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师中心稿)教学教案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师中心稿)教学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艺术的基本特点和审美观念。
2. 理解虚和实在中国艺术中的含义和作用。
3. 培养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中国艺术的特点、虚和实的概念。
2. 难点:虚和实在具体艺术作品中的运用和表现。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了解和思考中国艺术中的虚和实。
1.4 教学准备1. 教案、PPT、相关艺术作品图片。
2. 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1.5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艺术作品,引导学生关注虚和实在作品中的表现。
2. 讲解:介绍中国艺术的基本特点和审美观念,阐述虚和实的概念及意义。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艺术作品,让学生体会虚和实的手法及其效果。
4.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虚和实在中国艺术中的价值和文化内涵。
5. 总结:强调虚和实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第二章:中国绘画的虚实表现2.1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绘画的基本特点和虚实表现手法。
2. 分析中国绘画中虚实的运用和作用。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中国绘画的特点、虚实的表现手法。
2. 难点:虚实在具体绘画作品中的运用和表现。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了解和思考中国绘画中的虚和实。
2.4 教学准备1. 教案、PPT、相关绘画作品图片。
2. 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2.5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绘画作品,引导学生关注虚和实在作品中的表现。
2. 讲解:介绍中国绘画的基本特点和虚实的表现手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绘画作品,让学生体会虚和实的手法及其效果。
4.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虚和实在中国绘画中的价值和文化内涵。
5. 总结:强调虚和实在绘画创作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第三章:中国书法的虚实表现3.1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书法的基本特点和虚实表现手法。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艺术中“虚”和“实”的表现概念。
2. 分析中国艺术作品中虚实关系的运用。
3. 培养学生对中国艺术虚实表现手法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艺术中“虚”和“实”的定义及含义。
2. 虚实在中国画、建筑、园林等艺术形式中的表现。
3. 分析具体艺术作品中的虚实关系,如山水画、古建筑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虚实的概念及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艺术作品中的虚实关系。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虚实表现手法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艺术作品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2. 准备教案、PPT等教学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中国艺术中“虚”和“实”的概念,引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虚”和“实”的定义及含义,解释其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展示中国画、建筑、园林等艺术作品,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虚实关系。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虚实表现手法的理解和感受。
5. 总结讲解: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虚实在中国艺术中的运用和意义。
6. 课堂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虚实手法进行艺术创作,如绘画、设计等。
8. 课后反思: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虚实在其他艺术领域的运用,如音乐、舞蹈、戏剧等。
2. 分析不同艺术领域中虚实关系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七、实践环节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美术馆、古建筑等,观察并分析其中的虚实手法。
2. 让学生尝试运用虚实手法进行艺术创作,如绘画、设计等,并互相交流评价。
八、评价与反馈1.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艺术创作进行评价,总结学习收获。
2. 同伴评价:学生互相评价,交流对虚实手法的理解和感受。
3.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艺术作品和课堂表现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九、教学总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总结虚实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虚”和“实”在中国艺术表现中的含义及运用。
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引导学生学会在艺术创作中运用“虚”和“实”的表现手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虚”和“实”的概念及其在中国艺术表现中的运用。
2.难点:如何在实际创作中灵活运用“虚”和“实”。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PPT和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绘画工具和创作材料。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中国艺术作品,如山水画、书法、戏曲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作品中有什么共同特点?2.理解“虚”和“实”教师简要介绍“虚”和“实”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学生举例阐述自己对“虚”和“实”的理解。
3.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一些具体的艺术作品,如山水画、书法、戏曲等,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虚”和“实”的运用。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并分享讨论成果。
4.创作实践教师给出一个创作主题,如“山水之美”,要求学生在作品中体现“虚”和“实”的运用。
学生根据主题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创作完成后,学生展示作品,教师进行点评。
五、课后作业1.观察生活中的艺术作品,尝试分析其中的“虚”和“实”。
2.结合本节课所学,创作一幅体现“虚”和“实”的画作。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学生对“虚”和“实”的理解较为深入,但在创作实践中,部分学生仍难以灵活运用。
2.教师在教学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指导。
3.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但需注意作业量的适中,避免过多增加学生负担。
七、教学评价1.学生对中国艺术中“虚”和“实的理解程度。
2.学生在实际创作中运用“虚”和“实”的能力。
3.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重难点补充:1.理解“虚”和“实”的概念:教师展示一幅传统山水画,指着画面中的留白部分问:“这里为什么没有画满?”学生可能会回答:“留白可以让人想象更多,感觉更深远。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章节一:引言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艺术中虚实概念的基本含义。
教学方法:讲授,图像展示,小组讨论。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艺术的基本概念,重点介绍虚实表现手法。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像和文字资料介绍中国艺术中虚实的概念,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虚实的理解。
章节二:中国绘画中的虚实表现课程目标:使学生理解中国绘画中虚实的表现手法及其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图像展示,实践练习。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绘画中虚实的表现手法,如留白、线条的粗细等。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像展示和讲解,介绍中国绘画中虚实的具体表现手法,学生进行实践练习,尝试绘制简单的虚实效果。
章节三:中国书法中的虚实表现课程目标:使学生理解中国书法中虚实的表现手法及其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图像展示,实践练习。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书法中虚实的表现手法,如笔画的浓淡、停顿等。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像展示和讲解,介绍中国书法中虚实的具体表现手法,学生进行实践练习,尝试书写简单的虚实效果。
章节四:中国雕塑中的虚实表现课程目标:使学生理解中国雕塑中虚实的表现手法及其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图像展示,实践练习。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雕塑中虚实的表现手法,如线条的粗细、凹凸等。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像展示和讲解,介绍中国雕塑中虚实的具体表现手法,学生进行实践练习,尝试制作简单的虚实效果。
章节五:虚实在中国建筑和园林中的运用课程目标:使学生理解虚实在中国建筑和园林中的运用及其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图像展示,实地考察。
教学内容:介绍虚实在中国建筑和园林中的运用,如借景、透视等。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像展示和讲解,介绍虚实在中国建筑和园林中的具体运用,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分析虚实在中国建筑和园林中的实际应用。
章节六:中国陶瓷中的虚实表现课程目标:使学生理解中国陶瓷中虚实的表现手法及其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图像展示,实践练习。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陶瓷中虚实的表现手法,如釉色的明暗、纹饰的疏密等。
语文教案-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语文教案-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1. 了解“虚”和“实”在中国艺术中的概念及意义。
2. 分析中国艺术作品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1. “虚”和“实”的概念解释。
2. 中国艺术作品中虚实结合的实例分析。
1.3 教学过程1. 引入话题:介绍中国艺术的基本特点,引导学生关注虚实表现。
2. 讲解“虚”和“实”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其在艺术中的含义。
3. 分析中国艺术作品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展示相关作品,引导学生进行鉴赏。
第二章:中国绘画中的虚实表现2.1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绘画中虚实的表现手法及其意义。
2. 分析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绘画作品中的虚实关系。
3. 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和艺术鉴赏能力。
2.2 教学内容1. 中国绘画中虚实的表现手法。
2. 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绘画作品分析。
2.3 教学过程1. 引入话题:介绍中国绘画的基本特点,引导学生关注虚实表现。
2. 讲解中国绘画中虚实的表现手法,展示相关作品,引导学生进行鉴赏。
3. 分析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绘画作品中的虚实关系,引导学生进行绘画实践。
第三章:中国书法中的虚实表现3.1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书法中虚实的表现手法及其意义。
2. 分析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书法作品中的虚实关系。
3. 培养学生的书法技巧和艺术鉴赏能力。
3.2 教学内容1. 中国书法中虚实的表现手法。
2. 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书法作品分析。
3.3 教学过程1. 引入话题:介绍中国书法的基本特点,引导学生关注虚实表现。
2. 讲解中国书法中虚实的表现手法,展示相关作品,引导学生进行鉴赏。
3. 分析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书法作品中的虚实关系,引导学生进行书法实践。
第四章:中国诗歌中的虚实表现4.1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诗歌中虚实的表现手法及其意义。
2. 分析具有代表性的中国诗歌作品中的虚实关系。
3.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4.2 教学内容1. 中国诗歌中虚实的表现手法。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学教案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学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虚和实在中国艺术中的概念及意义。
2. 引发学生对中国艺术表现虚实的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虚和实在中国艺术中的基本概念。
2. 分析虚和实在中国艺术作品中的表现形式。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虚和实在中国艺术中的概念及意义。
2. 展示法:展示中国艺术作品,分析其中的虚实表现。
【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虚和实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讲解:讲解虚和实在中国艺术中的概念及意义。
3. 分析:分析中国艺术作品中的虚实表现。
4. 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虚和实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章:中国绘画中的虚实表现【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绘画中虚实的表现手法。
2. 培养学生对中国绘画中虚实运用的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中国绘画中虚实的表现手法。
2. 分析中国绘画作品中的虚实运用。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绘画中虚实的表现手法。
2. 展示法:展示中国绘画作品,分析其中的虚实运用。
【教学步骤】1. 导入: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绘画中的虚实表现。
2. 讲解:讲解中国绘画中虚实的表现手法。
3. 分析:分析中国绘画作品中的虚实运用。
4. 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虚实手法进行绘画创作。
第三章:中国书法中的虚实表现【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书法中虚实的表现手法。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书法中虚实运用的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中国书法中虚实的表现手法。
2. 分析中国书法作品中的虚实运用。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书法中虚实的表现手法。
2. 展示法:展示中国书法作品,分析其中的虚实运用。
【教学步骤】1. 导入: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中国书法中的虚实表现。
2. 讲解:讲解中国书法中虚实的表现手法。
3. 分析:分析中国书法作品中的虚实运用。
4. 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虚实手法进行书法创作。
第四章:中国建筑中的虚实表现【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建筑中虚实的表现手法。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艺术中“虚”和“实”的概念及其表现形式。
2. 分析中国艺术作品中虚实关系的运用,领会其艺术魅力。
3. 培养学生对中国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1. “虚”和“实”的概念:介绍中国艺术中虚实概念的起源、发展及其内涵。
2. 虚实表现形式:分析中国绘画、书法、园林、建筑等艺术领域中虚实关系的具体表现。
3. 虚实关系的艺术魅力:通过具体作品案例,展示虚实关系在中国艺术中的应用及其效果。
4. 虚实创意实践:引导学生尝试创作具有虚实关系的艺术作品,培养创新思维。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虚实概念、虚实表现形式及虚实关系的艺术魅力。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感受虚实关系的运用。
3. 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动手实践,创作具有虚实关系的艺术作品。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虚实关系的理解和创作心得。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艺术史》、《中国艺术美学》等有关虚实表现的相关书籍。
2. 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PPT课件。
3. 艺术作品图片:挑选具有代表性的中国艺术作品图片,用于分析和讨论。
4. 创作材料:为学生提供绘画、书法、园林模型等创作所需的材料。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作品分析:评价学生在创作中的虚实关系运用,以及创新思维的体现。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分享、交流和合作能力。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题的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进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虚实概念,引发学生对虚实在中国艺术中应用的好奇心。
2. 讲解虚实概念:详细讲解虚实在中国艺术中的起源、发展及其内涵。
3. 分析虚实表现形式:通过PPT展示中国绘画、书法、园林、建筑等艺术领域中虚实关系的具体表现。
4. 欣赏艺术作品:分析具体作品案例,引导学生感受虚实关系在中国艺术中的应用及其效果。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艺术中的虚实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中国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中国艺术中虚实的概念及意义。
2. 掌握虚实手法的应用和表现形式。
1.3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艺术中虚实的概念、虚实手法的应用和表现形式。
第二章:中国艺术中的虚实概念2.1 课程背景本章将深入解析中国艺术中的虚实概念,帮助学生理解虚实在中国艺术中的重要性。
2.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阐述中国艺术中虚实的定义及内涵。
2. 分析虚实概念在中国艺术作品中的应用。
2.3 教学内容1. 虚实的定义及内涵。
2. 虚实概念在中国艺术中的历史演变。
3. 虚实概念在各类中国艺术作品中的应用。
第三章:虚实手法的应用3.1 课程背景本章将着重探讨虚实手法的应用,使学生能够识别和分析中国艺术作品中的虚实表现。
3.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识别和分析中国艺术作品中的虚实手法。
2. 阐述虚实手法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3.3 教学内容1. 虚实手法的分类及特点。
2. 虚实手法在绘画、书法、雕塑等艺术形式中的应用。
3. 分析具体艺术作品中的虚实表现。
第四章:虚实手法的表现形式4.1 课程背景本章将探讨虚实手法的各种表现形式,使学生能够欣赏和理解中国艺术作品中的虚实之美。
4.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列举和描述虚实手法的表现形式。
2. 分析虚实手法在不同艺术作品中的表现及效果。
4.3 教学内容1. 线条、色彩、构图等视觉元素的虚实表现。
2. 寓意、象征、夸张等手法在虚实表现中的应用。
3. 分析具体艺术作品中的虚实表现形式。
第五章:案例分析与欣赏5.1 课程背景本章将通过分析具体的中国艺术作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虚实手法的魅力。
5.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分析并评价艺术作品中的虚实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整体阅读,概括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观点。
2、领悟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文章中运用例证法和引证法的作用。
3、掌握社科文阅读的基本方法_之一——从分析文章的标题入手,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理解材料与观点的关系
●教学难点
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准确快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联系实际,实现学生与作者、与文本、与同学之间的对话。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课间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毕,上课)刚才我们听的是有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简单地说,这首曲子是由声音的高低、快慢构成的。
那大者,金鼓齐鸣,众乐齐奏,势若排山倒海,动地惊天。
小到一两声笛鸣,犹如林间细雀低低絮语,或是弦乐轻轻弹奏,似微风吹拂,牵起丝丝涟漪。
甚而至于有时音响全无,成为空白,给人以无限遐想。
所谓的此时无声胜有声。
就是这声音的高低伏起,时断时续,使音乐变化无穷,气象万千。
从美学的角度上说,这就是音乐中的虚实相生的绝妙效果。
也可以从欣赏一幅花鸟图入手,问:学生在欣赏过程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实是什么?虚又包含哪些内容?
二、整体初读,感悟课文
1.提出三个问题供通读课文时思考
(1)本文介绍了哪些艺术形式?
(2)这些艺术形式有不同的表现内容,作者把它们的哪一个共通方面放在一起谈虚和实的问题的?
(3)文章中虚和实的含义分别是什么?二者的关系怎样?
明确:课文的标题指出了本文的论述重点: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这“中国艺术”,包括诗歌、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音乐、舞蹈等,主要论述了绘画和戏曲。
“虚和实”,指中国艺术中表现空间上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实际上,课文重点论述的是:中国绘画、戏曲艺术空间表现方面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板书)
点拨:文章标题是论题式的,把握对重要词语的理解,进而理解作者在文章的基本观点。
2、理解文章中的引证法的运用。
(1)作者在第5节中引用了《谈艺录》中的一段话,三个人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作者对他们的观点又是怎样评价的?
钱塘洪昉思,久于新城之门矣。
与余友。
一日,在司寇(渔洋)宅论诗,昉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
”司寇哂之曰:“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余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
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
明确:浙江杭州人洪昉思很久以来就在山东桓台人王渔洋门下。
同我是朋友。
有一天,洪昉思与刑部尚书王渔洋一起议论诗,他痛恨当时流行的诗歌没有章法,说:“诗好像龙,头、尾,身上的鳞片,颈上的长毛,一个不具备,就不是龙。
”刑部尚书笑他说:“诗好像神龙,见头不见尾,或者在云雾中露一个爪子一个鳞片而已,怎么会露出全体?那是雕塑绘画!”我说:“神龙屈伸变化,固然没有固定的身体,恍惚望见它
的只是它的一鳞一爪,而龙的头尾完整,所以好像都在。
假如拘泥于所看到的,以为龙的全体都在这里,那么雕塑绘画者反而有话说了!”所阐释的观点是:就诗歌说,写出来的精粹的诗是从丰富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也就是精粹从全体中来。
但就诗的本身说,又要求完整。
要写一鳞一爪而没有支离破碎之感,且能给人以完整的龙的感觉,这就要求作者的心目中先有一条完整的龙在。
这段文字,指出了对诗歌艺术性的三种看法。
一是洪昉思要求完整,画龙,要把整条龙画出来,连它的首尾鳞爪都不能忽略。
王士稹则认为,神龙见首不见尾,有时只在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只要把最精粹的部分画出来就行了。
赵执信则认为,完整和精粹两者是不可分的,要在全体中求精粹,离开了完整就谈不上精粹。
他们的根本分歧点就在于如何理解和处理完整(即课文所谓“全”)与精粹(即课文所谓“粹”)的辩证关系。
洪昉思强调“全”,王士稹强调“粹”,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赵执信能够不失偏颇,兼顾“全”“粹”,正好体现了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2)作者在第9节中引用了《画筌》中的语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说出引用这一段话的作用。
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
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
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明确:虚空本来就难以画出来,实在的景物清晰,那么虚空的景显露出来了。
精神、神气很难画出来,实在的境界逼真了,神奇的境界就产生了。
虚和实位置相反,画的景物不和谐,有画的地方大多属于多余的累赘。
虚和实互相作用、生发,没有画的地方也能构成奇妙的境界。
所阐释的观点是: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是中国绘画处理空间的方法。
(3)第14节中引用《斯干》中的句子怎样理解?
引用总是为着作者论述的中心服务的,要结合上下文,理解引用的目的。
3、内容探讨:
(1)本文多次谈到“舞蹈精神”,其真正的含义是什么?
(2)文章用什么论证方法来论证中国的绘画、戏剧、书法里面都贯穿着舞蹈精神的?
(3)本文列举《刁窗》《秋江》、八大山人的鱼和齐白石画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小结:在论说文中,注意观点和材料是怎样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的。
4、欣赏两幅画:《鲶鱼》和《趟马》,分析其中体现的虚和实及二者的关系。
5、整体回顾,把握文章的思路。
第1至6段,主要是提出文章的观点,即:“全”和“粹”、“虚”和“实”辩证地统一、结合,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重要表现手法。
第7至12段,主要阐述中国绘画、戏曲空间表现方法: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第13段至结尾,主要说明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里的空间感和空间表现,都是由舞蹈动作延伸,展示出虚灵的空间。
这是它们的共同特征。
全文论述从抽象到具体,层层深入,最终使读者信服作者的观点。
6、拓展延伸
(1)在火车站,看到一幅雕塑,是两只相握的手,其余别无他物,试分析何者为实,何者为虚。
(2)古人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
(3)北宋皇帝微宗喜欢绘画,是一个善画花鸟的能手。
在朝廷考试画家的时候常常以诗句为题,让应考的画家按题作画,择优录取。
有一次,朝廷决定考试天下的画家。
诏命一下去,各地的画家都纷纷来到京城。
到了考试那天,主考官出了一个试题“踏花归去马蹄香”,让画家按这句诗作一幅画,把是诗句的内容表现出来。
有的画家绞尽脑汁,在画面上画了许多花瓣儿,一个人骑着马在花瓣儿上面行走,表现出游春的意思。
有的画家煞费苦心,在“马”字上下功夫,画面上的主题是一位跃马扬鞭的少年,在黄昏的时候疾速归来。
有的画家运思良苦,
在“蹄”字上下功夫,在画面上画了一只大大的马蹄子,特别醒目。
只有一位画家别具匠心,着重表现诗句末尾的“香”字。
他的画面是:在一个春天落日的时刻,一个官人骑马归去,马儿疾驰,马蹄高举,几只蝴蝶追逐这马蹄翩翩飞舞。
考卷交上来以后,主考官看到蝴蝶追逐马蹄翩翩飞舞这幅时,他的脸上绽开了笑容,连声称赞:“好极了!好极了!”于是选中了这一幅。
谈谈这幅画虚与实的关系。
(4)在唐诗宋词的鉴赏中我们经常会用到虚实结合这一概念,在学习了本文之后,你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请从学习的诗词中找出名句并加以鉴赏。
7、课堂总结
8、布置作业《学习与评价》26页到31页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