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道德经 第二十章

理解道德经 第二十章
理解道德经 第二十章

第二十章

民①之饥,以其上②食税之多③,是以饥。民之难治④,以其上之有伪⑤,是以难治。民之轻死⑥,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惟道⑦以民生⑧为⑨者,是贤⑩于贵生?。

译文

人民之所以饥苦,是因为统治阶层享用税收过多、厚赋敛、横征苛役、暴敛疲民、重税苦民,所以饥苦。民众之所以难以治理,是因为统治阶层之有伪(非法,非正统;不合法的;窃取政权、不为人民所拥护的),所以难以治理。人民之所以轻生冒死抗争,是因为统治阶层求生往多超过限度(过度贪求生活的骄泰奢侈)过分榨取民力民财(搜刮民脂民膏),所以轻生冒死抗争。惟(为,是,有,以,顺从)道为国计民生而为政以德,是美善于重人贵生。

注释

①民:(1)(指事。从古文之象。古文从母,取蕃育意。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

(2)同本义。

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说文》。按,古文从母。取蕃育也,上下众多意,指事。

民,氓也。——《广雅》。按,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

又如:民夫(被官府征召服劳役的百姓);民户(民家);民居(百姓居住之所);民服(平民的衣服);民宅(民房);民望(民众的希望、心愿;在民众中的声望);民牧(民众的治理者。后指地方的长官);民情(民众的心情、意愿);民役(民众所承担的劳役);民利(民众的利益);民命(民众的意旨;民众的生命;人命);民和(民众和睦团结);民经(人民的规范);民熙物阜(人民安乐,物产富饶。形容升平景象);民害(人民的祸害);民力(人民的财力和劳力);民脂(比喻人民的劳动果实);民膏(比喻人民用血汗创造的财富);民财(人民的财物);民纪(人民行为的准则);民祗(人民所敬畏者);裕民(使民众富裕;教导民众)。(3)民间的。

如:民谣(民间流传的歌谣);民营(民间经营);民语(民间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言语);民狱(民间诉讼案件);民社(民间祭祀土神)

(4)人民,民众,群众。人民:百姓,平民;指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泛指人类。民众:百姓,人民,群众;人民众多。群众:泛指人民大众。

(5)泛指人。

食者,民之本也。——《淮南子》

又如:民性(人的天赋本性)。

(6)指某种人。如:农民(长时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牧民(放牧牲畜并以此为生的人);渔民(以捕鱼为职业和收入来源的人);士民(泛指士大夫

阶层和普通读书人);工民(工人);商民(商人)。

(7)公民。公民:指古代为公之民;谓君主之民,公家之民;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并依据宪法或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谓公共土地上的居民。

②上:(1)(指事。小篆字形。下面的“一”表示位置的界线,线上一短横表示在上面的意思。本义:高处;上面)

(2)同本义。

上,高也。——《说文》

又如:上荣(飞檐。屋檐两端的挑角);上柽(门框上端的横梁);上漏下湿(形容屋舍破旧,不蔽风雨);上网(系在箭靶上方的绳子);上丹田(道家谓人的两眉之间为上丹田);上下肩(上边和下边,也指左右两边)。

(3)上天;天帝。如:上方(天上仙界;皇帝);上仙(天上的神仙);上穹(上天;天帝);上皇(天帝);上神(神灵;天神);上都(指天宫)。

(4)上级;尊长;社会的最高层。如:上户(富家巨室);上厅(官署);上宪(上司;上级官员);上上乘(等级最高的);上位(高位,显达的职位;特指君位,帝位);上冢(指首辅,朝廷大臣);上坐,上席(受尊敬的席位)。

(5)君主;皇帝。如:上用(皇帝用的规格);上裁(皇帝裁定);上国(汉代诸侯称帝室为上国,后多指国都京城);上苑(供帝王打猎、玩耍的园林);上林(泛指帝王的园囿)。

(6)统治阶层;为政者,当权者。统治阶层一般指上层社会人群,与被统治阶层相对,但在人民当家做主人的民主制度社会,被统治阶层翻身做了社会主人,即人民成为统治者后,随着公权力的受托,产生了民众的受托人民主,人民内部逐步形成统治阶层和非统治阶层。统治阶层制宪和通过自己的政党提名民主参选人,非统治阶层选举民主。统治阶层制宪权源自人民主权,人民主权权力有二,另一权力为民众选举权。统治阶层是领导者角色,社会稳定的压仓石。统治阶层的民主化是人民性完整体现,统治阶层的民主化就是制宪和提名民主参选人。

③食税之多:厚赋敛,重赋敛;横征苛役,横征暴敛,暴敛横征,横赋暴敛;享受税收过多,享用税收过多,享受赋税过多,享用赋税过多。

食税:享受税收,享受税赋,享受赋税,享用税收,享用税赋,享用赋税;靠赋税而生活,靠税收而生活。赋税:田赋和捐税的合称,田赋及各种捐税的总称;征收或缴纳租税。税赋:田赋;征收田赋。

多:(会意。甲骨文字形,从二“夕”。表示数量大。本义:多,数量大,与“少”、“寡”相对);众;重,与“轻”相对;超过正确的或需要的数目,过多;过分的;不必要的。厚:重;多。“厚”跟“薄”相对,“重”跟“轻”相对,“多”跟“少、寡”相对。

享受:享用,受用;物质上或精神上得到满足。

享用:受用,享受;使用某种东西而得到物质上或精神上的满足。

受用:谓接受财货作为官府开支;享受,享用;受益,得益;好用;舒适,身心舒服。

横征苛役:滥收捐税,徭役严酷。横征:滥征税捐。

横赋暴敛:强横残暴的征收苛捐杂税,形容反动统治阶级贪婪凶狠、搜刮人民的罪行。暴敛横征:指强征捐税,搜刮人民财富。

横征暴敛:向人民强行征收苛捐杂税,进行残酷剥削;强横的征收捐税,残暴的搜刮民财。敛:收,收敛,收集,征收,搜刮;赋税。

赋敛:田赋,税收;征收赋税。

1)食:(1)(会意。从饣皂,饣声。本义:饭,饭食)。

(2)粮食。

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汉书·食货志》

又如:口中食(吃的粮食);食地(可种粮食的田地)。

(3)食物的通称。食物:吃的和其他东西;偏指吃的东西;吃粮食等。

(4)食禄,俸禄。食禄:享受俸禄。俸禄:官吏的薪给;官吏每年或每月所受的财禄。俸禄是古代皇朝政府按规定给予各级官吏的报酬,主要形式有土地、实物、粮食、钱币等。

(5)吃。如:废寝忘食;食酒(饮酒);食茶(自己饮用的茶);食息(吃饭休息,泛指休息)。

(6)靠着吃饭,赖以为生;引申为依赖、依靠。

尊为公侯,食邑万户。——《汉书·张安世传》

又如:食力(依赖民众的赋税生活);食采(受纳采地的租税);食邑(卿大夫的封地。收封地的租税以供食用,故称“食邑”,或称“采邑”);食俸(官吏每月每岁所受的薪俸。又称“食禄”);食加(靠大夫的田亩增加而生活);食官(靠官府发的粮食而生活);食租衣税(靠收税而生活);食职(靠职务所得而生活)。(7)享受;受。如:自食其果;食征(享用税收);食德(享受先人的德泽);食报(受报答或受报应);食俸(享受俸禄)。

(8)祭献,享祀。

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清·袁枚《祭妹文》

又如:食监(监督膳食制作的官员;汉代陵园所设官名,掌晦望时节祭祀)。

2)税:(形声。从禾,兑(duì)声。本义:田赋,征收的农产品);泛指一切赋税。如:税政(税收政策)、税珰(掌管税收的宦官)、税敛(税收)、税率(计算课税对象每一课税单位应征税额的比率)、税粮(元明两代征收米、麦等实物的赋税)、税项(税收的款项)、税赋(田赋)、税课(赋税)、税厘(海关税和厘金税的合称)、税租(租税。田租和赋税)、税银(税金)。

税收负担简称“税负”,纳税人因履行纳税义务而承受的一种经济负担。西历4世纪初,东晋时代已正式使用“经济”一词。“经济”一词是“经邦”、“经国”和“济世”、“济民”,以及“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治国平天下”的意思。“经济”在中国古代文化和古代文学中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概念,充满了丰富的人文思想和社会内涵,古代名联中一句“文章西汉双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这里的经济就是经纶济世的意思。现代“经济”一词实为我国引进日本人翻译的结果。在清朝末期,日本人掀起工业革命浪潮,接受、吸收、宣传西方文化,大量翻译西方书籍,将“Economics”一词译为

“经济”最早始于西历1862年出版的《日英对译袖珍辞典》。在新文化运动中,日本所学习过的西方文化向中国传播,梁启超最初在西历1902年发表的《论自由》一文中将该词译为“生计”而注明“即日本所谓经济”,自此“经济”一词开始广泛在中国使用。

税负,亦称税收负担,是因国家征税而造成的一种经济负担。税负是国家税收对社会经济发生影响的结果,是国家税收所反映的经济分配关系的一个表现方面。税负,也称为税收负担率,是应交税费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税负,可用两种形式加以表示:(1)税负率,即用税额占税基的比重来表示;(2)税负额,即用绝对量来表示。税负与税法上的纳税义务并不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即其可能是由纳税人承担,也可能是由其他人承担。如各种所得税,其税负一般是由纳税义务人承担;而各种流转税,其税负则可能是由消费者承担。税负的确定,各国税法除了以国家财政收入和管理社会、经济的需要为主要根据以外,在各种所得税等直接税中,通常还根据量能纳税的原则,采用各种累进税率加以确定。税负通常可根据不同情况而分为以下几种:(1)社会总税负和纳税人个别税负;(2)名义税负和实际税负;(3)直接税负和间接税负。负税人是税款的实际负担者。负税人是与纳税人有着密切联系但又相区别的概念。纳税人是纳税的法律主体,负税人则是纳税的经济主体。有些税种,如个人所得税等,税款由纳税人自己负担,纳税人就是负税人;相反,有些税种,如产品税等,其税款随同价格转嫁给其他人负担,因此,税款虽由纳税人缴纳,但纳税人不一定是负税人。负税人是指在经济上实际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在税负不能转嫁的条件下,负税人也就是纳税人;在税负能够转嫁的条件下,负税人并不是纳税人。这时的负税人,是税负归宿,即在税负转嫁的辗转过程中,最终负担税款的单位或个人。纳税人是由国家税法规定的,而负税人则是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所形成的。在农耕经济中,负税人主要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占有剩余产品的农民;在商品经济中则包括生产资料所有者和经营者、劳动力所有者,以及消费者。纳税人按照税法规定缴了税,有时可以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下,将所缴纳的税款转嫁给他人负担。因此,国家在按照负担能力和有关政策制定税率时,不仅要着眼于一定课税客体的纳税人,而且要更加注意着眼于负税人。一般来说,所得税和财产税的税负很难转嫁,纳税人同时又是负税人;而对商品和劳务的课税,容易使税收负担由生产者或销售者转移到消费者或购买者的身上。在这种情况下,负税人与纳税人往往不一致。负税人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国家征税而形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负担。税收负担的主体是负税人,如果指的是一个国家的负税人整体,税收负担就是指这个国家的总体税收负担;如果指的是一个国家的某一经济成分、某一行业、某一阶级阶层、某一企业或个人,那么,税收负担就是指这个国家的某一经济成分、行业、阶级阶层、企业或个人的税收负担。有人把税收负担概括为“纳税人在一定时期内所缴纳的税款”,这尚不够全面。因为:在存在税负转嫁的条件下,纳税人不一定就是负税人;在劳役税和实物税条件下,税收负担也并不表现为缴纳的税款。

④难治:难以治理,难以统治。难:难以。难以:不能﹔不易;几乎不能。

⑤伪:(1)有意做作掩盖真相;假(跟“真”相对),不真实。如:伪言(虚假的言论);伪名(假名);伪行(虚假的行为);伪命(虚假的命令);伪辞(虚假的言辞);伪态(虚伪的态度);伪意(虚假的心意);伪戾(诈伪乖戾);伪俗(诈伪的风气)。

(2)非法,非正统;不合法的;窃取政权、不为人民所拥护的。如:伪政府;伪组织;伪庭(伪朝);伪师(僭伪、非正统政权的军队);伪朝(伪、非正统的王朝)。

(3)违背法则的人为,矫饰,欺诈。如:伪诈(欺诈);伪怠(欺诈懈怠);伪服(骗居尊位);伪人(伪夫。伪善、诈伪之人);伪巧(诈伪奸滑);伪臣

(诈伪之臣);伪民(诈伪的人);伪行(诈伪的行为)。

(4)伪装;假装。如:伪廉(假装廉洁);伪行(假装出某种行为;假装);伪冒(假冒;冒充);伪从(假作同意);伪让(假意谦让)。

(5)“伪”通“为”。《礼记·檀弓下》:“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意谓:夫子假装听不见而过之。为即“伪”(伪装、假装)。--《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

(6)伪造,假作。如:伪易(作假偷换);伪作(假造);伪从(假作同意)。

⑥轻死:以死事为轻,不怕死。

⑦惟道:以道,听从大道,顺从大道,遵从大道,为道,是道,有道。

惟:1)(1)(形声。从心,隹( zhuī)声。本义:思考;思念)

如:惟思(思虑);惟度(思考忖度);惟念(思念;考虑)。

(2)为,是。

万邦黎献,共惟帝臣。——《书·益稷》

不变惟何。——[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

(3)有。相亦惟终。——《礼记》

(4)听从,随从。如:惟惟(听从顺服的样子)

(5)愿,希望。如:惟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任意而为)

(6)在于。德惟善政,政在养民。——《书·大禹谟》

2)〈副〉(1)用来限定范围,相当于“只有”、“只是”。

惟明克允。——《书·舜典》

(2)惟,独也。如:惟一惟精(精诚专事,毫无杂念);惟义是从(只要有道理就坚决服从);惟利是求(一心为利,别的什么都不顾);惟精惟一(精纯专一)。(3)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相当于“又”。如:惟新(更新)。

(4)相当于“犹”、“还”。惟,犹犹也。——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

(5)用在句首,表希望、祈使。

(6)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与”、“和”

告尔四国多方,惟尔殷侯尹民。——《书·多方》

(7)表示顺承关系,相当于“则”。

德威惟畏,德明惟明。——《书·吕刑》

3)〈介〉(1)由于,以。

亦惟汝故,以丕从厥志。——《书·盘庚中》

⑧民生:民众的生计、生活;人的本性;人生;生民,民众;人口生殖。

民生,民是指人民,民生指人民的日常生活事项,例如衣、食、住、行、就业、娱乐、家庭、社团、公司、旅游等。从人权角度看,就是人的全部生存权和普遍发展权。从需求角度看,民生是指与实现人的生存权利有关的全部需求和与实现人的发展权利有关的普遍需求。广义上的民生概念是指,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广义上的民生概念的优点是充分强调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要性和高度综合性,但其明显的不足在于,概念范围太大。狭义上的民生概念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从这个角度看,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

“民生”一词在《左传·宣公十二年》中就有记载,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话语语境中显然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

⑨为:为政。为政以德:为政以德:得道贵德尚法遵循规律实行法治,即“德政”。以:用,依靠,依据;德:得道守法遵循规律。

⑩贤:(1)(形声。字从贝,从臤(qiān),臤亦声。“臤”,左边的“臣”,是竖立的眼睛,意为“奴隶的眼睛”。右边的“又”,是手。下面的“贝”,是钱。眼睛和手,控制钱。本义为“驾驭臣属”,引申为“牢牢掌握”。“贝”指钱币、财富。“臤”与“贝”联合起来表示“牢牢掌握财富”。本义:量入为出的人。会精打细算过日子的人。善于理财的人。理财家。引申义:1.会精打细算。会量入为出。会过日子。2.有理财能力。3.有才能。4.有才能的人。转义:多财)(2)有道德的。(3)尊重;崇尚。(4)良,美善。

?贵生:尊重生命,尊重生灵,注重养生。重人贵生,这是道家、道教学说中最重要的思想,亦是其最有价值的理论成果之一。从《老子》所强调的“摄生”、“贵生”、“自爱”和“长生久视”,《庄子》所说的“保生”、“全生”、“尽年”、“尊生”,《吕氏春秋》所说的“贵生重己”,到《太平经》主张的“乐生”、“重生”,以及其它的道书如《老子想尔注》、《老子河上公章句》、《周易参同契》、《抱朴子内篇》、《西升经》、《度人经》、《悟真篇》等,始终贯穿着重人贵生的思想传统。贵生是人类之美德。“生”,指生命。它来源于自然,并与自然构成有机整体,是“精气之所集也”。生命的结构分为五个层次:(1)命,指道,为始生者;(2)炁,精气,生命的来源;(3)形,生命之形体;(4)神,生命之知、情和意;(5)性,即养成者。《本生篇》说:最初创造生命的是天,使它得到保养和生长的是人。能够保养天所创造的生命而不加损害的人就是天子。天子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保护天赋的生命与人性,这是人间设立官吏的根本原则。人对待生命的正确态度就是“贵生”。应观察天地变化之机,分辨万物生长之利,以促进生命的发展,使万物各尽其年。护养万物、维持生命的最佳状态是圣人的重大责任。

资料

《管子·七主七臣》

原文

或以平虚请论七主之过,得六过一是,以还自镜,以知得失。以绳七臣,得六过一是。呼呜美哉,成事疾。

申主:任势守数以为常,周听近远以续明。皆要审则法令固,赏罚必则下服度。不备待而得和,则民反素也。故主虞而安,吏肃而严,民朴而亲,官无邪吏,朝无奸臣,下无侵争,世无刑民。

惠主:丰赏厚赐以竭藏,赦奸纵过以伤法。藏竭则主权衰,法伤则奸门闿。故曰:泰则反败矣。

侵主:好恶反法以自伤,喜决难知以塞明。从狙而好小察,事无常而法令申曳。不悟,则国失势。

芒主:目伸五色,耳常五声,四邻不计,司声不听,则臣下恣行,而国权大倾。不悟,则所恶及身。

劳主:不明分职,上下相干,臣主同则。刑振以丰,丰振以刻。去之而乱,临之而殆,则后世何得?

振主:喜怒无度,严诛无赦,臣下振怒,不知所错,则人反其故。不悟,则法数日衰而国失固。

芒主:不通人情以质疑,故臣下无信。尽自治其事则事多,多则昏,昏则缓急俱植。不悟,则见所不善,余力自失而罚。

故一人之治乱在其心,一国之存亡在其主。天下得失,道一人出。主好本则民好垦草莱,主好货则人贾市,主好宫室则工匠巧,主好文采则女工靡。夫楚王好小腰而美人省食,吴王好剑而国士轻死。死与不食者,天下之所共恶也,然而为之者何也?从主之所欲也。而况愉乐音声之化乎?夫男不田,女不缁,工技力于无用,而欲土地之毛,仓库满实,不可得也。土地不毛则人不足,人不足则逆气生,逆气生则令不行。然强敌发而起,虽善者不能存。何以效其然也?曰:昔者桀纣是也。诛贤忠,近谗贼之士而贵妇人,好杀而不勇,好富而忘贫。驰猎无穷,鼓乐无厌,瑶台玉哺不足处,驰车千驷不足乘,材女乐三千人,钟石丝竹之音不绝。百姓罢乏,君子无死,卒莫有人,人有反心,遇周武王,遂为周氏之禽。此营于物而失其情者也,愉于淫乐而忘后患者也。故设用无度国家踣,举事不时,必受其灾。夫仓库非虚空也,商宦非虚坏也,法令非虚乱也,国家非虚亡也。彼时有春秋,岁有败凶,政有急缓。政有急缓故物有轻重,岁有败凶故民有义不足,时有春秋故谷有贵贱。而上不调淫,故游商得以什伯其本也。百姓之不田,贫富之不訾,皆用此作。城郭不守,兵士不用,皆道此始。夫亡国踣家者,非无壤土也,其所事者,非其功也。夫凶岁雷旱,非无雨露也,其燥湿非其时也。乱世烦政,非无法令也,其所诛赏者非其人也。暴主迷君,非无心腹也,其所取舍非其术也。故明主有六务四禁。六务者何也?一曰节用,二曰贤佐,三曰法度,四曰必诛,五曰天时,六曰地宜。四禁者何也?春无杀伐,无割大陵,倮大衍,伐大木,斩大山,行大火,诛大臣,收谷赋。夏无遏水达名川,塞大谷,动土功,射鸟兽。秋毋赦过、释罪、缓刑。冬无赋爵赏禄,伤伐五谷。故春政不禁则百长不生,夏政不禁则五谷不成,秋政不禁则奸邪不胜,冬政不禁则地气不藏。四者俱犯,则阴阳不和,风雨不时,大水漂州流邑,大风漂屋折树,火暴焚地燋草;天冬雷,地冬霆,草木夏落而秋荣;蛰虫不藏,宜死者生,宜蛰者鸣;苴多螣蟆,山多虫螟;六畜不蕃,民多夭死;国贫法乱,逆气下生。故曰:台榭相望者,亡国之庑也;驰车充国者,追寇之马也;羽剑珠饰者,斩生之斧也;文采纂组者,燔功之窑也。明王知其然,故远而不近也。能去此取彼,则人主道备矣。夫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

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夫矩不正,不可以求方;绳不信,不可以求直。法令者,君臣之所共立也;权势者,人主之所独守也。故人主失守则危,臣吏失守则乱。罪决于吏则治,权断于主则威,民信其法则亲。是故明王审法慎权,下上有分。夫凡私之所起,必生于主。夫上好本则端正之士在前,上好利则毁誉之士在侧;上多喜善赏,不随其功,则士不为用;数出重法,而不克其罪,则奸不为止。明王知其然,故见必然之政,立必胜之罚。故民知所必就,而知所必去,推则往,召则来,如坠重于高,如渎水于地。故法不烦而吏不劳,民无犯禁,故有百姓无怨于上亦。

法臣:法断名决,无诽誉。故君法则主位安,臣法则货赂止而民无奸。呜呼美哉,名断言泽。

饰臣:克亲贵以为名,恬爵禄以为高。好名则无实,为高则不御。《故记》曰:“无实则无势,失辔则马焉制?”

侵臣:事小察以折法令,好佼反而行私请。故私道行则法度侵,刑法繁则奸不禁。主严诛则失民心。

乱臣:多造钟鼓、众饰妇女以惛上。故上惛则隟不计,而司声直禄。是以谄臣贵而法臣贱,此之谓微孤。

愚臣:深罪厚罚以为行,重赋敛,多兑道以为上,使身见憎而主受其谤。《故记》称之曰:“愚忠谗贼”,此之谓也。

奸臣:痛言人情以惊主,开罪党以为雠除。雠则罪不辜,罪不辜则与雠居。故善言可恶以自信,而主失亲。

乱臣:自为辞功禄,明为下请厚赏。居为非母,动为善栋。以非买名,以是伤上,而众人不知。之谓微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