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铜镜
周口市博物馆馆藏唐代铜镜简析

周口市博物馆馆藏唐代铜镜简析
唐代铜镜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重要的文物,它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唐代社会文化和艺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口市博物馆收藏的唐代铜镜中,有一件非常珍贵的铜镜,它是一面挂镜,镜面上刻
有世纪杂剧演出的场景。
这面铜镜直径约为20厘米,由优质青铜铸造而成,表面经过精细抛光,呈现出铜色的光泽。
这面铜镜的镜面是平整的,没有凹凸不平的瑕疵,反射出镜中的画面非常清晰。
镜面
中央刻有一幅世纪杂剧演出的场景,场景中有演员扮演不同的角色,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们身穿华丽的戏服,形象生动传神。
整个场景展现出唐代世纪杂剧的热闹与活跃,彰显
了唐代社会文化的繁荣。
除了镜面的刻画,这面唐代铜镜还有精心设计的镜钮和镜钮座。
镜钮是铜镜上的装饰物,通常为一个小巧精美的雕刻品或者铜钮,起到方便手握铜镜、悬挂的作用。
这面铜镜
的镜钮是一个小巧的狮子座,狮子座的造型非常栩栩如生,细致入微的雕刻工艺使其栩栩
如生。
镜钮座也是铜镜上的重要装饰,它在铜镜表面的底部,起到平稳支撑铜镜的作用。
这面铜镜的镜钮座为一个圆形的座子,座子刻有几何纹样,整体设计简洁而富有美感。
这面唐代铜镜通过精湛的青铜铸造技艺和精细的雕刻工艺,展现了唐代的艺术风貌和
社会文化。
它不仅是一件实用的日常用品,也是一件具有收藏和研究价值的文物。
通过研
究这面铜镜,我们可以了解唐代镜面文化、世纪杂剧表演和青铜铸造工艺等方面的知识,
深入了解唐代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特点。
周口市博物馆馆藏唐代铜镜简析

周口市博物馆馆藏唐代铜镜简析周口市博物馆藏有一批精美的唐代铜镜,这些铜镜不仅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还展现了唐代青铜镜的特色和工艺水平。
下面将对周口市博物馆馆藏的唐代铜镜进行简要的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些珍贵文物。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时期之一,其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在唐代,青铜镜是一种常见的生活用品,不仅在妇女的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还常常被用作礼品和装饰品。
唐代铜镜在数量和品种上都具有较高的水平和丰富性。
周口市博物馆馆藏的唐代铜镜,既有日常使用的小巧铜镜,也有装饰性和礼仪性较强的大型铜镜,涵盖了唐代铜镜的多种类型和用途。
从外观上看,周口市博物馆馆藏的唐代铜镜在形状和纹饰上有着许多特点。
在形状上,这些铜镜大多呈圆形或方形,也有少数呈六边形或其他非常规形状。
镜面的边缘多为起伏有致的线条或花纹,整体造型简洁而不失雅致。
在纹饰上,这些铜镜大多以花卉、动物、人物、几何图案等为装饰,纹饰精美细致,富有变化和层次感。
不乏一些铜镜上刻有唐代文人诗词或铭文,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史料价值。
这些铜镜在外观上体现了唐代艺术的特色,既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又体现出一定的地域特点,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从工艺水平上看,周口市博物馆馆藏的唐代铜镜在制作工艺上表现出色。
这些铜镜大多由优质的青铜制成,铸造工艺精湛,表面光洁平整。
在镜面加工方面,这些铜镜大多采用了磨光、磨花、镂空等工艺,使得镜面清晰平整,增加了观赏性和使用舒适度。
这些铜镜的纹饰精美,线条流畅,刻画细腻,反映了唐代匠人的高超技艺和审美水平。
这些铜镜中还有一些经过彩绘和镀金等工艺的装饰铜镜,色彩艳丽,富有层次感,极大地丰富了唐代铜镜的艺术表现力。
这些铜镜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堪称唐代青铜镜制作工艺的典范。
从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上看,周口市博物馆馆藏的唐代铜镜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作为唐代青铜镜的代表,这些铜镜在形制、纹饰、风格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对于研究唐代青铜器的时代特征、艺术风格和地域差异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洛阳出土唐代铜镜赏析

青铜器是古人在社会生活中使用的一类重要器具,广泛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冶炼铸造青铜器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
随着中国古代文明程度的发展进步,许多青铜器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而青铜镜却是诸多青铜器中一个特殊的门类,自4000多年前的齐家文化开始,一直沿用至清代,被人们广泛使用了数千年之久。
在青铜镜制作、使用、流传的过程中,也经历了工艺、文化、艺术的微妙变迁,为华夏文明留下了独特的时代印记。
正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最初古人照面以静止水面为镜,后来随着青铜冶炼技术的发展,青铜镜应运而生,它不仅是一种精心铸造的工艺品,也是古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实用器。
或许是因为青铜镜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图1)。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这里提到的“鉴”就是青铜镜。
在中国古代有“破镜重圆”的随葬现象,考古工作者在汉代墓葬中就曾发现两半用来随葬的破碎青铜镜(图2),而关于“破镜重圆”的历史典故出现在汉代之后的南北朝时期,故事的主人公是南北朝时期陈国后主陈叔宝的妹妹乐昌公主和丈夫徐德言,原本恩爱的夫妻二人在陈国灭亡后被迫分洛阳出土唐代铜镜赏析中共洛阳组纪念馆 郑雅妹图1 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屏·裘装对镜轴清代 故宫博物院藏离,于是将一面青铜镜分为两半,两人各执一半,作为日后相见的信物,并约定每年正月十五到街市去卖镜以为联系手段。
次年正月十五,乐昌公主让仆人拿去隋朝都城——大兴城贩卖,几经坎坷后夫妻终得团聚,留下了“破镜重圆”的浪漫爱情故事。
另外,中国古代衙门中悬挂有“明镜高悬”的匾额,“镜”在这里有清正廉洁、公正无私的寓意。
唐代是中国古代青铜镜发展的高峰时期之一,当时的洛阳作为国家的东都,人文荟萃,工匠云集。
此时的青铜镜在器形和纹饰方面打破了传统,一改此前的古朴、规矩,出现了葵花镜、菱花镜、方形镜、亚字形镜等,纹饰题材也更加广泛,形成了浪漫豪放、雍容华贵的艺术风格。
逛博物馆:13面唐代铜镜,高浮雕技法,布局清新明朗,生气充沛,柔美自然丨三门峡博物馆

逛博物馆:13面唐代铜镜,高浮雕技法,布局清新明朗,生气
充沛,柔美自然丨三门峡博物馆
铜镜是古人整容照面用的生活用品,其正面磨光发亮,镜背大多铸有钮和花纹,花纹构图体现了不同时代的风俗和匠师们的技艺。
唐代铜镜在造型上突破了汉式镜,创造出各种花镜,如葵花镜、菱花镜、方亚形镜等。
今天,瑞视觉与大家分享的,是三门峡博物馆内的13面铜镜。
铜镜的构图虽然还是环绕式和对称式的表现手法,但是布局清新明朗,流畅华丽,自由活泼,特别是高浮雕技法,生气充沛,柔美自然。
道符八卦镜,唐代,三门峡市区出土。
瑞兽葡萄镜,唐代,三门峡市区出土。
同上:瑞兽葡萄镜,唐代,三门峡市区出土。
三乐镜,唐代,灵宝市文管会征集。
十二生肖八卦四神镜,唐代,三门峡市区出土。
双鸾镜,唐代,三门峡市区出土。
双鹊盘龙月宫镜,唐代,三门峡市区出土。
万字镜,唐代,1986年三门峡刚玉砂场工地出土。
真子飞霜镜,唐代,1994年三门峡电业局出土。
唐代铜镜的故事

唐代铜镜的故事
在唐代,铜镜不仅是日常生活用品,还承载了许多文化和历史信息。
以下是一些与唐代铜镜相关的故事:
1.乐昌公主与破镜重圆:乐昌公主知道昔日夫君到来后,伤心欲绝,日夜啼哭,不吃不喝。
杨素也被二人矢志不渝的爱情感动了,不仅把徐德言请到家中,还把自己心爱的女人还给他,夫妻得以团聚。
这则故事成为“破镜重圆”的典故,流传至今。
2.唐太宗赐金背镜: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因大臣高季辅德才兼备、清正廉明,李世民赏赐
其金背镜。
这面镜子有特殊意义,代表皇帝对高季辅的认可和赞赏。
3.真子飞霜镜:真子飞霜镜是唐代铜镜中十分著名的镜类。
镜钮上方饰祥云托月纹,下
方饰池水山石,自池中生出一枝莲叶,即为钮座。
左侧一人峨冠博带,坐而抚琴,前设香案,后依竹林。
该图实为“伯牙奏琴”的故事再现,所以又称“伯牙奏琴镜”。
关于该类镜的用途,有学者研究认为,从单人抚琴及孤鸾独舞等场面透露出的寻找知音和伴侣的信息看,它是一款唐代常见的婚嫁镜。
4.吹笙引凤镜:吹笙引凤镜与唐代道教流播的社会背景相关。
这面现藏于河南省洛阳市文
物工作队的“唐代吹笙引凤纹葵花镜”,是在洛阳出土的。
该镜为八瓣葵花形,圆钮。
钮上为竹枝,下为重叠山峦,左为一人头戴幞巾,着长衫,端坐吹笙,钮右一只硕大凤鸟展翅而舞。
唐代铜镜

唐代铜镜中期
一、花鸟镜,装饰花纹为鸟雀和花枝,雀绕花枝的 多菱花式,双鸟衔绶的多葵花式。 二、瑞花镜,亦称宝花镜,主要用团花、花枝、宝 相花等作装饰,有的为团花6朵,有的则环枝8朵。 三、 人物镜,其纹饰题材有神话传说、民间故事 及社会生活等。如嫦娥奔月、真子飞霜、吹笙引 凤、伯牙弹琴、孔子问荣启期等,亦有现实生活 中的人物,如打马球、狩猎等。
一种金属腐蚀嵌石磨漆画属于金属装饰工艺品类其是借用制作高凸印刷板的技术在金属板表面经腐蚀后出现了设计的由面线点组成的图案在腐蚀凹陷处填漆或嵌石涂漆经烘干研磨而成唐代铜镜的纹饰构成方式1对称式多用于花鸟镜瑞兽镜人物镜等
班级:环艺0902班 组长:郭娜 颜维 演讲者:陈会 小组成员:郭娜 颜维 陈会 毛敏 廖穗丰 田丽 游田 梁燕 谭宇凤
海兽葡萄纹方镜
• 简介:
• 海兽葡萄纹是唐镜中最具时代 特色的纹样之一,由海兽和葡 萄蔓枝构成主体纹样,一般是 在繁密的葡萄纹中间点缀以各 种姿势的海兽,柔长的枝条、 舒展的花叶、硕果累累的葡萄 和生动活泼的瑞兽构成一幅精 巧和谐而饱满的画面。这种铜 镜镜体厚重,制作精巧,以洛 阳出土最多,是受外来影响而 成的一种新纹样,反映了唐代 工艺美术文化兼收并蓄的时代 特征。
感谢您的观看!
铜镜在经过战国镜和汉镜两个高峰时期之后,在唐 代进入另一个兴盛时期,史称唐镜。 唐镜兴盛的原因: 社会原因:一是在唐代形成一种以铜镜为献礼和馈 赠的社会风尚。 历史和技术原因:二是由于瓷器的出现和广泛应用, 传统意义上的一般铜器生产日趋衰落,而金工技术 主要集中于铜镜的制作上。
唐代铜镜的铸造工艺
唐代铜镜的发展
铜镜制作在唐代进入又一个高峰期, 唐代由于金属工艺水平的提高及生活习俗 等原因,铜镜制作特别兴盛,且种类繁多、 纹饰精美、做工细致、镜体厚重,并因锡 的成分增多,形成使镜面均净如银,微向 外凸的独特风格。在形式上,除继承传统 的圆形外,还创造了菱花式、葵花式及有 柄手镜等新的镜式。唐代铜镜按装饰花纹, 可分早、中、晚三个时期。
周口市博物馆馆藏唐代铜镜简析

周口市博物馆馆藏唐代铜镜简析周口市博物馆收藏着丰富的历史文物,其中唐代铜镜是其中的一大特色。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铜镜在唐代更是达到了一种艺术的高度。
下面我们就来简要分析一下周口市博物馆馆藏的唐代铜镜。
唐代铜镜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唐代铜镜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带有镜腕的手持式镜子,另一种是带有足部的置地式镜子。
这些铜镜在材质、工艺、纹饰等方面都体现了唐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审美情趣,是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珍品。
周口市博物馆馆藏的唐代铜镜,大多是出土于周口地区的古墓葬中,这些铜镜不仅在保存完好度上有所体现,其上的纹饰艺术也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有的镜子上镶嵌了一些珍贵的宝石,这些宝石的形状和颜色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在镜面的纹饰上,也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生动的动植物纹样,这些纹样既可以反映出当时的审美趣味,也可以为我们研究唐代的农业和生活习俗提供一定的参考。
除了纹饰上的特点之外,唐代铜镜的形制也具有一定的特色。
唐代的铜镜多为圆形,以方形和圆形相结合的形式出现,整体造型简洁大方,线条流畅自然。
在镜面的制作工艺上,唐代工匠采用了镀银、镀金等技术,使镜面更加光亮洁净。
而在边缘的处理上,也常常添加了一些精美的铭文,这些铭文往往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的繁荣。
唐代铜镜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它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意义。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政治稳定、社会繁荣、文化昌盛,唐代铜镜的出现正是对这一时期的生动反映。
唐代铜镜的制作工艺和纹饰风格既可以反映出唐代的审美趣味和社会风貌,也可以为我们研究唐代的工艺技术和生活习俗提供重要的实物资料。
周口市博物馆馆藏的唐代铜镜无论在艺术价值上还是在历史文化意义上都具有很高的地位。
它们不仅可以为我们提供了解唐代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重要资料,更可以为我们欣赏和研究古代工艺美术提供重要的实物依据。
希望通过周口市博物馆的不断努力,更多的人可以了解和欣赏到这些珍贵的文物,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和传承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山东博物馆藏唐代铜镜赏析

山东博物馆藏唐代铜镜赏析作者:***来源:《收藏家》2021年第09期唐代社會经济发展迅速,各种手工业十分发达,铜镜铸造业也在此时达到了巅峰,铸造工艺和装饰水平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种类繁多、纹饰华丽、铸造精湛的唐代铜镜是中国铜镜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
一面面构思巧妙的唐镜,方寸之间,散发着自信、张扬、包容、开放的大唐盛世气息。
现撷选山东博物馆藏的几面唐代铜镜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一、四神镜四神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唐代四神镜主要流行于武德贞观年间。
四神镜(图1)直径12.4厘米。
圆形,圆纽,纽座为八瓣莲花。
座外为一圈连珠纹,围绕镜纽上下左右分别为玄武、朱雀、白虎、青龙。
其间饰折枝花纹。
素缘。
二、瑞兽铭带镜瑞兽铭带镜多流行于隋至唐初。
唐代铭文镜的铭文多为四言、五言诗,较之汉代镜铭文学性更强,内容也比汉代镜铭更贴近社会现实和感情生活。
瑞兽铭带镜(图2)直径10.52厘米。
镜作圆形,圆纽,内区围绕纽座是4只首尾相接的瑞兽,似狐似狼,或低头疾驰,或昂头奔腾,甚或回首顾盼,生动灵秀。
外区铭文带为“照日菱花出,临池满月生。
官看巾帽整,妾映点妆成。
”边缘为锯齿纹①。
三、瑞兽葡萄镜在唐代铜镜中,瑞兽葡萄镜是出土数量最多、流行地域最广的一种镜型,它也被称为“海兽葡萄镜”“海马葡萄镜”。
瑞兽葡萄镜主要流行于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形制主要为圆形,也有菱花形、方形,纹饰图案是由瑞兽镜增加劲枝柔蔓和飞禽葡萄花叶而来,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结晶,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
四瑞兽葡萄镜(图3)直径10.21厘米。
圆形,伏兽纽,一周凸棱纹带将镜背分为两区,内区葡萄枝蔓柔长,枝叶舒展,果实饱满,4只姿态各异的瑞兽游戏其间。
外区几只雀鸟或静卧或嬉戏于葡萄枝蔓果实之间。
边缘饰三叠云纹。
瑞兽葡萄鸾鸟镜(图4)直径11.7厘米。
圆形,圆纽,镜背由凸弦纹分为二区,内区盘曲缠绕的葡萄枝蔓间配置着4只瑞兽,或疾驰狂奔,或飞跨鱼跃,或引颈长鸣,或回首顾盼,形态各异,生机盎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铜镜在经过战国镜和汉镜两个高峰时期之后,在唐 代进入另一个兴盛时期,史称唐镜。 唐镜兴盛的原因: 社会原因:一是在唐代形成一种以铜镜为献礼和馈 赠的社会风尚。 历史和技术原因:二是由于瓷器的出现和广泛应用, 传统意义上的一般铜器生产日趋衰落,而金工技术 主要集中于铜镜的制作上。
唐代铜镜的铸造工艺
唐代铜镜的铸造工艺
五、漆绘 六、嵌石:一种金属腐蚀嵌石,磨漆画,属于 金属装饰工艺品类,其是借用制作高凸印刷板 的技术,在金属板表面经腐蚀后出现了设计的 由面、线、点组成的图案,在腐蚀凹陷处填漆 (或嵌石、涂漆),经烘干研磨而成 。
唐代铜镜的纹饰构成方式
1、对称式,多用于花鸟镜、瑞兽镜、人物镜等; 2、散点式,常用于瑞花镜; 3、单独式,多见于盘龙镜、万字镜和鸾鸟镜等; 4、旋转式; 5、满花式等。此时铜镜铭文较之汉代已大为减少, 起而代之的则是诗歌的增多,反映萄纹是唐镜中最具时代 特色的纹样之一,由海兽和葡 萄蔓枝构成主体纹样,一般是 在繁密的葡萄纹中间点缀以各 种姿势的海兽,柔长的枝条、 舒展的花叶、硕果累累的葡萄 和生动活泼的瑞兽构成一幅精 巧和谐而饱满的画面。这种铜 镜镜体厚重,制作精巧,以洛 阳出土最多,是受外来影响而 成的一种新纹样,反映了唐代 工艺美术文化兼收并蓄的时代 特征。
唐代铜镜的发展
铜镜制作在唐代进入又一个高峰期, 唐代由于金属工艺水平的提高及生活习俗 等原因,铜镜制作特别兴盛,且种类繁多、 纹饰精美、做工细致、镜体厚重,并因锡 的成分增多,形成使镜面均净如银,微向 外凸的独特风格。在形式上,除继承传统 的圆形外,还创造了菱花式、葵花式及有 柄手镜等新的镜式。唐代铜镜按装饰花纹, 可分早、中、晚三个时期。
花鸟镜
菱形花鸟镜
嫦娥奔月铜镜
唐代铜镜晚期 晚期主要有八卦镜等,唐代盛 行道教,故反映道教题材的八卦 镜较为流行,种类也很多,有八 卦千支、八卦星象、八卦十二生 肖、八卦双鸾等。此外,新创了 无纽有柄手镜。
唐代八卦镜
唐双鸾千秋镜
唐代带柄盘龙铜镜
• 简介: • 直径9.3厘米,通长18.3厘米, 重146克。 • 圆形镜背浮雕竖身盘龙纹,龙 身作C形绕圆心盘曲,龙头在左, 面向中心作吞珠状,双角后翘, 张口吐舌,背鳍、腹甲、鳞片、 肘毛均刻画细密,两前肢伸张, 后肢一曲伸、一直伸,直伸的 后肢与尾部纠结,四肢露出三 尖爪。镜缘凸边压在镜柄凸边 上,柄呈长颈瓶形。柄面浮雕 两枝出水荷叶及三枝长茎荷苞 荷花。整个镜体泛银白光,少 有铜绿锈色,品相较好。
唐代铜镜早期
一、海兽葡萄镜,亦称海马葡萄镜。主要装饰为葡 萄纹,间饰海兽,有的装饰面用圆圈分为内外区, 葡萄枝蔓由内区向外区伸展,被称为“过架葡萄”, 典型的海兽葡萄镜为兽纽; 二、 瑞兽镜,取材于云龙、龙虎、狻猊、嘉禾等。 龙纹多单体蟠曲,劲健有力; 三、 四神镜,其纹饰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等,为汉代传统题材。
唐代铜镜中期
一、花鸟镜,装饰花纹为鸟雀和花枝,雀绕花枝的 多菱花式,双鸟衔绶的多葵花式。 二、瑞花镜,亦称宝花镜,主要用团花、花枝、宝 相花等作装饰,有的为团花6朵,有的则环枝8朵。 三、 人物镜,其纹饰题材有神话传说、民间故事 及社会生活等。如嫦娥奔月、真子飞霜、吹笙引 凤、伯牙弹琴、孔子问荣启期等,亦有现实生活 中的人物,如打马球、狩猎等。
唐代龙纹瑞兽镜
• • • 简介: 直径16.3cm;重1171克. 圆形,伏兽钮,一圈珠点突棱将纹 饰分为内外两区,内区为三龙三海 兽相间环状排列,其龙纹形象丰盈、 结实饱满,外区饰瑞兽、禽鸟、蝴 蝶,内外均以葡萄叶蔓铺地,龙纹 出现于唐代葡萄镜中极为少见,黑 漆古,厚重,精美 。唐代的龙爪皆 为三爪,明清两代,龙纹等级森严, 只有皇帝才可享用五爪金龙的纹饰 规格。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卷 四三描绘龙地形貌特征:“头似驼, 角似鹿,眼似鬼,耳似牛,项似蛇, 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 虎。”
感谢您的观看!
一、金银平脱:按纹饰要求将金银锤 成薄片,制成花纹,贴于镜面。 二、错金银:将用金银錾出的花纹包 在镜面,以及鎏金、错金银、镶嵌、 螺钿、着彩、涂珐琅等。
唐代铜镜的铸造工艺
三、螺钿:用螺壳与海贝磨制成人物、花鸟、 几何图形或文字等薄片,根据画面需要而镶嵌 在器物表面的装饰工艺的总称。 四、鎏金: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齐,涂在铜器 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金就附着在器面 不脱。
唐代神兽镜
• 简介
• • • 唐代神兽镜 直径188mm 重973克 八出菱花形,圆钮平顶,内 切圆形,两只神兽隔钮相对 嬉戏。上饰一珠并蒂莲花, 下饰二鸾鸟衔一莲花,外缘 饰相间花卉纹,通体白光, 质地精良。盛唐时期的铜镜, 形制有了新的变化,产生了 菱花、葵花等花式镜,造型 新颖、美观悦目,极为流行。 盛唐时期铜镜合金的成分里, 锡的比重增加,因此镜面的 颜色净白如银,极为光彩夺 目。此镜保存完美,为唐代 铜镜中之经典品种,堪称收 藏上佳品。
班级:环艺0902班 组长:郭娜 颜维 演讲者:陈会 小组成员:郭娜 颜维 陈会 毛敏 廖穗丰 田丽 游田 梁燕 谭宇凤
中国铜镜简介
中国铜镜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生活日用品, 用以照面。在铜镜未流行前,人们用铜鉴 盛水照面,故镜又称鉴。铜镜的正面平滑 光泽,背面一般都铸有各种题材的花纹或字 铭,是研究古代装饰图案的重要资料。不同 时期的铜镜有不同的艺术特点。它的发展 演变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几次较兴盛的 时期,最突出的是战国、汉代和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