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填方路基与地基处理计算书-不打印 - 副本

高填方路基与地基处理计算书-不打印 - 副本
高填方路基与地基处理计算书-不打印 - 副本

重庆市北部新区翠云片区甘悦大道市政工程高填方及地基处理工程

复合地基计算书

计算:

校核:

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2016年08月

工程设计甲级资质证书编号:A142001757

1、项目概况

1.1高填方路基概况

甘悦大道一期工程K1+740~K4+120段根据原地形,分布大量高填方区段,其中填方高度最高达50m,目前因场平先一步实施,大部分路基在场平实施时要求按路基填筑要求实施,但终点处甘悦大道与春华大道节点立交范围设置有下穿通道、挡墙等结构,地基要求较高,但多为高填方区域。目前,部分段已回填至道路设计标高(下穿通道设计标高)以下2-5m高程处。由于通道结构对地基沉降控制要求较高,而其地基范围内为新近素填土,需进行地基处理。

甘悦大道与春华大道立交处轨道九号线隧道于高填方区穿过,根据《重庆市轨道交通控制保护2区管理办法(试行)》文件规定以及渝轨建办和轨道建团相关规定,本工程建设应为轨道九号线未来建设提供良好基础条件,轨道9号线隧道地基应满足上述要求,需进行地基处理。

本册为第五册《高填方及地基处理工程》。

1.2高边坡概况

根据渝建发【2010】166号文件,高边坡支护方案设计安全专项论证范围为:岩质边坡高度≥30m;岩土混合边坡高度≥25m且土层厚度≥4m;土质边坡高度≥15m;填方边坡高度≥12m的边坡。

本项目挖方边坡最高40m,填方边坡最高36m,挖方边坡有2段高度≥30m为超限切方边坡。填方路基有13段边坡高度≥12m为超限填方边坡。

1.3气象与水文

气象:场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冬暖春早,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夜雨多,空气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偏少。多年平均气温18.2℃,极端最高气温42.9℃(2006.8.15),最低气温-2.5℃,多年平均雾日67.8天,最大年雾日达148天,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9%~81%,绝对湿度17.1~18.2毫巴,多年平均降雨量1113.45毫米,年最大降雨量1544.8毫米,年最小降雨量740.1毫米,降水多集中在每年的5-9月,约占全年降水总量的70%,主导风向以北风为主,平均风速1.1m/s,最大风速28.4m/s。

水文:沿线地表水体主要表现为农田、鱼塘、小溪沟。如里程K0+720~K0+960段发育一小溪沟,与拟建道路斜角,常年有水,雨季较大;里程K1+997段发育一小溪沟,与拟建道路近似垂直相交,常年有水,雨季较大;道路终点附近有一鱼塘。本次勘察段无大的河流通过。

1.3地质概况

1.3.1地形地貌

拟建线路区属侵蚀剥蚀丘陵地貌。地形有一定的起伏,整体南高北低,沿线地形最高约383.2m,最低约245.1m,相差138.1m,高差较大。里程K2+003~K2+800段经人工改造为多为市政道路,地形较平缓。地表多由第四系土层覆盖,分布有丘包、水田及旱地,局部地段分布鱼塘。人工改造段地段多有人工填土覆盖。

1.3.2地质构造

场区位于川东南孤形地带,华蓥山帚状褶皱束东南部。构造骨架形成于燕山期晚期褶皱运动。拟建立交位于龙王洞背斜西翼。线路区岩层产较平缓,层面波状起伏,岩层倾角多在7~23°,少部24°;裂隙倾角较陡,多在60°以上。岩层及裂隙产状随道路里程有所变化,初步如下:

1.3.3地层岩性

拟建线路区内出露的地层有第四系人工素填土、残坡积粉质粘土和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

新田沟组基岩。各地层岩性特征由新至老分述如下:

1)第四系全新统

①人工填土层(Q4ml):主要分布在路基、桥梁段,多为已建市政道路和两侧小区施工回填

形成,灰色,褐色,成分以粘性土夹砂、泥岩块石为主,局部含建筑垃圾,应杂物含量一般20~50%,局部可达70%,结构多为稍密,局部松散状态,稍湿,厚度差别大,均匀性差,回填时

间多大于1年。

②粉质粘土(Q4el+dl):主要分布于隧道段山坡和槽谷处,褐色、褐黄色,软塑~可塑状,

该层厚度整体较小,局部沟槽处厚度较大。

2)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

①砂岩:灰色、青灰色、细~中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由长石、石英及岩屑组成。岩层局部含泥较重,并间断夹有少量泥岩夹层及透镜体。强风化岩体较破碎。中等风化岩体较完整。

②泥岩:紫色、褐红色,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岩层局部含砂较重,并间断夹砂岩薄层及透镜体。强风化岩体较破碎,中等风化岩体较完整。

3)侏罗系中统新田沟组(J2x)

①砂岩:灰色、青灰色、细~中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由长石、石英及岩屑组成。岩层局部含泥较重,并间断夹有少量泥岩夹层及透镜体。强风化岩体较破碎。中等风化岩体较完整。

②粉砂岩:褐黄色、黄色,粉砂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岩层局部含砂较重,并间断夹砂岩薄层及透镜体。强风化岩体较破碎,中等风化岩体较完整。

③泥岩:灰色、褐灰色,泥质结构,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岩层局部含砂较重,并间断夹砂岩薄层及透镜体。强风化岩体较破碎,中等风化岩体较完整。

1.3.4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选用

1.3.5可能的破坏模式

人工填土边坡,可能的破坏模式为沿填土内部的圆弧形滑动和未来填土沿现地面的折线滑动;

本次设计范围基本都已经场平,未场平区域将与道路协同实施填筑,不出现永久高填方边坡与高切方边坡,临时填方边坡一般采用坡率法,每级高度为8m,中间设置2m宽马道,自上而下第一级坡率为1:1.5,第二级坡率为1:1.75,第三级及以下坡率为1:2。路基填土方分级碾压

密实,可避免产生圆弧滑动。

由于前期场平未达到本次设计压实度要求。高填方路基可能会出现整体沉降或不均匀沉降,影响路基与结构安全。结合轨道九号线的填筑要求,采用强夯+CFG 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加固。 2、设计依据、设计规范、技术标准 2.1设计依据

(1)《重庆市北部新区翠云片区甘悦大道市政工程方案设计》 (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2)业主提供的重庆主城区北部新区翠云片区1:500地形图 (3)业主提供的春华大道方案设计图 (4)《重庆市北部新区翠云片区甘悦大道市政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5)我院现场踏勘资料 (6)轨道初设专篇及批复 (7)现场实测资料 2.2采用的主要设计规范和设计标准

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 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3)《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J220-2012) 4)《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 194-2013); 5)《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 6)《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 7)《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2008) 8)《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9)《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 B02-2013); 10)《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 11)《工程地质手册》; 12)《地基处理手册》; 13)《重庆市建设委员会关于重庆市建设领域限制、禁止使用落后技术的通告》; 14)国家及部(委)发布的其它有关法律、法规、规程、规范 3、复合地基承载力估算

计算依据: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计算值依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J220-2012)7.1.5有粘结强度增强体复合地基进行计算。 计算公式:sk p

a

spk f m A R m

f )1(-+=βλ 其中:sk f ——处理后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根据最近检测结果强夯前为200kPa ,强夯后为250 kPa 。结合当地经验,此处取值为250kPa 。

λ——单桩承载力发挥系数,此次设计桩端要求伸入中风化岩层0.5m ,桩身采用

C20素砼进行浇筑,桩径为600mm ,根据当地经验取值为1.0。

β——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根据当地经验取值为0.9。 m ——面积置换率,2

2

e d d

m =,此次设计d=0.6m ,等边三角形布置,间距s=2.0m ,

e d =1.05s=2.1,因此m=0.082。 a R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根据

p p p pi n

i si p a A q l q u R α+=∑=1

此处填土均为杂填土,按一层填土计算,桩长平均取20m ,根据地区经验与填土土质si q 取25 kPa ,p q 根据地勘报告中风化泥岩取值为500 kPa 。

初次试估算得p p p pi n

i si p a A q l q u R α+=∑=1=3.14×0.6×25×20+1.0×500×3.14×0.32=1083.3

kPa

初次计算得=spk f 1.0×0.082×1083.3/0.2826+0.9×(1-0.082)×250=520.9kPa <600 kPa 调整桩径为d=0.8m 。 则m=0.145;

a R =3.14×

0.8×25×20+1.0×500×3.14×0.42=1507.2 kPa 计算得=spk f 1.0×0.145×1507.2/0.5024+0.9×(1-0.145)×250=627.375kPa >600 kPa

总结:此次复合地基设计采用强夯+CFG 桩两种措施相结合进行地基处理。 CFG 桩桩径采用800mm ,桩身采用C20素砼浇筑,桩间距2m 等边三角形布置,桩端伸入中风化泥岩层不小于0.5m 。才能保证处理后地基承载力达到600 kPa 。 处理后应检验采用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和单桩静载荷试验。检验结果不得低于600KPa 。单桩静载荷试验的数量不少于总桩数的1%,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不少于3点。

CFG桩法地基处理计算书20

CFG桩法地基处 理计算书 项目名称_____________ 构件编号______________ 设计_______________ 校对________________ 审核 ___________________ 计算时间2012年12月3 口(星期一)14:42 -、设计资料 L1地基处理方法:CFG桩法 1.2基础参数: 基础类型:矩形基础基础长度L: 19 60m 基础宽度B: 31.20m 褥垫层厚度:300mm 基础覆土容巫:20.00kN/m3 1.3荷载效应组合: 标准组合轴力F k: 37500kN 标准组介弯矩K: OkN-rn 标准组合弯矩OkN m 准永久组介轴力F: 37500kN/m 1.4桩参数: 布桩形式:矩形 X向间距:1 60m, Y向间距:1 60m 桩长1: S OO BK 桩径d: 400min 桩间土承载力折减系数:0.70 桩体 试块抗压强度:Cu=25.00MPa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 力:700.00kN

1.5地基处理设计依据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 J220-200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 1.6 土层参数: 天然地而标高:-0.45m 水位标高:-2 00m 桩顶标高:-5.00m 土层参数表格 层号土层名称厚度 m 容重 kN/m3 压缩模量 MPa 承载力 kPa 屮 侧摩阻力 kPa 桩端阻力 kPa 1 粉质粘土 1.00 1&00 3.6 2 80.00 1 00 21 00 0.00 2 粉质粘土 3.00 1&00 4.26 90.00 1 00 2400 0.00 3 细砂 2.00 1&00 5 00 130 00 1 00 22.00 0 00 4 细砂 3.00 1&00 8.00 17000 1 00 46 00 0 00 5 细砂 4.00 18.00 15 00 210.00 1 00 64 00 1200 00 6 粉质粘土 3.00 18 00 7 00 160 00 1 00 42.00 0 00 7 细砂 3.00 18 00 20.00 240.00 1 00 66 00 2400.00 8 细砂 6.00 1&00 25.00 270.00 1 00 75.00 2600.00 9 粉质粘土50 00 1&00 30.00 32000 1 00 7800 2700.00 注:表屮承載力指大然地基承載力特征值(kPa), m基础埋深的地基承载力修止系数桩侧阻力指桩侧阻力特征值(kPa).桩端阻力指桩端阻力特征值(kPa) 桩在土层中的相对位置 土层计算厚度 (m) 桩侧阻力kPa 桩端阻力kPa 3 1.45 22.00 0.00 4 3 00 46 00 0.00 5 3.55 64 00 1200 00 二、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 ■无然地面标高

高填方路基沉降观测

施工情况 路基填筑施工严格按技术规范要求进行,同时将各压实级区分别进行提高,即90%→93%,93%→95%,95%→97%。土方填筑采用分层填筑,每层压实厚度不超过 20cm,填筑材料为低液限粉土和低液限粘土,每层填土压实前需平地机整平,以确保填土压实的均匀性。1#观察点地基采用强夯处理,地质条件有所改善,2#观察点地基上铺设有50cm厚砂砾石垫层作为隔离层,3#观察点地基只进行碾压后直接进行路基 填筑。 观察数据分析和结论 路基沉降随着路基填筑高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而增大,路基在填筑过程中,路 基沉降速度较快,竣工后的路基沉降相对较缓慢。 路基沉降全部是地基沉降,路基填方本身基本不发生压缩沉降,可以不计。说明 路基各区域压实标准的选择可以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地基沉降与地质条件和填土高 度(即地基单位面积受力)有关。地质条件越好,填筑高度越低,沉降越小,反之, 路基沉降越大。通过观察可以发现,3个沉降观察点的地基沉降值不同,以2#点沉降值为最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其地质条件较差,地基承载力小,且路基填筑高度大,其地基虽经过砂砾垫层加固处理但并不能使其地质条件有根本的改善。对于1#点,虽然其地质条件较差,但因其地基经过强夯处理后地质条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使其 地基承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因而地基沉降相对较小。而3#点本身地质条件相对较好,因而3#点地基沉降也相对较小。 通过对沉降曲线图的观察分析可以看到,路基沉降在路基填筑初始阶段较慢,当 路基填筑达到一定高度时,沉降随着填筑高度的增加迅速增大,当路基填筑即将竣工 和竣工后,路基沉降又呈缓慢增加形式,直至路基完全稳定下来,见沉降曲线图。分 析原因如下:路基在初始填筑过程中,由于原地基具有一定的承载力可以承受一定高 度填土产生的压力,在地基容许承载力范围内,地基沉降呈现出类似弹性变化的形式,即地基沉降随着填土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填土增加到一定高度时,即土方填筑产生 的压力等于地基承载力时,地基受力处于极限状态。当填筑高度继续增加,地基承载 力进入强化阶段,原地基土体结构被破坏,地基土颗粒在外力作用下重新排列形成新 的结构,使地基承载力得到增强。地基土结构的变化,是该阶段地基发生明显沉降的 根本原因。 随着路基填筑结束,虽然地基所受填土产生的土压力趋于稳定,但由于多种因素(施工、行车、自然因素等)影响并通过实际观测资料证明,路基在竣工后还不能立刻 稳定下来,需要经过约八个月至一年时间,才能使路基逐渐趋于稳定。但路基不会完 全稳定下来,还会发生很缓慢的沉降。

高填方路基沉降处理方案

金南路高填方路基沉降处理方案 金南路全线填方平均高达10米以上,最高填方达到16米,高填土路基势必产生较大的工后沉降,不均匀沉降将严重影响道路质量,因此我司根据实际情况对金南路高填土路基沉降处理提出以下两个方案: 方案一: 超载预压 填素土至道路路面设计标高,然后再在素土层上填2.0m预压土;沉降稳定后,挖去全部预压土。沉降稳定是指超载预压后,经沉降观察并绘制沉降曲线,当连续三个月的沉降值小于0.8cm/月时,称为沉降稳定。 超载预压期间,沉降板须埋设三个断面,每个断面设三组(左、中、右),左右观测点放置在土路肩范围内,目的是保证在预压期结束后,铺设路面结构时,仍能使沉降观测点保存完好,以备后期进一步观测之需。中观测点设在路中央,沉降板在路基填土结束,预压土填筑前前埋设。为避免加载过程中加载速率过快而致使路堤破坏,以及控制卸载时间、保证超载预压质量等,需对超载预压桥坡进行沉降及稳定观测。其中包括沉降板的布设、填土速率的控制(路堤中心底面沉降速率≤1.0cm/昼夜)、稳定性观测桩的布设、观测位移标准(底面水平位移≤0.5cm/昼夜)及观测要求等。 方案二: 路基沉降产生的危害主要是由于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考虑到本项目实施工期短,超载预压需要工期长,但高填土路基沉降又不可避免,因此我司提出增加土工格栅,将路基连结为整体,使路基均匀沉降,避免因不均匀沉降影响道路质量。 具体实施,清表后对基础进行压实处理,直接回填土至原地面压实;压实度90%,填土每1.5m铺设一层土工格栅,铺设不小于4层土工格栅。 方案三: 超重型静压式光轮压路机

对于粘土,由于粘结性能好,内摩擦阻力大,含水量较多,压实时需要提供较大的作用力和较长的有效作用时间,以利排除空气和多余水分,增大密实度。一般选用凸块压路机和轮胎式压路机压实粘性土捕筑的路基,可获得较好的压实效果。如果铺层较薄,则可选用超重型静压式光轮压路机,以较低的速度碾压,效果更佳。粘性土路基一般不采用振动压实,因为振动压路机易使土中水分析出,形成“弹簧”土,难以彻底压实。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计算书

………………….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计算书………………….. 二○一一年二月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计算书 1、工程名称:………………………………….. 2、建设单位:…………………………………………... 3、设计依据: (1)、《…………………..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2)、基础平面图 (3)、《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4)、《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技术规程》DB13(J)39-2003 4、复合地基设计要求: (1)、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 sp,k≥180kPa。 (2)、以第④层粉土作桩端持力层。 # 6、桩截面积、桩周长的计算: 桩径350mm时,桩截面积Ap=0.0962m2,桩周长Up=1099m。 7、基础埋深自然地坪下2.0米。 8、水泥土桩设计桩长6.2米,有效桩长6.0米,以第④层粉土作桩端持力层。 9、单桩承载力极限值及特征值计算 (1)、特征值:R ak =q p · Ap+ Up ·Σq s · Li=137.5kN (2)、根据桩体强度确定单桩承载力特征值: 桩体强度取f cu=30MPa水泥与土的体积比1:7, 则R ak=0.33×0.0962×300=95.23 综合考虑,确定R ak=90kN 10、面积置换率计算:α取0.9,f ak 取120kpa,f sp,k取180kpa

f sp ,k -α · f ak m = =(180-108)/(90/0.0962-108)=8.7%;。 R ak /Ap -α· f ak 设计时,m 取11.5%。 11、复合地基深度修正计算: )5.0()3(-+-+=d b f f m d b ak a γηγη 复合地基不进行宽度修正,只进行深度修正 其中f ak =180kpa γm =18.5KN/m 3 ηd =1.0 d=1.8m 得:f a =204.05kpa 12、根据JGJ79-200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3.0.4条进行桩身强度验算: R ak = Ap·【(f sp ,k -α · f ak )/m +α · f ak 】=90.74<95kN ,其中f sp ,k 为修正后复合地基承载力204.05kpa ,则实际采用桩身强度f cu = R ak /(Ap·η)=90.74/0.33·0.0962=2.858Mpa <f cu =3.0Mpa 。 13、复合地基计算 f sp ,k = m·R ak /Ap + α·(1-m )·f ak =203.17Pa >180kPa 满足设计要求。

高填方路基沉降观测专项方案设计

京台高速公路南平段A10合同段 高填方路基沉降及位移观测专项方案 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 南平京台高速公路A10合同段项目经理部

南平京台高速公路A10合同段高填方路基沉降及位移观测 专项方案 施工单位:中交第二公路工程有限公司 编制: 审核: 审批: 中交二公局南平京台高速公路A10项目部 2012年11月18日

目录 一、工程概况 (2) 二、相关技术要求 (2) 三、时间安排 (2) 四、施工观测内容 (2) 五、施工观测人员及设备 (3) 六、施工观测方法 (3) (一)、位移桩埋设及观测 (3) (二)、沉降管设置及观测 (4) (三)、基桩的设置 (5) (四)、观测的管理 (6)

一、工程概况 本合同段路基填方48.054万 m3,基底采用清淤换填透水性材料21450 m3,路基填方主要集中在K59+925~K60+135段,最大填土高度28.543 m,属高填方路基;路基填料主要采用隧道洞渣进行填筑,基底为粘质性淤泥,采用换填透水性材料(隧道洞渣)进行回填处理。 防护工程主要有:M7.5浆砌片石拱形骨回护坡1020.1 m3,浆砌片石挡土墙5316.2m3,三维土工网垫边坡防护7135.7㎡,TBS护坡12344㎡。 二、相关技术要求 1、京台线建瓯至闽侯高速公路南平段路基土建工程A10合同段招标文件、设计图纸、补遗书、答疑书等有关内容。 2、南平京台高速公路A10合同段路基部分施工图; 3、《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_F80-2004); 4、《公路工程施工技术规范》(JTJ 032)。 5、《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相关规定与《工程测量规范》; 三、时间安排 计划于该段软基处理结束后,路基开始填筑时预埋沉降检测管及位移桩,并在路基施工全过程进行观测,直至工程竣工。 四、施工观测内容 1、稳定性观测,在路堤趾部(距路堤坡脚4m处)埋设位移桩,观测其位移情况;

高填方路基沉降观测专项方案

京台高速公路南平段A10合同段高填方路基沉降及位移观测专项方案

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 南平京台高速公路A10合同段项目经理部南平京台高速公路A10合同段 高填方路基沉降及位移观测 专项方案 施工单位:中交第二公路工程有限公司

编制: 审核: 审批: 中交二公局南平京台高速公路A10项目部 2012年11月18日 目录 一、工程概况 (3) 二、相关技术要求 (3) 三、时间安排 (3) 四、施工观测内容 (3) 五、施工观测人员及设备 (4) 六、施工观测方法 (4) (一)、位移桩埋设及观测 (4) (二)、沉降管设置及观测 (5) (三)、基桩的设置 (6) (四)、观测的管理 (7)

一、工程概况 本合同段路基填方48.054万m3,基底采用清淤换填透水性材料21450 m3,路基填方主要集中在K59+925~K60+135段,最大填土高度28.543 m,属高填方路基;路基填料主要采用隧道洞渣进行填筑,基底为粘质性淤泥,采用换填透水性材料(隧道洞渣)进行回填处理。 防护工程主要有:M7.5浆砌片石拱形骨回护坡1020.1 m3,浆砌片石挡土墙5316.2m3,三维土工网垫边坡防护7135.7㎡,TBS护坡12344㎡。 二、相关技术要求 1、京台线建瓯至闽侯高速公路南平段路基土建工程A10合同段招标文件、设计图纸、补遗书、答疑书等有关内容。 2、南平京台高速公路A10合同段路基部分施工图; 3、《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_F80-2004); 4、《公路工程施工技术规范》(JTJ 032)。 5、《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相关规定与《工程测量规范》; 三、时间安排 计划于该段软基处理结束后,路基开始填筑时预埋沉降检测管及位移桩,并在路基施工全过程进行观测,直至工程竣工。 四、施工观测内容 1、稳定性观测,在路堤趾部(距路堤坡脚4m处)埋设位移桩,观测其位移情况;

高填方路基应急预案

方案预案:________ 高填方路基应急预案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第1 页共6 页

高填方路基应急预案 为达到本项目经理部在紧急和突出事故的情况下,有组织的对紧急和突发事故的人员和设备、物资进行有效的抢险救灾工作,在危害辨识和危险评价基础上,针对本项目部实际情况,特制定高填方路基应急预案。 经过危害辨识和评价,本项目部在高填方路基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 应急期间起特殊作用人员及职责 1、抢险人员:保护国家财产和职工安全,负责现场紧急情况的处理,减少事故损失。 2、通信人员:负责与外界有关机构如消防部门、卫生部门的联络,保证通信畅通,传递信息准确。 3、抢救人员:负责抢救紧急情况现场受伤人员的处置和送往医院抢救工作。 预防措施: 落实各类人员岗位责任,严格执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经常定期不定期的机械设备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杜绝危害事故。 高填方路段填方超过三米后,设立明显安全标志,安排专职安全员现场监督,发现隐患及时消除。对各种机械设备操作人员进行安全教育,人人意识到存在危险源头,避免事故发生。 措施落实: (1)召集全体员工、临时工、民工落实OHSMS管理方针,目标,《安全技术操作规定》及指挥部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在施工生产中不 第 2 页共 6 页

伤害别人,也不被他人所伤害。 (2)通过和完善各类原始资料报告表格,以便总结经验,纠正、完善应急预防措施的落实,并保持持续改进。 1)明确各类事故的控制措施,应急办法,及相关人员的责任范围。 2)建立各类大小事故报告制度,事故、事件不符合预防措施调查、分析、预防制度。 确认危险物采取应急行动 事件发生后,现场人员应立即报项目经理部领导,组织抢险、抢救人员,了解现场情况,确认现场是否存在重大危险物(件),是否存在人员死亡。如确认存在,则立即组织人员抢险或抢救,消除危险源,减少损失,对抢救并送往医院。 与外部机构联系 如意外事件发生,项目经理部一方面抢险自救,一方面向上市公司和处里有关部门报告情况,另一方面如需社会救助机构救助,常用电话:火警:119匪警:110电话查询台:114 红十急救中心:112交通事故处理:122 高处坠落事故应急准备与响应预案 一、目的 为确保我项目部高处坠落事故发生以后,能迅速有效地开展抢救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员工及相关放生命安全风险,特制定本预案。 第 3 页共 6 页

谈公路高填方路基处理方法

谈公路高填方路基处理方法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公路已经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路基工程尤其是高填方路基的施工质量,直接影响着道路的运输的安全性、畅通性和安全性。因此为了保证公路工程的质量,必须对高填方路基处理方法、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措施进行探究,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首先介绍高填方路基的特点,再探讨其处理方法和质量控制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公路;高填方;路基 引言: 在公路的建设过程中,最为基础的工作当属路基的施工和控制过程,而对于公路来说,高填方路基施工更为普遍,同时也是最易出现问题的一个方面。因此,我们必须从公路的建设实际出发,分析高填方路基的特点及相关的技术要求,总结出以往公路高填方路基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原因剖析,不断总结经验,推动技术理论创新,增强公路高填方路基施工过程中的施工和控制,使公路高填方路基施工朝着规范化、制度化、体系化的方向发展,增强公路建设的安全性,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1.高填方路基的特点 高填方路基通常是根据边坡的总高度进行划分,碎石土、砂类土、粉类土路基填筑高度大于20m,砂、砾路基的填筑高度超过12m则认为是高填方路基。随着公路建设范围的扩大,山区地方出现了较多的高填方路基,这类路基在车辆荷载和自重的作用下易形成路基的沉陷,会对过往车辆的行车安全产生影响。这种公路最明显的弊病是较难控制路基的沉陷,受水害影响较大,施工比较困难。由此,对公路施工提出了待解的新难题。在公路路基的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的控制施工过程,确保填筑的质量。 2.高填方路基施工方法 2.1土方路堤填筑 (1)路堤填筑时,用挖掘机配合自卸车运料,在施工路段上,按照断面用土量有计划的备料,推土机推平,同时人工整修路肩,用振动压路机快速碾压一遍,平地机进行精平,对局部低洼处,人工找平,然后压路机进行碾压,直到压实度合格为止。如果基底为土质或松散堆积物,基底需重夯加固,加固宽度为坡脚以外3m。 (2)路堤填筑采用分层逐渐向上填筑,每次填筑前,测量员需恢复中线及边桩,施工员挂线施工,每层的松铺厚度不超过30cm,以保证整修路基边坡后的路基边缘压实度。对于地面横纵坡陡于1:5时,填前沿路边坡挖4%向内倾斜的台阶,台阶宽度不小于2m。并且在每层台阶处铺设长度不小于3m的土工格

CFG桩复合地基处理计算书算例

---------------------------------------------------------------------- 计算项目: 7号楼CFG桩复合地基处理计算 ---------------------------------------------------------------------- [ 计算简图 ] ---------------------------------------------------------------------- [ 计算条件 ] ---------------------------------------------------------------------- [ 基本参数 ] 地基处理方法:CFG桩法 [ 基础参数 ] 基础类型:矩形基础 基础埋深: 7.600(m) 基础宽度: 38.800(m) 基础长度: 18.600(m)

基础覆土容重: 20.000(kN/m3) 基底压力平均值: 530.0(kPa) 基底压力最大值: 530.0(kPa) [ 土层参数 ] 土层层数: 9 地下水埋深: 12.000(m) 压缩层底深度(压缩层底到地面的距离): 32.800(m) 沉降经验系数: 0.200 地基承载力修正公式: 承载力修正基准深度d0: 0.500(m) 序号土类型土层厚容重饱和容重压缩模量承载力鏱鏳(m) (kN/m^3) (kN/m^3) (MPa) (kPa) 1 素填土 1.400 19.0 --- 3.000 80.0 0.000 1.000 2 粉土 2.000 20.0 --- 6.500 110.0 0.000 1.000 3 粘性土 4.500 19.0 --- 6.200 110.0 0.000 1.000 4 粉土 5.000 20.0 21.0 7.100 120.0 0.000 1.000 5 细砂 5.500 19.0 20.0 25.200 180.0 0.000 1.000 6 粉土 2.300 20.0 21.0 7.600 140.0 0.000 1.000 7 细砂 14.000 18.0 19.0 27.100 220.0 0.000 1.000 8 粉土 1.700 18.0 19.0 7.900 180.0 0.000 1.000 9 细砂 8.800 18.0 19.0 29.200 260.0 0.000 1.000 ***鏱-- 基础宽度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 ***鏳-- 基础深度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 [ CFG桩参数 ] 桩布置形式:矩形 桩竖向间距: 1.300(m) 桩水平间距: 1.300(m) 桩直径: 410(mm) 桩长: 24.000(m) 承载力计算公式: 单桩承载力特征值: 800.000(kN) 桩间土承载力折减系数: 0.900 垫层厚度: 370(mm) 垫层超出桩外侧的距离: 300(mm)

高填方路基施工方案

中交集团第一公路工程局 第1页 高填方路基专项施工技术方案 一、编制依据 1、《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 2、《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3、《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JTG E60—2008 4、《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2004 5、《河北省胶泥湾至西洋河(冀晋界)公路第SG3标段设计文件》 6、《河北省胶泥湾至西洋河(冀晋界)高速公路标准化实施细则》 二、工程概况 合同段工程(K42+550-K64+084.566)位于河北省胶泥湾至西洋河(冀晋界)公路第SG3合同段内,是河北省高速公路“五纵六横七线”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长度为21.535公里。该地区地形较为复杂,属河流山溪性季节河流,因此造成该地区冲沟纵横交错,深度较深,且雨季时汇水量较大,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合同段内共计包含9处高填方路基,大部分为冲沟所处段落。由于该地区土质多为湿陷性黄土、膨胀岩土,为此设计上采用了强夯及铺设土工格室的处理方案以减少工后沉降。具体段落及工程数量如下: 起讫桩号 路基类型 处理方案 长度 最大填土高度 强夯面层数 平均处理宽度 处理面积 土工格室面积 (m ) (m ) (层) (m ) (㎡) (㎡) K45+610-K45+829 整体式 强夯 219 19.5 5 75.8 83384.3 16709.7 K48+561-K48+722 整体式 强夯 161 20.2 5 78.2 63273.0 12284.3 K49+620-K50+020 整体式 强夯 400 33.6 9 101.1 364760.0 30520.0 K50+609-K50+786 整体式 强夯 177 21.2 6 75.7 80747.4 13505.1 K51+544-K51+650 整体式 强夯 106 14.4 4 60.3 25779.2 5341.0 K56+450-K56+601 整体式 强夯 151 12 3 58.5 26802.5 5341.0 K56+910-K57+001 整体式 强夯 91 18.9 5 73.7 33692.8 6943.3 K58+142-K58+229 整体式 强夯 87 14.2 4 59.7 20932.2 5341.0 K62+653-K62+700 整体式 强夯 47 11.1 3 55.6 7930.1 5341.0 三、施工准备工作 1、人员准备:

换填垫层法地基处理计算书

16#东头基础承载力计算书 地勘报告采用的标高与总图标高不一致,差值为0.7米,总图上标注16#楼±标高为29.80米,对应地勘报告为30.50米,设计室内外高差0.3米,即设计室外地面对应地勘报告为30.20米,16#东头在地勘剖面上对应第20-20轴的117点。117点处现状地面为29.56米。 现场挖坑的坑底标高为25.0米,从地勘剖面看已深入第3层粘土层约0.5米。分层铺填级配砂石垫层总厚度为1.20米, 1、按照《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4.2.2条复核中间轴基础尺寸 式4.2.2-1 z cz ae p p f +≤ 承载力修正用的埋深 5.5d m =,m 1.018,d ηγ==, 01.200.25,0.25=20, 取,查表z z m b θ=> 110 1.018(5.50.5)200ae f kPa =+??-= =5.51899cz p kPa ?= 故20099101z ae cz p f p kPa ≤-=-= 根据公式4.2.2-3 ()(2tan )(2tan ) k c z bl p p p b z l z θθ-=++且b l =,()2100k c bl p p kN -= 2ztan 4.56b m θ+== 4.562ztan 4.562 1.2tan 20 3.69b m θ=-=-??= 2、按照《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4.2.2条复核南北边轴基础尺寸 式4.2.2-1 z cz ae p p f +≤ 承载力修正用的埋深 5.2d m =,m 1.018,d ηγ==, 01.200.25,0.25=20, 取,查表z z m b θ=> 110 1.018(5.20.5)194.6ae f kPa =+??-=

高填方路基预防工后沉降施工方案

高填方路基预防工后沉降施工方案 一、工程概况 本项目为×标段,K×+×××-K×+×××段长约4公里,公路等级为二级,设计时速为40公里/小时,水泥混凝土路面,一般路段路基宽10米,路面宽9米。 高填方路基的沉降控制要求为: ①为减少高填路基沉降,在填筑过程中应清除换填路基基底的覆盖层,应加强施工控制与沉降观测(每铺筑4~8m高度进行一次),待已有路基稳定后再行铺筑,应充分保证路堤的自然沉降时间,如因工期需要,应采用强夯或冲击碾压等辅助措施。 ②施工过程中按照《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中有关要求观测路基填筑过程中或运营过程中的地基变形动态,对路基施工实行动态监测、观测。 二、高填方路基沉降预防与治理措施 高填方路段出现较大沉降后会致使路面开裂,基层断裂,加速路面的损坏,严重危及路面的正常使用,如果高填方路段的沉降进一步发展,可致使路基整体沉陷,横向挤压路基失稳崩塌造成道路的损毁,所以对于高填方路基的沉降必须作出必要的预防与治理措施。 (一)预防措施与治理措施: (1)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合理安排各工段的施工顺序。 (2)认真清除地表不良土质,提高地表压实质量。 (3)填筑路基前,疏通路基纵横两侧排水系统,避免路基受水浸泡。 (4)严格选取路基填料用土。 (5)路基填筑方式应选取水平分层填筑。 (6)合理确定路基填筑厚度,分层松铺厚度一般控制在30cm。 (7)控制路基填料含水量。 (8)选择合适的压实机具,重型轮胎压路机和振动压路机比较好。 (9)认真做好台背,路桥过渡段及填挖结合部的压实工作。 (10)做好压实度的检测工作。 (11)对于挖填结合部,应彻底清除结合部的松散软弱土质,做好换土排水和填前碾压工作,按设计要求从上到下挖出台阶,清除松方后逐层碾压,确保填挖结合部的整体施工质量。 (12)高填方路段的沉降的治理方法有:换填土法,固化剂法,粉喷桩法(二)进度计划 高填方是本项目施工控制重点,施工进度的快慢直接影响到项目总施工进度,为此项目部在考虑不影响总工期的前提下计划于2015年8月1日

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目录 一、工程概况 (2) 二、编制说明 (2) 1.编制依据 (2) 2.编制原则 (2) 3.编制范围 (2) 三、监控测量组织体系机构 (3) 1.组织机构 (3) 2.监控量测管理 (3) 四、高填方路基位移与沉降观测 (3) 1.位置桩埋设及观测 (3) 2.水准点埋设及精度要求 (4) 3.观测频率 (4) 4.施工中观测控制标准 (5) 5.观测成果及成果整理要求 (5) 五、路基软基换填沉降观测 (5) 1.作业准备 (5) 2.技术要求 (6) 3.施工顺序 (6) 4.观测频率 (6) 5.测量成果统计及分析 (7) 六、高边坡沉降观测 (7) 七、观测实施流程 (8) 八、报警方法 (9) 1.稳定控制标准 (9) 2.报警流程 (10) 九、监测技术要求 (10) 1.人工巡视 (10) 2.裂缝监测 (10) 3.监测频率 (11) 十、监测设施保护 (11) 十一、安全管理 (11) 1.加强安全生产教育 (11) 2.做好监测施工现场安全措施 (12) 3.制定相关应急预案 (12)

高填方及高边坡位移、沉降观测方案 一、工程概况 本标段为广东省汕(头)至湛(江)高速揭博段T7标段,路线起于五华县梅林镇梅新水库下游,起点桩号为K132+020,路线向西在梅林镇琴口村附近跨琴江,设琴江大桥,其后在告岭村附近设梅林互通与县道X003连接,路线向西经锡古塘至曾洞,经鹅公塘至官洞,设官洞大桥跨龙华路,设华阳互通与省道S120和龙华路连接,路线终点位于华阳镇古塘角村,终点桩号为K142+000,路线全长9.980Km。 本合同段内路堑高边坡共计25段,其中主线有15段,梅林互通5段,华阳互通5段;设置沉降桩共有78个,其中主线40个,梅林互通23个,华阳互通15个。高填方路基共25段,其中主线内有15段,梅林互通5段,华阳互通5段,设置观测桩94个,其中主线51个,梅林互通20个,华阳互通23个,且大部分高填方处于软基换填位置。为掌握高边坡及高填方施工中的安全和稳定,另一方面能正确预测工后沉降,使沉降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详见附表)。 二、编制说明 1.编制依据 1.1《广东省汕头至湛江高速公路揭西大溪至博罗石坝段第七合同段两阶段施工图设计》; 1.2《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 1.3《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第一册土建工程)》(JTG F80/1-2004); 1.4中交一公局多年高速公路施工经验。 2.编制原则 结合业主下发的设计图纸和本项目现场踏勘,充分满足工期、质量、安全、环保及文明施工等方面的规定和要求。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做到布局合理、突出重点、全面展开、平行作业、科学组织、均衡生产、以保证施工连续均衡地进行。严格遵守合同文件明确的设计规范、施工规范和质量评定与验收标准。 3.编制范围 本施工方案适用于汕湛高速揭博项目T7标K132+020~K142+000段高填方路基、高边坡施工。

高填方路基沉降处理

潜谈高填方路基沉降防治 龙见普,张玉洁,邹胜尹,李泽天 (重庆交通大学2010级工程造价2班) 【摘要】高填方路基沉降是铁路、公路建设和使用过程中最常见的病害之一,如果对高填方路基沉降没有足够地重视,则很容易导致桥头跳车、路面早期破损等多种质量问题,直接影响到铁路、公路的使用质量和社会效益。高填方路基出现路基沉降病害后,为使公路正常发挥其使用功能,应根据其成因及病害的严重程度,同时结合现场实际采用换土复填法、导入固化剂法、粉喷桩法及灌浆处理法等方法进行处理。 【关键词】高填方沉降预测防治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路网的进一步整治与完善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高填方路基便在大建设过程中,尤其是西南山林地区突显了其重要的地位。但随之而来的是高填方沉降问题。运用科学的预防,观测和治理方法,可以较好的处理其间的问题。高填方路基是指水稻田或常年积水地带,用细粒土填筑的路基高度在6m 以上,其它地带填土或填石高度在20m 以上(填砂或砾石路基在12m 以上)的路基。经大量调查研究,高填方路基沉降的常见形式有以下3 种: ①路基整体下沉或局部沉降(如桥头跳车); ②路基纵横向开裂; ③路基滑动或边坡坍陷。 以上每种形式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道路的正常使用, 其危害极大。 二、高填方路基沉降的成因 高填方路基沉降主要由于路基或地基不均匀下沉造成,一般发生在地质及地形变化处、地表水及地下水影响严重处、填挖结合部以及填筑材料发生显著变化的部位。因此,高填方路基沉降,受到自然环境如地质、地形、水文及气候等影响的同时,也受到路基自身荷载和车辆动载的作用,要保证高填方路基的长期稳定关键在于设计和施工段的控制。 三、高填方路基沉降的预防 3. 1 精心设计 ①路线选形中,在坚持路线总体走向通过主要控制点的原则下,因地制宜(根据地形、地貌等地质环境布设路线),尽量避让不良地质地段,不一定要强求高指标的线性,应努力做到线性指标搭配合理。 ②加强工程地质实地勘探,严格按照工程地质勘察规程开展工作,对有怀疑的地段应增加探坑数量,在设计外业验收中应将工程地质勘察作为一项重要的检查内容。 ③尽量避免高填方路基设计,在与其他道路平面交叉时,主线宜采取下穿方案,这样可以有效降低路基填筑高度,避免通道、涵洞下挖而出现积水问题。 ④填方路基宜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砾类土、砂类土应优先选作路床

CFG桩法地基处理计算书

CFG桩法地基处理计算书项目名称_____________构件编号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 设计_____________校对_____________审核_____________ 计算时间2011年9月5日(星期一)15:50 一、设计资料 1.1地基处理方法: CFG桩法 1.2基础参数: 基础类型: 矩形基础 基础长度L: 32.00m 基础宽度B: 32.00m 褥垫层厚度: 600mm 基础覆土容重: 20.00kN/m3 1.3荷载效应组合: 标准组合轴力F k: 247385kN 标准组合弯矩M x: 0kN·m 标准组合弯矩M y: 0kN·m 准永久组合轴力F: 247285kN/m 1.4桩参数: 布桩形式: 矩形 X向间距: 1.70m, Y向间距: 1.70m 桩长l: 22.00m, 桩径d: 500mm 桩间土承载力折减系数: 0.80 桩体试块抗压强度:f cu=15.00MPa X Y 3 2 32000 1 7 1 7 1 7 1 7 1 7 1 7 1 7 1 7 1 7 1 7 1 7 1 7 1 7 1 7 1 7 1 7 1 7 1 7 1700 1700 1700 1700 1700 1700 1700 1700 1700 1700 1700 1700 1700 1700 1700 1700 1700 1700

1.5地基处理设计依据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 79-2002 J220-200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 50007-2002) 1.6土层参数: 天然地面标高: 0.00m 水位标高: -8.00m 桩顶标高: -1.80m 粉质粘土 7.80 粉质粘土 5.80粘质粉土 5.80 粉质粘土4.40粉质粘土1.20粘土 2.50粉质粘土 1.90 淤泥质土 11.10 淤泥质土 3.10填土2.20 天然地面标高 土层参数表格 层号 土层名称 厚度 m 容重 kN/m 3 压缩模量 MPa 承载力 kPa d 侧摩阻力kPa 桩端阻力kPa 1 填土 2.20 18.00 3.00 70.00 1.00 0.00 0.00 2 淤泥质土 3.10 18.00 3.00 70.00 1.00 9.00 0.00 3 淤泥质土 11.10 18.00 2.50 50.00 1.00 8.00 0.00 4 粉质粘土 1.90 18.00 5.00 120.00 1.00 22.00 0.00 5 粘土 2.50 18.00 6.50 160.00 1.00 33.00 450.00 6 粉质粘土 1.20 18.00 4.00 110.00 1.00 18.00 0.00 7 粉质粘土 4.40 18.00 7.00 180.00 1.00 36.00 500.00 8 粘质粉土 5.80 18.00 6.50 150.00 1.00 20.00 0.00 9 粉质粘土 5.80 18.00 5.50 130.00 1.00 20.00 0.00 10 粉质粘土 7.80 18.00 20.00 200.00 1.00 20.00 0.00 注:表中承载力指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d 基础埋深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 桩侧阻力指桩侧阻力特征值(kPa)、桩端阻力指桩端阻力特征值(kPa) 桩在土层中的相对位置 土层 计算厚度(m) 桩侧阻力 kPa 桩端阻力 kPa 1 0.40 0.00 0.00 2 3.10 9.00 0.00 3 11.10 8.00 0.00 4 1.90 22.00 0.00 5 2.50 33.00 450.00 6 1.20 18.00 0.00

高填方路堤监测实施方案

高填方路堤 变形监测方案

高填方路堤 变形监测方案 一、工程概况 K29+895~K30+070长175.0m右侧高填边坡,从路肩往下第一级边坡高8m,坡率1:1.5;第二级边坡高10m,坡率1:1.75;第三级及以下边坡高均为10m,坡率均为1:2.0,在第二、四级分级平台上设15米加宽平台,第六级分级平台上设20米加宽平台,加宽平台设10%向外的排水坡,其余分级平台宽均为2米宽并设4%向外的排水坡。路堤施工过程中每填筑2米进行一次冲击碾压补强处理。路堤右侧顶面预留1.2米宽的工后沉降加宽值,边坡均设置拱形骨架护坡防护,加宽平台及路堤左侧与新农村边坡接平处采用喷播植草灌防护。本段填方较高,神沟沟底应将表层松散土体清除至基岩面,沟两侧纵向填挖过渡段应开挖台阶,结合路堤填筑采用冲击碾压或重锤夯实。 二、监测项目及目的 1、监测项目 (1)地基沉降; (2)路堤分层沉降; (3)路堤顶面总沉降; (4)堤身内土压力; (5)深孔位移监测。 2、监测目的

(1)控制路堤填筑速度; (2)加强边坡稳定性监测,确保路堤稳定; (3)开展路堤顶面沉降监测,确定路面施工时机; (4)动态掌握堤身内的应力变化情况; (5)观测路基工后沉降量。 三、测点布设方案 1、沉降观测点 沉降观测点按以下方式进行布设,具体位置详见平面图。 (1)在K29+850~K30+100每隔20m在路基中心线设置沉降观测点,采用沉降观测桩进行测试。 (2)在K29+960、K29+980、K30+000、K30+020、K30+040五个断面进行横断面沉降观测,每个断面3个观测点,分布在两侧设施带内侧和线路中心线,其中两侧的沉降观测点采用沉降观测桩,线路中心处的沉降测点采用CDI-100型多点组合式沉降观测仪,对地基沉降、路堤分层沉降和路堤总沉降进行观测,组合式沉降观测仪的测点沿深度方向由路基顶面往下间隔距离为10m,最后一个测点位于基底,观测断面布设详见图1。组合式沉降观测仪随路堤填筑进行埋设,与路基检测同步进行,从而不影响路基施工。

搅拌站基础计算书

拌合站基础计算书 第2混凝土拌合站,配备HZS120拌和机两套,每套搅拌楼设有6个储料罐,单个罐在装满材料时均按照150吨计算。对应新建线路里程桩号DK224+700。经过现场开挖检查,在地表往下0.5~3米均为粉质砂土。 一.计算公式 1 .地基承载力 P/A=σ≤σ0 P—储蓄罐重量KN A—基础作用于地基上有效面积mm2 σ—地基受到的压应力MPa σ0—地基容许承载力MPa 通过查资料得出该处地基容许承载力σ0=0.55 Mpa 2.风荷载强度 W=K1K2K3W0= K1K2K31/1.6v2 W —风荷载强度Pa,W=V2/1600 v—风速m/s,取28.4m/s(按10级风考虑) 3.基础抗倾覆计算 K c=M1/ M2=P1×1/2×基础宽/ P2×受风面×力矩≥2即满足要求 M1—抵抗弯距KN?M M2—抵抗弯距KN?M P1—储蓄罐自重KN P’—基础自重KN P2—风荷载KN 二、储料罐地基承载力验算 1.储料罐地基开挖及浇筑

根据厂家提供的拌和站安装施工图,现场平面尺寸如下: 地基开挖尺寸为半径为7.75m圆的1/4的范围,宽6.25m,基础浇注厚度为0.6m。基底处理方式为:压路机碾压两遍,填筑30cm山皮石并碾压两遍。查《路桥计算手册》,密实粗砂地基容许承载力为0.55Mpa。 2.计算方案 开挖深度为1.5米,根据规范,不考虑摩擦力的影响,计算时按整体受力考虑,每个水泥罐集中力P=1500KN,水泥罐整体基础受力面积为78m2,基础浇注C25混凝土,自重P’=1170KN,承载力计算示意见下图: 粉质砂土

本储料罐受沿海大风影响,根据历年气象资料,考虑最大风力为28.4m/s(10级风),风的动压力P2=V2/1600=504.1N/m,储蓄罐顶至地表面距离为22米,罐身长21m,6个罐基本并排竖立,受风面积593m2,在最不利风力下计算基础的抗倾覆性。计算示意图如下 储料罐P2 抗倾覆点 基础 罐与基础自重P1+P’ 3.储料罐基础验算过程 3.1 地基承载力 根据上面公式,已知P+P’=10170KN,计算面积A=78×106mm2, P/A= 10170KN/78×106mm2=0.13MPa ≤σ0=0.55 MPa 地基承载力满足承载要求。 3.2 基础抗倾覆 根据上面力学公式: K c=M1/ M2=(P1+P’)×基础宽×0.5/ P2×受风面×11.6 =(9000+1170)×6.25×0.5/(504.1×593×11.6/1000) =9.1≥2 满足抗倾覆要求 三结论 经计算,水泥罐基础承载力和抗倾覆均满足要求。

高填方路基沉降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高填方路基沉降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摘要:高填方路基是指边坡高度超过20m的路堤或者是地面斜坡率小于1:2.5的路堤,还包括不良地质、特殊地段的路堤。近年来,随着我国道路建设的高速发展和车辆行驶速度的不断提升,高填方路基在公路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很多问题,如路基不均匀沉降导致的路面开裂、沉陷等,严重影响了道路交通安全。因此,如何有效消除高填方路基的沉降是目前我国公路建设领域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高填方路基;路基沉降;原因分析;防治措施;道路交通安全 1 高填方路基沉降的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高速公路大规模的修建,我国公路的建设上出现了许多的高填方路基,但是高填方路基的施工完工之后,由于通车时间的延长或汽车造成的重复荷载作用,高填方路基经常出现路基的整体或局部下沉现象,尤其是在填挖方过渡段及路桥过渡段上路基的下沉十分明显,高填方路基下沉一般表现为3种形式。高填方路基纵横向开裂、路基整体下沉或局部沉降和路基滑动或者边坡坍陷。高填方路基沉降的3种现象都对路基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比如路基纵横开裂会影响到路基的稳定性,如果在大雨天气下路基进水造成路面的平整度超限,给道路交通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高填方路基的沉降不仅影响了道路的使用,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的社会发展,因此,高填方路基的设计必须要按照我国《公路路基设计规范》进行,但是往往在高填方路基实际施工中或完工后仍然出现整体下沉或局部沉降的问题。 1.1 地基下沉 1.1.1 路基基底的压实度不够 由于道路建设施工的路基基底压实度要求不高,而高填方路基的压实度较高,因此在道路的设计施工中必须要要个的控制好高填方路段的地基压实度,避免应路基填料增加而导致原地面因压实度不够发生的形变和移位,并防止高填方路基沉降现象的出现。 1.1.2 路基排水不当引起地基承载力下降 在通常的施工过程中,一些路段虽按设计要求进行了处理,经检测各项指标满足要求,但由于排水处理不当或后期的影响,受水浸泡,使得地基的承载力急剧下降而导致路基下沉。 1.1.3 地基沉降不均 高填方路基与一般路基过渡段的地基沉降不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