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社区营造方法

合集下载

农村环境治理中的“社区营造”

农村环境治理中的“社区营造”

农村环境治理中的“社区营造”农村环境治理是一个体系性工程,它关系到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和环境保护。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步提升,农村环境治理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而在农村环境治理中,社区营造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社区营造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内,集体居民自发组织进行整治并管理、维护所处的生活环境的行为。

在农村环境治理中,社区营造扮演多方面的角色:一方面,它是农村环境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推进村庄环境的整治;另一方面,它也可以增强村庄居民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环保意识,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提升村庄的整体形象和生活质量。

实践中,社区营造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整治垃圾问题。

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和消费水平的增加,农村垃圾问题日益严重,成为影响居民生活的突出问题。

针对农村垃圾问题,社区营造可以通过推广垃圾分类、建立垃圾分类公共设施等方式来解决。

2. 加强环境监督。

社区营造可以组织居民开展环境监察,督促违规排污企业改善环境。

同时,在社区内也可以设立环保志愿者,加强整治工作。

3. 建立村规民约。

社区营造可以通过村民议事会等方式,建立村规民约,对村中的行为规范加以规定。

在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方面,社区营造可以通过建立村规民约来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4. 推广小件儿童公益活动。

社区营造可以通过在村庄内开展小件儿童公益活动来增强孩子们的爱护环境的意识。

例如开展儿童环保绘画比赛、环保宣传教育等活动,增强孩子们的环保意识。

总之,社区营造是农村环境治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可以通过一系列工作来推进环境治理,提升村庄居民的环保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建立和谐社区关系。

在未来的工作中,社区营造还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加强监督管理,进一步完善村庄环境治理工作。

如何在社区中营造有利于健康的生活环境

如何在社区中营造有利于健康的生活环境

如何在社区中营造有利于健康的生活环境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社区作为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其环境质量对于我们的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个有利于健康的社区生活环境,不仅能够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还能增强居民的身心健康。

那么,如何在社区中营造这样的环境呢?首先,良好的社区规划是基础。

一个合理规划的社区,应该有充足的绿化空间。

绿色植物不仅能够美化环境,还能吸收空气中的有害物质,释放氧气,改善空气质量。

在社区的规划中,可以建设公园、花园和绿化带,让居民在日常出行中就能亲近自然,享受绿色带来的舒适和宁静。

同时,合理的功能分区也必不可少。

将住宅区域与商业区域、工业区域适当分隔,减少噪音、污染等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比如,将嘈杂的工厂设置在远离居民区的地方,避免其产生的噪音和废气干扰居民的正常生活。

另外,社区内的交通规划也需要精心设计,确保道路宽敞、畅通,方便居民出行的同时,减少交通拥堵带来的压力和污染。

其次,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营造健康社区环境至关重要。

这包括干净卫生的供水系统,确保居民能够用上安全、清洁的饮用水。

优质的排水系统也不可或缺,能够及时有效地排出污水,避免污水积聚滋生细菌和蚊虫,传播疾病。

在能源供应方面,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改善空气质量。

社区内的垃圾处理设施也需要跟上,设置合理数量的垃圾桶,并定期进行清理和分类处理,引导居民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减少环境污染。

再者,社区的卫生和安全保障是营造健康环境的关键环节。

加强社区的卫生管理,定期进行公共区域的清洁和消毒,特别是在疫情期间,更要加大消毒频次,保障居民的健康。

同时,建立健全的卫生监督机制,对社区内的餐饮、食品销售等场所进行严格监管,确保居民的饮食安全。

在安全方面,完善的安保措施能够让居民生活得更加安心。

安装监控摄像头、设置门禁系统、加强巡逻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减少犯罪事件的发生。

此外,加强对社区居民的安全教育,提高居民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也是保障社区安全的重要手段。

农村环境治理中的“社区营造”

农村环境治理中的“社区营造”

农村环境治理中的“社区营造”农村环境治理是当前社会的热点话题,农村环境问题的治理不仅仅是依靠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力量,更需要农村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

在农村环境治理中,“社区营造”是一种重要的治理方式,它为农村环境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从社区营造的概念、作用和实施方式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农村环境治理中的“社区营造”。

一、概念“社区营造”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它是指在农村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的基础上,通过改善社区环境、促进社区发展,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社区营造是一种以社区为单位,依靠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的社会化形式,通过改善社区环境、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达到社区和谐稳定的目的。

二、作用1. 增强社区凝聚力。

社区营造可以促进居民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强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形成良好的社区氛围。

2. 提高农村环境治理效果。

通过社区营造,可以加强居民对农村环境治理的参与和监督,提高治理效果和可持续性。

3. 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

社区营造可以培养和弘扬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4. 激发社会创新活力。

社区营造可以激发居民的创新活力和社会责任感,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三、实施方式1. 建立社区自治机制。

建立由社区居民自主管理、自治的机制,制定社区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推动社区自治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发展。

2. 打造共建共享的社区环境。

建立健全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加强社区环境建设和管理,提高社区居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

3. 增强社区居民的参与感。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社区活动和文化教育,增强社区居民的参与感和责任感,培养居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公民素养。

4. 加强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的支持。

鼓励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区营造,提供资源和技术支持,推动社区发展和环境治理进程。

四、案例分析现实中,社区营造在农村环境治理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验证。

某省某县通过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吸引了众多社会力量和志愿者参与,通过美化村容村貌,提升了农村环境治理的效果。

农村环境治理中的“社区营造”

农村环境治理中的“社区营造”

农村环境治理中的“社区营造”近年来,我国农村环境治理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由于农村环境面临的问题较多,因而治理成效需要通过多种手段来实现,其中“社区营造”是重要的治理手段之一。

“社区营造”是一种以地域为基础的社群建设方法,采用基层组织与政府相互合作,共同策划、共同实施、共同管理、共同享有的方式,在农村社区内实现环境治理,达到一种共同的效益。

它是通过群众的组织、参与和管理,建立一种新的协作机制,把本地区群众动员起来,共同维护环境卫生,使每个社区实现环境的改善和发展。

“社区营造”的实施需要参与社区群众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到环境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因此,这个方法需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来促使群众加入到环境治理的队伍中。

比如,宣传介绍环境的状况和治理方案、建立志愿者服务队以及举办环保讲座等等。

通过这些宣传活动,让群众增强环保意识,愿意参与到社区营造中来。

在“社区营造”中,政府的角色也非常重要。

政府需要起到引导和组织的作用,提供技术和资金方面的支持。

政府和居民应该形成一种利益共同体,在环境治理方面实现合作共赢,实现互利互惠的局面。

“社区营造”能够有效的推进农村环境治理的原因在于,它将治理的主体扩大到了社区居民,而不仅仅依靠政府。

这不仅可以提高治理效率,还能够增强群众的环保意识,提高他们对环境的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

通过共同参与治理,社区居民也能够更好的了解问题的实质和治理的效果,更好地掌握治理的主动权。

总之,“社区营造”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农村环境治理方法,它将农村环境治理的主体扩大到了社区居民和政府之间的合作共赢局面。

它可以激发市民的环保意识,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从而实现农村环境治理的效益最大化。

因此,政府有必要组织营造并加强对其的支持,引导和组织居民积极参与,让社区营造成为农村环境治理的一种主要手段。

农村环境治理中的“社区营造”

农村环境治理中的“社区营造”

农村环境治理中的“社区营造”社区营造的基本特征是发扬自我管理和自我治理的精神。

传统的农村环境治理模式往往是由政府主导,居民参与度较低。

而社区营造模式倡导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治理,凝聚社区力量,形成社区自治的良好氛围。

社区营造重视居民的主体地位,鼓励居民参与决策、监督和管理,通过组织居民参与环境保护和治理等活动,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形成参与共治的生态环境治理格局。

社区营造的核心是整合社会资源,形成自治和合作的机制。

社区营造需要依靠政府、企业、居民等各方力量的合作与支持。

政府在整个社区营造过程中发挥积极的引导和支持作用,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政策保障。

企业通过社会责任行动,为社区提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等资源支持。

社区居民也要积极参与,共同推动社区营造的顺利进行。

整合社会资源,形成自治和合作的机制,是社区营造的关键,也是农村环境治理的有效途径。

在社区营造中,重要的是建立健全的社区组织和参与机制。

社区营造需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机制,形成协作共治的体制。

社区组织作为社区居民的代表,负责协调、组织和管理社区事务。

参与机制则是指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决策、监督和管理的途径和方式。

通过建立健全的社区组织和参与机制,社区居民能够更好地参与环境治理,形成共治的社区管理体系,加强社区居民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参与度。

社区营造要注重提升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和技能。

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和技能直接关系到农村环境治理的成效。

在社区营造中应该注重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能力。

包括通过举办环保讲座、宣传册、社区活动等方式,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居民对环保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也要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技术支持,提升居民的环境保护技能,引导居民积极参与社区环境治理活动,促进农村环境的改善和提升。

社区营造是农村环境治理的重要方式,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加强社区居民的参与,形成自治和合作的机制,建立健全的社区组织和参与机制,提升居民的环保意识和技能,能够有效推动农村环境的改善和治理。

社区营造的切入50个方法

社区营造的切入50个方法

社区营造50个切入的方法社区营造,就是要把社区资源做一个整合跟发展。

一般来讲,社区资源分为人、文、产、地、景。

“人”就是居民;“文”就是当地的文化、传统;“地”就是当地的地理环境、地理位置有什么优势;“产”就是当地有什么产业;“景”就是有什么景点。

做社区工作,我们要掌握的资源,大概就是这几个方面,从这几个方面去营造一个新的社区,新的生活环境。

但是每一个社区,因为条件都不一样,所以做法也会不一样。

这五十种方法是综合来谈,不是一个社区要全部用到这五十种方法。

《社区营造的理论、流程与案例》五十个切入社区营造的方法(一)居民要参与设计所有的过程都必须是由下而上。

做社区营造的基本理念,就是由下而上,不是由上面指定下来,或者安排下来。

社区营造就是引导居民自动、自发参与,自己来设计自己的社区,由居民自己决定社区将来要走到一个什么样的方向。

所以如果有居民的参与,就多一份居民的构想,多一份居民的感情,觉得这个地方是居民自己营造出来的。

(二)发行社区刊物社区刊物是不对外发行、专门服务社区的刊物,刊登社区的地理文化、邻里间的故事和居民的需求。

譬如,在海淀区可以办一个《海淀之声》,海淀的人、事、地、物都可以在《海淀之声》上面发表,这叫作社区报,是社区的传声筒,是社区的人分享社区事情的途径。

台湾很多社区都有自己的社区刊物,例如屏东县万丹乡的《乡音》。

台湾在“解严”以前,是不能够随便出版刊物的,所以台湾社区营造的工作,差不多是从“9·21”地震之后才开始蓬勃发展的。

在那之前,发展得非常缓慢,社区刊物的发展会受到背景环境的影响。

(三)社区读书会社区读书会的主旨就是“活到老,学到老”。

居民对读书会的概念有时候会比较狭隘,其实社区读书会不一定是读一本书或读一篇文章。

台湾的读书会现在办得很活泼,它聚焦在居民团体,通过分享各自的生活进行交流。

举例来说,读书会需要有一个特定的群体,不是随便找路边上的人凑在一起。

这个群体要有固定参加的人,固定带领的人或是大家轮流带领,在固定时间聚在一起。

农村环境治理中的“社区营造”

农村环境治理中的“社区营造”

农村环境治理中的“社区营造”农村环境治理是指对农村地区的环境问题进行治理,包括农村区域的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等。

而“社区营造”是指通过组织和动员社区居民参与环境治理,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共同推动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进行。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农村环境治理中的“社区营造”进行讨论。

社区营造要注重宣传教育。

宣传教育是社区营造的基础工作,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向居民普及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意愿。

可以通过举办环保讲座、发布环保宣传材料、制作宣传视频等方式,让居民了解环境治理的重要性,掌握环保技巧和方法。

社区营造要加强组织和动员。

社区居民需要积极参与到环境治理中来,而社区组织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起到组织和动员的作用。

可以成立环保志愿者队伍,由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组织和协调志愿者的活动,如开展垃圾分类收集、清理河道、植树造林等。

要建立健全社区环保工作机制,设立环保委员或环保小组,由他们负责居民环保工作的协调和监管。

社区营造要鼓励居民参与农村环境治理的实践。

一方面,可以鼓励居民参加各类环保比赛和活动,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和技能。

可以鼓励居民自发组织环保行动,如开展垃圾分类、节约用水、减少农药使用等。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改善农村环境,也促进了居民的社区凝聚力和参与感。

社区营造要注重培养农村环境治理的人才。

要加强对居民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技能。

可以组织各类培训班和讲座,邀请专家学者授课,向居民传授环境保护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要注重对青少年的培养,通过在学校和社区组织环保活动,加强对青少年的环保教育,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社区营造在农村环境治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宣传教育、组织动员、实践参与和人才培养等方式,可以有效动员和组织社区居民参与农村环境治理工作,提高农村环境的整体质量,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农村环境治理中的“社区营造”

农村环境治理中的“社区营造”

农村环境治理中的“社区营造”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深入和人口流动的加剧,我国农村地区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农村环境治理成为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当前,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诸多挑战和问题,其中“社区营造”是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对于有效改善农村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社区营造”是指在农村地区通过社区居民的参与和共同努力,对社区环境进行整治和改善的过程。

它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社区营造”是一种基层自治的环境治理方式。

在这一过程中,居民不仅仅是实施者,更是决策者和监督者。

他们通过协商、参与、表达意见和建议等形式,共同制定和实施环境管理方案,形成了一种以民主为基础的环境治理模式。

“社区营造”是一种全民参与的环境治理方式。

通过社区居民的共同参与,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意识和创造力,形成一种共同管理、共同保护和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居民的环保意识,更可以凝聚社区的力量,形成一种共同管理的环境意识和文化。

“社区营造”是一种可持续的环境治理方式。

在这一过程中,社区居民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善和管理环境,不仅仅可以提升居住环境品质,更可以形成一种可持续的环境治理机制。

这种机制不仅可以维护农村环境的长期稳定,还可以促使社区居民形成一种长期的环境责任意识。

“社区营造”是一种多元化的环境治理方式。

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不同居民的特长和优势,通过多样化的管理方式和资源整合方式,使社区环境治理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这种方式可以充分调动社区各方积极性,更加全面地改善农村环境。

在实际实施“社区营造”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可以加强社区居民的环保教育和宣传工作。

通过开展环保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可以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环境治理工作。

可以建立一个完善的社区环保组织和机制。

通过成立环保委员会、成立环境志愿者组织等方式,可以发动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环境治理工作,形成一种共同管理的良好局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拓展到经济 6、居民票选出“大溪之宝”,经常举办活动,媒
体报道,加强社区认同感,凝聚社区民心
生活空间美化工程
第一阶段, 1、管线地下化 2、改善照明系统 3、骑楼天花板级地砖铺设 4、完善街道休憩装置 美化工程大获成功,各级政府对大溪执行能力颇有
好评,刺激经济恢复,吸引更多支持
生活空间美化工程
濑户川养鱼成了大家共同的骄傲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自从1994年文建会提出「社区总体营造」的政策 ,「社区营造」就在台湾展开一场最基层、最普 及、最温和,但影响却难以估计的社会运动。
姑且不論其在各地的成功率,但它的確一點一滴 在喚醒人們對土地、對家鄉的感情,拉近了鄰里 間的關係,也交還給人民對生活環境與空間的主 控權,是一個真正由下而上、浩大綿久的家園再 造工程
4、推动社区福利化活动:社区家庭日、老人日 托、儿童课后辅导
5、推动环境改造计划:社区美化、资源回收、环 保教育
6、推动健康生活方案 7、社区观摩学习
社区营造结合社区产业发展 利用公共部门资源 在社区营造过程中注意解决社会问题 善于利用社区人文与自然资源
台湾在推行社造时,强调的“永续经营自己的家 园”、“发展地方特色”、“自上而下”等理念都 可以在日本的造町运动当中找到。
署、内政部、文建会、技能培训、基金会
等参与 4、社区内部隐形资源开发 5、提出具体的培训与经意制度,使改造自
发持续下去
草创
1、入选社区总体营造辅导社区
2、曾梓峰教授指导成立“草店尾工作室” 3、林熹达镇长和教授大力宣传,自发成立“大溪
镇历史街坊再造协会” 4、推出“社区总体营造工作” 5、入选经济部“老街商业再兴计划”,改造由文
自然景观秀美,景点丰富 交通不便
重点发展:产业、社区医疗、社区治安、 人文教育、环境景观、生态环保
经常参与社区工作60人(社区总人口660)
社区发展协会
监事会20人 理事会20人
义工妈妈 20人
祥和志工 20人
金山击鼓队 10人
1、争取社区工作室 2、争取补助电脑设备,成立社区网站 3、争取建设麒麟山登山步道级自行车道
兴起造町运动,目的:活化地域,振兴农 、渔山村
福岛县三岛町和大分县的一村一品运动最 具代表性,影响深远
以特别町民制度(吸引城市居民回乡)推 动故乡运动
将社区健康化作为社区营造的重点 在有机农业的推广下发展社区优质产业 在社区遗产运动中创造对社区文化的认同
与传承 从发现社区公益资源开始推动工艺运动
总述 日本社区营造
一、福岛县三岛町社区营造 台湾社区营造
一、宜兰县白米乡社区(白米社区) 二、桃园大溪和平老街社区营造 三、高雄金山社区营造 总结——日本与台湾社区营造的联系与区 别
什么是社区营造? 社区是指居住在同一区的一群人,他们彼此
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与其生活所在之间形成社会 和心理的联系。日语的翻译是生命共同体。对社 区营造而言,社区是指具有社区感的聚落,而社 区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情感,以及人与生 活环境的情感。
第二阶段, 1、新仿古立面改造 2、辟建停车场 3、将改造责任回归到在地居民
从珍惜自己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始 发展出独特的官、民、学者共同参与的大
溪模式 抓住真正的营造切入点 与政府各部门建立良好的关系,充分利用
各部门相关政策 在社区营造过程中,积累公民社区意识,
永续发展思想
2004年鸟瞰图
日本在不断地进行造町运动的过程中,一 直在反省与检讨
如日本大分县成绩斐然的社造运动,也挡 不住人口的持续外流,造町运动的主体, 还是不免落到弱势的老人与妇女身上。
他们的运动是发人深省的,他们在创造了 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就当初设定的目标 之一——留住甚至是吸引年轻人而言,却 是失败的。
谢谢关注
团长 副团长
守望相助队
领队 管理 队长
垒球队
队长 副队长
读书会
会长 总干事
社员大会
监事会 监事主席
理事会
理事长 经理
财务 公共事务 销售策划 木屐形象 白米客栈 馆
出纳 会计 文员
专员
专员
店长
展驻 售店 部艺

店长
餐接 饮待 部员
生活工艺馆
店长
推驻生 广店活 教艺管 育师理
1、动员积累:争取政府重视,培养社区信心 2、通过社区认同发展社区产业 3、多样外部资源多管齐下:经济部、环保
社区营造在日本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台湾向日 本学习,社区营造是一个比较新的产业,只有十 来年的历史。
就出发点而言,无论是三岛町的“生活工 艺运动”还是大分县的“一村一品运动”, 基本上都可以视为一种农业革命,其出发 点是经济性的
1950年至60年代,日本经济高度发展,农 村青壮年外流,人口出现老龄化,濒临社 区瓦解
地理景观:处于旅游重镇宜兰县,自然风 光优美
人文环境:经济发展滞后,人口外流 社区产业:工业为主,存在污染问题,农
业落后 传统产业:采矿业,污染严重;木屐产业
问题核心:经济滞后,环境污染,人口外 流
会员大会
监事会
出纳、会 计、文员
总干事
理事会 理事长
长寿俱乐部
会长 副会长
志愿服务团
社造几乎效仿了造町运动的所有特质,却似乎缺 乏了最核心的“该善地方经济”议题
日:1、由地方自发性产生的,基本上地方 政府都有参与并提供技术性协助 2、尽量避免直接的资金支持,提供技术 上的协助
台:1、由中央政府的文建会发起,绕过了 地方政府,直接下放活动资金到社区,虽 然标榜“自下而上”,实际上是“自上而 下” 2、更多的是关注文化性而非经济性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