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养生与健康保健
中医养生和健康养生观念

中医养生和健康养生观念健康是所有人都希望拥有的。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多,如何保持身体健康是许多人关注的话题。
中医养生作为一种重视自然、天地人合一的养生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和接受。
本文将从中医理论和养生观念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中医养生和健康养生观念。
一、中医理论中医理论认为,人体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因此,身体健康的关键是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是中医养生理论的基础。
中医养生认为,保持身体健康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平和情志。
中医认为,情感和心理状态既可以影响人的生理功能,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健康。
抑郁、悲伤、愤怒等不良情绪会导致情志失调,进而影响脏腑的功能,甚至引发疾病。
因此,保持平和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以及舒缓心态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2、健康饮食。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饮食息息相关。
中药食疗是借助中药的理论与实践,以食品为载体,达到治疗疾病、调节人体内外生态环境,达到健康保健和延缓衰老的目的。
3、适当运动。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调节神经系统功能,并有助于维护身体健康。
中医强调人的身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推崇自然调理身体的方式,因此,认为以中低强度、多样化的运动为好。
4、辨证施治。
中医在养生保健方面,认为对各种体质有着不同的养生保健方法。
中医辨证施治,即了解人体的体质特点,针对不同的体质进行针对性保健,有助于健康的维护和疾病预防。
二、健康养生观念中医养生的理念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体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生命力的自我调节和适应力。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忽略了自我养生保健的意识,对于健康的重视程度也大大降低。
以下是几种现代人常见的养生观念。
1、追求完美身材。
现代人对于身材的形态、线条、体重等要求越来越高,很多人通过节食、减肥药等极端的方式来失去体重,但这样的方法往往可以短期内达到效果,却无法保持,极有可能会伤害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2、抗衰老。
养生和保健的区别是什么呢

养生和保健的区别是什么呢关于《养生和保健的区别是什么呢》,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高度重视健康养生,有的情况下保健养生喜爱放到一块应用,日常生活有许多的养生秘诀都是具有非常好的健康保健作用的,针对喜爱健康养生的人每日都是有要求的時间来开展锻练,健康养生可以让身体降低许多的病症,另外也可以提高人体抵御病症的工作能力,健康养生和健康保健尽管汇合着应用,可是二者也是有一定的差别的。
健康保健意思是保持健康。
指保健医疗组织或是本人为维护和提高身体健康、防治疾病所采用的综合型对策。
健康养生是保养性命。
调济精神、饮食搭配食补、太极拳健身运动、禁欲等能够做到维护保养人体、降低病症、提高身心健康、益寿延年的活动全是养生保健活动。
概而言之,健康保健是身体在外界要素的维护下,维持一切正常身心健康、保持和确保性命的基本运作;健康养生则是根据本身有利的活动,让我们的人体去融入地理环境,提高抵挡各种各样病症侵蚀的工作能力,并最后做到防衰老的目地。
健康养生是基本,健康保健是维护保养。
健康养生沒有搞好,健康保健也就失去实际意义。
比如;冬天藏阳,气血都会人的背部。
你冬天里去做踩背的健康保健,結果是气血被踩跑了,初春也要生重大疾病。
再比如;一个人原本气血太重你归还他吃阴补阳的保健产品,結果是秀发都掉光了。
所以说不必把健康保健和健康养生当做一样,健康保健要跟随健康养生走。
保健养生可以让一个人的身体更强的健康保健,在健康养生的全过程中,也会具有非常好的健康保健作用的,非常是i针对健康保健人体,也有提高身心健康的工作能力层面会出现许多的养生保健的功效,在开展健康养生的另外也可以充分发挥健康保健的作用,可是二者也会存有一定的区别,是不一样的2个定义。
养生保健的心得体会

养生保健的心得体会养生保健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来维护和增强人体的健康,促进身心的平衡与和谐。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压力和诱惑,身体健康逐渐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
在我的个人养生保健实践中,我总结出了一些心得体会,分享给大家。
一、合理饮食健康的饮食是保持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坚持每天摄入五谷杂粮、蔬菜水果、优质蛋白质等营养物质,避免过多油炸食品和高糖高盐的食物。
此外,适量增加纤维素的摄入对肠道健康也有益处。
每顿饭吃饭前先喝一杯温水,加速胃肠道的蠕动,有助于消化吸收。
通过合理饮食,我感到身体更加轻盈,精神状态也更好。
二、坚持适量运动健康的身体需要经常运动来保持。
我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并坚持每周固定锻炼时间。
运动不仅可以增强心肺功能,还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和调节情绪。
常见的运动方式包括跑步、健身操、瑜伽等,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运动,保持每周坚持三次以上,对身体有明显的好处。
三、良好的作息习惯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对于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每天睡眠时间维持在7-8小时,早睡早起,有助于身体的恢复和新陈代谢。
我还倡导午睡的习惯,中午休息半小时到一个小时,能够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和活力。
四、积极应对压力现代生活中,各种压力难以避免。
积极应对和释放压力对于身心健康很重要。
我通过学习放松的方法,如瑜伽冥想、听音乐、阅读等,来缓解压力和焦虑。
此外,与家人朋友交流和沟通也是释放压力的良好方式。
五、心情愉悦保持良好的心情对于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我喜欢寻找乐趣和爱好,如看电影、旅游、写作等,让自己的心情保持积极开朗。
也喜欢与亲朋好友相聚,分享快乐和忧愁,共同渡过生活中的各种时刻。
养生保健是一项长期而又持续的过程,需要我们持之以恒。
通过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良好的作息习惯、积极应对压力和愉快的心情,我们可以更好地维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希望以上的个人经验与体会对广大读者有所启发,共同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
只有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和机遇。
养生与保健的区别与联系

养生与保健的区别与联系一、养生与保健的概念和特点养生和保健作为两个常见的健康概念,都是以维护人体健康为目标的行为或方法。
然而,虽然二者有一定的关联,但仍存在明显的区别。
1. 养生:养生强调的是预防和调整身体状况,追求持久和全面的身心平衡。
这种观念认为,健康不应仅仅依赖于药物治疗,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重饮食、运动、休息等方面。
养生注重调养人体各系统之间的协调性,通过科学饮食、适量运动、良好心态等方式来达到预防疾病、延缓衰老等效果。
2. 保健:保健则更强调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处理和治疗,并侧重解决已经出现的疾病或不适。
它是通过寻找最合理、最有效且可操作性最大化的方法来提高身体功能水平。
保健注重针对特定问题制定目标和计划,并根据个人需求选择相应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
二、养生与保健的联系尽管养生与保健存在明显的区别,但它们也具有一定的联系。
它们都是追求人体健康和身心平衡的方法,在实践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1. 共同目标:养生和保健都以提高人体健康水平为主要目标。
无论是通过饮食调理还是药物治疗,最终的目标都是为了延缓衰老、预防疾病,提高身体机能和质量。
2. 相辅相成:养生与保健并不是单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养生方法来增强身体素质,提高抵抗力和自愈能力。
而在面临疾病或不适时,则可以通过保健手段进行调理、治疗和康复。
3. 综合应用:在现代社会中,为了更好地维护个人及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往往会将养生与保健结合起来综合应用。
即便出现了某种疾病,也会借助因果关系等方法找出根本原因,并在治疗中注重养生的手段和策略。
三、养生与保健的区别尽管养生与保健存在联系,但它们在目标、方法和实施上还是有所不同。
1. 目标差异:养生强调的是全面调整,以维持身体平衡为目标。
而保健更关注解决具体问题,以增强身体机能为目标。
因此,养生更侧重于预防和整体调理,而保健更专注于疾病处理和个别干预。
2. 方法差异:养生方法主要包括科学饮食、适量运动、良好心态等;而保健方法则借助药物治疗、针灸推拿等手段来对症下药。
中医养生与预防保健

中医养生与预防保健中医养生与预防保健是一门古老而深奥的学问,它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倡导人们通过调整饮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运用中医疗法预防疾病和保持身体健康。
下文将从饮食调理、生活习惯和中医疗法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中医养生与预防保健的内容。
一、饮食调理饮食调理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方面,根据人体对不同食物的需求和对疾病的防治,中医养生提出了“饮食宜养生”、“食物药用化”等理念。
1. 饮食宜养生中医养生强调根据个体体质和四季变化,合理搭配饮食,使之与人体生理机能相协调。
例如,在春天,人体容易出现湿气重、容易疲劳等问题,中医推荐多食用一些温补食物,如山药、红枣等,以帮助身体适应春季的气候变化。
2. 食物药用化中医强调食物的药用价值,认为食物的属性和作用可以用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例如,苹果具有健胃、生津止渴、润肺镇咳的作用;葡萄富含维生素C,可以增强免疫力。
因此,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疾病或需求,选择适宜的食物来调养身体。
二、生活习惯中医养生强调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它包括合理作息、适量运动和心理调节等方面。
1. 合理作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可以提高身体的代谢能力和免疫力。
中医建议每天早上起床后应该适当进食,保证早餐的营养和热量;晚上要早些休息,不要熬夜。
合理的作息有助于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人体的抵抗力。
2. 适量运动中医养生主张适量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调节情绪。
中医认为,不同体质的人适合不同的运动方式,有的人适合慢跑,有的人适合太极拳等柔和的运动方式。
因此,人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并坚持适量运动,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3. 心理调节中医养生认为人的情绪状态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影响,强调保持心情舒畅和积极乐观的态度。
人们可以通过参加一些喜欢的活动、学习一些心理调节的方法以及与亲友交流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三、中医疗法中医养生强调运用中医疗法进行预防保健,中医疗法包括针灸、中药疗法、推拿等多种方法。
中医养生与女性健康

中医养生与女性健康中医养生是一种古老的保健方法,它注重人体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平衡与调和。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女性体质与男性有所不同,因此,中医养生在女性健康领域有着独特的应用和价值。
一、中医养生的基本原理在中医理论中,养生的基本原理是“平衡阴阳”。
阴和阳是中医理论中的两个对立的概念,它们互相依存、相互制约。
女性体质偏阴,因此需要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来维护健康。
中医养生强调个体化调养,根据女性不同的生理周期、年龄和体质特点,采取相应的调理方法。
例如,在经期前后,女性体内阴气较盛,应当减少寒凉食物的摄入,多食用温热性食物,以平衡阴阳之气。
二、中医养生对女性的益处1. 调节月经月经是女性生殖系统的重要体征,经常出现的月经问题会影响女性的身体健康。
中医养生注重调节女性的月经周期和经量,通过草药调理、饮食调节和适量运动等方式,可以增加血液循环,舒缓月经不适症状,保持良好的生殖健康。
2. 缓解更年期症状更年期是女性进入中年阶段时,卵巢功能逐渐减退的阶段。
常见症状包括潮热、情绪波动、失眠等。
中医养生通过调节女性的阴阳平衡,舒缓更年期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3. 增强免疫力免疫力是人体抵御疾病的重要能力。
中医养生提倡养正气,调理体质,使女性的免疫系统处于良好状态。
通过运动、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辨证施治等方式,中医可以增强女性的自愈能力,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
三、女性常见病与中医养生的关系女性常见病主要包括乳腺疾病、子宫颈疾病和盆腔炎等。
中医养生通过养护全身健康,提高女性的自愈能力,从而降低患病风险。
对于乳腺疾病,中医重视调理气血,保持乳腺通畅。
常用的方法包括艾灸、按摩和中药内服等,可以促进乳腺血液循环,缓解乳房胀痛等不适症状。
对于子宫颈疾病,中医养生强调清热解毒,提高局部免疫力。
中药的应用在提高子宫颈细胞抵抗力和抗病毒感染方面有独到的优势。
对于盆腔炎,中医养生注重调理体内湿热。
通过艾灸、针灸和中药治疗等,可以缓解盆腔炎症状,改善盆腔环境,提高女性的生殖健康。
中医养生运动与健康的关系

中医养生运动与健康的关系运动对于维持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中医养生运动则是一种结合了中医理论和运动方式的健康保健方法。
中医养生运动注重身体的自然修养,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标。
本文将探讨中医养生运动与健康的关系,并介绍几种常见的中医养生运动方法。
首先,中医养生运动与健康的关系在于中医理论对身体运动的认识。
中医强调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通畅对于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提升身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因此,中医养生运动成为了一种保护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
其次,中医养生运动与健康的关系在于中医推崇的调理方法和运动方式。
中医倡导“和为贵”的养生理念,主张通过舒缓的运动方式来调理身体。
比如,太极拳作为一种典型的中医养生运动,融合了中医的阴阳理论和经络学说,注重身体的放松和平衡,能够增强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改善血液循环和内脏功能,对调理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问题等有着显著的效果。
另外,中医养生运动与健康的关系还在于其独特的养生方法和技巧。
中医养生运动注重内外兼修,强调运动中的调息、静坐和匀衡的动作。
比如,八段锦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养生运动,通过呼吸和舒展运动配合,可以调节气血运行,锻炼各个关节和肌肉,改善肠胃功能和睡眠质量,对于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具有显著的效果。
此外,中医养生运动还具有可持续性和适应性的特点。
中医养生运动不追求速度和强度,更注重个体的体质和需求。
根据个人的情况和年龄段,可以选择不同的中医养生运动方法,比如,散步、太极拳、气功等,以达到身体放松、舒适的状态。
这种养生方式相对于一些剧烈运动更加适合广大人群,可终身受益。
综上所述,中医养生运动与健康的关系密切相关。
中医养生运动通过调节气血、平衡阴阳等方法,能够提升身体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达到身心健康的目标。
中医养生运动方法多样,如太极拳、八段锦等,既有舒缓放松的特点,也注重个体需求和体质调节。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参与中医养生运动,通过调理身体,维护健康。
养生健康大讲堂

养生健康大讲堂健康是人们追求的目标,而养生则是维护健康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围绕养生和健康展开讨论,探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养生保健,提高生活质量。
一、养生的重要性养生是一种生活态度,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健康的珍惜。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养生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也是社会的责任。
通过正确的养生方法,可以有效预防疾病,延缓衰老,提高生活质量。
二、养生的基本原则1.合理饮食:饮食是人体健康的基础,保持均衡营养,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少食高糖高脂食物。
2.适量运动:运动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途径,适量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减少患病风险。
3.规律作息: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助于恢复体力,提高身体抵抗力。
4.心态平和:保持乐观心态,减轻压力,调节情绪,有助于身心健康。
三、养生小常识1.早起有益身体:早晨是一个人精力最充沛的时候,早起可以使人清晰头脑,精力充沛,提高工作效率。
2.多喝水:人体由70%水分组成,合理补充水分有助于维持水平衡,促进新陈代谢,防止皮肤干燥。
3.适当运动: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减少疾病发生的可能性,改善身体健康。
四、养生误区1.迷信养生产品:市面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养生产品,消费者应保持警惕,不要盲目跟风购买。
2.盲目减肥:许多人为了追求瘦身效果,盲目节食或者使用不良的减肥产品,这种行为对身体健康是非常危险的。
五、养生小技巧1.接受阳光:适当的晒太阳有助于促进钙质吸收,预防骨质疏松症。
2.按摩穴位:经常按摩穴位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舒缓疲劳,提高免疫力。
六、结语养生是一种长期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不断学习和改进。
只有通过科学的养生方法,才能真正实现身心健康的目标。
希望在这个养生健康大讲堂中,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有益的信息和启示,共同追求健康美好的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养生长寿三大法宝:养精养气养神
生命有三个要素,那就是精气神;养生有三大法宝,那就是养精、养气、养神。
几千年来,中国人积累了丰富的养生长寿经验,归纳为这三个方面。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来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心理平衡、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是健康长寿的基础;而我们中国人的三大法宝——养精、养气、养神,是对长寿之路更高深的总结。
在实行四大基石的基础上,我们还应当向三大法宝迈进。
“精”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是先天的遗传物质,是从父母那里遗传下来的,起到了“生命之根”的作用;另一个是食物化生的营养物质,属于后天之精。
先天之精需要营养物质补充才能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此外,还有呼吸大自然的精气,与营养物质共同组成了后天之精。
养精方法很多,最主要的有三个方面:第一,节欲保精,切记“色字头上一把刀,养精首先要节欲,这是最关键的一种做法。
第二、进行经络按摩,促进精的生养。
第三、均衡营养,注意补精
气既是维持人的生命活力的物质,又是人体各脏腑器官活动的能力。
既是物质,又是功能,是能量也是一种信息。
气的运行通道就是经络。
气有三大作用:一是推动作用,可以推动经气、血液的循行。
二是气化作用,气化是物质和能量转化的过程。
气作为新陈代谢的动力,可以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维持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并调节人体的正常体温。
三是防御作用,气具有抵御邪气的作用。
气既可以护卫肌表,防止外邪入侵,又可以与病气斗争,将之驱除出去。
人体的气有四种:第一种气叫元气。
第二种气叫宗气,第三种气叫做营气。
第四种气叫做卫气。
养气最重要的就是保养这四种气。
还要注意:呼吸要慢,“吸人一大片,呼出一条线。
”吸进去的是自然环境中的清气,要吸入一大片,呼出来的是体内的浊气,要慢慢呼出,呼出一条线。
在人体生命三宝中,神是最重要的,因为神可以统领精和气,是生命活力的综合体现。
人体精满气足就会神采奕奕,养神就是要达到神采奕奕的状态。
养神法在中医宝库中最丰富、最神秘,这里先介绍一种简单的“五心养神法”。
1 动功的“五心养神法”动功的“五心法”,是取人体的五个中心穴位进行按摩。
一是顶心,二是胸的中心,三是腹的中心,四是手心,五是脚心,2.气功的“五心养神法”这里是指意守这五个穴位的修炼方法。
“五心养神”的方法一定要结合起来修炼。
在动功与气功之间,要先做动功的“五心”修炼,再做气功的“五心”修炼。
(精神情志以恬淡为美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还说:“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这说明人的情志变化虽是人体正常的情感表现,但亦须有度。
过之,则易伤五脏,致人以病。
生活中常常见到有些人因情志过极而导致一病不起,所以中医有“百病生于气”之说,认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精神内守病安来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内经》中说:“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
”这都是说,人若能充分利用喜乐这种良性情绪和心态,对气血的调和畅达是很有好处的,是有益于养生保健和健康长寿的。
其方法就是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要学会自我愉悦,自我安慰,要善于主动发现和寻找生活的乐趣。
要能做到知足者常乐,自得其乐,大肚能容,笑口常开。
“笑一笑,十年少”,笑,的确是治病的良药。
事若知足心常乐
《内经》中说的这种“恬惔虚无”的心态说起来简单,但真正做起来并不那么容易。
很多人在气头上都爱说“没有过不去的坎”,但真正遇到具体事情时,却又是毫厘不让,寸土必争。
常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闹得天翻地覆,甚至一气之下,就此“驾鹤西去”。
养气练精全吾神
良好的精神修养,不是天生就有的。
人的精神心理的修养,要在静守中去体验,才能精神“内守”。
四时食养进行养生学的调理
在养生学里,最早提出饮食要适应四时气候变化而相应做些调整的,当推《黄帝内经》。
这些我们在前面所讲的关于“因时制宜”的内容里,业已提到。
在那里,《内经》只是提出一些原则性的内容,包括作息制度、居住条件等等,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里,就包括有调整饮食,以适应季节变化的一些内容。
春:。
《千金要方》详细地提出了这方面的原则,要求“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即春天时,阳气开始升发,万物、树木均开始萌发并逐渐茂盛,甘味食物能帮助升发春天阳气。
为什么要少吃酸,原来,按照传统的观点,肝脏在五行中属木,木在春天是亢盛的;而五味中的酸又分属于肝,如果多吃酸,则肝气更旺,肝木过盛,就会去克脾土,影响人体的消化机能。
甘昧属于脾土,所以春季应该多吃甘味饮食,加强脾胃功能,以抵御亢盛的肝的压制。
夏:金匮要略》要人们在夏季不要吃动物心脏。
中国民间素有脏器疗法的治疗概念,即吃什么补什么。
吃心当然会补心,而夏季时,正是心气旺盛的季节,如再补心,那就会引起心火过盛,造成病态,并影响到其他脏器的健康。
后来的《养生书》就这样指出:“夏至后秋分前,忌食肥腻饼、油酥之属,此等物与酒浆瓜果,极为相仿,夏月多疾以此。
”确实如此,夏季天热,消化能力已受到影响,因此,不能
再加重消化系统的负担,吃那些油腻难于消化之物,否则容易变生各种疾病,这也是很在理的。
秋季要少吃辛味的,多吃酸的食物。
这是因为秋季肺的功能旺盛,也易陷于失常,如吃辛味过多,辛入肺,会加重其病症发生的机会。
如果多吃些酸味的,就能加强肝脏的机能,因为酸是入肝的、助肝气。
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泽其燥。
”也就是要多吃二些润泽油质的食物,以使秋天的燥气得到克服。
如芝麻、糯米、蜂蜜、乳品这一类食物倒可多吃一些。
再说说冬季,应该多吃苦味的、少吃咸味。
这是因为冬季该是肾脏机能旺盛的季节,咸入肾,如果过食咸味,则会造成肾的机能过度亢盛而陷入病态,且影响到别的器官如心脏(水克火),严重时出现惊悸、心跳、甚至水肿。
苦入心,所以多吃些苦味食物,加强心脏的机能。
在这里值得提一下我们的祖先极力推荐的一种四季咸宜、老少均合的食品——粥。
我们的祖先从林林总总的食物中选择出粥品为四季咸宜之食品,在其中适当加上其他各种配料,做成各式各样的粥品,以适应不同年龄、不同体质、不同季节、不同性别的人的饮食需要。
粥品已成为我国人民饮食养生学中的上品,有百利而无一舍。
宋代著名文人陆游的《食粥》诗可以为证: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