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建筑抗震加固性能

合集下载

现有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规程

现有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规程

现有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规程
一、背景介绍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现有建筑的抗震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地震频发的国家,建筑物的抗震鉴定和加固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现有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规程,为相关工作提供指导。

二、抗震鉴定流程
1. 资料搜集
在进行抗震鉴定前,首先需要搜集建筑物的相关资料,包括建筑图纸、设计规范、施工记录等,以便全面了解建筑物结构特点。

2. 实地勘察
进行实地勘察是抗震鉴定的关键步骤,通过对建筑结构的现状进行详细调查,获取结构的基本参数,如构件尺寸、材料性质等。

3. 强度评定
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和抗震性能进行强度评定,确定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4. 编制鉴定报告
将勘察和评定结果整理成报告,明确建筑物的抗震等级和存在的问题,为后续加固提供依据。

三、加固规程
1. 加固方案制定
根据抗震鉴定报告的结果,制定相应的加固方案,包括加固的部位、方法、材料等。

2. 施工实施
按照制定的加固方案,进行施工实施,确保加固工作符合设计要求。

3. 验收评定
加固完成后,进行验收评定,确保加固工程达到预期效果,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四、总结
现有建筑的抗震鉴定与加固规程是确保建筑物安全的重要环节,通过规范的流程和方法可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

建筑单位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抗震鉴定和加固工作的重视,共同维护城市安全与稳定。

五、参考资料
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2.《现有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
3.《建筑抗震鉴定实施细则》
以上内容为现有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规程的简要介绍,希望对相关工作有所帮助。

上海 现有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标准 dgj08-81-2021

上海 现有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标准 dgj08-81-2021

上海现有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标准DGJ08-81-2021是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于2021年发布的关于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的规范。

该标准主要适用于上海市行政区域内,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各类建筑工程的抗震鉴定与加固工作。

一、抗震鉴定抗震鉴定是对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能进行评估的过程。

根据DGJ08-81-2021标准,抗震鉴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结构体系:对建筑物的结构体系进行评估,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等。

2. 抗震设防烈度:根据建筑物所在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和历史地震记录,确定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烈度。

3. 抗震性能: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进行评估,包括抗震承载力、抗震变形能力、抗震耗能能力等。

4. 抗震构造措施:对建筑物的抗震构造措施进行评估,包括墙体、柱子、梁、楼板等构件的抗震构造措施。

5. 抗震设备:对建筑物的抗震设备进行评估,包括消能器、隔震器等。

二、抗震加固抗震加固是对建筑物进行改造,提高其抗震性能的过程。

根据DGJ08-81-2021标准,抗震加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结构体系改造:对建筑物的结构体系进行改造,如增加剪力墙、设置支撑等。

2. 抗震设防烈度调整:根据建筑物所在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和历史地震记录,调整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烈度。

3. 抗震性能提升:通过增加构件截面尺寸、采用高性能混凝土等方法,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4. 抗震构造措施改进:对建筑物的抗震构造措施进行改进,如增加墙体厚度、加强柱梁连接等。

5. 抗震设备更新:对建筑物的抗震设备进行更新,如更换消能器、安装隔震器等。

三、实施与管理根据DGJ08-81-2021标准,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的实施与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1. 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

2. 建立健全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的组织管理体系,明确各方责任。

3. 加强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的技术指导和监督管理。

4. 建立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和数据交换。

现有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规程

现有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规程

现有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规程随着世界各国灾害的频发,建筑物抗震鉴定和加固工作已成为各国政府在建设社会主义安全社会方面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建立一种完善的现有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规程,对于保障公众生命安全,以及提升建筑物抗震能力,维护城乡建设环境,防止城市地质灾害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关于现有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规程,许多国家政府都出台了相关的规定来确保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比如,中国大陆出台的《现有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技术规范》,旨在确保建筑物抗震能力的有效实施。

它指出,地震加固必须以安全、可靠、高效为前提,可以有效降低结构局部损伤,保护公众生命财产安全。

在抗震鉴定加固工作中,根据对抗震等级、设计地震动和抗震结构特征的分析,以及根据结构损伤程度,提出不同的抗震鉴定加固方案。

具体而言,根据抗震等级可以采取不同的加固技术,包括增加结构上部结构刚度、增强结构抗震性能和改善结构抗震性能的解决办法。

对于抗震设计地震动的计算,也需要考虑到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进而给出科学的地震动,有助于抗震鉴定和加固设计。

此外,结构抗震加固工程还需要进行重要的风险评估,以确定加固措施的选择和实施顺序,确定抗震加固的施工方案,并为施工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以确保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当前,现有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规程已经成为灾后重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地震发生后,要尽快完成抗震鉴定加固工作,以避免新的结构损伤并有效防止可能的地震灾害。

另外,对于过去已抗震鉴定过的建筑物,需要定期检查,以不断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总之,建立完善的现有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规程,可以保障公众生命安全,防止地震灾害发生,以及维护城乡建设环境。

只有制定完善的抗震鉴定与加固规程,并加以有效实施,才能确保建筑物具有足够的抗震能力,让公众安全生活。

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的规程也应随之提高,以符合国家关于安全的各项要求,保护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也贡献于国家的建设事业。

某既有建筑加固改造的抗震性能化设计

某既有建筑加固改造的抗震性能化设计

某既有建筑加固改造的抗震性能化设计摘要:伴随着规范的更新以及新规范的实施,现有建筑的结构加固设计提出了抗震性能化设计的新要求。

本文通过一个超限建筑的加固改造设计过程,详细介绍了抗震性能化设计在改造工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加固设计;抗震加固设计;抗震性能化设计一、前言: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人们对既有建筑的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既有房屋的改造即可以降低建筑成本又可以提高建筑用地的利用率,因此既有房屋的改造将会是城市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

改造建筑一般为八、九十年代的老旧建筑,房屋结构以及抗震性能都有待提升,采用以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为基础的加固改造设计,既可以满足业主需求又可以达到结构经济合理满足现行规范的目标。

接下来就结合工程实例介绍抗震性能化设计在改造加固中的应用。

二、工程概况:本工程是一幢1997年设计并建造的商住两用楼,建筑总层数为7层,建筑总高度为20.8m,总建筑面积为29760m2。

建筑底部三层为框架结构大底盘,其主要建筑功能为小型商铺。

建筑上部多塔分为两种类型,西侧为三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办公楼,其余四栋为四层砌体结构住宅楼。

基础采用桩基础。

现业主拟将底部三层改为大型商场整体营业,上部办公及住宅的使用功能不变。

三、建筑结构现状分析:1.设计依据分析查阅本工程竣工存档图纸后可知,本工程设计完成至今历经多次规范改版以及国家地震动参数更新,当时选用的规范以及设计参数与现行要求存在较大差异,现选取重要规范以及参数进行对比详见表1。

表1:设计依据对比表经对比可知,现有地震烈度相较于原设计有所提高,并且原设计活荷载取值明显小于改造后建筑功能的活荷载需求。

2.结构体系分析建筑的现状结构体系较为复杂,存在以下两项不符合规范要求之处:一是南北两侧砖混住宅为底部三层的底框结构,不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3]中的第7.1.1条的规定;二是大底盘上部框架结构与砌体结构两种结构体系合用未设置抗震缝,不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3.5节关于结构体系的相关规定。

上海市标准《现有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规程》

上海市标准《现有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规程》

上海市标准《现有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规程》Shanghai Municipal Standard "Regulations for Seismic Identification and Reinforcement of Existing Buildings"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ensuring the safety of buildings in Shanghai. This standard provides guidelines for assessing the seismic resistance of existing buildings and determining the necessary retrofitting measures to enhance their seismic performance. It helps building owners, designers, and engineers understand the seismic vulnerability of structures and take appropriate actions to mitigate risks.上海市标准《现有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规程》对保障上海建筑物的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一标准为评估现有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提供了指导,并确定了提高其抗震性能所需的加固措施。

它帮助建筑业主、设计师和工程师了解建筑结构的抗震脆弱性,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降低风险。

The seismic identification and reinforcement regulations outlined in the standard are based on extensive research and industry best practices. They take into account factors such as building design, construction materials, site conditions, and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region. By following these regulations, building owners can ensurethat their structures are adequately prepared to withstand seismic forces and protect the occupants during an earthquake.标准中规定的抗震鉴定和加固规程基于广泛的研究和行业最佳实践。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

确定后续使用年限
A类建筑抗震鉴定
B类建筑抗震鉴定
鉴定过关
通过
通过
第一级鉴定 未通过
第二级鉴定
抗震措施鉴定
抗震承载力验算

通 过
通过 抗震能力综合评定
未通过
未通过
采取措施
鉴定过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 不同后续使用年限建筑的抗震设防目标(1.0.1) 后续使用年限50年的现有建筑,具有与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相同的设防目标;后续使 用年限少于50年的现有建筑,在遭遇同样的地震影响时,其 损坏程度略大于按后续使用年限50年的建筑。
1995
2009
11+3
11+7
25(144) 36(292)
24
21
78 以前,烈度提高 所有现有建筑
⑵粘贴钢板加固(6.3.10) ⑶粘贴碳纤维布加固(6.3.11) ⑷消能减震加固技术进行了原则性规定(6.3.16) ⑸增设支撑加固(6.3.15) ⑹楼盖现浇层加固(7.3.3、7.3.4)
GB50023 抗震鉴定标准 1995 版与 2009 版的比较
项目 章、附录
节(条) 强制性条文 适用范围 设防目标 烈度分档 检查手段 验算要求 衡量指标 鉴定结论
一、标准修订背景
1. 标准实施已十多年,期间一些相关标准已进行了修订 2. 汶川地震后,地震灾区开展了大规模的房屋抗震鉴定
工作,依据什么标准进行鉴定成为当务之急 3. 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启动,现有中小学校舍如何鉴定 4. 标准应体现近年来出现的新的成熟的技术与方法 5. 原标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二、标准修订过程
⑷A类砌体房屋中属重点设防类的,在第一级鉴定中增 加了对构造柱设置的鉴定内容(5.2.4),不符合要求时需对 综合抗震能力予以折减(5.2.14)。

现有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规程最新

现有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规程最新

现有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规程最新在建筑工程领域,抗震鉴定和加固规程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尤其对于现有建筑来说,抗震性能的评估和加固工作直接关系到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为了确保现有建筑在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能够起到有效的防护作用,我们必须不断改进鉴定和加固规程,以适应新的技术和需求。

抗震鉴定现有建筑的抗震鉴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建筑结构、土壤条件、地震动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估。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等国家标准,抗震鉴定应包括建筑物结构及材料的检测,土壤条件评价和地震动参数确定等内容。

对于不同类型和年代的建筑,各种鉴定方法和技术也要有所不同。

加固规程加固是针对现有建筑中存在的结构缺陷和弱点进行的强化措施。

加固规程应综合考虑建筑结构的实际情况,采用合理的技术方案和材料,确保加固后的建筑能够满足抗震性能要求。

目前,常用的加固方法包括增加构件截面、加装剪力墙、外挂钢支撑等,其中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情况和注意事项。

最新规程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地震防灾意识的提高,抗震鉴定和加固规程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近年来,针对现有建筑抗震鉴定和加固的相关规程也有了新的变化和补充。

例如,对于老旧建筑的抗震鉴定方法逐渐趋向标准化和规范化,加固工程中对于新型材料和技术的应用也得到了更多关注。

通过不断学习和总结国内外工程实践经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现有建筑抗震鉴定和加固规程,提高工程质量和安全水平,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建筑行业的未来发展将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规范执行,让每一座建筑都成为抗震的坚固堡垒。

以上就是关于现有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规程最新的基本内容,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和启发。

愿我们的建筑工程在面对自然灾害时能够做好充分准备,确保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得到有效保护。

现有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标准

现有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标准

现有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标准在现代建筑领域,抗震鉴定与加固标准是确保建筑结构安全、降低地震破坏程度的重要措施。

本文将介绍现有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的标准和相关内容,以指导建筑师、工程师和相关从业人员进行有效的抗震工作。

1. 抗震鉴定标准抗震鉴定是评估现有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以确定建筑的抗震状况和脆弱部位。

下面是常见的抗震鉴定标准:1.1 地震作用参数在进行抗震鉴定时,需要考虑地震作用参数,包括地震加速度、设计地震烈度等参数,根据当地地震研究机构发布的地震烈度图谱确定。

1.2 结构性能评估通过对建筑结构的材料、构造体系等进行评估,确定结构的抗震性能等级,包括优良、一般和较差等级。

1.3 评定准则根据国家相关规范和标准,对建筑结构进行定级,判断建筑是否符合抗震要求,以确定是否需要加固。

2. 抗震加固标准抗震加固是在抗震鉴定的基础上,对结构脆弱部位进行加固改造,以提升建筑的抗震性能。

以下是常见的抗震加固标准:2.1 加固方案设计根据抗震鉴定结果,设计合理的加固方案,包括对结构构件的加固、增加剪力墙或增加筋、加固节点等措施。

2.2 施工工艺在进行加固施工时,需按照相关规范和标准进行操作,确保加固效果和施工质量,避免对原有结构产生不良影响。

2.3 材料选用在加固工程中,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优质材料,确保施工质量和加固效果,提升建筑的整体抗震性能。

3. 结语现有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标准是保障建筑结构安全的重要保障,建筑师和工程师应当依据相关标准进行抗震设计和加固工作,以提升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希望本文内容对相关从业人员有所帮助,使抗震工作更加科学、有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有建筑物抗震分析及加固摘要:文章结合国家最新抗震设计规范和抗震加固标准,分析了现有校舍存在的问题和抗震性能,简单介绍了抗震结构整体性抗震加固方法。

通过某中小学砌体结构校舍抗震鉴定结果,具体分析了校舍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加固已建。

最后结合鉴定结果,对底层进行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墙体截面抗震验算及分析。

关键词:汶川地震砌体结构抗震加固抗震设计1 引言在震惊中外的5.12 汶川地震中,因为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房屋建筑抗震设防水平偏低,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引起社会各界对密集场所建筑抗震设计的关注。

国务院及教育部要求从2009年起,用3年时间,对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7度以上地震高烈度区、洪涝灾害易发地区、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发地区的各级中小学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舍进行抗震加固、迁移避险,提高综合防灾能力,使学校校舍达到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并符合其他防灾避险安全要求;其他地区按抗震加固、综合防灾要求,集中重建整体出现险情的危房、改造加固局部出现险情的校舍,消除安全隐患。

建立健全所有中小学校、所有校舍的安全档案,确保将学校建成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

依据地震后新颁布的《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及《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规定,幼儿园、小学、中学的教学用房以及宿舍和食堂,抗震设防类别应不低于重点设防类,即不低于乙类。

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舍,要立即停止使用,并委托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抗震鉴定,根据鉴定结果制定出抗震加固方案,及时改造加固。

据初步统计我国大量中小学教学楼采用砌体结构,特别是2001年以前建设的校舍,其中相当一部分不能满足目前的抗震设防要求。

2 现有校舍存在的问题分析通过汶川地震后中小学校舍的破坏情况以及对现有中小学校舍的勘探与调查,发现我国中小学校舍存在的问题如下:1.大部分中小学的学校建筑(教学楼、学生公寓、食堂等)均建于80-90年代,因设计年代远,绝大部分为砖混结构,抗震设计参考以前的设计规范,远远低于抗震要求。

主要问题有:建筑高度超限;横墙间距超限,建筑物整体性差;抗震构造中,大部分建筑的圈梁、构造柱措施均不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7.3 规定设置,导致房屋的整体性差、抗震性能差,承重结构的连接构造无法保证结构安全;建筑材料不满足抗震鉴定标准;砌筑砂浆、砌体材料等强度偏低,导致抗震节点构造差,大部分砌体均有裂缝,局部挑梁接近破坏,局部建筑物有地基下沉,房屋整体性差等;由于设计年代比较久,长期的建筑物自然条件和人为条件,有的建筑墙体已开裂,竖向承载力不够,导致地基下沉现象。

2.现有建筑物较少或没有考虑防止倒塌或连续倒塌等问题根据有关资料统计,汶川地震造成四川省大约13779间学校受损,受损面积约有2489.96万平方米,此次地震之所以造成人员伤亡惨重,主要是大部分中小学校建筑物的严重破坏,出现倒塌甚至连续性倒塌。

建筑物倒塌或连续倒塌是各种灾害袭击时人员伤亡和设备损毁的主要威胁。

3.人员疏散通道的安全性地震发生后,由于人员逃生的本能往往造成建筑物的走廊、楼梯等疏散通道内骤然间人员密度加大、流动性加强,一旦疏散通道发生倒塌,就会造成群死群伤的严重后果。

汶川地震中,就发生了多个建筑物局部倒塌的楼梯间下集中死亡的事例。

在地震后的调查中也发现很多人员伤亡都集中在过道、走廊、出口附近,有的事例中甚至出现在出口附近多达七、八层尸体的现象。

因此,在建筑物抗震设计时应保证结构疏散通道的合理性和特大地震下的抗倒塌性能至为重要。

3 校舍抗震能力分析与结构加固3.1 校舍抗震能力分析最新调查显示,我国大多数现行中小学校舍为砌体结构,因此加强对砌体结构抗震性能分析和抗震加固是必不可少的。

砌体结构属于脆性材料结构,通过砌块和砂浆的互相作用及纵横墙的拉结而达到具有一定承重能力和抗震性能。

砌体结构的抗拉、弯、剪的强度较其抗压强度低,砌块之间的连接较差,虽然设置了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圈梁等加强措施,但当遇到强震时,在复杂的地震波作用下,砌块之间的连接容易被破坏,导致砌体离散,受力构件破坏,建筑物垮塌。

由于砌体结构变形能力小、抗震性能差等缺点,在高烈度地区,墙体一般由于平面外的失稳而先行破坏,进而引起整个房屋倒塌。

有些校舍建筑还存在着楼梯间布局不合理的现象,如将楼梯间布置在建筑物端部。

由于楼梯间与建筑主体部分刚度相差很大,地震时结构容易产生扭转变形导致破坏。

楼梯间的圈梁和构造柱没按规范设置也是产生震害的重要原因。

研究发现砌体结构地震后破坏特征有以下几种形式。

砌体房屋的地震震害主要取决于细部构造和墙体,其主要破坏特征和敏感部位如下:1)墙体或楼(屋)面层的开裂、脱落,室内装饰物的脱落;2)砌体本身应力集中处易产生斜裂缝,在刚度变化处如转角墙、房屋端部和凹凸处易产生裂缝;3)墙间、墙与楼(屋)盖与附属结构的连接处因受震联系而产生裂缝;4)平行于主震方向的主要承重墙体易发生开裂、滑移甚至局部掉角或塌落,构件联系破坏。

3.2 砌体结构主要抗震加固措施砌体结构抗震加固施工方法主要有外加固法,内加固法,夹板墙加固法。

外加固法一般结合砖混结构的层数及抗震鉴定的结果,需要在建筑外侧增加不同数量的构造柱、圈梁以及保证构造柱、圈梁和抗震墙体协同工作的拉杆。

这种方法一般不占用室内建筑面积,对用户影响较小,但对建筑立面造型影响较大。

内加固法基本原理同外加固法,也需要增设构造柱、圈梁及拉杆,必要时,如原有抗震墙体间距过大,需加设抗震墙体,内加固法不会改变建筑立面造型,一般适用于像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

夹板墙加固法为在加固原有抗震墙体的基础上提高抗震性能,目前最常用的是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加固法和混凝土板墙钢筋网面层加固,即在要加固墙体的单面或双面加设钢筋网,用锚筋、插入短筋、拉结筋等方法把钢筋网四周与楼板或大梁、柱或墙体连接。

国内外的试验表明,M10混合砂浆砌筑的240mm厚砖墙,通过夹板墙加固,墙体抗剪能力比原砖墙提高2倍以上。

除此外还有对单个混凝土构件或砖砌体构件加固方法。

对于砖混结构中的单个构件,如砖柱、混凝土柱、大梁、窗过梁等构件,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对于独立砖柱,通常采用外包混凝土法、外包角钢法等;对于独立混凝土柱,采用外包混凝土加大截面法和粘钢法等;对混凝土大梁采用粘钢法和贴碳纤维布法等方法;柱采用混凝土加大面积法加固时,可以提高构件的竖向承载力和水平力刚度,当采用外包角钢时,只能提高构件柱子的竖向承载力。

但这种方法有使用面积小、使用简便的优点,选择加固方案时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选择。

4 砌体结构校舍抗震加固设计算例以下以一座多层砌体教学楼为例,说明砌体结构校舍抗震加固的计算,并给出了加固措施。

某小学教学楼为四层砌体结构,其建筑平面图如图一所示。

教室楼板为预制空心板,外走廊及屋盖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板,楼梯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总建筑面积14802m,现已投入使用近30年,在基准使用期内所在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3-2008)的相关规定,其抗震设防分类提高为重点设防类(简称乙类),对该建筑进行抗震鉴定,发现该工程综合抗震能力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部分结构构件静力承载力不足。

4.1 抗震鉴定结果经查看建筑的地质勘探报告、施工图纸、竣工图纸和工程验收文件等原始资料,并检查建筑现状与原始资料相符合的程度、施工质量和维护状况等,发现相关非抗震的缺陷,据建筑结构的结构布置、特点和抗震承载力等因素,采用逐级鉴定的方法进行综合抗震分析,发现该建筑结构部分构件静力承载能力不足,各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均达不到规范要求,抗震鉴定结果如下:1)场地和地基基础根据《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的相关规定,经现场检查,该地基基础被评为无明显严重静载缺陷,可不进行地基基础的抗震鉴定。

2)上部结构a) 结构体系表一上部结构体系部分参数与规范限值对比结构体系鉴定如表一,可见标准刚性体系基本满足要求,结构体系存在薄弱环节,结构平面布置不规则,楼梯间布置于房屋转角处导致楼梯受力型式不合理;承重的门窗间墙体最小宽度为0.72m,不满足鉴定标准要求;承重的钢筋混凝土柱截面配筋不足,部分挑梁支座验算截面超筋;砂浆抗压强度推定值为1.7MPa~3.10MPa;实测柱、梁强度推定值为18.9MPa-33.8MPa。

b) 整体性构造连接预制板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构造较为薄弱,预制板支承处无座浆,预制板在墙上支承长度不满足鉴定标准规定的限值要求,部分所检预制板水泥砂浆面层在梁上支承处未布置有拉结钢筋,未发现墙上支承处布置有拉结钢筋。

c) 各层均未设置圈梁与构造柱据检测数据并结合设计施工图,对楼层平均抗震能力指数计算结果表明各楼层纵横墙平均抗震能力指数均小于1,考虑构造影响系数后的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更低,本工程综合抗震能力不符合鉴定标准要求。

4.2 抗震加固设计根据抗震鉴定书出现的缺陷,结合实际勘查的情况,需要对建筑结构进行整体计算分析,以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为控制目标,按照相关规范、规程的构造要求,对不满足现行规范要求的整体抗震性能及局部构件承载能力,采取提高承载能力与提高变形能力的措施对建筑抗震加固。

(1) 由于该建筑平面形状为Z形,平面布置不规则,楼梯间设置在房屋转角处,刚度较弱且楼梯梁均为悬挑结构,平面刚度在楼梯间处出现突变现象,形成抗震不利的薄弱点。

因此在楼梯间增设纵横向抗震墙,减少结构扭转效应,改善楼梯受力性能,使加固后的结构质量和刚度分布较为均匀,改善楼梯受力性能,增强楼层的抗震能力。

新增抗震墙的墙体厚度240mm ,采用砖强度等级Mu15、砂浆强度等级M7.5砌筑;抗震墙设置基础,为防止新旧地基的不均匀沉降造成墙体开裂,新增基础宽度不小于计算宽度的1.15 倍;新增抗震墙与原有墙体可靠连接,在新砌抗震墙与原墙间加设现浇钢筋混凝土柱,柱与原墙应采用锚筋、销键或螺栓连接;墙体中应设置钢筋细石混凝土带或钢筋网片加强,墙顶设置与墙等宽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压顶梁,并与楼、屋盖的梁板可靠连接。

(2)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墙或双面钢筋网砂浆面层加固墙体,提高墙体的抗震承载能力。

对不满足静力承载能力及抗震承载能力要求的一至四层纵墙以及部分横墙采用单面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墙加固,部分横墙采用双面钢筋网砂浆面层加固。

钢筋网砂浆强度等级采用M10,面层厚度为35mm,钢筋网采用呈梅花状布置的锚筋、穿墙筋固定于墙体上。

钢筋混凝土板墙的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C20,板墙厚度采用80mm,板墙与原有楼板、周边结构构件采用短筋、拉接钢筋可靠连接;板墙上设置基础,以原建筑基础为条石基础,基础持力层为坡积粘性土。

采取以上措施,墙体应满足抗震承载能力及静力承载能力的计算要求,经过加固使得墙体在平面内及平面外的抗弯强度、抗剪强度及延性均得到较大的提高,以第一层纵墙综合抗震能力指数为例计算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