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结合微课

合集下载

胡阿荣微课教学设计之虚实结合

胡阿荣微课教学设计之虚实结合
虚和实的关系(一)
解说: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回忆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指“荠麦青青”,写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结论:虚实结合,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
示例二:找出本词的虚实结合手法(温馨提示:注意上下阙的红字表达的内容)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虚和实的关系(二)
解说:上阙是实景,通过“候馆”“征辔”等词指出“行人”远行,通过初春景象反衬他的离愁别绪。下阙是虚景。通过设想“行人”的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4、指出诗中所蕴含的诗人情感。(如闲适,愉悦,乐观,郁闷,烦恼,凄苦等)
注:答出两种手法以上,取其答得较好的一种给分。要点完整,可得满分;但错别字较多,有明显语病的,扣1分。
例:《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唐)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问题: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注:这是李清照南渡后写的一首词)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三)
解说:虚景是指对天帝的想像,如“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等句;实写的是人间疾苦。李清照南渡后,失去了无忧无虑的生活,飘泊天涯,备受排挤与打击,她描述对仙界的向往,其实正是对黑暗现实的极度不满。
结论:虚实结合,有时是因为表情达意的委婉,能让情感的表达更加含蓄和深沉,从而突出中心。
(三)虚实结合(虚实相生)产生三种关系:

微课之虚实结合实用课件

微课之虚实结合实用课件
1、理解并掌握古诗歌中虚与实的概念。 2、正确运用“虚实结合”手法,赏析诗歌。
第3页/共17页
一、虚和实的概念:
1、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 实境,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 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念奴 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 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
好友分别后愁绪满怀,实际上是写作者送别魏二时难舍难分的情感。 • 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第一、二两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清香的清秋的日子里,诗
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后两 句诗人以“忆”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友人难以成眠,即使友人暂时入梦, 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摆脱愁绪。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 更是幻中有幻。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像,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 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通过造境,“道伊旅况愁寂而已,惜别之情自寓” (敖英评,《唐诗绝句类选》),“代为之思,其情更远”(陆时雍《诗镜总论》)。在艺术构 思上是颇有特色的。 • 4运用方法编辑
第15页/共17页
• 李忱的诗《瀑布》:“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诗中描 写了雄伟壮观而最终历尽坎坷奔向大海的瀑布形象,这是客观的景物,是实。而诗人在这首诗中寄托了自 己决不可满足于现状,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思想,这是言志,是虚。
第16页/共17页
第5页/共17页
b、苏轼《江城子 》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 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公开课ppt课件

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公开课ppt课件

03
04
虚实结合在诗歌意境营 造中的作用
24
典型案例分析:杜甫《 月夜忆舍弟》、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2024/1/28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
01
观察自然、关注细节、体验情感
如何创造美
02
发挥想象、运用语言、表现个性
美的实践与分享
03
鼓励学生创作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并互相交流分享
01
02
03
唐诗中的虚实转换
唐诗中常常通过对景描写 、情感抒发等手法,实现 虚实之间的自然转换。
2024/1/28
宋词中的虚实结合
宋词注重表现内心感受, 通过对梦境、回忆的描绘 ,将虚与实巧妙地结合在 一起。
技巧与特点
唐诗宋词中虚实转换的技 巧包括比喻、拟人、夸张 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 意象的组合和变换。
诗歌鉴赏之虚课实件结合公开课ppt
2024/1/28
1
目录
2024/1/28
• 虚实结合基本概念与特点 • 古代诗歌中虚实结合范例 • 现代诗歌中虚实结合实践探索 • 跨文化视角下虚实结合比较研究 • 创作实践与互动环节 • 课程总结与拓展延伸
2
01
虚实结合基本概念与特点
2024/1/28
3
虚实结合定义及作用
2024/1/28
7
《诗经》中虚实相映
虚写手法
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创造意境, 表达情感。
实写手法
虚实结合
《诗经》中常常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既有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绘,又有 对理想境界的虚构和想象,形成独特 的艺术效果。
通过描绘具体场景、人物行为等,展 现现实生活。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公开课课件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公开课课件

结合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感慨。
现代诗歌中虚实结合案例
01 戴望舒《雨巷》
诗中通过实写雨巷、油纸伞等意象,虚写一个丁 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 物的追求以及理想幻灭后的空虚和伤感。
02 卞之琳《断章》
诗人通过实写桥上的风景和看风景的人,虚写别 人眼中的自己和装饰了别人的梦,表达了世间万 物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哲理思考。
更加丰富的审美体验。
实写指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描述,如景 物、人物、事件等;虚写则指通过想 象、联想等手法对抽象情感、哲理等 的间接表现。
在鉴赏诗歌时,要注意分辨实写与虚 写的部分,体会其相互映衬、相得益 彰的艺术效果。
02
虚实结合在诗歌中运用实例
古代诗歌中虚实结合案例
01 02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诗歌具有节奏韵律美、意境深远、语言凝练等特 02 点,常通过象征、暗示等手法表达深层含义。
诗歌分类多样,包括古体诗、近体诗、词、曲等, 03 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鉴赏方法论述
知人论世
了解作者生平、思想 及创作背景,有助于 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
意象分析
把握诗歌中的意象, 体会其象征意义和情 感色彩,进而领悟诗
词汇选择在虚实结合中重要性
精准用词
在虚实结合的诗歌中,要选用准确、 生动的词汇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创新性词汇
在虚实结合的诗歌中,可以尝试运用 一些创新性的词汇,以增强诗歌的独 特性和新颖性。
丰富词汇
通过运用丰富的词汇,可以更好地描 绘诗歌中的虚实结合场景,使读者产 生更加深刻的感受。
培养良好的诗歌鉴赏习惯与兴趣
鼓励学生将诗歌鉴赏融入日常生活中,如定期阅读诗歌、参加诗歌朗诵会等,培养其良 好的鉴赏习惯与兴趣。

新版虚实结合公开课课件

新版虚实结合公开课课件
发展历程
从早期的计算机辅助教育,到后 来的在线教育,再到现在的虚实 结合教育,教育技术的发展不断 推动着教育的变革。
虚实结合教育理念
01
02
03
以学生为中心
虚实结合教育强调学生的 主体地位,通过技术手段 提供更加个性化、多样化 的学习体验。
实践与创新
通过虚拟仿真、实践操作 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 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内容设计
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 ,设计具有沉浸感和交互 性的教学内容,如虚拟实 验室、历史场景重现等。
典型案例分析:历史、地理等科目应用
历史科目
利用VR技术重现历史事件场景,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氛围 ,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地理科目
通过AR技术将地理知识与真实环 境相结合,让学生在观察地理现象 的同时,了解其背后的原理和规律 。
详细介绍了虚实结合技术的原理、应用场景和发展趋势,通过案例 分析和实践操作,使学员全面掌握了虚实结合技术。
重点难点解析
针对课程中涉及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了深入剖析和讲解,帮助 学员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学员表现评价
学员们在课堂上积极互动、认真听讲、勤于思考,表现出了较高的学 习热情和较好的学习效果。
学员心得体会分享
成绩分析法
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分析,包括平均分、及格 率、优秀率等指标,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 程的难易程度。
教师自评法
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反思和评价, 包括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方法是否得当、课 堂氛围是否良好等方面。
反思总结及优化建议提
针对教学内容的优化建议
进一步丰富课程内容,增加案例和实践环节,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趣味 性。
AR(Augmented Reality)技术

诗歌表现手法——虚实结合 课件 (20张)

诗歌表现手法——虚实结合 课件 (20张)

训练1、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来自在飞。
注释: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
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 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的角度赏析此诗。
解析:《初入淮河四绝句》是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进入 淮河后触景伤怀所写下的绝句,共有四首,所选为第三首, 因眼前景物起兴,以抒发感慨。淮河两岸舟船背驰而去,了 无关涉;一过淮河,似乎成了天然之界。这里最幸运的要数 那些在水面翱翔的鸥鹭了,只有它们才能北去南来,任意翻 15 飞。两者相比,感慨之情自见。
1、幻想:神仙 → 鬼怪世界和梦 境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 → 2、想象:设想 月。/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 的未来之境 沉沉楚天阔 3、回忆:已逝 •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 雄姿英发。 之景(之境)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 4、联想:由此 → 一人 及彼(对方角 度)
10
琅琊溪①
• [宋]欧阳修
• • •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 8.【试题答案】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 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玡 山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 情怀。 9.【试题答案】实写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 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 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7
阐释概念:虚、实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虚是诗人通过联想和想象而虚拟出来的。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物与想象的景、事、
物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丰富的情感。虚实结
合可以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的意境。

(2024年)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说课稿课件

(2024年)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说课稿课件
讨论内容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虚实结合手法,探讨诗人是如何通过虚实结 合来表达主题和情感的。
讨论方式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同时倾听他人的观点, 进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2024/3/26
25
分享各自对于所选诗歌中虚实结合手法理解和感受
分享内容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分享本组对于所选诗歌中虚实结合手 法的理解和感受。
15
04
鉴赏诗歌中虚实结合方法 探讨
2024/3/26
16
抓住关键词句,理解作者意图
抓住实写词句,理解诗歌表面意义
通过仔细阅读诗歌,找出其中实写的词句,如具体的景物、人物、事件等,理解诗歌的
表面意义。
抓住虚写词句,体会诗歌深层内涵
在理解表面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诗歌中的虚写词句,如象征、隐喻、夸张等手法 ,体会诗歌的深层内涵和作者的真正意图。
2024/3/26
结合虚实词句,全面把握诗歌主旨
将实写和虚写的词句结合起来,相互印证、补充,全面把握诗歌的主旨和作者的创作意 图。
17
关注背景信息,深入挖掘内涵
1 2
了解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 ,为深入理解诗歌打下基础。
关注社会现实和历史文化背景
结合社会现实和历史文化背景,挖掘诗歌中所反 映的社会现象、时代精神、民族心理等内容。
2024/3/26
用具体事物象征抽象意义
诗人常常运用具有象征意义的具体事物来表达抽象的概念 或情感。
象征与比喻的结合
诗人在运用象征手法时,常常结合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诗 歌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象征手法的多样性
现代诗歌中的象征手法丰富多样,包括意象的象征、色彩 的象征、音响的象征等,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的内涵 更加丰富深远。

高考语文复习虚实结合手法课件23张pptx(2024)

高考语文复习虚实结合手法课件23张pptx(2024)
04
10
03
现代文阅读中的虚实结 合
2024/1/29
11
散文中,将抽象 的情感、哲理等转化为具体的形 象、画面,增强散文的意境和感 染力。
实写
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物、 场景的细致描绘,营造出散文的 真实感和生动性。
虚实相生
在散文中,虚与实相互依存、相 互映衬,共同营造出散文独特的 审美效果。
17
作文升格训练
选材用材
指导学生从生活中挖掘典型素 材,并学会运用想象和联想进 行艺术加工。
语言表达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 文章语言准确、生动、形象。
审题立意
训练学生准确理解题意,确立 深刻、新颖的立意。
2024/1/29
谋篇布局
训练学生合理安排文章结构, 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创新思维
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从新 的角度审视问题,提出独特的 见解和观点。
2024/1/29
虚实结合包括化虚为实与化实为虚两种。化 虚为实,将虚幻的事物写得真实可感,化无 为有,化抽象为具体,造成一种如见其物、 如临其境的实境,让读者在回味中感知诗的 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化实为虚,把客观 实在的事物描述成虚幻的景物,以寄托诗人
的某种情思,抒发诗人的某种情怀。
4
虚实结合的意义
16
材料选择的虚实相生
实的方面
选择具有典型性、真实性的材料,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虚的方面
运用寓言、故事、象征等手法,使材料具有隐喻性和多义性,引发读者的思考和联想。
2024/1/29
虚实相生
在选择材料时,既要注重材料的真实性和典型性,又要善于运用寓言、故事等手法,使 文章既具有现实意义,又富有诗意和哲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古诗鉴赏系列微课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 虚实结合
江西省高安市石脑中学 王勤
考点阐释
虚实结合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 交织在一起,表达同样的情感。虚实结合可以大大 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的意境。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虚是诗人通过联想和想象而虚拟出来的。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 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 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 为虚等等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
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 也难以做到,虚写国家南北分离。 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 人民不能自由来往, 虚实结合,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分离的痛苦 与无奈以及对国家统一强烈渴望。
课堂练习
江城子 苏轼(宋)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 。 • 分析这首词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
• 上片先写入梦前的思念,属于实写。接着 写设想相逢的情景,是虚写。 • 下片先写梦中相见的悲喜,是虚写。后写 梦醒后的感慨,是实写。 • 这样由实而虚,由虚而实,虚实结合,把 对亡妻的思念写得凄切动人,感人至深。
下一讲:动静结合 谢谢!
答题步骤
1、指出实景、虚景 2、点明手法:虚实结合、虚实相生、以虚衬实等 3、表达效果: a.前后对比,突出主旨、情感 b.互相映衬,烘托渲染情绪
高考回放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 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 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