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2019高考历史高分大二轮复习第8讲现代中国的改革开放__改革开放新时期精练含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现代中国之改革开放时期综合训练(含解析)

二轮复习现代中国之改革开放时期综合训练一、选择题1、1984年,国家允许城镇居民个人出资兴办小手工作坊、小商店(不准雇工)。
劳动所得收入除向国家交纳一定的工商税外,全部归已,时称个体户。
当时的城镇个体户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民相比A.都属于私有经济 B.都获得经营自主权C.都属于商品生产 D.都获得相同的劳动所得【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及材料可知,不管是城镇的个体户还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农民,他们都获得了生产或销售的自主权,积极性得到有效调动。
分析选项,B项符合题意;ACD说法错误。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改革开放•农村与城镇的改革2、20世纪80年代有国企工人写段子描述到:“搞生产技术的是人参,越老越值钱,搞政治工作的是丝瓜,越老越空。
”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国企领导政治觉悟较低B. 国企改革简政放权打破“铁饭碗”C. 国企改革指导方针出现偏差D. “阶级斗争”为纲思想的持续影响【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提到“搞生产技术的是人参,越老越值钱”这说明经济建设对技术要求高。
“搞政治工作的是丝瓜,越老越空”这说明国企改革在简政放权,减轻企业发展的包袱。
因此选B。
A没有体现,材料中也没有体现C,80年代了,很显然D不当。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国企改革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经济体制改革3.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出现过两次思想解放,它们的相同点有A.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禁锢B.针对复杂动荡的国际局势而提出C.以反对个人崇拜为重点内容D.推动了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或发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依据所学,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出现过两次思想解放分别是指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和关于经济体制的问题。
分析选项,A不符合后者;B 不符合前者;C不符合后者;D符合题意,所以应选D。
2019高考历史二轮练习专项练习专项六现代中国史

2019高考历史二轮练习专项练习专项六现代中国史【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计50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为哪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面是l949年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政务院领导人构成表〔单位:人〕,新中国初期政权的特点不包括〔〕A、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B、表达了人民民主原那么C、多党合作,具有广泛代表性D、共产党与民主党派联合执政2、以下各项中,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制度的特点”这一主题有联系的是〔〕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B、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C、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的提出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3、“好花终须绿叶扶”、“一支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这些说法最能说明新中国实现哪一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必要性〔〕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4、一个民主国家必须承认各地区的自治权,特别是居民的民族成分复杂的地区和专区的自治权,这种自治区同民主集中制一点也不矛盾;相反地,一个民族成分复杂的大国只有通过地区的自治才能够实现真正民主的集中制。
据此,我们可以认识到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表达②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③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④有利于各民族的平等和民族团结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5、1999年,某教授发现入住的小区内有多个单元的防盗门竟是“三无”产品。
于是向政府有关管理部门举报,要求他们履行打假职能,但未见成效。
于是,教授把有关管理部门告上法庭。
其法律依据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6、有外国记者报道:“〔中国〕……有选举权的公民都集中在会场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投自己信任的人一票,选出领导者。
选举结果公布后,人们欢呼雀跃,燃放鞭炮,场面让人仿佛回到了古代雅典。
2019高考历史二轮练习专题八改革开放新时期—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巨变

2019高考历史二轮练习专题八改革开放新时期—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巨变限时演练(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2年临沂模拟)下图是1953年我国某一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机构旳产生图,从中我们可以得到旳准确信息是( )A.居委会旳组织和程序比较规范B.作为基层组织拥有行政权力C.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D.我国民主政治开始实现普选解析: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旳能力。
根据材料时间信息“1953年”,可判断C项错误,C项是新时期基层民主旳表现;B、D两项在材料中看不出。
2.(2012年镇江模拟)20世纪八十年代初,邓小平指出:“现在进一步考虑,和平共处旳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旳某些问题,恐怕也是一个好办法。
”这里旳“某些问题”应指( )A.国家统一B.所有制问题C.民族关系D.中共与民主党派关系解析:A20世纪80年代,中国旳内部问题是国家统一问题。
三大改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多党合作旳政治协商制度旳确立,说明所有制问题、民族关系、政党关系在20世纪80年代前都已经解决了。
故A正确。
3.一般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1949、1972、1992年分别形成了三次建交高潮。
下列史实与三次高潮成因相对应旳是( )A.中苏建交、尼克松访华、两极格局旳崩溃B.一边倒、“求同存异”、《中美建交公报》C.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上海合作组织成立D.不结盟运动、重返联合国、多哈会议解析:A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年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1972年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促成了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交旳高潮,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诞生了许多新独立旳国家,我国与这些新独立旳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4.(2012年淄博二模)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国人大农村代表所代表旳人口与城镇代表所代表旳人口旳比例变化,不能说明旳是( )A.农村与城镇代表比例趋向平衡B.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速度加快C.城市和农村人口数量趋于接近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逐步旳普及解析:D图中数据反映旳是农村人大代表与城镇人大代表比例旳变化,与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无关。
2019高考历史高分大二轮复习 第7讲 现代中国的过渡与转折——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精练(含解析)

第7讲现代中国的过渡与转折——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江西宜春六校联考)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法制建设任务,一方面是彻底废除国民党时期的旧法;另一方面进行了新法的创建,如制定了临时宪法《共同纲领》,起草了《刑法大纲》《诉讼程序通则》《公司法》等。
这些法制工作的开展 ( )A.表明以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B.保障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C.不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D.使国家管理实现了有法可依解析:据材料“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法制建设任务,一方面是彻底废除国民党时期的旧法;另一方面进行了新法的创建,如制定了临时宪法《共同纲领》,起草了《刑法大纲》《诉讼程序通则》《公司法》等”得出这些法制工作的开展表明以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故A 项正确。
答案:A2.1950年11月,陈云在第二次全国财经会议上提出:“经济建设的投资,要规定这一条原则:对直接与战争有关的军工投资,对财政收入直接有帮助的投资,对稳定市场有密切关系的投资,这三者应该予以满足,除此之外,应加以削减。
”当时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因素是)A.抗美援朝战争的形势B.人民迫切要求改变重工业落后面貌的愿望C.50年代初复杂的国内外环境D.新中国成立初国民经济恢复的需要解析:50年代初,我国对外面临朝鲜战争和资本主义阵营的敌对封锁,对内面临落后的生产力要求提出经济建设,故C项正确。
答案:C3.(2018·湖南长沙模拟)1952年,马林科夫在苏共“十九大”上将缅甸、印度、埃及等国列入“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和附属国”范围。
同年,周恩来强调要根据各国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来分清敌、我、友,中国外交要争取亚非国家在战时保持中立,在和平时同帝国主义保持距离。
中苏的这种分歧表明此时 ( )A.中国开始质疑“一边倒”外交战略的正确性B.中国对外政策的思路出现了局部调整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D.中国已不再需要同苏联协调对外政策解析:材料反映中国主张按各国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来分清敌、我、友,并要求积极争取亚非国家,说明中国外交政策的思想是以国家利益为主要出发点,而非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故B项正确。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辅导与测试课件改革开放前的现代中国

影响分析
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 济规律,挫伤了农民生产 积极性,导致农业生产严 重下滑。
教训与反思
应尊重经济规律,保护农 民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 稳步发展。
三年困难时期经济政策调整
三年困难时期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 国遭遇严重自然灾害,经济发展
面临巨大困难。
经济政策调整
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如调整农 业政策、恢复农村集市贸易、精 简城市人口等,以缓解经济困难
工业化进程的推进
通过实施“一五”计划等工业化战略,中国初步建立了比 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为后来的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
科技文化事业进步意义阐释
01
科技事业的奠基与发展
改革开放前,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如“两弹一星”
的成功研制等,提升了国际地位,也为后来的科技创新奠定了基础。
02
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化交通工具转变。
婚姻家庭观念演变及影响分析
婚姻自由
父母包办婚姻向自由恋 爱、自主婚姻转变,提 高了婚姻质量和家庭幸
福感。
家庭规模
大家庭向小家庭转变, 核心家庭成为主流,家 庭关系更加简单、和谐
。
离婚率上升
反映出社会对婚姻质量 的更高要求,也带来了
一定的社会问题。
性别平等观念
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 人心,女性在家庭中的
价值观念更新及道德伦理问题探讨
价值观念多元化
人们的价值观念从单一走向多元,更 加注重个人价值、自由平等和民主法 治。
道德观念变化
传统道德观念受到挑战,新的道德观 念逐渐形成,如诚信、友善等。
社会责任感增强
人们更加注重社会责任和公益事业, 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慈善捐赠等活动 。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中国近代史 第8讲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件

5.命题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高校改革 (2015·全国卷Ⅱ)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 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 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尝试解题] ________
2.命题点:中共八大对当时国家工作任务的分析 (2018·全国卷Ⅲ)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 “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 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 [尝试解题] ________
D [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为有计划地开展 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即开 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当时我国的工业化建设主要是借鉴和 学习苏联的工业化建设经验,故出现题干中高校和中学开设俄文课 程以及许多中小城镇掀起学习俄语热潮的现象,故选D项;新中国 成立初期我国就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外交政策没有改变, 故A项错误;学习俄语的热潮与计划经济体制无关,故B项错误;文 化教育改革与学习俄语没有必然联系,故C项错误。]
A.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正式结束 B.人民政协在特殊条件下暂行人大职权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新中国政权组织形式 D.人民代表大会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C [材料“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 级人民政府”说明新中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 选 C项;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正式结束是1954年一届人大 召开,而“共同纲领”颁布于1949年,故排除A项;材料主要论述 人大而不是政协,故排除B项;材料主要论述我国的政体不是群众 基础,故排除D项。]
2019年高考二轮历史通史限时集训8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

通史限时集训(八)(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陕西渭南韩城质量检测)1977年左右,以《班主任》《伤痕》为代表,集中涌现了一批展示“文化大革命”给人们造成精神创伤的控诉性小说作品,这一创作潮流被命名为“伤痕文学”。
这种现象反映出()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B.文艺领域开始清算极“左”路线C.掀起了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1978年召开,故A项错误;“伤痕文学”是展示“文化大革命”给人们造成的精神创伤,这是清算文艺上“左”的错误,故B项正确;掀起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与材料的内容强调清算文艺上的“左”的错误不符,故C 项错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故D 项错误。
]2.1978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要正确区别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这些规定()A.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B.表明政治建设在徘徊中前进C.实现了政治工作的拨乱反正D.成为新时期法制建设指导思想B[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一时期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开始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但并没有根本性的转变,故B项正确。
]3.有人说“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党的历史上自延安整风以来的又一次马克思主义的解放运动。
他得出这一结论的最主要依据是“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A.系统纠正党内的主观主义B.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C.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D.实现了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B[“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得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非“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故B项正确。
]4.(2018·泸州诊断)邓小平的重要讲话意在()C.经济改革,市场主导D.力挽狂澜,创造历史A[材料提供的时间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邓小平的讲话主要是针对当时“两个凡是”的错误,以及如何正确理解毛泽东思想,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故A项正确。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8现代中国经济讲含解析

专题08 现代中国经济考向一 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讲高考(1)考纲要求了解“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中共八大;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国民经济的调整。
认识社会主义初期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2)命题规律本专题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是每年高考必考内容。
考查的重点是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等。
从考查形式上看,本专题命题形式多样、材料选取广泛、题型多样。
预计今后高考有可能从以下几点命题:一是再现新中国经济建设曲折发展历程有关史实的背景、特点及影响。
二是中国经济体制的变迁,从照搬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体制建立的必然性及特点。
(3)备考点睛全国卷在本考点的命题频率较高,内容多集中于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的背景、成就,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对苏联建设模式的反思等,这就给备考2017年高考指明了方向。
例1(2018年全国Ⅰ卷文综历史8) 8. 下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
这反映了当时我国A. 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B. 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C.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D. 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答案】D点睛:本题落实时空观念的考查,考查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试题比较简单,运用所学知识即可排除。
全国卷高考近几年趋于平和,这就启示我们平时备考不能忽略主干知识和基本能力。
2.讲基础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史实核心词:过渡时期,所有制变革、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左”倾错误、八字方针(1)实践:A.成功实践:①1953-1957年,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功起步。
1953年,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同时做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定,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1953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因此全面展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讲现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新时期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江苏联盟大联考)1985年11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向全体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规划》,并发出通知。
同年11月2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十三次会议作出了《关于在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决议》。
这主要表明我国 ( )A.构建恢复建立法制化秩序的社会基础B.人大和政府是推进法制化的决策机关C.重点解决法制化进程当中的焦点问题D.重视构建全民法制化教育的长效机制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普及公民的法律常识意在构建恢复建立法制化秩序的社会基础,A项符合题意,正确;人大才是推进法制化的决策机关,与政府无关,B项错误,排除;当时我国只是构建恢复建立法制化秩序的社会基础而非解决法制化进程当中的焦点问题,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当时我国只是构建恢复建立法制化秩序的社会基础而非构建全民法制化教育的长效机制,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A2.(2018·河南南阳模拟)《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依照本法的规定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这表明( )A.“一国两制”构想付诸实践B.“一国两制”并未改变国家结构C.“港人治港”原则最终确立D.“港人治港”保证香港完全独立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香港回归后,虽然享有高度自治权,但其权力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予的,中国依然是单一制国家,而不是联邦制或邦联制,故“一国两制”并未改变国家结构,B项正确。
A、C两项表述正确,是对题干的反映,并非是实质,排除。
D 项“完全独立”表述错误,排除。
综上所述,答案为B项。
答案:B3.(2018·辽宁重点高中模拟)2014年,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在福州闽江公园南园隆重举行,活动内容有:民俗文化仪式、两岸民俗展演大舞台、海峡两岸民俗队伍大巡游、传统民俗项目展示、民俗手工活动体验、海峡两岸美食展示、茉莉花茶艺展示等七大板块。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文化认同是两岸交流的新渠道B.海峡“两岸”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C.海峡两岸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D.合作共赢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解析:据材料提到,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在福州闽江公园南园隆重举行,活动内容有:民俗文化仪式、两岸民俗展演大舞台等七大板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海峡“两岸”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故B项正确;文化认同早已出现,不是两岸交流的新渠道,故A 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海峡两岸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也不在于合作共赢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故D项错误。
答案:B4.1980年,美国等西方国家以抗议苏联入侵阿富汗为由抵制莫斯科奥运会。
中国奥委会也发表声明,不参加此次奥运会。
1984年,苏联、民主德国等国家以安全问题为由宣布不参加洛杉矶奥运会。
该届奥运会是中国大陆代表团首次参加奥运会。
这反映出( ) A.中国在外交政策上追随美国B.国际政治斗争冲击体育运动C.意识形态是外交决定性因素D.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开始瓦解解析: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A项错误;据材料“1980年,美国等西方国家以抗议苏联入侵阿富汗为由抵制莫斯科奥运会。
中国奥委会也发表声明,不参加此次奥运会。
1984年,苏联、民主德国等国家以安全问题为由宣布不参加洛杉矶奥运会。
该届奥运会是中国大陆代表团首次参加奥运会”可以得出国际政治斗争冲击体育运动,故B 项正确;意识形态对外交政策有一定影响,但不是决定因素,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是各国的自身利益和综合国力,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开始瓦解是在20世纪60年代,故D项错误。
答案:B5.(2018·江西九校高三联考)下面是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末,中国参与的国际组织数据统计表。
这反映出 ( )A. 中国外交中意识形态色彩逐步淡化B.中国的综合国力提升C.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多边外交D.中国冲破了两极格局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
材料中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参与的政府间及非政府间的国际组织越来越多,体现了中国外交意识形态色彩逐步淡化,故A项正确;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不是影响中国参与国际组织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已开始多边外交,故C项错误;冲破两极格局应该是在两极格局存在的情况下,中国不受其影响,材料无法看出中国冲破了两极格局,故D项错误。
答案:A6.(2018·江苏联盟大联考)1982年邓小平对印度代表团说,中国有句话:愈富的人愈悭吝。
要富国多拿点钱出来,它不肯,技术转让更不愿意。
所以,第三世界仅寄希望于南北问题的解决是不够的,南南之间还要进行合作。
邓小平的话反映了(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正式提出B.中国需要加入世贸组织C.第三世界对我国经济提供帮助D.发展中国家合作的必要性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正式提出是在1954年,与题目中1982年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世贸组织的建立是在1995年,与题中1982年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题目中邓小平并没有强调第三世界对我国经济提供帮助,故C项错误;题目中邓小平认为“第三世界仅寄希望于南北问题的解决是不够的,南南之间还要进行合作”,所谓南南合作,即是强调发展中国家合作的必要性,故D项正确。
答案:D7.(2018·江苏徐州检测)“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1984年每个农业劳动力所创农业产值近890元,比1980年提高34.8%,年均增长7.8%,大大超过1953年至1978年平均增长1.2%的水平。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C.农村土地经营权的调整D.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影响解析:本题考查新时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即农村土地经营权的调整推动了农业的发展,C项符合题意,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未使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变革,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涉及农村改革而非城市经济体制改革,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涉及改革而未涉及开放,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项。
答案:C8.(2018·安徽“江淮十校”联考)1980年春节前夕,商业部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大城市敞开供应猪肉,最好是“就地收购、就地屠宰、就地销售”。
国务院又下达文件,允许“鸡蛋可以季节性差价”。
这表明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B.国家尝试以市场手段调节社会经济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D.单一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己经被打破解析:据所学可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时间是1984年,与“1980年春节前夕”不符,故A项排除;据“就地收购、就地屠宰、就地销售”“鸡蛋可以季节性差价”可以得出国家尝试以市场手段调节社会经济,故B项正确;据材料中“要求各大城市”可知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无关,故C项排除;题干史料中并未提到所有制改革,故D项排除。
答案:B9.传统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资本主义=私有制+市场经济+按资分配。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中,邓小平同志以伟大的魄力、巨大的勇气突破传统理论的束缚,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这里的突破主要是指( )A.1978年12月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B.1978年12月~1984年12月,主张“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C.1984~1992年,主张“建立在公有制为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D.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中,邓小平同志以伟大的魄力、巨大的勇气突破传统理论的束缚,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的是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故D项正确;1978年12月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1978年12月~1984年12月,主张“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1984~1992年,主张“建立在公有制为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
答案:D10.(2018·安徽蚌埠模拟)下表为《1977~1982年的中美贸易状况统计》表。
(单位:百万美元)这表明,我国当时 ( )A.外贸出超状况持续恶化B.对外贸易持续稳定健康发展C.是美国的主要贸易对象D.对外开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对外开放的影响。
材料显示从1981年开始,出超现象有所缓解,故排除A项;材料相关数据显示对外贸易有起伏,故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其他国家相关数据的出现,无法比较得出结论,故排除C项;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都说明中国经济有所发展,这与对外开放的政策关系密切,故D项正确。
答案:D11.199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开发浦东新区。
给予的优惠政策包括:允许外商在区内投资兴建机场、港口等交通项目;允许外商在区内试办商品零售业;允许外商在上海,包括在浦东新区增设外资银行等。
这突出表明我国的对外开放 ( )A.地域范围从点到面B.投资领域全面放开C.开放领域日益扩大D.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对外开放。
A项排除,题干只是提到对上海浦东开放,还只是一个地点的开放不能推断出“地域范围从点到面”;B项排除,对浦东的优惠政策不能推断出投资领域全面放开;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自1980年开放经济特区,开放力度不断加大,1990年浦东的开发开放是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也就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领域日益扩大,故选C项;D项对应的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C12.1985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贯彻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
此次教育改革 ( )A.实现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B.顺应了国内经济体制改革要求C.贯彻了“科教兴国”的战略D.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解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教育。
实现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是在“文革”结束后,故A项错误;1985年的教育改革是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进行的,是为当时的经济建设培养人才,适应了经济改革的要求,故B项正确;“科教兴国”战略是在1995年提出的,故C项错误;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1965年,故D项错误。
答案:B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也是美国人以前从未遇到过的一种敌对方式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