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和民俗特点
第四讲 中国交通民俗

东汉客货两用陶船模型
明朝闭关锁国,中国的造船业和航海 业由此衰落。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为最 后的辉煌篇章。
清末,以蒸汽为动力的火车、火轮船、 汽船传入我国。
郑和宝船复原模型
二、中国古代交通网
1.西周至战国
国家政权的出现,使原始的分散道路产生 了根本性的转变,交通道路的建设成为社 会总体行为,大规模的道路网络开始形成。
第四讲 中国交通民俗
交通民俗是指与交通运输、信息通讯 有关的民俗事项。
《说文》:“交,胫也。” 《说文》:“通,达也。”
一、中国古代交通工具的类型
1.车辆
传说中黄帝是车的发明者,因此被称 为轩辕氏。
我国的畜力车和人力车几乎是同时期 出现的,商周的先民已经懂得驾驭牛 车、马车。
车的构造:
三彩鞍马
鞍马之外的骑驮:
驮牛:节奏稳重,适合妇孺出行。 骆驼:沙漠之舟,是丝绸古道上的象
征。 驯象:骑乘与游赏并用。
唐彩绘骑骆驼陶俑
3.肩舆:肩行之车
秦汉魏晋之际,帝王根据出行需要,创造 出出行步辇。
唐代肩舆种类增多,始设顶、障、帘,以 示等级尊卑。
唐宋之后,肩舆演变为更加舒适的轿椅。 南宋肩舆始称轿,民间乘轿之风盛行。
三、交通运输业的五大职业传承
车家:路地交通职业者 船家:水上交通职业者 脚夫:负责搬运及赶马帮 店家:为行人提供方便 牙子:为人拉生意对缝
“车船店脚牙,无罪也该杀。”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水陆交通日臻完善。 中国和海上诸国联系频繁,形成了上海丝 绸之路的雏形。
隋代修建了以洛阳为中心、贯通南北的大 运河。
唐代建设了多条通往异邦的交通道路,使 长安成为国际化大都市。
唐代之前称亭馆,唐代之后称驿站。后代 又有长亭,短亭之分。五里一短亭,十里 一长亭。
《民俗学概论》

上编第1章概述1.1 复习笔记一、民俗与民俗学(一)民俗1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民俗的起源: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3.民问:是指民众中间。
它对应官方而言。
即除统治集团机构以外,都可称作民间。
4.民间的组成部分: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
5.风俗(lore):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6.“民俗”概念的四种狭义理解( 1)文化遗留物说。
是英国早期文化进化学派的观点。
(2)精神文化说。
是英国学者们的观点。
(3)民间文学说。
主要流行于美国和苏联。
(4)传统文化说。
是西方普遍流行的观点。
7.民俗的广义理解: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8.民俗的范围: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9.民俗事象的分类( 1)物质民俗①含义: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②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和医药保健民俗等等。
(2)社会民俗①含义:亦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②主要包括:社会组织民俗、社会制度民俗、岁时节日民俗和民间娱乐习俗等等。
(3)精神民俗①含义: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②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以及民间艺术等等。
(4)语言民俗①含义: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②主要包括: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a.民俗语言广义:语言是一种文化载体,各个民族、各个地区都有特定的语言,即民族语言和方言。
民俗学2物质生产民俗(商业交通运输业)

广告: ▪各式广告、橱窗、店堂的布置、着装……
促销方式: ▪博览会、展销会、时装秀、模仿秀……
二、交通运输及民俗特点
▪ 交通民俗:交通运输过程中反映出的各通运输的两大 要素——交通运输设施和运输工具反映出来的。
计 6. 论宁波老字号***。 7. 论传统手工业与现代DIY。 8. 京杭大运河旅游开发策划。
车神奚仲
奚仲姓任,据传为黄帝的子孙,是夏 禹手下的大臣,曾经辅佐大禹治水。 夏禹治水的时候,陆行用车,便任命 奚仲为车正,让他负责造车。奚仲和 一些能工巧匠共同努,设计和制造了 各种各样的车,如人推的车、畜拉的 车、人坐的代步车、战车等。车的出 现,为人们解决了路途遥远所带来的 不便。
奚仲因为造车,被人们奉为车神。为 了纪念奚仲,让后人知道奚仲造车, 为人造福,人们自发地兴建了很多奚 仲庙,时常祭祀,以表示对车神的敬 畏,也希望车神可以保佑人们出入平
(二)传统交通运输业的民俗特点 1.交通行业的分工
车把式、脚夫(包括马帮与驼队)、 轿夫、滑竿
水上的船家、筏子客。 交通站口、码头的店家。 脚行与牙行(代运商)。 2.行业习俗 各自的活动领域和技艺传承,信仰、 禁忌。
中国交通运输业的信仰传承
▪ “行神”的历来有不同 说法,现在较为普遍的 观点是黄帝的妻子“雷 祖”(嫘祖),《山海 经》记载:黄帝巡游天 下,元妃嫘祖死于道, 帝祭之以为徂神,即路 神,也就是后来的行神 。
赵州桥
索桥又称吊桥、绳桥或悬索桥
泸定桥
泰顺廊桥
溜索,是索桥的一种形式
3.陆上传统交通工具 人力: 独轮车、架子车、人抬轿子、黄包车 等。 畜力:
交通民俗文化

“船灵魂”:因为它安装在船上水舱里,又称“水活灵”。 根据渔民的古老风俗,在新船的骨架搭成后,用一块小木头, 挖个小孔,里面放进铜板、铜钱或银元等物,放进水舱的梁 头里。表示这是船的灵魂。俗信铜或银等金属能镇邪驱灾。 有的小岛还用妇女身上的东西或生活用品,诸如头发、手帕 之类,缚在铜钱上,一起放进小孔里,他们认为女人身上的 东西,有辟邪的作用。 船菩萨,渔民称呼船关老爷。旧时,不论建造大小渔船,都 得造个特殊的舱口,叫“圣堂舱”。这里设有神龛,是供船 菩萨神像的地方。渔船出海、谢洋,海上遇险,都得祭拜船 菩萨,仪礼隆重,态度虔诚。船菩萨有种种说法。有关云长、 鲁班、妈祖娘娘等。 海泥鳅。新船打造好后,船屁股上总要画一条大泥鳅。老渔 民传海泥鳅是海龙王的外孙。在东海上封为鱼皇帝。东海水 族都由它管束,见到它的形象,大鱼均会躲避,这样渔船就 安全了。
二、桥及造桥习俗
“桥”的类型
独木桥、石拱桥、石板桥、石墩木桥、木板桥、 索桥、风雨桥等,水面阔的河岸则有以船只搭成的 浮桥。
索桥
浮桥
廊桥(风雨桥)
西塘送子来凤桥
造桥习俗
在中国古代,桥的修建,往往是宗祠出资,也有乐善好 施者出资的。有些地方还有专门的桥会组织,有固定的租息, 年年维修,并立有碑记,写明捐造者姓名、建造日期、筹款 数目、建造原因等项。 旧俗造石桥时,要在桥面铺石板,面向上游方向摆两只 铁娱蚣,一头一只。俗信认为,如果不摆铁蜈蚣,桥造好后, 龙会在水里兴风作浪,把石桥掀翻毁掉。后来人们根据龙怕 蜈蚣的习性,每造一座石桥就摆二只铁蜈蚣,让其头露在外 面,俯视水面,于是龙就不敢兴风作浪了。 新桥造好后,要请村上年纪最大的老人过桥,有的地方 要村里最长寿的一对夫妻走第一步。年高寓意此桥也长寿、 牢固。游桥时老人要身穿新衣,脚穿红布鞋,同时要放鞭炮, 焚香点烛,敲锣打鼓庆贺。老人游完桥,人们还要向他们讨 长寿钱。 桥俗:桥神信仰,走三桥
浅谈中国近代交通民俗

浅谈中国近代交通民俗学校:新疆师范大学学院:历史与民族学学院班级:历史系08-10学号:20080307141025学生:闫雅晴浅谈中国近代交通民俗摘要:交通工具狭义上指一切人造的用于人类代步或运输的装置。
交通工具如:自行车,汽车,摩托车,火车,船只及飞行器等。
其中也包括马车,牛车等动物驱动的移动设备,从这一点来说,黄包车、轿子也可以算是交通工具。
随着科技的发展,交通工具也在不断变化关键词:交通工具、发展、科技如果说在“衣”、“食”、“住”、“行”习俗的变迁中,人们总是或多或少地保留了传统的民族形式的话,那么,在“行”的问题上,只要经济条件许可,人们对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总是来者不拒,欣然接受,对旧有的交通方式并无多少留恋之情。
不过,在一些边远的区,交通方式并无多大变化。
在早些时候,人类还没有“交通工具”这一代名词,那时,人们主要是靠步行来相互走访联系的。
所以,那时候的科技、政治、经济等等都很不发达,毕竟相对距离较远的两地无法很好的沟通,人们不能相互交流融合,发展也极其缓慢。
后来,在人们的智力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后,有了马车等畜力交通工具,也算是交通工具史的一个“巨大”的飞跃了,这也相对的促进了部落间、朝野间的交流,形成小范围内的良性循环,之后不久,水上的交通工具也逐渐成型。
交通工具的变革对世界历史影响极其深远,正如西方史学著作《全球通史》所指出的,19世纪,随着交通工具的新发明,整个世界都能感受到史蒂芬孙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的影响。
①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对中国交通建设情有独钟,他曾说:“交通为实业之母,国家贫富,可以由交通定之。
”可见,交通关乎民生国计。
在中国,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因地区而异。
南方多水路,船是主要运输工具;北方多旱路,人们以乘坐马车为主。
此外,平民若想外出,多为步行。
新式公共交通在中国兴起,经过了人力车到电车、公共汽车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前,中国处于典型的“步行城市”时代,城市空间和人口规模比较小,交通运输主要是依靠人力或畜力,人们出行除了步行以外,主要靠轿子、畜力车、骡马、舟楫等,与这些交通运输工具相对应的城市交通设施,包括市内道路、桥梁以及道路的附属物也都相对落后。
《民俗学概论》物质生产民俗知识框架

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产民俗,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特定地区、社会群体中的民众,在一定生态环境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象,它包括:农业民俗,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业和交通民俗等,它贯穿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物质生产民俗的特征:•地域性:人民大众进行物质生产所形成的风俗习惯,依附于不同生态环境的自然条件。
•季节性:人与自然斗争,受自然现象的规律制约,形成随天体季节性和周期性。
•功能性:物质生产民俗首先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的需求。
脱离这个需求的物质生产民俗是不存在的。
它具有直接的功能作用。
•科学性:物质生活民俗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对生产对象及其规律的长期观察、感受和思考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农业民俗(中心地位)•农业民俗,是伴随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生活而产生的文化现象。
•它具有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
•它是农民在长期的观察和生产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文化产物。
•它既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是指导生产的手段,具有明显的传承性。
•农业耕作的时许、节令习俗•农历二十四节气•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对农业生产起指导作用。
•卜农事丰歉、祈福、禳灾的习俗•反映的民俗心理是共同的•人们通过这类习俗,希望借助超自然的神灵的庇佑,获得幸福;或对危害人类的自然灾害的恶神,予以禳解或消除。
这是在我国农业经济条件下所产生的民俗文化的基本内涵,也是我国农业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禁忌、祭祀习俗・农业禁忌习俗・农民不能充分认识自然界规律的反映・农业生产经验的积累・祭田神、先农和社神的习俗・人们期望通过这类原始宗教信仰和仪式活动,满足生产和生活上的需求。
・这类习俗、信仰的产生和形成,主要原因是农业科学技术落后,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有限,其局限性也表现在这里。
・农业生产过程习俗・这类习俗包括农业生产工具的制作和使用,以及具体的生产程序等。
・既可以起到传授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等作用;又成为农村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俗学名词解释复习资料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的民众所创造、享用、传承、相沿已久的社会风尚、风俗习惯。
民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文化模式。
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在人们的精神生活方面,民俗的信仰心理占重要地位。
民俗学:民俗学(folklore)是一门针对信仰、风俗、口传文学、传统文化及思考模式进行研究,来阐明这些民俗现象在时空中流变意义的学科。
民俗学是研究人们在日常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通过语言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民俗事象的学问。
目前,其研究领域包括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和心理民俗。
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
人文科学:是指以人的社会存在、人的社会性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民俗事象:一个特定民族(主体)在特定地域(空间)、特定历史阶段(时间)的民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带有标志性、典型性的现象,它体现在生产、生活各个方面。
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
1、物质民俗:指民众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新产品形式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农业民俗、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建筑民俗、交通民俗、医药保健民俗,等等2、社会民俗:也叫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
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及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主要包括社会组织民俗、社会制度民俗(如习惯法、人生仪礼等)、岁时节日民俗以及民间娱乐习俗,等等3. 精神民俗:是指在生产与生活中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为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以及民间艺术等等4. 语言民俗:指通过口语进行信息交流的行为过程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习俗惯制,即语言方面形成的风俗习惯。
交通民俗_精品文档

二、古人出行的动因
• 传统农耕文化,使古人形成强烈的守家意识, 而不是像西方人那样,有流浪的“癖好”, 所以他们把出行看成是不得已之事。
• 庄子:云将东游、雀跃而游、庄周梦蝶 • 苏秦、张仪、荆轲等纵横家和武士是带有政治色彩的旅游者。 • 魏晋:阮籍等七贤 • 南朝:谢灵运:游山玩水,山水诗 • 唐朝:李白、玄奘 • 宋代:苏轼 • 明代:徐霞客
4、经商
• 古代商人虽然处于四民之末,经商被视为末 也,商人的地位不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商人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也越来与重要。 “商人重利轻别离”,一方面点出商人逐利 的本质,同时也说明经商活动需要商人经常 出行这一特点。
• 在现代的旅游交通建设中,在不影响交通条 件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多地采用传统的民俗 形式,力争使交通本身就成为旅游景观,丰 富旅游者旅游途中的旅游感受。
• 当然我们必须要注意的是在短距离的旅游景 区内,交通与旅游要协调发展,就必须做到 “进得来”、“散得开”。
交通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
• 1.博物馆方法
• 如陈胜吴广起义、孟姜女; • 如《汉书•食货志》记载百姓服劳役的情景: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 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 息。” • 杜甫的《兵车行》中对此也有反映。
兵车行
• 杜甫
•
车辚辚,马萧萧, 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
• 2. 动物类交通工具
• 动物除了用于牵引车辆外,还可以单独作为交通工具使用。 民间常用的动物主要有马、牛、骡、骆驼、牦牛、狗、羊等。 用马拉货物,组成马帮,曾流行于云贵川地区。沙漠之舟是 人们对骆驼的誉称。牦牛是藏族人在雪域高原上常用的交通 工具,可以骑乘,也可以栽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始建于明代的蹬步桥
福建晋江安平桥(梁桥)
安平桥位于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 和南安市水头镇之间的海湾上, 我国现存古代最长的石桥,享有 “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安平 桥因安海镇古称安平道,由此得 名;又因桥长约5华里,俗称五 里桥。安平桥属于中国古代连梁 式石板平桥,桥全座用花岗岩和 沙石构筑,双边船形墩,两端成 尖状,便于排水,设在水流较急 而较宽的主要港道,始建于南宋 绍兴八年 (1138),历时十四年 告成。明清两代曾多次重修。 安平桥全长2255米,桥面宽3~ 3.8米,共361墩。。桥面以5~8 条巨型石板铺架,石板长5~11 米,宽0.6~1米,厚0.5~1米。 两侧设有栏杆。
二、形式
有多跨式木梁桥、木拱桥、浮桥、吊桥等
三、相关图片
木梁桥
木吊桥
浮桥
浮桥古时称为舟梁。它用船舟来代替桥墩,
故有“浮航”、“舟桥”之称,属于临时性 桥梁。由于浮桥架设简便,成桥迅速,在军 事上常被应用,因此又称“战桥”。 ①传统形式。在船或浮箱上架梁,梁上铺桥 面。②舟、梁结合形式。舟(箱)体、梁、桥 面板结合成一体,船只首尾相连成纵列式, 或舟(箱)体紧密排列成带式。上、下游设置 缆索锚碇,以保持桥轴线的稳定。桥两端设 栈桥或跳板,以与岸边接通。为适应水位涨 落,两岸还应设置升降栈桥或升降码头。
赵州桥(拱桥)
赵州桥坐落在河北省
赵县洨河上。建于隋 代(公元581-618年) 大业年间(公元605- 618年),由著名匠师 李春设计和建造,距 今已有约1400年的历 史,是当今世界上现 存最早、保存最完善 的古代敞肩石拱桥。 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因赵州桥 是重点文物,通车易 造成损坏,所以不允 许车辆通行。
四川乐山大Leabharlann 景区 的九曲栈道天门山玻璃栈道
纤 道
纤道是指架设在水面上的、由一座座石桥连接而成的水上 通道。供纤夫背纤和躲避风浪用。因多为官府出资修建, 亦有官道、官塘之称。
浙东运河古纤道
冰 雪 道
是冬季严寒的地区利用天然河道,或用冰雪人 工修建的道路。可通行滑板类交通工具
城 街、巷、里弄、胡同等 镇 道 路
索桥
索桥也称吊桥、绳桥、悬索桥等,是用竹索或 藤索、铁索等为骨干相拼悬吊起的大桥。古书 上称为絙桥、笮桥、绳桥。多建于水流急不易 做桥墩的陡岸险谷,主要见于西南地区。其做 法是在两岸建屋,屋内各设系绳的立柱和绞绳 的转柱,然后以粗绳索若干根平铺系紧,再在 绳索上横铺木板,有的在两侧还加一至两根绳 索作为扶栏。
独溜索桥
四川灌县珠浦桥(多孔多索索桥》
泸定铁索桥座落在泸定县城
大渡河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该桥始建于清康熙44 年,建于45年(1706年).康 熙御笔题写"泸定桥",并立御 碑于桥头.桥长103米,宽3米, 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 里,9根做低链,4根分两侧作 扶手,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 全桥体重40余吨,两岸桥墩为 木结构古建筑,风貌独特,为 我国国内独有.自清以来,此 桥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军 事要津.1935年5月29日,中国 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这里飞夺泸 定桥而使该桥闻名中外.
栈
“栈道”又称“栈阁”之道,这是古代交通史上一大发明。人们为 了在深山峡谷通行道路,且平坦无阻,便在河水隔绝的悬崖
道 绝壁上用器物开凿一些棱形的孔穴,孔穴内插上石桩或木桩。
上面横铺木板或石板,可以行人和通车,这就叫栈道。为了
防止这些木桩和木板不被雨淋变朽而腐烂,又在栈道的顶端
建起房亭(亦称廊亭)这就是阁,亦称栈阁。相连贯的称呼,
就叫栈阁之道,简称为栈道。
大西南的西 蜀栈道最为 著名。 其修筑工程 之艰巨,方 法之巧妙, 在当时是上 乘。
近近 景景
远景
长江三峡古栈道
三峡古栈道全长约五六十公里。瞿塘峡段从 奉节县草堂河口东岸起,至巫山县大溪对岸的 状元堆山,长约10公里;巫峡段从巫山县对岸起, 至川鄂两省交界处的青莲溪止,长30公里; 期其余则零星分布在西陵峡中。栈道包括道 路、石桥、铁链、石栏等,高出江面数十米
梧州金龙巷 北京胡同
上海西塘乡的弄堂
桥梁
一、定义
架设在江河湖海上,使车辆行人等能顺利通行的建筑物, 称为桥。 桥梁一般由上部结构、下部结构和附属构造物组成, 上部结构主要指桥跨结构和支座系统;下部结构包括桥台、 桥墩和基础;附属构造物则指桥头搭板、锥形护坡、护岸、 导流工程等。 二、意义
桥梁是陆上交通的创造性延伸和补充,它们解决了河流山 涧阻隔的困难,极大地方便了两岸民众的贸易和往来。并且 有的桥还具有极大的审美价值! 三、分类 (1)、按结构分:梁桥、拱桥、浮桥、索桥、吊桥…… (2)、按建材分:木桥、石桥、砖桥、铁桥、竹桥、藤 桥……
交通运输及其民俗特点
随着商品流通、贸易往来、人际交流 的越来越频繁,远古时代那种靠步行去远 方,以及用手提、肩扛、头顶作为负重和 运输的原始交通和运输方式,已很难适应 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交通运输设施的兴 建与运输工具的制造便应运而生,并在其 长期传承中,形成了不同的运输行业和他 们的生产习俗。
我国传统的交通设施 及运输工具
道
最早的陆地道路,是远古人类为了
路 采集、狩猎而踩出来的小路。
盘山道和石阶路。是人类创造出的适合山地地形 起伏较大的道路。
盘山道
石阶路
丝绸之路,亦称丝路。是指西
汉(前202年-8年)时,由张骞出使 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 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 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 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 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 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 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
石 主要有蹬步、梁桥和拱桥。 桥
1、蹬步(踏石):在水浅的河流溪涧上,均 匀安放的石块,踏石过河。 2、梁桥: 我国石桥最多的形式;
福建滨海地区最集中; 晋江安平桥为其中之最。 3、拱桥: 东汉时期开始建造; 现存最老的是赵州桥; 侗族风雨桥为石桥之变异形式—— 既有拱桥,又有梁桥,上有亭廊,以避风雨。
广西三江程阳桥(风雨 桥,又称为花桥、廊桥)
贵州都匀的风雨桥
木桥
一、定义
木桥以天然木材作为主要建造材料的桥梁。由 于木材分布较广,取材容易,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 明而且采伐加工不需要复杂工具。所以木桥是最早 出现的桥梁形式。其具有重量轻,强度较高,加工 及各部分连接的构造简单等优点。但其也有易燃, 易腐蚀,承载力和耐久性易受木材的各向异性及天 然缺陷影响等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