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铜镜的艺术风格
洛阳出土唐代铜镜赏析

青铜器是古人在社会生活中使用的一类重要器具,广泛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冶炼铸造青铜器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
随着中国古代文明程度的发展进步,许多青铜器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而青铜镜却是诸多青铜器中一个特殊的门类,自4000多年前的齐家文化开始,一直沿用至清代,被人们广泛使用了数千年之久。
在青铜镜制作、使用、流传的过程中,也经历了工艺、文化、艺术的微妙变迁,为华夏文明留下了独特的时代印记。
正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最初古人照面以静止水面为镜,后来随着青铜冶炼技术的发展,青铜镜应运而生,它不仅是一种精心铸造的工艺品,也是古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实用器。
或许是因为青铜镜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图1)。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这里提到的“鉴”就是青铜镜。
在中国古代有“破镜重圆”的随葬现象,考古工作者在汉代墓葬中就曾发现两半用来随葬的破碎青铜镜(图2),而关于“破镜重圆”的历史典故出现在汉代之后的南北朝时期,故事的主人公是南北朝时期陈国后主陈叔宝的妹妹乐昌公主和丈夫徐德言,原本恩爱的夫妻二人在陈国灭亡后被迫分洛阳出土唐代铜镜赏析中共洛阳组纪念馆 郑雅妹图1 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屏·裘装对镜轴清代 故宫博物院藏离,于是将一面青铜镜分为两半,两人各执一半,作为日后相见的信物,并约定每年正月十五到街市去卖镜以为联系手段。
次年正月十五,乐昌公主让仆人拿去隋朝都城——大兴城贩卖,几经坎坷后夫妻终得团聚,留下了“破镜重圆”的浪漫爱情故事。
另外,中国古代衙门中悬挂有“明镜高悬”的匾额,“镜”在这里有清正廉洁、公正无私的寓意。
唐代是中国古代青铜镜发展的高峰时期之一,当时的洛阳作为国家的东都,人文荟萃,工匠云集。
此时的青铜镜在器形和纹饰方面打破了传统,一改此前的古朴、规矩,出现了葵花镜、菱花镜、方形镜、亚字形镜等,纹饰题材也更加广泛,形成了浪漫豪放、雍容华贵的艺术风格。
铜镜艺术精品—精美的唐代铜镜

铜镜艺术精品—精美的唐代铜镜双鸾双兽纹镜繁复多样的唐镜纹饰,也是多方面造成的:佛教自从汉代传入我国以来,到唐代时已经历了五六百年的发展了,虽然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起毁佛灭佛事件,但比不过为对佛教产生太大的影响,到唐代时佛教已完成了中国化的历程,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唐朝皇帝也崇信佛教,先后有八位皇帝前往法门寺迎取佛骨舍利,武则天更是希望借佛教而革唐的命。
道教在唐代也备受重视,统治者为了提高自身的地位,故认同姓的道教教主李耳为始祖,追封其为“太上玄元皇帝”,还在各地大力兴建老君庙、太上玄元皇帝宫,并将《老子》、《列子》、《庄子》等道教典籍作为教科书,考核以及第对待,称道举,授官职。
正是由于佛道的大倡而导致神仙思想的流行,铜镜纹饰中出现了大量的宗教题材。
如佛教色彩浓厚的卍字镜,梵文意为“吉神之所集”,佛教认为它是释迦牟尼胸部所呈的“瑞相”,武后长寿二年规定读“wan”字;婆罗树镜,婆罗树是佛教的圣树,佛经说释迦牟尼诞生于树下,又涅槃于林中,它在铜镜中表现的是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
道家题材中著名的是八卦镜,“八卦”亦呈经卦,是《周易》中八种基本的图形。
唐时铜镜常饰以八卦纹,并配以符箓、星象、干支、生肖等具有道教色彩的纹样。
此外还有童子玩莲镜(沈从文先生认为这是根据《莲花太子经》制作的10)、四叶佛像八凤镜、王子乔吹笙镜等一些佛道色彩纹饰的铜镜。
小簇花八瓣纹镜唐唐代的对外交往同样丰富了铜镜的素材,唐帝国凭借强大的国力而使四方臣服,其影响更是远播波斯、大秦等国,故在铜镜的纹饰中反映出了异域的风格。
马毬本是波斯的运动,唐时传入我国,并很快流行,唐朝皇帝很多都是马毬高手,铜镜中出现的一类打马毬镜,生动地描绘出了打马毬时的场面。
唐代铜镜上的连珠纹和对兽纹,在波斯萨珊朝的金银器和新疆阿史塔娜的墓地发现的纹锦中早已出现过;同时在萨珊朝的银盘、银币上也发现了和唐镜中宝相花十分相似的图案,可见这都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结果。
浅谈唐代铜镜

2020.02华夏文明唐代铜镜种类繁多,形制复杂,纹饰富丽,在造型上已突破了汉式铜镜。
初唐,多为四神镜、十二生肖镜、瑞兽镜、海兽葡萄镜;中唐,多为花鸟镜、瑞花镜、人物故事镜、盘龙镜、双凤镜等,构图也不像汉式铜镜那样严格对称,而是采用绘画风格,但求均衡,不求对称。
装饰华丽精致,雄健豪放,也比以前增多,是唐代铜镜的最盛期,代表了唐代铜镜的水平;晚唐处于衰落趋势,多为八卦镜、万字镜,有宗教意义,整个看上去,简单粗放,单调乏味。
十二生肖镜(图1)不同于汉十二辰铭镜,其上通常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物或传说中的精灵,形态逼真,生动活泼。
瑞兽葡萄镜(图2)是盛唐最为流行的铜镜之一。
瑞兽葡萄镜又称天马葡萄镜、海兽葡萄镜,相似的还有禽兽葡萄镜、鸾兽葡萄镜等。
这类镜的共同特点是以瑞兽(鸾兽、海兽)和葡萄蔓枝叶组合而成,通常是在镜背饰以繁密的葡萄图案,花纹之间点缀四五个瑞兽,铜镜的造型除圆形外,还有菱花形、方形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纹饰逐渐多了起来,早期瑞兽镜的外区多为圈带铭文,稍晚的一些瑞兽镜外区没有铭文,代之以卷草、忍冬、瑞兽、葡萄蔓枝等,主要流行于唐高宗及武则天时期。
瑞花镜又称花卉镜,包括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宝相花、牡丹、莲花等。
宝相花只是一种泛称,是经艺术加工的荷花或其他自然形态花朵的装饰性纹样,使其更加富丽绚烂,给人以素雅端庄的感觉。
此类镜流行于盛唐及其以后,其中带有铭的宝相花镜,出现于唐代初期,其造型多为葵花形、菱形,亦有少数圆形。
花鸟镜(图3)是唐代纹样的代表作品,被誉为集当时工艺图案之大成。
图纹配置主要有雀绕花枝和对称花鸟两种。
雀绕花枝也可以称为小串枝花鸟,有的分区,有的不分区,纽座外花枝相间环绕,以四鸟四花枝为最多。
禽鸟有鸳鸯、鹊,有的展翅飞翔,有的静静伫立,有的足登花枝。
菱花形周边点缀着蜂蝶、花枝,内区与边缘纹饰相映成趣,构成一幅诗意浓郁的花鸟小景。
唐人诗作有“嫁时宝镜依然在,鹊影菱花满光彩”,形象地描述了这类镜子的形状和纹饰。
豪放浪漫的隋唐铜镜

豪放浪漫的隋唐铜镜隋唐时期,国力强盛,万国来朝,文化上海纳百川,中西交汇。
此时铜镜艺术的发展走到了顶峰,最精美的铜镜还作为国礼远渡重洋。
开发的心态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在铜镜的纹饰上也多有体现。
隋唐铜镜一改两汉时期的神仙灵怪,取而代之的则是更具写实风格的狮子、海兽、麒麟、天马、凤凰、青鸾、葡萄、荷花等大自然的灵禽瑞兽和花木虫草,优雅而奢华。
而在此时,国力的强盛,文化的自信,造就了唐人豪放不羁的性格,在铜镜的体现上更为意味深长,不仅创造性地铸造出如菱花形、葵花形、八角形等各种镜型,还把西域胡人的形象浇铸于铜镜之中。
到了唐代,铜镜不仅写实,而且外观表现得极具写意夸张,铸镜艺术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隋唐铜镜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隋代和唐初年间这一时期铜镜的主题纹饰以瑞兽为主,瑞兽镜比较盛行,是隋代和唐初年间的重要类型。
铜镜除了继承汉代铜镜的传统工艺,又有了新的创新。
“玉匣”铭双虎纹镜?隋直径152毫米厚4毫米重470克狄秀斌收藏圆形,半圆钮,圆钮座。
主纹饰区为双虎脚踩祥云,衔尾互逐。
虎身肥硕,动作矫健。
一圈细密的锯齿纹高台外为一圈二十字楷书铭文:“玉匣聆看镜,轻灰暂拭尘,光如一片水,影照两边人。
”字体优美,寓意明确。
铭文之外为双圈锯齿纹缘。
黑漆古,品相完美。
四神规矩纹镜?隋直径163毫米厚5毫米重468克叶阳收藏圆形,半圆钮,变形柿蒂纹钮座,柿蒂纹之间有短线纹组成的几何纹装饰,钮座周围为方形凹线纹方框,四角相对为四个“V”形纹饰将主纹饰区划分为四个区,每个V纹间均有类似山形纹饰。
各纹饰区间分别以浮雕工艺铸就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纹,造型生动,仪态端庄,近缘处为一圈短栉齿纹,镜缘为变形云气纹饰环绕。
质地厚重,黑漆古,品相完美。
“传闻仁寿”铭昆仑奴瑞兽纹镜?隋--唐直径242毫米厚15毫米重2564克冯毅收藏圆形,半圆钮,莲纹钮座。
以四组莲花宝珠纹将主纹饰区分为四区,以高浮雕工艺雕塑四组纹饰。
第一组,波斯胡人牵一神马,体型健壮,低首嘶鸣,扬蹄翘臀,竖鬃飘尾,神采奕奕;第二组,有一头顶物作舞蹈状的西域人,脚、臀、腕处皆有装饰纹,在训一张嘴睁目的雄狮;第三组,一波斯人在引逗四肢有爪的立龙;第四组为立凤麒麟图。
周口市博物馆馆藏唐代铜镜简析

周口市博物馆馆藏唐代铜镜简析周口市博物馆收藏着丰富的历史文物,其中唐代铜镜是其中的一大特色。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铜镜在唐代更是达到了一种艺术的高度。
下面我们就来简要分析一下周口市博物馆馆藏的唐代铜镜。
唐代铜镜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唐代铜镜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带有镜腕的手持式镜子,另一种是带有足部的置地式镜子。
这些铜镜在材质、工艺、纹饰等方面都体现了唐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审美情趣,是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珍品。
周口市博物馆馆藏的唐代铜镜,大多是出土于周口地区的古墓葬中,这些铜镜不仅在保存完好度上有所体现,其上的纹饰艺术也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有的镜子上镶嵌了一些珍贵的宝石,这些宝石的形状和颜色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在镜面的纹饰上,也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生动的动植物纹样,这些纹样既可以反映出当时的审美趣味,也可以为我们研究唐代的农业和生活习俗提供一定的参考。
除了纹饰上的特点之外,唐代铜镜的形制也具有一定的特色。
唐代的铜镜多为圆形,以方形和圆形相结合的形式出现,整体造型简洁大方,线条流畅自然。
在镜面的制作工艺上,唐代工匠采用了镀银、镀金等技术,使镜面更加光亮洁净。
而在边缘的处理上,也常常添加了一些精美的铭文,这些铭文往往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的繁荣。
唐代铜镜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它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意义。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政治稳定、社会繁荣、文化昌盛,唐代铜镜的出现正是对这一时期的生动反映。
唐代铜镜的制作工艺和纹饰风格既可以反映出唐代的审美趣味和社会风貌,也可以为我们研究唐代的工艺技术和生活习俗提供重要的实物资料。
周口市博物馆馆藏的唐代铜镜无论在艺术价值上还是在历史文化意义上都具有很高的地位。
它们不仅可以为我们提供了解唐代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重要资料,更可以为我们欣赏和研究古代工艺美术提供重要的实物依据。
希望通过周口市博物馆的不断努力,更多的人可以了解和欣赏到这些珍贵的文物,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和传承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驻马店市博物馆馆藏唐八卦朱雀纹铜镜考释

驻马店市博物馆馆藏唐八卦朱雀纹铜镜考释唐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文化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在唐朝,铜镜制作技术也达到了一个高峰,各种造型精美的铜镜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
驻马店市博物馆收藏了许多唐代的铜镜,其中一件以八卦朱雀纹为题材的铜镜尤为珍贵。
本文将对该铜镜进行考释,探讨其艺术特点、历史价值及文化内涵。
一、铜镜的基本情况驻马店市博物馆馆藏的这件铜镜,直径约20厘米,镜盘中央为凹陷状,四周有圆形的浮雕纹饰,纹饰的图案主题为八卦和朱雀。
铜镜背面为平整的装饰面,中央有一个小孔,用于方便携带。
整个铜镜制作工艺精湛,图案精美,保存完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二、铜镜的艺术特点1. 纹饰精美这件铜镜的纹饰主题为八卦和朱雀,八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符号,代表着宇宙的演变和事物的相互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朱雀则是四神兽之一,代表着南方和夏季,寓意吉祥繁荣。
整个铜镜的纹饰精美细致,八卦的纹理清晰,朱雀的形态栩栩如生,展现出了唐代工匠高超的铸造技艺和审美水准。
2. 工艺精湛铜镜是一种古代流行的美容用具,对反映当时的审美观念、工艺技术、生活习俗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这件铜镜的制作工艺精湛,整体造型流畅,表面光滑平整,纹饰的雕刻精细而深入,给人以高贵典雅之感。
铜镜背面的小孔设计也体现了匠人们对实用性的考虑,方便人们携带和使用。
三、铜镜的历史价值铜镜作为古代物品,其本身就具有非常高的历史价值。
这件铜镜作为唐代物品,更是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它不仅反映了唐代的工艺水准和审美追求,还能够为我们了解唐代的社会风貌、文化传统和时代特征提供重要的依据。
铜镜的存世也为研究古代经济、古代工艺、古代社会提供了有力的实物依据。
四、铜镜的文化内涵铜镜作为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件铜镜以八卦和朱雀为主题,融合了古代哲学和宗教的符号,充分展现了唐代人们的宇宙观和审美情趣。
八卦和朱雀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它们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祥瑞、吉祥和美好寓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河南新安县博物馆馆藏汉唐宋铜镜选介

河南新安县博物馆馆藏汉唐宋铜镜选介汉唐宋是中国历史上的三个重要时期,这些时期的文化遗产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河南新安县博物馆馆藏的汉唐宋铜镜中,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和对工艺技术的精湛掌握。
本文将选介河南新安县博物馆馆藏的汉唐宋铜镜,让读者对这些珍贵文物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汉代铜镜1. 浑厚大气的汉代铜镜汉代铜镜在工艺上主要以镂空纹饰为主,造型古朴大方,雕工平整,采用的多为质地厚重的青铜。
河南新安县博物馆馆藏的汉代铜镜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一面镜子上所镌刻的山水图案。
这面铜镜直径约有15厘米,整体呈圆形,边缘沿有浑厚的凸起,一侧雕有山水纹饰,立体感强烈,给人一种风景在眼前的感觉。
山水图案中的山峰、树木、溪流等细节处理得非常精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2. 神秘的神兽纹饰除了山水图案,汉代铜镜上还常常刻有神兽、龙凤等神话传说中的动物纹饰。
这些纹饰形态奇特,神秘而又富有魅力,展现了古代工匠的丰富想象力和精湛工艺。
河南新安县博物馆馆藏的一面汉代铜镜上,就镌刻有一只神兽,形态独特,线条流畅,给人以神秘的感觉。
这面铜镜不仅在工艺上精湛,而且在文化内涵上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1. 线条简洁的唐代铜镜唐代铜镜的特点是纹饰线条简洁流畅,造型端庄大气,工艺精湛细腻。
在河南新安县博物馆馆藏的唐代铜镜中,有一面直径约有20厘米的铜镜,其设计十分独特。
镜面中央镶嵌了一颗宝石,镜面周围则雕刻着精美的花纹,线条简洁而富有动感。
镜子背面的纹饰同样精美,神秘而又端庄,反映了唐代工匠在工艺和审美上的高度成就。
唐代铜镜上常常出现的纹饰是云纹,这是唐代铜镜的经典之一。
在河南新安县博物馆馆藏的一面唐代铜镜上,就镌刻有细腻精美的云纹,线条优美,层次分明,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和审美愉悦。
这种云纹纹饰在唐代铜镜上广泛应用,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景观的喜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1. 细密的人物纹饰宋代铜镜上常常刻有人物纹饰,这些纹饰细密娴熟,形态生动,充满了生活气息。
唐代铜镜工艺的发展历程

唐代铜镜工艺的发展历程唐代是中国古代铜镜工艺发展的重要时期,其铜镜工艺在技术、造型和装饰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和进步。
本文将从唐代铜镜工艺的起源、技术革新、造型演变和装饰特色等方面,全面探讨唐代铜镜工艺的发展历程。
一、起源与技术革新唐代是中国古代铜镜工艺发展的重要时期,但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
早在商周时期,中国就已经开始使用青铜制作各种器物,其中就包括了一些简单形态的青铜镜。
然而,在唐代之前,这些青铜镜还追求形制简单实用,并没有特别突出的技术特色。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美好生活和文化品位也有了更高追求。
这也促使了唐代青铜器制作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
在这一时期,人们开始注重对于器物造型美感和装饰细节等方面进行改进,并且引入了一些新的制作工艺和技术手段。
例如,唐代的铜镜制作中,首次出现了铸造技术中的“失蜡法”。
这一技术的出现,使得铜镜的制作更加精细和复杂。
同时,唐代还引入了一些新材料和工艺手段,如金属薄片贴饰、金属丝细雕等等。
这些技术革新为唐代铜镜工艺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造型演变与审美特色在唐代铜镜工艺发展的过程中,其造型演变与审美特色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在早期唐代时期,由于技术限制和审美观念的局限性,铜镜的造型相对简单朴实。
多为圆形或方形,并以简单几何图案为主要装饰。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和社会进步,人们对于美感要求也逐渐提高。
到了中晚唐时期,在技术革新和文化繁荣的推动下,铜镜开始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精细化和繁复化的造型。
例如,在形状上除了圆形和方形之外,还出现了椭圆形、六角形、八角形等等。
在装饰上,除了传统的几何图案之外,还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动植物和神话传说等图案。
这些新的造型和装饰元素使得唐代铜镜更具观赏性和艺术性。
此外,唐代铜镜在造型上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镜柄的设计。
在这一时期,镜柄的设计变得更加独特和精美。
有些铜镜的镜柄采用动物或人物形象来进行装饰,有些则采用抽象或几何图案来进行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铜镜的艺术风格及其成因摘要:建立于公元618年的李唐王朝,是继汉代之后,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又一高峰,其国势强盛,影响深远。
作为当时文明世界的中心之一,汇聚着世界的目光。
唐代的艺术水平,远远超出以往任何朝代,而作为人们日常用品的铜镜,集中体现了这种手工艺的进步。
关键词:唐朝铜镜艺术风格成因唐代是继汉代之后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无论是从它的经济规模、军事实力,还是从它的外交影响、文化传播来说,唐代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都是名列前茅的。
规模宏大的长安城,绵延万里的疆土,流传下来的万余首诗歌,八荒来服、四海无波的外交,七世纪至九世纪之间的大唐帝国,像一块磁铁一样,牢牢地吸引着文明世界的注意力,中西交往在唐代又达到了一个顶峰。
强大的国力造就了灿烂的文明,灿烂的文明促进了社会各方面的进步,而这种进步,在手工业方面则明显的表现为铜镜铸造工艺的进步,那一枚枚小小的铜镜上集中展现了大唐帝国的灿烂与辉煌。
从东汉末年起,中国历史进入了少数民族南迁和军阀混战的动荡时期,其间虽有统一,但统一却如昙花般匆匆消失,帝国的夕阳渐渐西沉,作为无法挽回的迷梦,告别遥远的秦汉盛世,在三百多年后的隋朝,再一次归为一统。
这三百多年的大分裂,正是民族的大融合时期,民族的大融合促进了文化的交流,给“中国”带来了新的文化因素,但却未给铜镜带来巨大的发展。
由于战乱导致人民流离失所和统治者无暇顾及,使铜镜进入了因循守旧的平稳发展阶段,六朝期间铜镜多是对汉镜小规模的改造,鲜有精品出现。
在经历了隋和唐初几十年的准备之后,到高宗时,铜镜气象日新,逐渐形成了唐代铜镜自己的风格。
玄宗开元天宝年间,随着社会整体欣欣向荣局面的出现,铜镜铸造也达到了历史的巅峰。
唐代铜镜的形式,冲破了几千年来传统的圆形模式,出现了菱花形、葵花形、方亚字形及有柄形等新的镜式;镜钮虽多以传统的圆形为主,但亦有兽形钮、龟形钮、花形钮等新的钮形;纹饰的内容丰富多彩,较前代有很大变化,各种珍禽异兽、奇花异草、古代神话传说故事,都成为很好的表现题材,铸造于镜背;而纹饰的布局也不再限制于内区和外区了,出现了跨区布局、整体高浮雕等多种表现手法;铸造技法上出现了镀金、贴银、金银平脱、螺钿和宝石镶嵌等特种新工艺。
下面将具体论述唐代铜镜的特色风格以及形成这种特色风格的原因。
唐代铜镜的装饰花纹,张之恒先生将其分为十一种1:分别是四神十二生肖镜、瑞兽镜、瑞兽葡萄镜、瑞兽鸾鸟镜、花鸟镜、瑞花镜、神仙人物故事镜、盘龙镜、八卦镜、万字镜、特种工艺镜。
徐殿魁先生将其分为十六种2:分别是四神十二生肖镜、瑞兽镜、瑞兽葡萄镜、素面镜、鸾鸟瑞兽镜、雀绕花枝镜、葡萄蔓枝镜、对鸟镜、人物镜、盘龙镜、瑞华镜、四夔纹镜、蝶花镜、万字镜、刻花镜,八卦镜。
在我个人看来,科学研究的细致应当向二位先生学习,两位先生的分类都是非常详尽的,然而总是有小小的纰漏,存在着一点问题,他们的分类都是依据纹饰分类的,但是张先生分类中的特种工艺镜显然是铸镜工艺的分类法,而徐先生的刻花镜显然是纹饰雕刻技法的分类法,而本文论述的是唐代铜镜的艺术风格,以纹饰的分类为主,故采用张先生的分类法(去掉特种工艺镜)分为以下十类:1、瑞兽镜,2、四神十二生肖镜3、瑞兽葡萄镜4、瑞花镜,5、花鸟镜6、瑞兽鸾鸟镜7、神仙人物故事镜8、盘龙镜9、八卦镜10、万字镜。
按照纹饰流行时间的早晚,徐先生将唐代铜镜为四期,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徐先生的分类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考古学的文化分期并不能简单套用历史学的分期,不能简单地以朝代作为断代标准,文化面貌的改变不是和朝代的更替同时发生的,文化面貌或是文化特征的改变总是滞后的,而初唐铜镜的风格和隋还是十分相似的,所以徐先生的分期应作简单的修改,即将初唐改为隋至唐初(隋至高宗初)是较为恰当的。
这是九类纹饰以时间上的流行顺序分为以下四期:第一期:隋至唐初(隋至高宗初),主要有:a、瑞兽镜,取材多是传说中的神兽,如龙、狻猊,被神化了的狮虎,同时为了表现气势还多在瑞兽旁铸出云纹、植物纹陪衬纹饰等;b、四神十二生肖镜,四神为汉代以来传统题材,即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它们和十二生肖,已镜钮为中心等分排列在镜背。
c、瑞兽葡萄镜,又称海马葡萄镜,主要装饰为葡萄纹,而海兽分饰其间,有的镜背用圆圈分出内外区,葡萄枝蔓由内区向外区伸展称“过架葡萄”;第二期:盛唐(高宗武后至玄宗开元年间)主要以瑞花镜、人物镜、盘龙镜为主,前一期中流行的瑞兽镜在这一期仍在流行,四神十二生肖镜较前一期少见,其中:a、瑞花镜,瑞花镜亦称宝花镜,主要用团花、花枝、宝相花等作装饰,花鸟装饰花纹为鸟雀或花枝,菱形镜多为雀绕花枝,葵花形镜多双鸟衔绶;b、人物镜,其纹饰题材有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以及社会生活等如嫦娥奔月,真子飞霜,王子乔吹笙、伯牙弹琴、孔子问荣启期等,亦有现实中的生活写照,如打马毬图,狩猎图等;第三期:中唐(玄宗天宝年间至德宗末),由于帝国气象不再是开元盛世时的景象了,节度使的割据慢慢形成,人们祈求和平安静的生活,使得瑞花镜和神化人物故事镜仍是流行的主题,传说中的神仙们所过的生活,正是世人所向往的。
第四期:晚唐(宪宗至唐末)主要有八卦镜,万字镜等,万字镜武朝时已出现,但并未流行。
另外,由于皇帝和贵族的需要,特种工艺镜在盛唐开始流行起来,传统的应用在铜器上的错金银,金银平脱,鎏金银,应用在漆器上的螺钿等技术开始大量运用于铜镜的铸造。
唐代铜镜的纹饰布局田自秉先生分为五种3,分别是:对称式,散点式,单独式,旋转式,满花式。
其中:1、对称式:对称式是传统的布局形式,古代的房屋建筑,玉器雕刻等纹饰都是对称布局,而铜镜对称式布局主要用于花鸟镜、人物镜、瑞兽镜等,且由于构图的需要大多为不非常标准的相似对称;2、散点式,常用于瑞花镜,如团花、折枝花的散点布局;3、单独式,主体纹饰往往就是一个,多见于盘龙纹、鸾鸟镜、和万字镜;4、旋转式,由于构图的需要,在镜背的小范围内难以将画面充分展开如,所以在镜背做一个连续的构图,如缠枝花,狩猎图、打马毬图;5、满花式,主要为瑞属葡萄镜。
此外人物故事镜多采用绘画是构图。
唐代的特种工艺镜主要有:(1)金银平脱镜,由于金银有良好的延展性,故将金银锤打成极薄的薄片,修剪錾刻出各种需要的形状和花纹,然后用漆粘合在镜背之上,再经反复涂漆、抛光等多种工序,使金银片与铜镜完美结合,浮在漆面之上。
(2)螺钿镜,用贝、蚌壳薄片经剪裁剔刻出各种图形,用漆粘合在镜背上,经反复抛光打磨,使贝、蚌壳露在镜背,并使表面异常光洁俊秀。
螺钿材质,除贝、蚌壳外,亦有绿色孔雀石,黄色玳瑁,红色琥珀外,还有蓝宝石各色玉石。
此外特种工艺镜还有“银壳镜,错金银镜,铅花镜,鎏金镜” 4等。
汉代铜镜的铭文多是“祈求高官厚、禄爵显名尊;梦想长生不老、得道成仙;渴望家道兴旺万、人丁蕃昌”5,而唐代铜镜极少有祈祷之辞,而以称颂镜子功能、梳妆美丽的铭文为多,如“照日菱花出,临池满月生。
官看巾帽整,妾映点妆成”“灵山孕宝,神使观炉,形圆晓月,光清夜珠,玉台希世,红妆映图,千娇集影,百福来扶”“秦家宝镜,恒照红颊”等6。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唐代人使用铜镜的关注点与汉代人的不同,汉代人在苦苦的追求生命的延长和官爵的显赫,而唐人却仅仅是为了享受生活,享受既来的幸福。
唐代的铜镜之所以在纹饰上之所以美仑美奂,光彩夺目,在形式上有超过前代的突破,在它背后有多方面的深层次原因。
大唐是一个兼容并包的帝国,由于统治者本身就具有少数民族的血统,使得他能对境内各民族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对境外人也采取相当开明的政策,外国人可以在唐朝为官可以在唐朝娶妻生子,可以信仰自己的宗教。
大唐开放、大度、沉稳的形象,豪迈的气概,反映在铜镜上则是众多形状各异的葵花、菱花、亚字镜的诞生,当贵妇们对着花朵形的铜镜贴花黄时,大唐的气象仿佛如镜中贵妇的笑靥般灿烂。
开元年间,玄宗皇帝将八月五日自己的生日定为千秋节,规定是日王公大臣要献镜及绶带,而玄宗本人也要向四品以上达官贵人赐镜等。
“(开元十七年)八月癸亥,上以降诞日,宴百僚于花萼楼,百僚请以每年八月五日为千秋节,王公以下献镜及承露囊”“(开元十八年)八月丁亥,上御花萼楼,以千秋节百官献贺,赐四品以上金镜等7”。
既然是百官朝贺的贡镜和天子赐予的御镜,定非等闲之物,做工当是非常精致的特种工艺镜。
而贞观年间太宗赐给高季辅的金背镜也应如此。
正是由于有了统治者的需要,铜镜的铸造技术突飞猛进,将各种工艺运用到铜镜的铸造上,从而出现各种特种工艺镜就不足为奇了。
大唐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即是唐诗,在经历了汉乐府和六朝骈文以后,唐朝出现了五言、七言的压韵诗体,这为铜镜的铭文带来了新的生机。
唐代铭文词藻华丽﹑对偶工整,为表达同一主题,运用了丰富的词藻,四言、五言、七言,长短句,几乎没有雷同的句子 ,并且很多是对唐诗的借鉴。
如“赏得秦王镜,判不惜千金.非关欲照胆,特是自明心”“初成照胆镜,遥忆画眉人.舞凤归林近,盘龙渡海深……只应老为客,孤鸣复几春。
8”此外唐诗中还有大量吟咏铜镜的诗歌,如玄宗《千秋节赐镜》“铸得千秋镜,光生百炼金。
分将赐群臣,遇象见清心。
”韦应物《感镜》“铸镜广陵市,菱花匣中发。
”白居易《感镜》“美人与我别,留镜在匣中。
”9正是由于唐诗的繁荣为铭文带来了丰富的素材,一方面唐诗与纹饰题材和谐的配合,另一方面铭文本身就是装饰的一部分,这为后世对唐诗的研究也带来了一定的帮助。
繁复多样的唐镜纹饰,也是多方面造成的。
佛教自从汉代传入我国以来,到唐代时已经历了五六百年的发展了,虽然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起由帝王出于政治原因发起毁佛灭佛事件,但并未对佛教产生太大的影响,到唐代时佛教已完成了中国化的历程,很多佛教习俗已成为人们的传统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