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1.2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1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4

合集下载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第一章:导言1.1 教学目标:了解唐太宗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唐太宗和大唐盛世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唐太宗的简介:姓名、出生背景、继承皇位等。

唐太宗的历史地位:唐朝的第二位皇帝,被誉为“贞观之治”的代表。

1.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介绍唐朝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对唐太宗产生好奇心。

观看唐太宗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对唐太宗的形象有直观的认识。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唐太宗会成为大唐盛世的奠基人?第二章:唐太宗的治理理念2.1 教学目标:了解唐太宗的治理理念和政策。

分析唐太宗的治理对大唐盛世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唐太宗的治理理念:以民为本、重视人才、改革制度等。

唐太宗的政策:减轻赋税、选拔贤能、加强中央集权等。

2.3 教学活动:讲解唐太宗的治理理念,引导学生理解其重要性。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唐太宗的政策如何促进了大唐盛世的发展。

小组分享:每个小组向全班介绍他们的分析结果。

第三章:唐太宗的文化建设3.1 教学目标:了解唐太宗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和贡献。

分析唐太宗的文化建设对大唐盛世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唐太宗的文化建设:推广儒学、修建学校、鼓励文学艺术等。

唐太宗的文化成就:诗歌、书法、绘画等方面的贡献。

3.3 教学活动:讲解唐太宗的文化建设,引导学生理解其对文化的推动作用。

展示唐太宗的诗歌、书法、绘画等作品,让学生感受其文化成就。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唐太宗的文化建设如何促进了大唐盛世的文化繁荣。

第四章:唐太宗的军事成就4.1 教学目标:了解唐太宗的军事成就和战争策略。

分析唐太宗的军事成就对大唐盛世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唐太宗的军事成就:击败突厥、征服高丽、扩张疆域等。

唐太宗的战争策略:和亲政策、分化敌人、灵活用兵等。

4.3 教学活动:讲解唐太宗的军事成就,引导学生理解其对国家安全的贡献。

观看唐太宗的战争地图或战争视频,让学生对唐太宗的战争策略有直观的认识。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唐太宗的军事成就如何促进了大唐盛世的安全和稳定。

历史选修4人教新课标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历史选修4人教新课标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课程标准解读】[课标要求]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课标解读]1.能力要求。

本课有两个层次要求,前者是一般层次上的具体史实、历史概念的记忆。

“贞观之治”的表现主要掌握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思想文化政策;后者是高层次的学科认知能力要求,将唐太宗的历史功绩放在整个封建社会发展进程中进行理解、把握。

2.命题特点及趋势(1)从内容看,主要考查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及其实践活动和影响。

(2)从题型看,主要是材料解析题,个别省区会出现单项选择题。

(3)从命题形式看,多采用新材料、新情景的方式,反映历史研究的新成果。

(4)从难易度看,难度适中。

由于历史资料多以以文言文出现,个别题目阅读理解的难度较大。

3.学法指导:(1)对唐太宗各项活动和措施的准确记忆。

(2)综合把握、理解唐太宗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成中开创、完善的政治理念。

【情境激趣诱思】玄武门之变右图为玄武门之变的情景。

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伏兵玄武门,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

事变后,唐高祖李渊被迫立李世民为太子,不久,便被逼传位于李世民。

【诱思探究】玄武门之变违背了中国历史上的什么制度?对唐太宗的政治生涯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唐太宗不过是个中等人才,其文韬武略不及梁武帝等人,之所以出现盛世,“皆时会为之,非尽由于人力也”。

你怎样看待这一观点?试从“时会”与“人力”两个方面,分析促成“贞观之治”的原因。

【教材内容详解】一、玄武门之变1.背景(1)李世民的个人才能:与父李渊建唐;为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功高盖世,位在王公上;设“文学馆”,笼络人才。

(2)太子李建成深感威胁,设法除患:太子与齐王李元吉结成反李世民联盟,多次谋害不成;收买心腹未遂,调离李世民的智囊房玄龄、杜如晦。

(3)李世民先发制人:收买太子心腹;设计剪除祸患。

2.概况:李建成、李元吉入朝之际,李世民射杀太子,其将尉迟敬德射杀李元吉。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生平,知道他是大唐盛世的奠基人。

2.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政绩,认识他的贡献。

3.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研究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教学重点1. 唐太宗李世民的生平事迹。

2. 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主要政绩。

三、教学难点1. 唐太宗李世民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2. 对唐太宗治国理念的理解和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

2. 教学PPT或其他辅助教学工具。

3. 教学卡片或历史人物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唐太宗李世民的画像或相关视频,引起学生兴趣,引入新课。

2. 教学内容:a. 唐太宗李世民的生平简介。

b. 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主要政绩。

c. 唐太宗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如“以民为本”、“任人唯贤”等,并分析这些理念在当时的实践和影响。

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唐太宗时期的具体政策,如“贞观之治”、“括户政策”等,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5. 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研究唐太宗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分享研究成果。

6. 总结:对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生进行总结,强调他的历史贡献和影响。

7.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唐太宗李世民的小论文,要求结合所学内容,分析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实践。

六、教学反思教师应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教师也应鼓励学生进行学习反思,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和提高学习效果。

七、评价建议1.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小组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评价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精神。

2. 学习成果:评估学生的小论文、作业和考试成绩,了解学生对唐太宗李世民的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

八、拓展活动1. 参观博物馆或历史遗址,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历史遗迹和相关文化。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_00002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_00002

第2节、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列举贞观之治的表现,用人、纳谏、轻徭薄赋和处理民族关系等方面。

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归纳和概括唐太宗的用人、纳谏、轻徭薄赋和处理民族关系等方面措施,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讨论唐太宗个人在贞观之治中所起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纳谏与用贤,对治国安邦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唐太宗的主要作为及其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教学难点】:了解在古代中国社会皇帝纳谏的积极作用;分析纳谏与现代社会民主制度的本质区别。

一、贞观之治1、概念:唐太宗在位时期封建政治开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文化繁荣,史称“贞观之治”。

2、原因及表现(1)主观:唐太宗雄才大略,个人作用1、善于用人与纳谏选官不避亲仇——魏征直言用人扬长避短——房谋杜断2、修养生息、爱惜百姓均田制、租庸调值、轻徭薄赋存百姓——民本思想(水则载舟、水亦覆舟)3、慎用刑法、《制定唐律》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减仁义为本,刑法为末4、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5、开明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策略——战而后和突厥:东——设羁縻府州、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西——设安西都护府土蕃:和亲政策(文成公主入藏意义)意义: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民族融合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板书设计]:一、贞观之治1、含义2、原因与表现(1)主观——唐太宗雄才大略,个人作用用人与纳谏修养生息、爱惜百姓慎用刑法、《制定唐律》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开明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第2节、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列举贞观之治的表现,用人、纳谏、轻徭薄赋和处理民族关系等方面。

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归纳和概括唐太宗的用人、纳谏、轻徭薄赋和处理民族关系等方面措施,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讨论唐太宗个人在贞观之治中所起的作用。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_00002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_00002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_00002第2节、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列举贞观之治的表现,用人、纳谏、轻徭薄赋和处理民族关系等方面。

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归纳和概括唐太宗的用人、纳谏、轻徭薄赋和处理民族关系等方面措施,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讨论唐太宗个人在贞观之治中所起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纳谏与用贤,对治国安邦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唐太宗的主要作为及其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教学难点】:了解在古代中国社会皇帝纳谏第 2 页第 3 页4、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5、开明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策略——战而后和突厥:东——设羁縻府州、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西——设安西都护府土蕃:和亲政策(文成公主入藏意义)意义: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民族融合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板书设计]:一、贞观之治1、含义2、原因与表现(1)主观——唐太宗雄才大略,个人作用用人与纳谏修养生息、爱惜百姓慎用刑法、《制定唐律》第 4 页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开明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第2节、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列举贞观之治的表现,用人、纳谏、轻徭薄赋和处理民族关系等方面。

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归纳和概括唐太宗的用人、纳谏、轻徭薄赋和处理民族关系等方面措施,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讨论唐太宗个人在贞观之治中所起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 5 页体会纳谏与用贤,对治国安邦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唐太宗的主要作为及其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教学难点】:了解在古代中国社会皇帝纳谏的积极作用;分析纳谏与现代社会民主制度的本质区别。

6、对外开放、兼收并蓄•设置专门机构鸿胪寺;•鼓励外商来华贸易;•友好接待外国使者;•长安成为世界性的大都会;•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宗教方面突出。

人教版历史选修四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人教版历史选修四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的历史贡献,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①课前通过互联网等途径,查找历史资料,了解唐太宗,学会收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方法。

②通过由学生设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让学生展开合作探究,学会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唐太宗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勇于改过等方面的诸多示例,感受唐太宗的优秀品质,并以此为借鉴,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通过唐太宗的民族政策,体会唐太宗在对待各民族问题上的平等态度和开放的胸襟。

通过借鉴唐太宗历史经验的学习,感悟这一历史人物给今天的我们所带来的启示,体会唐太宗留给后世的丰富的精神遗产。

重点难点重点:贞观之治军面形成的历史原因、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难点: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及对当时的影响和对世界的影响教学设计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第二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唐太宗,即李世民(济世安民),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大家对他了解多少呢?一、玄武门之变(阅读)1、背景:(1)秦王李世民具有为帝的实力;李世民晋阳起兵,历经磨难,为推翻隋朝统治,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李世民本人兼备文韬武略,又有忠心耿耿的谋士(房玄龄、杜如晦等十八学士)、猛将(程咬金、尉迟敬德、秦叔宝)但按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规定,次子李世民不具备为帝的资格(2)太子李建成是继承皇位的当然人选,但实力不如李世民雄厚。

他也深知李世民不肯甘为人下,于是与四弟李元吉结盟,展开与李世民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残酷斗争。

2、评价:(1)实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2)影响:①政变导致血腥相残,骨肉对立;②政变一方面是剥削阶级自私本性的表现,同时也是对嫡长子继承制的挑战;③史实证明:有积极意义——随后出现“贞观之治”局面李渊之子中,只有次子李世民具有争夺帝位的实力、统治国家的能力与智慧。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人教版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案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人教版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案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人教版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案本教案旨在通过深入学习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让学生了解唐太宗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贡献,同时探究唐太宗的性格、治理才能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一、学习目标1.了解唐太宗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贡献;2.探究唐太宗的性格、治理才能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3.发掘历史人物的人性和人格特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4.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感。

二、教学过程(一)预习任务1.查看课本相关内容(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2课);2.阅读相关文章,了解唐太宗的生平事迹和治理成就;3.自行思考和探究唐太宗的性格特征,以及对历史和社会的贡献;4.完成课前思考题和作业,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二)课堂探究1. 导入环节1.引导学生了解唐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一个人能否改变历史;3.提问:“唐太宗是如何改变历史的?和他的治理有哪些关键因素?”2. 导学环节1.阅读《唐太宗与李世民传》等相关资料,探究唐太宗的生平和治理成就;2.引导学生探究唐太宗的性格特点,如仁爱、宽厚、谦虚等;3.分组讨论唐太宗治理的“开元盛世”的命名和实际成就之间的关系;4.分析唐太宗的改革成果和不足,评价其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3. 凝练环节1.总结唐太宗的治理特色和成就,分析其成功的原因;2.引导学生思考唐太宗的思想和行动对现代社会的启示;3.组织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查漏补缺,加深认知;4.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做一个有担当、有远见、有情怀的“奠基人”。

(三)课后延伸1.了解唐太宗的后继者唐高宗、唐玄宗等,比较其治理成果和风格,探究唐代发展的历史轨迹;2.拓展唐太宗对文化艺术的支持和推广,了解唐代文学、音乐、戏剧等领域的繁荣;3.设计相关活动或任务,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唐代盛世的文化和生活。

三、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有趣的情境和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课堂话题;2.阅读理解法:深入学习文献资料,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历史素养;3.分组讨论法:通过小组活动,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4.评价互动法:促进学生思维碰撞和合作分享,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四1.2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优秀教学案例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四1.2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优秀教学案例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设计小组讨论题目,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评价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才能。
3.组织小组展示和分享,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和反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能力。
3.小组合作: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讨论。这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而且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评价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才能,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反思与评价:在本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学习内容和收获,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提高理解能力。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表现,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的能力。通过反思与评价,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唐太宗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4.唐太宗的文、修建学校、科举制度的发展等,展示唐太宗的文化素养和对文化事业的重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题目: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讨论题目,如“唐太宗的政治改革对唐朝的影响有哪些?”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小组讨论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提高理解能力。
2.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表现,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的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结,使学生对唐太宗的历史地位和影响有更深刻的认识。
4.设计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思考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新人教选修4)【课标要求】
1、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
2、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授课提纲】
一、唐太宗生平简介
1、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

2、劝父亲太原起兵,建功立业统一全国。

3、培植势力,发动玄武门之变。

4、平定边疆,实行开明民族政策。

5、对外开放、兼收并蓄。

6、善于用人、纳谏。

7、他统治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

二、东征西讨定基业
1、隋末农民起义
隋炀帝暴政:开凿大运河、远征高丽等。

但他开凿大运河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2、军事统一全国
①617年5月,劝父太原起兵
②618年3月,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

③618年5月,李渊称帝,国号唐。

李世民被封为秦王。

④617-618年,迎击韩举集团。

消灭刘武周势力。

⑤620年,进入中原消灭王世充、窦建德势力。

⑥624年,消灭各地农民军和割据地主武装,统一全国。

3、玄武门之变
①原因:李世民在统一战争中功绩最大,手下人才最多,形成了一个势力强大的集团。

②过程: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

逼迫父亲李渊退位,自己即皇帝位,年号贞观。

4、民族政策
①平定边疆:平定东突厥,打败颉利可汗、突利可汗。

平定西突厥。

②加强管理
□在东突厥旧地设置羁縻府,任命突厥首领为都督。

□在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
□西南西北很多少数民族首领被册封
□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
③和亲政策:与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婚。

④民族政策:有效的军事征服,实行怀柔政策、和亲政策。

——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

⑤意义:巩固了唐朝的统一,有利于民族融合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贞观之治
1、概念:
唐太宗在位时期封建政治开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文化繁荣,史称“贞观之治”。

2、原因
(1)主观:①吸取隋亡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②唐太宗的雄才大略,个人作用
(2)客观:①隋朝的建设和经济繁荣,创造条件
②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社会繁荣的主要动力
3、表现
(1)制度建设
①政治上发展和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度,
②文化上进一步发展隋代的科举制,
③经济上延续唐初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2)重用人才
①选拔人才:唯才是举,不避亲仇(如重用原是太子李建成属官的魏征);办学科举,广开才路。

②使用人才。

知人善任,各取所长(房玄龄,杜如晦);一视同仁,民族平等;广开言路,兼听博采。

纳谏如流,奖罚分明。

③爱惜人才。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待臣以礼,爱护下属。

(3)从谏如流
(4)慎用刑法
(5)轻徭薄赋,修养生息
(6)力倡节减
4、唐太宗在推动封建社会发展方面的历史作用
唐太宗统治期间,吸取隋亡教训,知人善用,虚怀纳谏,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度、科举制,对少数民族开明怀柔政策,经济上轻摇薄赋,休养生息,对外兼容并蓄。

这一系列政策为唐王朝带来政治清明、生产发展、文化繁荣的景象,为开元盛世打下坚实的基础,其很多制度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材问题参考答案】
[议一议] 李世民率兵作战的主要战术特点。

唐太宗的统一战争包括三部分,一是平定薛举父子,二是击溃刘武周,三是打败王世充和窦建德。

他的作战特点是:
(1)坚壁挫锐。

这是杜佑在《通典》中为他总结出来的。

当敌强我弱的时候,李世民善于“持久战”,坚壁对垒,拖住敌军,磨耗其兵锋和粮饷,竭力改变双方的力量对比,然后捕捉反攻致胜的战机。

(2)乘胜追穷寇。

在反攻中具有连续作战的精神,不停顿地打击敌军,不给敌军以喘息机会。

(3)骑兵阵后反击战术。

李世民不仅善于骑射,而且深得运用骑兵之妙。

当敌我双方处于“对垒”相持阶段,他督军“坚壁不动”,分遣精骑抄掠敌人或切断粮道,使自己由弱转强。

一旦主力决战来临,他又亲率精骑出其不意地冲入敌阵,或者迂回敌后,给敌人以致命打击。

在敌人溃退时,他运用精骑的高速度,穷追猛打,力求全歼敌人。

(4)亲自侦察,部署作战计划。

李世民每次作战都要亲自到前沿侦察,深入到敌营附近,获取真实的情报。

有一次,李世民被王世充的骑兵包围,等突围回来时,尘土蒙了一脸,连卫兵都认不出他来了,正想阻止,李世民将甲胄脱了下来,这才认清是谁。

和窦建德决战时所使用的牧马之计,便是在实地侦察之后部署的计划。

此外,李世民作战时身先士卒,休息时与将土同吃同行,同甘共苦,起到了鼓舞士气的作用,这对于战役的胜利至关重要。

在追击宋金刚军夜宿时,李世民已经两天没有吃东西了,甲胄也有三天没有解了。

将士都很疲劳饥饿,当时只有一只羊,李世民却坚持与将士们同吃,使将土感恩不已,在追击时个个争先。

[想一想] 在宫廷的内争中,类似玄武门之变的事情是否带有普遍性?
提示:带有普遍性。

在中国古代,皇位继承往往采用的是嫡长子继承制,皇位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只能在嫡长子一支中往下传,从而把宗法制度运用到皇帝制度中来。

但这一原则常常遭到破坏,因而在宫廷中经常会出现一幕又一幕子杀父、兄杀弟、弟杀兄、叔杀侄一类的争夺皇位的丑剧,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里的一个政治现象。

玄武门之变的性质就是一场争权夺利的宫廷政变。

但是,对于此类事件,我们既不能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也不能以道德评判代替客观的历史评价。

[想一想] 李世民为什么对东突厥将领采取封官晋爵的措施?
提示:这是用怀柔的政治策略来处理民族问题,这种方法比较妥当,政策比较开明,这种措施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稳固。

[议一议] 唐太宗的用贤和纳谏与“贞观之治”之间的关系。

提示:用贤和纳谏是唐太宗为后世称道的两大优点,两者是互为表里的。

唐太宗的选人标准是不管什么阶层的人物,只要有才干即加以重用。

这种用人之道,无疑可使大量的人才聚集在唐太宗周围。

而且,唐太宗还善于各取其长,这样就可以使各类人才都能发挥作用。

纳谏,是唐太宗从另一方面笼络人才的手段。

皇帝纳谏,是对臣下的尊重,也有利于王朝的巩固和社会的发展。

用人和纳谏,反映了唐太宗所具有的可贵的反思和自我批评精神,同时,这对于推动“贞观之治”的出现起了很大作用。

[材料阅读与思考]
文中将唐太宗与历史上的哪些帝王互相比较?对于材料中提到的有关唐太宗的一些评价,你是如何看的,为什么?
提示:与历史上的周武王、成王、康王以及汉高祖、汉文帝相比较。

文中赞扬唐太宗以武力统一全国,其才略要高于汉高祖,但功略规模则有所不及。

文中认为唐太宗能推行仁政,曲己从谏,畏义好贤,符合儒家的传统规范。

认为自周武王后,历八百年而有汉朝,汉朝八百年后而有唐太宗,其所获得的功业成就是十分难得的。

尽管范祖禹对唐太宗的评价有些脱离隋末唐初的历史条件与阶级关系,但其一些见地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需要注意的是,引文从封建伦理标准出发,仅着眼于唐太宗的个人品质而孤立地进行评价,带有唯心史观的色彩。

贞观之治无疑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但这决非唐太宗一人的力量所能完成的,而是贞观时期君臣上下同心和唐初人民的集体创造。

唐太宗的高明之处,并不在于他提出了什么新的东西,而在于他能广泛听取群臣的意见,集思广益,加以总结,并坚持实行。

他吸取隋的教训,重视民心,发展农业生产;吸取隋亡的经验,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制定《唐律》,以加强中央集权。

同时,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因而出现了古代社会比较清明的时期——贞观之治。

他对贞观之治的出现做出了贡献,也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政治理论遗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