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力学变化量专题解读-

合集下载

九年级物理变化知识点

九年级物理变化知识点

九年级物理变化知识点物理学中的变化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它涵盖了物质状态的变化以及各种变化所涉及的概念和原理。

在九年级的物理课程中,学生将学习一系列与变化相关的知识点。

本文将概述九年级物理变化知识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

1. 物质的三态变化物质存在着三种常见的状态,即固体、液体和气体。

这些状态间的转变被称为相态变化。

固体到液体的变化称为熔化,液体到气体的变化称为汽化,固体到气体的变化称为升华,液体到固体的变化称为凝固,气体到液体的变化称为凝结,气体到固体的变化称为凝华。

这些变化过程中发生的热能吸收或释放决定了其特定的状态转变。

2. 物质的热传递热传递是物质状态变化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热能可以通过传导,传导是靠物质的微小振动传递热能,例如金属的热传递;通过对流,对流是热能通过流体的对流传递,例如水的热传递;以及通过辐射,辐射是热能通过电磁波的传播传递,例如日光的热传递。

了解热传递的不同方式对于理解物质的状态变化以及热力学相关概念非常重要。

3. 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是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发生的变化。

这些变化包括物质的化学成分、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变化。

例如,金属与非金属发生氧化反应后会产生金属氧化物,这是一种化学变化。

学生需要了解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以及常见反应类型,如酸碱中和、氧化还原和溶解等。

4. 物质的能量转化能量是物质状态变化和化学变化的重要因素。

在物理学中,能量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例如热能、机械能和电能等。

学生需要学习能量转化的基本原理,例如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以及机械能守恒定律。

此外,学生还需要了解能量转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例如能源的利用和能源转化的效率等。

5. 物质的质量守恒质量守恒定律是物质变化中一个重要的原则,即在化学反应和物质状态变化中,质量不能被创造或破坏,只能转化。

学生需要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原理,并能够应用这一原理解决与质量变化相关的问题,例如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

九年级物理知识点重点讲解

九年级物理知识点重点讲解

九年级物理知识点重点讲解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学科,研究的是物质和能量、力和运动的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在九年级的物理学习中,有一些重点知识点需要我们特别关注和深入理解。

本文将对九年级物理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使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提高学习成绩。

一、力的大小和方向在物理学中,力是指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力的大小用牛顿(N)来表示,力的方向决定了物体的运动方式。

力的大小和方向通过矢量来表示,可以进行合成和分解。

在力的合成中,我们可以利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形法则来求解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二、能量转化与守恒能量是物体运动或变形所具有的性质,常用单位为焦耳(J)。

能量转化与守恒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定律,也是十分重要的知识点。

在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过程中,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但总能量守恒不变。

例如,机械能的转化、热能的转化、电能的转化等。

三、声音的传播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通过介质(如空气、水、固体等)传播而到达我们的耳朵。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存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性质有关,一般来说,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

此外,声音的传播还受到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四、光的传播和成像光是一种电磁波,能够照亮我们的世界。

光的传播是直线传播,能量传播的方向与光传播的方向一致。

在光的传播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光的折射、反射、散射等现象。

对于光的成像,我们可以利用凸透镜和凹透镜来实现。

凸透镜可以使平行光线汇聚于焦点,形成实像;凹透镜则使平行光线发散,形成虚像。

五、电路和电阻电路是指电流在导体中流动的路径。

电路中包括导体、电源、开关等元件。

在电路中,电流是电子在导体中的流动,电流的强弱用安培(A)来表示。

电阻决定了电路中电流的大小,用欧姆(Ω)来表示。

在电路中,串联和并联是两种常见的电路连接方式,掌握好它们的特点对于解决实际问题非常重要。

六、火的起源与扑救火是一种化学反应,需要氧气和可燃物质的存在才能燃烧。

初中物理的归纳与解析常见的力学现象及其解析

初中物理的归纳与解析常见的力学现象及其解析

初中物理的归纳与解析常见的力学现象及其解析力学是物理学中的基础学科,研究物体的运动和受力情况。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我们通常会接触到一些常见的力学现象。

本文将对这些力学现象进行归纳和解析,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物理学中的力学知识。

一、重力现象及其解析重力是指地球对物体所施加的吸引力。

它使得物体具有下落的趋势,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力学现象。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到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即F = mg,其中F 表示物体受到的重力,m 表示物体的质量,g 表示重力加速度,通常取9.8m/s²。

二、摩擦力现象及其解析摩擦力是物体相互接触时产生的一种力,它可以使得物体相对运动或阻碍物体的运动。

摩擦力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是物体静止时受到的摩擦力,它的大小取决于物体间相互压力的大小。

当物体开始运动时,摩擦力会变为动摩擦力,其大小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F = μN,其中 F 表示摩擦力,μ 表示摩擦系数,N 表示物体间的压力。

三、弹力现象及其解析弹力是弹性体的特性之一,它使得物体在受力后能够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或者位置。

当物体受到外力时,弹力会反向作用在物体上,使其恢复到初始状态。

根据胡克定律,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变程度成正比。

即 F = kx,其中 F 表示弹力,k 表示弹簧的劲度系数,x 表示物体的形变程度。

四、浮力现象及其解析浮力是指物体在浸泡在液体或气体中时所受到的向上的力。

根据阿基米德定律,浸泡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该物体排开的液体的质量。

浮力的大小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F = ρVg,其中 F 表示浮力,ρ 表示液体的密度,V 表示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g 表示重力加速度。

五、惯性现象及其解析惯性是指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保持其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没有受力作用时,其速度和方向保持不变。

这个性质可以用来解释物体在平面上滑动的现象,如滑雪、滑冰等。

中考物理备考力学篇必备知识点

中考物理备考力学篇必备知识点

中考物理备考力学篇必备知识点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物体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在中考物理考试中,力学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为了帮助同学们备考力学,下面列举了中考物理力学篇的几个必备知识点。

一、运动学1. 位移和速度位移是指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位移大小和方向。

速度则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改变的位移大小和方向。

它们的计算公式分别为:位移:Δx = x2 - x1速度:v = Δx / Δt其中,Δx表示位移的变化量,Δt表示时间的变化量。

2. 加速度和运动图象加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改变的大小和方向。

物体的运动可以用速度-时间图象来描述,根据图象的斜率可以计算出物体的加速度。

加速度的计算公式为:加速度:a = Δv / Δt其中,Δv表示速度的变化量,Δt表示时间的变化量。

二、动力学1.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它陈述了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直到有外力作用才会改变运动状态。

2.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力之间的关系。

它的数学表达式为:F = m * a其中,F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3. 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也被称为作用-反作用定律,它陈述了任何两个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必然相互作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三、静力学1. 平衡条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下时,合力和合力矩都必须为零。

合力的平衡条件是分量合力的合成为零,合力矩的平衡条件是物体对某个转轴的合外力矩为零。

2. 支点的作用在支撑物体时,支点的作用是保持物体平衡,并且产生与物体受力相反的反力。

四、动能和势能1. 动能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动能的计算公式为:动能:E = 1/2 * m * v^2其中,m表示物体的质量,v表示物体的速度。

2. 势能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

常见的势能有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和化学能等。

中考物理物体的运动与力学知识点总结

中考物理物体的运动与力学知识点总结

中考物理物体的运动与力学知识点总结物体的运动是物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而力学则是解释物体运动的重要学科。

在中考物理考试中,对于物体的运动与力学知识点的掌握是非常关键的。

下面将对中考物理物体的运动与力学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一维运动1. 直线运动直线运动是物体运动的一种基本形式,可以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两种情况。

(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相等时间内移动的距离相等,速度保持不变。

(2)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相等时间内移动的距离不等,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2. 加速度加速度是物体运动状态的重要描述指标,定义为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的量。

加速度可以分为正加速度和负加速度两种情况。

(1)正加速度:物体速度随时间的增大而增大。

(2)负加速度:物体速度随时间的增大而减小。

3. 速度与加速度的图像速度-时间图像可以用来描述物体的运动规律。

在速度-时间图像中,直线表示匀速运动,曲线表示变速运动。

而加速度-时间图像则可以用来描述物体加速度的变化情况。

二、二维运动1. 平抛运动平抛运动是物体在垂直方向上受重力作用而在水平方向上做匀速运动的一种运动形式。

平抛运动的轨迹是抛物线。

2. 斜抛运动斜抛运动是物体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都受到外力的作用而进行的运动。

通过分解物体的速度向量,可以将斜抛运动分解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个独立的运动。

三、力学定律1.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它描述了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作用于它。

2.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即F = ma。

3. 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描述了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力的特点。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四、摩擦力与滑动摩擦1. 摩擦力摩擦力是两个接触物体之间存在的一种力,它的方向与物体接触面的切线方向相反。

力学公式九年级物理知识点

力学公式九年级物理知识点

力学公式九年级物理知识点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体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在九年级物理学习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础的力学公式,以便能够解决与运动相关的问题。

下面将介绍九年级物理学力学知识点中的一些重要公式。

一、速度和加速度1. 速度公式速度是物体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变化量,表示了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

速度 = 位移 / 时间公式中,速度的单位是米/秒(m/s),位移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

2. 加速度公式加速度是速度单位时间内的变化率,表示了物体运动的加速和减速情况。

加速度 = (末速度 - 初速度)/ 时间公式中,加速度的单位是米/秒²(m/s²),速度的单位是米/秒(m/s),时间的单位是秒(s)。

二、力和动量1. 力和牛顿第二定律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描述了物体受到的作用力大小和方向。

力 = 质量 ×加速度牛顿第二定律表明,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公式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加速度的单位是米/秒²(m/s²)。

2. 动量公式动量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表示物体的运动量大小和方向。

动量 = 质量 ×速度公式中,动量的单位是千克·米/秒(kg·m/s),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速度的单位是米/秒(m/s)。

三、重力和工作1. 重力公式重力是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的吸引力,是由物体质量引起的。

重力 = 质量 ×重力加速度在地球上,重力加速度的近似值是9.8米/秒²(m/s²)。

公式中,重力的单位是牛顿(N),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重力加速度的单位是米/秒²(m/s²)。

2. 工作公式工作是力对物体引起的位移的结果,描述了力对物体做功的大小。

工作 = 力 ×位移× cosθ公式中,工作的单位是焦耳(J),力的单位是牛顿(N),位移的单位是米(m),θ是力的作用角度与位移方向之间的夹角。

物理中考物理力学知识点梳理与重点解析

物理中考物理力学知识点梳理与重点解析

物理中考物理力学知识点梳理与重点解析力学是物理学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的是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产生的运动规律。

在中考物理考试中,力学是必考的内容,因此掌握好力学知识点对于取得良好成绩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物理力学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重点解析,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

一、力的基本概念在物理力学中,力是引起物体运动、形变或者状态变化的原因。

在力的作用下,物体受到的力可以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两种。

常见的接触力有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等;而非接触力有电磁力、引力等。

二、牛顿定律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会保持下去,直到有外力作用才会改变。

2.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即F=ma,其中F为物体所受合力,m为物体的质量,a为物体的加速度。

3.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直线上。

三、重力1. 重力是指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的吸引力。

其大小与物体质量成正比,与物体与地心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2. 重力的公式为:Fg = mg,其中Fg为重力,m为物体的质量,g 为重力加速度(在地球上约为9.8m/s²)。

3. 重力与物体所在位置无关,与物体所处的环境无关。

四、摩擦力1. 摩擦力是物体间接触并相互滑动或者阻碍相对滑动的力。

它是一种阻碍运动的力。

2. 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两种。

静摩擦力是物体在没有相对滑动的情况下的摩擦力;动摩擦力是物体在相对滑动时的摩擦力。

3. 静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接触面积、物体之间的粗糙程度以及相互压力之间的乘积有关。

五、牛顿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 弹簧弹力:弹性力是由于物体形变产生的恢复力,其大小与形变量成正比。

2. 载荷与张力:当物体被绳索或者线条悬挂时,张力是绳子或者线条对物体的拉力,其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

3. 斜面运动:斜坡是一个常见的运动实例,应用牛顿定律和三角函数可以计算物体在斜坡上的加速度和速度。

九年级物理变形式知识点

九年级物理变形式知识点

九年级物理变形式知识点物理学中的形变是指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发生的变形过程。

在九年级物理学中,我们将学习不同形变形式及其相关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九年级物理变形式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I. 弹性形变弹性形变是当外力作用于物体时,物体会发生可逆的形变,并在外力消失后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弹性形变符合胡克定律,即形变与外力成正比。

1. 弹性形变的基本概念弹性形变包括拉伸形变和压缩形变。

拉伸形变是物体沿一定方向拉伸而发生的形变,压缩形变则是物体沿一定方向收缩而发生的形变。

2. 弹性恢复力弹性恢复力是物体在形变过程中的恢复力,符合胡克定律。

胡克定律表明,恢复力与形变量成正比,恢复力的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

3. 弹性势能当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会在物体内部储存弹性势能。

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形变量成正比,与物体的弹性系数和形变量的平方成正比。

II. 塑性形变塑性形变是指当外力作用于物体时,物体发生不可逆的形变,并不能完全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塑性形变的特点是伴随着物体内部原子、分子的重新排列。

1. 塑性形变的基本概念塑性形变包括塑性拉伸和塑性压缩。

塑性拉伸是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拉伸发生的形变,塑性压缩则是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压缩发生的形变。

2. 塑性变形与塑性恢复力塑性变形是指物体在形变后不能完全恢复到原始状态的变形过程。

和弹性变形不同,塑性变形不遵循胡克定律,恢复力较小。

3. 塑性变形与塑性势能塑性变形过程中,物体在塑性变形的极限点达到最大形变时会在物体内部储存塑性势能。

塑性势能的大小与形变量成正比,表示物体的塑性变形程度。

III. 稳态形变稳态形变是指当外力作用于物体时,物体发生的形变,形变过程中物体内部各点的位移都不随时间而改变。

1. 稳态形变的基本概念在稳态形变中,物体受到的外力不变,物体内部各点的速度保持一致。

物体变形后,各点的位移会随时间保持不变,不会发生加速或减速的情况。

2. 稳态弹性形变稳态弹性形变是指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变过程中物体内部各点的位移保持不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学变化量专题解读-突破力综是教师的理想,是学生得高分的关键。

我总结出三种方法:拆分法、整体法和变量法。

以08年中考题40题为例如图是一个上肢力量健身器示意图。

配重A受到的重力为1200N,其底面积为5×10-2m2.B、C都是定滑轮,D是动滑轮;杠杆EH可绕O点在竖直平面内转动,OE:0H=2:5。

小成受到的重力为600N,他通过细绳在H点施加竖直向下的拉力为T1时,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配重A对地面的P1为6×103pa。

小成在小成对地面的压力为F1,配重A受到的拉力为FA1H点施加竖直向下的拉力为T2时,杠杆仍在水平位置平衡,小成对地面的压力为F2,配重A受到的拉力为F,配重A对地面的压强P2为4×103pa。

已知F1:F2=20:19,杠杆EH A2和细绳的质量均忽略不计。

求(1)拉力F;A2(2)拉力T2;(3)动滑轮D受到的重力G。

一.关于拆分法分别以物体A为研究对象;动滑轮D为研究对象;杠杆EH为研究对象;小成为研究对象。

每个研究对象包括两种状态,受力分析后列出等式。

最后解四个方程组。

(易得分,但计算量大,适合一般的学生)二.关于整体法以杠杆为核心,利用两次平衡列等式组方程组。

(综合性强,易错,不易掌握,适合优生)三.关于变量法:提要:属于巧解法,方法的引入,应重点理解方法的生成过程。

所有关于变化量问题的引入,都以简单的计算题为铺垫,在实际计算的基础上,总结规律。

(一).知识储备:四种常见的变化量:固体,液体,杠杆,滑轮。

1.固体变化量的引入:(用实际数据证明)如图1所示,已知长方体A的底面积S=1dm2,重G=10N,放置在水平地面上。

问题1:物体受到几个作用力?(重力和支持力)问题2:画出受力分析图?(如图2所如示)问题3:地面的支持力N1和物体A所受重力G是一对______力,大小为_______N;物体A对地面的压力F1=_______N;压力F1与支持力N1是一对______力。

问题4:用竖直向上的力T1=3N拉物体A(如图3所如示),画出受力分析图?(如图4所示),地面的支持力N2=_______N;物体A对地面的压力F2=_______N。

问题5:用竖直向上的力T2=5N拉物体A(如图5所如示),画出受力分析图?(如图6所示),地面的支持力N3=_______N;物体A对地面的压力F3=_______N。

问题6:在图3和图5中,竖直向上的拉力变化量为△T=____________________;地面对物体A 的支持力变化量为△N=_____________;物体A对地面的压力变化量为△F=________________;结论:△T, △N,△F三者的关系是:△T=△N=△F2.液体变化量的引入:(用实际数据证明)如图所示:由甲到乙,液面升高量△h1=V1/S (变形V1=△h1 S)(1)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强变化量为△P1=ρg△h1 (2)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力变化量为△F1=ρg△h1S (3)=ρgV1=ρg△h1S (4)物体所受浮力为F浮由(3)、(4)式可得出结论:△F1=F浮由乙到丙,竖直向下施加压力F液面升高量△h2=(V2-V1)=△V /S (变形△V =△h2 S)(5)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强变化量为△P2=ρg△h2 (6)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力变化量为△F2=ρg△h2S (7)=ρg△V=ρg△h2S (8)物体所受浮力变化量为△F浮由(7)、(8)式可得出结论:△F2=△F浮=△F3.杠杆变化量的引入:(用实际数据证明)第一种情况:第二种情况:第三种情况:如图所示:由甲到乙,杠杆都平衡,则等式G M×OA=BC ×G B(说明:由甲到乙杠杆的力臂OA没变,但对应的力的变化量为G M,,右边G B没变,但对应的力臂的变化量为BC.所以4.滑轮变化量的引入:(用实际数据证明)如图所示:G A=10N G=2N G B=16N动在甲图中F1=_________________在乙图中F2=_________________由甲到乙,拉力的变化量为:______________物重的变化量为:______________问题:拉力的变化量与物重的变化量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F=△G/n(说明:拉力的变化量等于物重的变化量除以绳子的段数)(二)小综合:在四种变化量铺垫完成以后,用小综合进行巩固。

(此图常见)甲乙如图所示:由甲到乙,人的拉力的变化量与物重变化量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拉力的变化量与人对地面压力变化量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拉力的变化量与地面对人支持力变化量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这四个变化量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大综合:在小综合基础上,再提高。

(把08年中考题40题进行改变)此题三种解法,以变量法最为精典。

如图所示:是一个上肢力量健身器示意图。

配重A受到的重力为1200N,其体积为3×10-2m3. D是动滑轮;杠杆EH可绕O点在竖直平面内转动,OE:0H=2:5。

小成受到的重力为600N,他通过细绳在H点施加竖直向下的拉力为T1时,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小成对地面的压力,配重A正好浸没在水中。

小成在H点施加竖直向下的拉力为F1,配重A受到的拉力为FA1为T2时,杠杆仍在水平位置平衡,小成对地面的压力为F2,配重A受到的拉力为F,配重A2A有1/3的体积被拉出水面。

已知F1:F2=20:19,杠杆EH和细绳的质量均忽略不计。

;求(1)拉力F(2)拉力T2;(3)动滑轮D受到的重力G。

(四)配套练习(以历届中考题和模拟题为主,充分认识和体验变化量的精妙之处)1..如图10所示,小民利用滑轮组先后竖直向上匀速提升物体A 和物体B 。

当提升物体A 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75%,小民对地面的压力为F 1;当提升物体B 时,小民对地面的压力为F 2。

已知小民的质量为65kg ,物体A 的质量为90kg ,物体B 的质量为50kg 。

假设在拉绳子的过程中,小民对绳子的拉力与对地面的压力始终竖直向下且在同一直线上,不计绳重和摩擦。

则F 2∶F 1=________。

2.如图19所示,质量为70kg 的工人站在水平地面上,用带有货箱的滑轮组把货物运到高处。

第一次运送货物时,放入货箱的货物质量为160kg ,人用力F 1匀速拉绳,工人拉绳的功率P 1,货箱以0.1m/s 的速度匀速上升,地面对工人的支持力为N 1。

第二次运送货物时,放入货箱的货物质量为120kg ,工人用力F 2匀速拉绳,货箱以0.2m/s 的速度匀速上升,地面对工人的支持力为N 2,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η2。

N 1与N 2之比为15:19。

(不计绳重及滑轮摩擦,g 取10N/kg )求:(1)货箱和动滑轮的总质量m ; (2)功率P 1;(3)机械效率η2。

3.图8是小明用滑轮组提升水中物体A 的示意图。

当物体A 完全在水面下被匀速提升的过程中,物体A 所受浮力为80N ,小明对绳子竖直向下的拉力为F 1,水平地面对小明的支持力为N 1。

当物体A 有1/2的体积露出水面且静止时,小明对绳子竖直向下的拉力为F 2,水平地面对小明的支持力为N 2。

已知动滑轮所受重力为120N ,小明所受重力为600N ,N 1:N 2=13:12。

不计绳重、滑轮与轴的摩擦以及水的阻力,则物体A 所受重力为 N 。

图19 货箱4.如图所示。

是一个简易电动门式起重机的结构示意图。

简易电动门式起动机架在一个水槽式的工作台上。

MN 为质量可以不计(???),长为4m的横梁,行走装置可以把从水中提起的重物在横梁上左右移动。

提升电动机通过钢丝绳和滑轮组提起重物,滑轮组的结构如图所示;=0.5t的重物从水中匀速提至重物上表面求:(1)当使用该装置将体积为0.2m3,质量为m1刚好与水面相平时,(假设重物与水槽底不接触,钢丝绳重和轮,轴间的摩擦不计,水的阻力不计)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

重物受到的浮力和动滑轮的重力分别是多少?(动滑轮的重力为750N)(2)重物离开水面后该装置将重物以0.1m/S的速度匀速竖直向上提升1m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和电动机拉动钢丝绳的功率分别是多少?为0.2t,行走装置使提出水面的重物沿(3)若行走装置和提升电动机及定滑轮的总质量m2横梁从中点A向N端移动1m到B点,以M点为轴,N点向上的支持力改变量△F是多少?5.如图所示的装置,O为杠杆AC的支点,OA:OC=1:2,在杠杆的A点挂一边长为0.2m 的立方体D,在杠杆上B点作用竖直向下的拉力F,当杠杆水平位置平衡时,物体D对地面的压强P1为7000Pa,A点受到的向下的拉力为F1’;在杠杆上C点作用竖直向下的拉力F,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物体D对地面的压力P2为6000Pa,A点受到向下的拉力为F2’,OB:BC=1:2,杠杆和绳的质量忽略不计。

求(1):F1’和F2’的比值(2):F的大小(3):如果要使物体D对地面的压强为零,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需要在C点作用至少多大的力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