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1节空气与氧气教案
浙教版-科学-八下-空气与氧气 教学设计

空气与氧气老师姓名:教学内容1、空气的主要组成及验证氧气在空气中含量的实验;认识纯净物与混合物及其区别;2、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性质及用途;保护空气;3、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2)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3)通过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4)理解什么是化学变化及其本质特征,能够区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重点难点重点: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用途,认识空气的污染的危害;氧气的化学性质及什么叫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难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装置及产生误差的原因;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关系。
本节课效果评估参考办法课程主体部分一、知识网络:新课引入空气是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天然物质,它跟我们的生活关系最密切,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实例来说明无色无味不易察觉的空气确实存在吗?(堵住注射器的末端后推动活塞很难推动,可以证明空气的存在。
)空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呢?科学家们经过漫长岁月的研究,终于揭开了组成“空气王国成员”的奥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空气的知识。
(一)、空气的组成两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就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
【拉瓦锡实验】(简述拉瓦锡实验的过程、装置仪器和实验意义)拉瓦锡的结论是: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总体积的1/5。
在19世纪以前,人们深信空气中仅含有氧气和氮气。
后来才陆续发现了氦、氖、氩、氪、氙等稀有气体,才认识到空气中除了氧气和氮气外,还有其他成分。
目前,人们异能用精确的实验方法测定空气的成分。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空气成分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体积分数78% 21% 0.94% 0.03% 0.03%(二)【实验1】: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用分组控制个多变量测量一个不同变量的方法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_《空气与氧气》第一课时参考教案

第1节空气与氧气(1)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空气中的气体组成以及氮气、氧气等常见气体的空气比例。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实验中学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可自主得出实验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空气与生活的紧密关系,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净化空气的基本理念。
2学情分析空气的组成作为与生活实际结合较紧密的内容,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主要是通过实验进行探究空气中有水、二氧化碳的证据及通过实验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3重点难点重点: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利用难点: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体验空气的存在用塑料袋装空气,体验空气的存在!活动2【讲授】科学史:空气的成分通过科学史的介绍,了解历史上对空气成分的研究。
活动3【活动】空气中有什么1、学生演示实验:空气中有二氧化碳2、视频展示:空气中有氧气3、学生讨论回顾:空气中有水蒸气活动4【活动】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1.实验仪器:集气瓶、燃烧匙、烧杯、玻璃管、乳胶管、止水夹。
实验药品:红磷、水。
2.探究方案:(1)在集气瓶中放入少量水(用于溶解生成的五氧化二磷,同时可吸收燃烧产生的热,有利于瓶内降温),做上记号,并将瓶内剩余体积均分为五等分。
(2)用止水夹夹紧乳胶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观察到红磷燃烧,产生浓厚的白烟。
(3)红磷熄灭后,冷却至室温,打开止不夹,观察到水进入集气瓶内,最终水面在五分之一记号处。
3.探究评价:该探究实验在反应原理上就存在错误。
我们都知道,反应物浓度越小,反应的速率越慢。
当燃烧持续进行时,氧气的浓度越来越小,氧化的速率也越来越小。
一旦燃烧放出的热量不足以维持可燃物在着火点以上温度时,燃烧便停止了。
这也是有些物质不能在空气中燃烧,但能在氧气中燃烧的原因。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利用燃烧试图除尽空气中的氧气,是很难达到目的的。
维持红磷燃烧需要的氧气浓度相对较高,因此就更无法除尽氧气了。
《空气与氧气》第一课时教案(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

第1节空气与氧气第一课时【内容来源】八年级浙教版下册第三章【主题】空气的成分【课时】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空气的成分及检验方法,知道空气是混合物;(2)知道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及测定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检验空气成分的过程,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2)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过程,提高设计实验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空气的成分的实验探究,激发学习和探究的兴趣,逐步养成勤于思考的科学习惯;(2)通过学习过往的历史,体验科学发展的艰辛与不易。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空气的成分检验难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三、教学准备四、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册的第三章《空气与氧气》的第一节。
该节内容较多,难度较大,需要花4~5个课时来落实。
该课时的内容主要讲述了空气的成分。
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知道空气是一种混合物,并且知晓空气中的某些成分,在学习本节课时将更加水到渠成。
本节课的内容也为之后具体学习空气的利用以及氧气的性质奠定了基础。
因而,本节课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初级中学的二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对实验十分感兴趣。
但是由于学生目前处在形式运算阶段初期,逻辑思维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总体较薄弱,需要教师耐心辅导和帮助。
本节课前,学生曾学习过物质的分类,也在做题时接触到空气是一种混合物。
因而,本节课的引入是水到渠成的,学生更容易接受。
但是,学生对科学中的化学部分实验接触较少,在实验时,不能够明确重点,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和启发。
六、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关注时事政治的习惯,请几位来说一下自己知道的一些政治新闻【学生】……【教师】前不久两会结束了,在两会上提出了不少与民生相关的词语,比如:……老师在这里重点要提及的是“蓝天保卫战”。
想一想,这个词会与哪个主题有关?【学生】大气污染【教师】对。
八年级科学下册 第三章 第1节 空气与氧气教案 (新版)浙教版

第1节空气与氧气1教学目标【学习目标】: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2、了解组成空气的各主要成分的体积分数。
3、了解空气(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的利用2学情分析空气的组成作为与生活实际结合较紧密的内容,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主要是通过实验进行探究空气中有水、二氧化碳的证据及通过实验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3重点难点【学习重点】: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利用。
【学习难点】:实验测定氧气的体积。
4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活动1:寻找空气存在的证据:(小组讨论)活动1:寻找空气存在的证据:(小组讨论)1、2、 3、那么你知道或猜测空气中会有哪些成分?活动2【活动】活动2:寻找空气中含有水蒸气的证据演示课本P34实验1,学生观察思考:提示:无水硫酸铜的颜色是。
遇水变成。
通过实验我们观察到。
原因。
你还有另外的证据: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中含有。
活动3【活动】活动3:寻找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的证据活动3:寻找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的证据演示课本P34实验2,学生观察思考:通过针筒向澄清石灰水中打气,观察到的现象是。
变浑浊的速度怎么样?。
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中含有。
含量较。
(多/少)你还有另外的证据:活动4【活动】活动4:寻找空气中含有氧气的证据活动4:寻找空气中含有氧气的证据演示课本P34实验3,学生观察思考:比较两根线香燃烧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你如何解释这种现象。
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中含有,而且含量较你还有另外的证据:除了上述物质以外,空气中还有没有其他物质,空气的成分还有哪些?阅读P35空气的成分:、、、、等思考:我们现在已经知道空气中含有氧气,那么,氧气在空气中占有多大的比例呢?活动5【活动】活动5: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活动5: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演示课本P35实验1、2、3,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思考:(1)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并塞紧瓶塞,观察到:(2)火焰熄灭后,振荡集气瓶,打开夹子,观察到,瓶内水位;消耗的气体跟剩下的气体的体积比约;(3)实验说明经过科学家们的精确测定:(体积比例)活动6【讲授】空气的组成:活动7【练习】2.1《空气》课内检测1、空气的成分(占)、(占)、除此之外还有:、、。
空气与氧气(第一课时)教案

空气与氧气(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浙科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一节第一课时,主要介绍了空气的成分以及空气的利用,教材与小学教材想衔接,也为后续的章节,如物质燃烧,金属的氧化以及空气污染与保护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很强烈,对新知的求知欲也很强,但他们对知识的认识还处于浅显状态,不够全面,仍需要具体形象的材料来帮助理解,所以要想让学生掌握本节内容,必须要做好每个实验,加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同时促进思维的发散和提升,增强分析实验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说出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和二氧化碳等成分组成,了解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了解空气中氧气、氮气、二氧化碳和稀有气体的用途过程与方法:通过空气中氧气,二氧化碳等成分的验证过程,提高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通过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过程,掌握规范的实验操作,发展对实验现象解释的能力,并学会一定的误差分析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记录与分析,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规范的操作习惯通过对空气成分和利用的学习,认识到空气的重要性,树立保护空气的意识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空气中二氧化碳、氧气、水的验证,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教学难点: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实验原理、实验误差分析及实验的改进五、教学设计1、猜谜导入,唤醒旧知猜谜: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说它宝贵到处有,动物植物离不了。
提问:空气十分常见,你能举例说明它确实存在吗?学生交流,各抒己见追问:空气确实存在,它里面可能有哪些成分,你猜想的依据是什么?(通过猜谜,活跃课堂气氛,同时问题交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2、实验活动,新课教学(1)空气的成分活动一:如何证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生:……介绍二氧化碳的重要性质: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实验体验并观察:向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吹气,用针筒将空气压入到石灰水中现象:石灰水变浑浊了,压入空气的变浑浊速度较慢说明:空气中有二氧化碳存在,不过含量较少活动二:如何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药品:无水硫酸铜现象:白色的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色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说明空气中有水?生:……活动三:我们知道物质燃烧需要氧气的支持,现在我们把一根燃着的木条先后插入装有空气,氧气的集气瓶中,请大家仔细观察木条燃烧的情况空气中:木条继续燃烧;氧气中:木条燃烧更加剧烈说明:空气中存在氧气,也有其他不支持燃烧的气体科学史介绍:很长一段时间内认为空气是一种物质组成;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最早发现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3.1空气与氧气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一节空气与氧气教案教学内容1、空气的主要组成及验证氧气在空气中含量的实验;2、小组讨论各种成分的存在,并用实验验证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用实验证明其存在(2)学会用实验证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会分析实验失败的各种原因重点难点重点:空气的组成及其证明存在,氧气的含量。
难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装置及产生误差的原因;一、课程主体新课引入空气是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天然物质,它跟我们的生活关系最密切,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实例来说明无色无味不易察觉的空气确实存在吗?(堵住注射器的末端后推动活塞很难推动,可以证明空气的存在。
或者用塑料袋收集一袋空气。
)任务一:用集气瓶收集一瓶这个教室内的空气(排水法)得出:倒出去水的体积和进入瓶内的空气的体积相等(让学生感受水和气体的体积关系)问题:空气出去水是不是会进进来?得出:抽出空气的体积和进入的水的体积相等。
(为后面的实验做铺垫)空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呢?科学家们经过漫长岁月的研究,终于揭开了组成“空气王国成员”的奥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空气的知识。
(一)、空气的组成两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就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
【拉瓦锡实验】(简述拉瓦锡实验的过程)拉瓦锡的结论是: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总体积的1/5。
在19世纪以前,人们深信空气中仅含有氧气和氮气。
后来才陆续发现了氦、氖、氩、氪、氙等稀有气体,才认识到空气中除了氧气和氮气外,还有其他成分。
目前,人们异能用精确的实验方法测定空气的成分。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空气成分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体积分数78% 21% 0.94% 0.03% 0.03%任务二:小组讨论寻找那些实验和现象可以证明空气中水蒸气,二氧化碳,氧气的存在。
1.水蒸气的存在(学生讨论)主要是液化现象2.二氧化碳的存在告知: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教师演示)【学生实验】:向矿泉水瓶中加几滴澄清石灰水后摇晃观察并与前面的现象比较得出: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但含量比较少。
《第三章第1节空气与氧气》学历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八年级下册

《空气与氧气》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学习主题为“空气与氧气”,是初中科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
本课时主要围绕空气的组成、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等方面进行学习,旨在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理解氧气在空气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在日常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作用。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空气的组成及各成分的作用。
(2)掌握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理解氧气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学会鉴别物质的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资源的习惯。
三、评价任务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2. 作业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氧气性质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深度。
3. 单元测试评价:通过单元测试,评价学生对空气与氧气整体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之前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组成及其重要性,进而引入本课主题。
2. 新课学习:(1)空气的组成及各成分的作用。
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了解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性质和作用。
(2)氧气的性质。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支持燃烧、供给呼吸等。
(3)氧气的用途。
结合生活实际,讲解氧气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如动植物的呼吸、燃料燃烧等。
3.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氧气的化学性质,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强调氧气在空气中的重要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测学生对氧气性质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氧气性质的理解。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短文,描述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六、学后反思1. 教师反思:教师需反思本课教学的效果,总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浙教版科学初二下册第三章第一节《空气与氧气》教学设计

浙教版科学初二下册第三章第一节《空气与氧气》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题是在了解空气的成分及其用途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氧气,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和认识规律。
通过学习氧气的性质能更好的理解氧气的用途,同时在做氧气的性质实验时,不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而且学生还能在实验活动的过程中,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为氧气的制取做好准备,也为后续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及制取做好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二、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三、难点:1.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2.培养学生主动观察、思维、动手实验能力、语言表达的完整和准确性。
3.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四、学情分析: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气的化学性质较活泼。
②知道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认识硫、磷、碳与氧气反应的现象、文字表达式。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探究问题方法;②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观察实验现象。
③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养成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
②让学生在五彩缤纷的化学变化中体验,并从中得到知识、能力、体验。
六、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不同的活动,通过启发引导,讨论归纳,科学实验探究方法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并在活动中团结协作共同完成探究任务。
充分利用视频展示台、分组实验以及课件等多种教学手段以达到教学目标。
六、教学用品: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燃烧匙、盛满氧气的集气瓶、酒精灯、滴瓶、打火机、坩埚钳、镊子、烧杯;牙签、硫、木炭、石灰水 七、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一 引入课题【问题讨论】:假如你去登喜马拉雅山,你将准备哪些用品?为什么?结合学生的回答,从学生了解氧气可供给呼吸这一点导出课题。
【追问】:健康的人长时间地吸入纯氧对身体是否有益?【课件展示】:卡片资料――人吸入氧气后,体内进行的是一种缓慢氧化过程,能够不断地放出能量,供给体内各个器官的需要,保持体温恒定在36.5℃.如果长时间吸入纯氧,体内氧化速度过快,放出的热量过多,正常的生理机制发生紊乱,使体温升高,会出现病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节空气与氧气》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性质及用途,能用实验说明空气是混合物。
2.了解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通过氧气的性质理解氧气的广泛用途。
了解氧气是空气中最活跃的成分,也是和我们人类生命最息息相关的部分。
3.了解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了解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的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过氧化氢分解和高锰酸钾加热分解),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仪器名称、装置的连接、检验气密性的方法、收集方法和检验氧气的方法。
了解工业上制
氧的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组成,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联系生活经验,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空气的组成的实验探究,激发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培养合作和勤于思考的科学作风,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2.初步懂得用实验来研究物质性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学会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培养观
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二、重点难点
(一)重点:
1•知道空气的组成,掌握各成分的性质及用途。
2•氧气的主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及用途。
3•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区别。
(二)难点: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三、课型:探究型,多媒体
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上课之前,请同学们猜一个谜语: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说它宝贵到处有,动植物离不了。
没错,谜底就是“空气”,那么,今天呢,我们就来学习探讨一下与我们亲密无间的好朋友一一空气。
(二)教学目标的达成
1•空气的成分
刚才那个谜语里说空气宝贵,我们为什么说它宝贵呢?它里面到底有哪些成分呢?接下来,我们一一来探讨。
首先,我们来进行一个小实验,同学们要注意观察:(实验可以实际操作,分别是二氧化
碳的检测,水分的检测,氧气的检测)。
向学生提问:你在实验中观察到了什么?这些现象又了说明什么呢?
答:锥形瓶中的石灰水缓慢变浑浊,说明空气中二氧化碳,而且含量很少;无水硫酸铜变
蓝,说明空气中含有水分;木条在空气中燃烧,说明空气里含氧气。
通过上述实验中,我们知道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氧气和水分,那么,空中还有其他成分
吗?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首先得出了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
19世纪末,
科学家们又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空气里还有氦、氩等稀有气体,还有一些杂质,如粉尘
花粉颗粒。
我们知道,空气中的氧气与我们息息相关,那么,空气中究竟有多少比例的氧气含量呢?下面我们看一个FLASH。
(多媒体演示P35页的活动)
向同学提问:谁能帮我分析一下这个实验的实验原理?
答:1 )点燃红磷,待火苗熄灭一一将集气瓶中的氧气耗尽
2)打开导管上的夹子,烧杯中的水被推入集气瓶——集气瓶中的气体体积减少,导致相应的压强减少,大气压将烧杯中的水压入集气瓶
3)•瓶内的水位大约在1/5处——说明了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在20%左右
2.空气的作用
前面我们讲了空气的成分组成,现在,我们思考一下在生活中有没有利用这些成分的例子。
(请同学们举例)
下面由老师介绍一下同学们比较陌生的一些用处:
1)氮气:氮气的含量大约占空气的4/5,氮气的性质稳定,在食品保存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比如同学们爱吃的膨化食品等等;液氮可以用于冷冻治疗;它还可以制
作化肥、炸药;氮气还可以保持稳定的汽车胎压,减少轮胎的噪音,延长车胎使
用的寿命。
2)二氧化碳:灭火器,人工降雨,温室栽培。
3)稀有气体:氦、氖、氩、氟、氙、氡。
主要用于保护气,如电灯泡里充入氩气可以减少钨丝的汽化和氧化;还可以制成颜色多样的霓虹灯;气体激光器用于测量和通讯;
液态氦气可获得接近绝对零度(-273.15 C)。
稀有气体的作用远远不止这些,利用前景也很广泛,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参考资料文献。
氧气的性质
【复习】1、“O2”的含义复习
2、什么叫物质的物理性质?它包括哪些内容?什么叫物质的化学性质?举一例说
明。
【实验】观察氧气的颜色和状态及验证氧气的助燃的性质
结论:1、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通常状况下)
――【介绍】:观察气体的方法和闻气味的方法
2、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具有助燃性,能支持燃烧。
【思考】氧气能溶解在水中吗?一一能。
水中的生物就是靠水中溶解的氧气得以生存的。
3、氧气不易溶于水――常温下,1升水中能溶解30毫升的氧气。
4、密度:1.429克/升,比空气的密度略大。
5、较易液化和凝固:变成淡蓝色的液体和雪花状的蓝色液体。
【问题】归纳一下氧气的物理性质:
1.无色、无气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略大,1.429g/L
3.水溶性:不易溶于水。
4.液态—— 1.013 x 105Pa时,-183C,淡蓝色;
固态一一1.013 x 105Pa时,-218C,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四、氧气的制备
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分解过氧化氢
过氧化氢――水+氧气
A、关于过氧化氢俗名双氧水,能与水以任意比混合。
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分数一般以10%—15%为宜,以免反应剧烈而引起事故。
B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加快反应的速度。
【介绍】
(1 )实验装置和操作原理:
仪器:烧瓶、导管、集气瓶、水槽、铁架台、分液漏斗(--用于分离不相溶的液体;
装配气体发生器等反应装置,用于不断向烧瓶中添加液体试剂。
--装配气体发生器,用活塞控制添加剂,加液后关闭活塞,可防止气体冲出漏斗。
)装置:发生装置(左边):常温下进行,注意检查气密性(夹住导管,在分液漏斗中注水,看液面是否下降);装入液体和固体试剂(用漏斗和药匙或纸槽)。
收集装置(右边):收集方法的确定(用排水集气法--凡是不易溶于水的气体适于此法)。
(2)催化剂:是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
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
工业上叫触媒。
特点就是:一变二不变,即改变(不只是加快)反应速率,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化学性质不变。
催化剂具有选择性,不是万能的,液不
是唯一的。
2、工业上制取氧气:
A、分离空气法。
【问题】工业制氧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为什么?
——工业制氧是物理变化。
因为这里只是利用各种成分的沸点不同,把空气中的氧气从液态空气中分离出来。
加压隆溟蕤发『氮气f沸点一L死弋)
[板书]空气一读态空气蒸反〉
氧气t沸点一
【讲述】氮气蒸发后,剩余的主要是液氧。
国家规定储存氧气用的钢瓶一律漆成天蓝色。
B、利用膜分离技术,在一定压力下让空气通过具有复集氧气功能的薄膜,可以得到含氧
量较高的复集氧气。
【学生实验】
实验知识准备:1、装置的装配、连接及气密性的检查
2、固体试剂的取用
3、酒精灯的使用、加热方法
4、排水集气法的操作
实验注意点:1、在正式实验前要先练习一下有关的操作,如排水法收集气体、铁架台的使
用等。
2、思考一些问题:
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1、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可以表示为 A + B+,・・=X
举例说明。
碳和氧气、硫和氧气、氢气和氧气反应
2、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
可以表示为X = A + B+…
举例说明。
水的电解、高锰酸钾分解、过氧化氢分解等
(其它再介绍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
3、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
可以表示为: A + BC = B + AC
演示实验:铁与稀硫酸、铁与硫酸铜发生置换反应
4、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可以表示为:AB + CD = CB + AD
演示实验: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
六、教学目标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