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

合集下载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一、课文原文1.《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登幽州台歌》作者: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悯农》作者: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情感品味和审美能力;2.增加学生的文化素养;3.让学生了解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学习历史和人文知识。

2.教学重难点1.重点: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2.难点:学生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和意境。

3.教学内容及过程1.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朗读三首古诗作品,并且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共同朗读《赋得古原草送别》:学生可以从课文中感受到季节和光阴变换中,大自然的变化和生命的脆弱性。

带领学生寻找《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心情和情感。

–共同朗读《登幽州台歌》:激发学生对于人生和历史的思考,指引学生过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和文化,感受中华民族的自豪和自信。

–共同朗读《悯农》:树立感恩的心态,激发学生的劳动意识,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劳动者的生活、困境和辛苦。

2.学生自主阅读古文,理解古诗的含义,并且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学生可以阅读《赋得古原草送别》、《登幽州台歌》、《悯农》中一篇或者多篇古诗,通过阅读古文,加深对于古诗的理解和欣赏,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意境和思想,并且体会古代诗人的情感和人文思想,多维度感受诗的美。

4.教学评价方式教师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1.分析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以及对于诗的欣赏能力;2.采用问答、笔试等方式,对于学生学习到的知识进行考核;3.对于学生进行思考题,引导学生加深对于古代文学作品之间关系和联系的理解。

三、结语本节课围绕三首古诗展开了文学素养的教育,通过学习大自然的变化和人生历程中的变迁,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美和意义,深入感受古人的情感和文化思想,丰富我们的生活和知识储备。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已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篇二】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示儿教学目标1.会写“祭、乃”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这首诗中诗人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1.陆游是宋朝的爱国诗人。

他写过很多首爱国诗篇,其中《示儿》就是最的一篇。

板书:陆游示儿2.作者简介及背景①陆游(20XX-20XX),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

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免职。

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②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至到被元朝所灭,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

《示儿》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20XX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3.揭示诗题①“示儿”是什么意思:“示”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②质疑:看了诗题,你又提出哪些问题?诗人想告诉儿子什么?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儿子?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意。

3.小组交流: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什么?三、弄懂诗意,理解内容1.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
五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三首古诗包括《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忆江南》、《牧童》),下面是这些古诗的内容和简单介绍:
1. 《浪淘沙(其一)》:这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一首诗,用夸张和生动的比喻描绘黄河雄伟的形象,抒发了作者的豪迈气概和奋发精神,同时表明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忆江南》: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词,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色,表现了作者对江南的深深怀念和无限向往。

3. 《牧童》:这是唐代诗人吕岩的一首诗,描写了一个放牛的孩子的自在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远离喧嚣、自由自在的生活的向往。

这些古诗都是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有很大帮助。

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12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

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12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

来台
。。
示 儿 (1210年,陆游85岁)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己亥杂诗
[清]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己亥”点明了诗歌的写作时间。
龚自珍是清代著名学者、诗人。龚自珍很有才华,但 他 考 取功名的道路 却 非常坎坷, 他 屡试不第,直到道光九年第六次 参加会试才中贡士,然后参加殿试成为进士。那一年他37岁了 。之后他担任了礼部主事等一些 并 不重要的官职。龚自珍虽任 小官,仍多次上书,指出当时官场上的问题,但都未被朝廷采 纳,反为同僚所恨。1839年,他47岁那一年,也就是鸦片战争 爆发的前一年,龚自珍请辞回到南方老家。他 在 给朋友的信里 说 “ 我这心里头有事 ” 。于是,他拿笔在账本上写诗,写好后 就团成纸 团 扔在兜里。大半年后,他数了数纸团,一共有315 个 ,也就是315首诗。这就是《己亥杂诗》的由来,这些诗主要是 “提意见”。两年后龚自珍病逝。
年天
。。
1192年 陆游67岁
1193年 陆游68岁
夜僵 。此胡关当
阑卧
生未河年
卧孤
谁灭梦万
听 风 吹 雨 , 铁 马 冰 河 入
村 不 自 哀 , 尚 思 为 国 戍
十 一 月 四 日 风 雨 大 作
料,断里
,鬓何觅
心先处封 在秋?侯诉 天,尘,衷 山泪暗匹情
,空旧马
身流貂戍
老。裘梁

。州
梦轮


!
1186年 陆游61岁
1192年 陆游67岁
出塞楼早
师上船岁
一长夜那
表城雪知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古诗三首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古诗三首

钟京
山口 只瓜 隔洲 数一 重水 山间 。,
95公里
37公里
钟京 山口 只瓜 隔洲 数一 重水 山间 。,
明春 月风 何又 时绿 照江 我南 还岸 。,
明春
月风
何又
时 照
绿
我江
还南
。岸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春 月风 何又 时绿 照江 我南 还岸 。,
明春钟京 月风山口 何又只瓜泊 时绿隔洲船 照江数一瓜 我南重水洲 还岸山间 。,。, 宋


古 诗 词
三 首
含出立的 思任志文 乡宰于学王 之相国家安 情途家,石 的经改诗, 诗瓜革人北 篇洲。,宋 。时他政时
写第治期 下二家著 饱次,名
明春钟京 月风山口 何又只瓜泊 时绿隔洲船 照江数一瓜 我南重水洲 还岸山间 。,。, 宋
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石
明春钟京 月风山口 何又只瓜泊 时绿隔洲船 照江数一瓜 我南重水洲 还岸山间 。,。, 宋
古 诗 词
三 首
忆江南 唐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咏柳 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行即兴 唐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 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 春山一路鸟空啼。
钱塘湖春行 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王 安 石
行复欲洛
人恐作阳
临匆家城秋
发匆书里思
又说意见 唐
开不万秋
封尽重风
张 籍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已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篇二】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示儿教学目标1.会写“祭、乃”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这首诗中诗人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1.陆游是宋朝的爱国诗人。

他写过很多首爱国诗篇,其中《示儿》就是最的一篇。

板书:陆游示儿2.作者简介及背景①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

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免职。

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②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至到被元朝所灭,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

《示儿》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3.揭示诗题①“示儿”是什么意思:“示”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②质疑:看了诗题,你又提出哪些问题?诗人想告诉儿子什么?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儿子?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意。

3.小组交流: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什么?三、弄懂诗意,理解内容1.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包括《从军行》、《塞下曲》、《月夜忆舍弟》三首诗,以下是它们的原文:
1.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2.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3.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以上为三首诗的原文,如需理解或赏析,可以查阅教辅或古诗书籍。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解析:-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表明诗人即将去世,深知一切都将化为虚无。

-“但悲不见九州同”,是诗人最大的悲哀,即没能亲眼看到国家的统一。

体现了诗人深厚的爱国之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 “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渴望南宋军队能够收复失地,统一中原。

-“家祭无忘告乃翁”,嘱咐儿子在祭祀时不要忘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他。

进一步强调了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解析:- “山外青山楼外楼”,描绘了临安城的繁华景象,重重青山,层层楼阁。

-“西湖歌舞几时休?”诗人对统治者在西湖边纵情声色、不思收复失地提出质问,表达了对统治者的不满和愤慨。

-“暖风熏得游人醉”,“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的淫靡之风。

“游人”在这里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

-“直把杭州作汴州”,辛辣地讽刺了南宋统治者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不思进取。

《己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解析:-“九州生气恃风雷”,意思是只有依靠疾风迅雷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表现了诗人对变革的强烈渴望。

-“万马齐喑究可哀”,描绘了当时社会死气沉沉的局面,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实在是令人悲哀。

反映了清朝末年思想被禁锢、人才被压抑的状况。

- “我劝天公重抖擞”,诗人呼吁上天重新振作精神。

-“不拘一格降人才”,希望上天能打破常规,降下各种人才,以改变国家的现状。

体现了诗人对人才的渴望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三首一、教学设计学科名称古诗词三首(人教版demo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二、所在班级情况及学生特点分析五年级的学生还是积累了一些表达思乡怀亲的诗词,虽然很多学生还是仅限于语文课文中学到的。

课后安排拓展思乡的诗。

对于古诗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困难,若只要让孩子们会诵读,那非常简单,而困难就在于如何让学生能够真正走入诗歌本身的意境之中。

诗词的学习离不开有效的朗读指导,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联系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

三、教学内容分析乡愁寄托着游子的心声,从古至今,许多诗人文者借用不同素材,抒怀着自己的思绪。

要学习古诗,需走进诗人,把心放到诗文中,设身处地去读去想,有感情的诵读,才能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同时,学习古诗,还要在学习完以后,拓展开去,学习此类相关的其它诗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识记本课“洛、榆、畔、帐”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和挚爱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5、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6、激发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引用诗词的兴趣。

7、通过三首诗词的对比学习和拓展,初步了解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五、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和挚爱的思想感情。

2、通过细读,感悟“绿”字的妙用。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提出学习目标:1、谈话:同学们,你们到过长江吗?(到过或没到过)今天老师带你们到长江北岸去好不好?生:好!师:我们要游的是“瓜洲”,“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

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而“京口”这灵秀之地,诗人们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句: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还有一首广为传诵的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诗题:《泊船瓜洲》---王安石,生读题。

(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

因为“泊”字是多音字)师: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瑰宝,今天又到了边游览边欣赏古诗的时候了。

3、同学们,你们喜欢“瓜洲”的风景吗?你们喜欢王安石《泊船瓜洲》这首千古绝唱的诗吗?生:喜欢。

师:看看课文中的图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先去读一读这首名诗吧。

4、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和挚爱的思想感情。

二、展示学习成果(一)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

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中的间、重、还三字的读音”。

3、分小组诵读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

指名说说每个诗句的意思。

师:读后,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4、指名回答。

生:我觉得诗写得很好,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5、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句呢?(二)1、重点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诗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生:“绿”。

师:为什么?生:用“绿”字最能表现出勃勃生机的春天。

师:王安石在写这句时也许不是一下子就想到用“绿”字,他也许在推敲着,大家想一想,王安石可能会用到哪些字眼呢?生1:“到”生2:“入”生3:“吹”生4:“满”生5:“来”生6:“戏”师:大家读读,比较一下,效果相同吗?生:不同师:用“绿”最好,老师也同意。

这“绿”在诗句应如何解释?生:“吹绿了”师:“绿”字原来是形容词,在这里变成了什么词?生:动词2、齐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指导把“绿”字读好。

3、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生: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

师:那就和你的小组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小组之间互读、练说。

5、小组代表发言。

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那就用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

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全班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奇丽风光。

这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9、指名答。

(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10、是呀,诗人放眼望去,看见了——11、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

12、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它仅仅是告诉我们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我们感受到什么呢?13、指名答。

(感受到春天里的“绿”有着层次关,远近各不相同;“绿”还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14、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三、激发知识冲突:1、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儿?引导从课题“泊船瓜洲”和诗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简介: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3、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4、引导学生从“一水间” “只隔数重山” “又” “何时照我还”这些词句理解。

(指名答)5、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四、拓展延伸知识1、“每逢佳节倍思亲”,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思念呀!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吧!2、这短短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诗人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更让我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绿”字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3、同学们,你们继续说说有关思乡的诗词吧!第二课时一、提出学习目标(一)质疑1、齐诵读《泊船瓜洲》。

2、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呢?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胸中的思乡之情呢?(二)自读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

(注意读准“意万重”“聒”)3、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指名答)4、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小组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5、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说。

(指数名答)二、展示学习成果(一)朗读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默读,画出来。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

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7、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

8、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9、这一次又一次的封信、拆信、封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

10、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

(齐读)11、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

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注重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二)背诵1、学生任选一首诗进行背诵。

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指名答)3、总结: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

我们不可能到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得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

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感人的诗词吧。

(三)书写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指名答)3、指导书写: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写得左窄右宽。

4、学生练写。

五感情升华三、激发知识冲突1、读一读第今天学习的三首古诗词,想一想这三首古诗有什么共同点,(都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但是诗人在表达方法上各有千秋,比较一下这三首古诗词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你还知道那些古诗词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之情?课后收集一些读或背诵给同学听,比较一下这些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总结三首诗词,整理对比学习本课的思乡诗词。

再收集一首填在末尾。

独立或合作学习收集到的诗词,完成下面表格中的空格。

(整理表格如下)四、拓展延伸知识1、说说课外的思乡的诗词2、说说王安石的其他诗词作业设计:1.背诵、默写两首思乡的诗词。

2.积累摘抄课外的思乡的诗词。

板书设计:5 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王安石奉诏进京春意浓追问明月何时还《秋思》张籍客居洛阳见秋风寄写家书意万重《长相思》纳兰性德征旅途中遇风雪辗转难眠倾诉心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