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心电图表现
几种常见心电图表现

1、提前出现旳P‘-QRS-T 波群
2、房性旳异位P波与窦性 P波不同 3、P‘-R间期≥0.12S 4、涉及早搏在内旳两个窦 性P波间期短于窦性P-R
间期旳两倍,称为不完全 代偿间歇
1、提前出现旳P‘- QRS-T波群 2、房性旳异位P波与 窦性P波不同 3、P‘-R间期≥0.12S 4、涉及早搏在内旳两
2、 V5 VAT>0.05秒 3、ST-T变化
右心室肥大
1、电轴右偏 2、胸导联R/S百分比异常 V1R/S≥1或/及 V5R/S≤1 3、RV11.0mVRV1+SV5> 1.2mV 4、V1VAT>0.03秒 5、ST-T异常
慢性冠脉供血不足
图片简介: 慢性冠 脉供血不足引起旳心 肌缺血当心室肌某一 部分发生缺血时,将 影响复极过程,产生 ST-T变化
Ⅰ°房室传导阻滞
Ⅰ°房室传导阻滞 P-R间期超出正常最高程 度(正常P-R间期旳长短 与心率、年龄有关),一 般>0.20秒。
P-R间期超出正常最高程 度(正常P-R间期旳长短 与心率、年龄有关),一 般>0.20秒。
Ⅱ°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图片简介: Ⅱ°Ⅰ 型房室传导阻滞 P-R间期逐渐延长, 直至脱落一种R波后, P-R间期缩短,继之 又延长,周而复始。
Ⅱ°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图片简介:Ⅱ°Ⅱ 型房室传导阻滞规律 旳窦性P-P中,忽然 有一长间歇与短P-P 成倍数关P-P间期相等,R
-R间 期相等 2、P与R无固定时间关 系( P-R间期不 等) 3、心房率快于心室率 4、QRS正常,表达心 室起搏 点在交界区; QRS增宽变形 ,表达 起搏点在心室。
几种常见心电图表现
右心房肥大
Ⅱ、Ⅲ、aVF导联P波 高尖,电压≥0.25mV, 常见于肺心病,该P波 又称“肺型P波”
各种心电图表现

左心室肥大
左心室肥大 1、电压改变: RV5>2.5mV RV5+SV1>3.5mV 女 >4.0mV 男 RⅠ+SⅢ>2.5mV R aVL>1.2mV 2、 V5 VAT>0.05秒 3、ST-T改变
右心室肥大
1、电轴右偏 2、胸导联R/S比例异常 V1R/S≥1或/及 V5R/S≤1 3、RV11.0mVRV1+SV5> 1.2mV 4、V1VAT>0.03秒 5、ST-T异常
P波:代表左右心房除极时的电位变化,P波方向在I、II、aVF、V4~V6导联中均向上,aVR导联向下;P波宽度不超过0.11s;P波振幅在肢体导联不超过0.25mV,胸导联不超过0.2mV,
P-R间期:代表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心率在正常范围时,成年人的P-R间期为0.12-0.20s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与正常值
J点:QRS波群的终末与ST段起始之交点,多数在等电位线上,随ST段的偏移而发生移位, ST段:自QRS波群的终点至T波起点间的线段,表示心室除极刚结束处在缓慢恢复复极的时间,任一导联ST段下移不应超过0.05mV;ST段上升在V1~V2导联不超过0.3mV,V3不超过0.5mV,V4~V6与肢体导联均不超过0.1mV, T波:代表快速心室复极的电位改变, 1 方向:正常情况下,T波的方向多与QRS主波的方向一致,在I、II、V4~V6导联向上,aVR向下, 2 振幅:T波的振幅不应低于同导联R波的1/10,
Hale Waihona Puke 平均心电轴的检测方法依据 通常根据肢体I、III导联QRS波群的主波方向估测心电轴的大致方位 正常电轴 I、III导联QRS波的主波均为正向波0,~90, 右偏 I导联出现较深的负向波 左偏 III导联出现较深负向波
常见病心电图表现PPT医学课件

女性,45岁,心悸待查(图12)
2018年11月16日8时39 分
• 图12答案 •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率167次/分)
2018年11月16日8时39 分
女性,68岁,高血压性心脏病(图13)
2018年11月16日8时39 分
• 图13答案 • 1.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1.7秒共2次) • 2.左室肥大伴继发性ST-T改变
图答案: 1.窦性心动过速(107次/分)
2.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3.房室交界性逸搏心律伴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及左前分支传导阻滞 (46次/分)
女性,71岁,高血压(图9)
2018年11月16日8时39 分
• 图9答案 • 1.窦性心律 • 2.心室预激波形
2018年11月16日8时39 分
心电图
正常心电图各波段
心脏传导系统
2018年11月16日8时39 分
心律失常:激动起源和/或传导异常。 起源:窦性 房性 房室交界性 室性
传导:传导阻滞,窦房传导阻滞/房内传导阻 滞/房室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CRBBB/CLBBB) 捷径传导:心室预激 缓慢性心律失常/快速性心律失常 心肌缺血:心肌梗死 变异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 电解质紊乱:高钾/低钾血症,高钙/低钙血症
•
男性,61岁,心悸胸闷3天(图1)
2018年11月16日8时39 分
• 图1答案 • 1.窦性心律 • 2.频发房性早搏,部分呈二联律,偶伴心室
内差异性传导
2018年11月16日8时39 分
女性,27岁,孕25周+(图2)
2018年11月16日8时39 分
• 图2答案 • 1.窦性心律 • 2.频发室性早搏,部分呈二联律 • 3.电轴右偏+115°
心律失常心电图表现2015

4.常见房室分离,心室夺获,室性融合波
。
43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44
室性心动过速
① 3个或3个以上的室早连续出现 ② QRS宽大畸形>0.12S,ST-T与主波方向相
反 ③ HR 100-250bpm ④ 房室分离 ⑤ 心室夺获和室性融合波
45
46
47
48
49
尖端扭转型室速
心电图诊断:QRS波群振幅与波峰 周期性改变,HR200-250bpm,常 见QT延长,U波。
4、急性感染 5、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紊乱 6、物理化学因素 (如中暑,电击,中毒。) 7、神经,精神因素 8、医源性(如低温麻醉,心内手术,导
管,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 9、部分病因不明
11
心律失常分类:
一、冲动形成异常:
窦性心律失常
异位心律失常: 1、主动性异位心律 2、被动性异位心律
b. 心房纤颤 心房扑动
c .心室纤颤 心室扑动
4、无规律节律
窦性心律失常1、9 游走心律
心律失常
概念-心脏激动的起源异常或/和传导异 常称为心律失常。
激动起源常
心 律 失 常 激动传导异常
窦性心律失常 异位心律--
早搏 心动过速 扑动和颤动
生理性 病理性----
窦房 房内 房室 室内
传导途径异常--预激综合征
23
一、窦性心律失常
(一)窦性心动过速(sinus tachycardia)
1.窦性P波。 2.P波频率:成人>100次/分。
(一般为101~160次/分,偶见180次/分。)
3.常伴ST-T改变。
24
窦性心动过速
25
(二)窦性心动过缓(sinus bradycardia)
常见心律失常心电图表现(新)

房性早博图
心房扑动
一、病因 阵发性可见于正常人,持续性者见 于多种心肺疾病。 二、临床表现 三、心电图特征 1. 心房活动呈现规律的锯齿状扑动波,(F波) 其间等电位线消失,频率一般在250~ 300bpm; 2. 心室率规则或不规则,取决于房室传导比例 是否衡定; 3. QRS波群与窦性相同。
心电监护的主要内容
心率 呼吸 脉搏 血压 血氧饱和度 心律
了解 正常心电图
四个主要的波 : (1) P波:左右心房的除极波 (2)QRS波:左右心室的除极波 (3)T波:左右心室的晚期复极波 (4)U波:左右心室的激动后电位
正常窦性心律的心电图表现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一、病因 通常无器质性心脏病。 二、临床表现 三、心电图特点 1. 心率160~220bpm; 2. QRS形态正常; 3. P波逆行性,常埋藏于QRS中; 4. 突发突止。
室性心律失常
室性期前缩 一、病因 可发生于正常人,亦可发生于各种病理状态。 二、临床表现 无特异性。 三、心电图特点 1. 提前出现QRS,宽大畸形,ST-T与主波方 向相反; 2. 配对间期恒定; 3. 代偿间歇完全;
操作流程质量
10、停止心电监护: (1)查对,告知患者原因,关闭机器开关。 (2)分离导联线,摘除电极片,用干纱布擦拭粘 贴电极片处皮肤。 (3)协助患者穿好衣服,取舒适卧位,整理床铺。 (4)拔下电源线,清洁机器,整理用物。 (5)规范洗手、记录。
(一)目的
监护患者心率、心律变化。
心电图波形的基本特征和解读方法

心电图波形的基本特征和解读方法心电图是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变化来检测心脏功能的一种常用方法。
在心电图上,不同的波形代表了心脏在不同阶段的电活动,通过对波形的解读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心脏疾病,评估患者的心脏健康状况。
下面是心电图波形的基本特征和解读方法。
1. P波:P波是心房除极的电活动,代表了心房的收缩。
正常情况下,P波应为向上的波形,持续时间应该小于0.12秒。
如果P波呈现异常形态或存在P波消失,则可能表示患者存在心房扩大、心房颤动等问题。
2. PR间期:PR间期是从P波开始到QRS波群开始的时间,反映了心房传导到心室的时间。
正常情况下,PR间期应为0.12-0.20秒。
在某些心脏疾病中,PR 间期可能会延长,表示心房与心室传导存在问题。
3. QRS波群:QRS波群是心室除极的电活动,代表了心室的收缩。
正常情况下,QRS波群应为向下的波形,持续时间一般在0.06-0.10秒之间。
如果QRS波群呈现异常形态,可能表示存在心室肥大、束支传导阻滞等疾病。
4. ST段:ST段标志着心室收缩结束到复极开始的时间,反映了心室肌肉的缺血或损伤情况。
正常情况下,ST段应在等电位线上,如果ST段呈现抬高或压低的情况,可能表示患者存在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问题。
5. T波:T波是心室复极的电活动,代表了心室的充分复极和恢复。
正常情况下,T波应为向上的波形,如果T波呈现异常形态,可能表示心室电解负荷失衡、电解负荷异常等问题。
6. QT间期:QT间期是从QRS波群开始到T波结束的时间,代表了心室的去极化和复极化。
正常情况下,QT间期应根据心率进行校正,并且男性和女性的标准有所区别。
如果QT间期延长,可能表示患者存在心动过缓、心肌炎等问题。
解读心电图的方法:1. 观察整体波形特征:首先需要观察整个心电图的波形特征,包括是否存在异常形态、是否有漏搏或心律失常等。
这些整体特征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心脏疾病。
2. 计算各个间期的时间:根据心电图上的标尺,可以精确测量P波、PR间期、QRS波群、ST段、T波、QT间期等的时间长度。
心电图的正常图形解读与异常判读

心电图的正常图形解读与异常判读一、什么是心电图?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简称ECG)是利用心脏肌肉在工作时产生的电活动记录下来的一种检查方法。
通过测量心脏在一定时间内产生的电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特定的波形图形,可以了解心脏是否存在异常。
二、正常心电图的特征1. P波:P波代表房室结激动传导,通常应该是呈正向并尖锐而对称的波峰。
2. QRS波群:QRS波群代表室性激动传导过程,通常包括一个或多个波峰和凹陷,其中R峰为最高点。
3. T波:T波代表室性肌肉复极化过程,应该是倾斜向上并光滑的。
三、常见异常心电图1. 心率失常心房颤动:心房颤动时,P波消失且心房未能同步收缩。
房室传导阻滞:QRS间期延长或QRS波形变异。
室性早搏:提前出现一个宽大畸形的QRS波群。
2. 心室肥厚左心室肥厚:R波振幅增高、胸前导联的S波深度增加。
右心室肥厚:右胸导联V1中,R波增高或者S波减低。
3. 心脏缺血缺血性ST段改变:ST段抬高或压低超过0.1mV。
心肌梗死:出现持续性ST段抬高和Q波。
4. 心律失常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率加快,P波形态正常。
室性心动过速:心率加快,QRS波形畸形。
5. 其他异常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钙、低镁等可以引起T波改变。
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如洋地黄类)可引起心电图异常。
四、专业判读与建议对于一份心电图的判断需要由专业医生进行,以下是一般的建议:1. 结合临床情况综合分析。
2. 判断是否存在临床症状和体征。
3. 检查患者的基础资料,如年龄、疾病史等。
4. 结合其他辅助检查结果,如心肌酶谱、心脏超声等。
五、心电图的应用心电图不仅可以用于判断患者的疾病情况,还可以应用于其他方面:1. 心电监测: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心电活动,对病情进行及时评估。
2. 心律失常诊断与治疗:通过心电图的分析,确定异常节律类型,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3. 评估药物疗效:观察药物对心脏电活动的影响,调整治疗方案。
心电图中正常心脏电活动的特征波形

心电图中正常心脏电活动的特征波形心电图是一种常用的医学检查工具,用于评估心脏是否正常工作。
在正常心脏电活动中,可观察到多个特征波形,其中包括P波、PR间期、QRS波群、ST段和T波等。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特征波形以及它们在心电图中的表现。
1. P波:P波是心房肌收缩过程中产生的电活动。
在心电图中,P波通常呈现为一个向上的波形,持续时间约0.08秒,高度小于2.5毫伏。
正常情况下,每一个心跳都会有一个P波,表示心房的收缩。
两个连续的P波之间应保持一定的间隔,即正常的心率。
2. PR间期:PR间期是指P波开始到QRS波群开始的时间间隔。
在心电图中,PR间期通常为0.12秒到0.20秒之间。
该间期表示心房在收缩后传导到心室的时间,若过长说明传导系统可能存在问题。
3. QRS波群:QRS波群是指心室肌收缩过程中产生的电活动。
在心电图中,QRS波群通常表现为一个向下的Q波,后跟一个向上的R波,最后是一个向下的S波。
正常情况下,QRS波群的持续时间约为0.06秒至0.10秒,高度小于2.5毫伏。
QRS波群代表心室的收缩,其形态和持续时间可以用来判断心室的肌肉质量和电活动的传导情况。
4. ST段:ST段是QRS波群后到T波开始的水平线段。
在心电图中,ST段应该是平坦的,与基线水平对齐。
ST段偏移可表示心肌缺血或损伤的存在。
ST段抬高可能是心肌梗死的表现,而ST段压低则可能出现心肌缺血。
5. T波:T波是心室肌复极过程中产生的电活动。
在心电图中,T波通常为一个向上的波形,持续时间约为0.10秒至0.25秒,高度小于5毫伏。
T波代表心室的复极,其形态和持续时间可用于评估心室肌肉质量和电活动的传导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所描述的波形是正常心脏电活动的特征。
如果出现异常的波形,如疑似心房颤动、心室颤动、束支传导阻滞等,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心电图是评估心脏状况的重要工具,但临床医生通常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左心房肥大
左心房肥大 P时间>0.11秒 P双峰、峰距>0.04秒 常后峰>前峰 PV1终末电势超过-0.04 毫米•秒 该类型P波常见于二尖 瓣狭窄,又称“二尖 瓣P波”
左心室肥大
左心室肥大 1、电压改变: RV5>2.5mV RV5+SV1>3.5mV (女 )>4.0mV (男) RⅠ+SⅢ>2.5mV R aVL>1.2mV 2、 V5 VAT>0.05秒 3、ST-T改变
3、前分支传导阻滞(LAH):
其心电图特点是: (1)心电轴
明显左偏达-30°~-90°,超过
-45°者诊断价值更大;
(2)QRS波在II、III、aVF导
联呈rS型,SIII>SII,I、aVL 导联呈qR型,aVL导联的R波大
于I导联的R波;(3)QRS时限 无明显增宽。
左前分支传导阻滞
4、左后分支传导阻滞(LPH):
窦性心律
心率:70次/分 PR间期:0.16秒 QT间期:0.33秒 PⅠⅡ↑ aVR↓ QRS时间:0.10秒 ST-T无异常偏移
小儿心电图 • 小儿心电图变化的总趋势为右室占优势转变为左室占优势 型的过程。
1.
小儿心率较成人快,10岁后大致为成人水平。小儿P-R间期 较成人短,7岁后趋于稳定(0.10~0.17s),小儿的Q-Tc= (0.40±0.023)/√R-R,较成人略长。
变所致。
心电图表现:
(1)QRS时限≥0.12s;
(2)I、V5、V6导联q波减小或
消失,V1,2导联常呈QS形,或
有一极小r波,主波(R或S波)
增宽,顶峰粗纯或有切迹,后
支较前支为迟缓,I、V5,6导联 常无S波,心电轴有不同程度的
左偏趋势;
(3)ST-T方向与QRS主波方
向相反。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aVF、V4、V6等表现为具有宽而有 切迹的S波其时限≥0.04s;aVR导
联呈QR型,其R波宽而有切迹,最
有特征性变化的是V1导联,呈rsR’
型的M波形;
(3)V1,2导联ST段轻度压低, T波倒置。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2、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
左束支粗而短,由双侧冠状动
脉分支供血,不易发生传导阻 滞,如有发生,多为器质性病
Ⅰ°房室传导阻滞
Ⅰ°房室传导阻滞 P-R间期超过正常最高限 度(正常P-R间期的长短 与心率、年龄有关),一 般>0.20秒。 P-R间期超过正常最高限 度(正常P-R间期的长短 与心率、年龄有关),一 般>0.20秒。
Ⅱ°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图片简介: Ⅱ°Ⅰ 型房室传导阻滞 P-R间期逐渐延长, 直至脱落一个R波后, P-R间期缩短,继之 又延长,周而复始。
室性期前收缩(室早)
1、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 的QRS波群,时限>0.12S, 其前无P波,继发S-T段与 T波和主波方向相反。 2、联律间期恒定 3、代偿间期完全 4、室早可以孤立或规 律出现、形成二联律(左 图上)、三联律、成对室 早(左下图)。 5、在同一导联内若出 现不同形态的室早为多形 或多源性室早。
T波:代表快速心室复极的电位改变。 (1)方向:正常情况下,T波的方向多与QRS主波的方向一致,在I、II、 V4~V6导联向上,aVR向下。 (2)振幅:T波的振幅不应低于同导联R波的1/10。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与正常值 Q-T间期:从QRS波群的起点至T波终末,代表心室除极和复极全过程 所需的时间。心率在60~100次/分时,Q-T的正常范围为0.32 ~ 0.44s。校正的Q-T间期,即Q-Tc=Q-T/R-R。正常Q-Tc的最高值为 0.44s,超过即属过长。 U波:在T波后0.02~0.04s出现的振幅很小的波,一般多认为U波代表 后继电位的影响,其方向大体与T波相一致。在胸导联较易见到,尤 其V3导联较为明显。U波明显常见于血钾过低。
成不同组合的双支阻滞和三支 阻滞。
四、扑动与颤动
(一)心房扑动(房扑):心
电图特点是:无正常P波,代之 连续的大锯齿状F波(扑动波), F波间无等电位线,波幅大小一 致,间隔规则,频率为250~350 次/分,大多不能全部下传,而 以2:1或1:1下传,故心室律规则。
心房扑动(呈2∶1下传)
(二)心房颤动(房颤):
心电图各波段组成、命名
先后有序的电兴奋传播,引起一系列电位改变,从体表一定部位 探测并记录出来的就是心电图。 各波段命名
1. 2. 3. 4. 5. 6. 7. 8.
P波 P-R段 QRS波(Q R S R’ S’ QS) ST段 T波 Q-T间期 J点 U波
心电图各波段意义
P 波:最早出现的幅度最小的波,反映心房除 极过程 P-R段 实为P-Q段,反映心房的复极过程及房 室结和房室束的电活动,P波和P-R段合 为P-R间期,始自心房开始除极止于心室 开始除极。 QRS波 反映心室除极的全过程 Q:首先出现的负向波 R:首先出现的正向波 S:R波之后再出现的负向波 R’ S波后再出现正向波 S’:R’波后再出现的负向波 QS:整个综合波均为负向波 S-T段 QRS综合波之后基线上的一个平段,代表 心室复极的缓慢期 T 波:平段之后的出现的波,代表心室复极的 快速期 Q-T间期心室开始除极到复极完毕的全过程的时 间
Ⅱ°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图片简介:Ⅱ°Ⅱ 型房室传导阻滞规律 的窦性P-P中,突然 有一长间歇与短P-P 成倍数关系。
Ⅲ°房室传导阻滞
Ⅲ°房室传导阻滞 1、P-P间期相等,R -R间 期相等 2、P与R无固定时间关 系( P-R间期不 等) 3、心房率快于心室率 4、QRS正常,表示心 室起搏 点在交界区; QRS增宽变形 ,表示 起搏点在心室。
心电图特点是各导联无正常P波, 代之以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f波
(纤颤波),心房f波的频率为
350~600次/分,心室律绝对不 规则。
心房纤维颤动(房颤)
1、P波消失,代之以 大小不等的f波代替, 频率100~160次/分。 2、心室律极不规则, 频率100~160次/分。 3、QRS波群大部分正 常。如宽大畸形为室 性差传。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与正常值
QRS波群:代表全部心室除极的电位变化。 (1)时间:正常成年人多为0.06~0.10s,最宽不超过0.11s. (2)波形和振幅:正常人V1、V2导联多呈rS型,V1的R波≤1.0mV。V5、 V6导联可呈qR、qRs、Rs或R型, R波≤2.5mV。正常人的胸导联自V1~V6, R波逐渐增高,S波逐渐变小,V1的R/S<1,V5的R/S >1。各肢体导联的每 个QRS正向与负向波振幅相加的绝对值应≥0.5mV,胸导联的每个QRS正向 与负向波振幅相加的绝对值≥0.8mV。 (3)Q波:正常的Q波振幅应小于同导联中R波的1/4, 时距应小于0.04s (唯III、aVR、aVL导联可超过),V1导联不应有q波,但可呈QS型。
心电图特点是: (1)临床上没 有右室肥大而心电轴明显右偏达
90°~120°。以超过110°为可 靠;
(2)QRS波在aVL导联呈rS型, aVF导联呈qR型,III导联R波特
别高;(3)QRS时限正常或稍 增宽,增加量<0.02s。
左后分支传导阻滞
左、右束支及左束支分支 不同程度的传导障碍,分别构
室扑常不能持久,不是很快 恢复,便会转为室颤而死亡。往
往是心脏停跳前的短暂征象。心
电图上QRS-T波群完全消失,出现 大小不等、极不匀齐的低小波, 频率达200~500次分。
心室扑动与颤动
右心房肥大
Ⅱ、Ⅲ、aVF导联P波 高尖,电压≥0.25mV, 常见于肺心病,该P波 又称“肺型P波” V1导联P波正向、电压 ≥0.2mV
(三)束支与分支传导阻滞
可根据QRS波群的时限是否 大于0.12s而分为完全性与不完
全性束支传导阻滞。
1、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
右束支细长,由单侧冠状动脉分
支供血,故传导阻滞多见。心电 图表示如下: (1)QRS波群时
限≥0.12s;
(2)QRS波前半部接近正常,后半
部在多数导联,如I、II、aVL、
右心室肥大
1、电轴右偏 2、胸导联R/S比例异常 V1R/S≥1或/及 V5R/S≤1 3、RV11.0mVRV1+SV5> 1.2mV 4、V1VAT>0.03秒 5、ST-T异常
慢性冠脉供血不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图片简介: 慢性冠 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 肌缺血当心室肌某一 部分发生缺血时,将 影响复极过程,产生 ST-T改变
A图为窦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特征] 1、频率> 100次/分 2、其他波型值在正常 范围内。 B图为窦性心动过缓 [心电图特征] 1、频率<60次/分 2、其他波型值在正常 范围内。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在无法判定房性和交界性心动过速 时的统称。 一系列快速整齐的QRS波群 (160~220次/分),QRS波群时间、 形态正常,如合并室内阻滞、预激或 室内传导差异,则QRS增宽变形, 应与室速鉴别。 [心电图特征] 1、心室律150~250次/分,节律规 则。 2、QRS波群形态时间正常(差传除 外) 3、逆行P波(在Ⅱ、Ⅲ、aVF倒置, aVR直立) 4、起始突然,常由一个房早触发, 下传的P-R 间期显著延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与正常值
J点:QRS波群的终末与ST段起始之交点。多数在等电位线上,随ST段的偏 移而发生移位。
ST段:自QRS波群的终点至T波起点间的线段,表示心室除极刚结束处在缓 慢恢复复极的时间。任一导联ST段下移不应超过0.05mV;ST段上升在V1~ V2导联不超过0.3mV,V3不超过0.5mV,V4~V6与肢体导联均不超过0.1m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