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丽丝梦游仙境影评

合集下载

爱丽丝梦游仙境影评

爱丽丝梦游仙境影评

《爱丽丝梦游仙境》影评我们时常会认为幻想之中存在逃避现实的消极倾向,但是,幻想本身却也张扬一种对现实的超越和解放。

罗素说,“幻想可能将人类引向一个新的世界的入口”,这无疑承认了在幻想和梦境中存在一条解释现实的钥匙。

卡罗尔的《爱丽丝梦游仙境》通常被认为是一部儿童幻想小说,但却被精神分析学者引用于他们的著作,弗洛伊德与拉康都或多或少的从这部写给儿童的“摇篮曲”中汲取精神,相当的耐人寻味。

蒂姆·波顿如今改编了卡罗尔的原著,将文字所描述的仙境用影像展现出来,当然不只是为儿童提供一个可供观赏的视觉玩物,看过《剪刀手爱德华》和《艾德·伍德》的人都知道,在这些光怪陆离的幻想背后,一定存在着某种独特的情绪表达和哲学诉求,它与现实世界有着心照不宣的感应。

两个世界《爱丽丝梦游仙境》的小说写成于1864年前后,在这之前的欧美儿童小说中(文艺复兴之后),充满着浓厚的以教化儿童为目的的书籍。

它们大多否定儿童的想象力、幻想力,宣扬知识、美德,并主张一种基于现实经验之上的道德教育和知识传达,努力将儿童培养为适应社会实际的僵化的人。

这相当于给儿童的想象力套上了一把沉重的、无形的锁,儿童世界被迫的、无条件的接纳了成人世界的秩序和逻辑。

十八世纪末,德国狂飙运动,将法国大革命狂飙突进的精神内化于思想文化领域,强调激情、推崇个性,呼唤在精神领域中挣脱现实的束缚。

实质上,儿童文学这叶轻舟也在浪漫主义的影响下,走向情绪与想象力的解放,幻想小说才重新回到儿童读物之中。

在孩子的世界里,想象与现实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他们的脑海中,梦也是现实的一部分,甚至梦比现实更亲切。

爱丽丝进入的仙境里,人物和场景均是袖珍版的,孩子处于与自身同等大小的人物和场景中,才似乎获得了归属感和平等言说的自由。

这很容易解释,因为在成人世界中,孩子通常被视为未成熟的个体(生理和心理上都是),而在梦境中,他们能获得成人的待遇,没有某些禁忌的约束(比如性与婚姻都是成年人的游戏),也就大胆敞快的多。

《爱丽丝梦游仙境》让我有了怎样的想法

《爱丽丝梦游仙境》让我有了怎样的想法

《爱丽丝梦游仙境》让我有了怎样的想法《爱丽丝梦游仙境》是刘易斯·卡罗尔所著的一部童话小说,讲述了一个普通英国女孩爱丽丝,在追逐一只白兔后不小心进入了一个奇幻世界的故事。

这本小说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给我带来了许多有趣的想法。

首先,小说中爱丽丝遇到的各种怪异的角色和情节让我意识到人生中常常会面临各种奇怪和不可思议的事情。

就像爱丽丝一样,我们也许会遇到一只说话的兔子、一张能说话的扑克牌,甚至是一只能透视人心的猫。

这些怪异的元素告诉我,生活本身就是多样且充满想象力的。

我们不应局限于现实的框架,应该敢于追寻自己的梦想和幻想。

正是这些奇妙的元素,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其次,小说中的一些情节给我带来了对自我认知和成长的思考。

在仙境里,爱丽丝不断地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但她从不气馁,勇敢地面对并寻找解决办法。

无论是与红心女王进行国际象棋比赛,还是与讲道理的鼠王争论,爱丽丝都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坚持自己的信念。

这启示着我,人生中会有许多阻碍和困难,但只要我们坚定自己的信念,勇于面对,就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此外,小说中的角色也展示了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比如兔子的匆忙,疯帽子的疯狂,白皇后的善良等等。

这些个性鲜明的角色让我反思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

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观点,理解并接纳他们的差异。

正是这些不同,构成了多元化的社会,使我们能够从他人的经验和观点中汲取营养,拓宽自己的视野。

此外,小说中的奇妙场景和幻想元素也让我思考了现实世界中的常规和约束。

爱丽丝在梦游仙境中见到了会变形的食物和喝下去可以使人缩小或变大的药水,而这些奇妙的元素在现实生活中显然是不存在的。

这让我思考,在现实世界中,我们往往被既定的规则和框架限制着,而这些规则是否真的是不可逾越的呢?我们是否可以打破常规,超越旧有的限制,追求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总之,《爱丽丝梦游仙境》给我带来了诸多想法。

《爱丽丝梦游仙境》观后感

《爱丽丝梦游仙境》观后感

《爱丽丝梦游仙境》观后感哇塞!这部电影真的太神奇了,仿佛把我带进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

看完《爱丽丝梦游仙境》,我简直兴奋得不行,心里头像是有一万只小兔子在蹦跶。

影片中的爱丽丝,她勇敢、善良,还有那么一点点倔强。

你知道吗?当她不小心跌进那个奇幻的兔子洞时,我简直和她一样惊讶。

那个兔子洞,就像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神秘之门,让我也忍不住想要跟着她一起去探险。

在那个奇幻的世界里,有会说话的动物,有长得奇形怪状的植物,还有好多好多超乎想象的事情发生。

爱丽丝她不怕困难,勇往直前,这种精神真的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她遇到了那么多奇怪的事情,但她从来都没有放弃过,总是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我最喜欢的就是她和疯帽子还有三月兔一起玩耍的那段。

他们虽然都是些奇怪的角色,但是在一起的时候却特别开心,让我觉得友情真的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之一。

还有啊,那个红皇后真的是太搞笑了,她的脾气那么大,但是又有点可爱,让我忍不住笑出声来。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讲了一个奇幻的故事,它还告诉了我很多道理。

比如说,要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不要害怕困难;比如说,友情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了朋友的陪伴,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还有就是要相信自己,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真的好想去那个奇幻的世界里走一走,看一看。

我想我会遇到很多有趣的事情,也会结交到很多特别的朋友。

最重要的是,我会带着爱丽丝的那种勇敢和坚持,去探索那个未知而又美好的世界。

总的来说呢,《爱丽丝梦游仙境》这部电影真的太棒了!它不仅给我带来了欢乐和惊喜,还让我学到了很多宝贵的东西。

我相信,每个人看这部电影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你也一定要去看一看哦!。

看完爱丽丝梦游仙境后的一点感想--最棒的人都是疯子

看完爱丽丝梦游仙境后的一点感想--最棒的人都是疯子

最棒的人都是疯子我一直觉得好的电影都应该带给人一些感触和思考,不管它是成人电影还是儿童电影。

《爱丽丝梦游仙境》既可以说是成人电影也可以说是儿童电影,不仅是孩子,就连我们也被它那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美轮美奂的仙境所吸引,它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愉悦。

除了其充满艺术的拟人手法,看是荒诞又富有逻辑的情节,充满个性的服装和造型,或是搞怪或是幽默或是好笑的,以及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物外,它的配乐也是随着剧情跌宕起伏而扣人心弦,我曾有一段时间单曲循环过电影的主题曲《Alice》,在音乐中,我也变成了爱丽丝,不断重温她的奇遇记。

当然这部电影还有最大的一个艺术点就是它用了整部电影来宣扬信念: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并用特定情节来讲述最棒的人都是疯子。

这也是令我印象深刻的片段。

当小爱丽丝再一次从她那日复一日的梦中醒来时,她的内心充满了无助和忧虑,“我是不是疯了”,似乎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给她无限的力量,她的爸爸温柔的抚摸着她的头发,对她说“你的确是疯了”,“但是告诉你一个秘密:最棒的人都是疯子”。

爱丽丝笑了,我也笑了,电影的片首就让我深深的被这样一个父亲感动了。

在我们生活周围,我们更常见的是父母对孩子的斥责:你疯啦!或是像卡夫卡的父母无视卡夫卡一样无视他们的疯孩子。

我不知道孩子们看到这个情节会有怎样的反应,他们会不会在内心呐喊:我也想要一个这样的爸爸?但是毋庸置疑,孩子们再也不会担心自己是不是疯子啦。

这就是电影的艺术性之一所在,它让影迷能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同时能带给我们正面,充满励志的精神。

并且开头设置这一情节也是具有艺术性的,这一艺术性要体现在之后的一个情节中,当疯帽子对自己疯狂的行为不断的否定,不断的自责的时候,他也像当年的小爱丽丝向父亲寻找答案一样问爱丽丝自己是不是疯了,“你的确是疯了”,“但是告诉你一个秘密:最棒的人都是疯子”。

当我再一次听到这句台词时,再次被深深的感动了,如果说当年父亲说这句话是出于父爱安慰爱丽丝,但不置可否,它的确给爱丽丝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使其能健康的成长。

《爱丽丝梦游仙境》影评:为什么乌鸦像写字台?

《爱丽丝梦游仙境》影评:为什么乌鸦像写字台?

《爱丽丝梦游仙境》影评:为什么乌鸦像写字台?“疯帽子,我喜欢你。

”“为什么?”“因为乌鸦像写字台。

”“为什么乌鸦像写字台?”“因为我喜欢你。

”。

十年前,爱丽丝还是个懵懂的小女孩;十年后,十九岁的爱丽丝茫然无措的面对她的订婚宴。

十年能改变什么?爱丽丝逃离了众人,跟随自己的“臆想”三月兔又一次来到“wonderland”,梦境依旧,只是忘却了在这里的过去曾经。

十年可以让一个孩子长大,成熟,而十年却没能对桌子另一端的疯帽子改变什么,他依旧瞪着他橙色的眸子,两端的发梢激动的颤抖——其他人都不相信,但他相信就够了——我们期盼已久的爱丽丝终于来了。

可惜这十年让爱丽丝忘了他是谁,而这十年对于他来说只是一杯茶的时间,也或者说在这十年漫长而枯燥的等待中,他只好忘记了时间。

但是他怎么会忘记她?他用炽热的目光紧盯着爱丽丝,满怀期待的问道:“为什么乌鸦像写字台?”这是他们重逢后第一句对话,而这句费解的台词也贯穿了电影始终。

爱丽丝的到来是为了拯救这个地下世界,打倒红皇后的炸脖龙。

有压迫就有反抗,有反抗就会产生战争。

疯帽子就是战争的“幸存者”,他目睹了家乡的沦陷,幸福的生活就这样被践踏,这一切让帽匠成为了疯帽子。

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他的癫狂,看到他眼中的不甘,看到他的嬉笑怒骂,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他的渴望,他的困扰也只有爱丽丝能懂,能安抚他躁动的心灵。

疯帽子也逃离了红皇后的魔掌,就等着和爱丽丝一起战斗。

爱丽丝还是摆脱不了wonderland的疑惑,也许她需要一点时间来感受,或者她已经明白了只是在期待着什么没有表示而已。

疯帽子问她,“我也是你想象出来的么?”爱丽丝点了点头。

疯帽子的眼睛里一下黯淡了许多。

他还是在问她,“为什么乌鸦像写字台?”他努力的想让她回忆起十年前的事情,但爱丽丝还是摇摇头。

疯帽子有些抓狂但还是无可奈何。

为什么乌鸦像写字台?战斗一触即发,和所有童话一样,爱丽丝成功的克服了心理障碍除掉了炸脖龙,帮助白皇后推翻了红皇后的统治。

对爱丽丝梦游仙境的评价

对爱丽丝梦游仙境的评价

对爱丽丝梦游仙境的评价书里的角色各个都特立独行,没一个是普通人。

我们有那只懒洋洋的猫,满脸狡黠,眼睛闪闪发光,总是在半空中笑着消失,像是调皮的朋友,不时冒出一句:“你想去哪儿?”还有那个疯帽子,真是个奇葩,时不时就来一句让人捧腹大笑的话。

每次想到他,脑海中总会浮现出那种摇摇晃晃的感觉,就像喝了几杯茶一样,晕乎乎的,心里乐开了花。

再加上那些奇怪的茶会,简直像是梦里的派对,乱得不成样子,谁还在乎呢?这本书充满了各种奇妙的逻辑和语言游戏,让人觉得一阵晕眩。

爱丽丝的经历就像是在捉迷藏,随时都能碰到奇怪的事情,有时候你甚至会觉得,自己也在跟她一起经历这些稀奇古怪的事情。

这些奇妙的对话,像是小孩子玩耍时无心的发言,特别真实,特别有趣。

尤其是那些谜语,真的是让人抓耳挠腮,脑袋都快炸了!有时候想,作者路易斯·卡罗尔一定是个特别爱玩的人,才会写出这么多有趣的段子和角色。

而且啊,这本书不仅仅是个小孩子的故事,成年人读起来也能体会到其中的深意。

书里讲述的那些关于成长、身份和自我认知的议题,深刻得让人不得不思考。

爱丽丝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寻找自己的位置,那种迷茫与探索,恰好是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的。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种感觉,像在无边的迷宫中找不到出口,心里急得冒烟呢?这就是生活啊,简直跟爱丽丝的经历一模一样,时而光明,时而阴暗,时而让人忍俊不禁。

再说说那条红心皇后,哎呀,她可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角色。

脾气火爆,时常发脾气,嘴里喊着:“砍了他的头!”不过,正是这种极端的性格,让我们意识到权力和恐惧的关系,真是让人对人生有了新的理解。

生活中也常常会遇到那些让人又敬又怕的人,像是在无形中施加着压力,让我们不得不适应他们的游戏规则。

总结来说,《爱丽丝梦游仙境》不仅是一场梦幻的冒险,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

它用轻松幽默的方式,让我们在笑声中领悟人生的哲理。

每次翻开书本,就像是开启了一扇通往奇妙世界的大门,里面的每一个角色,每一段对话,都能让人忍不住微笑。

[爱丽丝梦游仙境影评]爱丽丝梦游仙境影评4篇

[爱丽丝梦游仙境影评]爱丽丝梦游仙境影评4篇

[爱丽丝梦游仙境影评]爱丽丝梦游仙境影评4篇第一篇爱丽丝梦游仙境影评:日记作文150字《爱丽丝梦游仙境2》观后感2022年5月28日星期六雨今天晚上,我去看了《爱丽丝梦游仙境2》。

故事讲了爱丽丝为了帮助疯帽子找到家人,进行时空穿越的故事。

爱丽丝虽然很努力,但是她发现她没办法改变历史。

红桃女王想改变历史,但遭到了惩罚。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要珍惜眼前的一切,努力做好自己能做好的事,免得将来后悔,因为历史不能重来。

第二篇爱丽丝梦游仙境影评:读后感400字《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读后感寒假里,我读完了《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这本书。

这本书真有趣呢!书中主要讲述了一个叫爱丽丝的小女孩,在梦中为了追逐一只会说话的红眼睛的白兔,掉进了一个奇怪的兔子洞。

然后她就遇到了许多稀奇古怪的事:她的身子可以变大再变小,猫能隐身,毛毛虫还会吸烟,扑克牌里的人还会打槌球,可恶的王后总在叫喊着砍人头。

直到最后,爱丽丝与扑克牌王后和国王发生顶撞,她才急得从梦中醒来。

这真是一个古怪的梦,也是一个神奇的故事。

我喜欢爱丽丝,喜欢她的善良、活泼、可爱,她那么富有同情心,充满了好奇心。

爱丽丝也很勇敢,当王后要砍掉园丁的头时,她大胆地阻止了王后,救了他们。

爱丽丝还是个坚强的孩子,每当她遇到困难时,她都会想:“哭有什么用啊,一定要想办法解决困难。

”我喜欢这本书,也喜欢里面稀奇古怪的各种动物。

它们都是那么的活泼可爱。

我要向爱丽丝学习,学习她的善良和可爱,在生活中还要学习她的勇敢和坚强。

我多么希望自己也能像爱丽丝一样,有一天也做一个有趣的梦,有一番奇妙的旅行。

第三篇爱丽丝梦游仙境影评:梦游仙境星期天的中午,妈妈让我午睡。

我躺在床上,太阳暖暖的照着房间,好舒服。

朦胧中我滑进一个洞中,洞里很漂亮,装饰得和礼堂差不多,中间有一个水晶圆桌,桌上有一把精致的金钥匙,这是开哪扇门的呢?我四周打探着,发现挂在墙壁的帘子后面有一扇小门,我拿起钥匙打开门想进去,可怎么也进不去,门太小了。

爱丽丝观后感50字

爱丽丝观后感50字

爱丽丝观后感50字我刚看完了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电影让我流连忘返。

总体而言,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下是我观后感的详细描述。

首先,我对电影的画面效果感到非常震撼。

整个电影充满了奇幻的色彩和精美的特效,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崭新的世界。

特别是在爱丽丝跌入兔子洞后,她进入了一个充满幻觉和梦幻氛围的异常世界。

手绘的背景和栩栩如生的动画场景让我感受到了导演的用心和创造力。

其次,电影的剧情设计也很出色。

故事从爱丽丝童年的回忆开始,将她的冒险与成长相结合。

她在梦境中遇到了许多奇怪又有趣的角色,包括白兔、疯帽子、红心女王等。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格和魅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爱丽丝的自我探索和成长也是电影的一大亮点,她学会了自己的价值和勇敢面对困难。

此外,电影中的配乐也令我难以忘怀。

音乐是电影的灵魂,它能够让观众更深入地融入到故事情节中。

《爱丽丝梦游仙境》的音乐配乐非常适合剧情,能够准确地表达出角色的情感和画面的氛围。

每一段配乐都让我感受到了电影的魔力,使整个观影过程更加愉悦和有趣。

最后,我要提到电影中的寓意和深层次的主题。

《爱丽丝梦游仙境》并不仅仅是一个童话故事,它蕴含了许多哲理和思考。

电影中强调了勇气、坚持和自信的重要性。

爱丽丝在追求自己的梦想和自由的过程中,面临了许多来自自己和外界的挑战,但她从不退缩,勇敢地面对困难。

这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给观众以启示,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和成长。

综上所述,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是一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优秀电影。

它以精美的画面、扣人心弦的剧情和深层次的主题吸引着观众。

这部电影不仅能够带给人们欢乐和惊喜,同时也能够引发人们对于成长、勇气和自由的思考。

我相信这部电影将会成为经典,并继续影响着人们的心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丽丝梦游仙境》影评我们时常会认为幻想之中存在逃避现实的消极倾向,但是,幻想本身却也张扬一种对现实的超越和解放。

罗素说,“幻想可能将人类引向一个新的世界的入口”,这无疑承认了在幻想和梦境中存在一条解释现实的钥匙。

卡罗尔的《爱丽丝梦游仙境》通常被认为是一部儿童幻想小说,但却被精神分析学者引用于他们的著作,弗洛伊德与拉康都或多或少的从这部写给儿童的“摇篮曲”中汲取精神,相当的耐人寻味。

蒂姆·波顿如今改编了卡罗尔的原著,将文字所描述的仙境用影像展现出来,当然不只是为儿童提供一个可供观赏的视觉玩物,看过《剪刀手爱德华》和《艾德·伍德》的人都知道,在这些光怪陆离的幻想背后,一定存在着某种独特的情绪表达和哲学诉求,它与现实世界有着心照不宣的感应。

两个世界《爱丽丝梦游仙境》的小说写成于1864年前后,在这之前的欧美儿童小说中(文艺复兴之后),充满着浓厚的以教化儿童为目的的书籍。

它们大多否定儿童的想象力、幻想力,宣扬知识、美德,并主张一种基于现实经验之上的道德教育和知识传达,努力将儿童培养为适应社会实际的僵化的人。

这相当于给儿童的想象力套上了一把沉重的、无形的锁,儿童世界被迫的、无条件的接纳了成人世界的秩序和逻辑。

十八世纪末,德国狂飙运动,将法国大革命狂飙突进的精神内化于思想文化领域,强调激情、推崇个性,呼唤在精神领域中挣脱现实的束缚。

实质上,儿童文学这叶轻舟也在浪漫主义的影响下,走向情绪与想象力的解放,幻想小说才重新回到儿童读物之中。

在孩子的世界里,想象与现实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他们的脑海中,梦也是现实的一部分,甚至梦比现实更亲切。

爱丽丝进入的仙境里,人物和场景均是袖珍版的,孩子处于与自身同等大小的人物和场景中,才似乎获得了归属感和平等言说的自由。

这很容易解释,因为在成人世界中,孩子通常被视为未成熟的个体(生理和心理上都是),而在梦境中,他们能获得成人的待遇,没有某些禁忌的约束(比如性与婚姻都是成年人的游戏),也就大胆敞快的多。

因此在小说文本中,现实世界与幻想世界分别对应的是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两个世界通常是对立的。

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很好的表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影片伊始,爱丽丝的父亲是与他的同僚探讨商业投资的话题,幼小的爱丽丝从睡梦中惊醒,黑着眼圈,爱丽丝并不关心父亲的谈话,而父亲也不在意爱丽丝噩梦的具体内容,并一再提醒她,“那只是一个梦,很快会醒来的”。

实际上,这一方面挑明了儿童世界是不被成人世界所认同的,另一方面孩子在接受父亲权威的教化过程中对自身梦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阻挠孩童进入一种所谓亦真亦幻的混沌状态。

两个世界在本质上是格格不入的。

电影的造梦功能在我们处于疲劳的或情绪紧张换乱的状态时,进入电影院看一场电影,有时是能缓解现实的压力的,这是电影的移情和造梦功能。

弗洛伊德说,在观看电影过程中,无自我意识的观众和儿童观众常常会得一种较为温和的梦游症,这种状态逃离了现实的检查,但却并没有逃离意识,就像我们处于睡眠和醒来的中间状态那样,主观意识对梦是有渗透的,它是一种逃避现实却仍有知觉存在的理想世界。

这与《爱丽丝梦游仙境》里幻境功能如出一辙,从一闪即逝的激情中获得短暂的意识松弛,从而获得一种心理的愉悦和身体的放松。

近代西方的某些学者认为《爱丽丝梦游仙境》中有dr ugs启蒙的意味,倒也不是什么无稽之谈,上文所提到的梦游症和“移情”均可视作是一种轻度嗑药的结果。

3D电影技术是一个更专业的造梦机器,它所提供的三维视野更容易模仿人的视觉空间,从而更能模糊现实与虚幻之间的清晰度。

于是人们沉醉于一种我们主观能渗透的、与现实世界截然不同的虚幻世界,它纵容人类的自恋回归,也纵容人类的责任感丧失。

蒂姆将卡罗尔的小说文本改编成电影文本,丰富了小说文本在视觉形象上的匮乏,但也同时面临一个严重的风险。

《华盛顿邮报》的迈克尔·德达对影片有这样的评价,“只通过蒂姆的哥特式景观去了解《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就是一种纵容视觉奇观压倒小说文字里的语义的复杂性和有趣的文字游戏。

”电影文本并不等同于梦本身,电影只是一个承载梦幻的机器,倘若蒂姆所制造的梦境与小说文本所构建的梦境有所出入(准确的说是与小说文本在读者脑海先入为主的印象有差别的话),那么观众不仅无法获得进入梦境的愉悦,甚至会认为现实世界更为真实、清晰,反而会排斥梦境,觉得影片沉闷、乏味。

在《阿凡达》气势如虹的确立3D电影技术的技术标准的同时,我们是否也该对视觉艺术走向技术化、具象化保持一种必要的谨慎。

当家长们领着孩子进入3D影院,享受一种视觉梦幻的同时,是否意味着孩子丧失了一种古老、原始的造梦工具(文字)?丧失了一个允许天马行空、没有禁忌束缚的幻想世界?成长中的身份认同其实,电影版的《爱丽丝梦游仙境》应该叫做《十三年后爱丽丝仙境重游》。

电影版的故事发生在小说版之后,此时的爱丽丝已年芳二十,是一个生理和心理都相对成熟的成年人。

影片中特意设置了爱丽丝被求婚的场景,婚姻在西方世界里是孩子的成人礼,意味爱丽丝即将告别天真浪漫的童年时代,进入崭新的成人世界。

在这个过程中,爱丽丝实际面临了身份认同的困难,这是蒂姆·波顿改编原著小说最具争议的地方。

影片中,爱丽丝十三年后重新进入兔子洞,儿时的记忆已经淡忘了。

她甚至不知道如何使用道具让自己身体缩小,以便穿越那兔子大小的门,仙境里的角色与场景,她只是感觉似曾相识,却丝毫无法辨识出来。

与此同时,仙境中那些人物面对长大了的的爱丽丝也彷徨了,他们将信将疑不停的问着,“你真的是爱丽丝吗?你是真的爱丽丝吗?”他们实在无法把那个莽莽撞撞、浑浑噩噩,喜欢打趣和捉迷藏的小女孩,和眼前这个唯唯诺诺、满身戒备,无趣而一心只想回到现实的大女孩联系在一起。

仙境里的角色不约而同的问她“你是谁”,爱丽丝也情不自禁的开始问自己,“我是谁”。

自爱丽丝进入这个梦幻之地开始,她便注定是尴尬的,进退无据的,她要与十三年前的自己争夺同一个“自我”的存在。

我小时后时常对着镜子里的自己发问,“你是谁,你是我吗?”“如果这是我,那么对面的那个人是谁?照片里的那个我又是谁?”成长早已让我面目全非,我也无法辨别哪个我是真正的我。

成长的过程中,家庭和社会赋予我不同的角色,如果我们没有那张善变的脸,便无法在身份的转换中如鱼得水。

这正好印证了影片中爱丽丝的抱怨,“自从我进入兔子洞,就一直有人告诉我,我是谁,我该干什么,我的轨道自打我来到这里就已经制定好了。

”这正是现代社会中“我”之于我的焦虑情绪。

在社会关系的结点上,每个人仿佛是一个反射社会秩序的镜像,我们只能通过旁证获得自己的身份、位置和性质,而永远无法触摸到真正的自己。

影片中隐藏一个一直未被质疑的预设,即为什么爱丽丝必须在法比约日才能屠龙?正是在这个预设下,爱丽丝周围的朋友认为爱丽丝必须是个勇士,尽管爱丽丝表面上是极力否定这种强加于自己的身份的(比如影片中她为了不同于过去的自己,要回到红皇后那里去解救疯帽子,而不是先去投靠白皇后),然而“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时,爱丽丝最终还是接受了这个身份,成为了那枚预设的棋子。

这种颇具宿命感的身份选择,实际上将影片的落脚点简化为“成长”,这不得不说是儿童幻想电影在叙事中身不由己的权衡。

离家还是回家?在《爱丽丝梦游仙境》的小说插图中,我看到了一个矜持、戒备和困惑的爱丽丝,这是根据爱丽丝的原型绘制出的,哪有小说文字中的淘气、机敏和意趣盎然。

爱丽丝只有通过进入她的仙境世界,才能获得逃离现实的苦闷。

影片中的爱丽丝,与母亲相依为命,虽处于贵族阶层,但因为父亲的早逝,贵族的头衔岌岌可危,而她与权贵公子的联姻是整个家族保住贵族身份的唯一稻草。

对于母亲和周围人的期望,她无法面对,只能暂时逃离。

于是,离家成为一个现实中弱质的人的唯一选择。

而爱丽丝完成了屠龙重任后,白皇后对她说,“是到了你离开的时候了”,而疯帽子告诉她,“你也可以留下”。

回家还是离家?回到现实再次面对那些棘手的困难,还是沉浸于自己所建立的幻想秩序中?这是一个两难的抉择。

在童话故事“在家-离家-回家”的传统叙事模式中,家与外界代表不同世界。

家意味着人类、安全、现实和文明,而离家则意味着动物、危险、幻想和自然。

人真是一个矛盾的复杂体,我们需要家的安全,又喜新厌旧、寻求一种冒险的刺激。

从本质上来说,这是符合人类不安现状的欲望法则的。

因此爱丽丝离家的过程绝不是呆板的行为,它被赋予冒险的精神,是成长的必然。

离家,并不意味对家的抛弃,而是对家之外世界的探索,回家呢,也并不是简单的回到原点,而是获得成长后的回归。

影片结尾爱丽丝从梦境归来,她似乎获得某种前所未有的力量和勇气,她从一个逃避现实问题的小女孩成长为一个渴望解决问题的大人,这种成长蜕变是在“离家-回家”的个体经验中获得的,实际上在此过程中,爱丽丝无意识的改写了自己的身份。

当然,这种身份的改写是浪漫主义的,是符合父母对孩子的预期的,是顺应成人世界的秩序法则的。

正是通过身份的改写,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之间突然出现了一座桥,爱丽丝可以从容的从这端走向另一端,从而完成个人向社会、自由向秩序的回归。

女性意识的觉醒工业革命后,随着国家权力对私人生活领域大面积渗透,女性的性别意识成为阻止这种渗透的有效途径。

在《爱丽丝梦游仙境》所制造的仙境中,现实世界中基于阳性崇拜的社会伦理关系和基于男性权力禀赋的男权社会结构瓦解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由女性主导的母系社会体制。

法比约日来临时,我们看到在一个棋盘上红白双方的对峙,我们似乎看到国际象棋中那个无所不能的王后,主宰着棋局的胜负走向。

爱丽丝身穿铠甲(很像吕克贝松版中圣女贞德)与蟠龙恶斗,用一种有别于阳刚之力的阴柔巧劲战胜了雄性激素膨胀的“炸脖龙”。

而男性呢?约翰·德普所扮演的疯帽子,是影片中唯一具有阳性气概的男性,却世代寄居在皇宫,为女性掌权的皇族制作礼帽;红皇后身边的武士,他的出场多么强悍,但也仅仅只是红皇后身边的跟班,他有野心却受制于女性;而红皇后这个角色虽然贵为女性,却具有某种男性的阳刚和武断,她那句“砍掉他的头”,让她蛮横的男性气质彰显无疑,但她最终却被白皇后的正义之师打败,流放异地。

在这个世界里,男性或者备受压抑(被动的),或者“自甘堕落”(主动的),均遵从于女性意志和女性权威,这与现实世界是完全颠倒的。

在传统性别秩序中,男性代表文明、理性和启蒙的一方,而女性代表愚昧、感性与被启蒙的一方。

在著名的“外来者”叙述结构中往往承担“闯入者”身份的均是男性,而女性则作为蒙众的代表,生活在幽闭传统空间中亟待救赎。

影片中,仙境是一个封闭的传统空间,爱丽丝却是一个闯入者,她的到来携带着文明和正义。

而让一个女性充当启蒙者的角色,是《爱丽丝梦游仙境》作为女性主义文本的重要依据。

当然,这种启蒙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