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阅读突破第五章专题二Ⅱ群文通练一山水游记

合集下载

2020(浙江版)高考语文二轮考前专题《群文通-山光水色3篇》含解析

2020(浙江版)高考语文二轮考前专题《群文通-山光水色3篇》含解析

群文通练一山光水色主题解说在对山峰与湖泊自然景物的描写中,除了蕴含着自己纯洁无瑕的深挚情感外,还洋溢着与邻里乡亲的如春风般温暖的友情,将爱人之真、爱物之美、爱世之善的天地间的真、善、美水乳交融般化合在一起,共同演奏了一曲万物和谐的“宇宙美妙的乐章”。

人们诗意地栖居于大地,就必须重寻精神家园,重塑自然观、价值观与道德观,回归自然,返璞归真。

这样才能做到天地人谐,桃源青睐,湖泊开颜。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橘花之盟周晓枫春天,仿佛让万物复苏与繁茂的诺亚方舟在我们身边停靠下来。

四月的南方,湿润、清新,如少女眼睛里微漾的泪光那么动人。

穿越万米之上的云层,我来到中国蜜橘之乡黄岩,想去感受那十万亩橘花散发的香气。

可惜迟了几天,等我进入橘园,多数花瓣凋谢,已经开始坐果了,萼片上托举着珍珠大小雏形的颗粒。

偶尔找到开花的树。

原来开得如此浓密,朵瓣牙白、蕊柱鹅黄的小花,密布枝桠。

梗相对长,加上星芒状的瓣,橘花的样子看起来就像袖珍仙女的魔杖。

自然真是神秘,竟能从这样精巧的花里,慢慢酝酿出圆满的橘实。

橘子外表金黄,剥除之后,隔着里面丝丝缕缕的絮状物,然后才是半月形的囊瓣。

吃橘子的时候,人们把絮状的帐幔和坚实的籽核,都放在功能如小碗碟的橘皮上。

橘子不仅自带容器,而且是内有小包装的水果,十几瓣橘子可单独取用。

当橘瓣被剥除得仅剩一层薄膜,手感绸样细滑……亵衣薄软,像十几个姐妹羞涩地抱拢在一起。

它是如此平易、家常,微酸带甜,一如生活本身的滋味。

我们在橘树之间穿行。

橘树甚至不太像树,看起来倒像一蓬蓬长大了的茂盛灌木丛。

远远的,在橘树之间的缓坡形成的夹角上,我看到一个果农的背影。

虽然距离不近,我依然能看清他身背橘红色的玻璃钢喷雾器,穿着高筒黑胶靴,他像一只勤勉的工蜂,忙碌在珐琅质的正午。

果农向果园深处走去,很快被自己寂静而美好的劳动淹没。

每朵花,都是与春天结盟的标志。

橘花此刻看似单薄,但在硕果累累的秋日回忆起来,才知道这样的春天,它的创造之手有着多么有力的骨节。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第一章文言文阅读Ⅱ群文通练一山水游记含解析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第一章文言文阅读Ⅱ群文通练一山水游记含解析

Ⅱ群文通题游记书序群文通练一山水游记主题解说中国古代山水游记以描山画水、传达山川神貌为主;同时在描写见闻中又包含着作者的独特感受.常常熔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

山水游记主要是写登山临水的见闻观感.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如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写月色.写竹柏;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写雪.写堤.写亭.写舟.像风景画一样真切可感。

有些山水游记不以写景见长.而以议论、说理取胜.表现了作者非凡的才识和高超的思致.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是这类游记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游黄山日记徐霞客初六日.天色甚朗。

觅导者各携筇.上山.过慈光寺。

从左上.石峰环夹.其主石级为积雪所平.一望如玉。

疏木茸茸中.仰见群峰盘结.天都独巍然上挺。

数里.级愈峻.雪愈深.其阴处冻雪成冰.坚滑不容着趾。

余独前.持杖凿冰.得一孔置前趾.再凿一孔.以移后趾。

从行者俱循此法得度。

上至平冈.则莲花、云门诸峰.争奇竞秀.若为天都拥卫者。

由此而入.尽皆怪松悬结。

高者不盈丈.低仅数寸.平顶短髲①.盘根虬干.愈短愈老.愈小愈奇.不意奇山中又有此奇品也!松石交映间.冉冉僧一群从天而下.俱合掌言:“阻雪山中已三月.今以觅粮勉到此。

公等何由.得上也?”且言:“我等前海诸庵.俱已下山.后海山路尚未通.惟莲花洞可行耳。

”已而从天都峰侧攀而上.透峰罅而下.东转即莲花洞路也。

余急于光明顶、石笋矼之胜..遂循莲花峰而北。

上下数次.至天门。

两壁夹立.中阔摩肩.高数十丈.仰面而度.阴森悚骨。

其内积雪更深.凿冰上跻..过此得平顶.即所谓前海也。

由此更上一峰.至平天矼②。

矼之兀突独耸者.为光明顶。

由矼而下.即所谓后海也。

盖平天矼阳为前海.阴为后海.乃极高处.四面皆峻坞.此独若平地。

前海之前.天都莲花二峰最峻.其阳属徽之歙.其阴属宁之太平。

余至平天矼.欲望光明顶而上。

路已三十里.腹甚枵③.遂入矼后一庵。

庵僧俱踞石向阳。

主僧曰智空.见客色饥.先以粥饷。

2020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散文阅读作业Word版含答案(8)

2020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散文阅读作业Word版含答案(8)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散文阅读作业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4分)一竿冷简媜①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②我常想,山比水更深奥吗?抑或水比山更辽阔?③是哪一个参访河山的古人,在踏破芒鞋之后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成了古往今来,登临山水者的箴言。

④山之仁,在于容纳参天古木,亦褓抱了任何一株愿意驻足的小草。

既允许夜半狼嚎,空穴虎啸,又愿意开放枝叶,招待流浪的蝉嘶、迷路的啼鸟。

山愿意合抱,让雨水注成湖泊,也愿意裂身,让瀑布发声。

山裸露在天空之下,任凭雷劈雨打;也忍住干旱季节不知从何而来的火燎。

山仍然沉默,像一位仁者在希望与幻灭共生的人世上闭目养神。

⑤水的流动多么像智慧之路。

水从来不眷恋过往,流动是它唯一的宿命。

水或回旋于礁石间,思索如何绕身而过,轻轻地扬弃了河道上的顽石,既不争辩,也毋庸和解,只派一匹青苔教导它们水的涵义。

至于飘落在水面的柳絮花片,水愿意负载它们,做它们的足,却在流程里教会它们,凡是离乡背井,追寻更宽阔天地者,必须永远是个孤独者,水不曾允许它们在河面上发芽,遂在中途,慷慨地收留它们腐朽的体肤。

就连天光云影,也无法沉淀为水的四肢,智者不宜耽溺,不宜收藏过多的身外之物。

水草不断招摇,鱼群愿意繁殖以丰富水的仓廪,但水哉水哉,流动是唯一的命运,纯粹的命运。

⑥水比山深谙随机应变的道理,烈雨只会丰沛它的力量,至于火,从来没有一场火在水面上进行,水只是它自己,千江与万川同一道宿命,朝着真理的海洋奔赴,为了呼应更辽阔的海洋的召唤,为了寻求更深沉的智慧。

⑦雨岸桃李,是挥泪的宫女,那河腹的游鱼,只是一群企图牵住水袖的童子,水回答它们,这一别就是永远了。

⑧山与水的对话,回响在天地之间,山以洪钟形的绿意招呼,水回应以短笛。

像两位久未谋面却又不曾相忘的故友,一路循声对答。

⑨“为何你总是赶路,难道万顷田地不值得你献身?一塘鱼肥不值得你孕育?你口口声声要与海洋汇合,如果千江万川不汇聚为海,这世上的生灵,岂不拥有更宽广的土地,锄出他们的家园,种植他们的米粟?”山问。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检测文言文阅读山水游记精讲精析新人教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检测文言文阅读山水游记精讲精析新人教版

山川·游记一、阅读下边的文言文,达成1~4 题。

戊子中秋记游[清]袁枚佳节也,名胜也,四方之绅士也:三者合,非有时也。

以不有时之事,而有时得之,乐也。

乐过而虑其忘,则必假文字以存之。

古之人皆然。

乾隆戊子中秋,姑苏唐眉岑挈.其儿主随园,数烹调之能,于蒸彘首也尤,且曰:“兹物难独啖,就办治,顾安得客?”余曰:“姑置具。

客来当有不速者。

”已而,泾邑翟进士云九.至。

亡何,真州尤贡父至。

又顷之,南郊陈古渔至。

日犹未失。

眉岑曰:“予四人皆异乡,未揽金陵胜,盍小游乎?”三人者喜,纳屦起,趋趋以数,而不知眉岑之欲饥客以柔其口也从园南穿篱出,至小龙窝,双峰夹长溪,桃麻铺芬。

一渔者来,道客登大仓山,见西南.角烂银坌涌,曰:“此江也。

”江中帆樯,如月中桂影,不行辨。

沿山而东至虾蟆石,高壤穹然。

金陵全局下浮,曰谢公墩也。

余久居金陵,屡见人指墩处,皆不若兹之旷且周。

窃念墩可是土一抔耳,能使公有遗世想,必此是耶?就使非是,而公九原有灵,亦必不.舍此而之他也。

从蛾眉岭登永庆寺亭,则日已落,苍烟四生,望随园楼台,如障轻容纱,参错掩映,又如取镜照影,自喜其美。

方知不从其外观之,竟不知居此中者之奈何乐也。

还园,月大明,羹定酒良,彘首如泥,客皆甘而不可以绝于口以醉。

席间各分八题,以记属予。

嘻!余过来五十三中秋矣,幼时不可以记,长大后无可记。

今以一彘首故,得与群贤披烟云,辨遗迹,遂历历然若真可记者。

然而人生百年,无岁不逢节,无境不逢人,而此间可记者几何也!余又以是执笔而悲也。

(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修改 )1.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姑苏唐眉岑挈.其儿主随园挈:率领。

B .客来当有不速.者速:迅速。

C.从园南穿篱出穿:穿过。

.D .窃念墩可是土一抔耳窃:私下。

.答案 B[ 速:邀请。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一行所览名胜的一组是()①双峰夹长溪,桃麻铺芬②则日已落,苍烟四生③如障轻容纱,参错掩映④江中帆樯,如月中桂影,不行辨⑤从蛾眉岭登永庆寺亭⑥竟不知居此中者之奈何乐也A .①②③B.②④⑤C.③⑤⑥ D .①④⑥答案 A[ ⑤属于对作者一行人的行迹的描述;⑥是作者的感觉。

文言文山水游记阅读训练含答案

文言文山水游记阅读训练含答案

文言文山水游记阅读训练含答案三叠泉瀑布徐霞客僧知觉①甚稔三叠之胜②,言道路极艰,促余速行。

北行一里,路穷,渡涧。

随涧东西行,鸣流下注乱石,两山夹之,丛竹修.枝,葱郁上下,时时仰见飞石,突缀其间,转入转佳。

既而涧旁路亦穷,从涧中乱石行,圆者滑足,尖者刺履。

如是三里,得绿水潭。

一泓③深碧,怒流倾泻之上,流者喷雪④,停者毓黛⑤。

又里许.,为大绿水潭。

水势至此将堕,大倍之,怒亦益甚。

潭有峭壁乱耸,回互逼立⑥,下瞰无底,但闻轰雷倒峡之声,心怖目眩,泉不知从何坠去也。

于是涧中路亦穷,乃西向登峰。

峰前石台鹊起⑦,四瞰层壁,阴森逼侧⑧。

泉为所蔽,不得见,必至对面峭壁间,方能全收其胜。

乃循山冈,从北东转。

二里,出对崖,下瞰,则一级、二级、三级之泉,始依次悉.见。

(选自《徐霞客游记·游庐山日记》)【注释】①知觉:人名,和尚。

②三叠之胜:即今三叠泉瀑布,在庐山东谷会仙亭旁,泉下即观音洞,洞下即绿水潭。

③泓:水深而广。

④喷雪:形容白浪汹涌或水花飞溅。

⑤毓黛:毓,通“育”,生;黛,深青色。

⑥逼立:指山崖等像墙壁一样陡立。

⑦鹊起:乘势奋起。

⑧逼侧:狭窄。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言/道路极艰B.水势/至此将堕C.泉/不知从何坠去也D.峰前/石台鹊起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修( ) (2)许( )(3)悉(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既而涧旁路亦穷,从涧中乱石行,圆者滑足,尖者刺履。

(2)泉为所蔽,不得见,必至对面峭壁间,方能全收其胜。

4.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大绿水潭的?(3分)二十五、(2020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4题。

余读书马迹乡之山寺,望其北,一峰崒①然高,尝心欲至焉,无与偕.,弗果。

遂一日奋然独往,攀藤葛而上,意锐甚;及山之半,足力倦止。

复进,益上,则涧水纵横草间,微径如烟缕,诘屈②交错出,惑不可辨识。

又益前,闻虚响振动,顾.视来者无一人,益荒凉惨栗,余心动,欲止者屡矣。

(浙江专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仿真综合练(含解析)

(浙江专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仿真综合练(含解析)

“散文阅读”仿真综合练仿真综合练(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0分)作别三峡纤夫韩永强上世纪四十年代,有一个名叫A·K的外国人,在一本英文版《长江三峡》的画册里,为古老的长江三峡留下了极为精彩的画面和动人心魄的文字。

书中最叩击我心弦的,是关于峡江纤夫的描述。

“悬崖峭壁间开凿出了一条蜿蜒的小路,那是供纤夫拉纤时通过的栈道,狭窄的地方仅供一人通过,远望就如绝壁间的一段凹槽。

纤夫们就光着脚行进在尖利的岩石上。

夏天他们顶着炎热的骄阳,冬天他们必须跃入刺骨的冰水中游到岸上。

当行走在高高的栈道上的时候,一旦有人不慎打滑跌入悬崖,另一个人就必须迅速补位,从而不让船下滑……这就是纤夫的生活。

”读着这些情景交融的文字,我的眼前就呈现出一条条结实的竹缆,竹缆一头连着在险滩上挣扎的柏木船,一头连着悬崖峭壁上的纤夫。

那条紧绷绷的竹缆绳上,悬挂着我祖辈的灵魂。

每一个纤夫都有自己或妻子或老母亲或恋人细心缝制的“扯扯儿”(即拉纤的搭肩)。

这些“扯扯儿”,长六尺宽半尺,一律用上好的“白官布”制作,对折成三尺长,另一头则固定着一个一寸见方的厚竹板。

拉滩的时候,纤夫把竹板向纤缆上一别,把宽的一头斜挎到肩头,就开始艰难的跋涉了。

搭在肩上的白官布上不能有任何装饰,否则拉纤时哪怕一个细小的线头或者折痕,都会让纤夫的肩膀磨破流血。

而别在纤缆上的一端则可做些文章,纫得越密实,就越牢固安全。

船到滩头,领纤的一路如风一般旋去,纤夫们没有一个敢怠慢,都会一边以极快的速度奔跑,一边迅捷地把扯扯儿别到纤缆上。

这时,纤夫的腰就马上绷成了一张弯弓,而纤缆就如弦上的箭。

险滩喧哗着咆哮着猛烈撞击柏木船的船头,激起高高的水浪。

纤夫们在陡峭的山崖上毫无选择地把手指抠进岩缝中,赤裸的脚板则要尽量寻找悬崖上的缝隙。

苍凉无情的崖石上,只有汗珠碎成了八瓣,只有纤夫从胸腔中挤压而出的“嘿咗”声如闷雷滚过……长江三峡中,自古“西陵滩如竹节稠”。

纤夫们战胜了一个险滩,而下一个、下下一个以及每一个险滩,都是夺命的关口。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学程单:古文阅读——山水游记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学程单:古文阅读——山水游记

2021南通语文中考一轮复习学程单第十一讲古文阅读——山水游记【学习目标】1.品味文中精彩优美的语句,体会写景记游散文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对自然美的感受力。

2.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和思想认识,发展探究性阅读能力。

【前置学习】一、回顾旧知:1.思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用了什么手法,突出景色什么特点,可见作者心情如何?2.思考:“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张岱《湖心亭看雪》)其中数量词“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为人称道,读读品品,发挥想象,说说好在哪里?二、复习已经学过的山水游记散文,总结山水游记散文的特点。

三、下载阅读下列相关山水游记或阅读《山水有清音(闲雅小品丛书)》:1. 南朝江淹《报袁淑明书》2. 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记》3. 北宋欧阳修《丰乐亭记》4. 明代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5. 明末清初张岱《闰中秋》要求:1.查阅资料,借助注解,疏通字词解释,准确了解文章内容;2.划出写景句,选择角度赏析品读,感受景色的特点;3.划出议论抒情句,初步感知作者的所思所感。

【导学过程】一、观山看水,品读景美。

1. 回顾旧知:(1)思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用了什么手法,突出景色什么特点,可见作者心情如何?(2)思考:“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张岱《湖心亭看雪》其中数量词“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为人称道,读读品品,发挥想象,说说好在哪里?2.小试牛刀:报袁淑明书南朝江淹方今仲秋风飞,平原彯①色,水鸟立于孤洲,苍葭变于河曲,寂然渊视②,忧心辞矣③。

独念贤明早世④,英华殂落⑤,仆⑥亦何人,以堪长久!一旦松柏被⑦地,坟垄刺天,何时复能衔杯酒者乎?忽忽若狂,愿足下自爱。

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通用)30分钟文言文阅读: 群文通练一

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通用)30分钟文言文阅读: 群文通练一

Ⅱ群文通题游记书序群文通练一山水游记主题解说中国古代山水游记以描山画水、传达山川神貌为主;同时在描写见闻中又包含着作者的独特感受,常常熔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

山水游记主要是写登山临水的见闻观感,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如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写月色,写竹柏;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写雪,写堤,写亭,写舟,像风景画一样真切可感。

有些山水游记不以写景见长,而以议论、说理取胜,表现了作者非凡的才识和高超的思致,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是这类游记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游黄山日记徐霞客初六日,天色甚朗。

觅导者各携筇.上山,过慈光寺。

从左上,石峰环夹,其主石级为积雪所平,一望如玉。

疏木茸茸中,仰见群峰盘结,天都独巍然上挺。

数里,级愈峻,雪愈深,其阴处冻雪成冰,坚滑不容着趾。

余独前,持杖凿冰,得一孔置前趾,再凿一孔,以移后趾。

从行者俱循此法得度。

上至平冈,则莲花、云门诸峰,争奇竞秀,若为天都拥卫者。

由此而入,尽皆怪松悬结。

高者不盈丈,低仅数寸,平顶短髲①,盘根虬干,愈短愈老,愈小愈奇,不意奇山中又有此奇品也!松石交映间,冉冉僧一群从天而下,俱合掌言:“阻雪山中已三月,今以觅粮勉到此。

公等何由.得上也?”且言:“我等前海诸庵,俱已下山,后海山路尚未通,惟莲花洞可行耳。

”已而从天都峰侧攀而上,透峰罅而下,东转即莲花洞路也。

余急于光明顶、石笋矼之胜.,遂循莲花峰而北。

上下数次,至天门。

两壁夹立,中阔摩肩,高数十丈,仰面而度,阴森悚骨。

其内积雪更深,凿冰上跻.,过此得平顶,即所谓前海也。

由此更上一峰,至平天矼②。

矼之兀突独耸者,为光明顶。

由矼而下,即所谓后海也。

盖平天矼阳为前海,阴为后海,乃极高处,四面皆峻坞,此独若平地。

前海之前,天都莲花二峰最峻,其阳属徽之歙,其阴属宁之太平。

余至平天矼,欲望光明顶而上。

路已三十里,腹甚枵③,遂入矼后一庵。

庵僧俱踞石向阳。

主僧曰智空,见客色饥,先以粥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文通练一山水游记主题解说祖国大好河山,山川秀丽,无数的名胜古迹,遍布各地,古往今来吸引了多少的文人墨客慕名前往,用心灵去感受山川之美,欣赏自然之美好风光,感怀时事、人生,留下了无数美好篇章。

尤其是唐宋时期,不但是诗词发展的巅峰时期,而且也是散文蓬勃发展的时期。

无数的文人名士与山水同呼吸,共命运,纵情于名山大川、乡村野地。

这些游记散文清新明快,深沉博大,是个人与天地、自然、宇宙精神上的对话,赋个人主观感情于美丽的景色之中。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游千山记程启充①千山在辽阳城南六十里,秀峰叠嶂,绵亘数百里。

东引瓯脱②,南抱辽阳,嶻嶪③蓊郁,时有佳气,如海蜃..,予戍抚顺,丙申迁盖州,道出辽阳,乃与同志徐、刘二子..然。

嘉靖丁亥游焉。

出南门,过八里庄、石门、钓鱼台。

台,盖屯戍..旧址也。

东北有温泉,莹洁可鉴。

南折入山,数里,抵祖越寺。

路颇峻,稍憩于寺之禅堂,乃登万佛阁。

阁在山半,缘崖旋转,越飞梁而入。

凭栏四望,天风泠然,因宿于寺。

时戊子日也,循东山,望螺峰,附太极石,入岩涧。

俯看万佛阁,已在下方矣。

自一览亭迤西而北,入龙泉寺。

晡时,往香岩,乱溪而东,岩壑窈窕。

明晨,寺僧设斋,乃行,憩大树下。

人境空寂翛然,有遗世之想。

东峰危险,徐、刘二子浮白引满④,其间适有吹笳者,声振林樾,闻之愀然。

自龙泉至此,二十余里,陡绝洿陷,悬崖怪石,后先相倚,抚孤山,瞰深壑,奇花异卉,杂然如绣。

翌日,晴霁,登中峰,顾瞻京国,远眺荒徼,山海混茫无际。

数息,抵仙人台,峭壁断崖,北隅以木梯登望之,股栗。

健者匍匐而上,有石枰,九仙环弈焉。

自仙人台寻中会寺,入溪,穿石,荆棘塞路,不可杖,径仅容双趾。

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藤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武⑤摘山花以诗赠余,余亦倚声和之。

坐石上,一老进麦饼。

值饥,食之厌,问其姓氏,笑而不答,乃至寺。

行几二十里,因惫,坐僧房。

久之,乃自中会反祖越。

回望诸峰,如在天上矣。

兹山之胜,弘润秀丽,磅礴盘结,不可殚述。

使在中州,当与五岳等;僻在东隅,高人、游士罕至焉。

物理之幸不幸,何如也?昔柳州山水以子厚..显,予之劣陋,弗克传其胜,姑撮其大概如此。

(选自《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有删改)注①程启充:明代正德进士,曾任御史、江西按察使,后被人诬告,贬戍守抚顺、盖州等处十六年。

②瓯脱:泛指边界。

③嶻嶪(jié yè):山高峻的样子。

④浮白引满:斟满酒一口气喝完。

⑤武:半步。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藤/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武/ B.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藤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武/ C.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藤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武/ D.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藤/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武/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蜃,即海市蜃楼,简称蜃景。

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折射或全反射时,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而形成的各种奇异景象。

常发生在海上或沙漠地区。

古人误认为是蜃吐气而成,故称。

B.丁亥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

干支纪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法,是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组合起来的纪年方式。

C.屯戍,屯田和驻防。

明代军事制度,卫所的军士大部分屯田以备军饷,小部分驻防。

D.子厚指的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字子厚。

他先被贬到柳州,后又被贬到永州,曾写过介绍柳州和永州山水的文章。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千山毗邻辽阳城,地处边界,山势高峻,草木繁盛,作者携下属徐、刘二人取道辽阳上山。

B.位于龙泉寺的万佛阁,从半山腾空而出,气势磅礴,游人凭栏远望,顿觉寒风四起。

C.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描述了游览千山的全过程,突出了千山“险峻秀丽”的特点。

D.作者运用平实质朴的笔法,细致地描绘了千山的自然之美,抒发了个人的豪情壮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间适有吹笳者,声振林樾,闻之愀然。

译文:(2)使在中州,当与五岳等;僻在东隅,高人、游士罕至焉。

译文: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游赤松山记[南宋]吕祖谦淳熙..后一日,与二三友访吕兄仲平之庐。

..十五年,南至后二日,呼儿觅藜杖,命友戒行囊。

缓步出北郭五里许,山光野色,渐与人相应接,而晴光亦时着人。

又二里许,至季氏之庐。

所居依山,茂林清池相映带。

季氏兄弟与其知友陈岩夫,亦赍袱被,欲共宿山中。

又行十里,至小石桥。

望赤松山,积霭横翠,蔚然深明。

复行三里许,入山门。

长松偃蹇道旁,若不肯与世士..为伍。

至桥亭,坐于老木之上。

与涧横石,激为清湍,澎湃汹涌。

人籁俱息,心目为之醒然。

复曳杖入“桃源”,暝色已满岩谷矣。

徙倚“枕流”,四际溟蒙,天水一色,泉声松韵,殆若暴风急雨之骤至。

徐行察之,又若车马卒奔而未有所止也。

云间时有疏星,点缀林杪,与水影相照,清澈无底。

坐而假寐神清如游钧天而不自知夜将半始就寝梦魂所历盖亦非人间世也。

晨兴复至其处,灏气游衍,天宇无滓。

再至“过清”,驻目久之。

即寻支径谒二仙祠,世相传以为黄初平[注]觅亡羊之地;或曰,此留侯所谓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者,其信然耶?偕行者俱欲登山,酌丹井饮,造之。

中道或有依涧而上,观瀑泉,履白石,欲穷其源而不可得,复相与会于丹泉之上。

山高而深,下视群谷,莫不献状。

归途高者平,险者顺。

山回路转,乌纱欹斜,随意先后。

至山下,日犹未中。

饭竟,信其所之。

再寻“桃源”之游,昔林木交翳,今皆廓然。

复循山磴,游于“物外”。

乔木倚天,涧流清壮。

此间桃源之津所从始也。

过小桥,缘山而行。

泉石相捕,无风而涛。

行且百步,幽意益邃。

横涧为桥,榜曰“三峡”。

惊涛怒流,与巨石相吞啮。

前莫知其所穷,后莫知其所止。

复行数十步过盘石,临浚流,景象天逸。

不特与所谓“物外”者异,亦与所谓“三峡”者异。

久之,暮烟四合,不可久留,遂寻旧游而归。

抵夜复坐于“枕流”,林外灯火,久益微茫。

泉流静深,尤与夜气相宜。

是行也,极目于丹井,称心于桃源,而于“枕流”“过清”之间,朝暮几与神交。

自己未至辛酉..,凡三日而后返。

(选自中华书局《古今游记从钞》,有删改)注黄初平,东晋人,著名的道教神仙,俗称黄大仙。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坐而假寐神/清如游钧天/而不自知/夜将半/始就寝/梦魂所历盖/亦非人间世也B.坐而假寐/神清如游钧天/而不自知/夜将半/始就寝/梦魂所历/盖亦非人间世也C.坐而假寐/神清如游钧天/而不自知/夜将半始/就寝/梦魂所历盖/亦非人间世也D.坐而假寐神/清如游钧天/而不自知/夜将半始/就寝/梦魂所历/盖亦非人间世也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淳熙”是南宋孝宗赵昚的第三个和最后一个年号,共计16年。

文中“淳熙十五年”即1188年。

B.“南至”指时令节日,在春秋战国时代,民间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

相当于今天的“冬至”。

C.“世士”,世上的贤士,指与众不同的人。

文中表示长松的高洁超然之态。

D.“辛酉”是中国传统纪年法中的干支纪年法,属于60年一个循环的第58年。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淳熙十五年冬,作者与几个朋友到了吕仲平家,后又到了季氏兄弟依赤松山而建的住处,然后一起去游览赤松山。

B.作者一行先后两次游历“桃源”,第一次是傍晚时分,光线昏暗,树木互相遮蔽;第二次是午饭后,光线明亮,视野开阔。

C.作者一行在赤松山中住了两夜,赤松山的夜晚静谧而清幽,让人感到神清气爽,心情放松,梦中所到之处也超尘脱俗。

D.本文按时间先后顺序记述了作者游览赤松山的经过,景物随作者游踪而变化,时远时近,有高有低,动静结合,写景极具特色。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缓步出北郭五里许,山光野色,渐与人相应接,而晴光亦时着人。

译文:(2)或曰,此留侯所谓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者,其信然耶?译文:答案精析1.B [根据上文,这段文字是写该路段极其难行。

“以匹布缚胸”是帮助行路的方式;“使人”必须和下文“从后挽之”连起来,否则“挽”的动作就不知是谁发出的了;“盘跚而步”中的“而”是表修饰的连词,“盘跚”是“步”的状语,不可拆分;“刘子先之”中的“先之”是“在前面,先走”的意思,文言文中常见。

综上,只有B项最为合理。

]2.D [柳宗元先被贬做永州司马,后又被贬做柳州刺史。

]3.C [A项徐、刘二人非作者“下属”。

B项万佛阁在“祖越寺”而非“龙泉寺”。

D项本文抒发的并非“豪情壮志”。

]4.(1)这时候正好有吹胡笳的人,胡笳的声音震动林木,听起来让人感到忧愁。

(2)(千山)假使在中原地区,应该与五岳齐名;(现在)(它)处在僻远的东部角落,志趣高雅的人、游历四方的人极少来到这里。

解析(1)“适”解释为正好,“闻”解释为听起来,“愀然”解释为忧愁。

(2)“使”解释为假使,“当”解释为应当,“罕”解释为极少。

参考译文千山位于辽阳城南面六十里,秀丽的山峰重重叠叠,延绵数百里。

东边与边界接壤,南边环绕辽阳城,山势高峻,草木茂盛,时有好景致,像海市蜃楼一样。

嘉靖丁亥年,我驻守抚顺,在丙申年间被贬盖州,取道辽阳,于是和志趣相投的徐、刘二人游览千山。

走出南门,经过八里庄、石门、钓鱼台。

钓鱼台是屯田和驻防的旧址。

在东北方有一眼温泉,晶莹洁净可以当镜子照。

从南边迂回上山,走了数里,抵达祖越寺。

路途颇为险峻,在寺庙的禅堂稍作休息,然后登上万佛阁。

该阁处于半山,沿着悬崖顺势而建,穿过悬空的横梁而入。

靠着栏杆放眼四周,寒风阵阵,于是在祖越寺过夜。

当天是戊子日,我们顺着东山远望螺峰,沿着太极石攀登,走进岩石中的山涧。

(从山涧)俯看万佛阁,已经在下方了。

从一览亭走弯弯曲曲的路由西向北而行,到达龙泉寺。

晡时,前往香岩寺,一路上溪水曲折向东流,岩穴沟壑幽美深邃。

第二天早上,寺庙的僧人设斋宴,(我们用过斋宴)然后起行,(路上)在一棵大树下面休息。

此处空旷寂静自由自在,(不禁)产生远离尘世的想法。

东峰山势高险,徐、刘二人斟满酒一口气喝完,这时候正好有吹胡笳的人,胡笳的声音震动林木,听起来让人感到忧愁。

从龙泉到这,总共二十多里,山崖、深池到处都有,悬崖、怪石接连出现,靠着突出的山石,俯瞰幽深的沟壑,奇花异草,如锦绣一般到处都是。

第二天清晨,天刚放晴,(我们)登上中峰,回头看京城,远望荒凉的边界,山海浩瀚无边。

多次休息后,到达仙人台,到处是陡峭险峻的石壁山崖,(在山崖)北边的角落用木梯登顶眺望,两腿战栗。

强壮的人都要匍匐着爬上去,看到石头做的棋盘,(相传)九仙在这里围观、下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