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古诗《古诗三首》的主题和意境。

2.能够通过诵读和朗读古诗来感受古诗的韵味。

3.能够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古诗。

4.能够简单描述古诗的意境和格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古诗三首》的意境。

•教学难点: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古诗。

三、教学准备1.教材:《古诗三首》课文。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录音机。

3.学具:学生课本、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看到题目《古诗三首》,询问学生对古诗的了解,并引导他们谈一下自己对古诗的想法。

2. 学习新诗1.让学生单独阅读第一首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并朗读。

2.引导学生讨论古诗的主题、情感以及意象等内容。

3.通过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构思和表达方式。

3. 讲评1.教师对第一首古诗进行点评,指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内涵。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关键词、核心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古诗的主旨。

4. 学习第二首古诗1.让学生朗读第二首古诗并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第二首古诗的情感表达和意蕴。

3.让学生分组进行古诗朗读比赛,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5. 学习第三首古诗1.学生认真阅读第三首古诗,理解古诗表达的情感。

2.学生群体讨论古诗的语言运用和诗意表达。

3.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首古诗,体验古典诗歌之美。

6. 教学反思1.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本堂课的感想和收获。

2.教师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完善。

3.教师鼓励学生继续欣赏古诗,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教授《古诗三首》,让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课上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让学生在朗读古诗中感受语言之美和情感之深,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学生审美情感的引导,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悟古诗的内涵。

同时,教师在点评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表现,帮助每位学生在诗歌朗诵中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人教部编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稚子弄冰)

人教部编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稚子弄冰)

人教部编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稚子弄冰)一、教材分析1.1 教材内容概述《古诗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部分,其中包括了经典的古诗三首,分别是《长歌行》、《塞下曲》和《稚子弄冰》。

1.2 课程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们能够了解并学会背诵这三首古诗,同时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设计2.1 教学目标1.能够背诵《稚子弄冰》并理解其中的意境;2.能够运用适合的朗读技巧朗读这首古诗;3.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首古诗所表达的意境。

2.2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好相关课件和教学资料;2.确保教室环境安静整洁,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3.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古诗文本。

2.3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教师可以通过谈论冰雪、冬天的景色等方式引出《稚子弄冰》这首古诗,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步骤二:学习古诗1.教师诵读《稚子弄冰》,让学生跟读;2.分段解释古诗中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古诗;3.学生齐声朗诵《稚子弄冰》,加强记忆。

步骤三:讨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稚子弄冰》中的意境展开讨论,让学生自由表达对这首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步骤四:实践学生可以利用课后时间进行朗读训练,争取通过朗读来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涵。

2.4 教学方法1.导入引出法:通过引出话题引起学生兴趣;2.听、说结合:让学生听老师朗读,自己也跟读朗诵;3.讨论交流:倡导学生自由表达,促进思想碰撞。

三、教学评价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密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及时的评价和反馈。

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了解学生对《稚子弄冰》的理解程度和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为进一步的教学提供依据。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我发现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有待提高,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多地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此外,朗读技巧也需要更多地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古诗的意境。

五、总结《稚子弄冰》是一首优美的古诗,通过教学,学生能够领略其中的诗意,感受其中的情感。

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希望学生们能够继续发扬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课,本节课主要选取了three 首古诗:《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长相思》。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的作品,语言优美,寓意深刻。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可以让学生感受古代诗人的才华,领略古诗的魅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于一些简单的古诗可以独立理解,并能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但同时,由于古诗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学生对于一些古诗的含义和背景可能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含义,了解诗人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

2.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阅读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的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含义。

2.难点: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古诗所描述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的美。

2.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古诗中的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相关的课件,包括古诗的文本、图片、音乐等。

2.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如古诗的译文、诗人的生平介绍等。

3.教学工具:准备好录音机、投影仪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题目,引导学生朗读题目,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呈现三首古诗的文本,引导学生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音韵美。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第1课时《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第1课时《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第1课时《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熟读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并理解其中描述的自然景色。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训练学生的朗读技巧。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田园风光的热爱,培养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古诗《四时田园杂兴》的意境和情感,掌握课文内容。

2.难点:区分和理解古诗中的象征意义,提升对古诗的理解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2.教具:PPT、课文朗读录音、相关图片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田园风光图片或播放相关音频视频来引入本课课文的主题。

2. 学习课文(15分钟)•让学生听老师朗读课文《四时田园杂兴》,并理解其中描绘的自然景色。

•学生阅读课文,老师逐句解释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生词和句子。

3. 分组讨论(10分钟)•安排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分享自己的理解。

4. 朗读与表达(15分钟)•学生分组朗读课文,并进行表演,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老师指导学生如何调节语速、语调和情感,帮助他们更好地诠释课文。

5. 总结复习(10分钟)•老师针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关键知识点。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语再描述一遍古诗《四时田园杂兴》。

五、课堂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并用自己的话语写一篇短评,反映个人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反思•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培养对自然风光的热爱,提升语文素养和诗歌欣赏能力。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 9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 9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 9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的特点,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兴趣。

2.掌握《古诗三首》的背景知识和整体意境。

3.能够朗读《古诗三首》并理解其中的寓意。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语感。

二、教学内容《第四单元: 9 古诗三首》主要内容包括三首古诗:《望天门山》、《赋得古原草送别》、《悯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背诵《望天门山》、《赋得古原草送别》、《悯农》三首古诗。

•理解古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意境。

•发散思维,展开与古诗相关的联想和情感。

2. 教学难点•学生对古诗中的生僻词、古语的理解和运用。

•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四、教学准备1.教材《第四单元: 9 古诗三首》2.多媒体教学设备3.相关图片和资料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古诗1.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望天门山》古诗,让学生欣赏并读一遍。

2.解释古诗中难懂的句子,并与学生一起解读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让学生试着背诵一遍《望天门山》。

第二课时:学习古诗1.展示《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让学生朗读一遍。

2.分组讨论古诗中的诗意和情感表达。

3.学生互相帮助背诵《赋得古原草送别》。

第三课时:深入理解1.展示《悯农》古诗,引导学生探讨诗中的人物形象和感情描绘。

2.分析古诗的形式结构与意境表达。

3.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悯农》的朗读和解析。

六、教学延伸1.让学生尝试模仿古诗的写作风格,创作属于自己的古风诗歌。

2.组织诗歌朗诵比赛,展示学生的古诗表达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古诗中汲取人生道理,展开主题班会或读书体验分享活动。

七、板书设计•古诗三首:《望天门山》、《赋得古原草送别》、《悯农》•相关词汇解释:古原、悯、望•教学重点:古诗背诵、意境理解•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和理解八、课后作业1.背诵整理过的《古诗三首》。

2.针对一首古诗写感想并展开联想,可选择绘画、散文或短诗等形式呈现。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优质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优质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优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选自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包括《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这三首诗分别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景、秋夜的宁静以及清晨的寺庙景象,展现了古代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本节课旨在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学习基础,对诗歌的韵律、意象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诗歌的情感和背景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感悟诗歌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诗人的生平背景,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增强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哲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意境。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歌内容、诗人背景、图片等资料。

2.资料: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

3.教学道具:准备与诗歌相关的图片、音乐等道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江南水乡、秋夜、寺庙等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古诗中的自然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一呈现《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首古诗,让学生朗读、背诵。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为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教材中的第九课,标题为《古诗三首》。

本课程主要通过学习古诗三首,使学生能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设定1.知识目标:–了解并掌握《古诗三首》中的三首古诗内容和作者;–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能够背诵并朗读《古诗三首》。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想象力;–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欲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古诗三首》的内容和作者;2.培养学生的古诗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引导学生从古诗中感悟生活、体味人生。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0分钟)通过一段简短的音视频或小故事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好奇。

二、学习《古诗三首》(30分钟)1.理解《将进酒》中的“大盘铺”、“盖厮陶”等词语的意义;2.分组合作分析《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表达的意境;3.朗读《滚滚长江东逝水》并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的感叹。

三、表演与欣赏(20分钟)学生分组表演所学古诗,展示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其他组同学进行评价和欣赏。

四、激发思考(15分钟)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学习的过程,让学生总结学习古诗的感受和收获,展开思考和讨论。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写古诗感悟的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身体验,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导入引发兴趣、合作学习、表演展示等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

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古人的智慧,还能培养语文素养和审美情感。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集备教案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集备教案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集体备课教案教案: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集体备课课题:古诗三首集体备课教材:五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 了解古诗的韵律和格律特点。

2. 学习欣赏和朗读古诗。

3. 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古诗《春》2. 古诗《登鹳雀楼》3. 古诗《静夜思》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先向学生简单介绍古诗的特点,并引导学生回忆他们学过的一些古诗。

二、整体欣赏和分析(15分钟)1. 教师给学生朗读古诗《春》,然后让学生就诗中描述的景象进行思考,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

2. 教师领读古诗《登鹳雀楼》,并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诗中的韵律和格律特点,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形式和要素。

3. 教师朗读古诗《静夜思》,然后让学生读诗、背诵诗,让学生感受其中的美。

三、小组合作学习(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诗进行深入学习。

2.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分析诗中的意境、韵律和节奏,思考诗人表达的主题和情感,然后将自己的理解进行整理和记录。

3.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课堂展示,分享其学习的成果。

四、展示和总结(10分钟)1.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学生听取其他小组的分享,并对别的小组的学习成果提出问题和建议。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总结,肯定他们的成果,并指出需要改进和加强的地方。

3. 介绍下一节课的内容和预习任务。

五、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继续背诵并理解教材中的其他古诗,以及查找并背诵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集体备课活动,学生得以在小组中深入学习古诗,感受其中的美,并提高了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和指导学生,旨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

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组织学生的小组讨论,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创新教案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仞、岳”等6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仞、岳”等6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体会古诗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受戍边将士豪迈之情,热爱古诗,感受戍边将士的英雄气概;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5.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激发学生积累更多古诗,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解题入境。

1.教师朗诵: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学生朗读欣赏古诗。

3.了解乐府诗: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

4.导入课题:这节课,你们将一起学习一首乐府诗《从军行》。

(板书课题:从军行,学生齐读课题。

)5.了解题目:《从军行七首》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一组边塞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四十三。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其中的第四首《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

《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6.什么是边塞诗?(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初读古诗,整体把握。

(1)教师范读: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学生把这首边塞诗先认认真真地读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声音洪亮,读得有板有眼。

(3)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4)学生齐读古诗。

2.再读古诗,理解诗意思。

(1)理解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①学生闭上眼睛,教师轻声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看到的画面。

②互相交流,从老师的朗读声中你仿佛看到了边塞的什么?(青海湖、铺天盖地的很长很长的云、茫茫的雪山、孤零零的一座城,还看到了玉门关。

)③问题交流:a.谁知道作者看到的是哪座雪山?(祁连山脉位于中国青海省东北部与甘肃省西部边境。

由多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平行山脉和宽谷组成。

因位于河西走廊南侧,又名南山。

东西长800公里,南北宽200—400公里,海拔4000—6000米,共有冰川3306条,面积约2062平方公里。

)b. 课件出示雪山图,学生观赏图片,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看到的。

c.作者王昌龄诗句中描写的雪山和同学们看到的一样吗?(不一样)你是从哪里知道的?(青海长云暗雪山)d.水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眼中的雪山?(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从青海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

上空密布阴云,烽烟滚滚,银光皑皑的雪山顿显暗淡无光。

)e.谁能带着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来读这两句诗?(指名朗读。

)④这样美妙的景象为什么在作者的眼里变“暗”了?a.这里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饱含着苍凉悲壮的情调。

b. 将士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心情也是暗淡的。

c.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⑤“孤城”是哪座城?(即玉门关。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⑥你在以前的学习和阅读中接触过和玉门关有关的诗句吗?(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

《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

>)⑦联想到这些诗句,再读这句诗,说能说说对诗句的理解?(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从青海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

)⑧引导理解:“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这两句诗是一个倒装句,理解时调整诗句“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长云暗雪山”,意思是说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从青海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

上空密布阴云,烽烟滚滚,银光皑皑的雪山顿显暗淡无光。

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通过感情朗读感受到这里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饱含着苍凉悲壮的情调。

⑩谈话过渡: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戍边将士们又是怎样做的呢?(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课件出示古战场图片,理解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①学生齐读诗句,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②谁来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在荒凉的沙漠里,战斗繁多,将士身经百战,连身上的铁盔铁甲都磨破了,但是只要边疆战患还没有肃清,就决不解甲还乡。

)③引导交流:“穿金甲”是“穿上金甲”吗?(不是,“穿”是磨破的意思。

“穿金甲”意思是金属制作的盔甲都磨破了。

让人感受到征战时间之久,战争的激烈频繁。

)④指导感情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战争的惨烈;读出戍边将士的豪壮语言,表达出戍边将士不把敌人消灭誓不回家的决心,表达出戍边将士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

)三、总结全诗,感情升华。

1.同学们,古代战争的惨烈绝非我们能想象得到的,在中华诗词这一历史长河中诸如“一将功成万骨枯”“白骨掩蓬蒿”“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由来征战地,能得几人还”这样的诗句比比皆是。

战争也牵动着无数个家庭,无数个家庭的亲人无不牵挂着戍边的亲人。

2.会有谁在牵挂着他们呢?也许两鬓斑白的双亲拄着拐杖一次次在村头翘首以盼;也许一双年幼的儿女在一次次的呼唤父亲回家;也许留守家园的妻子因思念而过早的让黑发染霜。

请你们大声地告诉边关将士们的亲人,告诉他们将士们为什么‘终不还”?——不破楼兰终不还!3.教师小结:在这首诗里,我们看到了塞外风沙肆虐的恶劣环境,感受到了守边战士戍边的凄苦孤独与悲凉,更感受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的决心以及誓死报国的壮志豪情,这凄美、悲壮,向上的画卷就是唐朝的边塞诗。

4.熟读成诵,试着默写。

四、了解作者,积累古诗。

1. 简介作者。

王昌龄:(698—约757)唐代诗人。

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

公元734年(开元二十二年)中博学宏词,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

约在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秋,获罪被谪岭南。

三年后北归。

公元748年(天宝七年)谪迁潭阳郡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当时曾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擅长七绝,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

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

有《王昌龄集》。

2.拓展阅读: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共七首,七首诗七幅不同的画面,我们今天学的是其四,还有另外六首大家选自己喜欢的读一读并深入感悟。

从军行七首【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3.希望同学回家之后可以通过阅读书籍、请教别人、上网浏览等方法收集其他诗人的更多的边塞诗读一读,思一思,议一议,感受盛唐边塞诗的悲壮、豪放。

五、总结学法,学以致用。

(一)总结学习方法,导入新诗的学习。

(1)小组交流总结《从军行》的学习方法。

(2)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初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词句;再读古诗,借助画面了解大意;感情朗读,想象画面领悟感情。

)(3)请同学们借助《从军行》这首诗的学习方法,默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看注释,读完一句想想这句的意思。

读完一首,想想整首诗的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同桌也可以边读边讨论。

(二)导入1.(出示音乐渲染气氛)随着悠扬的古乐我们这堂课将走进古诗的画卷,谁先来吟诵一两句杜甫的诗句?(生答)读着杜甫的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生答)师相机介绍杜甫及他作品主要风格。

(出示杜甫简介)2.过渡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他另一种风格的一首诗,是他“生平第一快诗”。

它就是——(出示课题)(三)初读诗。

1.齐读课题、解题。

(从课题中你们知道了什么?)2.过渡由于战乱,杜甫一家在他乡异地流浪了整整八年之久,收复蓟北的消息传来,此时,诗人心情会怎样?(是的)诗人一听到这胜利的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现在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诗中吧!3.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①点名读②听录音朗读(出示录音朗读)③学生学着录音自由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停顿④齐声朗读,要求读出诗的韵味(四)理解诗的大意1、小组讨论2、交流理解诗意3、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读全诗四、悟诗情1、过渡:诗中意思你们已深刻体会了,那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一份怎样的情感呢?(喜)2、找出诗中“喜欲狂”的句子交流后(出示这几句话)学生反复读(交流中相机出现路线图让学生感受诗人归心似箭心情)。

3、深切体会“喜欲狂”心情①过渡:作者的这份“喜”从何而来呢?为什么收复了蓟北诗人又会如此欣喜若狂呢?让我们一起来和诗人回顾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你就会有切身体会,请看大屏幕(出示背景)师随着画面讲解。

师在《二泉映月》的二胡声中悲情朗诵《春望》②听着杜甫这浸透血泪的心声,你们有什么感受?(生答),当你面对这一切,你的心情是什么?,请怀着这种心情读读这首诗吧!③过渡:“真是满纸忧愤言,一把辛酸泪”啊!而今,收复蓟北的消息犹如一声春雷响彻神州大地,经历了八年之久的战乱终于平定了,此时此刻,诗人心情怎样?会想到些什么?④学生发挥想象谈想到什么?(出示七句话KJ随机点击使字体变色),学生感情诵读这几句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