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全册配套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第3章PPT课件

低碳发展的一种经济政策。
绿色发展政策的目标是降低碳排 放、减少环境污染、促进可持续
发展。
绿色发展政策的具体措施包括绿 色税收政策、绿色金融政策、绿
色产业政策等。
05
未来展望与挑战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跨学科融合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将进一步与地 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学科 交叉融合,拓展研究领域和视角。
探索微观层面的经济活动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拓展国际视野
02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将更加注重国际比较和
合作研究,以应对跨国界的资源环境问题。
加强政策应用研究
03
为了更好地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未来研究将更加注重政策
应用研究,探索如何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政策措施。
THANKS
感谢观看
环境保护的成本
环境保护需要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 包括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方面的成 本。
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发展
资源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理念
实现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平衡发展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确保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政策措施的制定
它综合运用了经济学、环境科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 的理论和方法,从多个角度分析资源与环境问题的经济影响 、市场机制、政策措施等。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重要性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 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研究资源与环境问题的经济影响和市场失灵,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为政策制定 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环境保护的落实。
资源税费政策的具体措施包括 征收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 排污收费等。
绿色发展政策的目标是降低碳排 放、减少环境污染、促进可持续
发展。
绿色发展政策的具体措施包括绿 色税收政策、绿色金融政策、绿
色产业政策等。
05
未来展望与挑战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跨学科融合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将进一步与地 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学科 交叉融合,拓展研究领域和视角。
探索微观层面的经济活动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拓展国际视野
02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将更加注重国际比较和
合作研究,以应对跨国界的资源环境问题。
加强政策应用研究
03
为了更好地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未来研究将更加注重政策
应用研究,探索如何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政策措施。
THANKS
感谢观看
环境保护的成本
环境保护需要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 包括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方面的成 本。
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发展
资源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理念
实现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平衡发展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确保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政策措施的制定
它综合运用了经济学、环境科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 的理论和方法,从多个角度分析资源与环境问题的经济影响 、市场机制、政策措施等。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重要性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 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研究资源与环境问题的经济影响和市场失灵,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为政策制定 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环境保护的落实。
资源税费政策的具体措施包括 征收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 排污收费等。
资源环境经济学PPT课件

现状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资源 需求持续增加,资源消耗速度加 快。
问题
资源过度开发、资源浪费、环境 污染。
环境保护的措施与政策
措施
加强环境教育、提高环保意识、推广清洁能源、促进循环经 济。
政策
制定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标准、实施排污收费制度、建立生态 补偿机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资源环境经济学在企业决策中的应用
01
02
03
资源节约利用
企业应合理利用资源,提 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 产成本,同时减少对环境 的负面影响。
环保技术创新
企业应积极投入环保技术 研发,推动绿色生产技术 的创新和应用,提高企业 的环保竞争力。
环境管理体系建设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环境管 理体系,确保企业生产过 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得到 有效执行。
资源环境经济学关注如何通过合理的 资源配置和环保政策,实现经济、社 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环境经济学强调资源的稀缺性和 环境的有限性,认为经济发展必须与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
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 分析与规范分析、静态分析与动态分 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等。
06 结论与建议
对资源环境经济学的应用与实践的建议
对资源环境经济学的认识与理解
资源环境经济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 性学科,旨在研究资源开发与环境保 护之间的经济关系和规律。
资源环境经济学关注如何通过合理的 资源配置和环保政策,实现经济、社 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环境经济学强调资源的稀缺性和 环境的有限性,认为经济发展必须与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
04 资源环境经济学的应用与 实践
资源环境经济学在企业决策中的应用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PPT课件2

• 在 F 点,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总和为 AOF,减去外部成本 GOF,社会总福 利为 AOB 的面积减去 BGF 的面积,也就是说市 场“失灵”了,并没有达到使社 会福利最大的配置
• 为了克服外部性,可以通过政府干预、产权界定等措施重新实现社会最优的资源 配置,环境规制正是为了解决污染的外部性问题的政策手段
11.1.2 规制的手段
2. 基于市场的经济激励型政策
1981 年,美国环境质量委员会对 20 世纪 70 年代“环境十年”的政策进行了总结:虽然在过去的 10 年中环境问题逐渐得到重视,在 严格的环境规制下,环境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经济至上、追求高增长”的西方经济文化价值观与不计成本的强制规制环境 政策工具之间产生了冲突。20 世纪 70 年代末美国的经济遭受重创,两次能源危机的冲击加重了当时的经济滞胀局面。面临严峻的经济危 机,里根政府颁布“12291 号行政命令”:大幅削减环保开支和预算、所有环保提案都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采用更为灵活放松的方式 管控企业排污行为。“环境保护不应该成为经济不增长和经济萎缩的借口”成为当时极具影响力的口号。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环境质 量委员会认为经济激励要在环境政策工具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并据此提出了三个目标(Washington DC,1981):1)权衡环境规制的 成本与效益; 2)鼓励市场激励在环境政策工具中的运用;3)分散并减少政府在环境规制中的责任,逐渐向市场转移。
• 以生产的外部性为例,由于外部性的存在,社会成本区别于私人成本,生产的私 人成本 MPC,低于实际的社会成本 MSC
• 对于社会来说,最优的生产量为 C,此时社会福利为 AOB 部分的面积;但生产 者仅考虑自己面临的私人成本,为了最大化利润,实际会生产数量 E 的产品,偏 离了社会最优的生产规模,市场均衡为 F 点
• 为了克服外部性,可以通过政府干预、产权界定等措施重新实现社会最优的资源 配置,环境规制正是为了解决污染的外部性问题的政策手段
11.1.2 规制的手段
2. 基于市场的经济激励型政策
1981 年,美国环境质量委员会对 20 世纪 70 年代“环境十年”的政策进行了总结:虽然在过去的 10 年中环境问题逐渐得到重视,在 严格的环境规制下,环境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经济至上、追求高增长”的西方经济文化价值观与不计成本的强制规制环境 政策工具之间产生了冲突。20 世纪 70 年代末美国的经济遭受重创,两次能源危机的冲击加重了当时的经济滞胀局面。面临严峻的经济危 机,里根政府颁布“12291 号行政命令”:大幅削减环保开支和预算、所有环保提案都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采用更为灵活放松的方式 管控企业排污行为。“环境保护不应该成为经济不增长和经济萎缩的借口”成为当时极具影响力的口号。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环境质 量委员会认为经济激励要在环境政策工具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并据此提出了三个目标(Washington DC,1981):1)权衡环境规制的 成本与效益; 2)鼓励市场激励在环境政策工具中的运用;3)分散并减少政府在环境规制中的责任,逐渐向市场转移。
• 以生产的外部性为例,由于外部性的存在,社会成本区别于私人成本,生产的私 人成本 MPC,低于实际的社会成本 MSC
• 对于社会来说,最优的生产量为 C,此时社会福利为 AOB 部分的面积;但生产 者仅考虑自己面临的私人成本,为了最大化利润,实际会生产数量 E 的产品,偏 离了社会最优的生产规模,市场均衡为 F 点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PPT课件1

源的获取和收益
自然资源的治理体系包括治理机制、治理结构和政府内部关系
• 治理机制主要是指中央与地方之间所明确的权力和义务的分配 • 治理结构是指从“政府、市场、社会”等不同资源利用的组织方式 • 政府内部关系主要是从自然资源的整体性属性出发,强调“整体性政府”的重要性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社会失灵的具体表现:
① 社会理性的缺失,由于缺乏公共权威,单纯依靠自然法则形成的社会共识,社会自我运行无法维持良好的秩序与规则;② 社会组织力量的合 法性不足,现行法律制度并未授予相关的权利与责任,导致对社会权威的认可与服从程度降低;③ 社会价值失范,社会组织自身的缺陷,带来 目标的扭曲、自主性的丧失以及导致的行为失范,尤其是志愿精神的价值弱化(胡祥,2005)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10.1.2 自然资源治理中的政府、市场与社会
4. 自然资源治理中的政府、市场与社会
(1)自然资源治理中的政府与市场 自然资源治理中的政府与市场,是对自然资源要素进行配置的混合治理体系。从不同用途的自然资源要素纳入到市场化的过程来看, 需要经过计划、环境影响评价、经济评估、司法审查和公众参与等一系列复杂的行政和管理程序。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与市场相互补充。 政府进行管控的同时,也会采用市场机制。而市场发挥作用则又需要明晰资源的使用权和建立市场规则(徐嵩龄,1995;王凤春, 1999)。这里的使用权一般是由经国家有关行政机关确权登记,被公权力认可和保护,然后通过招投标等方式出售或出租给各类使用者。 市场规则主要是价格机制、市场的准入机制和公平竞争机制等。实践中,合理的市场价值一般由竞标等方式确定,也可以通过专业机构 评估确定。 对于实践中如何选择政府与市场,一般需要根据自然资源的使用目的和自然资源的可使用量等来确定。自然资源的使用目的一般遵 循多功能利用的原则,包括经济开发、娱乐、或者严格保护等。其中,可供私人进行经济开发利用及娱乐的,则可以通过市场的方式盒 子里;倘若是为了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的目的,则通过政府的方式实行严格的管控。 自然资源的可使用量,是指资源赋存量减去资源的必需存在量。资源必需存在量是根据资源存在价值的下限进行存在量的确认。当 资源赋存量小于或等于资源的必需存在量时,可使用量为零。此时意味自然资源必须由政府管控以保障资源的存续。因此,自然资源进 入市场的条件是自然资源的可使用量应当大于零。 当然,市场机制作为一种治理手段,仍可能面临市场规则缺失或不足的情况。因此,市场规则的建设成为自然资源治理中的重要行 动,此时政府的角色就非常必要,提供包括创建和保障市场运行的公共服务。比如,明晰资源的财产权,或者建立可交易许可证和配额 制度等。许多转型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为了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都努力在建立健全本国的市场规则,同时避免政府的不当干预,包 括减少和取消资源利用中的补贴等造成的价格扭曲。
自然资源的治理体系包括治理机制、治理结构和政府内部关系
• 治理机制主要是指中央与地方之间所明确的权力和义务的分配 • 治理结构是指从“政府、市场、社会”等不同资源利用的组织方式 • 政府内部关系主要是从自然资源的整体性属性出发,强调“整体性政府”的重要性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社会失灵的具体表现:
① 社会理性的缺失,由于缺乏公共权威,单纯依靠自然法则形成的社会共识,社会自我运行无法维持良好的秩序与规则;② 社会组织力量的合 法性不足,现行法律制度并未授予相关的权利与责任,导致对社会权威的认可与服从程度降低;③ 社会价值失范,社会组织自身的缺陷,带来 目标的扭曲、自主性的丧失以及导致的行为失范,尤其是志愿精神的价值弱化(胡祥,2005)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10.1.2 自然资源治理中的政府、市场与社会
4. 自然资源治理中的政府、市场与社会
(1)自然资源治理中的政府与市场 自然资源治理中的政府与市场,是对自然资源要素进行配置的混合治理体系。从不同用途的自然资源要素纳入到市场化的过程来看, 需要经过计划、环境影响评价、经济评估、司法审查和公众参与等一系列复杂的行政和管理程序。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与市场相互补充。 政府进行管控的同时,也会采用市场机制。而市场发挥作用则又需要明晰资源的使用权和建立市场规则(徐嵩龄,1995;王凤春, 1999)。这里的使用权一般是由经国家有关行政机关确权登记,被公权力认可和保护,然后通过招投标等方式出售或出租给各类使用者。 市场规则主要是价格机制、市场的准入机制和公平竞争机制等。实践中,合理的市场价值一般由竞标等方式确定,也可以通过专业机构 评估确定。 对于实践中如何选择政府与市场,一般需要根据自然资源的使用目的和自然资源的可使用量等来确定。自然资源的使用目的一般遵 循多功能利用的原则,包括经济开发、娱乐、或者严格保护等。其中,可供私人进行经济开发利用及娱乐的,则可以通过市场的方式盒 子里;倘若是为了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的目的,则通过政府的方式实行严格的管控。 自然资源的可使用量,是指资源赋存量减去资源的必需存在量。资源必需存在量是根据资源存在价值的下限进行存在量的确认。当 资源赋存量小于或等于资源的必需存在量时,可使用量为零。此时意味自然资源必须由政府管控以保障资源的存续。因此,自然资源进 入市场的条件是自然资源的可使用量应当大于零。 当然,市场机制作为一种治理手段,仍可能面临市场规则缺失或不足的情况。因此,市场规则的建设成为自然资源治理中的重要行 动,此时政府的角色就非常必要,提供包括创建和保障市场运行的公共服务。比如,明晰资源的财产权,或者建立可交易许可证和配额 制度等。许多转型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为了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都努力在建立健全本国的市场规则,同时避免政府的不当干预,包 括减少和取消资源利用中的补贴等造成的价格扭曲。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ppt课件

进入交换。 四、信息传递
信息传递在环境经济系统中十分重要表现: 1.信息传递是环境经济系统的重要特征 2.人类的经济活动实际上业是信息活动
20
五、物流、能流、价值流和信息流的关系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价值增值和信息传
递是资源环境生态经济系统的四大功能, 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推动着资 源环境经济系统的发展。其中物流、能量 流是物质基础,价值流体现了物质与能量 流动的有效性,并使系统变化和发展。人 们通过信息流控制和调节速度、流量和方 式。
4
第二节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对传统 经济学的拓展
传统经济学
资源
无限供给
经济系统 外部性
仅含作为劳动对象 的环境资源
个体行为对社会其 他人的影响
经济增长模式 速度型经济
经济人
自身经济利益最优
帕累托
现在最优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稀缺 整个环境系统
环境资源无偿性 环境影响时空差 可持续经济 后代及社会利益 长期最优
15
第三节 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的功能
• 一、物质循环 (一)自然物流向经济物流的转化
1.在采掘业和捕捞业中的转化:从自然界直 接获取生活资料的转化方法 2.在农业中的转化 (基础产业) 3.在工业和采掘业中的转化 (二)经济物流向自然物流的回归
16
• 1.农业经济物流向自然物流的回归 • (1)物理、化学环境的改善转化为自然物质
6
• 四、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 (一)重视经济学与资源环境科学的融合
• (二)重视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的双重 属性特征
•
1、人与自然资源环境的关系
•
2、人在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形成人
与人之间的关系
信息传递在环境经济系统中十分重要表现: 1.信息传递是环境经济系统的重要特征 2.人类的经济活动实际上业是信息活动
20
五、物流、能流、价值流和信息流的关系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价值增值和信息传
递是资源环境生态经济系统的四大功能, 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推动着资 源环境经济系统的发展。其中物流、能量 流是物质基础,价值流体现了物质与能量 流动的有效性,并使系统变化和发展。人 们通过信息流控制和调节速度、流量和方 式。
4
第二节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对传统 经济学的拓展
传统经济学
资源
无限供给
经济系统 外部性
仅含作为劳动对象 的环境资源
个体行为对社会其 他人的影响
经济增长模式 速度型经济
经济人
自身经济利益最优
帕累托
现在最优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稀缺 整个环境系统
环境资源无偿性 环境影响时空差 可持续经济 后代及社会利益 长期最优
15
第三节 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的功能
• 一、物质循环 (一)自然物流向经济物流的转化
1.在采掘业和捕捞业中的转化:从自然界直 接获取生活资料的转化方法 2.在农业中的转化 (基础产业) 3.在工业和采掘业中的转化 (二)经济物流向自然物流的回归
16
• 1.农业经济物流向自然物流的回归 • (1)物理、化学环境的改善转化为自然物质
6
• 四、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 (一)重视经济学与资源环境科学的融合
• (二)重视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的双重 属性特征
•
1、人与自然资源环境的关系
•
2、人在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形成人
与人之间的关系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PPT课件7

环境规制带来的成本上升,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竞争力,有可能使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
(Porter, 1991;Porter, Linde, 1995);这样既减少了污染物排放,又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可以使企业得到
双重红利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先政策,此时环境规制政策就可以收到较好的治理效果
已有研究表明,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地方政府对于不同目标的权衡取舍不同,从而会
影响到对环境治理政策的执行和监管效果:
•
在经济发展初期,在财政分权和官员晋升的双重压力下,地方政府有为了追求经济增
增长优先
环境优先
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的边
际收益
长而放松环境治理的激励,许多地方采取“逐底竞争(racing to the bottom)”的做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6.1.3 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4. 环境治理能力建设
在健全环境治理监管体系方面,监测能力建设是基础和保障
完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全面提高监测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推动实现环境质量预报预警,确
保监测数据“真、准、全”
以更好动员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为支撑,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企业自治良性互动
另一方面要完善经济政策,健全市场机制,规范环境治理市场行为,健全法律法规标准,严格执法、加强监
管,加快补齐环境治理体制机制短板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第一阶段(1973-1978 年):初始“三废”治理的起步阶段
(Porter, 1991;Porter, Linde, 1995);这样既减少了污染物排放,又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可以使企业得到
双重红利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先政策,此时环境规制政策就可以收到较好的治理效果
已有研究表明,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地方政府对于不同目标的权衡取舍不同,从而会
影响到对环境治理政策的执行和监管效果:
•
在经济发展初期,在财政分权和官员晋升的双重压力下,地方政府有为了追求经济增
增长优先
环境优先
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的边
际收益
长而放松环境治理的激励,许多地方采取“逐底竞争(racing to the bottom)”的做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6.1.3 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4. 环境治理能力建设
在健全环境治理监管体系方面,监测能力建设是基础和保障
完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全面提高监测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推动实现环境质量预报预警,确
保监测数据“真、准、全”
以更好动员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为支撑,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企业自治良性互动
另一方面要完善经济政策,健全市场机制,规范环境治理市场行为,健全法律法规标准,严格执法、加强监
管,加快补齐环境治理体制机制短板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第一阶段(1973-1978 年):初始“三废”治理的起步阶段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讲义(ppt 17页)

庇古提出征收排污费和排污税的方式纠正外部性,费用等于造成 的损害。但现实中难以确定具体损害的货币衡量水平。而且,管 理者也更关心一个环境可承受的排放量,而非税收多少,毕竟环 境的破坏是不可逆的。从经济的角度来说完全不允许排放一方面 不可能,另一方面没有效率,浪费自然资源本身的消化污染物的 能力。
•传统的经济系统模型 两个基本的经济主体∶企业和家庭 相互之间的关系∶两种市场 其中没有环境。
家庭
劳动力市场
提供劳动力
企业
提供产品
产品市场
•主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有限资源的配置∶生产什么 生产多少 怎样 生产
环境经济大系统
生活废弃物
生产废弃物
劳动力市场
环 境
提供劳动力
家庭
企业
环 境
提供产品
产品市场
非使用价值:为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环境,相当于遗产的福 利。存在价值。与物种存在必要性,伦理道德相关。
克鲁蒂拉《自然保护的再认识》:之前的自然资源研究多集中于开采 型资源(可耗竭资源的最佳开采速度和规模),提出舒适型资源。
三、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
命令控制型(行政手段)——环境标准和强制规章 市场激励(经济手段)——环境税费和可交易许可证。
第七节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研究
对象与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和工具来分析如何实现自然资源和 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以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把环 境和自然资源看作一种稀缺的生产要素,纳入生产函数,把环境 看作经济系统的一部分。)
2方法 定位于经济学科,运用经济学思维和经济学工具对环境 科学的发现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和判断,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 展,实现总体效益最大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经济 学是不是科学,看不见的手原理)
•传统的经济系统模型 两个基本的经济主体∶企业和家庭 相互之间的关系∶两种市场 其中没有环境。
家庭
劳动力市场
提供劳动力
企业
提供产品
产品市场
•主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有限资源的配置∶生产什么 生产多少 怎样 生产
环境经济大系统
生活废弃物
生产废弃物
劳动力市场
环 境
提供劳动力
家庭
企业
环 境
提供产品
产品市场
非使用价值:为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环境,相当于遗产的福 利。存在价值。与物种存在必要性,伦理道德相关。
克鲁蒂拉《自然保护的再认识》:之前的自然资源研究多集中于开采 型资源(可耗竭资源的最佳开采速度和规模),提出舒适型资源。
三、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
命令控制型(行政手段)——环境标准和强制规章 市场激励(经济手段)——环境税费和可交易许可证。
第七节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研究
对象与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和工具来分析如何实现自然资源和 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以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把环 境和自然资源看作一种稀缺的生产要素,纳入生产函数,把环境 看作经济系统的一部分。)
2方法 定位于经济学科,运用经济学思维和经济学工具对环境 科学的发现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和判断,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 展,实现总体效益最大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经济 学是不是科学,看不见的手原理)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PPT课件9

1. 生产率变动法
生产率变动法(changes in productivity approach)是将环境质量作为生产过程中的要素来处理,通过生产率的变动情况
来评价环境对于社会经济的影响
基本步骤:(1)估计出环境质量变化所造成的影响和范围;(2)估计该影响所造成的成本和产出变化;(3)根据成本和
能力病人的平均治疗费用等于因患慢性支气管炎而住院的费用,未失去工作能力病人的平均治疗费用等于因患慢性支气管炎而花费的门诊
费用。而慢性支气管炎所产生的住院和门诊费用分别约为169美元/人和41美元/人,那么美国在1958年由于空气污染引起的慢性支气管炎而
带来的治疗费用约为:208250×169+234000×41=44788250 美元。
3.1.1 市场价值
1. 生产率变动法
当环境质量变化所引起产出水平变化较为微弱时,不能够对价格产生影响,可以直接根据商品现有的市场价格进行市场价
值的估算
如果环境质量所引起的产出变化对于价格水平造成了较大影响,就需要对改变后的价格水平进行预测
根据农产品产量变化所测算的市场价值变动为:
MV P1 P2 Q 2
费用
环境质量变化所产生的过早死亡可以通过人力资本法进行计算,对于年龄为 t 岁就过早死亡的个体在活到 t+m 岁的正常寿
命年龄,所损失的个人收入现值为:
T -t
V
m 1
pt m Et m
1 r
m
式中, V 为过早死亡所损失的个人收入现值;t+m 为个体从 t 岁活到 t+m 岁的概率;r 为贴现率;T 为退休年龄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生产率变动法(changes in productivity approach)是将环境质量作为生产过程中的要素来处理,通过生产率的变动情况
来评价环境对于社会经济的影响
基本步骤:(1)估计出环境质量变化所造成的影响和范围;(2)估计该影响所造成的成本和产出变化;(3)根据成本和
能力病人的平均治疗费用等于因患慢性支气管炎而住院的费用,未失去工作能力病人的平均治疗费用等于因患慢性支气管炎而花费的门诊
费用。而慢性支气管炎所产生的住院和门诊费用分别约为169美元/人和41美元/人,那么美国在1958年由于空气污染引起的慢性支气管炎而
带来的治疗费用约为:208250×169+234000×41=44788250 美元。
3.1.1 市场价值
1. 生产率变动法
当环境质量变化所引起产出水平变化较为微弱时,不能够对价格产生影响,可以直接根据商品现有的市场价格进行市场价
值的估算
如果环境质量所引起的产出变化对于价格水平造成了较大影响,就需要对改变后的价格水平进行预测
根据农产品产量变化所测算的市场价值变动为:
MV P1 P2 Q 2
费用
环境质量变化所产生的过早死亡可以通过人力资本法进行计算,对于年龄为 t 岁就过早死亡的个体在活到 t+m 岁的正常寿
命年龄,所损失的个人收入现值为:
T -t
V
m 1
pt m Et m
1 r
m
式中, V 为过早死亡所损失的个人收入现值;t+m 为个体从 t 岁活到 t+m 岁的概率;r 为贴现率;T 为退休年龄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Introduction
1.1The Self-extinction Premise 1.2The Use of Models 1.3Thinking About The Future
1.1The Self-extinction Premise
Thomas Malthus foresaw that population growth would outstrip the growth of food supply, resulting in starvation and death, if reproduction was encouraged.
Limitations of models:
Models are simplified characterizations of reality.
Models may yield conclusions that are dead wrong.
Models are useful abstractions that should always be viewed with some skepticism.
The second conclusion is that piecemeal approaches to solving the individual problems will not be successful.
The third suggests that overshoot and collapse can be avoided only by an immediate limit on population and pollution, as well as cess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全册配套 教学课件
Chapter 1
Visions of The Future
Contents:
1. Introduction 2. The basic pessimist model 3. The basic optimist model 4. The road ahead 5. Issues
1. 2 The Use of Models
In economics, as in most other disciplines, we use models to illustrate complex subjects, such as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economy and the environment. In using these models, we should also be sensitive to their limitations.
1.1The Self-extinction Premise
Modern ecologists have suggested that ecological disruption would occur with disastrous consequences for humanity if the “carrying capacity” (承载能力) of environment is exceeded widespread.
1.1The Self-extinction Premise
Economists have been concerned with topics such as exhaustible resources(可 耗竭资源) and pollution. Now, we’ve come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ity and the environment and how that relationship affects, and is affected by, economic and political institutions.
2.1 Conclusions of Pessimist Model
The first suggests that within a time span of less than 100 years with no major change in the physical, economic, or social relationships that have traditionally governed world development, society will run out of the nonrenewable resources on which the industrial base depends. When the resources have been depleted, a precipitous collapse of the economic system will result decreased food production, and a decline in population as the death rate soars.
2.2 The Nature of the Model
The dominant characteristic of the model is exponential growth(指数增长) coupled with fixed limits.
1. 3 Thinking About The Future
The basic pessimist model(悲观模型) The basic optimist model(乐观模型)
2. The Basic Pessimist Model
2.1 Conclusions of Pessimist Model 2.2 The Nature of the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