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力学变化量专题解读-
力学变化量问题ppt课件

.
液面升降计算问题
当放置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 发生变化时,引起液面的升高或降低, 从而导致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发生 相应变化,一般计算程序是: ∆V排=∆ F浮/ρ液g •∆h = ∆V排/S容 •∆p =ρ液g ∆h
.
盛满水的容器底面积为4×10-3m2,高为 0.5m,物体重是3N,体积是5×10-4m3. 求:(1)绳子拉着物体静止时,绳子受 到的拉力是多大? (2)把绳子剪断后,当物体静止时,物 体受到的浮力是多大? (3)把绳子剪断后,当物体静止时,水 对容器底的压强多大?
.
• 11、木块体积500cm3,质量300g,用线拉 着浸没在盛水的柱形容器中,容器底面积 100cm2,此时水深30cm,若剪断绳子,木 块静止后,水对容器底的压强为多少?
.
• 14、体积500cm3的木块漂浮在水面上, 它浸入水中的体积300cm3,则该木块
密度是__6_0_0__kg/m3;若在木块上放一
力学变化量问题
.
液面变化专题:
液面的变化由V排的变化的引起的。 V排变大,液面上升, V排变小,液面下降。 根据F浮 = ρ液 g V排 V排变化可由F浮 的变化得到
.
如图1所示,一个 小船中放有ABC 三个小球,小船 和球一起漂浮在 水面上,其中A球 密度小于水,B球 密度等于水,C球 密度大于水,小 船可以自由的漂 浮在水面上。
AB C
.
1)只将A球放入 水中, 则A球
(填浮沉状况), 液面 (填“上 升”或“下降”
或“不变”)
AB C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只将B球放入 水中, 则B球
(填浮沉状况), 液面 (填“上 升”或“下降”
中考物理备考力学篇必备知识点

中考物理备考力学篇必备知识点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物体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在中考物理考试中,力学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为了帮助同学们备考力学,下面列举了中考物理力学篇的几个必备知识点。
一、运动学1. 位移和速度位移是指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位移大小和方向。
速度则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改变的位移大小和方向。
它们的计算公式分别为:位移:Δx = x2 - x1速度:v = Δx / Δt其中,Δx表示位移的变化量,Δt表示时间的变化量。
2. 加速度和运动图象加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改变的大小和方向。
物体的运动可以用速度-时间图象来描述,根据图象的斜率可以计算出物体的加速度。
加速度的计算公式为:加速度:a = Δv / Δt其中,Δv表示速度的变化量,Δt表示时间的变化量。
二、动力学1.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它陈述了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直到有外力作用才会改变运动状态。
2.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力之间的关系。
它的数学表达式为:F = m * a其中,F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3. 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也被称为作用-反作用定律,它陈述了任何两个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必然相互作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三、静力学1. 平衡条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下时,合力和合力矩都必须为零。
合力的平衡条件是分量合力的合成为零,合力矩的平衡条件是物体对某个转轴的合外力矩为零。
2. 支点的作用在支撑物体时,支点的作用是保持物体平衡,并且产生与物体受力相反的反力。
四、动能和势能1. 动能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动能的计算公式为:动能:E = 1/2 * m * v^2其中,m表示物体的质量,v表示物体的速度。
2. 势能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
常见的势能有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和化学能等。
人教版中考物理二轮复习 中考难点专题—浮力变化量问题 课件16张

•
3. 从作者的描述看,作者的观察敏锐 ,记忆 超强, 对现象 世界十 分倾心 ,对大 自然的 声音、 气味, 社会上 的人与 事怀有 浓厚的 兴趣。 他把大 自然与 社会生 活称为 一本“ 大书” ,他从 这本“ 大书” 中学到 了许多 书本上 没有的 东西, 他在自 然和社 会中倾 心体验 ,尊重 生命本 真的做 法,并 非不爱 学习, 而是为 了更好 的学习 。
变化量是
△p1=FS1
能力拓展题
7.一个底面积为50 cm2的烧杯装有水,将一个木块放入烧杯的水中,木块
静止时水深h1=10cm,如图8甲所示;把一个小石块放在木块上,水深 h2=16cm,如图8乙所示;若将小石块放入水中,水深h3=12 cm,如图8丙 所示,则小石块的密度ρ石为 3×103 kg/m3。(g取10N/kg)
沉到容器底部,如图丙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BD)
A.金属块的密度 B.金属块的密度
ρ金属= ρ液(G0-F1) ρ金属= ρ液GG00
G0-F
C. 甲 、 乙 两 种 情 形 相 比 较 , 液 体 对 容 器 底 的 压 强
变化量是
△p=
G0 S
D. 乙 、 丙 两 种 情 形 相 比 较 , 容 器 底 对 桌 面 的 压 强
面的变化情况; (4).并求此时水对容器底部压强的变化。
4、圆柱形容器置于水平地面(容器重20N),容器的底面积为0.2m2,内盛30cm深 的水。现将一个底面积400cm2、体积4000cm3均匀实心圆柱体放入其中。如图
甲所示,物体漂浮在水面,其浸入水中的深度为5cm;当再给物体施加一个竖直向
下 大 小 不 变 的 力 F以 后 , 物 体 最 终 恰 好 浸 没 于 水 中 静 止 , 如 图 乙 所 示 。 (p 水 =1.0×103kg/m3,g取10Nkg)则: (1)物体受到的重力是多少? (2)物体浸没水中静止时容器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少? (3)从物体漂浮水面到浸没水中静止的过程中物体下降了多少厘米? (4)物体物体浸没水中静止时水对容器底面的压强是多少?
九年级物理公式力学知识点

九年级物理公式力学知识点物理是一门研究自然界各种现象的科学,而力学则是物理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部分。
在九年级的物理学习中,学生们将会接触到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公式。
本文将简要介绍一些九年级物理公式力学知识点。
一、速度和加速度速度和加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重要物理量。
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移动的距离,而加速度则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率。
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为:速度(v) = 位移(s) / 时间(t)加速度(a) = 速度的变化量(dv) / 时间(t)二、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是力学中最著名的公式之一,它描述了物体运动的原因。
公式如下:力(F) = 质量(m) ×加速度(a)这意味着物体的运动状态取决于两个因素:物体的质量和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的大小。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如果给定物体的质量和受力情况,我们就能够计算出物体的加速度。
三、重力加速度重力加速度是指物体在自由下落过程中受到的加速度。
地球上的重力加速度约为9.8米/秒²。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我们可以得到下面的公式:重力(G) = 质量(m) ×重力加速度(g)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计算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
四、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是描述力的相互作用的定律,它表明存在着一个作用力和一个反作用力,且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这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作用力(F1) = -反作用力(F2)这个定律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敲击物体时手会感到反作用力的存在。
牛顿第三定律还告诉我们,力同时作用在两个物体之间,而不是只作用在其中一个物体上。
五、功和功率功是描述物体受力移动时所做的工作的物理量,功的大小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功(W) = 力(F) ×位移(s) × cos θ其中θ为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之间的夹角。
功率则是描述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的多少,它的公式为:功率(P) = 功(W) / 时间(t)功率告诉我们能量转化的速度,也就是单位时间内能量的转移量。
中考物理物体的运动与力学知识点总结

中考物理物体的运动与力学知识点总结物体的运动是物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而力学则是解释物体运动的重要学科。
在中考物理考试中,对于物体的运动与力学知识点的掌握是非常关键的。
下面将对中考物理物体的运动与力学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一维运动1. 直线运动直线运动是物体运动的一种基本形式,可以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两种情况。
(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相等时间内移动的距离相等,速度保持不变。
(2)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相等时间内移动的距离不等,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2. 加速度加速度是物体运动状态的重要描述指标,定义为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的量。
加速度可以分为正加速度和负加速度两种情况。
(1)正加速度:物体速度随时间的增大而增大。
(2)负加速度:物体速度随时间的增大而减小。
3. 速度与加速度的图像速度-时间图像可以用来描述物体的运动规律。
在速度-时间图像中,直线表示匀速运动,曲线表示变速运动。
而加速度-时间图像则可以用来描述物体加速度的变化情况。
二、二维运动1. 平抛运动平抛运动是物体在垂直方向上受重力作用而在水平方向上做匀速运动的一种运动形式。
平抛运动的轨迹是抛物线。
2. 斜抛运动斜抛运动是物体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都受到外力的作用而进行的运动。
通过分解物体的速度向量,可以将斜抛运动分解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个独立的运动。
三、力学定律1.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它描述了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作用于它。
2.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即F = ma。
3. 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描述了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力的特点。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四、摩擦力与滑动摩擦1. 摩擦力摩擦力是两个接触物体之间存在的一种力,它的方向与物体接触面的切线方向相反。
力学公式九年级物理知识点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复习导学案【常识】王勃(650~675年),唐代诗人。
字子安。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初唐四杰”之冠。
体裁:五言律诗。
律诗四联,即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偶句押韵,中间两联两两对偶。
【注释】之任蜀川:到蜀地去上任。
城阙:指长安。
辅:拱卫。
三秦:指关中地区。
项羽灭秦后,把秦故地分封给秦王朝的三名降将,故称三秦。
不风烟:风尘烟雾,指极目远望时所见到的景象。
五津:指岷江上的五个渡口,即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这里代指蜀川。
津:渡口。
宦游:出外做官。
比邻:近邻。
古时五家相连为比。
无为:不要。
歧路:岔路。
儿女:恋爱中的青年男女。
沾巾:泪沾手巾,指挥泪告别。
背景探索本诗选自《王子安集注》卷三,是作者在长安的时候写的。
少府,县尉的别称。
蜀州,今四川崇州。
杜少府将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王勃赠送给杜少府这首送别诗。
整体感知这首诗是送别诗中的名作,一洗往昔送别诗中离别的低沉凄苦,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首联写送别之地和友人的去向,长安被辽阔的三秦大地所“辅”。
用“辅”字突出了雄浑阔大的气势。
用“望”字将秦蜀二地联系起来。
暗寓了情别的意思。
颌联诗人与友人同病相怜,两人情感共鸣。
诗人劝慰友人。
既然离乡“宦游”,离别是常事,不必感伤。
颈联蕴含着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空间的哲理,表观出诗人乐观旷达的态度,与友人深厚的友谊。
尾联慰勉友人不要为离别泪沾手巾,而要心胸旷达,坦然面对。
“歧路”与送别相呼应。
写法举要1.清新质朴的风格和开阔明朗的意境体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此诗虽为送别诗,却一洗古代悲凉、哀怨、缠绵之调,清新中透出质朴,表现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首联的“辅三秦”,意境开阔,气势宏伟;颈联中的“天涯若比邻”,使心胸之豁达、情谊之真挚深厚尽现纸上,也形象地表现了作者不拘泥于儿女情长的高远志向和不平凡的胸怀抱负1.自然流畅的语言和高度凝练的名句使此诗独树一帜从诗体看,此诗是-首五言律诗,但“辅”“望”“海内”“天涯”“儿女”等口语化的词语使诗句自然、流畅,极易上口诵记。
中考物理力学模块总结归纳

中考物理力学模块总结归纳物理力学是中考物理重要的一个模块,涉及到运动学、力学和功与能等内容。
下面将对中考物理力学模块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和理解相关知识点。
一、运动学1. 位移和速度运动学研究的是物体的位置和速度如何随时间变化,其中最基本的概念是位移和速度。
位移是指物体从出发点到终点的位移变化,用Δx表示,速度是物体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变化,用v表示。
位移和速度的计算公式如下:位移:Δx = x终点 - x起点速度:v = Δx / Δt2. 加速度加速度是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用a表示。
在匀变速运动中,物体的平均速度和加速度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求得:平均速度:v = (v0 + v) / 2加速度:a = (v - v0) / t3.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是力学的基本理论,包括三个定律: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
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其上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任何作用力都存在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二、力学1. 力的分类力的分类主要包括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接触力是指物体之间有直接接触产生的力,如摩擦力、弹力等;非接触力是指物体之间没有直接接触而产生的力,如重力、电磁力等。
2. 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是指将多个力合成为一个力的过程,力的分解是指将一个力分解为多个力的过程。
两者的关系可由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法则进行计算。
3. 弹簧力与胡克定律弹簧力是指弹簧在伸长或压缩时所产生的力,它与弹簧的伸长或压缩量成正比。
根据胡克定律,弹簧力的大小与伸长或压缩的位移成正比,与弹簧的刚度常数成正比。
4. 摩擦力摩擦力是物体间相对运动或准备相对运动时产生的一种阻碍力。
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静摩擦力是物体相对运动前的抵抗力,动摩擦力是物体相对运动时的抵抗力。
三、功与能1. 功的定义与功率功是指力对物体所做的力学量,定义为力乘以位移,用W表示。
九年级物理变形式知识点

九年级物理变形式知识点物理学中的形变是指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发生的变形过程。
在九年级物理学中,我们将学习不同形变形式及其相关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九年级物理变形式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I. 弹性形变弹性形变是当外力作用于物体时,物体会发生可逆的形变,并在外力消失后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弹性形变符合胡克定律,即形变与外力成正比。
1. 弹性形变的基本概念弹性形变包括拉伸形变和压缩形变。
拉伸形变是物体沿一定方向拉伸而发生的形变,压缩形变则是物体沿一定方向收缩而发生的形变。
2. 弹性恢复力弹性恢复力是物体在形变过程中的恢复力,符合胡克定律。
胡克定律表明,恢复力与形变量成正比,恢复力的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
3. 弹性势能当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会在物体内部储存弹性势能。
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形变量成正比,与物体的弹性系数和形变量的平方成正比。
II. 塑性形变塑性形变是指当外力作用于物体时,物体发生不可逆的形变,并不能完全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塑性形变的特点是伴随着物体内部原子、分子的重新排列。
1. 塑性形变的基本概念塑性形变包括塑性拉伸和塑性压缩。
塑性拉伸是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拉伸发生的形变,塑性压缩则是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压缩发生的形变。
2. 塑性变形与塑性恢复力塑性变形是指物体在形变后不能完全恢复到原始状态的变形过程。
和弹性变形不同,塑性变形不遵循胡克定律,恢复力较小。
3. 塑性变形与塑性势能塑性变形过程中,物体在塑性变形的极限点达到最大形变时会在物体内部储存塑性势能。
塑性势能的大小与形变量成正比,表示物体的塑性变形程度。
III. 稳态形变稳态形变是指当外力作用于物体时,物体发生的形变,形变过程中物体内部各点的位移都不随时间而改变。
1. 稳态形变的基本概念在稳态形变中,物体受到的外力不变,物体内部各点的速度保持一致。
物体变形后,各点的位移会随时间保持不变,不会发生加速或减速的情况。
2. 稳态弹性形变稳态弹性形变是指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变过程中物体内部各点的位移保持不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学变化量专题解读-突破力综是教师的理想,是学生得高分的关键。
我总结出三种方法:拆分法、整体法和变量法。
以08年中考题40题为例如图是一个上肢力量健身器示意图。
配重A受到的重力为1200N,其底面积为5×10-2m2.B、C都是定滑轮,D是动滑轮;杠杆EH可绕O点在竖直平面内转动,OE:0H=2:5。
小成受到的重力为600N,他通过细绳在H点施加竖直向下的拉力为T1时,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配重A对地面的P1为6×103pa。
小成在小成对地面的压力为F1,配重A受到的拉力为FA1H点施加竖直向下的拉力为T2时,杠杆仍在水平位置平衡,小成对地面的压力为F2,配重,配重A对地面的压强P2为4×103pa。
已知F1:F2=20:19,杠杆EH A受到的拉力为FA2和细绳的质量均忽略不计。
求;(1)拉力FA2(2)拉力T2;(3)动滑轮D受到的重力G。
一.关于拆分法分别以物体A为研究对象;动滑轮D为研究对象;杠杆EH为研究对象;小成为研究对象。
每个研究对象包括两种状态,受力分析后列出等式。
最后解四个方程组。
(易得分,但计算量大,适合一般的学生)二.关于整体法以杠杆为核心,利用两次平衡列等式组方程组。
(综合性强,易错,不易掌握,适合优生)三.关于变量法:提要:属于巧解法,方法的引入,应重点理解方法的生成过程。
所有关于变化量问题的引入,都以简单的计算题为铺垫,在实际计算的基础上,总结规律。
(一).知识储备:四种常见的变化量:固体,液体,杠杆,滑轮。
1.固体变化量的引入:(用实际数据证明)如图1所示,已知长方体A的底面积S=1dm2,重G=10N,放置在水平地面上。
问题1:物体受到几个作用力?(重力和支持力)问题2:画出受力分析图?(如图2所如示)问题3:地面的支持力N1和物体A所受重力G是一对______力,大小为_______N;物体A对地面的压力F1=_______N;压力F1与支持力N1是一对______力。
问题4:用竖直向上的力T1=3N拉物体A(如图3所如示),画出受力分析图?(如图4所示),地面的支持力N2=_______N;物体A对地面的压力F2=_______N。
问题5:用竖直向上的力T2=5N拉物体A(如图5所如示),画出受力分析图?(如图6所示),地面的支持力N3=_______N;物体A对地面的压力F3=_______N。
问题6:在图3和图5中,竖直向上的拉力变化量为△T=____________________;地面对物体A 的支持力变化量为△N=_____________;物体A对地面的压力变化量为△F=________________;结论:△T, △N,△F三者的关系是:△T=△N=△F2.液体变化量的引入:(用实际数据证明)如图所示:由甲到乙,液面升高量△h1=V1/S (变形V1=△h1 S)(1)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强变化量为△P1=ρg△h1 (2)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力变化量为△F1=ρg△h1S (3)=ρgV1=ρg△h1S (4)物体所受浮力为F浮由(3)、(4)式可得出结论:△F1=F浮由乙到丙,竖直向下施加压力F液面升高量△h2=(V2-V1)=△V /S (变形△V =△h2 S)(5)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强变化量为△P2=ρg△h2 (6)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力变化量为△F2=ρg△h2S (7)=ρg△V=ρg△h2S (8)物体所受浮力变化量为△F浮由(7)、(8)式可得出结论:△F2=△F浮=△F3.杠杆变化量的引入:(用实际数据证明)第一种情况:第二种情况:第三种情况:如图所示:由甲到乙,杠杆都平衡,则等式G M×OA=BC ×G B(说明:由甲到乙杠杆的力臂OA没变,但对应的力的变化量为G M,,右边G B没变,但对应的力臂的变化量为BC.所以4.滑轮变化量的引入:(用实际数据证明)如图所示:G A=10N G动 =2N G B=16N在甲图中F1=_________________在乙图中F2=_________________由甲到乙,拉力的变化量为:______________物重的变化量为:______________问题:拉力的变化量与物重的变化量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F=△G/n(说明:拉力的变化量等于物重的变化量除以绳子的段数)(二)小综合:在四种变化量铺垫完成以后,用小综合进行巩固。
(此图常见)甲乙如图所示:由甲到乙,人的拉力的变化量与物重变化量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拉力的变化量与人对地面压力变化量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拉力的变化量与地面对人支持力变化量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这四个变化量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大综合:在小综合基础上,再提高。
(把08年中考题40题进行改变)此题三种解法,以变量法最为精典。
如图所示:是一个上肢力量健身器示意图。
配重A受到的重力为1200N,其体积为3×10-2m3. D是动滑轮;杠杆EH可绕O点在竖直平面内转动,OE:0H=2:5。
小成受到的重力为600N,他通过细绳在H点施加竖直向下的拉力为T1时,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小成对地面的压力为F1,配重A受到的拉力为F,配重A正好浸没在水中。
小成在H点施加竖直向下的拉力A1,配重为T2时,杠杆仍在水平位置平衡,小成对地面的压力为F2,配重A受到的拉力为FA2A有1/3的体积被拉出水面。
已知F1:F2=20:19,杠杆EH和细绳的质量均忽略不计。
;求(1)拉力FA2(2)拉力T2;(3)动滑轮D受到的重力G。
(四)配套练习(以历届中考题和模拟题为主,充分认识和体验变化量的精妙之处)1..如图10所示,小民利用滑轮组先后竖直向上匀速提升物体A和物体B。
当提升物体A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75%,小民对地面的压力为F1;当提升物体B时,小民对地面的压力为F2。
已知小民的质量为65kg,物体A的质量为90kg,物体B的质量为50kg。
假设在拉绳子的过程中,小民对绳子的拉力与对地面的压力始终竖直向下且在同一直线上,不计绳重和摩擦。
则F2∶F1=________。
2.如图19所示,质量为70kg的工人站在水平地面上,用带有货箱的滑轮组把货物运到高处。
第一次运送货物时,放入货箱的货物质量为160kg,人用力F1匀速拉绳,工人拉绳的功率P1,货箱以0.1m/s的速度匀速上升,地面对工人的支持力为N1。
第二次运送货物时,放入货箱的货物质量为120kg,工人用力F2匀速拉绳,货箱以0.2m/s的速度匀速上升,地面对工人的支持力为N2,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η2。
N1与N2之比为15:19。
(不计绳重及滑轮摩擦,g取10N/kg)求:(1)货箱和动滑轮的总质量m;(2)功率P1;(3)机械效率η2。
3.图8是小明用滑轮组提升水中物体A的示意图。
当物体A完全在水面下被匀速提升的过程中,物体A所受浮力为80N,小明对绳子竖直向下的拉力为F1,水平地面对小明的支持力为N1。
当物体A有1/2的体积露出水面且静止时,小明对绳子竖直向下的拉力为F2,水平地面对小明的支持力为N2。
已知动滑轮所受重力为120N,小明所受重力为600N,N1:N2=13:12。
不计绳重、滑轮与轴的摩擦以及水的阻力,则物体A所受重力为 N。
图19货箱4.如图所示。
是一个简易电动门式起重机的结构示意图。
简易电动门式起动机架在一个水槽式的工作台上。
MN 为质量可以不计(???),长为4m的横梁,行走装置可以把从水中提起的重物在横梁上左右移动。
提升电动机通过钢丝绳和滑轮组提起重物,滑轮组的结构如图所示;=0.5t的重物从水中匀速提至重物上表面求:(1)当使用该装置将体积为0.2m3,质量为m1刚好与水面相平时,(假设重物与水槽底不接触,钢丝绳重和轮,轴间的摩擦不计,水的阻力不计)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
重物受到的浮力和动滑轮的重力分别是多少?(动滑轮的重力为750N)(2)重物离开水面后该装置将重物以0.1m/S的速度匀速竖直向上提升1m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和电动机拉动钢丝绳的功率分别是多少?为0.2t,行走装置使提出水面的重物沿(3)若行走装置和提升电动机及定滑轮的总质量m2横梁从中点A向N端移动1m到B点,以M点为轴,N点向上的支持力改变量△F是多少?5.如图所示的装置,O为杠杆AC的支点,OA:OC=1:2,在杠杆的A点挂一边长为0.2m 的立方体D,在杠杆上B点作用竖直向下的拉力F,当杠杆水平位置平衡时,物体D对地面的压强P1为7000Pa,A点受到的向下的拉力为F1’;在杠杆上C点作用竖直向下的拉力F,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物体D对地面的压力P2为6000Pa,A点受到向下的拉力为F2’,OB:BC=1:2,杠杆和绳的质量忽略不计。
求(1):F1’和F2’的比值(2):F的大小(3):如果要使物体D对地面的压强为零,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需要在C点作用至少多大的力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