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变形监测基本原理
基于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输电线路铁塔变形监测

基于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输电线路铁塔变形监测摘要: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输电线路铁塔,变形监测引言:我国是自然灾害比较多的一个国家,所以建立了特殊的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结合自主研发的高精度北斗卫星检测设备,实现对输电线路铁桡的高精准度的监测,但是铁塔可能会出现变形等问题,所以本文主要根据这一问题制定了一些处理方案。
一、概述地质灾害是由于自然地质作用和人为地质作用使地质环境恶化,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或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遭受破坏的灾害事件。
我国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西双版纳地区地质灾害频繁,雨季山体滑坡和外力破坏造成的输电线路铁塔塔基、设备基础沉降及位移、塔身倾斜时有发生。
目前,杆塔基础位移或沉降只能通过人工巡视发现,且隐患治理后,无法进行治理效果的跟踪和评估,严重影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对于重要线路的特殊区段,仅靠人工进行特维,其实效性、准确性无法与在线监测系统相比。
针对这一情况,基于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结合自主研发的高精度北斗监测设备,开发一套低成本、高精度的塔基位移、沉落和位移实时监测系统。
基于现代传感器技术并采用GNSS\LORA\485在内的通讯网络系统等,实现对铁塔状况、地质的实时监测,有效地保障了网络的安全运行。
系统 24 小时全天候监控安全隐患点,及时做出地质灾害预警,为制定处理方案提供依据,将损失降到最低。
二、施工依据及准备1、施工依据1.1现场踏勘情况;1.2《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西双版纳供电局货物买卖合同(输电线路杆塔倾斜在线监测装置)》(合同编号:0930HC1910242);1.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2、施工准备2.1 准备好项目施工所使用的工器具,并确保完好可用;准备好项目施工所使用的材料和设备,并确保材料和设备的规格型号和质量均满足合同要求。
2.2 项目上使用的消耗性材料的采购准备。
gps在变形监测的应用原理

GPS在变形监测的应用原理1. 引言变形监测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工程测量方法,用于监测结构物的形状、位置和位移变化。
传统的变形监测技术常常需要使用复杂的仪器和设备,但近年来,GPS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快速、准确且实用的变形监测方法。
2. GPS概述全球定位系统(GPS)是一种基于卫星导航的技术,用于确定地球上任意地点的精确位置和时间。
GPS系统由一组卫星、地面控制站和用户接收器组成,广泛应用于导航、测量和地理信息系统等领域。
3. GPS变形监测原理GPS变形监测是利用GPS接收器测量目标结构物的位置变化和速度变化。
基本原理是通过对目标结构物上设置的GPS接收器进行定位测量,然后对所得到的位置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以获得结构物形状、位置和位移信息。
3.1 GPS定位测量原理GPS定位测量是通过接收卫星发出的信号,计算接收器与卫星之间的距离然后进行三角测量以确定接收器的位置。
GPS接收器接收到来自不同卫星的信号后,利用信号传播的时间计算出卫星与接收器的距离,然后利用多边定位原理计算接收器的位置。
3.2 GPS测量数据处理原理GPS测量数据的处理包括环境误差改正、数据滤波和数据解算等过程。
首先,由于GPS信号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大气延迟、电离层延迟等因素的影响,需要对数据进行环境误差改正。
然后,通过采用滤波算法对数据进行平滑处理,消除异常值和噪声。
最后,利用解算算法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解算,获得结构物的位置和位移信息。
4. GPS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GPS在变形监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列举几个典型的应用场景。
4.1 建筑物变形监测建筑物是最常见的变形监测对象之一,借助GPS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建筑物的变形情况,包括沉降、扭转和位移等。
通过在建筑物上设置GPS接收器,可以连续监测建筑物的形变情况,并及时发现结构异常。
4.2 桥梁变形监测桥梁是另一个重要的变形监测对象。
利用GPS技术可以实时监测桥梁的位移和形变,及时掌握桥梁的安全状况。
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工作原理

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工作原理北斗卫星定位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它是由一组卫星、地面监测和控制站以及用户设备组成的系统。
北斗卫星定位系统主要由导航卫星、地面监测和控制系统以及用户设备三部分组成,通过这三部分的协同工作,实现了对全球范围内的定位、导航和时间服务。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的工作原理。
北斗卫星定位系统采用了主动式的卫星导航技术,其核心是通过卫星信号进行导航和定位。
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由一组卫星组成,这些卫星以不同的轨道高度和轨道倾角分布在地球轨道上,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导航覆盖。
地面监测和控制系统负责对卫星进行轨道测量、时钟校准、信号传输和故障诊断等工作,保证了卫星信号的可靠性和精准性。
用户设备通过接收卫星信号,计算出自身的位置、速度和时间等信息,实现了定位和导航功能。
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概括为,卫星发射导航信号,用户设备接收信号并计算自身位置,地面监测和控制系统对卫星进行监测和控制,保证卫星信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具体应用中,用户设备通过接收多颗卫星的信号,利用三角定位原理计算出自身的位置和速度,实现了高精度的定位和导航功能。
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的工作原理基于精密的卫星轨道测量、时钟同步和信号传输技术,通过卫星信号的接收和处理,实现了对用户设备的定位和导航服务。
同时,地面监测和控制系统对卫星的监测和管理,保证了卫星信号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在航空航天、海洋、陆地交通、测绘和军事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总的来说,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基于卫星导航技术,通过卫星信号的接收和处理,实现了对用户设备的定位和导航服务。
地面监测和控制系统保证了卫星信号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的不断推广,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将在各个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毫米级精度变形监测算法与实现 学位论文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毫米级精度变形监测算法与实现摘要:研究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毫米级精度变形监测算法。
首先改进了TurboEdit 方法,以能够探测到1周的小周跳;针对BDS星座结构给出更为高效的独立双差观测值搜索方法;对于模糊度固定,采用决策函数和序贯模糊度固定相结合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研制了BDS变形监测软件。
最后,利用变形监测试验平台的实测数据,从星座分布、解算精度等方面分析了BDS在变形监测中应用的可行性。
结果表明,目前在试验区域内BDS与GPS在卫星几何分布等方面基本相当。
BDS的短基线解算精度略低于GPS,但仍可达到平面1 mm以内、高程2 mm以内的精度水平。
关键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变形监测软件实现精度分析Abstract: The deformation monitoring algorithm with millimeter level precision based on 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BDS) was researched. The TurboEdit method was improved to detect small cycle slips, e.g. 1 cycle. Focusing on BDS constellation, a more efficient algorithm used to construct double-differenced observations was developed. The Bootstrap+Decisionfunction method was utilized to improve the probability of biases fixing. Based on the improved algorithm above, a deformation monitoring software based on BDS was achieved. Afterwards, the availability of BDS in the field of deformation monitoring was analyzed in terms of satellites distribution and precision and accuracy of solutions, utilizing the observations acquired from the experimental platform. The conclusion was drawn that currently BDS is similar to GPS in terms of satellites distribution in the test area. The precision of short baselines derived from BDS is better than 1 mm for the horizontal components, better than 2 mm for the vertical components, which is still a little lower than GPS.Key words: 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System deformationmonitoring softwareachievement precision analysis随着各种大型结构体的大量涌现以及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变形监测研究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变形监测理论和技术方法也在迅速发展。
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工作原理

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工作原理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全称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发、建设和运营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它由卫星系统、地面控制系统和用户终端组成,能够为全球用户提供高精度定位、导航和时间服务。
北斗系统的工作原理如下:一、卫星系统北斗系统由一组位于太空中的卫星组成。
这些卫星根据不同的轨道分为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
地球同步轨道卫星通常由3颗组成,分别位于东经140度、北纬35度、北纬55度的位置,它们的轨道高度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可以保持相对于地球表面静止不动;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则以倾斜轨道方式绕地球运行,每颗卫星的轨道倾角相差1.4度。
这些卫星通过无线电信号与用户终端进行通信,向用户发送导航定位信号,接收用户的定位信息。
二、地面控制系统北斗系统的地面控制系统主要由监测测量站、数据处理中心和通信链路组成。
监测测量站用于跟踪和控制卫星,收集卫星发出的导航信号,并测量卫星的位置和时钟误差。
数据处理中心主要负责对卫星传回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并生成相应用户所需的导航信息和时间信号。
通信链路则用于卫星和地面系统之间的数据交互和通信。
地面系统对卫星的运行进行监控和控制,保证卫星系统的正常运行。
三、用户终端北斗系统的用户终端主要用于接收和处理卫星发送的导航信号,完成定位、导航和时间服务功能。
用户终端根据接收到的导航信号,通过计算与多颗卫星的距离和位置关系,确定自身位置。
用户终端可以是移动终端,如手机、车载导航设备等;也可以是固定终端,如测绘仪器、农业机械等。
用户终端通过与卫星进行双向通信,可以获取全球范围内的定位和导航服务。
北斗系统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概括为:卫星通过卫星系统向地面传回导航信号,地面系统利用地面控制系统对卫星进行监控和控制,用户终端接收卫星发送的信号并进行处理,最终实现定位和导航功能。
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工作原理的核心是卫星间测距和地球上用户终端与卫星之间的测距计算。
用户终端通过接收不同卫星的信号,利用卫星发射信号的时间和信号传播速度计算出与多颗卫星的距离,并结合卫星的位置信息进行计算,最终确定用户的位置。
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工作原理

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工作原理北斗卫星定位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发和运营的卫星导航系统,能为全球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性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
它由一系列卫星、地面控制系统和用户终端组成,为各行各业提供了广泛的应用。
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的工作原理需要经历三个基本过程:卫星发射与轨道部署、导航信号发射与传播、用户接收与处理。
1. 卫星发射与轨道部署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的卫星数量不断增加,目前已具备全球定位能力。
这些卫星按照特定的轨道进行部署,以实现对全球的覆盖。
卫星包括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它们通过发射入轨并控制轨道姿态,确保系统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提供可靠的定位服务。
2. 导航信号发射与传播北斗卫星发射出一定频率的导航信号,包括定位和授时信息。
定位信号主要通过导航星座中的多个卫星传播,传播过程中会经过大气层的影响而略有延迟。
北斗系统建立了地面监测和辐射校正站,通过实时监控并校正延迟误差,提供更精确的导航信号。
3. 用户接收与处理用户终端设备接收到卫星发射的导航信号后,通过接收天线将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并经过放大和滤波等处理得到带有定位信息的信号。
然后,用户设备通过解码和处理这些信号,计算出自身的具体位置坐标。
用户可以通过北斗定位终端设备、手机APP等方式实现定位和导航功能。
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可以实现多种定位方式,包括单点定位、差分定位和动态定位。
单点定位使用单一接收机进行,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精度;差分定位则通过引入测量基准站的改正值,提高定位的精确度;动态定位则适用于需要实时更新位置信息的应用场景。
除了基本的定位功能,北斗卫星定位系统还可以提供精准的时间同步服务。
通过接收卫星发射的授时信号,用户可以获得高精度的时间信息,满足各行业对时间同步的需求。
比如,金融交易、电力系统调整等对时间精度要求极高的领域,都可以借助北斗系统来实现精准的时间同步。
总之,北斗卫星定位系统是一项集卫星发射与轨道部署、导航信号发射与传播、用户接收与处理为一体的系统。
北斗卫星定位技术在边坡位移监测中的应用

北斗卫星定位技术在边坡位移监测中的应用摘要:为了更好地应用北斗定位系统进行边坡监测,研究人员在一降雨蠕变型边坡上布设了北斗监测设备,并通过4G无线传输模块和太阳能供电实现了自动化监测。
监测数据通过北斗定位系统收集并传输到后台服务器,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经过一段时间的自动化监测,研究人员发现,北斗定位系统监测结果与全站仪监测数据吻合较好,说明北斗定位系统可以应用于边坡的自动化监测中,可以提高监测精度和效率,同时还可以减少人工监测的工作量和成本。
关键词:北斗卫星定位技术;边坡位移监测;技术应用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逐渐应用于各工程领域,在桥梁形变监测、公路边坡监测、大坝监测、滑坡监测等工程中,充分证明了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的工程可行性。
1北斗定位原理北斗和GPS是现代导航系统中最常用的两种系统,它们在技术细节上存在着一些不同。
其中最显著的差别是它们使用的坐标系不同。
北斗采用的是CGCS2000坐标系,而GPS采用的是WGS84坐标系。
这意味着,相同的位置在这两个系统中可能会有微小的差别。
另一个重要的差别是GPS和北斗的时间系统不同步。
实际上,它们之间存在14秒左右的时间差距。
这个差距在一些应用中可能并不重要,但在一些需要高精度的应用中却是无法忽视的。
因此,在使用这些导航系统时,需要注意这个时间差异可能导致的误差。
为了提高北斗测量的精度,通常采用RTK技术。
RTK技术是一种基于差分GPS的测量技术,它可以通过设置基准站和流动站来实现高精度的测量。
在实际应用中,基准站通常被置于一个稳定的区域上,以确保测量的精度。
同时,对测量的数据进行后处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数据的处理,可以进一步提高测量的精度。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测量数据后处理会有一定的滞后,因此需要注意基准站的稳定性。
在静态位移测量中,要求测量精度达到毫米级别。
因此,在使用北斗和GPS进行测量时,需要注意这些技术细节,以确保测量的精度和准确性。
2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2.1卫星的可见性分析根据伪距单点定位的计算模型,当观测卫星数少于4颗时无法解算准确的位置,因此首先对4个测站观测时段内北斗和GPS的可视卫星数进行分析。
基于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的形变监测系统及应用

仃" L f i -
通
l 4 ,
1 、 I l ’ 订 r I 功化 、 怵… t A … ' H , ) I J 系
测 、惭
统 ,I , J ‘ 以 满 址 筑 彤
l l  ̄ i ; i b ! ' J 、 人 I ¨ I ¨ / , ; I ! i J 、
量结 果的客 观性 和可靠性 ;大范 …
内精度较高 ,在基线长度大 丁 l O k n I 时 ,其 相 对精 度 可达 到 | 0 - 6  ̄ l 0 ‘ 。 ,
航 人地
i U 优 f 0 统 人地 删
f ,, 『 …一 I L …I 系统
智 能 监 控
图 1 形 变 监 测 系统 设 计 图
J : f 1 0 J J 【 E I ・ J j . 』 , i f 曲 系7  ̄ P i ' . j l 域 肜 : l i f : 7  ̄ ! q 汁儆八 【 I J ‘ 以
统 .J - I  ̄ . 1 t : : ’ I 洲 系统 的 J .
二 、 系 统 设 计
J J — I L t . 地J l 卅 系 统 的 彤 : 0 系统 i 山, 』 1 I 域 : I
~
洲, I 1 ( ,采J t J 北 l - l , 舣 系 统 f ’
数 据采 集 子系 统
辅助 支 持 子系 统
皿
厶
口
运 f j 『 { ’ , 4 f ,将, I L ? I . 心川 J 肜 测锄城 , : l 仪 、裂缝 、
一 一 ~ 一 一 ~ “ 一 俐 一 一 , ¨ 一 一 、 一 _ l
【 = I : 』 f I } f I 、 湾J l i i l ‘ f 统f 感n 1 1 V ¨ , ' 介, 他 敞 l ' i " J f 0 统 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统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 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的国家重要 空间基础设施。
北斗系统优点
北斗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抗遮挡能力强。北斗系统空间段采用三种轨道卫星组 成的混合星座,高轨卫星更多,抗遮挡能力强。 多频点导航信号。北斗系统提供多个频点的导航信号, 能够通过多频信号组合使用等方式提高服务精度。 具备导航和通信能力。北斗系统融合了导航与通信能 力,具有实时导航、快速定位、精确授时、位置报告 和短报文通信服务五大功能。
选择合适的测站,避开易产生多路径的环境
数据处理上
加权,参数法,滤波法,信号分析法
多路பைடு நூலகம்效应削弱方法
选择合适的测站
避开易产生多路径的环境,在实际选址安装设备时要注意 以下几点:
• 远离大面积的水面。灌木丛、草地能够较好吸收微波信号, 是较理想的设站地址。 • 不宜选择在山谷和盆地中建站。以避免反射信号从天线抑 径板上方进入天线。 • • 避开高层建筑物和较高的树木。 避开高压输电线路。卫星信号是电磁波,高压输电线会对 信号产生影响。
多路径误差是北斗监测中一种重要的误差源,严重影响测量的精度。
多路径效应削弱方法
硬件上
采用抗多路径误差的仪器设备:
• 抗多路径的天线:带抑径板或抑径圈的 天线,极化天线
• 抗多路径的接收机:窄相关技术 MEDLL(Multipath Estimating Delay Lock Loop)等
观测上
电离层、对流层延迟
电离层、对流层延迟
卫星信号经过电离层和对流层时 信号的路径会发生折射,传播速 度也会发生变化。
现实
理想
改正方法:
• 在变形监测中通过基准站和监 测站差分消除
接收机
• 采用无电离层组合算法
多路径效应
多路径(Multipath)误差
被测站附近的物体所反射的卫星信号 (反射波)被接收机天线所接收,与 直接来自卫星的信号(直接波)产生 干涉,从而使观测值偏离真值产生所 谓的“多路径误差”。 多路径效应 由于多路径的信号传播所引起的干 涉时延效应称为多路径效应。
卫星星座
主要覆盖亚太地区
2 北斗定位的基本原理
(X,Y,Z)
(x,y,z)
已知点:卫星位置(X,Y,Z)
未知点:待测点(x,y,z) 观测量:卫星到接收机天线的距离(D)
D=电波传播时间*光速
观测方程: D2=(X-x)2 +(Y-y)2+(Z-z)2+(t*c)2 四个方程解四个未知数:观测四颗以上卫星才能求出三维坐标
关键算法:载波相位差分 双差:站间、星间各求一次差(共两次差) 特点:
消除了卫星钟差影响 削弱了电离层折射影响 削弱了对流层折射影响 削弱了卫星轨道误差的影响 消除了接收机钟差的影响
双差算法假设基准站和监测站上空的电离层和对流层情况相同, 在项目中监测站与基准站距离在5km以内最佳
谢谢! 请批评指正!
3 北斗定位的误差来源
卫星有关的误差
卫星轨道误差 卫星钟差 相对论效应
传播途径有关的误差
电离层延迟 对流层延迟 多路径效应
接收设备有关的误差
接收机天线相位中心的偏移和变化 接收机钟差 接收机内部噪声
卫星相关的误差和接收机设备相关误差可以通过模型消除或作为未知参 数进行估计,对监测影响最大的误差是传播途径相关误差。
北斗变形监测基本原理
目录
01
02 03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介绍 北斗定位的基本原理
北斗定位的误差来源 北斗变形监测基本原理 北斗解算精度介绍
04
05
1 北斗导航系统简介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着眼于国家安全 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主建设、独立运 行的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和美国的GPS系统、俄罗斯的格 洛纳斯系统以及欧盟的伽利略系统一起, 共同被联合国确认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四 大核心供应商。
4 北斗变形监测基本原理
变形监测的精度要求高,所以并不能采用简单定位方法。 在变形监测中采用载波差分算法。
工作流程: 北斗基准站和监测站接收卫星信号,并 将收到的卫星信号调制成原始差分数据 接收机通过DTU利用GPRS网络将数据实 时发送到数据处理中心 数据处理中心对数据进行解码、解算, 并展示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