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以史为鉴 ——读《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有感
观《南京大屠杀》心得体会[合集5篇]
![观《南京大屠杀》心得体会[合集5篇]](https://img.taocdn.com/s3/m/fd392dca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cd.png)
观《南京大屠杀》心得体会[合集5篇]第一篇:观《南京大屠杀》心得体会难堪的历史,其别样价值,在于警示后人、不复前悲。
作为新时期革命军人,应当也必须从中汲取教训,催生力量。
南京大屠杀的惨剧,从反面诠释了国家、战争、军队、军人四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和逻辑关系。
面对南京大屠杀,我不禁要问:战争缘何而来?战争因何而胜?多年未战的我们,若何才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南京大屠杀》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观《南京大屠杀》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一】今天,我看了《南京大屠杀》这部电影,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看着那一幕幕触目惊心的画面,望着那血腥腥的场面,让我不禁心痛起来。
1937年12月13日开始,是日本侵华战争初期,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华民国首都;南京,犯下了大规模屠杀,纵火,强奸,以及抢劫等罪行。
南京大屠杀开始时,进城兵力约五万人,他们对中国的南京人民开始了惨绝人寰的杀戳。
短短六周之内,我们的南京同胞们,竟死去30多万人,一时,南京城到处是搜捕军人的日军队伍,到处是被日军抓捕的中国平民百姓,到处是屠杀中国人民的枪声刀影,到处是中国死难同胞的血和尸山,到处是悲惨的哭号和呼喊……从这之后到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人民还忍受了长达8年之久的抗日战争,中国人民饱受着苦难,他们奋起反击,携手作战,打到日军,终于,新中国成立了,现在我们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2014年12月13日,为纪念南京大屠杀中死去的同胞们,我国举行了第一个国家公祭日,在这天中,习近平主席说;“有了和平稳定,才能实现梦想,让我们携手努力,团结起来,共同创建一个和平的国家,中华民族的发展前景将无比光明。
”当时,会场还放出了象征着和平的白鸽,代表我们的祖国将无比和平。
在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开始时,一位外国人;约翰.马吉拍下了死难者最多的地方:南京的实事影像。
用来拍摄的胶卷长达400英尺,播放时间为115分钟,它记录了当时的真正情景。
现在,轻身经历和亲眼目睹南京大屠杀的中国人已经不多了,让我们活着的,尤其是作为这段历史的证人的一代,有责任把“南京大屠杀”这件中日战争中最突出的惨绝人寰的日军罪行,彻底澄清以对祖先。
勿忘国耻,以史为鉴 《南京大屠杀》读后感1000字

勿忘国耻,以史为鉴《南京大屠杀》读后感1000字导读:读书笔记勿忘国耻,以史为鉴《南京大屠杀》读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吧主昨天有幸听了余秀华的讲座。
她是一位诗人,一位残障人士。
她乐观、深邃,有思考。
她思考时代、文化、学习、个性,当然还有诗歌。
吧主认为她完美地呈现了知识分子应该有的姿态。
其中,她提到学习应该是系统性的学习。
那什么是系统学习呢?她说从碎片化的信息里捕捉到一个点,你详细研究开去就是了。
比如,你在新媒体上看到余光中先生去世的消息,你不是盲目地转发,而是去找到余光中先生的作品读一读,找到余光中先生的生平看一看。
我们这篇的分享者Janie就是这么一位系统学习的人。
文末可以给作者Janie点赞和留言,想要《南京大屠杀》电子书的,可以在公众号对话窗回复“索书”二字,即可得到电子书的获取方式。
今年是南京大屠杀80周年祭。
作为一名90后,对这段历史的了解,仅限于读书时历史课本上近代史的那一个单元。
“30万”和“日本军官的百人斩比赛”成了我结束义务教育生涯后对那段历史留下的唯一印象。
在没看张纯如这本着作之前,对日本士兵那些骇人听闻暴行的感知也只源于多年前读《京华烟云》里对日本士兵玷污老妇幼童的描写。
那些对日军侵华的描写段落曾经给年少的我带来很不好的阅读体验然而当灯光暗下来,在这部除了风声、雨声外很少有背景音的纪录片渲染出来的压抑气氛下,放映厅里没有一个人吃东西。
偶尔有情侣交头耳语,也能在旁人善意的嘘声提示下安静下来。
贯穿整场的唯一噪音,是黑暗中的那些抽泣和吸气声。
勿忘国耻,以史为鉴,不该只是一句口号。
那些在战争中努力挣扎存活下来的人们,在其后的一生中受尽着身体上与精神上的折磨。
然而终其一生,也未能得到日本政府的赔偿,乃至一句道歉。
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又何曾为他们做过什么呢。
2017年12月13日,南京城内有点堵吧,毕竟有30万人要回家。
作者:Janie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读《南京浩劫》心得感悟

读《南京浩劫》心得感悟
《南京大屠杀》是一部令人深思的历史长篇,讲述了1937年
中日战争爆发后,南京市内遭受的惨烈杀戮。
书中描述了数十万民众在夹缝中生活,日军在街头行凶,城中的穷人被日寇杀害,多少人也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了。
之后书中描写了日本侵略者的残忍行径,他们在南京街头把断脚犯人拖行,把孩子们扔入火海,用剑捅砍将士,惨无人道。
这一段段无休止的命运使人们感到不幸、愤怒和绝望。
《南京大屠杀》中的罪恶史诗让我们了解到国与国之间的冲突,8个月中苦难而死去的南京民众,令我们深思人性的弱点。
书
中的描述使我们知晓,即便国际紧张局势,我们也不应当牺牲正义,牺牲常识。
否则的话,人类的痛苦也不会减少,而是会越来越多。
《南京大屠杀》提醒我们要防止腐朽的社会思潮,减少对暴力的释放,珍视对人性的尊重,维护和平与友谊,促进文明文化的交流。
在当今时代,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忘记历史,我们必须要牢记历史,以此来防止悲剧的重演。
读完《南京大屠杀》,我深深敬佩那些经历了南京大屠杀的
老一辈,他们把记忆和真相传承下来,也给我们提出了深刻的教训:和平才是永恒的主题,绝不能忘记历史,要时刻思考,不断向前,维护人类的尊严和幸福!。
《南京大屠杀》读后感600字(精选12篇)

《南京大屠杀》读后感600字《南京大屠杀》读后感600字(精选12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南京大屠杀》读后感6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南京大屠杀》读后感600字篇1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已过去84年了。
历史记载下了这永远的一页。
可是我们对这些又了解多少,知道多少呢?今天我看到了,看到了过去被欺凌的中国,看到了日本的残酷!我为日本在中国所犯的种种惨不忍睹的杀戮感到愤怒,为血染南京的场面而感到沉痛,让我永远记住了这件历史惨案——南京大屠杀。
夜深了,可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望着夜色中的天花板,我的耳畔似乎回荡着30多万冤魂的声声怨怒,这本书给予我的感触实在是数不清......“今日中国的悲催,是大多数年轻人选择性的忘却了那段坎坷岁月,遗忘了曾经所遭受的苦难,盲目而又自私的心系自己!”——这段义愤填膺的文字,便是我对张纯如认知的开始。
黑白照片中的女孩朴素至极,正值花儿一般的风华正茂,脸上却有着与同龄人格格不入的敬畏严肃之意,乌丝似远山般泻下,却又似丁香般的惆怅忧郁。
一个成长于美国的华裔女作家,竟然以如此贴切而又负责任的立场,以如此公正而又清晰的逻辑,向世界真实而又裸露的揭示19世纪中华民族所遭受到的种种不公!以自己宝贵而又短暂的36年光阴作基垫,书撰出这一部以森森白骨为路,以殷红血水承注,痛不欲生的屈辱岁月——《南京大屠杀》。
这本书揭露了南京大屠杀的真相,全面严谨地论述并分析,是一本极有史料价值的著作,对提醒世人勿忘这次亘古未闻的空前惨剧,起到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警世作用。
直至读完这段沉重的历史,我的心依旧不能平静。
我震撼于张纯如如此透彻而又直白客观的历史叙述;我心痛于倒在冰冷刀鞘下的遍地孤魂;我愤懑于帝国主义者所做出的一系列灭绝人性的残酷暴行;我同时也欣慰于在国破山河之际外国友人义无反顾的救赎……“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南京大屠杀!”是啊,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我们不仅要铭记前人创造的骄傲文化,更应铭记南京曾经的屈辱与不幸。
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

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读《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有感不知道为什么我选择了这本书,可能是因为对于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特别感兴趣,所以当下定决心看这本书之后,我马上去图书馆借阅这本书,只是很可惜已经被借走了,但我还是通过电子书阅读了这本书,它确实没有让我失望。
从前因为南京大屠杀让我始终无法谅解日本人当时的行为,但是我对大屠杀一直没有深刻的了解,所以我想这本书应该可以让我更多的了解那段被人遗忘的惨痛历史。
这本书是美籍华人张纯如所著,这是第一本用全英文书写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著作。
张纯如,1968年3月28日出生于新泽西州普林斯顿,是一个典型的连中文都不太会说的美国华人。
原本职业是《芝加哥论坛报》的记者,在一个关于纪念南京大屠杀的受害者的会议上,意识到儿时所听的有关南京暴行的事件是铁铮铮的历史,才决心写一本指在了解事实真相以便汲取教训,警示后人的《南京浩劫》。
在译者的后记中我可以了解到张纯如从来没有称自己是历史学家,也没有将自己的书称为“学术专著”,她称自己为作家,给自己的书的定位是“非小说专著”,并且强调:“我的最大期望是本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激励其他的作家和历史学家调查南京幸存者的经历。
”但是,这本所谓的“非小说专著”,却有着我从未看到过的如此之多的注释,在20多万的正文中,共有将近六百个注释。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本书没有任何虚构的内容,这完全可以与任何学术专著相媲美。
而在我的眼中,甚至比一本历史课本还要真实。
可能由于作者张纯如本身是一名记者,所以她以记者特有的素养,不仅通过档案资料,当事人的笔记,书信,影像资料和相关的研究成果,而且还通过亲身在事发现场对亲历者进行采访,了解事实真相。
(对于一个不会中文的人来说,这确实让人佩服,也足以令很多所谓的历史专家和学者汗颜)而且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调查事件本身,而是为了“汲取教训,警示后人”,其着眼点已经放在了人类的未来。
我看书从来都不会阅读前言,但是当我翻看这本书的时候,它的前言及导言都深深得吸引了我。
被遗忘的南京大屠杀读后感

被遗忘的南京大屠杀读后感------勿忘国耻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已经70周年了!70年的时间转瞬即逝,战火硝烟的岁月年华已经离我们远去。
我们这一代是在和平年代里出生、长大,我们没有经历过那些战争的残酷、那些悲痛欲绝无人诉的绝望和家破人亡时通天彻地无人回应的哭喊!一切对于那场战争的了解,我们都依赖于一份份历史资料和影像照片,通过这些也许我们不能切实体会到那场战争对全中国人民带来的影响。
但是我们不应该、也不可以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忘记战争带来的灾难!在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的历史课本上,都会有关于中国人那段屈辱却自强不息的历史!其中最叫我记忆深刻的便是1937年12月13日发生在南京,震惊世界惨绝人寰的屠杀—南京大屠杀!历史课本上的叙述,让我知道在那里,那个今天风景秀丽人头攒动的城市,在仅仅短短几个月时间就有30万人被残忍坑杀,其余内容却不详尽。
而且最叫人恨得咬牙的事情是日本政府不仅不承认那段历史,还不断在扭曲并美化他们的行为!然而这样却使得我就迸发出更加想要了解这段真实的历史原貌的冲动。
在抗战电影电视剧中有大量的镜头描述过这段历史,但我总觉得不够,所以找到这本美籍华人张纯如所著的《被遗忘的南京大屠杀》,想要借这位美籍华人的眼去了解这段也许描述得更公正的历史。
张纯如小姐是在1997年出版了这本书的,书本用英语记叙了侵华日军在南京期间屠城的罪行。
该书出版的当年,连续三个月攀上畅销书排行榜,再版了15次,印量达50万册,让欧美人也是第一次真正的了解了那段被日本人不断抹杀丧失人性的真实历史。
放下书本,提起纸笔的我并不是想说侵华日军的行为是多么的残暴不仁,也不想评论当时的政府有多么无能懦弱。
真正想写下的是战争结束之后,日本作为战败国,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无故屠杀了那么多人,竟毫无悔意。
非但不正视历史、承认那段历史背景下所犯下的错误,反而却以此为荣。
不但修建了供奉二战时期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日本多位首相甚至还每年参拜。
读《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有感

读《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有感12.13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我无意中翻到一条新闻,讲述的是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如何克服一切困难,记录南京大屠杀,最终让更多人知晓并接受了那段几乎被遗忘的残酷历史。
看完新闻,我对张纯如这一位传奇女性充满了敬畏之情,最终决定拜读她的著作《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
1997年由张纯如撰写的《The Rape of Nanking》在美国出版,2005年中文版《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出版,10年后其日文版也终于在历经曲折后出版。
该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日军占领南京后犯下的一系列惨不忍睹的罪行以及留京的外国友好人士对受难者无私的帮助;第二部分讲述世人所了解的南京大屠杀、日本于南京建立自治政府后采取的政策、对侵华战犯的审判、幸存同胞的命运和至今日本国内不能正视甚至篡改该历史的记录。
在本书最后,作者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日本人对大屠杀的刻意隐瞒和遗忘正是对中国人民,特别是南京幸存者的二次屠杀。
本人也是完全赞同这一观点。
感谢张纯如的这本书,让我对南京大屠杀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个人感想如下:首先,在这场大屠杀里,有许多来自外国的友好人士,他们本有机会逃离灾难,却毅然留在南京,献出自己的力量,甚至生命,然而因为“冷战”,国际格局发生改变,那些曾在南京建立安全区保卫南京难民的外国友人,他们被驱逐出中国,回国后又遭审讯,身心俱伤。
为他们的行动感动,为他们的结局叹息。
其次,本书出版的目的我想应该是有两个,其一,让世人对南京大屠杀有正确的了解;其二,呼吁日本政府真诚反省,而非否认、篡改、抹杀历史,不能正视他们的罪行!至今,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不断在日本战败那天参拜靖国神社,是何居心?作为中国人,虽然南京大屠杀距今80年之久,我们仍应铭记这段历史。
战争已经过去,和平来之不易,吾辈当自强!。
读《南京浩劫》有感

读《南京浩劫》有感被“遗忘”的大屠杀——《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张纯如著)读后感陈芹材41 2014011982 读完这本书,我说不清楚心中什么感受,平静与不平静一起涌上心头,为被世界遗忘的大屠杀而内心不平,为自己还有机会知道真相而平静,78年前的大屠杀,是我们同胞的受难期,持续六周的屠杀与恐怖,不仅使我们的同胞经历了痛苦不堪的生离死别,还让他们带着深深的恐惧了离开人世。
以前,我虽然没有遗忘这个令人恐惧的大屠杀,但如今从一位华裔女作家的笔下了解到一些细节时,我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深深的震撼了。
《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张纯如著)全书是基本是按时间为线索进行材料组织的,里面包含了作者对日本这个民族犯下如此滔天之罪的原因的分析,以及作者亲自采访过的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和当时安全区负责人等的真实描述。
大字之间的小字,都是血与泪的控诉;每章后面好几页的批注,都是确凿的证据;一页一页的读过,我的心一次又一次被震撼,面对遇难者的照片,我不再像以前那样,不敢直视,这不是因为看的多了,内心麻木了,而是,现在,这些证据对我而言,已不仅仅是一些死者恐怖的死相,而是我的同胞们的冤屈,是他们对法西斯的控诉,是对我们的警醒,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沉痛教训。
一个民族的个性或许是与生俱来的,但更多的是随时间而积淀的,不论善也好,恶也罢,归根于历代统治者的态度,他把民族引向善,那么就天下大同,以和为贵;他把国家引向恶,那么民风向恶,损人利己。
不能说日本千百年来崇尚武士的思维习惯一定是错的,从侧面看,这或许是日本民族不认输,忠心的根源,日本武士严于律己,忠心侍主,以集体而非个人来认识生命,这对一个国家的兴盛可以说是很大的优势。
但,日本不知从某时开始,步入了一条偏执的道路,他们从小时候就对小孩进行尚武教育,很多小孩很小就开始接受军事训练,日本学校的管理就像微缩的军营,学校的一些老师也是军官,小孩从小被灌输一种思想——帮助日本实现征服亚洲的神圣使命,以及作为最优秀的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铭记历史,以史为鉴
——读《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有感
其实读完这本书已经很久了,却一直迟迟无法下笔。
心中思绪万千,胸中愤怒难捱,灰色情绪沉重地压在心头,让人胸闷。
每每打算提笔,却总觉得自己粗浅的文字会玷污了这段历史的沉重。
直到今日,才终于敢写出自己的感想。
这本书很伟大,它是迄今为止我看到的对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描写叙述得最详细最触动人心的书,它使我对这一事件的细节和后续有了更多更深层、更新的理解。
张纯如先生将这本书分为十个章节,从事件之前中日双方的战局写起,到全面记叙大屠杀的始末,再到战后审判,现代世界对南京大屠杀的遗忘和日本部分人士对其的否认,可以说全面地还原了南京大屠杀的前因后果及其历史影响。
早在看到书名之时,我便知道这绝对不会是一场令人感到轻松愉悦的阅读经历,毕竟与南京大屠杀相联系的总是苦难与鲜血。
但真正翻开这本书,开始阅读这本书时,就算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我还是一次一次地陷入更深的负面情绪之中。
在书中,我不止一次读到日军对中国百姓灭绝人性的虐待,简直让人不寒而栗。
他们不仅屠杀无辜的百姓、强奸手无寸铁的妇女,他们甚至在暴行后将还在母腹中的胎儿取出来玩弄,或是将婴孩一刀劈成两半……我简直无法想象日军在这片大地上做出如此灭绝人性的暴行时的心态。
但这本书给了我答案,在他们的脸上,只有“胜利者”那自豪骄傲的狞笑,看不到一丝一毫作为人的良知。
但凡他们有一点的良知,也不会有那么多无辜的人含恨死去,也不会有那么多在精神和心灵上饱受创伤的人,以至于至今那些幸存者都还在煎熬中度过余生。
书中有一段话深深地震惊了我:“如果南京的死难者能手牵手,那么这队行列可以从南京一直排到杭州,空间距离约为200英里;他们流出的血液重达1200吨;他们的尸体可以装满2500节火车车皮;如果将这些尸体一一叠起,可以达到74层楼房之高。
”这一个个的数字如同一把把重锤,重重地击打在我的身上,发出“咚咚”的闷响。
我根本无法想象这是怎样的数字,这是怎样的惨状,脑子里是一片的血红,可怕,太可怕了。
我一直以来都很疑惑到底为什么日军会如此残忍的对待中国百姓,多大的仇恨也不至于到此地步吧?这其中的原因大概有很多。
或许是中国士兵的投降致使
日军对中国的鄙视?太多的战俘无法安置?日军军国主义思想?这个问题的答案我并没有在此书中找到。
这也是我对这本书的一点小不满。
日军的种种暴行让我感到愤怒与难以置信,同胞们受的苦难令我心痛不已,然而最令我无法忍受的是日方对待这一历史事件的态度。
就如作者所说:“时至今日,日本仍然是一个失败的国家。
”他们篡改历史,试图抹杀南京大屠杀的存在;他们参拜靖国神社,视那些暴虐之徒为英雄;他们找无数的理由来推脱他们应付的责任,他们甚至拒绝向死去的千千万万无辜的亡灵道歉!这是怎样的态度!这是怎样的政府!难道他们真的以为只要不道歉、不承认,他们做出的丑陋行径就会被世人遗忘吗?他们的良心就不会受到谴责吗?不!历史不会泯灭,“忘记过去的人注定重蹈覆辙。
”
过去的我们太过于弱小,甚至连战后的赔偿款也不敢奢求。
也如书中所说,战后美国由于冷战思维主导,急于扶植日本以对抗苏联而未能对其罪行进行全面清算,不仅纵容日本缺乏反省的行为,更在自身主流社会中也有意无意忽略这段历史。
身为受害方的中国由于意识形态冲突而长期隔绝于外部,加之欧美民众对于亚洲二战“历史”缺乏如同奥斯维辛那样感同身受的认识,于是才有了今日的普遍漠视。
但是现在中国日益强大了,我们的科技、经济、军事实力都在飞速的增强中,我们不需要再像过去一样委曲求全,我们拥有了话语权,我们在世界大舞台上占据了一定地位。
强大便不会受欺负,日本承认历史也是迟早的事。
所以,坚定不移搞经济、搞军事,只有国家强大,民族富强,才能保卫国家,保持和平稳定,人们才能安居乐业。
不忘历史,不是让我们活在仇恨之中,不是让我们敌对日本(或许这是无可避免的);不忘历史,是让我们以史为鉴,是让我们在这场令人揪心的苦难中反思,反思是什么、为什么当时的中国会沦落至此。
以史为鉴,吸取其中的教训,认识到现在的我们究竟应该做什么才能使中国不再是他人手中的羔羊、不再任人宰杀、不再让千千万万中华子女受辱受苦,这才是我们铭记这段历史的最大原因,也是这段历史留给我们最大的财富。
铭记历史,以史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