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试析中美文化差异——以电影《喜福会》为例

合集下载

跨文化交际之价值观纬度的冲突与和解--以电影《喜福会》为例

跨文化交际之价值观纬度的冲突与和解--以电影《喜福会》为例

跨文化交际之价值观纬度的冲突与和解——以电影《喜福会》为例沈咏春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摘要:王颖导演的电影《喜福会》讲述了母女两代人因成长文化背景的差异,表现出的两代人之间及其自身存在的矛盾,集中表现了多种跨文化交际冲突。

本文拟通过霍夫斯泰德(Hofstede)有关文化的五个维度理论,解读其中的跨文化交际冲突,发现中美两国在家庭观念、个人观念等价值观之间的显著差异,提出建立在移情基础上的互相理解与及时沟通是促进跨文化交际较为有效的沟通方式。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权利距离电影《喜福会》讲述了从中国移民至美国的家庭中,四位在中国长大由于多种原因移民至美国的母亲、与出生和成长在美国的四个女儿,由于成长于不同文化背景下,价值观的差异导致交际中的各种矛盾冲突。

在影片中,尽管生活在美国,自小的耳濡目染让母亲们仍保留着传统中国的价值观,用心中旧有的观念去观察和理解周围的世界。

她们事事以家庭为重,认为与亲戚朋友团团圆圆才是最好的,因此才有了定期一聚的“喜福会”;顺从、保守、善于忍耐是她们从小被教育女子必须具备的“美德”,她们有意无意都想将这种价值观传递给自己的女儿,这些都令成长在美国的女儿们很难接受。

文化背景的差异使母女两代人在对话中有不同的理解反馈,这种跨文化交际的冲突可以用霍夫斯泰德(Hofstede)的文化维度理论来分析。

1980年,荷兰学者霍夫斯泰德(Hofs tede)在进行大量调查后将文化差异划分为四个维度;而后又对该理论进行进一步完善,最终确定了文化差异的五个维度,分别是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权力距离、回避非确定性、刚性气质和柔性气质、长期导向和短期导向。

电影《喜福会》中母女关系之间的文化冲突恰恰体现了前两个维度之间的差异。

一、“我”与“我们”霍夫斯泰德(Hofstede)所提出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维度描述了个人及其所在集体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个人主义文化中“我”的意识盛行:从各个角度来说,个人都相对较独立于家庭及其他社会组织;而在集体主义文化中,更强调“我们”的意识:个人相对于家族的脸面和集体利益,只能处于次要地位。

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差异

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差异
文化与探 索
西部皮革
2 0 1 6年 异
张 甜 甜
( 辽 宁大学 ,辽 宁 沈 阳 1 1 0 0 0 0 )
摘 要 : 中国人 崇尚儒 学 ,中 国文化 以和为 贵 ,提 倡 团结 ,融洽 的价值 观念 ,将 圆满 团 圆看得 很 重要 。在 这种 文化价 值观 下 ,
2 婚 姻 观
会》 中 ,由于 R o s e的丈 夫 不 能 接受 她 不 为 自己 的 权 利去 争 取 ,所 谓 的由于感 动丈 夫对 她 的爱都让 T i d e 十分 不理 解 ,而在 两 人准 备 离 婚 时 ,丈 夫在 分割 房 产 时发 现 了 她 的 刚强 与 自尊 ,两 人重 归 与好 。 这表 明 了美 国男人喜 欢独 立有 思想 的女性 。同样 在 电影 《 大红 灯 笼 高高 挂》 中 ,大 户人 家老 爷 的三 房 姨 太太 都 在 争宠 ,就 连 不 到 2 0 岁 的 丫鬟 都幻 想着有 天 可 以当姨 太太 ,中国 女人 们 视男 人 为 天 ,她 们需 要一 个依 靠 ,一生 的追求 就是 想 生下 儿 子 。尽 管 这 部 影 片反 应 的 年代 比较久 远 ,但 是说 明 了中 国女 人 内心对 男 人 的依 附。 当今 中 国社会 ,女性 越来 越 独 立 ,甚 至 有 报 道 说 中 国 男 人 配 不 上 中 国女 人 。随 时中 国成为 世 界 第二 大 经 济 体 , 中国 女性 收入 逐 渐 多 元 化 , 而 且 白领丽人 们对 另一 半 的要求 也越 来 越 高 ,甚 至 还有 很 多 女性 选
美 国人接 受 的是 资产 阶级 的文化 ,平 等 、独 立 的 观念 深 深影 响 着 美 国人 民。美 国人强 调个 人 主义 ,孩子 与 父母 更 像 是一 种 契 约关

电影《喜福会》所表现的中西文化差异

电影《喜福会》所表现的中西文化差异
薇莉不明白,在传统的中国家庭,子女是没有话语权的,只有服从。成年后的薇莉甚至为了取悦母亲而和一个中国人结婚,这场婚姻给她留下一个女儿以后以失败告终。当薇莉带新男友李奇回家出席母亲的生日宴会时,由于李奇不懂中国传统的餐桌礼仪,接二连三的犯错误,先是在向长辈敬酒的的时候擅自再倒了一杯,而后又擅自把主菜舀到自己的盘子里并且表现了自己使用筷子的能力,最后在多林端出自己的拿手好菜却谦逊的说味道很淡时直接把酱油淋了上去。李奇不明白,在中国主人习惯谦虚自己,哪怕是自己最拿手的东西,在拿出来时总会说这并不是这样。
(四)母亲安美与女儿罗丝的故事
同样,在爱情和婚姻中失去自我的罗丝被母亲的故事深深震撼。她嫁入豪门,努力做一个好妻子好母亲,为了丈夫和孩子,放弃了学业,更为重要的,放弃了自我,婚姻却濒临破裂。她常和母亲对抗,宁愿去找心理医生也不愿和母亲交流。母亲所回忆的往事唤醒了她的自我意识,那股流淌在她身体之中的中国人自强不息的血液让她彻底清醒,自己并不是社会家庭之外的“他者”,她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是一个独立、自尊、自强的女性,她在最后关头喊出了自己的想法,让她的丈夫重新认识了她的价值,挽救了他们的婚姻。罗丝的觉醒最终获得了丈夫的爱情和尊敬,她也理解自己的母亲始终关注她的一颗心。弱者的地位,如果是预先在心里就为自己设定了,那就势必无法摆脱,而女性的抗争首先从认识自己的价值开始,意识到自己不是弱者,是平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才能有抗争的本钱。
关键词:教育方式;爱情婚姻观;价值观;文化差异
Abstract: With The Joy Club as an entry point, the paper contrasts and compar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in many aspects of culture, mainly discussing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ways of education, views towards love and marriage, senses of values, ways of language expression and address terms. The article describe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figure characters, living ways, and individual fates in the movie The Joy Luck Club, and also profoundly expresses people’s inspiration and thinking upon the differences and combination. The fates of several female figures in the movie are the realistic manifestation of the differences and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电影《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差异——一个跨文化传播的个案叙述

电影《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差异——一个跨文化传播的个案叙述

电影《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差异——一个跨文化传播的个案叙述电影《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差异——一个跨文化传播的个案叙述电影一直是不同文化之间传播和交流的有效媒介之一。

通过电影,我们可以近距离地观察和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也能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电影《喜福会》是一部涉及中美文化差异的作品,电影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展示了中美两国不同的价值观、行为习惯和择偶观念。

本文将以这部电影为例,探讨中美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影响。

《喜福会》讲述了华人杨丽莎在美国的孤单生活,为了寻找爱人,她决定回到中国参加相亲节目。

随着剧情的发展,观众会发现电影中凸显的中美文化差异。

首先,观念和价值观的差异是显著的。

在中国,传统家庭观念非常重要,强调尊重长辈和传统的家庭价值观。

而在美国,个人主义更为突出,更注重个人的独立和自由。

电影中,美国人像杨丽莎的朋友戈特利布非常注重自己的幸福,追求自我实现的价值观,并认为爱情是小事,自己的幸福更为重要。

这与中国的文化观念形成鲜明的对比。

其次,电影中展现了中美人际交往的差异。

在中国,人们经常通过相亲或家人的介绍来寻找爱人。

中美婚姻观念的差异导致杨丽莎在相亲中遇到了许多困扰。

无法适应美国式的交友方式,她走出了自己的舒适区,并通过互联网交友网站尝试结识美国男友。

电影展示了中美两国在寻找爱人方面的差异,着重呈现了两国文化中择偶观念的差异。

第三,电影中展示了中美人际交往中的不同礼仪习惯。

中国文化强调对长辈的尊重和敬意,而美国文化更加注重平等和自由的交往。

在电影中,杨丽莎在与戈特利布的对话中,他们面对面坐着,近距离交流,这是美国人常见的交谈方式,象征着平等。

而在中国,人们更倾向于与长辈保持一定的距离和谦恭礼貌。

这种不同的交往方式给观众呈现了中美文化差异。

此外,电影《喜福会》还展示了对婚姻和家庭的不同态度和理解。

在中国,婚姻被视为两个家庭的联姻,而在美国,婚姻更多地侧重于个人的选择和个人的幸福感。

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试析中美文化差异——以电影《喜福会》为例

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试析中美文化差异——以电影《喜福会》为例

是 4 位 母 亲 素 W。。)、 林 多 (Lind。Jong) 、 莺莺(Ying-Ying) 、 安 美 (An-Mei Hsu)为她们打麻 将的聚会所取的名字。4 位母亲都是历经曲折从
中国来到美国,各 有 1 个 女 儿 ,她们分别是君(June Woo) 、 微 莉 (Waverly) 、 李 娜 (Lena)和罗丝苏( Rose HSU) 。 故事就围绕这4 个华裔家庭两代人不同的
作者简介:李曰(1982— ),男 ,陕西榆林人,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文学 硕 士 ,主要从事英美
文化、英美文学研究。一、ຫໍສະໝຸດ 喜福会》和霍夫斯泰德 的文化维度理论
( _ ) 《喜福会》 《喜福会》(77ie Joy iucA
)是由美国华裔
作家谭恩美(Amy Tan)于 1989年创作的一部长篇
中美文化价值观冲突展开。4 位母亲在中国都有
不堪回首的苦难的过去,身上深深地刻上了中国文 化 的 烙 印 ,她 们 都 希 望 女 儿 “能 适 应 美 国 的 环 境 却 保留中国的气质”[1]248,能够在美国取得成功,但女 儿 们 “除 了 她 的 头 发 和 皮 肤 是 中 国 式 的 外 ,她的内 部 ,全是美国制造的”[1]247,“美国社会教会她们美 国的生活准则,她们习惯成自然地按照美国准则生 活 ,这 些 美 国 准 则 ,恰 恰 又 是 她 们 的 中 国 母 亲 嗤 之 以 鼻 的 ‘游 戏 规 则 ’”[1]283,两代人的冲突不可避 免 。女儿经历了焦虑、不适和失败,最终母女通过 互相理解和共同克服困境而彼此更紧密地联系在 了一起。[2]50_51
1979年 ,运用人类学、社会学、政治科学、心理学等 vs. Long-Term Orientation) 〇[3]53

以电影《喜福会》试析中西方文化对比研究

以电影《喜福会》试析中西方文化对比研究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中英礼貌用语的不同之处。在中文中,礼貌用语通常比 较间接,强调的是一种谦虚和尊重。例如,当别人称赞你时,你会说“哪里哪里, 还差得远呢”。而在英语中,礼貌用语往往更加直接和积极。当别人称赞你时, 英语中的礼貌用语通常包括“谢谢”或“非常感谢”。
这种差异在中英文化交流中造成了许多误解和冲突。在《喜福会》这部电影 中,这种跨文化冲突得到了生动的表现。故事讲述了四个中国移民在旧金山的生 活,他们在努力融入美国社会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 其中最明与集体主义的角度来看,中美文化在《喜福会》中的体现 也有显著的区别。中国文化注重集体主义和家庭观念,强调的是群体利益和家庭 责任,而美国文化更注重个人主义和独立精神,强调的是个人权利和自由。这种 差异在电影中也有所体现,例如在中国,个人的命运往往与家庭、家族的命运紧 密相连,而在美国,个人的发展更为自由,也更容易得到社会的认可。
权力距离维度反映了一个社会中弱势群体对权力分配的接受程度。在《喜福 会》中,这一维度也表现得十分明显。中国文化注重尊重长辈和权威,强调等级 和秩序,而美国文化则更注重平等和自由。例如,在电影中,中国母亲们往往表 现出对长辈和权威的尊重,而美国长大的女儿们则更注重平等和自由,对长辈的 依赖程度较低。
综上所述,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为框架分析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具 有重要意义。《喜福会》作为一部展现中美文化差异的电影,为我们的研究提供 了生动的例证。通过对比分析这部电影中的中美文化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 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在中美文化研究中的应用。
参考内容三
基本内容
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礼貌用语是人们日常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 不仅反映了社会的习俗和价值观,而且也揭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在这篇文 章中,我们将对比中英礼貌用语,并以《喜福会》为例,探讨跨文化冲突。

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模型看中美文化差异

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模型看中美文化差异

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模型看中美文化差异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通过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模型,深入剖析中美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模型是一种被广泛接受和使用的理论框架,它提供了五个关键维度来理解和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行为和价值观。

这些维度包括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男性化与女性化,以及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

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大国,其文化差异在多个领域都有所体现。

本文将通过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模型,逐一分析这些差异,并探讨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两国人民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和社会结构,为跨国交流、合作和相互理解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将首先介绍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模型的基本理论框架和五个关键维度。

然后,我们将逐一分析中美两国在这些维度上的文化差异,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深入探讨。

我们将总结这些差异对两国交往和合作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两国之间的更好理解和合作。

二、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模型概述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模型是由荷兰心理学家吉尔特·霍夫斯泰德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跨文化理论框架,它旨在帮助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的差异。

这一模型包括了四个主要的文化维度: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和男性化与女性化。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维度反映了社会中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在个人主义文化中,个人的目标和需求被优先考虑,如美国文化就倾向于鼓励个人独立思考和行动。

而在集体主义文化中,群体的和谐和共同目标更为重要,如中国文化中的集体观念较为强烈。

权力距离维度描述了社会对于权力分配不平等和权力差距的接受程度。

在权力距离较大的文化中,如墨西哥和东南亚国家,人们普遍认为权力和地位的不平等是自然的,并习惯于服从权威。

而在权力距离较小的文化中,如北欧国家,人们更加强调平等和民主,对权力差距的接受度较低。

第三,不确定性规避维度涉及社会对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容忍程度。

从跨文化交际视角解读电影《喜福会》

从跨文化交际视角解读电影《喜福会》
活 的美 好 。 母女之 间的矛盾 冲突和矛盾
拆散他们 , 甚至用鞋子打她们 。但
织之间的关系。 ( G u o — mi n g c h e n ,
的是帮 助人们解决 交际 中产生 的
问题 , 提 高交 际 能 力 ” 。( 胡文 仲 ,
次争 吵 中 ,菁 美 由于 不想屈 就
母 亲 的 压 力 练 琴 就 对 母 亲 说 道 “ 我 再 也 不 弹 琴 了 …… 这 儿 不 是
二. 跨文化交 际视 角解读 电影 《 喜福会》
突在某种 程度上便 折射 出了 中美
困口躅圜
两种 文化之 间个人 主义 和集 体 主
义 价 值 观 的碰 撞 。
垫 பைடு நூலகம்
国男朋 友不 负责任 以后 ,就 执意
壑童
做的一切也都是 为 了保 护和培 养 她们 ,是母爱 支撑起 的这一切 生
学教 育
从跨文化交际视角解读电影《 喜福会》
圃 子海利 占立玲
内容摘要 : 生活在不 同文化 背景 中的人们 , 由于价值观和 生活方式不 同, 对待事情 的观点和态度也 必然存
在差 异, 交往过程 中势 必会产 生矛盾和冲突。 由著名美籍华裔女作家谭 恩美 的同名 畅销 小说改编 的电影《 喜福 会》 便是跨文化交际 中从文化冲 突到 融合 的典型例子。本文便 以该 电影为例, 借助霍夫斯泰德 的跨 文化交际文 化围度理论 , 对大量存在于小说 中的文化冲突现象进行解读。通过分析 , 得 出不 同文化 间的交往 需要相 互尊重 和理 解, 需要爱与真诚 。理解 、 爱和真诚 永远是 沟通心灵 的桥梁 、 连接世界 的纽 带。 关键词 : 《 喜福会》 个人 主义 集体主义 权力距离 文化认 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试析中美文化差异——以
电影《喜福会》为例
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试析中美文化差异——以电影《喜福会》为例
引言:
文化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在长时间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念、世界观和生活方式。

而文化差异则是由于不同的历史、地理、政治和社会发展背景而产生的。

本文将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为基础,通过对中国和美国文化差异的深度探讨,以电影《喜福会》为例,试图破解中美两国的文化之谜。

一、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是以五个维度来衡量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差异,包括权力距离、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以及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

这五个维度分别代表了每个国家在不同文化方面的倾向,从而形成了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

二、权力距离的差异
权力距离是指社会中不同地位和职能的人工作和生活中所体会到的权力差距。

中国在权力距离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基于传统农耕文化,尊重和服从权威是被看重的价值观念。

而美国则更加强调平等和自由,权威并不是绝对的。

在《喜福会》这部电影中,可以看到中国文化中权力距离差异的体现。

主人公康宝莱与其刻板的上司之间充满了权力距离,上司的命令像是不可违背的法则。

而在美国文化中,更为注重平等。

美国电影中的主人公通常持有反抗传统权威的态度。

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差异
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独立和自主,而集体主义则更注重团队合作和集体利益。

中国文化中强调“集体至上”,而美国文化中更注重保护个体的权益。

在《喜福会》中,可以看到中国文化中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

虽然主人公康宝莱在家庭和团队中不断付出和牺牲,但最终他收获了家人和团队的认可和支持。

而在美国文化中,相对更加注重个人的价值,强调个体的自主和成就。

四、不确定性规避的差异
不确定性规避是指人们在面对不确定和未知的情况时,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态度和习惯。

中国文化中更强调对未知事物的规避和恐惧,追求稳定和安全。

相反,美国文化更为开放和接受新事物,更愿意冒险。

在电影《喜福会》中,康宝莱追求自己的梦想,勇于冒险,对不确定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而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这种对不确定性的接受和追求是相对罕见的。

五、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差异
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是指社会中男性和女性在价值观和行为方面的差异。

中国的文化中,男性气质更加强调阳刚之气,男性更多承担家庭主权,而女性更加传统地服从和依附男性。

相反,美国更注重男女平等。

在电影《喜福会》中,主人公康宝莱的妻子对他的追求和支持是中国文化中对男性的典型表现。

而在美国文化中,女性更加追求独立和自主,平等的地位相对更容易获得。

六、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的差异
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是指人们的时间观念和对未来的长远规划。

中国文化中,长期导向更为明显,追求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
而美国更强调短期利益和个人成就。

在电影《喜福会》中,康宝莱追求自己的梦想始终坚持不懈。

这种长期导向的价值观念在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

而在美国文化中,更注重个体的即时满足和短期利益。

结论:
通过对电影《喜福会》中中美文化差异的观察和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和美国在权力距离、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以及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是由不同的历史、地理、政治和社会发展背景所决定的。

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可以更好地促进交流和理解,为两国间的合作提供更加有益的指导
在电影《喜福会》中,展现了中国和美国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

中国文化强调权力距离较大、集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男性气质和女性服从;而美国文化注重权力平等、个人主义、不确定性接受、男女平等。

此外,中国文化更加重视长期导向,而美国文化更注重短期利益。

这些差异是由历史、地理、政治和社会发展等多方面因素所决定的。

了解和研究中美两国文化差异,有助于增进交流、理解和合作,为两国关系的良好发展提供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