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典诗词比较阅读鉴赏

高考古典诗词比较阅读鉴赏

高考古典诗词比较阅读鉴赏一松柏

高考古典诗词比较阅读鉴赏

教学目的:

1、关注学情,运用比较的探究方式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

2、了解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学习答题思路,重点掌握诗歌意象、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的比较鉴赏方法,学会规范答题与自我评价。

重点难点:

1、依据学情,促成学生的学习生成,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

2、找准比较点,规范表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歌比较鉴赏是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热点,从2003年的全国春季高考北京卷、上海卷,到2005年的北京卷、福建卷、湖南卷、天津卷、浙江卷、上海卷、辽宁卷,再到2006年重庆卷、湖北卷等,都有诗歌比较鉴赏题。因此,诗歌比较鉴赏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二、了解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

提问:诗歌比较鉴赏可以从哪些方面设置比较点,或者说,诗歌比较鉴赏题有哪些设题角度?

答:从大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设题,具体有以下几个角度:

1、不同诗歌选取的同一意象的寓意比较(2006年湖北卷)

《丹阳送韦参军》严维和《暮春浐水送别》韩琮

问题: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2、诗与画的意境比较(2005年广东卷)

《春日登楼怀归》寇准

问题: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船夫睡舟尾,横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

? 请说明你的理由。

3、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2005福建卷)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问题: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4、不同诗歌相同用词的比较(2005湖南卷)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和《登崖州城作》李德裕

问题: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5、不同诗歌描写同一对象的表现手法比较(2005浙江卷)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和《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问题: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

6、不同诗人描写同一情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2005天津卷)

《湖州歌(其六)》汪元量

问题: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7. 不同诗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观点比较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题乌江亭》王安石

有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三、比较鉴赏示例(比较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情感)

(一)对形象的比较鉴赏(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的比较和不同诗歌对同一对象描写优劣的比较)

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的比较

[示例]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凤城:京城。

问题: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试题分析:诗的后两句写送走之后对韦参军的深切思念。日晚江南望江北这一句接自然,不露痕迹地把前句抽象的离愁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江南、江北,对比照应,突出了江水的阻隔。丹阳在江之南,江南──江北,既是友人行舟的路线,也是目送方向。望字传出思念之神态,忧思绵绵,日晚暗示思念时间之久,见出友情之深。由望自然而然地带出末一句寒鸦飞尽水悠悠。这一句写望中所见。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表达的悠悠情思。由于思念,站在江边长时间的遥望着,秋日黄昏,江面上寒鸦点点,给人增添愁思。可是,就连这使人感伤的寒鸦此时此刻也飞尽了,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远方。这一切给人以孤独、寂静、空虚的感触。水悠悠包含着无限思念的深情。

(联系延伸)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行人指面前送别的远行之人。宫前水即浐水。浐水源出蓝田县西南秦岭,北流汇诸水,又东流入灞水,浐灞合流绕大明宫而过,再入渭水东去,故云。这不舍昼夜,逝者如斯的宫前水,潺潺,缓缓,充耳引起远行人的客愁,所以诗人特地提醒说:行人莫听宫前水。听字表明不忍听又无法不听,只好劝其莫听,何以故?答曰:流尽年光是此声。古往今来,多少有才之人,为跨越宫前水求得功名,而皓首穷经,轻掷韶华;古往今来,多少有为之人,为跨越宫前水干禄仕进,而拜倒皇宫阶下,屈辱一生;古往今来,又有多少有志之人,驰骋沙场,立下不朽功勋,终因庸主不察,奸臣弄权,致使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而空死牖下。正是这条宫前水,不仅流尽了千千万万有才、有为、有志者的大好年光,而且也流尽了腐朽没落、日薄西山的唐王朝的国运。正如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说的: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词仓茫,韩诗杳渺,其长吁浩叹,则异曲同工。

【参考答案】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小结解题要领:

(二)对语言的比较鉴赏(不同诗歌中同一炼字的比较和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不同诗歌中同一炼字的比较

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

[示例]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问题:

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试题分析:两诗都是篇幅短小的七言绝句,都是迁谪失意的人,都以山作为描写的背景。然而,它们所反映心情却不同,表现手法及其意境风格也是迥然各别的。李德裕登临北眺,主要不是为了怀念乡土,而是出于对政治的向往与感伤。独上高楼望帝京,诗一开头,这种心情便昭然若揭;因而全诗所抒之情,和柳诗之望故乡是有所区别的。鸟飞犹是半年程,极言去京遥远,深深透露了依恋君国之情。同在迁谪之中,李德裕的处境和柳宗元也是不相同的。柳宗元在柳州,毕竟还是一个地区的行政长官,只不过不加重用而已。但尚有北归的可能性;否则他就不会乞援于京华亲故了。因此柳诗开头运用尖山似剑这一比喻,表达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发了奔迸而出的强烈感情。末句则着一望字,虚写置身峰头来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思念,更表现了希望京华亲故作为援手的急切期待。而李德裕是被弃置崖州,历史的经验,现实的遭遇,使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必然会贬死在这南荒之地,断无生还之理。诗中百匝千遭的绕郡群山,不正成为四面环伺、重重包围的敌对势力的象征吗?人到极端困难、极端危险的时刻,由于一切希望已经断绝,对可能发生的任何不幸,思想上都有了准备,心情往往反而会平静下来,不诅咒这可恶的穷山僻岭,不说人被山所阻隔,却说山欲留人,正是事到艰难意平的心理的反映。诗中没有抒写政治的愤慨,迁谪的哀愁,语气优游不迫,舒缓宁静。然而这一语气之中,包孕着诗人无限的忧郁与感伤。

【参考答案】(1)

柳诗之望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达了希望京华亲故作为援手(帮自己一把,使不至于葬身瘴疠之地)的急切期待。

小结解题要领:

(三)对表现手法的比较鉴赏(不同诗歌对描写相同对象的表现手法比较)

不同诗歌对描写相同对象的表现手法的比较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问题: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

试题解析:两首诗都是写景诗,两诗的后两句的描写对象都是荷,但表达的思想情感却不同,比较鉴赏要求一是求同,两诗中写荷花相倚恨、

暮犹怕热,都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

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的怜爱喜悦之情。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前人评价这两首诗,说前者表达的是迟暮之伤,沉沦之痛,触物皆悲,后者表达的则是咏柳而贬美人。请指出这两首诗在表达技巧上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并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相同点:都采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柳》诗借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来抒发诗人身世之感,寄托自伤迟暮、自叹身世之感;而《垂柳》诗则借体态轻盈、翩翩起舞、风姿秀出的垂柳,来寄托了诗人愤世嫉俗之情。

不同点:《柳》:对比,以春日之柳的繁华得意对比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垂柳》:绊惹二字,把垂柳写活了,垂柳有意撩逗着春风,这是拟人手法;世间谁敢斗轻盈?是反问,显示了垂柳恃美而骄的神情。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系用典、楚王、江畔种柳,随意为之,争宠斗艳的宫女们心目中却成了了不起的大事,嫔妃们为使腰支也象垂柳般纤细轻盈,以此讽喻竟相争宠的大臣们。

小结解题要领:

(四)对思想感情的比较鉴赏(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对比问题: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试题解析:这道题要求是把同一诗人不同诗歌的课外诗句与课本所学诗句进行对比。题中点明了对比内容和对比点,词句中,我们由自许封侯万里,有谁知可知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理想未能实现,从鬓虽残,心未死可知虽烈士暮年,但壮心不已。诗句中,空自许说明壮志未酬,下句衰鬓已先斑说明年已老大,两相对比表达的是一种悲愤心情。再结合陆游的身世,表达感情的同异便很明显了。

【参考答案】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小结解题要领:

课堂练习1: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对比问题: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试题解析:这道题属开放性比较题目。古诗在流传过程中同一首诗,不同的版本有时有不同的用语。不同用语在该诗中可能都有一定的道理,理解鉴赏的角度不同,答案就会有所

不同。这首诗的第三句有的版本作别秋江,两种用语都表达了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但引愁心用拟人化手法更富感情色彩,与

别秋江相比更胜一筹。

【参考答案】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小结解答要领:

仅回答哪一句好是不能得分的,关键是要分析出为什么来。这类题的解题思路一般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课堂练习2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注]谪仙:李白。

对比问题: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试题解析:苏轼的观点非常明显:扬李贬徐,说徐凝的诗是恶诗,写瀑布惟有谪仙辞。其实两诗各有其妙。两首诗都是写景的,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那么评价它们的优劣就要看描写是否真切,形象是否鲜明,写得是否突出而不一般化,是否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徐凝用白练来比喻瀑布,李白用银河

来比喻瀑布,李白用的比喻就超过了徐凝。白练取其白,银河也取其白,用银比用白显得更光采。银河在天上,银河落九天,正写出了瀑布从高山上落下,像从天上落下,更显得生动而有气势。瀑布是飞流,银河的河也具有流水的含义,比起白练来更显得真切;再加上直下三千尺比一条更有气势。这样一比,徐凝的诗就显得平凡,不生动。但说徐凝的诗是恶诗,也有些过分。徐凝诗中千刃直的形象,

雷奔人入江的声势,白练飞的比喻,还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明它不是恶诗。

【参考答案】同意;要点:李诗更为雄奇瑰丽,想像更为奇特,富有创造力,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不同意。要点:徐诗分别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切人,气势显得壮阔。

3、抓具体诗句,从描写是否真切、形象是否鲜明、写得是否突出而不一般化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四、课堂小结:

注意掌握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依照比较点,在单篇诗歌赏析的基础上进行求同寻异,比较鉴赏。

五、布置作业

1、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回答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比较两首边塞诗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高诗写景,表现将士归来、胡马北去的和平宁谧;写笛声,表现盛唐豪情和些许怀乡之情。李诗写景,表现边塞环境的险恶和景象的荒寒;写笛声,表现怀乡的迷惘

和悲凉。点拨:分析思想感情,不能脱离内容孤立分析,内容凸显情感,景物孕含情感,在对内容的比较上引出思想情的不同才能水到渠成。

(2)比较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炼字角度:高诗一个满字,既写牧马时节梅花该落的合情合理,也洋溢埋骨岂需桑梓地盛唐豪情,更隐含全体将士怀乡的不伤之思。李诗的一个尽字,写了将士怀乡的无一例外和绵绵不尽的乡愁。

修辞角度:高诗妙用通感,将《梅花落》笛曲的听觉化为梅花飘落的视觉,边地无梅引发故乡梅联想。李诗恰切比喻,沙似雪、月如霜,写出边塞环境的险恶和荒寒。

情景角度:高诗寓情于景,和平宁谧和思乡之情蕴于雪净、牧马、月明、羌笛和梅花的意象中。李诗写景兼抒情,前三句写景、写声,后一句抒情。

技巧角度:高诗虚实结合、象征暗示,雪净写春来,象征这危化解的和平,月明暗示边塞安静,牧马暗示胡马北还和将士牧归。羌笛暗示边烽暂息的安闲;前两句实写表边塞和平生活,后两句虚写抒将士心志。李诗烘托铺垫,沙似雪、月如霜渲染环境艰险,衬托思乡悲凉。

点拨:对手法的分析可以多角度分析,但是注意无论哪一种分析都不能脱离诗句,手法的表现技巧在诗句之中,关键在于抒情。

除了比较不同之外,两首诗还可以比较内容、技巧上的相同之

【参考答案】(1)征人思乡的主题相同。(2)情景交融的抒情手法相同,(3)乐声传情的表现手法相同。(4)明月寄情的手法相同。

2、比较下面两诗意境与表达技巧的不同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到此悔读书,朝朝迈浮名。

【参考答案】意境:王诗景象博大,感情深沉,情景自然浑成;孟诗景象奇特幽深,情感直露,情景相生。表现手法:王诗以写景为主,情深而晦。写景时,孟诗写景抒情,以静态为主,立足点未变,类比抒情,以山比人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结句直抒胸臆,表达对凡俗生活厌恶,对隐居生活向往。

王诗移步换景,动态中描绘景物如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结句暗示,隐含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3. 诗歌与图画定向比较鉴赏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沈思忽自惊。

注: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旧业,举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比较问题: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一船夫睡舟尾,横—孤笛。试与原诗比较,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衬托出过客稀少,凸显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从画面可以揣摩,船夫边吹笛边等渡客,久久无人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这幅画传神地表现了诗句的内容。

解析:答出画面的内容并且要有分析。写出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以酌情给分。

教后记:本着关注学情、运用比较的探究方式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的设想,设计了《古典诗歌比较鉴赏》的一课时教案,自我感觉基本过程还不错,条理也很清晰。学生对比较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法的体验、反应比较积极,学有所得。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诗歌鉴赏之比较鉴赏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诗歌鉴赏之比较鉴赏01 考点解读 在核心素养的指引下,为考查学生对于古诗词理解能力和欣赏评价能力,越来越多地采用比较阅读的形式来命题。命题要求考生在比较中完成对诗歌的赏析。比较阅读,更能考查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鉴别和运用能力,靠机械重复的记忆,不能应对新的题型。 02 考查方式 诗歌比较鉴赏的命题方式通常有: 1、甲诗包含了怎样的哲理?它与乙诗中哪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甲诗和乙诗抒情方式和书法的情感有何不同? 3、结合具体诗句,比较甲、乙两诗在内容上的异同。 4、同是送别诗,两首诗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该手法的运用却有差别,试结合具体诗句比较其不同之处。 03 技巧点拨 【提分妙招】 如何在解题过程中保持清晰的思路,以减少失误,赢得高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了解诗歌对比阅读的选材。题目材料一般选用不同的人所写的相同或相似的题材,或是思想感情不同,或是表达技巧不同,或是语言风格不同。 其次,了解命题角度。从命题角度看,可以分为对诗歌语言的品味、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对诗歌形象的解读、对思想感情的把握等方面的比较。 第三,多角度比较。从题型设置上,既有单一比较,但更多的应是综合比较。可以分为“同中求异”和“辨别异同”两种类型,但又较多是“同中求异”这一类型。 【应对策略】 应对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读懂诗歌,理清大意。 两首诗放在一起对比阅读,难度是增加了,但是,只要读懂每一首诗,然后再比较答题应该不难。怎样才能把一首诗读懂读通呢?应该是先读标题,因为标题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其次读注解。最后读诗句,把从标题和注解中得到的信息用到诗句中去加以验证。读诗句时先把它当作古文来读,再把它当作古诗来读,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及诗歌营造的整体意境对诗歌作诗意的解读。 二、辨别异同,知同辨异。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应遵守的基本原则就是“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中相同、相似的东西,如题材相同;“辨异”就是分辨两诗中不同乃至相对、相反的东西。“知同”也好,“辨异”也好,重点都要落实到上面提到的一些主要对比点上去,都要从诗作中找到具体依据。鉴赏答题之际,可以从题干对另一诗的解说中得到启示,从“同”中比较,发掘出“异”处。 三、整合归类,规范答题。 古诗鉴赏题之所以失分较多,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考生答题不规范,没有分要点,或者没有用诗歌鉴赏的术语答题。因此,根据题目要求整合归类,用术语如虚实相生、用典等答题,可以提高得分率。 【方法指导】 1.内容、情感比较 理解内容、把握情感,前提是读懂诗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读诗的题目,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主要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了解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即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境遇、心情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注意诗中的意象诗歌要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注意诗的最后两句,古人写诗常常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比较鉴赏诗歌“情感的表达”还可以是比较抒情手法的异同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的异同。要鉴赏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白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两种抒情方式,然后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一般情况下,古典诗歌的思想感情包括“忧国伤时”“建功立业”“人生感慨”“思乡怀人”“离愁别绪”“咏史怀古”“边塞征战”“隐逸闲居”“讽喻时世”“闺怨哀愁”“生活杂感”“托物言志”等方面。

2020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重难点精品练13古代诗歌阅读比较鉴赏含解析

2020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重难点精品练 古代诗歌阅读比较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赠蜀府将① 唐·温庭筠 十年分散剑关秋,万事皆随锦水流。 志气已曾明汉节,功名犹自滞吴钩。 雕边认箭寒云重,马上听笳塞草愁。 今日逢君倍惆怅,灌婴韩信尽封侯。 【注】①公元829年(大和三年)南诏国(大理国)入侵成都,蜀将抗击南诏有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十年前秋天诗人与蜀府将在边关分别,回想起来不禁感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 B.诗中使用“汉节”的典故,表现了诗人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效忠国家的气节。 C.蜀府将在被射下来的雕身上辨认出自己的箭,这一细节表现蜀将的武艺精湛。 D.诗中极具边塞特色的意象,营造出压抑悲凉的氛围,也暗示蜀将被闲置冷落。 2.本诗第四句“功名犹自滞吴钩”,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都使用了“吴钩”这一意象,请结合诗意比较二者异同。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西村 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注】黄昏。 【注】耿:微明的样子。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土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2.“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记游诗《游山西村》。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观田家① 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②,饮犊西涧水。 饥劬③不自苦,膏泽④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注】①德宗兴元元年(784年),诗人任滁州刺史期间,看到春耕时节田家辛勤劳作的场景,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②晏:迟,晚。③劬(qú):过分劳苦。④青(gāo)泽:谓贵如油的春雨。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诗歌开篇两句点明时令,正值惊蛰节气,一声雷鸣,一场微雨,使得万物复苏,草木一新。 B.第三句至第八句写春忙景象,农人少有闲暇,耕种田野,整理场圃,回家很晚。笔法朴实,不加夸饰。 C.诗歌不仅写农人辛苦劳作,还写他们的心理活动,再饥再累不觉苦,只盼春雨润土地。可谓勤劳质朴。 D.农人如此辛苦,却家无余粮,还要承担无尽的徭役。他们不堪重负,对诗人道出心中怨叹,令诗人无限同情。 E.这首诗虽写田家,但全无田园清新之美景,而是一幅幅人间惨状,作者为百姓代言,控诉世道的不公。 2.比较韦应物《观田家》与白居易《观刈麦》,说一说两诗在内容及风格上的相同之处。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拟行路难(其六)

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答题技巧

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答题技巧 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答题技巧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对诗歌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诗歌能使人们自然而然地受到语言的触动。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诗歌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答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比较情感的表达 主要指比较抒情手法的异同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的异同。 要鉴赏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白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两种抒情方式,然后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一般情况下,古典诗歌的思想感情包括: “忧国伤时” “建功立业” “人生感慨” “思乡怀人” “离愁别绪” “咏史怀古” “边塞征战” “隐逸闲居” “讽喻时世” “闺怨哀愁” “生活杂感” “托物言志” 等方面。 【例1】2006年重庆卷 阅读下面的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新雷 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

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 只待新雷第一声。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答:前者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后者寄托了对新生事物的无私关爱。 二、比较字词的锤炼 鉴赏诗歌字词的锤炼,首先是鉴赏诗眼,然后是鉴赏用得极为精当的动词、形容词和词性活用现象以及一些虚词。 【例2】2006年福建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楚两悠悠, 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 雨中寥落月中愁。 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 答: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寂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用“对”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 三、比较形象的选用 古代诗歌的形象一般指的是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其中又以分析自然景物形象为重点。自然景物形象是诗人抒情的载体。诗人常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复习:比较鉴赏专题(附参考答案)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复习:比较鉴赏专题 (附参考答案) 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与单篇诗歌的鉴赏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两点外在的、形式上的区别。第一,阅读的对象在数量上有所区别;第二,对比鉴赏多了一道“作比较”的程序。命题者 往往选取两首在主题、风格、题材、体裁、作者等方面有某些相同或相异之处的诗歌进行比较。比较点往往是两首诗歌的相同之处或相异之处。从设题来看,不外乎以下几方面: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的比较或不同诗歌对同一对象描写优劣的比较;不同诗歌中同一“炼字”的比较和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不同诗歌对描写相同对象的表现手法的比较;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比较等等。因此,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整体把握,知同辨异”。要从诗作中找到具体依据,重点都要落实到上面提到的一些主要对比点上。 近三年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考查统计如下。2019年:(全 国卷Ⅰ)《题许道宁画》XXX:①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 技巧;②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全国卷Ⅱ)《投长沙裴侍郎》杜 荀鹤:①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鉴赏诗歌思想情

感、诗歌表达技巧及其作用。(全国卷Ⅲ)《插田歌(节选)》XXX:①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鉴赏诗歌语言 风格。2018年:(全国卷Ⅰ)《野歌》XXX:①鉴赏诗歌思想 内容、表达技巧;②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全国卷Ⅱ)《题醉中 所作草书卷后(节选)》XXX:①鉴赏诗歌思想内容;②鉴赏分 析诗歌意象。(全国卷Ⅲ)《精卫词》XXX:①鉴赏诗歌形象、 语言、表达技巧;②鉴赏诗歌思想内容。2017年:(全国卷Ⅰ)《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XXX:①鉴赏诗歌形象、表达技巧、思想内容;②鉴赏诗歌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全国卷Ⅱ)《送子由使契丹》XXX:①鉴赏诗歌表达技巧、思想内; ②鉴赏诗歌形象。(全国卷Ⅲ)《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 卷末,戏赠元九、XXX》XXX:①鉴赏诗歌表达技巧、思想 内容;②鉴赏诗歌思想感情。 近三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命题呈现出三个特点。第一,选材不拘一格。 从全国各地试卷的命题来看,涵盖了唐宋诗词、元曲、明清诗歌、先秦的《诗经》以及清代乃至近代的佳作,甚至包括了以往关注度不高的作家作品。当然,唐宋诗、宋词以及大家名篇仍然占据主体地位。这是广大考生复时必须了解的。

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精练(9)古代诗歌阅读·比较鉴赏含解析

古代诗歌阅读·比较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赠蜀府将 唐?温庭筠 十年分散剑关秋,万事皆随锦水流。 志气已曾明汉节,功名犹自滞吴钩。 雕边认箭寒云重,马上听笳塞草愁。 今日逢君倍惆怅,灌婴韩信尽封侯。 【注】公元829年(大和三年)南诏入侵成都,蜀将抗击南诏有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十年前秋天诗人与蜀府将在边关分别,回想起来不禁感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 B.蜀府将在被射下来的雕身上辨认出自己的箭,这一细节表现蜀将的武艺精湛。 C.诗中极具边塞特色的意象,营造出压抑悲凉的氛围,也暗示蜀将被闲置冷落。 D.尾联与首联相呼应,并运用典故、对比手法,直接表达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 2.本诗第四句“功名犹自滞吴钩”,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都使用了“吴钩”这一意象,请结合诗意比较二者异同.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贫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①。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①时世俭梳妆:当时妇女的一种妆扮。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中女子虽出身贫寒,却也想着托个媒人找个好归宿,但又知道在这样的社会现实面前只会自取其辱。 B.颔联写了人们只知道追逐时髦的梳妆打扮,没有人喜爱高尚的风格和情调。 C.颈联,描写贫女的才能,并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双眉与画卷比美,让人对贫女印象深刻。 D.诗歌句句写贫女,也似句句在写作者自己,贫女形象与贫士形象融为一体,这是诗歌的高明

古典诗词对比阅读

古典诗词对比阅读 比较阅读的设题点: ①诗作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出来的情感;②诗句的意思和作用;③诗作塑造的主要形象、创设的具体意境等;④遣词的生动、形象、精巧;⑤诗句的修辞手法、艺术手法的功能、作用;⑥诗作的语言风格、结构的总体安排、诗句在文中的作用等。还有一些典故的运用、反向衬托的作用等。 对比阅读是诗词鉴赏中比较特殊的一种阅读方法,它主要是将两首以上的诗词加以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主要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等方面设题,有时也会涉及大意境和文学常识。具体阅读方法和解题思路可以参考诗词鉴赏对策(二)(三)(四)(五)中的阐述。下面再作些简单提示。古典诗词比较鉴赏题的考点测试形式大体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比较意象的内涵与人物形象的特点: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包括意象和人物形象。诗人总是借助特定的意象来抒发情感、表达意趣。 解答意象与人物形象比较赏析题,要把握刻画人物的常用方法,

特别是细节刻画以及烘托、对比、衬托、比兴等方法和抒情方式等。就意象而言,既要把握常见诗词意象的内涵,如月亮多写思乡怀人,秋风多写离愁,青松多写节操刚正,蝉多喻高洁之士等,又要善于分析意象在特定语境中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有时还要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等创作背景材料,并能扣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加以分析,才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感情倾向。 并分析诗人通过塑简析两首诗中采莲女形象的异同点;阅读下面两首诗,例一、. 造的采莲女形象,各表达出什么样的感情。 采莲曲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注:①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②飐风:在水中摇摆。③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参考答案】①同:两首诗中的采莲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异:王诗中的少女美丽、欢乐、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的少女羞涩、纯真、情感真挚。②同:两首诗都传达出作者的欢悦、惊喜之情。异:王诗更突出地赞美少女的美丽,白诗更突出的是表现少女情感上的羞涩中包含着的喜悦。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比较鉴赏

诗歌鉴赏之比较鉴赏 学习目标: 1、掌握高考古诗词比较鉴赏的命题及解题规律。 2、学习用比较(求同辨异)的方法,鉴赏高考古诗词作品。 学习内容: 一、概述 古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和单纯一首诗鉴赏的命题角度基本相同,都从诗歌的意象、意境、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情感方面设置题目,不同的是比较鉴赏题需要考生针对两首诗歌进行比较鉴赏解答。初做这类型题,考生也许会觉得有些棘手。其实,只要细心观察、总结试题,就会发现古典诗词的比较鉴赏是有法可循的。诗歌比较鉴赏在设题上基本是遵循“求同辨异”的原则,即所选诗歌在题材相同或相近的基点上比较辨别其他方面的异同。考生在做题时应该有一个鉴赏的方针——用“相同”去鉴赏“不同”,也就是所说的存“同”赏“异”。 要解答好这类题目,必须具备相应的基本知识,在读懂诗歌主旨的基础上,仔细地分析其异同,准确地“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这种分析涉及到意象、意境、字词、句子、手法、修辞等方面。有时还要从作家作品、时代背景着眼,做到“知人论世”。比较鉴赏古诗词的命题角度总体上大致有如下几种: 1.比较意象、意境 2.比较情感 3.比较炼字 4.比较技巧 二、高考是怎么设题的? [高考课标Ⅲ卷]15.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现实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 [高考课标Ⅲ卷]15.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分) [高考课标Ⅱ卷]15.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高考课标Ⅲ卷]8.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9.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6分) [高考课标Ⅰ卷]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高考课标Ⅱ卷]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高考专题复习:古诗词比较阅读

古诗鉴赏:古诗词比较阅读 【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古诗词比较鉴赏设题角度。 2.掌握鉴赏方法和解题思路。 一、考情分析 古诗词比较阅读,就是将内容、情感、表达技巧、语言表达等方面相近或相反的两首(甚至三首)古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赏,比较其相同点、不同点。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维,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古诗词比较阅读在高考中也是常见题型。 近六年全国卷古诗鉴赏比较阅读情况分析: (《插田歌》(节选)主观题: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精卫词》选择题: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内宴奉诏作》主观题: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主观题: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 (《含山店梦觉作》《宿渔家》简答题: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二、设题角度 1、比较情感 2、比较表达技巧 3、比较内容(形象) 4、比较语言 【比较鉴赏基本原则】 整体把握,求同辨异 1、整体把握,理解古诗大意。四看:看题目、作者、小注、诗句。思考:什么题材?写了什么?怎么写的? 2、求同辨异,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形象、语言、感情、手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异同。 (一)比较思想情感 【练习1】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详。 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答案】 ①韦诗的“灯前”表达的是羁旅思乡之愁。在旅途漂泊中做梦回到故乡,醒来后惆怅满怀。“山月斜”,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的孤独怅惘和深切的思乡之情。 ②郭诗的“灯前笑说”描写了渔人待客的热情,主客之间无拘无术、愉快交谈的生活情景,从而引出了下文渔人笑说的内容,捕鱼归来,有明月相伴,辛苦中也有一份惬意。用平易朴素的语言表达出艰辛人生中的诗意美。 小结:诗歌情感比较 方法: 求同:抓住共同意象、事件分析共通的情感 辨异 写景诗【抓景析情】意象、意境、情语 叙事诗【抓事析情】事件、细节、情语 内容→情感 (二)比较表达技巧 【练习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 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问: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尽力于王事 常见的写景的角度:正面侧面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远近结合、俯仰结合、视听结合等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实写,而《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所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想象之景,是虚写。这可从标题中看出,标题显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高考诗歌鉴赏“比较鉴赏”题型答题策略

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 型”答题策略 提问方式和答题思路【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鉴赏评价【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曲),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包括注释)。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意象、意境,语言,艺术手法,思想感情等)来寻求诗(词、曲)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总体分析,又要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解题指导与典型例题 第一种类型意象、意境比较鉴赏

【解题指导】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思的组合。象即诗中的形象,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景象、物象、事件和抒情主人公形象,意就是作者的情思。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画面,又称为情景、境界、氛围。一般来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离开意象,无以谈意境。故

在古典诗词中,意象是起点,意境是终点。比较鉴赏时要注意:披“象”入“意”,由“象”至“境”。 【典例1】(200年8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木芙蓉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问题】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 【参考答案】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 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是孤苦、心酸,处境凄凉却坦然面对的形象。前者是豪迈与大度的闲适之士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坚韧的乐观者形象。 【解析】吕本中的《木芙蓉》诗中,明确点出歌颂对象是小池南岸的木芙蓉。借“南”

高考语文学习提升课堂:古诗词阅读解题技巧之对比鉴赏

高考语文学习提升课堂:古诗词阅读解题技巧之对比鉴赏 解题技巧 古诗词比较鉴赏题设题角度和单纯一首诗鉴赏的设题角度基本相同。基本遵循“整体把握,寻同求异,辨同析异”的原则,即所选诗歌在题材相同或相近的基点上比较辨别其他方面的异同。对比阅读与单篇诗歌的阅读只有两点外在的、形式上的区别:一是阅读的对象在数量上的区别;二是对比阅读多了一道“作比较”。 做题时应该把握住比较鉴赏的方法:寻找“求同”和“求异”两类关键词,用“相同”去鉴赏“不同”,也就是所说的存“同”赏“异”。可从以下步骤入手鉴赏: 1.读诗,把握大意。通读要比较鉴赏的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注释。 2.审题,找准异同。结合题干要求的比较角度来分析其相同点或不同点。 3.作答,点面结合。对于对比鉴赏题,要特别注意是问“异”还是“同”,并且能规范作答,既有总体结论,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清楚,条理分明。 题型分析 题型一:意象、意境比较鉴赏 本题型往往是不同诗歌的相同意象或同一描写对象的比较。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思的组合,“象”即诗中的形象,“意”就是作者的情思。比较鉴赏意象既可以比较相同意象表现的不同情感,也可以比较不同意象呈现的相近场景。 意境是诗(词)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词中描写的情景有机融合的一种境界。意境的核心内容是情和景的关系。一方面,相似的环境可以表现有差别的情感;另一方面,相同的情感又可用不同的环境来表现。 一般来说,意象与诗(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比较鉴赏时要注意:以“意象”为切入点,筛选意象(把握常见诗词意象的内涵);抓修饰性词语,准确把握诗(词)人的情感倾向(注意诗歌的不同类别)。 解答要领: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之比较类

诗歌鉴赏之比较类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卖花声·题岳阳楼① 张舜民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注释】①元丰六年(1083),诗人获罪贬往郴州,途经岳阳楼,登楼而作本词。 1、“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是杜甫登临而作的《登岳阳楼》。结合具体诗句,比较两首诗词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6分) 1、(1)同:都表现了诗人流落江湖的失意、仕途失意报国(忠君)无门的苦闷。(2分) (2)异:①张词写出了思君恋,对君王的期待,内心的迷茫,又有对自身遭贬的怨愤。(2分)②杜诗有初登岳阳楼的喜悦,年老多病、漂泊异地孤独感伤,有对国家动荡时局的关切与不安。(2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题老学庵壁 陆游 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只数椽。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 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 【注】此诗为陆游晚年垫居故乡山阴时所作,此时金兵已占领北方领土,宋朝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老学庵,陆游书斋名。 2.有人说“太平民乐无愁叹”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有相仿之意,请谈一谈你的看法。(6分) 2.①《永遇乐》中,这两句是说如今的中原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②本诗“太平民乐无愁叹”是说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③这两首诗都表达了收复失士,刻不容缓的意思,如果继续拖延,民心日去,中原就收不回了。(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6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对比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对比阅读专项练习题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蝶恋花(别范南伯) 杨炎正 离恨做成春夜雨。添得春江,划地①东流去。弱柳系船都不住。为君愁绝听鸣橹。 君到南徐②芳草渡。想得寻春,依旧当年路。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注】①划地:依旧、还是,此处作“一派”讲。②南徐:地名,今江苏镇江市。 14.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前三句先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离愁别恨化为无尽的春雨,然后写涨满的春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 B.“弱柳”句中“柳”和“留”谐音,字而写柳树系不住船,实则写词人殷勤挽留朋友但是朋友还是要登船离去。 C.“为君”句写词人想象着朋友离去,一路陪伴他的只有划船摇橹的声音,心中不禁滋生出无限的愁绪。 D.下片前三句写朋友到了南徐渡口后还会走上曾经一起踏青走过的那条路,但已经是路依旧人不同了。 15.结尾两句和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句在写景、抒情方面有哪些异同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14. C 15. 相同点: ①抒情方式和表达效果相同。都是融情于景,以景作结;效果都是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②抒发的感情相同。都抒发了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无限深情。 不同点:①所写之景的虚实不同。杨词所写是虚景,是想象之景。想象着分别之后,友人回望之时远山重重,遮隔无穷。李诗所写是实景,是眼前之景。孤帆渐远渐小渐无,只见长江滚滚东流。②写景抒情的角度不同。杨词从对方(朋友)角度人手,把离别之恨和思念之情写得丰厚而绵长。李诗从自己的角度来写,借助典型意象表达自己在江边站立时间之久,从而表达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情谊。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其中包括:1、诗词语言的理解和把握;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3、情感的把握.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熟知每个要点及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C项,“想象着朋友离去”错。本句写的是:船走了,令人难以忍受,是摇橹传来的欸乃之声。本句是实写朋友走后的场景,而非虚写。故选C。 15.本题考查了比较鉴赏诗歌思想感情和写景抒情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境遇,分析作者的心情;其次根据诗歌的类型,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感情;还要结合全诗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古诗词比较鉴赏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古诗词比较鉴赏 诗歌鉴赏是高考必考题,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习惯于单首诗歌的欣赏,往往忽视了多首诗歌的比较鉴赏,这是因为比较鉴赏并非每年必考。其实,诗歌鉴赏是多维度的,比较鉴赏更是诗歌鉴赏的较高境界。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发现,掌握了比较鉴赏诗歌的能力,再来进行单首诗歌的鉴赏,事半而功倍;反之,则事倍而功半。下面我们即以实例从三个方面加以解说。 一、比较鉴赏题的三大特点 1.衔接教材,深化运用。诗歌比较鉴赏多为课内诗歌和课外诗歌之间的比较。如拿一首我们较熟悉的课内诗歌《雨霖铃》和一首我们较陌生的诗歌《送王昌龄》进行比较:“(2)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使得考生更容易在对照中进行合理的分析,得出全方位的立体的鉴赏结论。这种选材的最大特点就是很好地衔接了教材和高考,沟通了课堂与课外,实现了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让教和学变得更加有序化,更加梯度化,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生对语文课堂不够重视的现象。 2. 课外比较,迁移运用。诗歌比较鉴赏的另外一种形式就是两首课外诗歌的比较鉴赏。如选用了刘克庄的两首同题诗《北来人》:“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无需看诗歌内容,只需看试题的比较,就可以看出试题在选材上的特点:即它们是按照诗歌的题材来选材的,或同是写景诗,或同是咏物诗,或同是送别诗,或同是怀古诗,或同是山水田园诗(一般情况下是这样选材的,个别

情况例外)。而这些诗歌的类别在我们的教材中比比皆是,虽然考试的素材取材于课外,但我们是可以通过努力得法于课堂之内的。 3. 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纵观高考的比较鉴赏试题,我们可以看到有三个大的比较角度:比较其同,比较其异和比较异同。 二、比较鉴赏题的基本方法 对于诗歌鉴赏比较题,除了要运用单首诗歌的鉴赏方法如分析意象、概括形象、炼字技巧、表现手法、修辞技巧、主旨寓意等之外,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强化。 (1)要通读试题所提供的两首或三首诗词,整体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和注释说明。 (2)仔细审题,要厘清题干中的比较角度:写作对象、诗词内容、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技巧、意象运用、最有表现力的字词等。 (3)既然是比较鉴赏,命题人所给的诗歌素材中,一定会有某一方面的相同点,也一定会有某一方面的不同點,所以,答题时要先找相同点,再找相异点。 (4)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5)答题时一定要用鉴赏术语,不能说外行话,同时,答案不能“贴标签”,既有鉴赏术语,也有根据诗词句子所做的具体分析,所谓“有理有据”就是这个意思。 三、例析比较鉴赏题的四大题型

高考古诗词“比较阅读鉴赏”新题型分类指导

高考古诗词“比较阅读鉴赏”新题型分 类指导

近几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出现了一种新题型——比较阅读。这种比较鉴赏题型,信息容量大,综合检测性强,能更准确地考查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2005年有4套高考试卷(上海卷、浙江卷、湖南卷、辽宁卷),2006年有3套高考卷(重庆卷、湖南卷、湖北卷),2007年有5套高考卷(重庆卷、湖北卷、江西卷、浙江卷、辽宁卷)采用了这种新题型。本类题型一般是两首诗词的比较阅读鉴赏,而2007年高考浙江卷则是3篇作品的比较阅读。 1.内容、情感比较 【方法指津】理解内容、把握情感,前提是读懂诗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①读诗的题目,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主要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②了解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即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境遇、心情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③注意诗中的意象,诗歌要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④注意诗的最后两句,古人写诗常常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典型例题】(2007年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节选)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周弼

虚堂人入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1分)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1分)王诗描写的是动景,(1分)周诗描写的是静景。(1分)(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 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1分)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1分) 2.意象、意境比较 【方法指津】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象即诗中的形象,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景和物,意就是作者的情思。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一般来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与全篇对应。离开意象,无以谈意境。故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点是意境。比较时要做到:披“象”入“意”,由“象”至“境”。 【典型例题】(2006年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备战2022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专题二练案五古代诗歌的综合选择题与对比鉴赏题含解析

备战202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二练案五古代诗歌的综合选择题与对比鉴赏题(含解析)新人教版新人 教版

练案五古代诗歌的综合选择题与比照鉴赏题 1.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第(1)~(2)题。(9分) 题君山 方干 曾于方外见麻姑,闻说君山自古无。 元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 题君山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1)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3分) A.方诗首句写诗人游仙境,遇仙女麻姑。“方外〞,指神仙居住之处。“麻姑〞,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仙。 B.方诗以“闻说〞引出其答案。君山原是昆仑山顶上的灵石,被海风吹落至洞庭湖而形成的。 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凝视君山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的感觉是湖水的颜色比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D.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湖山的色彩,然后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眼前。 (2)试分析两首诗的表达技巧有何异同。(6分) 2.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第(1)~(2)题。(9分)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①(其三) 姜夔 黄帽②传呼睡不成,投篙细细激流冰。 清楚旧泊江南岸,舟尾春风飐客灯。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五) 姜夔 三生定是陆天随③,只向吴松作客归。 已拼新年舟上过,倩④人和雪洗征衣。 注①光宗绍熙二年冬,诗人访范成大,除夕乘舟归苕溪,途中写了一组诗,共十首。②黄帽:即俗

称艄公,汉代称为“黄头郎〞。③陆天随:唐代陆龟蒙号天随子,隐居不仕,常携带书、茶具、钓具,乘舟浪迹江湖。④倩:请。 (1)以下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3分) A.其三前两句从听觉入手,舟人连夜行舟,传呼不已,船篙击打流冰,发出响声。 B.“舟尾春风飐客灯〞与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江春入旧年〞都写了水上的春意。 C.其五“倩人和雪洗征衣〞是请人用雪洗去曾经征战疆场的衣上的风尘,画面生动。 D.两首诗歌的前两句都点题:其三写“黄帽〞暗点“归〞,其五第二句“归〞字点题。 (2)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3.阅读下面这首古体诗,完成第(1)~(2)题。(9分)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谢灵运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 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 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 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 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 寄言摄生客[注],试用此道推。 注摄生客:探求养生之道的人。 (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3分) A.起首两句中“变〞“含〞两字,化虚为实,写出了气候景象、山光水色的奇特,看似平常,却蕴含博大丰富。 B.“出谷〞两句承上启下,点明游览了一整天,与首句“昏旦〞照应;同时又暗中为下文写黄昏湖景过渡。 C.“林壑〞以下四句,描绘出一幅天光湖色辉映的湖上晚归图,进一步渲染出清晖娱人、游子憺然忘归的意兴。 D.全诗寓情于景,景中含情。诗人“愉悦〞之情,洋溢在“清晖〞“林壑〞“蒲稗〞这些脉脉含情的景物所组成的意象之中。 (2)诗歌的最后四句写诗人出游之后的感悟。这种感悟与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所抒发的感悟

2021高三语文学案:第二部分 专题七 第七讲古代诗歌比较鉴赏

第七讲古代诗歌比较鉴赏 近年来,诗歌鉴赏题在高考试卷中出现了一种回归题型--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这类题目信息容量大、综合检测性强,能够更准确地考查考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为此,我们特别设置了本学案,列举部分示例,以期对考生解答此类题目有所帮助。 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和单纯鉴赏一首古诗的命题角度基本相同,都是从诗歌的意象、意境、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情感等方面设置题目.不同的是,比较鉴赏题需要考生针对两首或者三首诗歌进行比较鉴赏解答。诗歌比较鉴赏在设题上基本是遵循“求同辨异"的原则,即在所选诗歌题材相同或相近的基点上比较辨别其他方面的异同.考生在做题时应该有一个鉴赏的方针-—用“相同”去鉴赏“不同”,也就是所说的存“同”赏“异”。 题型一形象比较 典型例题阅读下面诗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蝴蝶儿 [五代]张泌 蝴蝶儿,晚春时。阿娇①初著淡黄衣,倚窗学画伊②。 还似花间见,双双对对飞。无端和泪拭胭脂,惹教双翅垂.

印证双对对飞”的特点;同时作者又赋予它人的情 感,看到因怀春而伤心的少女,以致双翼下 垂。谢诗中的蝴蝶更加具体生动。它在桃李 花前飞舞,忽东忽西,自由自在,活泼灵动, 赏遍满园春色,欢快愉悦。 1.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题目。 山中 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山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王维诗的第一句,描写了天寒水浅,清澄莹澈的山溪变成蜿蜒穿行的涓涓细流,露出粼粼白石,小溪显得特别清浅可爱. B.王维诗的三、四句,写山色苍翠、空明的特点,人行在山中,仿佛置身于一片翠绿的山雾中,似乎感觉到细雨湿衣的凉意。 C.王勃诗的第一句,既写景又抒情,情因景起,景又生情,“悲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专练(12)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含答案)

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 题组一对点练 1.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吕本中的《木芙蓉》诗中,明确点出歌颂对象是小池南岸的木芙蓉。诗中第二句指出木芙蓉开放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其鲜艳的色泽显示出它不畏强暴的精神。诗中后两句,诗人用“无言”和“一生开落任东风”来比喻桃李怯懦软弱,听任春风摆布而自己无言,来衬托木芙蓉霜后“着意红”的英勇气概。将两种花比喻成对立的两种不同品格的代表,寓意深刻。《窗前木芙蓉》是诗人早期作品,写秋天盛开的木芙蓉花不怕寒霜,傲然怒放,没有一般的花那样纤弱,动不动就是“愁红怨绿”的可怜样子。作者借木芙蓉表现了自己少年时的意气风发、昂扬不凡的气度。

答案吕诗着重描写木芙蓉的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范诗写了木芙蓉的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此诗第四联“但有故人供禄米”,有的版本作“多病所需惟药物”,你觉得哪一句更好?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但有故人供禄米”更好。此句表面上虽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正包藏着不少悲苦之情。说“但有”,就不能保证必有;说“更何求”,正说明已有所求。诗人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眼前优游闲适的生活,正是建立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之上的。可见,此句包含着对封建统治阶级摧残人才的强烈控诉。(示例二)“多病所需惟药物”更好。此句表面上说自己多病,唯一需要的就是药物,似乎再别无所求。但稍加揣摩,便能发现其中包含着诗人多少无奈。现在多病,确实急需药物治病,但药也无从得到。这点要求都达不到,还能说其他要求么?正是有对现实的绝望,才有后文“微躯此外更何求”的愤慨。 3.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漳河曲。城郭为虚【注】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邺傍高冢多贵臣,娥眉睩共灰尘。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煞人。

2023届高考古诗词阅读:比较阅读类试题+易错点的分析及训练

高考古诗词阅读:比较阅读类试题易错点的分析及训练易错试题 (2022年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题。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15.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①送别杜少府时,诗人说“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直抒胸臆,诗人和杜少府命运相仿,都远离家乡;但后一句开始转折,虽然各自天涯,距离甚远,但如同邻居一样相近,友谊长存。诗人借此来排遣与杜少府离别的愁绪。②送别唐少府时,诗人说“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意思是相知相交的时间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拥有相同的理想抱负;尾联“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化用典故,将对唐少府的不舍化为劝勉,劝勉唐少府不要犹豫走哪条道路,要以太阳边的长安为目标,为了心中的理想抱负而奋斗。诗人借此排遣离愁。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比较阅读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比较两诗排遣离愁的不同方法并结合内容简要分析。考查角度,即比较点,为抒情技巧,可以从抒情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方面分析。答题步骤为点明技巧—分析运用—说明效果。

解答此题,需要具备关于古代诗歌抒情技巧的必备知识。另外,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夸张等)、表现手法(如对比、衬托等)等也常用来抒情。 首先,解读《白下驿饯唐少府》。根据题目要求,分析诗歌后两联的抒情方法。诗歌颈联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描写了夕阳西下暮色暗淡和隐约迷蒙的远阔之景,流露出诗人别离时的伤感和对前途的迷茫怅惘。尾联借典抒情,反用长安日远的典故,长安虽远但如日可见,表达对友人的劝勉,呈现出豪迈之气。颈联摹写眼前实景,尾联想象别后情景,虚实结合,使得情感的抒发更浓烈。 其次,回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首联直切题旨,分别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和赴任的地点——长安和蜀州。颔联写离别时的情境,交代了两人相似的境遇。颈联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深厚友谊。尾联以劝慰和自勉的口吻,表达了在离别之时的豪壮情怀。诗歌后两联直抒胸臆,使得豪迈激昂情感如潮涌动。 易错点归纳 这道题的易错点主要在于“比较阅读类试题答题方向不明确”,解答这类试题应遵守的基本原则是“求同辨异”。对应到诗歌鉴赏题中,“求同”就是发现两首诗歌中相同或相似的东西,如题材相同等;“辨异”就是分辨两首诗歌中不同甚至相对或相反的东西,如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态度等。无论是“求同”还是“辨异”,都要从诗歌中找到具体依据。在答题时,可以从题干的解说中得到启示,从“同”中比较,发掘“异”处。 易错题来源:2022年全国乙卷。 测试人数:40人。 错误数据:在笔者所教授的班级,成绩在及格线以上的学生中,有6人答错;成绩在及格线以下的学生中,有14人答错。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