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铜镜的艺术风格及其成因

合集下载

铜镜艺术精品—精美的唐代铜镜

铜镜艺术精品—精美的唐代铜镜

铜镜艺术精品—精美的唐代铜镜双鸾双兽纹镜繁复多样的唐镜纹饰,也是多方面造成的:佛教自从汉代传入我国以来,到唐代时已经历了五六百年的发展了,虽然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起毁佛灭佛事件,但比不过为对佛教产生太大的影响,到唐代时佛教已完成了中国化的历程,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唐朝皇帝也崇信佛教,先后有八位皇帝前往法门寺迎取佛骨舍利,武则天更是希望借佛教而革唐的命。

道教在唐代也备受重视,统治者为了提高自身的地位,故认同姓的道教教主李耳为始祖,追封其为“太上玄元皇帝”,还在各地大力兴建老君庙、太上玄元皇帝宫,并将《老子》、《列子》、《庄子》等道教典籍作为教科书,考核以及第对待,称道举,授官职。

正是由于佛道的大倡而导致神仙思想的流行,铜镜纹饰中出现了大量的宗教题材。

如佛教色彩浓厚的卍字镜,梵文意为“吉神之所集”,佛教认为它是释迦牟尼胸部所呈的“瑞相”,武后长寿二年规定读“wan”字;婆罗树镜,婆罗树是佛教的圣树,佛经说释迦牟尼诞生于树下,又涅槃于林中,它在铜镜中表现的是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

道家题材中著名的是八卦镜,“八卦”亦呈经卦,是《周易》中八种基本的图形。

唐时铜镜常饰以八卦纹,并配以符箓、星象、干支、生肖等具有道教色彩的纹样。

此外还有童子玩莲镜(沈从文先生认为这是根据《莲花太子经》制作的10)、四叶佛像八凤镜、王子乔吹笙镜等一些佛道色彩纹饰的铜镜。

小簇花八瓣纹镜唐唐代的对外交往同样丰富了铜镜的素材,唐帝国凭借强大的国力而使四方臣服,其影响更是远播波斯、大秦等国,故在铜镜的纹饰中反映出了异域的风格。

马毬本是波斯的运动,唐时传入我国,并很快流行,唐朝皇帝很多都是马毬高手,铜镜中出现的一类打马毬镜,生动地描绘出了打马毬时的场面。

唐代铜镜上的连珠纹和对兽纹,在波斯萨珊朝的金银器和新疆阿史塔娜的墓地发现的纹锦中早已出现过;同时在萨珊朝的银盘、银币上也发现了和唐镜中宝相花十分相似的图案,可见这都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结果。

唐代铜镜的艺术风格及其成因

唐代铜镜的艺术风格及其成因

唐代铜镜的艺术风格及其成因唐代是我国及汉代之后封建社会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无论是从它的经济规模、军事实力,还是从它的外交影响、文化传播来说,唐代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都是首屈一指的。

规模宏大的长安城,绵延万里的疆土,流传下来的万余首诗歌,八荒来服、四海无波的外交,七世纪至九世纪之间的大唐帝国,像一块磁铁一样,牢牢地吸引着文明世界的注意力。

强大的国力造就了灿烂的文化,灿烂的文化促进了手工业的进步,而这种进步,在一枚枚小小的铜镜上得到了集中地体现。

从东汉末年起,中国进入了少数民族南迁和军阀混战的动荡时期。

大分裂与民族大融合,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但却未给铜镜带来巨大的发展,由于战乱导致人民流离失所和统治者无暇顾及,使铜镜进入了因循守旧的平稳发展阶段,六朝期间铜镜鲜有精品出现。

在经历了隋和唐初几十年的准备之后,到高宗时,铜镜气象日新,逐渐形成了唐代铜镜自己的风格。

玄宗开元天宝年间,随着社会整体欣欣向荣局面的出现,铜镜铸造也达到了历史的巅峰。

唐代铜镜的形式,冲破了几千年来传统的圆形模式,出现了菱花形、葵花形、方亚字形及有柄形等新的镜式;镜钮虽多以圆形为主,但亦有兽形钮、龟形钮、花形钮等;纹饰的内容丰富多彩,各种珍禽异兽、奇花异草、神仙故事都铸于镜背;纹饰的布局也不再限制与内外两区,出现了跨区、整体高浮雕等多种方法;铸造技法上出现了镀金、贴银、金银平脱、螺钿和宝石镶嵌灯特种新工艺。

下面将具体论述唐代铜镜的特色风格以及形成这种特色风格的原因。

具体说来,唐代铜镜的装饰花纹有十一种之多1:(1)四神十二生肖镜;(2)瑞兽镜;(3)瑞兽葡萄镜;(4)瑞兽鸾鸟镜;(5)花鸟镜;(6)瑞华镜;(7)神仙人物故事镜;(8)盘龙镜;(9)八卦镜;(10)万字镜;(11)特种工艺镜。

这是十一类纹饰以时间顺序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隋至高宗初)主要有:a、瑞兽葡萄镜,亦称海马葡萄镜,主要装饰为葡萄纹,间饰海兽,有的镜背用圆圈分出内外区,葡萄枝蔓由内区向外区伸展称“过架葡萄”,典型的瑞兽葡萄镜为兽钮;b、瑞兽镜,取材于云龙、龙虎、狻猊、嘉禾等,龙纹多单体蟠曲,劲健有力;c、四神十二生肖镜,四神为汉代以来传统题材。

唐代铜镜

唐代铜镜

唐代铜镜中期
一、花鸟镜,装饰花纹为鸟雀和花枝,雀绕花枝的 多菱花式,双鸟衔绶的多葵花式。 二、瑞花镜,亦称宝花镜,主要用团花、花枝、宝 相花等作装饰,有的为团花6朵,有的则环枝8朵。 三、 人物镜,其纹饰题材有神话传说、民间故事 及社会生活等。如嫦娥奔月、真子飞霜、吹笙引 凤、伯牙弹琴、孔子问荣启期等,亦有现实生活 中的人物,如打马球、狩猎等。
一种金属腐蚀嵌石磨漆画属于金属装饰工艺品类其是借用制作高凸印刷板的技术在金属板表面经腐蚀后出现了设计的由面线点组成的图案在腐蚀凹陷处填漆或嵌石涂漆经烘干研磨而成唐代铜镜的纹饰构成方式1对称式多用于花鸟镜瑞兽镜人物镜等
班级:环艺0902班 组长:郭娜 颜维 演讲者:陈会 小组成员:郭娜 颜维 陈会 毛敏 廖穗丰 田丽 游田 梁燕 谭宇凤
海兽葡萄纹方镜
• 简介:
• 海兽葡萄纹是唐镜中最具时代 特色的纹样之一,由海兽和葡 萄蔓枝构成主体纹样,一般是 在繁密的葡萄纹中间点缀以各 种姿势的海兽,柔长的枝条、 舒展的花叶、硕果累累的葡萄 和生动活泼的瑞兽构成一幅精 巧和谐而饱满的画面。这种铜 镜镜体厚重,制作精巧,以洛 阳出土最多,是受外来影响而 成的一种新纹样,反映了唐代 工艺美术文化兼收并蓄的时代 特征。
感谢您的观看!
铜镜在经过战国镜和汉镜两个高峰时期之后,在唐 代进入另一个兴盛时期,史称唐镜。 唐镜兴盛的原因: 社会原因:一是在唐代形成一种以铜镜为献礼和馈 赠的社会风尚。 历史和技术原因:二是由于瓷器的出现和广泛应用, 传统意义上的一般铜器生产日趋衰落,而金工技术 主要集中于铜镜的制作上。
唐代铜镜的铸造工艺
唐代铜镜的发展
铜镜制作在唐代进入又一个高峰期, 唐代由于金属工艺水平的提高及生活习俗 等原因,铜镜制作特别兴盛,且种类繁多、 纹饰精美、做工细致、镜体厚重,并因锡 的成分增多,形成使镜面均净如银,微向 外凸的独特风格。在形式上,除继承传统 的圆形外,还创造了菱花式、葵花式及有 柄手镜等新的镜式。唐代铜镜按装饰花纹, 可分早、中、晚三个时期。

周口市博物馆馆藏唐代铜镜简析

周口市博物馆馆藏唐代铜镜简析

周口市博物馆馆藏唐代铜镜简析【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周口市博物馆馆藏的唐代铜镜。

在对周口市博物馆和唐代铜镜进行了简要介绍。

在分别介绍了唐代铜镜的制作工艺和纹饰特点,以及对周口市博物馆馆藏的唐代铜镜进行了特点分析和收藏品展示。

在重点讨论了周口市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工作和唐代铜镜在中国文物史上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可以更深入了解唐代铜镜的历史与文化价值,以及周口市博物馆在文物保护和传承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关键词】周口市博物馆,唐代铜镜,制作工艺,纹饰特点,收藏品,文物保护工作,中国文物史意义1. 引言1.1 周口市博物馆介绍周口市博物馆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是一座集展览、研究、教育和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博物馆建筑气势恢宏,展厅布局合理,展品种类丰富多样,是一个集中展示周口地区历史文化、自然地理和人文风貌的重要窗口。

博物馆拥有丰富的馆藏文物,其中包括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如唐代铜镜、宋代瓷器、明清绘画等。

周口市博物馆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如展览、讲座、培训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博物馆还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国内外多家博物馆建立了合作关系,促进了周口地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周口市博物馆是一座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博物馆,为周口市的文化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1.2 唐代铜镜概述唐代铜镜是中国古代文物中的一种重要器物,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唐代铜镜广泛流传于唐代各地,其中制作工艺精湛,纹饰繁复,反映了当时的工艺水平和审美观念。

周口市博物馆馆藏的唐代铜镜,是研究唐代铜镜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

通过对周口市博物馆馆藏的唐代铜镜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唐代社会的文化特征和审美观念。

周口市博物馆将这些珍贵的文物加以保护和展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唐代的历史文化,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 正文2.1 唐代铜镜的制作工艺1. 材料准备:制作铜镜所需的材料主要是铜和锡,铜质地坚硬,有良好的导热性和导电性,适合制作镜面,而锡则是铜镜的主要合金元素。

周口市博物馆馆藏唐代铜镜简析

周口市博物馆馆藏唐代铜镜简析

周口市博物馆馆藏唐代铜镜简析周口市博物馆收藏着丰富的历史文物,其中唐代铜镜是其中的一大特色。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铜镜在唐代更是达到了一种艺术的高度。

下面我们就来简要分析一下周口市博物馆馆藏的唐代铜镜。

唐代铜镜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唐代铜镜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带有镜腕的手持式镜子,另一种是带有足部的置地式镜子。

这些铜镜在材质、工艺、纹饰等方面都体现了唐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审美情趣,是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珍品。

周口市博物馆馆藏的唐代铜镜,大多是出土于周口地区的古墓葬中,这些铜镜不仅在保存完好度上有所体现,其上的纹饰艺术也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有的镜子上镶嵌了一些珍贵的宝石,这些宝石的形状和颜色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在镜面的纹饰上,也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生动的动植物纹样,这些纹样既可以反映出当时的审美趣味,也可以为我们研究唐代的农业和生活习俗提供一定的参考。

除了纹饰上的特点之外,唐代铜镜的形制也具有一定的特色。

唐代的铜镜多为圆形,以方形和圆形相结合的形式出现,整体造型简洁大方,线条流畅自然。

在镜面的制作工艺上,唐代工匠采用了镀银、镀金等技术,使镜面更加光亮洁净。

而在边缘的处理上,也常常添加了一些精美的铭文,这些铭文往往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的繁荣。

唐代铜镜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它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意义。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政治稳定、社会繁荣、文化昌盛,唐代铜镜的出现正是对这一时期的生动反映。

唐代铜镜的制作工艺和纹饰风格既可以反映出唐代的审美趣味和社会风貌,也可以为我们研究唐代的工艺技术和生活习俗提供重要的实物资料。

周口市博物馆馆藏的唐代铜镜无论在艺术价值上还是在历史文化意义上都具有很高的地位。

它们不仅可以为我们提供了解唐代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重要资料,更可以为我们欣赏和研究古代工艺美术提供重要的实物依据。

希望通过周口市博物馆的不断努力,更多的人可以了解和欣赏到这些珍贵的文物,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和传承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唐代铜镜工艺的发展历程

唐代铜镜工艺的发展历程

唐代铜镜工艺的发展历程唐代是中国古代铜镜工艺发展的重要时期,其铜镜工艺在技术、造型和装饰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和进步。

本文将从唐代铜镜工艺的起源、技术革新、造型演变和装饰特色等方面,全面探讨唐代铜镜工艺的发展历程。

一、起源与技术革新唐代是中国古代铜镜工艺发展的重要时期,但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

早在商周时期,中国就已经开始使用青铜制作各种器物,其中就包括了一些简单形态的青铜镜。

然而,在唐代之前,这些青铜镜还追求形制简单实用,并没有特别突出的技术特色。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美好生活和文化品位也有了更高追求。

这也促使了唐代青铜器制作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

在这一时期,人们开始注重对于器物造型美感和装饰细节等方面进行改进,并且引入了一些新的制作工艺和技术手段。

例如,唐代的铜镜制作中,首次出现了铸造技术中的“失蜡法”。

这一技术的出现,使得铜镜的制作更加精细和复杂。

同时,唐代还引入了一些新材料和工艺手段,如金属薄片贴饰、金属丝细雕等等。

这些技术革新为唐代铜镜工艺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造型演变与审美特色在唐代铜镜工艺发展的过程中,其造型演变与审美特色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在早期唐代时期,由于技术限制和审美观念的局限性,铜镜的造型相对简单朴实。

多为圆形或方形,并以简单几何图案为主要装饰。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和社会进步,人们对于美感要求也逐渐提高。

到了中晚唐时期,在技术革新和文化繁荣的推动下,铜镜开始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精细化和繁复化的造型。

例如,在形状上除了圆形和方形之外,还出现了椭圆形、六角形、八角形等等。

在装饰上,除了传统的几何图案之外,还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动植物和神话传说等图案。

这些新的造型和装饰元素使得唐代铜镜更具观赏性和艺术性。

此外,唐代铜镜在造型上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镜柄的设计。

在这一时期,镜柄的设计变得更加独特和精美。

有些铜镜的镜柄采用动物或人物形象来进行装饰,有些则采用抽象或几何图案来进行设计。

唐代文玩系列之——唐代铜镜

唐代文玩系列之——唐代铜镜

唐代文玩系列之——唐代铜镜唐代铜镜的形式,冲破了几千年来传统的圆形模式,出现了菱花形、葵花形、方亚字形及有柄形等新的镜式;镜钮虽多以传统的圆形为主,但亦有兽形钮、龟形钮、花形钮等新的钮形;纹饰的内容丰富多彩,较前代有很大变化,各种珍禽异兽、奇花异草、古代神话传说故事,都成为很好的表现题材,铸造于镜背;而纹饰的布局也不再限制于内区和外区了,出现了跨区布局、整体高浮雕等多种表现手法;铸造技法上出现了镀金、贴银、金银平脱、螺钿和宝石镶嵌等特种新工艺。

唐代铜镜在造型上突破了汉式镜,创造出各种花镜,如葵花镜、菱花镜、方亚形镜等等。

图案除了传统的瑞兽、鸟兽、画像、铭文等纹饰外,还增加了表现西方题材的海兽葡萄纹,表现现实生活的打马球纹等等。

唐代铜镜的纹饰和总体布局,也突破了前期的程式规范。

铜镜的构图虽然还是环绕式和对称式的表现手法,但是布局清新明朗,流畅华丽,自由活泼,特别是高浮雕技法,生气充沛,柔美自然。

唐代铜镜的形式,冲破了几千年来传统的圆形模式,出现了菱花形、葵花形、方亚字形及有柄形等新的镜式;镜钮虽多以传统的圆形为主,但亦有兽形钮、龟形钮、花形钮等新的钮形;纹饰的内容丰富多彩,较前代有很大变化,各种珍禽异兽、奇花异草、古代神话传说故事,都成为很好的表现题材,铸造于镜背;而纹饰的布局也不再限制于内区和外区了,出现了跨区布局、整体高浮雕等多种表现手法;铸造技法上出现了镀金、贴银、金银平脱、螺钿和宝石镶嵌等特种新工艺。

唐代铜镜大发展,是中国古代铜镜艺术的顶峰,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瓷器已取代铜器,铜器衰落,青铜技术都集中到铜镜上,此外还因为当时铜镜作为礼品,广泛用于社会交往。

唐代铜镜一存很多,有出土的,也有传世的。

唐代铜镜在造型上已突破了汉式传统的圆形镜,创造出了各种花式镜,如葵花镜、菱花镜、方亚形镜等。

图案除传统的瑞兽、鸟兽、画像、铭文等纹外,还增加了表现西方题材的海兽葡萄纹,打马球纹等。

盛唐以后,以花鸟纹为主,多为吉祥图案,自由豪放,清新活泼,表现了大唐帝国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

唐朝的铜镜制作古代工艺品的巅峰之作

唐朝的铜镜制作古代工艺品的巅峰之作

唐朝的铜镜制作古代工艺品的巅峰之作唐朝的铜镜制作:古代工艺品的巅峰之作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繁荣强盛的时期,也是中国工艺品制作达到巅峰的时期。

在唐朝时期,铜镜制作成为了古代工艺品的代表。

一、唐代铜镜的发展背景铜镜作为一种古代工艺品,在唐代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这与唐朝社会的繁荣、经济的繁荣以及对美的追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当时,人们开始更加注重外貌和形象的美化,铜镜恰好满足了这种需求。

二、唐代铜镜的制作工艺1. 材料选择唐代的铜镜多采用纯铜作为基本材料,纯铜质地坚实而又易于铸造,能够实现更多精细的雕刻和镜面的打磨。

而且唐代铜镜还经常使用贵重的宝石和珍贵的玉石作为装饰,增添了铜镜的奢华感。

2. 铸造工艺铜镜的制作一般以铸造为主要工艺。

铜镜的铸造工艺需要经过模具制作、熔化铜料、注铸、冷却等多个步骤。

其中,模具制作是铜镜制作的关键步骤,模具的精细程度和准确度直接影响到铜镜的成品质量。

3. 雕刻与镜面打磨唐代的铜镜制作工艺还包括了精细的雕刻和镜面的打磨。

雕刻主要以各种纹饰为主,如花纹、动植物纹等,展现了唐代人的审美追求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镜面的打磨则需要经过多次的磨砂和抛光,以保证镜面的平整度和反射度。

三、唐代铜镜的文化意义唐代铜镜不仅仅是一种工艺品,它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首先,它展示了唐代人民的审美观念和美的追求,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文化的发达。

其次,铜镜中的雕刻纹饰和图案常常反映了唐代的宗教、神话和传统文化,成为研究当时文化的重要资料。

再次,唐代铜镜的制作过程以及使用方式也反映了当时对美的追求和民众的生活方式,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总结起来,唐朝的铜镜制作代表了古代工艺品制作的巅峰之作。

它不仅仅是一种实用的物品,更是展示了唐朝社会的繁荣和文化的繁荣。

唐代铜镜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文化意义,成为了中国古代工艺品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为后世人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和文化资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铜镜的艺术风格及其成因唐代是继汉代之后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无论是从它的经济规模、军事实力,还是从它的外交影响、文化传播来说,唐代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都是名列前茅的。

规模宏大的长安城,绵延万里的疆土,流传下来的万余首诗歌,八荒来服、四海无波的外交,七世纪至九世纪之间的大唐帝国,像一块磁铁一样,牢牢地吸引着文明世界的注意力,中西交往在唐代又达到了一个顶峰。

强大的国力造就了灿烂的文明,灿烂的文明促进了社会各方面的进步,而这种进步,在手工业方面则明显的表现为铜镜铸造工艺的进步,那一枚枚小小的铜镜上集中展现了大唐帝国的灿烂与辉煌。

从东汉末年起,中国历史进入了少数民族南迁和军阀混战的动荡时期,其间虽有统一,但统一却如昙花般匆匆消失,帝国的夕阳渐渐西沉,作为无法挽回的迷梦,告别遥远的秦汉盛世,在三百多年后的隋朝,再一次归为一统。

这三百多年的大分裂,正是民族的大融合时期,民族的大融合促进了文化的交流,给“中国”带来了新的文化因素,但却未给铜镜带来巨大的发展。

由于战乱导致人民流离失所和统治者无暇顾及,使铜镜进入了因循守旧的平稳发展阶段,六朝期间铜镜多是对汉镜小规模的改造,鲜有精品出现。

在经历了隋和唐初几十年的准备之后,到高宗时,铜镜气象日新,逐渐形成了唐代铜镜自己的风格。

玄宗开元天宝年间,随着社会整体欣欣向荣局面的出现,铜镜铸造也达到了历史的巅峰。

唐代铜镜的形式,冲破了几千年来传统的圆形模式,出现了菱花形、葵花形、方亚字形及有柄形等新的镜式;镜钮虽多以传统的圆形为主,但亦有兽形钮、龟形钮、花形钮等新的钮形;纹饰的内容丰富多彩,较前代有很大变化,各种珍禽异兽、奇花异草、古代神话传说故事,都成为很好的表现题材,铸造于镜背;而纹饰的布局也不再限制于内区和外区了,出现了跨区布局、整体高浮雕等多种表现手法;铸造技法上出现了镀金、贴银、金银平脱、螺钿和宝石镶嵌等特种新工艺。

下面将具体论述唐代铜镜的特色风格以及形成这种特色风格的原因。

唐代铜镜的装饰花纹,张之恒先生将其分为十一种1:分别是四神十二生肖镜、瑞兽镜、瑞兽葡萄镜、瑞兽鸾鸟镜、花鸟镜、瑞花镜、神仙人物故事镜、盘龙镜、八卦镜、万字镜、特种工艺镜。

徐殿魁先生将其分为十六种:分别是四神十二生肖镜、瑞兽镜、瑞兽葡萄镜、素面镜、鸾鸟瑞兽镜、雀绕花枝镜、葡萄蔓枝镜、对鸟镜、人物镜、盘龙镜、瑞华镜、四夔纹镜、蝶花镜、万字镜、刻花镜,八卦镜。

在我个人看来,科学研究的细致应当向二位先生学习,两位先生的分类都是非常详尽的,然而总是有小小的纰漏,存在着一点问题,他们的分类都是依据纹饰分类的,但是张先生分类中的特种工艺镜显然是铸镜工艺的分类法,而徐先生的刻花镜显然是纹饰雕刻技法的分类法,而本文论述的是唐代铜镜的艺术风格,以纹饰的分类为主,故采用张先生的分类法(去掉特种工艺镜)分为以下十类:1、瑞兽镜;2、四神十二生肖镜;3、瑞兽葡萄镜;4、瑞花镜;5、花鸟镜;6、瑞兽鸾鸟镜;7、神仙人物故事镜;8、盘龙镜;9、八卦镜;10、万字镜。

按照纹饰流行时间的早晚,徐先生将唐代铜镜为四期,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徐先生的分类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考古学的文化分期并不能简单套用历史学的分期,不能简单地以朝代作为断代标准,文化面貌的改变不是和朝代的更替同时发生的,文化面貌或是文化特征的改变总是滞后的,而初唐铜镜的风格和隋还是十分相似的,所以徐先生的分期应作简单的修改,即将初唐改为隋至唐初(隋至高宗初)是较为恰当的。

这是九类纹饰以时间上的流行顺序分为以下四期:第一期:隋至唐初(隋至高宗初),主要有:a、瑞兽镜,取材多是传说中的神兽,如龙、狻猊,被神化了的狮虎,同时为了表现气势还多在瑞兽旁铸出云纹、植物纹陪衬纹饰等;b、四神十二生肖镜,四神为汉代以来传统题材,即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它们和十二生肖,已镜钮为中心等分排列在镜背。

c、瑞兽葡萄镜,又称海马葡萄镜,主要装饰为葡萄纹,而海兽分饰其间,有的镜背用圆圈分出内外区,葡萄枝蔓由内区向外区伸展称“过架葡萄”;第二期:盛唐(高宗武后至玄宗开元年间)主要以瑞花镜、人物镜、盘龙镜为主,前一期中流行的瑞兽镜在这一期仍在流行,四神十二生肖镜较前一期少见,其中:a、瑞花镜,瑞花镜亦称宝花镜,主要用团花、花枝、宝相花等作装饰,花鸟装饰花纹为鸟雀或花枝,菱形镜多为雀绕花枝,葵花形镜多双鸟衔绶;b、人物镜,其纹饰题材有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以及社会生活等如嫦娥奔月,真子飞霜,王子乔吹笙、伯牙弹琴、孔子问荣启期等,亦有现实中的生活写照,如打马毬图,狩猎图等;第三期:中唐(玄宗天宝年间至德宗末),由于帝国气象不再是开元盛世时的景象了,节度使的割据慢慢形成,人们祈求和平安静的生活,使得瑞花镜和神化人物故事镜仍是流行的主题,传说中的神仙们所过的生活,正是世人所向往的。

第四期:晚唐(宪宗至唐末)主要有八卦镜,万字镜等,万字镜武朝时已出现,但并未流行。

另外,由于皇帝和贵族的需要,特种工艺镜在盛唐开始流行起来,传统的应用在铜器上的错金银,金银平脱,鎏金银,应用在漆器上的螺钿等技术开始大量运用于铜镜的铸造。

唐代铜镜的纹饰布局田自秉先生分为五种3,分别是:对称式,散点式,单独式,旋转式,满花式。

其中:1、对称式:对称式是传统的布局形式,古代的房屋建筑,玉器雕刻等纹饰都是对称布局,而铜镜对称式布局主要用于花鸟镜、人物镜、瑞兽镜等,且由于构图的需要大多为不非常标准的相似对称;2、散点式,常用于瑞花镜,如团花、折枝花的散点布局;3、单独式,主体纹饰往往就是一个,多见于盘龙纹、鸾鸟镜、和万字镜;4、旋转式,由于构图的需要,在镜背的小范围内难以将画面充分展开如,所以在镜背做一个连续的构图,如缠枝花,狩猎图、打马毬图;5、满花式,主要为瑞属葡萄镜。

此外人物故事镜多采用绘画是构图。

唐代的特种工艺镜主要有:1)金银平脱镜,由于金银有良好的延展性,故将金银锤打成极薄的薄片,修剪錾刻出各种需要的形状和花纹,然后用漆粘合在镜背之上,再经反复涂漆、抛光等多种工序,使金银片与铜镜完美结合,浮在漆面之上。

2)螺钿镜,用贝、蚌壳薄片经剪裁剔刻出各种图形,用漆粘合在镜背上,经反复抛光打磨,使贝、蚌壳露在镜背,并使表面异常光洁俊秀。

螺钿材质,除贝、蚌壳外,亦有绿色孔雀石,黄色玳瑁,红色琥珀外,还有蓝宝石各色玉石。

此外特种工艺镜还有“银壳镜,错金银镜,铅花镜,鎏金镜”等。

汉代铜镜的铭文多是“祈求高官厚、禄爵显名尊;梦想长生不老、得道成仙;渴望家道兴旺万、人丁蕃昌”,而唐代铜镜极少有祈祷之辞,而以称颂镜子功能、梳妆美丽的铭文为多,如“照日菱花出,临池满月生。

官看巾帽整,妾映点妆成”“灵山孕宝,神使观炉,形圆晓月,光清夜珠,玉台希世,红妆映图,千娇集影,百福来扶”“秦家宝镜,恒照红颊”等。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唐代人使用铜镜的关注点与汉代人的不同,汉代人在苦苦的追求生命的延长和官爵的显赫,而唐人却仅仅是为了享受生活,享受既来的幸福。

唐代的铜镜之所以在纹饰上之所以美仑美奂,光彩夺目,在形式上有超过前代的突破,在它背后有多方面的深层次原因。

大唐是一个兼容并包的帝国,由于统治者本身就具有少数民族的血统,使得他能对境内各民族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对境外人也采取相当开明的政策,外国人可以在唐朝为官可以在唐朝娶妻生子,可以信仰自己的宗教。

大唐开放、大度、沉稳的形象,豪迈的气概,反映在铜镜上则是众多形状各异的葵花、菱花、亚字镜的诞生,当贵妇们对着花朵形的铜镜贴花黄时,大唐的气象仿佛如镜中贵妇的笑靥般灿烂。

开元年间,玄宗皇帝将八月五日自己的生日定为千秋节,规定是日王公大臣要献镜及绶带,而玄宗本人也要向四品以上达官贵人赐镜等。

“(开元十七年)八月癸亥,上以降诞日,宴百僚于花萼楼,百僚请以每年八月五日为千秋节,王公以下献镜及承露囊”“(开元十八年)八月丁亥,上御花萼楼,以千秋节百官献贺,赐四品以上金镜等7”。

既然是百官朝贺的贡镜和天子赐予的御镜,定非等闲之物,做工当是非常精致的特种工艺镜。

而贞观年间太宗赐给高季辅的金背镜也应如此。

正是由于有了统治者的需要,铜镜的铸造技术突飞猛进,将各种工艺运用到铜镜的铸造上,从而出现各种特种工艺镜就不足为奇了。

大唐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即是唐诗,在经历了汉乐府和六朝骈文以后,唐朝出现了五言、七言的压韵诗体,这为铜镜的铭文带来了新的生机。

唐代铭文词藻华丽﹑对偶工整,为表达同一主题,运用了丰富的词藻,四言、五言、七言,长短句,几乎没有雷同的句子,并且很多是对唐诗的借鉴。

如“赏得秦王镜,判不惜千金.非关欲照胆,特是自明心”“初成照胆镜,遥忆画眉人.舞凤归林近,盘龙渡海深……只应老为客,孤鸣复几春。

”此外唐诗中还有大量吟咏铜镜的诗歌,如玄宗《千秋节赐镜》“铸得千秋镜,光生百炼金。

分将赐群臣,遇象见清心。

”韦应物《感镜》“铸镜广陵市,菱花匣中发。

”白居易《感镜》“美人与我别,留镜在匣中。

”正是由于唐诗的繁荣为铭文带来了丰富的素材,一方面唐诗与纹饰题材和谐的配合,另一方面铭文本身就是装饰的一部分,这为后世对唐诗的研究也带来了一定的帮助。

繁复多样的唐镜纹饰,也是多方面造成的。

佛教自从汉代传入我国以来,到唐代时已经历了五六百年的发展了,虽然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起由帝王出于政治原因发起毁佛灭佛事件,但并未对佛教产生太大的影响,到唐代时佛教已完成了中国化的历程,很多佛教习俗已成为人们的传统习俗(如盂兰盆会,上元灯节),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唐朝皇帝也崇信佛教,先后有八位皇帝前往法门寺迎取佛骨舍利,武则天更是希望借宣扬佛教而革李唐王朝的命。

道教在唐代也备受重视,统治者为了提高自身的地位,故认同姓的道教教主李耳为始祖,追封其为“太上玄元皇帝”,“还在各地大力兴建老君庙、太上玄元皇帝宫,并将《老子》、《列子》、《庄子》等道教典籍作为教科书,考核以及第对待,称道举,授官职”。

正是由于佛道的大倡而导致神仙思想的流行,铜镜纹饰中出现了大量的神仙宗教题材。

如佛教色彩浓厚的卍字镜,梵文意为“吉神之所集”,佛教认为它是释迦牟尼胸部所呈的“瑞相”,武后长寿二年规定读“wan”字;婆罗树镜,“婆罗树是佛教的圣树,佛经说释迦牟尼诞生于树下,又涅槃于林中,它在铜镜中表现的是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

道家题材中著名的是八卦镜,“八卦”亦呈经卦,是《周易》中八种基本的图形。

唐时铜镜常饰以八卦纹,并配以符箓、星象、干支、生肖等具有道教色彩的纹样。

此外还有童子玩莲镜(沈从文先生认为这是根据《莲花太子经》制作的)、四叶佛像八凤镜、王子乔吹笙镜等一些佛道色彩纹饰的铜镜。

唐代的对外交往同样丰富了铜镜的素材,唐帝国凭借强大的国力而使四方臣服,其影响更是远播波斯、大秦等国,故在铜镜的纹饰中反映出了异域的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