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抗震加固的基本要求
jgj116-2009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

《JGJ116-2009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以下简称《规程》)是中国建筑行业针对建筑物抗震加固的技术规范。
该规程由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旨在加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提高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
以下是该规程的主要内容概述:
1. 抗震加固的范围和目标:规定了适用的建筑类型、地震烈度等级和加固目标,对不同类型的建筑提出了相应的加固要求。
2. 设计原则和方法:规定了加固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按照抗震性能目标确定加固等级、选取合适的加固方法和材料等。
3. 结构加固方法:详细介绍了常见的结构加固方法,如加固柱、加固墙、加固节点等。
对每种加固方法都给出了要求和设计细节。
4. 加固材料和施工要求:对常用的加固材料进行了介绍,包括钢材、纤维复合材料等。
同时,规定了加固施工的质量控制要求。
5. 盖板房加固技术:针对盖板房加固进行了专门的规定和要
求。
6. 其他附则:包括验收标准、资料要求、抗震加固设计文件的编制要求等。
需要注意的是,《JGJ116-2009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是中国的技术规范,适用于中国的建筑抗震加固工程。
如果您有具体的加固需求或相关问题,建议您咨询专业的工程师或建筑设计机构,以确保应用正确的规范和标准来进行工程实施。
关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关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以关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为标题,我们来探讨一下在建筑设计中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在地震频发的地区,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抗震设计的目的是确保建筑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从而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以下是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1. 设计地震力:抗震设计首先需要确定建筑所面临的地震力。
这通常通过地震地区的地震烈度和设计地震加速度来确定。
地震烈度是根据地震历史和地质情况进行评估的,而设计地震加速度是根据设计标准和建筑的使用目的来确定的。
2. 结构的强度和刚度: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需要保证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以承受地震力的作用。
强度是指结构材料的抗震性能,而刚度是指结构的抗震变形能力。
抗震设计需要根据建筑的使用目的和地震力的大小来确定结构的强度和刚度。
3. 结构的稳定性:抗震设计还需要考虑结构的稳定性。
地震力会引起结构的变形和位移,因此需要确保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能够保持稳定,避免倒塌或局部破坏。
4. 非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除了主体结构,建筑中的非结构构件也需要进行抗震设计。
非结构构件包括墙壁、天花板、管道等,它们在地震中可能成为飞行物或破坏物,对人员安全造成威胁。
因此,抗震设计还需要考虑非结构构件的固定和加固。
5. 防护层的设计:抗震设计中还需要考虑地震时的防护层设计。
防护层是指用于保护结构和设备不受地震影响的一层建筑物外部保护结构。
防护层的设计需要考虑地震波传播特点、地震波的能量吸收和分散等因素。
6. 断层和软弱地基的处理:在地震频发地区,如果建筑位于断层带或软弱地基上,抗震设计还需要考虑如何处理这些特殊情况。
断层和软弱地基会增加地震对建筑的影响,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增加结构的抗震性能。
7. 施工质量控制:抗震设计不仅仅是在设计阶段进行,还需要在施工过程中进行质量控制。
施工质量的控制包括材料的选用、施工工艺的控制、施工过程中的监测等,以确保建筑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
建筑物抗震规范要求详解

建筑物抗震规范要求详解建筑物抗震规范要求是指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为了保障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有较好的抗震性能,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而需要遵守的一系列规定。
本文将对建筑物抗震规范要求进行详细解析。
1. 设计基准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建筑物抗震设计需参考设防烈度、场地类别、场地基本周期等指标。
设防烈度是指地震波在地表上的最大加速度,在不同地区会有所差异。
场地类别包括岩性、土壤条件等,对地震影响较大。
场地基本周期则是指结构所处场地的共振周期,其取值范围也会影响设计结果。
2. 抗震设计原则(1)安全裕度原则:建筑物的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应具备一定的安全性,设计时需考虑地震的不确定性因素,并在设计中加入一定的安全裕度。
(2)层间位移角限制原则:建筑物抗震设计中,要求在地震作用下,结构层间位移角不超过规定值,以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
(3)强度抗震原则:根据设计地震力,结构要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来抵抗地震力的作用,以保障结构的稳定性。
3. 结构设计要求(1)建筑物结构应能有效吸收和分散地震作用所产生的能量,减少结构的弯曲、剪切和位移。
(2)建筑物的主体结构应具备较高的刚度和稳定性,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和构造,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等。
(3)建筑物的构造部位需合理设置抗震加强措施,如设置抗震墙、剪力墙等,以提高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
4. 地基处理要求建筑物的地基承载性能对抗震性能有着重要影响,地基处理要求如下:(1)选择合适的场地,避免选择软弱地基或危险地质环境;(2)对场地进行地质勘察,了解其地质特征;(3)地基的处理方式包括加固、加密、加厚等,以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
5. 材料选用要求建筑物的材料选用对抗震性能有很大影响,要求如下:(1)选用质量可靠的建筑材料,并保证材料的符合相关标准;(2)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抗震性能需满足规定要求;(3)墙体材料需具备一定的抗震性能,如抗震砖、轻质隔墙板等。
6. 监理和验收要求抗震规范要求中,监理和验收环节是确保设计和施工符合规范要求的关键环节,要求如下:(1)建筑监理人员应具备相应的抗震设计监理经验和专业知识;(2)建筑工程验收应从地基处理、结构设计、材料选用等方面进行全面检查,确保符合抗震规范要求。
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

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是指在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阶段,为了保证建筑物能够在地震发生时具备一定的抗震能力,维护人员及居住者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所制定的一系列规范和标准。
下面是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的主要内容和要点。
第一、地震烈度区划:建筑物抗震设计应根据建设地区的地震烈度区划,并参考相关规范确定设计地震动参数,以确保建筑物的抗震设计能够满足当地的地震需求。
第二、设计基本规定:建筑物抗震设计应符合国家和地区的相关规范要求,并按照工程结构等级确定受力构件的设计标准。
第三、结构基本要求:建筑物的结构应具备整体稳定性和抗震能力,包括使用适当的构件和材料、合理布置结构、设置有必要的加固措施、采用可靠的连接方式等。
第四、抗震设计负荷、组合和容许值: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和用途,确定设计地震动力荷载、荷载组合以及结构的抗震容许值,以满足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要求。
第五、结构材料:建筑物抗震设计应采用符合相关规范的结构材料,如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等,以保证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第六、结构形式和布置:结构形式和布置应选取合适的形式,以满足建筑物对抗震强度和刚度的要求,如采用剪力墙、框架结构等。
第七、结构构件设计:建筑物抗震设计应根据结构构件的受力特点和抗震需求,进行合理的构件设计,包括梁、柱、墙体、地基等。
第八、非结构构件设计:建筑物抗震设计还应考虑非结构构件的设计,如天井、管道、设备等,以确保它们在地震作用下不会对结构的整体稳定性造成破坏。
第九、施工技术要求: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还要求施工方在施工过程中采取适当的工艺和技术来确保结构的质量和稳定性。
第十、检验和验收:建筑物抗震设计完成后,应进行相应的检验和验收工作,以确保建筑物符合相关规范的要求。
总之,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是保证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具备一定的抗震能力,保护人员和财产安全的重要依据和指导文件。
它包含了地震烈度区划、设计基本规定、结构要求、负荷和容许值、材料选择、非结构构件设计以及施工技术要求等内容。
现有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标准

现有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标准在现代建筑领域,抗震鉴定与加固标准是确保建筑结构安全、降低地震破坏程度的重要措施。
本文将介绍现有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的标准和相关内容,以指导建筑师、工程师和相关从业人员进行有效的抗震工作。
1. 抗震鉴定标准抗震鉴定是评估现有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以确定建筑的抗震状况和脆弱部位。
下面是常见的抗震鉴定标准:1.1 地震作用参数在进行抗震鉴定时,需要考虑地震作用参数,包括地震加速度、设计地震烈度等参数,根据当地地震研究机构发布的地震烈度图谱确定。
1.2 结构性能评估通过对建筑结构的材料、构造体系等进行评估,确定结构的抗震性能等级,包括优良、一般和较差等级。
1.3 评定准则根据国家相关规范和标准,对建筑结构进行定级,判断建筑是否符合抗震要求,以确定是否需要加固。
2. 抗震加固标准抗震加固是在抗震鉴定的基础上,对结构脆弱部位进行加固改造,以提升建筑的抗震性能。
以下是常见的抗震加固标准:2.1 加固方案设计根据抗震鉴定结果,设计合理的加固方案,包括对结构构件的加固、增加剪力墙或增加筋、加固节点等措施。
2.2 施工工艺在进行加固施工时,需按照相关规范和标准进行操作,确保加固效果和施工质量,避免对原有结构产生不良影响。
2.3 材料选用在加固工程中,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优质材料,确保施工质量和加固效果,提升建筑的整体抗震性能。
3. 结语现有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标准是保障建筑结构安全的重要保障,建筑师和工程师应当依据相关标准进行抗震设计和加固工作,以提升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希望本文内容对相关从业人员有所帮助,使抗震工作更加科学、有效。
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范

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范一、引言建筑抗震加固是指对建筑结构进行针对性改造,以提高建筑抗震性能的过程。
随着地震频率的增加,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范变得尤为重要。
规范的制定与实施对于减少地震灾害的损失、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筑抗震加固原则1. 安全性原则•加固设计必须满足建筑结构的抗震要求,保证加固后建筑能够在地震中安全稳定。
•加固设计必须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和规范要求,保证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2. 合理性原则•加固方法必须科学合理,尽可能减少建筑内部构件的破坏和改动。
•加固设计必须考虑建筑结构和使用功能的连贯性,确保加固后的建筑不影响原有功能和美观性。
三、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范要求1. 加固范围•加固范围应覆盖建筑主要结构部位,包括承重墙、柱、梁等。
•加固范围应根据建筑结构状态和地震危险性进行科学评估确定。
2. 加固材料•加固材料应符合建筑结构加固设计要求,具有良好的粘结性能和强度。
•加固材料应经过质量检测合格,并符合相关国家标准。
3. 加固施工•加固施工必须由具有相应资质和经验的专业施工队伍进行,确保施工质量。
•施工过程中必须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确保施工人员和周围环境的安全。
四、建筑抗震加固效果评估加固完成后必须进行抗震性能试验和评估,包括地震模拟试验、荷载试验等,以验证加固效果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五、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范的实施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范的实施应由政府相关部门监督指导,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和考核体系,促使规范得以严格执行。
结语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范的制定和实施是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建筑行业各相关单位和从业人员应严格遵守规范,确保建筑抗震加固工程质量和安全。
建筑物抗震设防标准要求

建筑物抗震设防标准要求建筑物的抗震设防标准是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对于建筑物的设计、建造和使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建筑物抗震设防标准的要求,从建筑物结构、材料选用、加固设计等多个方面阐述。
一、建筑物结构设计要求根据抗震设防标准,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1. 结构强度:建筑物的主要承力构件和连接部位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能够抵抗地震产生的水平力和垂直力。
同时,结构应具有适当的变形能力,使能量逐步释放,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性影响。
2. 抗倒塌能力:建筑物应具备一定的抗倒塌能力,即在地震中即使发生局部破坏也能够保持整体稳定,确保人员的安全疏散。
3. 延性设计:建筑物应具备一定的延性,即在发生地震时能够发生塑性变形,吸收地震能量,减小震害程度。
二、材料选用要求抗震设防标准对建筑物所使用的材料也给出了一定的要求:1. 钢筋混凝土:作为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钢筋混凝土在抗震设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标准要求使用高强度的钢筋和混凝土,确保结构的整体强度和稳定性。
2. 预应力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的使用能够提高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并能够在地震发生后恢复原状,减少维修和修复的成本和时间。
3. 抗震支撑材料:建筑物的抗震支撑材料也应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如橡胶支座、摩擦支撑等,能够提供良好的抗震效果。
三、加固设计要求对于旧有建筑物的抗震加固设计,抗震设防标准也提供了一定的要求:1. 结构评估:在进行加固设计之前,应对建筑物的现状进行结构评估,确定其原有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以便合理设计加固方案。
2. 加固方法:标准要求加固设计应根据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加固方法,如增加剪力墙、外包钢板等,提高原有结构的抗震性能。
3. 加固质量:加固施工过程中应按照相关标准要求进行检测和验收,确保加固质量符合规范标准。
总结:建筑物的抗震设防标准要求对建筑物的设计、建造和使用提供了明确的指导,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具备足够的抗震能力,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建筑物抗震加固技术规程

建筑物抗震加固技术规程一、前言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它可以造成人员伤亡以及建筑物的倒塌。
因此,在建筑物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应当考虑地震的影响,并采取适当的抗震措施,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建筑物抗震加固技术,以供参考。
二、抗震加固的基本原则抗震加固的基本原则是增强建筑物的整体刚度和强度,以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具体措施包括:1.增加建筑物的自重,以增强其抗震能力。
2.加强建筑物的基础,以增加其承载能力。
3.增加建筑物的横向刚度,以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4.加强建筑物的连接部位,以提高其整体强度。
5.减小建筑物的质量,以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三、抗震加固的具体措施1.加固柱子柱子是建筑物的主要承重结构,其强度和刚度直接影响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因此,在进行抗震加固时,应当首先加固柱子。
具体措施包括:(1)在柱子周围加固加强筋。
(2)增加柱子的截面积,以提高其承载能力。
(3)在柱子顶部和底部加装加固板,以提高其抗震性能。
2.加固梁梁是建筑物的主要承重结构之一,其强度和刚度也直接影响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因此,在进行抗震加固时,应当加固梁。
具体措施包括:(1)在梁的底部和侧面加固加强筋。
(2)增加梁的截面积,以提高其承载能力。
(3)在梁的两端加装加固板,以提高其抗震性能。
3.加固墙体墙体是建筑物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强度和刚度也直接影响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因此,在进行抗震加固时,应当加固墙体。
具体措施包括:(1)在墙体的内部加固加强筋。
(2)增加墙体的厚度,以提高其承载能力。
(3)加固墙体的连接部位,以提高其整体强度。
4.加固地基地基是建筑物的基础,其强度和稳定性直接影响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因此,在进行抗震加固时,应当加固地基。
具体措施包括:(1)加固地基的深度和面积,以提高其承载能力。
(2)加固地基的连接部位,以提高其整体强度。
(3)采用钢筋混凝土桩等加固地基的措施。
5.加固连接部位连接部位是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强度和稳定性也直接影响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建筑抗震加固的基本要求
2
建筑抗震加固的基本要求
2. 《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适用范围 ⑴经抗震鉴定评定为需要加固的现有建筑。 ① 先鉴定后加固原则 ② 以抗震鉴定结论为加固目标 ⑵不适用于新建建筑、烂尾楼、危险房屋、古建
筑及属于文物的建筑。
3
建筑抗震加固的基本要求
3.抗震加固的基本流程框图
鉴定结论 加固方案论证 加固方案实施
Rs=R0+ΔR=R0(1+ΔR/R0)=ηR0 η-加固增强系数
9
建筑抗震加固的基本要求
5.抗震加固综合抗震能力的计算 砌体结构:
βs=ηψ1sψ 2s β0
β0=A/(Abξ0λ)
β0-楼层原有不计构造影响的抗震能力指数 η-加固增强系数(规程中给出了具体值) ψ1s、ψ2s-按加固后取值的整体与局部影响系数
抗震鉴定阶段 加固设计阶段
影响系数修正 综合抗震能力验算 细部构造
加固施工
加固施工阶段
4
建筑抗震加固的基本要求
4.抗震加固的概念设计
⑴提高综合抗震能力的原则(承载力、整体性)
针对原结构存在的缺陷,强调整体加固,找出使结构达 到设防目标的关键,尽可能消除原结构不规则、不合理、薄 弱层等不利因素。结合使用功能、施工方法、环境影响和经 济方面的要求,选择相应的加固方案。
6
建筑抗震加固的基本要求
4.抗震加固的概念设计 ⑵保证加固措施的有效性
尽可能减少对原结构构件的损坏;加固构件与原结构有可 靠的连接:加固后应避免出现新的薄弱层:保证新旧构件的 协同工作。 ⑶充分利用地基基础现有承载能力
天然地基承载力可计入建筑长期压密的影响;尽可能减少 地基加固工程量加固,所增重力不大时,可不做地基验算与 地基处理 。
7
建筑抗震加固的基本要求
4.抗震加固的概念设计
⑷抗震加固验算的特殊要求
加固后刚度和重力荷载代表值的变化不超过原来的10%和 5%时,可不计算地震作用变化的影响;宜计入加固后仍存 在的构造影响;加固计算宜采用专门的公式;计算时应采用 实际有效截面、材料强度;计算时要考虑新旧构件协同工作 程度的影响;体系影响系数和局部影响系数应根据房屋加固 后的状态取值。
13
地基基础的抗震加固
3. 抗震加固时,天然地基承载力可计入建筑长期压密的影 响,并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规定的方 法进行验算。其中,基础底面压力设计值应按加固后的情 况计算,而地基土长期压密提高系数仍按加固前取值。
fsE = ζs—调整后的地基抗震承载力 ζs ——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
⑸材料的要求
材料强度宜提高一级;加固材料的应符合《建筑抗震设计
规范》、《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等相关标准的要求。
对于特殊加固材料的耐久性问题,应提供相关的检验报告,
并在设计中予以说明。
8
建筑抗震加固的基本要求
5.抗震加固综合抗震能力的计算 验算公式:
S < ψ1sψ 2sRs/γRs ψ1s-加固后的整体影响系数 ψ2s-加固后局部影响系数 Rs-加固后计入应变滞后等的构件承载力 γRs-抗震加固的承载力调整系数
10
建筑抗震加固的基本要求
5.抗震加固综合抗震能力的计算 钢筋混凝土结构:
βs=ψ1sψ 2s ξys
ξys=Vys/Ve
Vys-楼层加固后的受剪承载力(协同系数0.6~0.9) Ve-楼层小震弹性地震剪力(按加固后计算) ψ1s、ψ2s-按加固后取值的整体与局部影响系数
11
地基基础的抗震加固
12
一. 建筑抗震加固的基本要求 二. 《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主要内容 1. 地基基础的抗震加固 2. 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加固 3. 多层及高层混凝土房屋的抗震加固 4. 内框架与底层框架砖房抗震加固 三. 单跨框架结构校舍加固案例 四. 多跨框架结构校舍加固案例
1
建筑抗震加固的基本要求
1.建筑抗震鉴定是建筑抗震加固的前提 ⑴现有建筑抗震加固前,应依据其设防烈度、抗
震设防类别、后续使用年限和结构类型,按现行国 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的相应规定进行抗震 鉴定。
⑵现有建筑抗震加固时,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及 相应的抗震措施和抗震验算要求,应按国家标准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第1.0.3条的规定执行。
上时或建筑已出现不容许的沉降和裂缝时,可采取放大基 础底面积、加固地基或减少荷载的措施。 5. 当地基或桩基的水平承载力不满足要求时,可作下列处理: 基础顶面、侧面无刚性地坪时,可增设刚性地坪。 沿基础顶部增设基础梁,将水平荷载分散到相邻的基础上。
可供选择抗震加固方法 A. 需提高承载力、刚度:
两者均需提高(增设构件、加大截面) 仅需提高承载力(钢构套、粘钢、粘碳纤维布) 仅需提高变形能力(增设连接构件、钢构套) B. 结构体系明显不合理: 优先增设构件改善结构体系,同时提高承载力和变形能力 C. 整体性连接不良: 增设拉结构件,以提高变形能力为主
地基基础的抗震加固
1. 地基基础的加固是在抗震鉴定的前提下实施的。现有地 基基础的处理需十分慎重,应根据具体情况和问题的严 重性采取因地制宜的对策。地基基础的加固可简单概括 为:提高承载力、减少土层压缩性、改善透水性、消除 液化沉降,以及改善土层的动力特性等方面。
2. 现有中小学校舍抗震加固而增加荷载时,应按地基基础 实际承受荷载进行地基承载力计算,必要时尚应进行地 基沉降变形计算。建筑地基最终沉降变形量由已完成的 地基沉降变形量和后期产生的地基沉降变形量组成。 根据计算结果,确定地基基础加固的必要性和提出加固 方法的建议。常用的地基基础加固方法包括基础补强注 浆加固法、加大基础底面积法、锚杆静压桩法等。
fsc ——长期压缩-固结作用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ζc ——地基承载力压缩-固结作用提高系数 fs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14
地基基础的抗震加固
4. 当地基竖向承载力不满足要求时,可作下列处理: 当基础底面压力设计值超过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在10%以
内时,可采用提高上部结构抵抗不均匀沉降能力的措施。 当基础底面压力设计值超过地基承载力特征值10%及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