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30年间呈V型翻转的原因探究

合集下载

财政支出规模变化趋势的理论依据与影响因素分析

财政支出规模变化趋势的理论依据与影响因素分析

财政支出规模变化趋势的理论依据与影响因素分析经济发达国家100多年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了瓦格纳法则的正确性:即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财政支出占GDP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

因而瓦格纳法则成为广为引用的分析财政支出增长的最为经典的分析;皮科克和威斯曼强调财政支出的增长呈现出一种阶梯增长的特点,而战争之类的社会剧变是财政支出步上新台阶的主要因素;马斯格雷夫在瓦格纳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更为详细的假说,即财政支出的增长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就政党竞争对财政支出的影响而言,梅尔泽和理查德的分析证实了更大的不平等程度是导致财政支出日益增长的原因;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发展变化具有本身的特殊性,本文对影响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各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

标签:财政支出规模GDP 影响因素分析一、文献回顾1.瓦格纳法则20世纪初以来,世界各国财政支出比率总的趋势是上升的,针对财政支出的不断膨胀,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AdolfWagner)最先提出财政支出扩张论,他的研究成果被后人称之为“瓦格纳法则”(Wagner’s Law)。

瓦格纳法则可以表述为: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

瓦格纳的结论是建立在经验分析基础之上的,他对19世纪的许多欧洲国家以及日本和美国做了考察,认为一国工业化经济的发展与本国财政支出之间存在着一种函数关系,即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的进步,社会的进步必然导致国家活动的扩张及财政支出规模的膨胀。

此外,瓦格纳把对于教育、娱乐、文化、保健与福利服务的公共支出的增长归因于需求的收入弹性,即随着实际收入的上升,这些项目的公共支出的增长将会快于GDP的增长。

2.皮科克(Peacock)和威斯曼(Wiseman)的内外因素论英国经济学家皮科克和威斯曼在20世纪60年代初对英国1890年以后的财政支出历史数据进行了经验分析,提出了导致财政支出增长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影响因素研究及政策建议

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影响因素研究及政策建议

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影响因素研究及政策建议摘要:三十年来我国地方财政支出规模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走势,且近几年地方财政支出规模日益膨胀。

本文在结合我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通过西方财政支出增长理论来解释我国财政支出增长,分析中国地方财政支出的规模影响原因及其影响程度分析,并就有效合理控制地方财政支出规模这个问题从明确地方政府职能的界定,优化财政支出责权结构;完善政府支出的预算编制执行体及监督体系,保障财政支出效率和调整政府支出的结构比例,合理化分类支出的规模等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政府财政支出规模财政支出影响因素政策建议一、引言财政支出是财政活动对经济的影响作用的主要表现方式,是政府实现干预和调节经济的职能的重要手段。

自19世纪后期近代财政学奠基人阿道夫·瓦格纳开始,国外经济学家们就开始关注政府规模的增长,财政支出增长成为广泛讨论的问题。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财政支出对于经济发展具有深远作用。

鉴于我国历经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发展历程,西方财政支出理论对于我国财政支出增长的解释需要结合我国特殊国情来分析。

本文试图分析我国财政支出现状,并探讨财政支出的影响因素对我国地方政府支出影响的程度和方向,并对于如何合理化财政支出规模提出了政策建议。

二、关于财政支出增长理论的文献综述(一)适用于解释需求方面的理论1、瓦格纳法则即“公共支出不断增长法则”,法则认为许多公共物品比如教育和福利的需求具有正的收入弹性,当收入增长时,财政支出会随之以更大的比例增长。

david l.lindauer认为瓦格纳法则适用于需求的传统分析。

2、消费者偏好理论。

stiglitz等认为财政支出的增长是由于公民(即消费者)对于财政支出的偏好大于对其私人支出的偏好。

musgrave认为消费者对于公共产品的需求主要源自一下原因:自然垄断的行业生产更适用于公共生产、公共生产的雇佣关系更受劳动者欢迎;公共生产可以创造就业,并有助于改善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衡。

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及财政支出趋势分析

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及财政支出趋势分析

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及财政支出趋势分析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我国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及财政支出趋势分析学院:经济学院专业:金融姓名:李晓红学号:0223我国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及财政支出趋势分析本文讨论的是有关于财政支出的问题,从经济范畴入手能够更加清晰明了的理解其意义。

财政,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财政的收入和支出是政府经济活动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矛盾的对立统一面。

纵观世界各国财政支出增长的情况,无论是发达国家,抑或是发展中国家,无论从绝对量还是相对量上都有不断增长的趋势,这是世界各国普遍的经济现象,但同时,这也成为各个国家必须面临的重要问题。

在我国市场化取向的改革过程中,公共财政职能不是缩小而是要扩大,尤其是在经济体制转轨及发展时期,改革的成本、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国家为促进经济发展所采取的一系列相关措施等等,对财政支出都呈现出增长的需求。

以下我将对我国1998年——2012年财政支出的相关问题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并且预测财政支出的变化趋势,提出合理地应对措施。

一、1998——2012年财政支出与GDP的相关数据表1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到,自1998——2012年,不论是GDP的数额还是财政支出的数额,在绝对量和相对量上都是逐年增长的。

财政支出的增长率先是逐年下降,到2004年开始上升,并且在2008年达到最高,然后是波动下降;GDP的增长率总体呈现出的是波动上升的态势,在2007年达到最高,2009年的增长率相对于2008年来看,是大幅度的下降,而2010年的增长率相对于2009年来看是大幅度的上涨,2012年GDP的增长率相对于2011年又是大幅度的下降。

二、1998——2012年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1998——2012年财政支出增长率变化图图1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总体上来说,我国的财政支出是下降的。

我国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及财政支出趋势分析[终稿]

我国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及财政支出趋势分析[终稿]

我国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及财政支出趋势分析学院:经济学院专业:金融姓名:李晓红学号:201121070223我国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及财政支出趋势分析本文讨论的是有关于财政支出的问题,从经济范畴入手能够更加清晰明了的理解其意义。

财政,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财政的收入和支出是政府经济活动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矛盾的对立统一面。

纵观世界各国财政支出增长的情况,无论是发达国家,抑或是发展中国家,无论从绝对量还是相对量上都有不断增长的趋势,这是世界各国普遍的经济现象,但同时,这也成为各个国家必须面临的重要问题。

在我国市场化取向的改革过程中,公共财政职能不是缩小而是要扩大,尤其是在经济体制转轨及发展时期,改革的成本、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国家为促进经济发展所采取的一系列相关措施等等,对财政支出都呈现出增长的需求。

以下我将对我国1998年——2012年财政支出的相关问题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并且预测财政支出的变化趋势,提出合理地应对措施。

一、1998——2012年财政支出与GDP的相关数据表1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到,自1998——2012年,不论是GDP的数额还是财政支出的数额,在绝对量和相对量上都是逐年增长的。

财政支出的增长率先是逐年下降,到2004年开始上升,并且在2008年达到最高,然后是波动下降;GDP 的增长率总体呈现出的是波动上升的态势,在2007年达到最高,2009年的增长率相对于2008年来看,是大幅度的下降,而2010年的增长率相对于2009年来看是大幅度的上涨,2012年GDP的增长率相对于2011年又是大幅度的下降。

二、1998——2012年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1998——2012年财政支出增长率变化图图1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总体上来说,我国的财政支出是下降的。

仔细看来,财政支出的增长率先是逐年下降,2003年的增长率最低,到2004年开始上升,并且在2008年达到最高,然后是波动下降,但是,增长率始终没有低于10%,这足以说明在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过程中,财政支出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变化的影响因素--自写

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变化的影响因素--自写

我国财政支出增长率占GDP比重变化影响因数二〇一二年三月二十六日前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出除1980、1981年外都是逐年增长,但是每一年增长的比率不同,有些年增长比较快,有些年增长比较慢。

作为国民经济发展重要指标的GDP,也在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增长,最近更是连续超越德国、日本等经济强国,越居世界第二,成为仅此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那么财政支出的增长占GDP增长率比重变化的情况如何呢?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有哪些?本文就讨论这些问题。

关键字:财政支出 GDP增长率国际形势财政支出增长率占GDP增长程度的变化以1994年的为分界点,1994年之后财政支出增长率大多数都高于每年的GDP增长率,1994年之前,财政支出增长率占GDP增长率的比重没有固定的变化规律。

一、财政支出逐年增长的必然性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这项国策开始蔓延在全国的每一个角落,中国从计划经济时代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变,资产开始自由进入市场,国家降低干预市场的能力。

1、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国家为经济发展提供的外在保障,比如道路、航空、水上运输的建设,对资本市场的放权,设立更多的国家管理部门,投入资金资助企业或者为企业建立工厂,科研基地等。

就要求更多更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更健全的法制法规,提高企业以及国家的竞争力和软实力。

2、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到2011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

居民的生活水平、物质条件等不断得到提高,人民的精神追求也开始向更高层次转变,这就要求国家必须有更加完善的教育制度,对医疗保险的投入,更多的公益体育设施和文化传播途径,更多在科技方面的投入。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这些国家级战略需要更多的投入,更多的实施,这样才能屹立世界民族之林。

3、一个国家的荣誉和民族的自豪感等都离不开强大的国防力量的支撑。

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同样伴随着更加复杂的国际形势,安定团结和谐统一的社会环境才能提高人民的幸福感。

增加在军事强国方面的投入,巩固国家领土完整和不受外来进犯,同样是当务之急。

中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30年间呈V型翻转的原因探究

中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30年间呈V型翻转的原因探究
面对着日渐削弱的宏观调控能力和日益严峻的财政运行困难,在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 力、实现财政状况根本好转的目标下,便有了 1994 年的财税改革。作为那一次改革的重要 成果,财政收入减少及其占 GDP 比重下降的势头得以扭转。并且,以此为转折点,财政支 出及其占 GDP 的比重数字开始呈现上升的势头。13 年间,年均增长 19.94%。与之相对应, 财政支出占 GDP 的比重数字,也一步步提升至 2007 年的 19.95%。
改革后为了调动积极性对国有企业放权让利同时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相应地削减或取消了许多支出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自然下据人民日报报道在改革开放刚刚启动的时候为了加大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比重中国曾将降低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作为改革的目标加以追求
中国财政支出占 GDP 比重 30 年间呈 V 型翻转的原因探究
2001 109655.2 18902.58
17.24
1991 21781.5 3386.62
15.64
2002 120332.7 22053.15
18.33
1992 26923.5 3742.20
13.90
2003 135822.8 24649.59
18.15
1993 35333.9 4642.30
27.04
1998 84402.3 10798.18
12.79
1985 9016.0 2004.25
22.23
1999 89677.1 13187.67
14.71
1988 15042.8 2491
24.24
2000 99214.6 15886.50
16.01
1990 18667.8 3083.59
16.52
管理学院

改革开放30年使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使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使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中国用30年时间走完了西方100多年完善市场的道路,把西方100多年的发展压缩到30年,矛盾则是不可避免的。

中国30年的改革是纷繁复杂、千头万绪的。

在这千头万绪的改革中,总体上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先导,主要解决的是“国家和社会的矛盾(涉及横向分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涉及纵向分权);劳动和资本的矛盾(涉及要素分权)问题。

”[1]然而,中国政府机构的改革无疑是解决上述三个矛盾的重要的物质承担者,因而毫无疑问成为中国改革、中国政府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国政府机构改革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过程,是一个伴随着失败而不断前进的过程。

中国政府在30年中进行了6次大的政府机构改革,大致每隔5年进行一次:1982、1988、1993、1998、2003、2008年。

回顾30年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历程,我们认为有成就有问题,因此客观评价与反思30年来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得与失,从中总结一些经验与教训,是我们行政管理研究者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回溯30年政府机构改革的过程,我们认为:政府机构改革的核心是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调整政府机构的结构与运行,重点调整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通过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管制政府向服务政府的转型来调整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通过政府职能转变来调整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以解决公权过大过多,私权过弱过小的问题;通过政府的向下分权来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解决集权与分权的问题。

政府机构改革的方向随着历史的推进具有精简化、分权化、市场化、国际化、服务化的趋势。

推动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本质动力是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市场化的驱动;其内在动力表现为党的方针政策的推动与财政的压力。

政府机构改革的层面由初期的政府机构结构调整的技术层面上升到职能转变、体制改革的政治层面;政府机构改革的内容经历了精简机构、职能转变、理顺关系、职能整合、政府转型的不同阶段;我国改革开放所形成的两大制度性成果为政府机构改革提供了制度基础: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中国与世界在一系列制度平台上所建立起来的制度化的开放与合作关系。

我国财政支出增长地原因及财政支出趋势分析报告

我国财政支出增长地原因及财政支出趋势分析报告

我国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及财政支出趋势分析学院:经济学院专业:金融姓名:李晓红学号:201121070223我国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及财政支出趋势分析本文讨论的是有关于财政支出的问题,从经济范畴入手能够更加清晰明了的理解其意义。

财政,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财政的收入和支出是政府经济活动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矛盾的对立统一面。

纵观世界各国财政支出增长的情况,无论是发达国家,抑或是发展中国家,无论从绝对量还是相对量上都有不断增长的趋势,这是世界各国普遍的经济现象,但同时,这也成为各个国家必须面临的重要问题。

在我国市场化取向的改革过程中,公共财政职能不是缩小而是要扩大,尤其是在经济体制转轨及发展时期,改革的成本、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国家为促进经济发展所采取的一系列相关措施等等,对财政支出都呈现出增长的需求。

以下我将对我国1998年——2012年财政支出的相关问题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并且预测财政支出的变化趋势,提出合理地应对措施。

一、1998——2012年财政支出与GDP的相关数据表1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到,自1998——2012年,不论是GDP的数额还是财政支出的数额,在绝对量和相对量上都是逐年增长的。

财政支出的增长率先是逐年下降,到2004年开始上升,并且在2008年达到最高,然后是波动下降;GDP的增长率总体呈现出的是波动上升的态势,在2007年达到最高,2009年的增长率相对于2008年来看,是大幅度的下降,而2010年的增长率相对于2009年来看是大幅度的上涨,2012年GDP的增长率相对于2011年又是大幅度的下降。

二、1998——2012年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1998——2012年财政支出增长率变化图图1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总体上来说,我国的财政支出是下降的。

仔细看来,财政支出的增长率先是逐年下降,2003年的增长率最低,到2004年开始上升,并且在2008年达到最高,然后是波动下降,但是,增长率始终没有低于10%,这足以说明在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过程中,财政支出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据《人民日报》报道,在改革开放刚刚启动的时候,为了加大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比重, 中国曾将降低财政支出占 GDP 的比重作为改革的目标加以追求。并且为此推出了一系列以 “减税让利”、“放权让利”为主调的改革举措。在这些举措的交互作用下,伴随着财政收入的 减少及其占 GDP 比重的下降,财政支出占 GDP 的比重数字,从 1978 年的 31.0%一路下滑。 至 1994 年,在短短 15 年内,这个比重数字已经退居到 12.0%的低水平,下滑速度非常快。
时期 1978
GDP (亿 元)
3645.2
1978年以来我国历年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
财政支出 (亿元)
财政支出占 GDP 比重(%)
时期
GDP (亿元)
财政支出 (亿元)
1122.09
30.78
1997 78973.0 9233.56
财政支出占 GDP 比重
(%)
11.69
1980 4545.6 1228.83
面对着日渐削弱的宏观调控能力和日益严峻的财政运行困难,在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 力、实现财政状况根本好转的目标下,便有了 1994 年的财税改革。作为那一次改革的重要 成果,财政收入减少及其占 GDP 比重下降的势头得以扭转。并且,以此为转折点,财政支 出及其占 GDP 的比重数字开始呈现上升的势头。13 年间,年均增长 19.94%。与之相对应, 财政支出占 GDP 的比重数字,也一步步提升至 2007 年的 19.95%。
2001 109655.2 18902.58
17.24
1991 21781.5 3386.62
15.64
2002 120332.7 22053.15
18.33
1992 26923.5 3742.20
13.90
2003 135822.8 24649.59
18.15
1993 35333.9 4642.30
11.15
2007 249529.9 49781.35
19.95
那么我国财政支出占 GDP 比重发展变化和瓦格纳定律不相符合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我国财政支出占 GDP 比重的发展变化有本身的特殊性,这主要是由我国短期的经济发展阶 段和经济体制转轨决定的。
1978 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此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伴随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是政府财政收支规模的不断变化: 财政收入绝对数除 1979 年和 1980 年略有下降外都有增加,财政支出绝对数也除了 1980 年和 1981 年略有减少外都以不同速度增长。与 1978 年相比,1996 年的财政收入和支出分 是 1978 年的 6.54 倍和 7.07 倍。从财政收支增长率来看,有的年份增长快,有的年份增长 慢,而且在 1994 年前后几年波动较大, 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如果与 GDP 增长率变化结 合起来看,可以发现在 1994 年以后财政收入和支出增长率基本大于 GDP 增长率,而在 1994 年之前是有的年份 GDP 增长率大于财政规模变化率,有的年份小于财政规模的变化率。而 财政收支占 GDP 的比重的变化则是另一种情形。改革开放 18 年国家财力的变动情况,以 改革开放的第 17 年( 1994 年) 为转折点, 在 1994 年以前有下降趋势, 而在 1994 年 后又有上升倾向。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财政支出占 GDP 的比重下滑具有必然性。在经济体 制改革前,我国政府扮演一个总企业家和总家长的角色,在分配上实行“统收统支”,一方面 实行“低工资,高就业”的政策,在 GDP 的初次分配中,个人所占比重较小,同时许多生活 必需品由政府低价乃至无偿供给;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的利润乃至折旧基金几乎全部上缴国 家,相应地,企业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投资,甚至更新政策改造投资均由国家拨付。在这 种体制下,财政支出占 GDP 比重必然高。改革后,为了调动积极性,对国有企业放权让利, 同时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相应地,削减或取消了许多支出,财政支出占 GDP 的比重自然下 滑。
27.04
1998 84402.3 10798.18
12.79
1985 9016.0 2004.25
22.23
1999 89677.1 13187.67
14.71
1988 15042.8 2491
24.24
2000 99214.6 15886.50
16.01
1990 18667.8 3083.59
16.52
中国财政支出占 GDP 比重 30 年间呈 V 型翻转的原因探究
管理学院
王丝蕊
学号
作为衡量财政活动规模的一个重要指标,财政支出占 GDP 的比重一直为人们所关注。 19 世纪德国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Adolf Wagner)最先提出财政支出扩张论,他的研究成果 被后人称为瓦格纳法则(Wagner`s Law)。再结合美国财政学家马斯格雷夫的解释,瓦格纳 法则指的是财政支出的相对增长,即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 GDP 的比重也相应 随之提高。由于各国国情的不同,不同的国家以及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发展时期,财政支出占 GDP 比重的高低是不同的。审视中国的市场化改革 30 年发现,财政支出占 GDP 比重数字 所走出的基本轨迹极具戏剧性。以 1997 年划界,中国财政支出占 GDP 的比重数字,在以往 的近 30 年间,前 15 年和后 13 年分别走出了一条迥然相异的轨迹,恰似一个不完全对称的 V 字型。
13.14
2004 159878.3 28486.89
17.82
1994 48197.9 5792.62
12.02
2005 183867.9 33930.28
18.44
1995 60793.7 6823.72
11.22
2006 210871.0 40471176.6 7937.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