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目标.docx

合集下载

2024年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全册

2024年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全册

2024年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2024年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详细内容如下:1. 章节一:电与磁(1)第1节电流(2)第2节电路(3)第3节电磁铁(4)第4节电动机与发电机2. 章节二:电磁波与信息(1)第1节电磁波(2)第2节无线电通信(3)第3节现代通信技术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电与磁的基本概念,掌握电路的组成和原理,了解电磁铁的应用。

2. 学习电磁波的基本性质,了解无线电通信的原理,认识现代通信技术。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路的组成和原理、电磁波的传播、无线电通信原理。

2. 教学重点:电流的形成、电路的种类、电磁铁的性质、电磁波的传播、现代通信技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流表、电压表、电阻箱、电池、导线、电磁铁、电动机、发电机、收音机等。

2. 学具:电路图、电磁波传播图、无线电通信模型、实验报告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如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电器,了解电流的作用。

2. 新课导入:讲解电流的概念、形成和测量方法。

3. 电路教学:讲解电路的组成、种类和原理,引导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的电路。

4. 电磁铁教学:介绍电磁铁的性质和应用,进行实验演示。

5. 电磁波与信息教学:讲解电磁波的传播、无线电通信原理,结合收音机等设备进行演示。

6. 随堂练习:设计有关电路、电磁铁、电磁波的应用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

8. 作业布置: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作业。

六、板书设计1. 电与磁章节板书:电流的形成、测量电路的组成、种类、原理电磁铁的性质、应用2. 电磁波与信息章节板书:电磁波的传播、特性无线电通信原理现代通信技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电流的形成过程。

(2)画出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路图,并解释其原理。

(3)分析电磁铁的性质,说明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精品教案【完整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精品教案【完整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精品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光现象基本原理,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光学现象。

2. 掌握透镜成像规律,学会使用凸透镜、凹透镜解决问题。

3. 解物质物理属性,并能运用这些属性解释实际问题。

4. 掌握电与磁基本概念,理解电流、电压、电阻之间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光反射、折射现象理解;透镜成像规律掌握;电流、电压、电阻之间关系。

2. 教学重点:光学现象应用;透镜成像在生活中应用;物质物理属性及其应用;电与磁基本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光学演示仪、凸透镜、凹透镜、电流表、电压表、电阻箱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包括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光源、电流表、电压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光学现象、透镜成像、物质属性和电与磁现象实际案例,引发学生兴趣,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章节重点、难点,结合教材例题,详细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3.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4. 分组讨论:针对课程内容,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注重简洁、明,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图文并茂形式展示教学内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光反射、折射现象观察与解释。

(2)凸透镜、凹透镜成像规律运用。

(3)物质密度、比热等属性测量与计算。

(4)电流、电压、电阻基础知识应用。

2. 答案:针对作业题目,给出详细解题过程和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物理科普读物,鼓励学生参加科学实验活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物理现象,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情景引入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将注重实践情景引入。

通过生活中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热情。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word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word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word版)第1课时力及力的作用效果知识与技能1.认识生活中各种与力相关的现象。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感知力的大小。

3.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片、实验现象或生活中有关力的现象,感受力的特点,从而认识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学现象,自己设计实验,掌握转换法(微小力使物体形变的放大方法)的应用,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乐于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情趣。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主动与他人合作,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1.认识力的概念,分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

2.对力产生的效果会进行判断。

教具准备两个蹄形磁铁和两个小车、大头针、两根弹簧、篮球、小钢球、刻度尺、多媒体课件等。

一、情景引入投影“神舟十一号”发射时的照片,提出问题: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遨游太空,实现我国的飞天梦?(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

如一个人推了别人一下,就有了推力;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要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等。

老师提问:“力”这个字大家太熟悉了,同学们知道有关“力”字的词语有哪些呢?学生回答:力量、力气、能力、理解力、战斗力、“给力”、力不从心、力所能及、身体力行、身强力壮、力争上游、四肢无力……在同学们说出的这么多的“力”中,力的含义各不相同。

在物理学中,“力”又是什么呢?力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与生活中所说的很多“力”有很大的区别。

那么,在物理学中,究竟什么是力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力是什么1.展示并罗列现象。

用多媒体课件上的图片展示日常生活中、体育活动中以及工农业生产中与力有关的现象。

学生思考问题:在力的现象中,会涉及几个物体?发生力的作用时,物体间是否必须相互接触?(1)日常生活中:手拍打桌子,左手拍右手(学生实验),人推车……(学生举例)小结:在这些力现象中,都涉及两个物体。

(完整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计划

(完整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计划

(完整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计划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通过本学期的物理研究,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与能力:1. 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能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 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巧,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3.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动力与机械,包括机械性能、力的作用、机械工作和机械效率等;2. 热与能量,包括热和温度的关系、能量的转移与转化、热的传递和热的利用等;3. 光的反射与折射,包括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镜子和透镜等;4. 电与磁,包括电的基本概念和电路基本原理、磁的基本概念和磁场基本性质等。

三、教学方法1. 探究式研究:通过开展实验和观察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究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

2. 合作研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研究,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 多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丰富的图像、动画和实验视频等,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研究效果。

4. 实践应用:结合实际生活和社会问题,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评估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和掌握程度,将采取多种形式的评估方式:1. 日常测验:通过课堂练、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日常测验,了解学生的研究进度和知识掌握情况。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认真进行实验,并按要求撰写实验报告,评价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 期中考试:针对本学期研究的重点内容进行考核,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理解能力。

4.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本学期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评价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五、教学资源1.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材;2. 实验器材和实验装置;3. 多媒体教学设备;4. 相关教学软件和网络资源。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工作计划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工作计划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工作计划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学目标
1. 确保学生对力的基本概念理解,能够用适当的语言描述、解释力的作用;
2.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总结规律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并寻求答案;
4.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培养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
1. 力的认识
2. 力的作用
3. 重力、摩擦力
4. 力的合成、力的分解
5. 弹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力的概念和分类的概念
2. 力和物体相互作用的关系
3. 力的合成与分解
四、教学方法
1.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
2. 实施任务型教学
3. 团队合作学习
4. 提倡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手段
1. 实验教学
2. 多媒体教学
3. 课外拓展活动
4. 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六、教学评价
1. 个人学习成绩的考核
2. 课外实验报告
3. 课外拓展作业
4. 期中、期末考试
七、教学安排
1. 充分利用每周的物理课时,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2. 集中进行力的概念和分类的教学
3. 利用适当的时间进行实验教学
4. 安排课外拓展活动
八、教学效果评估
1. 每周定期复习
2. 期中考试,期末考试
3. 学生的课外拓展报告
4. 学生讨论和问题提出情况记录
通过以上教学安排和教学评价方式,相信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
工作计划一定会有很好的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和能力。

八年级下学期物理工作计划人教版

八年级下学期物理工作计划人教版

一、指导思想本学期物理教学工作将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为目标,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动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掌握力学、电学、光学等基本物理概念和规律;(2)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积极参与物理学习;(2)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3)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树立科学的世界观;(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3)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内容本学期物理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模块:1. 力学:牛顿运动定律、功和功率、机械能守恒定律等;2. 电学:电流、电路、电功率、欧姆定律等;3. 光学: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等;4. 热学:内能、热传递、比热容等;5. 声学:声音的产生、传播、反射、折射等。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物理知识;2. 案例式教学: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分析物理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3. 实验探究式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验,自主探究物理规律,培养实验操作技能;4.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五、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至第四周:力学部分的学习,包括牛顿运动定律、功和功率、机械能守恒定律等;2. 第五周至第八周:电学部分的学习,包括电流、电路、电功率、欧姆定律等;3. 第九周至第十二周:光学部分的学习,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等;4. 第十三周至第十四周:热学部分的学习,包括内能、热传递、比热容等;5. 第十五周至第十八周:声学部分的学习,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反射、折射等;6. 第十九周至第二十周:复习巩固,进行模拟考试。

2024年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2024年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2024年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第十一章《电路》,具体内容包括:第一节《电路的组成与作用》、第二节《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理解电路的基本组成,掌握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的特点及作用。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学会使用电压表、电流表等实验器材。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探索科学规律的积极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路的组成、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的特点。

难点:理解并掌握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的电流与电压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路图示板、实验器材(电压表、电流表、导线、电池、灯泡等)。

2. 学具:每组一套实验器材,包括电压表、电流表、导线、电池、灯泡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际电路,如家庭电路、照明电路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电路。

2. 新课导入:讲解电路的基本组成与作用,引导学生学习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

3. 实践操作:(1)学生分组,每组发放一套实验器材,进行串联电路的实验。

(2)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电流、电压的变化。

(3)教师讲解串联电路的电流与电压规律,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4. 例题讲解:讲解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的计算方法,通过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电路的基本组成2. 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的特点3. 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的电流与电压规律4. 电路计算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画出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的电路图,并标出各元件的电流、电压。

串联电路:R1=10Ω,R2=20Ω,U=12V并联电路:R1=10Ω,R2=20Ω,I=2A2. 答案:(1)见教材附录。

(2)串联电路:I=0.6A,U1=6V,U2=12V;并联电路:U=6V,I1=1A,I2=0.5A。

八年级物理下学期教学计划

八年级物理下学期教学计划

八年级物理下学期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根据我国新课程标准,八年级物理下学期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物理概念,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具体目标如下:1. 让学生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浮力、压强等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进行物理实验的能力,学会使用基本实验仪器。

3. 增强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力的合成与分解1.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2.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3. 实际应用举例第二章:浮力1. 浮力的概念及其计算2. 阿基米德原理3. 物体浮沉条件的判断第三章:压强1. 压强的概念及其计算2. 压强的测量工具——压强计3. 液体压强的特点第四章:大气压强1. 大气压强的概念及其测量2. 大气压强的应用3. 气压与天气的关系第五章:物态变化1. 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2. 熔化、凝固、汽化、液化的特点3. 升华与凝华的现象及其应用第六章:温度与热量1. 温度的概念及其测量2. 热量传递的两种方式——传导、对流、辐射3. 比热容的概念及其计算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理规律。

2. 加强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物理知识。

3.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 组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评价1. 定期进行课堂测试,了解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情况。

2. 注重学生的实验报告,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期末进行统一考试,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八年级物理下册》2. 实验器材:力学、热学实验器材3. 多媒体教学设备六、教学进度安排每周安排两节正课,共计20周。

具体进度安排如下:1. 第1-4周:力的合成与分解2. 第5-8周:浮力3. 第9-12周:压强4. 第13-16周:大气压强5. 第17-20周:物态变化与温度与热量以上教学计划根据我国教育部门的要求和教学实际制定,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系统、科学的物理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为2N
B.质量为3kg
C.体积为10cm 3
D.密度为3.0×103kg/m 3
(5)将一边长是10cm 的实心立方体木块轻轻地放入盛满水的大烧杯内。

待木块静止时,从杯中溢出600g 水,如图3所示。

求:(计算时取g=10N/kg )
(1)木块受到的浮力。

(2)木块的密度。

(3)木块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

课前回顾
1、第一节
⎪⎪⎩⎪⎪⎨
⎧、浮力产生的原因
、浮力方向、浮力大小、现象探究浮力4321
一、当把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和竖直向下的的作用。

如图甲所示,是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的受力情况。

思维点拨:
二力平衡
1、当F浮>G物时,物体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物体上浮,会露出液面一部分体积,最终漂浮在液面上,如图乙所示.漂浮时:F浮=G物
2、当F浮=G物时,这两个力相互抵消,物体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会悬浮在原来的位置,如图丙所示.
悬浮时:F浮=G物
3、当F浮<G物时,物体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物体下沉,最终沉在底部,并受底部的支持力,如图丁所示.
沉到底部时:F浮<G物
二、物体的重力G物可表示为:G物=ρ物gV物;F浮=ρ液gV排。

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V物=V排
当F浮>G物时,即ρ液gV排>ρ物gV物,可得出ρ液>ρ物时,物体上浮,最终漂浮在液面上。

当F浮=G物时,即ρ液gV排=ρ物gV物,可得出ρ液=ρ物时,物体悬浮在液体中。

当F浮<G物时,即ρ液gV排<ρ物gV物,可得出ρ液<ρ物时,物体下沉,最终沉在底部。

总结以上可以归纳得出物体浮沉的条件是: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
(1)若G物<F浮或ρ物<ρ液物体上浮
(2)若G物=F浮或ρ物=ρ液物体悬浮
(3)若G物>F浮或ρ物>ρ液物体下沉
本节内容
⑵此时杯子浸入水中的深度(即为该浮力秤的零刻度位置)。

⑶此浮力秤的最大称量(即量程)。

分析与解:(1)杯子漂浮于水面,受重力、浮力的作用,它们大小相等。

由此可
以求出浮力。

(2)由已知的浮力大小,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可以求解此时杯子浸
末水中的深度。

(3)此浮力秤处于最大称量时,没入水中的深度为15cm ,根据
杯子的体积和阿基米德原理,就可以求出此时的浮力,而浮力秤的最大称量则等
于最大浮力减去杯子自身的重。

具体求解过程如下:
⑴杯子的重量为G 杯
G 杯=mg =0.2kg ×10N/kg =2N
∵杯子在水中处于漂浮状态,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
杯子受到的浮力F 浮=G 杯=2N
⑵设杯子浸入水中时,浸入的深度为h ,有
F 浮=
G 排=ρgSh
∴h =gS F 浮=(2N )/(103kg/m 3×10N/kg ×30×10-4m 2)=15
1m ⑶当往杯子内放被测物时,若杯子下沉到水面刚好到杯口(水未进杯内)
此时杯子下沉的深度为h ′=15×10-2m
受到的浮力F ′浮=ρgS h ′=103kg/m 3×10N/kg ×30×10-4m 2×15×10-2m =4.5N
设能称量的最大值为F
F =F ′浮-
G 杯=4.5N -2N =2.5N
巩固与提升:
1、漂浮在“死海”水面上静止不动的人,所受浮力大小 他所受重力大小。

(选填“等于”、“大于”或“小于”)
2、一个物体所受的重力为10N ,将其全部浸没在水中时,所排开的水所受的重力为20N ,此时它所受的浮力为 N ,放手后物体将 (选填“上浮”、“下沉“或“悬浮”),物体静止时所受浮力为______________N.
3、一艘轮船的排水量为20000t ,它的自重 9.8×107 N ,它可以装载_____Kg 的货物。

4.一艘轮船自重4×107N,最大载货量是1.5×108N,则这艘轮船的最大排水量是_______ t,如果船在港口将货物卸下6×107 N,则轮船所受浮力是_____ N,它的排水体积减少_____.(设船在内河航行,取g=10 N/kg)
5、将体积相同的三个实心小球,分别放入盛有水的A、B、C三个容器中,静止
后的位置如图13-7所示,若三个小球所受的浮力分别用F A、F B、F C表示,则它
们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 容器中的小球密度最大.
6、关于浮力、浮沉条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轮船从海里行驶到河里所受浮力减小
B.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C.阿基米德原理只适用于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不适用于气体中的物体
D.医学上将人的血液滴入硫酸铜溶液中,如果血液恰好悬浮,则说明两者密度相同
7.在远洋轮船的船舷上,都漆着五条‘‘吃水线”,又称“载重线”,如图3所示。


中标有W的是北大西洋载重线,标有S的是印度洋载重线。

当船从北大西洋驶向印度洋时,
轮船受到的浮力变化情况以及北大西洋与印度洋的海水密度ρl和ρ2的关系为
A.浮力增大,ρ1=ρ2
B.浮力减小,ρ1=ρ2
C.浮力不变,ρ1>ρ2
D.浮力不变ρ1<ρ2
8、在弹簧测力计下挂一圆柱体,从盛水的烧杯上方某一高度缓慢下降,圆柱体浸没后继续下降,直到圆柱体底面与烧杯底部接触为止,如图17所示是圆柱体下降过程中弹簧测力计读数F随圆柱体下降高度h变化的图像。

求:
(1)分析图像可知,圆柱体重力是________N;
(2)圆柱体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是______N;
(3)圆柱体的体积是_________m3;
(4)圆柱体的密度是_________kg/m3;
(5)分析图像BC段,可得结论:物体浸没液体
之前,浸入液体的深度越深,受到的浮力越
________(选填“大”或“小”);
(6)分析图像CD段,可得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小明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浮力大小跟物体排开液体体积关系实验时,将一个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金属圆柱体缓慢地浸入水中(水足够深),在接触容器底之前,分别记下圆柱体下面所处的深度h、弹簧测力计相应的示数F,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次数 1 2345
h(cm) 0 4 8 10 12
F(N) 6.75 5.75 4.75 4.25 4.25
(1)由实验数据可知, 金属块重_____ __N,完全浸没时受到的浮力是___ ____N.
(2)表中第1次到第3次实验数据,说明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__________(填“有关”或“无关”);
分析表中第4次和第5次实验数据,说明了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大小与深度_____(填“有关”或“无关”).
(3)下图中能正确反映F和h关系的图像是
____________.
课后练习:
1. 某同学学习了浮力的有关知识后,制作了一台浮力秤,
可方便地称量物体的质量,其构造如图甲所示。

已知小筒底面积为0.001米2,小筒和秤盘总重为0.6牛。

得分评卷人
(1)如图甲,当秤盘上不放物体时,小筒受到的浮力是牛;
(2)如图甲,当秤盘上不放物体时,应在小筒A处标出该浮力秤的刻度;
(1)如图乙,在秤盘上放一物体后,小筒浸入水中的深度h为0.1米,则该物体的质量为多少?(g=10
牛/千克)
2.如图13所示,在空气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得物体重为2.7N,将其一半浸入水中,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为2.2N,求:(g取10N/kg)
(1)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
(2)物体的密度为多少。

3、如图13-14所示,放在水平桌面上的薄壁圆柱形容器重4N,底面积100cm2,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挂着重为10N的物块,现将物块浸没水中,容器内水面由16cm上升到20
cm(g=10N/kg).求:
(1)物块未放入水中时,容器底受到的水的压强;
(2)物块的密度;
(3)物块受到的浮力;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
初中物理试卷
灿若寒星制作
桑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