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学习方法
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

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区域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各个地区的空间组织、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学科。
学习区域地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多媒体学习:在学习区域地理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书、网络、电视等,来获取相关的知识和信息。
多媒体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不同的地区特点,加深对地理概念和现象的理解。
2.实地考察:实地考察是学习区域地理的重要方法。
通过亲自去不同地区进行考察,可以亲身体验和感受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风情等特点。
实地考察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地理实践,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综合研究方法:区域地理是综合学科,需要综合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
例如,可以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进行地理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可以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地理现象的描述和推理;还可以采用文献研究、专题调查等方法,获取地理信息和资料。
4.交流与合作:区域地理研究涉及到众多领域和学科,需要进行广泛的交流和合作。
可以通过参加学术会议、讲座等活动,与相关专家和学者进行交流和讨论;可以加入地理学会或地理学习小组,与同好一起学习和研究。
通过交流和合作,可以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拓宽学术视野。
5.视频观摩和实验:在学习区域地理过程中,可以通过观看相关的教学视频来增加对地理现象的直观理解。
同时,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如模拟河流的冲刷作用、模拟风的形成等,以加深对地理概念和过程的认识。
6.制定学习计划和总结:在学习区域地理时,可以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内容。
同时,可以根据学习的进展情况,定期进行总结和复习,梳理和巩固所学内容,提升学习效果。
7.多角度思考和分析:区域地理研究的重要目标是理解和解释地理现象和规律。
在学习中,可以尝试从多个角度来思考和分析问题,如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不同学科的视角。
通过多角度的思考和分析,可以形成全面的理解和把握。
8.运用地图和图表:地理学是一门空间学科,地图和图表是学习区域地理的重要工具。
区域地理学习方法

区域地理学习方法区域地理学习方法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学习时刻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不过,学习不是死读书,而要讲究方法的。
为了帮助大家正确高效的学习,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区域地理学习方法,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临近高考,地理复习更应该讲究方法,突出主干,面向基础,夯实最主要、最关键、参加高考必须具备的地理基础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
注重对学科知识的整体把握和相互间的联系。
这是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和应试能力,取得地理好成绩的决定因素。
如复习世界各分区地理时可采用以下方法:首先设计自学模板,如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经济地理特(工业、农业分布成因,重要城市、港口、交通)有较全面的复习;其次,思考三点:一是本区在全球的绝对位置(经纬度)与相邻区域的位置关系。
二是本区域地形、气候的特点及分布,并以此为成因,推断水文、土壤、自然带、工业特点。
三是进行跨区专题比较。
如,中亚的干旱与西亚、大洋洲、北非、南美、安第斯山东段东侧等地干旱的成因、特点、比较分析等。
通过这一复习过程,使考生不仅形成全球空间概念,还对地理学区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从思路上,更为开阔;从认识上,更加宏观;从方法上,更符合地理科学的要求。
地理学习方法有效才能事半功倍高考以能力立意,不可能对知识点直接考查。
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淡化知识的学习。
因为基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足够的知识积累才可能形成能力。
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是要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和具体应用。
如对空间概念和物体空间运动的理性思维,可以作如下设计:第一,选取十条重要经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180°经线、20°W、160°W、120°E)在脑海中形成网状经纬仪,并想象其自转起来线与线之间相互位置关系及晨昏线的动态关系。
第二,在复习大洲、大洋基础上,十条线穿过的大洲大洋,地形、气候区等。
学习区域地理应该怎么学有哪些方法

学习区域地理应该怎么学有哪些⽅法 进⼊到⾼⼆的下学期,⽂科学⽣就开始学习区域地理了,那么如何学好区域地理呢?接下来,店铺就和⼤家分享学习区域地理的⽅法,希望对⼤家有帮助! 学习区域地理的⽅法⼀ ⾸先我们要明确区域地理具体指什么,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所谓区域地理就是把世界划分出若⼲的地域空间,我们把它称为区域,研究划分出的区域的⾃然地理特征,⼈⽂地理特征等地理信息的内容,我们就称为区域地理。
在⾼中阶段区域地理主要内容有两⼤块,⼀块是世界地理,⼀块是中国地理。
知识框架: ⽆论是哪个区域的学习,基本框架是基本相似的,即每个区域我们都要⾸先学习地理位置和范围,然后学⾃然地理特征,最后是⼈⽂地理特征。
只是对应不同的区域学习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主体框架是相同的。
地理位置和范围的学习: 这⼀块我们主要是利⽤地图册确定我们要学习的区域的绝对地理位置和相对地理位置,绝对地理位置就是经纬度范围,相对地理位置就是周边的其它地理事物的反衬。
范围指具体由哪些部位组成。
⾃然地理特征的学习: ⾃然地理特征具体包括地形、⽓候、河流、植被、⾃然资源等。
其中地形和⽓候两项⼏乎是所有区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部分,学习的时候⼀定要特别的注意才⾏。
⼈⽂地理特征的学习: ⼈⽂地理特征具体包括⼈⼝、⽂化、城市、⼯业、农业、经济发展等。
其中⼯业和农业部分是各个区域学习的重点内容。
地图的使⽤: ⽆论解决哪⼀块的知识,地图册肯定是离不开的,地图册即是⼯具书⼜是教材,起着⾄关重要的作⽤,所以学区域地理必须有⼀本质量较好的地图册,通过地图册落实地理位置信息,掌握⾃然地理特征,并且运⽤地图册推导出⾃然地理特征的由来。
⼈⽂地理中的各种数据信息等。
注意事项: 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法没有特别的,就是长时间的不断的积累和背,多看地图。
通过长时间的积累之后,做到⼼中有图的境界就达到要求了,也就是说不⽤看地图册就能确定位置进⽽得出该地区的⾃然及⼈⽂地理特征从⽽⽤来解决实际的问题。
复习区域地理的几大方法

复习区域地理的几大方法
如今,区域地理已成为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学习区域地理可以加深对于地球上各地区特征和相应地理环境的理解。
在学习区域地理时,需要掌握多种方法,以下是几种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该领域的知识。
一、地图分析
地图是区域地理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可以通过地图了解地貌、自然环境、气候分布、地区经济等方面的信息。
在使用地图时,需要学会解读地图符号,了解不同颜色和标记代表的物质。
同时,学习地图制作原理和方法,了解地图制作的技巧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案例分析
对于一个地区,可以从其历史、文化、经济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查找其在历史中的演变、地理位置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经济特色和文化习俗等因素。
通过案例分析,可以深入了解某个地区,帮助我们更好的把握地理环境对于区域发展的影响。
三、实地考察
实地考察是了解一个地区最直接的方法,可以深入了解地区的地形地貌、环境资源、气候特点和当地文化等。
在实地考
察中,可以观察地区的植被、生物和地质构造,同时厘定当地文化的特点、史前文化的遗迹和其他的重要丰碑等。
四、科技手段辅助
科技手段也增强了我们对该领域的了解,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使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和计算机软件等现代技术,对于各地区进行深入的调研,同时,联合技术测量和数据分析,能得到更准确的结果。
这方面的辅助方式可以更好地了解地域,掌握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推动了该领域学科研究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通过上述几种方法,可以更好地学习区域地理,得到更全面的知识覆盖,真正了解各个地区的特色,对于学习整个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和地质研究理解和发展拥有重要而丰富的意义。
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

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区域地理学习方法第一、推出区域地理复习模式,便于全体学生复习归纳总结。
一、自然地理特征。
复习的思路与内容是:位置特征→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文特征→植被特征→土壤特征和矿产资源。
需要说明的是在复习世界区域地理时,对土壤特征一般不作分析。
(引导学生认识,一个区域的位置和地形,往往决定这个区域的气候特征,而区域气候和地形又往往决定区域的水文和植被,水文和植被往往决定区域土壤的形成)二、人文地理特征。
复习的思路与内容依次是:农业特点、工业特点、人口与城市特点。
对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看似简单,但复习时掌握复习方法,理清复习思路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加强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的联系。
例如,用南亚季风的高中地理知识,解释南亚西南季风进退对南亚农业的影响。
在复习东南亚地理位置时,一定要结合板块知识,巩固东南亚多火山、地震、滑坡、海啸多发的原因。
用风带、气压带的高中地理知识,解释地中海气候在欧洲南部分布广泛的原因等等。
又如东亚季风气候显著,要注意知识的联系与高考要求的连接----⑴季风气候的特点,⑵为什么东亚地区季风气候显著,⑶东亚季风气候南北差异和东西差异。
完成这一点,在提前布置的情况下,班内的优秀学生,能完成这一点,并在班内介绍、推广。
第三、每个区域考纲要求重点不一样,操作时应有侧重。
在复习区域地理时,注意每个区域往往有一两个重点。
如东亚日本气候及风性及海洋性特点。
东南亚位置,特别是板块中的位置,和东南亚地形特点及其成因是重点。
又如非洲的气候在赤道南北两侧对称分布及其成因等是重点。
欧洲海洋性气候及其成因等都是区域地理重点。
完成这一点,应由教师主导操作。
另外,在以主要国家为主要学习内容的区域地理中,区域的概述复习为辅,国家地理知识重点。
例如东亚概述部分:第一,对东亚每个国家做一两句介绍。
蒙古是以畜牧业为主的国家,朝鲜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
第二、季风气候显著。
但日本是东亚地理复习的重点。
第四、在区域地理总结时,注意区域地理知识的类比和综合。
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

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模板地理学习的地图看得多了,不仅在麻木中适应了地图,或多或少也能记住一些主要地理事物的位置。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模板,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精选篇1)在高中的各门课程中,地理与其它学科相比,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文理交融。
它既有理科的严密性与逻辑性,又具有文科的形象生动与灵活。
一、文理交融,学法兼用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主要属于理科内容。
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各种日照图以及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需要较多的逻辑思维。
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
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
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
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二、图文结合,易学好记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必须重视地图,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
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
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
例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内容,必须结合二分二至日全球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图像来学习,才能阐述清楚,理解透彻,遇到相关知识的试题时才能灵活运用,顺利解答,脱离了地图是难以弄懂和解答这类问题的。
又如,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内容,结合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图和上海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图学习,使我们比较容易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记住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
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

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许多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案例都离不开区域地理的具体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那么,区域地理该怎么学习呢?今天店铺就与大家分享: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帮助!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一一、了解知识系统掌握内容结构区域地理的知识系统一般都是从总论到分论。
总论从宏观上了解自然条件,如位置、地形、气候、河湖、生物、资源等;还有人类活动如农业、工业、商业、旅游业、交通、人口、城市等。
分论按分区论述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发展状况、人文景观、人地协调发展等,以及地域之间的差异。
掌握知识的层次、脉络及相互关系,绘出知识系统图或列出系统联系表,是复习的重要环节。
结构是局部知识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概括。
复习时一般先要了解其组成要素,然后再考虑其相互关系,绘出结构式或关系式。
如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与其他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地形包括地势、地形类型及分布、地形特征及成因、特殊地貌等;气候包括气候因素、气候要素、气候特征、气候类型、气候分布、气候资源、气象灾害等;河流包括源流概况、水文特征、各段划分、利用与改造等;湖泊包括类型、特征、演变、利用等;工业包括部门、布局、产品与市场、原料与能源、资金与技术等;农业包括类型、分布、作物或产品、耕作制度等;交通包括类型、路线、作用或意义、枢纽站或港口等;城市包括职能、规模、位置特点、发展方向等。
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因果关系、主次关系、并列关系、包含关系等。
绘制图表时可把组成要素列在方框内,然后根据它们的关系分别用箭头、大括号、破折号等联系起来。
二、重视空间分布建立联系线索地理事物的存在,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变化,都需要依存于一定的空间位置,在此基础上才有空间联系、空间结构,以及空间思维、空间想像的出现。
这一切要密切结合有关图像,以具体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为凭借,展开想像,拓宽思路,建立联系线索,使知识多方联系,形成网络,便于提取应用。
例如:七大洲和曲大洋,要从名称、位置、轮廓进行读图记忆,再了解界线及相互关系,最后还要从图上掌握通过该大洲或大洋的重要经纬线,或通过其中部的经纬线,以作为参照。
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区域地理是研究地球上不同地区之间异同和相互关系的学科,涉及地理位置、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历史发展等多个维度。
因此,学习区域地理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尤其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以下是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一、地理条件分析地理条件是制约一个区域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发展的基础。
学习区域地理的第一步就是要深入了解这个区域的地理条件,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动物等方面。
只有了解区域的这些基础地理条件,才能更好地分析其发展状况和未来趋势。
二、历史演变分析历史演变是区域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一个地区的历史和现实状况紧密相联。
了解一个地区的历史演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现在的状态和发展趋势。
因此,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历史记录以及地区遗址和文化景观等形式对一个地区的历史进行详细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这个区域的变化。
三、文化习俗分析人类文化是由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共同滋养形成的。
了解区域文化,对于我们更好地分析该区域的人口、民族、宗教等方面有很大帮助。
因此,在学习一个区域的地理时,我们需要对其文化习俗进行仔细的考察和分析,这样就能更好地了解其文化背景、民俗风情和社会风貌等。
这对学习该区域的文化和历史趋势,对文化和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经济发展分析经济发展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
在学习区域地理时,我们需要通过分析该地区的主要经济形式、产业结构、市场规模、经济指数等方面来了解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及其趋势。
同时,对该地区的财政、资源、能源和劳动力情况等也要进行详细分析,以便得出该地区的发展潜力和发展方向。
五、生态环境分析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增长,环境问题成为全球性的难题,而这在区域地理研究中同样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学习区域地理时,我们需要对该区域的生态环境、环保措施、环境保护政策以及气候变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这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该地区的环境现状和趋势,也有助于我们发现该地区存在的环境问题,并据此提出环境保护建议,推动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地理学习方法
一、区域地理的考查方式
学业水平考试是通过概括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解决区域问题和分析区域发展条件来考查地理学科特点之一区域性的。
二、目标
当一个经纬度坐标给出的时候,学生的地理思维不仅能反映出这一区域的位置,而且关于这一区域的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特征会源源不断地展现出来。
三、原则及方法
解决区域“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
区域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位置事物分布联系与差异环境与发展
区域特征人地关系区域差异可持续发展
区域试题设计考查内容考查能力
在哪里区域定位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有什么区域特征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做什么区域发展方向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怎么做区域发展措施
四、区域学习时,我们要掌握:
①定位:本区在全球的绝对位置(经纬度)及相对位置。
②掌握本区域内气候、地形状况,并以此推断水文、土壤、自然带、工农业生产特点、城市、人口及交通
③比较区域差异,进行跨区域比较异同,如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与河西走廊农业生产的区别。
④发现区域问题,做出合理评价,制定发展策略。
如我国黄土高原和南方山区的水土流失问题、中东的水资源问题、欧洲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等等。
⑤关注热点地区
(一)在哪里(位置与范围)——区域定位
1、绝对位置(经纬度定位)
2、相对位置:一个区域相对于其它地理事物的位置。
记忆一些主要的经纬度及主要的地理事物,然后以它们为参照物进行定位。
3、政区的轮廓特征
4、利用特殊地理事物来定位
根据经纬度、区的轮廓特征、山河大势或形状、图中的特殊地理事物
(二)有什么——通过图掌握本区域内气候、地形物状况,并以此推断其它自然地理特征及人文地理特征。
其它自然地理特征:水文(河流湖泊)、自然带(土壤、植被等)、自然资源。
人文地理特征:人口、民族、农业、工业、城市、交通、人文景观等。
1.位置特征:(1)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2)相对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
2.地形特征:(1)主要地形类型;(2)主要地形分布特点;(3)地势特征
3.气候特征:(1)主要气候类型;(2)主要气候类型特点、成因;(3)主要气候类型分布
4.植被土壤:(1)典型植被类型及分布;典型土壤类型及分布
5.河流特征:(1)河流流域特征;(2)主要补给类型;(3)水系特征;(4)水文特征
水文特征:(1)径流量的多少;(2)径流量的季节变化;(3)含沙量;(4)结冰期;(5)其他:水能、航运条件等
水系特征:干支流形状、长度、密度、弯曲度、性质等
人文地理特征
1.人口特征:(1)人口密度大小及成因;(2)人口分布特点及成因
2.农业特点:(1)主要农业生产部门及地域类型;(2)农业生产水平;(3)农业发展区位条件、问题及方
向
3.工业特点:(1)主要工业资源状况;(2)工业分布特点及影响区位因素;(3)工业发展优势、问题及方
向
4.城市特点:(1)主要城市及分布;(2)城市形成发展的区位条件;(3)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
的对策
5.交通特点:(1)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线路;(2)交通线、点分布特点;(3)影响交通线点的区位因素
(三)为什么——地理事物的联系和差异
通常要分析影响##的地理因素。
如##与##的相互关系;##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区域的开发优势;发展##的有利因素、不利因素;##与##地区发展的差异等问题。
简要分析河西走廊成为绿色走廊的主导自然条件。
如果农业开发强度超过上述自然条件的承载力,分析将会产生什么环境问题?
主导自然条件是水。
由于有祁连山的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在山麓地带形成许多绿洲,(这些绿洲彼比相连,)形成了绿色走廓。
如果农业开发超过水资源的承载力,耕地得不到足够的水源灌溉(祁连山的冰雪融水非常有限),(因气候干旱)(在强烈的太阳辐射、蒸发和风力作用下,)将出现土地荒漠化问题。
(四)怎么办——区域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整治:
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
再如长江中下游的洪涝整治:
营造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控制水土流失,修建水库,控制洪水;中下游加固大堤,疏浚河道;退耕还湖,提高湖泊的蓄洪能力等。
区域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如:黄淮海平原的盐碱化;西北地区的沙漠化;南方低山丘陵的水土流失;东北平原的黑土肥力下降等等。
再如:华北地区的水资源短缺;东北地区的热量不足;西北地区水源不足;青藏高原地区的热量不足;南
方低山丘陵、云贵高原、横断山区等地区的地形等等。
以及长江三峡工程:移民问题、生态问题(淹没、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地质灾害、泥沙淤积、三峡景观、水生生物、蚊虫孳生)等。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如华北平原的盐碱化:
自然:地势低平,气候上旱涝频繁变化,东部近海;
人为:不合理的灌溉。
如西北的荒漠化:
自然:气候干旱,多大风天气;
人为: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流域内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植被的破坏。
如长江中下游的洪涝:
自然:有的年份流域内多降水,流量大;蓄洪、泄洪能力不足;
人为:中上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使中下游河道淤积,泄洪能力下降;围湖开发等使湖泊蓄洪能力下降等。
区域开发(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
如黄淮海平原的鱼塘—台田;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南方低山丘陵、横断山
区的立体农业;云贵高原的特色农业;西北内陆的生态农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