门太守行 题目7 【填空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出自《》。 答案:论语 题目8 【填空题】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是()和柳宗元。 答案:韩愈 题目9 【填空题】中唐被称为小李杜的诗人是()和杜牧。 答案:李商隐 题目10 【填空题】《登池上楼》的作者是()。

答案:谢灵运 题目11 【填空题】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有《》和《饮酒》。 答案:归园田居 题目12 【填空题】《登鹳雀楼》是王之涣的作品;《黄鹤楼》是()的作品。 答案:崔颢 题目13 【填空题】《邵公谏弭谤》一文出自《》。 答案:国语 题目14 【填空题】《韩凭夫妇》出自()的《搜神记》。 答案:干宝 题目15 【填空题】《感遇》(其二)是初唐诗坛陈子昂的作品;《感遇》(其七)是盛唐()的作品。 答案:张九龄 题目16 【填空题】花间词的代表作家是()和韦庄。 答案:温庭筠 题目17 【填空题】《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的作者是()。 答案:曹丕 题目18 【填空题】《丁都护歌》、《望天门山》是李白的作品;《丽人行》、《兵车行》是()的作品。 答案:杜甫 题目19 【填空题】《诗经》中描写久戍的战士在还家途中对故乡和妻子思念的诗是《》。 答案:东山 题目20 【填空题】五代时期,李璟词的代表作是《摊破浣溪沙》;《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的词作。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考试答案

1.以公元前(?)年左右为中心一一在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之间一一时至今日我们仍然赖以生存的人类精神的基础,同时又独立地在中国、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希腊出现。(9.09分) ⑴第1空(3.03分) C ☆考生答案:B ★考生得分:3.03分评语: ⑵第2空(3.03分) ⑶第3空(3.03分) 2.曾子曰:慎(?,追?,民⑺归厚矣。”(9.09 分)

A.终 Ir I B.德 r

⑵第2空(3.03分) C A.子游 B.子夏 r I 护< C.孟武伯 r I D.孟懿子 ☆考生答案:C ★考生得分:3.03分评语: 第3空(3.03分) 4.子曰:道之以(?),齐之以(?),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有耻且格。” (9.09分) I—A.礼 ⑴第1空(3.03分)

r I B.乐 护< C.政 I r I D.刑 ☆考生答案:C ★考生得分:3.03分评语: ⑵第2空(3.03分) ⑶第3空(3.03分) 5.六十而?,七十而?)。广博易良,?)教也。(9.09 分)

⑴第1空(3.03分) C. 从心所欲不逾矩 D. 诗 E. 乐 ☆考生答案:A ★考生得分:3.03分 评语: ⑵第2空(3.03分) A. 耳顺 B. 从心所欲 C.从心所欲不逾矩 E.乐 ☆考生答案:B ★考生得分:3.03分 评语: ⑶第3空(3.03分) A. 耳顺 厂 B.从心所欲 C. 从心所欲不逾矩 D. 诗 E. 乐 ☆考生答案:E ★考生得分:3.03分 评语: 6. 《论语》是(?)的弟子以及他的(?)编的一本记录孔子和他的(?)言行的书。(9.09 分)

精品文档 (194)影视欣赏与中学文学作品教学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把语文纳入了文化的层面,但是富有文化含量并且影响人终身的影视欣赏却成为了语文教育的一个盲点,不能不算是语文教育的一个缺憾。前苏联影视理论家P·尤列涅夫在《银幕的造型世界》的序言中指出:“如果没有电影和电视,那么现代人的生活将是不可想象的”,这句话充分肯定了影视艺术对现代人业余生活的重要作用。而我要说,如果没有对影视艺术的审美和创造教育那同样是不可想象的。影视艺术从一个全新独特的视野观照文学,观照社会和人生,它不仅是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作者美学观的再现,也是导演、演员等人的美学思想、感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一种展现,“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它是电影的原材料,但是,它本身已成了一种异常复杂的现实”①“由于电影画面含有各种言外之意,又有各种思想延伸,因此我倒是更应该将电影语言同诗的语言相比”②这种画面的诗的语言同样具有认知、开智、审美、立德的功能,如果我们只是让学生“走马观花”,那将会使学生丧失培养影视阅读的能力的机遇,也失去了熏陶学生情操的有利机会,而我们如果能合理地创造性地把影视欣赏和教学结合起来,我们也就创造了一种新的“教学文化”,也为提高一个人的终身的文化素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早在2000年《语文教学通讯》3—4期合刊上就专辟了“影视欣赏”“歌词欣赏”“书法欣赏”等栏目,并把它纳入了文学鉴赏的范畴,可算是远见卓识之举。而在新语文实验教材的《语文读本》第四册中也收录了《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八篇中外著名影视剧本。我们有理由相信,影视欣赏的开展将会为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化提供一个新的生长点。这里笔者想主要从审美和创造两个层面讨论影视欣赏和中学文学作品教学的关系。 一、审美:影视欣赏和文学作品教学的共同需求 “孩子习惯于消极的满足,而这种满足往往仅仅是不由自主的视觉印象,孩子仅仅是‘看看’而己,艺术印象也是一略而过,没触及到个性,没引起思索,没向他提出任何问题。这样的看电影是微不足道的,而有时甚至会带来很大的危害”③前苏联教育家 A.C.马卡连柯的这段话可谓中肯。如果学生只停留在视觉阶段而不能深入下去,不能让学生领悟其中的艺术魅力并感受理解最终养成审美判断的能力,即使把它组合到教学过程中,那也只能算是一种“花边语文”而己。 但我们也常碰到这样的现象,组织学生去看电影,学生往往先问要不要写观后感,一听要写就兴味索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原因就在于我们往往先以教育者的姿态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再好的影视也就失去了吸引力,再好的动机也往往没有成效。这时候,最好的做法是首先“顺其自然”。20世纪初,欧洲著名进步主义教育家德可乐利把兴趣作为其教学法的中心,他指出:“兴趣是个水闸门。借助它,注意的水库被打开,并规定了流向。”④请注意这里的“借助”二字,让学生先以一种自由的心态去感受,学生才会“主动”“愿意”。比如在《祝福》教学中我没有先亮出新教材后面的讨论砍门槛细节的练习,而是先通过介绍叶圣陶的《一生》和柔石《为奴隶的母亲》等小说激起学

古代文学作品精读(曹家篇)

三曹的诗风对比 曹操、曹丕、曹植三人并称“三曹”,他们是建安文学的领袖。 他们父子三人对于中国文学史的贡献是巨大的。其中,曹操的《短歌行》开创了“拟乐府”诗歌创造的全盛局面,同时作为他诗歌代表的 另一首《观沧海》则是中国诗歌历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很高 美学价值的山水诗。中国古语有言“虎父无犬子”,曹操的两个儿子 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也毫不逊于他。其长子曹丕所作的《燕歌行》真正 的摆脱了楚歌形式的羁绊,使七言形式宣告独立。《燕歌行》是中国 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曹操次子曹植在中国诗歌史上的评价 是三人中最高的。曹植的诗歌标志着五言文人诗的彻底成熟。而且文 学界对于曹植的评价整体都高于其父、其兄,无论是在诗人所具有的 品质方面还是在作品的风骨与内容中,曹植诗歌所体现的内涵都要更 多变,更丰富。 曾有人评价说:“曹操沉雄古朴、气势豪放,曹丕清丽明朗、细 腻委婉,而曹植意厚词瞻、气势雄浑,显示了明显的个性特色。”这 句话很全面的概括了曹氏父子三人的诗歌特点,以下具体分析三人各 自的诗歌特点。曹操的诗歌大体上体现出悲凉沉雄,自由通脱的特点。以其《短歌行》一诗为例,整首诗的格调大体为昂扬向上,意境高远 阔大,有君临天下之气度,与坚若盘石的信心和意志,能激发起读者 积极向上的奋进精神。《短歌行》的主题非常的明确,就是作者希望 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他在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 中的统治基础,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曾经大力的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等一系列的政令 来巩固自己的地位。而《短歌行》其实质就是一首“求贤诗”,例如 诗中所写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青青”两句原出自《诗经·郑风·子衿》中,本意为一个年轻姑娘在思念, 渴求着她的爱人,而在这首诗里曹操说自己在反复的低吟着它,曹操 把它直接比作成为了对贤才的渴望。而后又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几句可以明确表现招揽贤才的诗句。整首诗一层一层的或隐喻或明 示无疑都表达了招揽贤才这个共同的主题。 全诗具有浓郁的抒情气氛并且包含了相当强烈的政治目的,以沉 雄的基调来表达积极的求贤目的,情感真挚自然。

袁行霈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练习试题和答案集锦2

汉魏六朝文学 试题部分: 一、填空 1.吕不韦门客集体撰写的《____________》成书于秦王政八年(前239),这部著作体系完整,广泛吸收诸子百家的观点,客观上反映了战国末年即将实现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 2.秦代唯一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文人是(____________),他的《谏逐客书》铺陈排比,纵横议论,逻辑性强,富有文采。 3.记载秦始皇巡游封禅的刻石铭文多出自(____________)之手,除《琅邪台》铭文外,都是三句一韵的特殊诗体,质实雄壮,对后世碑铭文有影响。 4.文坛在经历了秦代和汉初的沉寂之后,到西汉(____________)时期作家群体再度生成,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生不已,人才辈出。 5.汉代的官学和私学都以讲授儒家经典(____________)为主,其中就有《诗经》这部文学作品。 6.西汉时期,解读(《》)是一种专门学问,例如武帝时的朱买臣、淮南王刘安都擅长此学,宣帝亦修武帝故事,深推重之。 7.汉宣帝时,宫中曾经用诵读奇文及自己作品的方法为宣帝的太子、亦即后来的元帝治病解闷的方法,这种精神疗法效果明显,不但太子得以康复,而且经他倡导在后宫形成了诵读()的风气。 8.诵读()在汉代是一种高雅的活动,是士人文化素养的标志。 9.因擅长文章辞赋而被录用的著名作家,武帝朝有司马相如、东方朔、枚皋,宣帝朝有王褒,成帝朝有()等。 10.自武帝起,许多高官显宦都参与其间,成为西汉朝廷一大雅事的是创作辞赋,由此形成了向天子()的制度。 11.汉初以招致文士闻名的诸侯王有吴王刘濞、梁孝王刘武、()。 12.西汉武、宣、元、成诸帝都是文学爱好者,其中()还有诗赋传世。 13.淮南王群臣不但著书立说,而且还是一个从事()创作的群体。 14.东汉后期,长期把持政权身居显位的(),大量招纳宾客,东汉许多著名作家都当过他们的幕僚。 15.“妄自菲薄”、“作奸犯科”出自(《》)。

影视欣赏学学习心得体会

每个周末看一部电影,这是我在大一时给自己定下的计划。到如今三年过去了,每到周末,一个人一盏台灯静静地看一部电影已经成了我的习惯。对影视的热爱让我一直对影视欣赏学这门课情有独钟,却直到大三下学期才有幸选修了这门课。一直以电影迷标榜的我,通过这一个学期的影视鉴赏课程的学习,让我对电影知识有了一个更好的了解,也让我们对所欣赏影视作品的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首先,在这个学期的影视鉴赏课程的学习中我学到了一些重要的影视鉴赏基本理论以及电影和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在课堂上影视鉴赏课程并不是单纯的放一部电影就了事,而是将授课和电影欣赏有机的结合了起来。每堂课都有一个主题,而且都会为这个主题精心挑选最具代表性的影视作品,并且会在放映前讲一些电影知识或对所看电影的一点分析。比如,从前我对微电影的概念很模糊,但在影视鉴赏的课堂上对微电影有了全面的认识,学习到了什么是微电影,微电影的优点等等。同时,对我感兴趣的纪录片也有了更好的了解。影视欣赏的课堂氛围很轻松,互动性很强。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有自己的理解可以说,看到有趣的地方可以笑。老师是一位心理学知识渊博、人生阅历丰富的人。在课堂上会和我们分享一些她的生活经历,常常让我深有感悟,她也经常鼓励我们发言,说出自己的见解。每个人看一部相同的电影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和感想,每个人从中获取的道理和知识也不相同,在交流中促进相互学习和刺激感悟。 其次,在这个学期的影视鉴赏课程的学习中,我欣赏到了很多部各种题材的优秀影片,开拓了我的眼界,更重要的是让我学会了去欣赏一部影片的真正灵魂所在。比如,我之前就看过的两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地球上的星星》,在此之前我只是单纯地被电影的故事情节所吸引。但再一次在影视鉴赏的课堂上欣赏这两部电影,在老师的引导下,我学会了思考电影背后的教育意义,尤其是对于在不久的将来要走上教师岗位的我而言,感悟颇大。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应该看到——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关键要看怎么去挖掘,怎么去教育,充分挖掘孩子的优点天赋潜能,用爱心去教育,孩子才能很好地成长起来。我想这才是这两部电影的真正意义所在。 一学期的影视鉴赏学习,让我了解到看电影不要光认为票房高不高,好不好看,还要去理解它,深入了解,一部好的电影不仅仅是给人们带来一场视觉的盛宴,更重要的是它带给人们精神层面的享受。通过影视鉴赏可以帮助我们领略比电影更深层次的道理,更进一步提高我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影视鉴赏提高了我的艺术欣赏尤其是电影艺术的欣赏能力,让我用更加理性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最后,我想说说对影视欣赏这门课程的一个小小建议。影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影视的源泉来自于现实生活。希望可以在影视欣赏的课程中加入一些实践的环节,比如小组拍摄有意义的微电影,拍摄生活中精彩难忘的片段。我想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可以让学生学会去留心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感动和美丽。 这些就是我学习影视鉴赏的收获,同时,我要感谢影视鉴赏心理学老师的谆谆教导。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将继续坚持对影视的热爱,并将努力做一个真正懂影视的人。

免费怎样阅读的文学名著

怎样阅读文学名著 黑龙中学余建立 新课改下的阅读教学要求我们改变以前的“只教一”的观念,应树立大教材观、大语文观,课本只是教材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教师的目光既要盯着教科书,又要注意社会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 中外文学名著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熠熠生辉的精品。它以深刻的社会意义、思想意义作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新课程标准》要求“第四学段(7--9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如此算来,整个初中阶段文学名著阅读量将达十部之多,由此可见,作为语文教师,应把阅读文学名著摆在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位置,那么,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怎样开展阅读文学名著活动,提高文学名著的阅读质量,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培养兴趣: 兴趣是冷言冷语的导向,读书的兴趣需要培养。作为教师,必须在开展阅读名著活动伊始,务必向学生讲清开展阅读名著活动的重要意义,明确阅读名著对于成材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兴趣,正如英国科学家约翰·卢保克在《读书的乐趣》一文中说的那样:书籍指引我们渡过难关,书籍能安慰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摆脱和痛苦的羁绊,书籍可以使枯燥乏味的岁月化为令人愉快的时光;书籍将各种信念注入我们的脑海,使人们的脑海充满崇高欢乐的思想,从而使我们入神忘情,灵魂升华…只有激发了阅读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读书,乐于读书。 二、精于选择: 俄国评论家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浩如烟海,并不是所有的中外文学名著都适合中学生阅读,加上中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最好选择思想内容,语言文字都好的作品,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水平。除此之外,还要分清哪些书需要精读,哪些书需要泛读。正如培根说的:“有的知识只要浅尝即要中。有的知识只要粗知即可。只有少数专门知识需要深入钻研,仔细揣摩。所以有的书只需要泛读,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 三、注重指导: 面对知识的海洋,怎样读书效率高,收获大,已经成为一门学问。在阅读名著活动中,教师就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简介几种读书方法:(一)浏览:就是知其大概,无须深入钻研。一本书是好是坏,你喜欢不喜欢,是否值得认真一读,首先要浏览一下,看看书的内容提要,目录,序言和插图,这样可以大体了解书的内容和特色。浏览,可以广闻博识;(二)略读: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书籍好比仪器,有些只须浅尝,有此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咀嚼,细细品味”。要博览群书,自然不可能句句推敲,只需要略读全文,了解大意就够了;(三)精读:就是认真。精细地阅读。我国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读书法是:“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会。”意思是说:对于记载事情的书必定掌握住它的要领导;对于阐述道理的好书必定探索出它的主旨。精读的方法特别适用于名著名篇。(四)质疑:我国宋代学者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是读书经验之谈。读书贵在有疑,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的才能真正深入,领会,学有所得。(五)积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完一篇名著,要求学生不妨将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片段以及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抄在笔记本上,并形成习惯,长期坚持。这样不仅积累了词汇,巩固了阅读效果,而且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和写作能力。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结课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结课论文) 唐代诗词赏析 唐诗简介 摘要:千百年来,人们总是把一个朝代的名称——“唐”,和一种文学的体裁——“诗”,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专有名词——“唐诗”。在后人心目中,“唐诗”这个名词自身就标志着登峰造极的诗歌成就。中国有一句俗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了三百首唐诗,就能具备基本的写诗能力,可见国人对唐诗的推崇。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强大兴盛的朝代,唐传二十帝,历二百九十年(其间有武则天革唐为周十六年)而亡。唐代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经济繁荣,政治相对太平,外交也很发达,唐朝与周边的区域、国家的交流都非常频繁,成为当时世界经济贸易和文化的中心。而且在思想上也是相对解放的,统治者不仅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兼容并蓄,而且允许人民对时政展开批评。所以唐朝是封建社会中一个经济富足,社会安定,政治开明的朝代,就是在这样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中,中国古典文学走向了成熟和繁荣,而唐诗则是唐代文学的代表和最高成就。 关键词:唐代诗词李白诗词杜甫诗词对比白居易诗词 正文: 李白诗歌与杜甫诗歌的赏析比较 假如从诗歌的成就来比较李杜的诗歌,我觉得没有可比性。一个被称为天才,一个被称为地才;一个被称为天上的诗人,一个被称为人民的诗人;一个如天上翱翔的鹰,一个如地上狂奔的虎。他们都是诗坛的强者,尽管他们也是好朋友,但他们谁也不能取代谁,正如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所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既然我们无法对比两人的成就,那么,我们就来比较一下他们诗歌的风格差异,诗歌的思想内容的差异以及诗歌的艺术手法的差异。 一.李杜诗歌的比较:(一)创作上:李白写虚,杜甫写实。1.李白乐观、豪放、自信,他是天之骄子,盛世的歌手,所以写出了“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些虚幻的诗句。2.杜甫生在危机四伏的盛世和创痍满目的乱世之中,他过的是屈辱艰难,颠沛流离的生活。所以他忠实记录了严峻的现实。如《悲陈陶》中“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2)象征寓托上:1.因为李白性格纯真,崇尚自然,洒脱不羁、傲世独立,又有老庄的浪漫主义思想,所以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大鹏凤凰·黄河大江·青山明月·仙境醉乡等。如写大鹏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他用大鹏自比,大鹏的自由豪迈,扶摇直上,都是他向往的。如写黄河大江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涛似山喷雪来”,在气势磅礴的江河之间的壮美意境中抒发豪情壮志。如写青山明月的“天门中断楚山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着意追求光明澄澈之美,在秀丽的意境中表现天真的情怀。如写仙境醉乡的“半壁见海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诗中有诗人的幻想,

影视作品赏析

《霸王别姬》赏析 上电影赏析课以前也看过《霸王别姬》,但那总是断断续续的看没有完整的看过一次,甚至重来没看到过结局。就算看也是囫囵吞枣,没有以一种赏析的眼光去欣赏这部电影。通过影视作品赏析这门课程,我终于一览这部电影全局,并开始以赏析的方式观看这部电影。 ——题记《霸王别姬》改编自香港作家李碧华的同名小说,由陈凯歌执导,张国荣、巩俐、张丰毅领衔主演。影片围绕两个京剧艺人半个世纪的悲欢离合,展现了对传统文化、人的生存状态及人性的思考与领悟。 影片《霸王别姬》打从清末民初的北洋时代,一路演到文革以后。片头关师父形容京剧风行的盛况说:"是人的就得听戏,不听戏的就不是人,"乍听下似乎夸张,然而直到片末,此话的真实性都没有被质疑过。日本的入侵,没有丝毫减低京剧的地位,反而经由描写日本军官青木对它的崇仰而更显出它的价值。国民政府军的压迫,文化大革命的改革、贬抑、摧残,都没有改变这项艺术的形式与内涵。在片子开头的倒叙中,当程蝶衣与段小楼在文革十多年后,再度在一体育馆内粉墨登场走位,立即被管理员戏迷指认出来,暗示京剧艺术并未遭文革消灭。诚如一个影评人说的,"《霸王别姬》是艺术的优越胜过政治的破坏与历史的险阻,一个极其有力的象征"。——政权朝移夕转,可是艺术不变。

如果说从清末到民国,从民国到抗战,那时期虽然是乱世,但是当时的社会对艺术人生的诉求是不变的。不管当时的这会是什么样的人掌握了权利,但是当权者对艺术是尊重的。因为意识形态病没有变化,管理社会的主体主要还是依靠精英阶层。但是到了解放之后的时代,就是对艺术人生的摧残和亵渎的时了… 毕竟,农民是没有艺术可言的,更不用说文革的影响。因此,这个影片主要讲的也有文革对中国传统道德的破坏。我们可以发现,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一系列的政治运动,不要说对艺术扶植了,连那种让其保持原生态,自生自灭的气量都没有了。而那个曾经听话的好孩子“小四”,也因为受到政治运动的利诱,终于变成了一个狂热的革命份子,完全背弃了当初跪在逝去的师傅的灵堂前那种对艺术的完美追求的本质。这个时候的小四已经是早饭派的头头,打着新文化运动的幌子做着那些破坏艺术的事情。因此,影片最后程蝶衣的“死”,突显了艺术大师辉煌执着的一生,而影片最后,早已经不再提及那个背叛者“小四”,他早已经被人所遗忘……他是死是活,都已经无关紧要了。 艺术是超越政治的。艺术通过程蝶衣,艺术达到了永恒,而小四呢?只能是政治的牺牲品、革命的牺牲品。艺术是不妥协的。不管是民国还是日本人,对艺术是珍视的。对艺人是尊重的。在艺术面前,没有政治之分,只有更高的追求。而影片中民国时期的国民党士兵集体殴打戏子的一幕,虽然说明了国民党士兵对艺术理解能力的低弱,但是起码还能说明那时候人性偏好的本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赏析期末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赏析 1.“古体诗”与“近体诗”概念辨析 (1)区别: 近体诗就是格律诗,包括绝句和律诗,也称为今体诗(相对唐宋而言)。在唐 以前的诗称为古体诗(不包括所谓的“齐梁体”),还有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 为古体诗。总的来说可以从句法、用韵、平仄上来区别。 在句法上:古体诗每句的字数不一,每首诗的句数也可以不一样。而近体诗只 有五言和七言两种,其中每首四句的为绝句,每首八句的为律诗,每首超过八 句的为排律或称为长律。 在用韵上:古体诗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二个或二个以上的韵,也就是说 可以在一首中换韵。而近体诗每首只可以用一个韵,再长的排律也不可以换 韵。古体诗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在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近体诗只在偶 数句上押韵(除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古体诗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而近 体诗一般只可用平声韵。 在平仄方面:古体诗不讲究。而近体诗是十分讲究的。 在律诗中,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 是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句形一样,词性相对,平仄相反,十分工整。实际上 三、四,五、六就是二副绝好的对联。 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 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格律 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 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 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 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汉魏以 来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有歌、行、曲、辞等。唐人摹仿前代乐府而作,有 沿用乐府古题的,如李白《蜀道难》,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题的,如杜甫“三吏”、 “三别”,白居易《新乐府》,都已不合乐,实属古体诗范围。另外,唐以前即有 以四句为单位的绝句,或称“古绝句”,唐时也有作者,与讲究平仄的近体绝句 不同,也属古体诗一种。 (2)联系: 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 南北朝后期有一部分诗作开始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是古 体到近体间的过渡形式,或称“新体诗”。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如王勃 《滕王阁》为古体诗,但它平仄合律,全篇八句,在声律上近似分押仄、平两 韵的两首七言绝句。唐代律诗格律定型之后,诗人们的古体作品中更常溶入近 体句式。如王维、李颀、王昌龄、孟浩然等人的五古中颇有律句、律联。歌行 体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中,也有不少句子是入律的。而有的 诗作者则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化,李白、杜甫、韩愈等 均有所创造。后来明、清学者自觉注意到古诗溶入律句和用拗句避律的现象。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精读

《诗经》的内容:《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共分风、雅、颂三大部分。它不仅反映了劳动人民被剥削压迫的悲惨命运和他们的反抗斗争,也反映了沉重的兵役和徭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它不仅讽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也描述人民劳动生活的情景;它不仅描写普通人的爱情和婚姻,也反映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农牧发展的情况。可以说它是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五百年间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诗经》,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陕西和甘肃东部,北到河北西南,东至山东,南及江汉流域。诗同乐不能分。 《诗经》的性质: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大概经历了政治礼仪工具、儒家经典、诗歌总集等几个阶段。 《诗经》的组成:1,王官采诗说,最早的记载出现于《左传》。《孔丛子·巡狩篇》载:“古者天子命史采歌谣,以观民风。”2,公卿献诗说,当时天子为了“考其俗尚之美恶”,下令诸侯献诗。《国语·周语》载:“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师箴,瞍赋,曚诵。,献诗的目的是督政。3,孔子删诗说这种说法见于《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据说原有古诗3000篇,孔子根据礼义的标准编选了其中300篇,整理出了《诗经》。 《诗经》的组成:《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雅》分为《小雅》(74篇)和《大雅》(31篇),是宫廷乐歌,共105篇。“雅”是正声雅乐,即贵

浅论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b12483496.html, 浅论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 作者:戴露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5期 摘要:众所周知,电影在19世纪末,法国巴黎一个咖啡馆的地下室诞生,它由简单的机械杂耍到今天成为一门成熟的艺术形式,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再到现在的各种新型银幕、新型电影的光辉历程。成为了人类感知世界、认知世界、表现世界的一种新型的艺术形式。 关键词:文学作品;电影改编 [中图分类号]:I2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5--01 一、电影和文学的互动 早在1902年电影问世初期,影片《月球旅行记》开始。电影与文学之间建立起一种持续互动关系。据统计,世界电影中经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占了约50%。在中国,电影改编也占电影年总产量的30%之多,这些数字足以显示电影创造的重要源泉就是对文学作品的改编。 在电影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中,稍微有名气或出色的文学作品几乎都被搬上过银幕。从早期的《一个国家的诞生》、《乱世佳人》、《广岛之恋》再到现今的《哈利波特》、《指环王》等都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电影,可谓数不胜数。一些经典之作既被改编成电影,又被改编成电电视,甚至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被改编。例如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至少被拍了23次之多。 由此可见,在影视艺术发展的百年历史中,文学作品为影视创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源泉,同时电影电视的综合艺术手法也让更多的文学作品走向了大众,为更广泛的人群所接受和欣赏,形成了影视与文学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 二、改编趋势的形成 是什么原因让文学作品影视化成为趋势和现象,让如此多的电影人青睐,甚至不厌其烦地重复翻拍同一故事? 第一,杰出的作者们千锤百炼才得以完成一部作品,这为电影创作提供了最坚实的故事蓝本。这样“现成”的好剧本为电影工创作们提供了一种最经济、最能发挥个人想象力空间的创作方式,所以无数的电影人纷纷将目光投向一些优秀文学作品。

影视作品鉴赏--死亡诗社人物分析

影视作品鉴赏--死亡诗社人物分析 托德·安德森 安德森在影片大部分的时间都是非常沉默的,长相也很普通,在众多的学生当中很难辨认(我也是花了很长时间才把他从众多的学生当中区分开来),属于威尔顿学院中非常典型的学生,刻苦,平庸。然而他的改变也是最大、最让人感到欣慰的,这是对威尔顿学院模式化教学的一种反抗,也是一种反思。 安德森从一开始转来威尔顿学院就被赋予厚望。他一直低着头,有时甚至有点不知所措,表明他没什么自信。校长告诉他,他的哥哥曾是这个学校最优秀的学生之一,因此他也承受了很大的压力。 他一开始给人的印象是“像个木瓜一样”。而事实确实如此。沉默寡言,与周围的同学似乎有点气场不和。室友和同学们相互嬉笑聊天的时候,他还是一个人默默地整理东西,背对着镜头,以至于他们好像都把安德森给忘记了,他们讨论了一会儿才忽然想起来要做一下自我介绍,而且是由室友尼尔来告诉他的同学们“这是托德。安德森”。而同时安德森的哥哥这个著名的优秀生又一次被提及,可以看出安德森的内心是非常不爽的。可是他依然还是沉默。同学们热情的邀请安德森一起参加读书小组,他也是只说了一句“谢谢”,并且专心的在对表,这也可以看出他个性中的严谨、小心、认真,他决定要努力学习,也许是想尽量的缩小和传说中的哥哥之间的距离。 事实上,安德森确实是非常努力地在学习,甚至有时候有些古板。在澡堂里,大家都热热闹闹的在洗澡,而他一个人穿着衣服坐在窗台上,也不跟别人交流,不知道他不洗澡来澡堂干什么,可能是默默地洗完了然后等人,说明安德森其实还是蛮单纯善良的。尼尔问他要不要晚上参加学习小组,而他的却因为要做历史作业而拒绝掉了,太可惜了,学习小组也是学习,做作业也是学习,难道是觉得学生自己组织的学习小组不是学习,说明他的古板。 而安德森的古板和保守让他在基廷老师的文学课上吃了苦头。他是那种一板一眼跟着老师走的小朋友,老师说什么都当成圣旨一样的去执行,老师在黑板上写什么更加是完完全全一摸一样的抄下来,没什么自己的想法。但是,这一回,却被基廷老师给耍了。因为基廷老师碰巧是那种有创意,有突破,有想法,不按常理出牌的难得一见的老师(特别是在这样一个传统的学校里),也许是因为基廷曾在这个学校学习过,深刻的理解到模式化教学对这些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在慢慢发展的年轻学生们是相当大的摧残,因此希望尽量的改变那些像安德森这样的学生。安德森非常认真的把基廷胡乱画在黑板上的图复制到一本巨大的笔记本上(看来他是非常希望上好这个课的,可是他预计错了),然后就听到基廷说“屁话”,于是安德森只好非常无辜的把那一页给划掉了。可是接下来基廷又让同学们撕书,这让安德森感到很为难,但是还是随大流。最后基廷说“因为伟大的戏剧在继续,因为你可以奉献一首诗”,这无疑是安德森多年学习以来

英美文学名著与电影赏析

《简·爱》名著与电影赏析 姓名: 闫法轲 学校: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 专业: 会计 班级: Z会计121 学号: 201204013120

一.作品综述 1.作者简介: 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1816-1855)1816年生于英国北部约克 郡的豪渥斯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母亲早逝, 八岁的夏洛蒂被送进一所专收神职人员孤女 的慈善性机构——柯文桥女子寄宿学校。在 那里,她的两个姐姐玛丽亚和伊丽莎白因染上 肺病而先后死去。于是夏洛蒂和妹妹艾米莉回到家乡,15岁时她进了伍勒小姐办的学校读书,几年后又在这个学校当老师。后来她曾作家庭教师,最终她投身于文学创作的道路。夏洛蒂·勃朗特有两个姐姐、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两个妹妹,即艾米莉·勃朗特和安恩·勃朗特,也是著名作家,因而在英国文学史上常有“勃朗特三姐妹”之称。 1847年,夏洛蒂·勃朗特出版著名的长篇小说《简·爱》,轰动文坛。1848年秋到1849年她的弟弟和两个妹妹相继去世。在死亡的阴影和困惑下,她坚持完成了《》一书,寄托了她对妹妹的哀思,并描写了英国早期

自发的。她另有作品《》(1853)和《》(1857),其中《维莱特》可以看做是她个人的小说体自传,与她的人生经历十分相似。这两部作品均根据其本人生活经历写成。夏洛蒂·勃朗特善于以抒情的笔法描写自然景物,作品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这位天生体弱的女作家是十九世纪英国文坛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2.主要情节概述: 这本小说是一部具有浓厚色彩的。主要描写了简·爱的一系列遭遇以及与的爱情经历。主人公简·爱是一个心地纯洁、善于思考的女性,她生活在社会底层,受尽磨难。但是她有倔强的性格和勇于追求平等幸福的精神。小说以浓郁抒情的笔法和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引人入胜地展示了男女主人公曲折起伏的爱情经历,歌颂了摆脱一切旧习俗和。扎根于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的深挚爱情,具有强烈的震撼心灵的艺术力量。其最为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妇女形象。 简·爱是个孤女,她出生于一个穷牧师家庭。父母由于染上了伤寒,在一个月之中相继去世。幼小的简·爱寄养在舅父母家里。舅父里德先生在红房子中去世后,简·爱过了10年倍受尽歧视和虐待的生活。一次,由于反抗表哥的殴打,简被关进了红房子。肉体上的痛苦和心灵上的屈辱与恐惧,使她大病了一场。

影视赏析知识要点

名词解释 1镜头:(1)摄像机的物镜,(2)摄像机从开机到关机记录的内容(3)入点到出点的一段内容(后期编辑)。 2同期声:拍摄时与画面一同记录下来的声音。画内同期声:能听到声音,看到声源。画外同期声:只能听到声音,看不到声源。 3空镜头:又称景物镜头,指没有人物出现的景物镜头,有写景与写物之分。前者为风景镜头,用全景、远景表现。后者为细节描写镜头,用近景、特写表现。 4蒙太奇:法语montage音译,原是建筑学上的构成、装配之意,借用到影视领域中则是形式与内容组合、构成的名称。广义:选题、故事本。分镜头、拍摄、制作、包装等整个节目制作流程的方法、手法、技巧。包括三个层次的含义:1)在影视文字稿本的创作中是反映现实的构思方法——独特的形象思维的方法,即蒙太奇思维或蒙太奇原理。2)在分镜头稿本的创作中是影视片的的基本结构手段、叙述方法,包括分镜头和镜头、场面、段落的安排与组合的全部技巧3)在后期制作中是影视片剪辑、声画合成的具体技巧和技法。狭义:画面、声音、色彩等诸元素的排列组合方式 5剪辑点:即镜头之间的连接点。A动作剪辑点B视线剪辑点C声音剪辑点D内容剪辑点E情绪剪辑点F节奏剪辑点G因果联系剪辑点 6轴线规律?为什么遵循轴线规律?轴线规律是影视摄制中保证空间统一感的一条规律。它规定在分切镜头拍摄同一场面的相同主体的时候,摄影的总方向必须限制在轴线的同一侧(如果轴线是直线,则各拍摄点应规定在这条线的同一侧的180度以内)原因:为了剪辑的流畅,叙事的连贯并不破坏时空 7轴线:指被摄主体运动(包括位移、视线运动)或交流所形成的一条假想线,它是制约摄像机水平拍摄方向的界限。轴线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大致包括运动轴线、方位轴线和关系轴线、对话轴线四种 8蒙太奇句子主要有以下三种句型:(1)前进式句子:将情绪气氛推向高潮(2)后退式句子:将情绪气氛逐渐减弱(3)循环型句子:1+2或2+1(4)跳跃型句子(特写+远景):两极镜头的剪辑能加大对观众视觉的冲击力,引起观众的注意,振奋观众的情绪,用于制造特殊气氛,加快叙事节奏。 9技巧转场:指利用电视特技制作设备,对两个电视画面的组接进行特技处理,以完成场景转换的方法。常用的技巧转场方法有以下几种:(1)淡出,淡入,又称渐隐,渐显。(2)化出,化入,又称叠化,融变(3)划像,又称划、划变,可分为划出,划入(扫出,扫入)(4)定格(用于强调细节)(5)翻转(6)多画面 10无技巧转场:指用无技巧组接,即画面间直接切换手段实现转场的方法。段落转换处画面的合理过渡因素,1)相似性2)逻辑性3)比喻性4)过渡性。常见的无技巧转场方法:1)同体转场2)相似体转场3)特写转场4)两极镜头转场5)同景别转场6)出画、入画7)挡黑镜头转场8)主观镜头转场9)空镜头转场 10)接动作转场11)运动镜头转场12)承接式转场13)隐喻式转场14)声音转场11主观镜头,画面内人物的主观视线镜头,所表现的画面是人物所看到的东西。 12剪辑点:即镜头之间的连接点。A动作剪辑点B视线剪辑点C声音剪辑点D内容剪辑点E情绪剪辑点F节奏剪辑点G因果联系剪辑点 13轴线的分类:对话轴线、方位轴线、关系轴线、运动轴线14.1927年10月,《爵士歌王》的拍摄成功,正式宣告了完全有声片的诞生 15电视声音一般分为语言,音响,音乐三大类。语言以表义和传达信息为主;音乐以表情为主;音响以表真为主。 16.1920年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三兄弟,在上海拍摄了我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天宫》,20世纪30年代,上海拍摄的黑白动画长片《铁扇公主》是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 17电视语言和画面的组合关系有声画合一、声画对位、声画对立三种。 18拍摄人物采访时拍摄高度应与被采访者的眼睛同一高度 19编辑的分类,一对一编辑、二对一编辑、多机编辑系统 20根据性能指标的不同视频接口可分为,广播级、专业级、家用和商用级 21音响:又称现场声,包括环境声、自然声、人的欢声笑语等。 提高新闻时效行应该从几个方面努力? 1实行消息类新闻节目的直接和滚动播出。 2对已经发生并正在发展的重要事件,用连续报道不断播发最新动向的消息。 3用口播新闻,字幕新闻及时把最新消息传播出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