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

合集下载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解读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解读

第9课《古诗三首》解读从军行[唐] 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有苍凉、辽阔的景象。

后两句表现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

朗读风格是气势宏伟,豪迈。

作者简介:王昌龄(698年—757年),字少伯。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其诗以七绝见长,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等。

注释:【青海】青海湖。

【雪山】指祁连山。

【玉门关】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金甲】金属制的铠甲,战衣。

【楼兰】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的各部族政权。

【穿】磨破。

【破】击败,打败。

【长云】层层浓云。

翻译: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分析:景物: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特点:西北边疆空旷凄凉、条件艰苦、环境险恶。

作用:通过辽阔、荒凉的环境描写,反衬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

诗的前两句写景,描绘边塞艰苦、悲凉的环境,并借以反衬将士的意志坚定。

“暗”体现了戍边将士低落、孤独的心情,以及对故土和家乡亲人的思念。

后两句抒情,写战争的持久、激烈,金甲磨穿。

抒发了戍边将士卫国守疆,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 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攻入北宋都城开封,北宋灭亡,中原大好河山落入敌手。

金兵在中原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无数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而宋钦宗的弟弟赵构在临安称帝,统治着江南一小块江山,根本不思进取,无心收复失地,继续过着花天酒地的日子。

此时年过六旬的诗人陆游面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景象,怎能不痛哭流泪、痛断肝肠呢?朗读基调:悲凉、悲伤作者简介: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词三首》知识点+图文讲解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词三首》知识点+图文讲解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词三首》知识点+图文讲解课文朗读知识点我会写:昼:昼夜白昼极昼昼夜不息耘:耘田耕耘春耕夏耘桑:桑树蚕桑桑叶沧桑沧海桑田晓:拂晓破晓报晓知晓揭晓多音字:解:jiě解释jiè押解xiè浑身解数供:gòng供品gōng提供形近字:昼(昼夜)尽(尽头)耘(耕耘)耕(耕地)晓(报晓)浇(浇水)问题归纳:1、三首诗中的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第一首诗中的孩子勤劳、天真;第二首诗中的孩子天真可爱,自得其乐;第三首诗中的儿童悠闲自在、无忧无虑。

2、这三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相同之处:都写儿童自在快乐的生活状态,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

不同之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的是繁忙的劳动场面引出儿童学种瓜的可爱场景。

《稚子弄冰》从稚子的心理出发,重点描写“脱冰作戏”。

《村晚》先写乡村晚景,再写牧童,构成了乡村晚景图。

课外积累:描写儿童天真可爱的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课后习题答案:二、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意: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一个“学”字使儿童天真的形象跃然纸上。

不仅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表现了他们耳濡目染大人们的勤劳,从小就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场景: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

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的桑树底下学种瓜,那一本正经的样子,真是太有趣了!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诗意: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脱下,用彩丝穿起来,提在手中当钲来敲。

前两句诗主要对稚子进行了动作描写,“脱”“穿”等动词生动表现了稚子弄冰的动作。

场景:清晨,孩子们小心翼翼地从铜盆里取出冻好的冰块,用彩色丝线穿上,提在手中,当作银钲来敲打。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
五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三首古诗包括《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忆江南》、《牧童》),下面是这些古诗的内容和简单介绍:
1. 《浪淘沙(其一)》:这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一首诗,用夸张和生动的比喻描绘黄河雄伟的形象,抒发了作者的豪迈气概和奋发精神,同时表明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忆江南》: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词,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色,表现了作者对江南的深深怀念和无限向往。

3. 《牧童》:这是唐代诗人吕岩的一首诗,描写了一个放牛的孩子的自在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远离喧嚣、自由自在的生活的向往。

这些古诗都是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有很大帮助。

五年级下册语文背诵内容全部

五年级下册语文背诵内容全部

五年级下册语文背诵内容一、《古诗三首》《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二、《祖父的园子》本文回忆了作者在祖父园子里快乐玩耍的情景。

祖父的园子是“我”童年时的乐园,在园子里玩耍时的情景历历在目,“我”永远也忘不了。

三、《月是故乡明》作者季羡林,通过回忆儿时对故乡的月亮的感受和离乡后对月亮的感受,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情思念。

四、《语文园地一》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五、《梅花魂》本文回忆了作者与外祖父一起在国外生活的一些往事,讲述了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以及他深切的爱国之情。

六、《月夜忆舍弟》杜甫在安史之乱中颠沛流离、历尽沧桑,饱受战乱之苦,他写下这首诗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七、《桂花雨》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主要讲了作者回忆家乡摇桂花和桂花雨的场景,表现了作者对家乡桂花的深深怀念之情。

文章中还描述了桂花给作者带来的快乐和童年的美好回忆。

通过这些描述,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童年时光的留恋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课文知识点从军行>> 注释<<(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 译文<<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 作者<<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赏析<<《从军行》总共有7首,我们今天学的是其中的第四首。

一二两句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同时又渗透了诗人王昌龄丰富复杂的感情:戍(shù)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金甲尽管穿到磨破了,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被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

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

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

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
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包括《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和《村晚》。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

全文如下: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稚子弄冰》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杨万里。

全文如下:
稚童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村晚》的作者是宋代诗人雷震。

全文如下: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

1. 《牧童》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这首诗描绘了牧童在广阔的原野上放牧,吹笛嬉戏,饱餐之后躺在月光下悠然自得的情景。

2. 《舟过安仁》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这首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两个小童收起竹篙,停下船桨,张开了伞,诗人由此产生了疑问,并进行了猜测:这两个小童大概是想借助风的力量,让船前进吧!表达了诗人对孩童的喜爱和赞赏之情。

3.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此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

五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五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第九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五年级(下册)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这三首古诗均为七言。

这三首古诗分别是:1. 王昌龄的《从军行》;2. 陆游的《秋日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3. 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课堂笔记】1.第一首诗《从军行》的作者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

他的七绝诗写得非常好,与李白齐名,人称“七绝圣手”。

“从军行"属于乐府曲名,“从军”就是参军的意思,其内容一般都是写边塞风光、戊边生活或战斗情况。

2.第二首诗《秋日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

陆游生活在一个民族危机深重的年代,一生立志扫除胡尘,恢复故土,却屡遭排挤和打压,先后被罢官三次。

他是一位十分高产的诗人,现存诗近万首。

3.第三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诗圣"杜甫。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一生忧国忧民,善于通过诗作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社会黑暗,因此他的诗也被后人称为“诗史”。

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末期,颠沛流离的杜甫听闻朝廷收复失地后高兴极了,满怀激动和喜悦写下了这首诗,所以这首诗也被人们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4.《从军行》总共有7首,我们今天学的是其中的第四首。

一二两句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全诗的意思是: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5.《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前两句中的“三万里”和“五千仞”是虚数,分别形容黄河很长和泰山很高。

作者运用了对偶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故土山河的壮美。

后两句中“遗民”指生活在沦陷区的宋朝老百姓,“胡尘”指金朝统治地区的沙尘暴,暗指金朝的暴政。

全诗的意思是: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触碰到了青天。

中原人们在胡人的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着南宋朝廷的军队北伐,盼望了一年又一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你从诗中哪个词可以体会到绿草的 繁茂,感受到牧童的快活? 广阔的原野上,铺满了青青的野草。 牧童悠闲地放着牛,吹响了短笛,几 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徐徐的晚风传来。 多美的风光,多自在的牧童!
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 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看出来的?
• 悠闲自在、无忧无虑无牵挂、疲倦。 • 一个“弄”,一个“卧”。
兴四大家” 之一。 杨万里一生写作极为勤奋,相传
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余首,诗文全集一
百三十三卷,名《诚斋集》。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舟过 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 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安仁: 县名。在湖南省东南部,宋时设县。 篙: 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请你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 在脑海中把诗歌的语言变成一幅画面, 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茫茫原野,一眼望去,尽是长 势茂盛的青草,晚风中,牧童吹奏的 笛声悠扬悦耳。黄昏时分,吃完晚饭, 连蓑衣也不脱,就悠闲自在地躺在月 光下欣赏月夜的美景。)
杨万里 字廷秀,号诚斋。他是南宋杰出的诗
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被后人推为 “中
• “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词是诗 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 称“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 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 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 • “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 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 宋爱国诗人辛弃疾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弄: 逗弄。
蓑衣: 棕或草编的外衣。
用来遮风挡雨。
诗句理解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 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牧童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 天空中的明月。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 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 《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 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 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 无绊,自然放松。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 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 生活。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诗人 心灵世界的一种追。
屋檐又低又小,茅舍小。小溪潺潺, 岸上长满了碧绿的草。听见茅草屋里有 人操着柔媚的南方口音,带着醉意在互 相逗趣、取乐,是谁呢?原来是一对白 发苍苍老两口。 大儿子,在小溪东岸, 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 小儿子,趴在溪边剥莲蓬。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卧”字确实使用最妙, 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 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 盘托出,跃然纸上, 从而使人 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
辛弃疾
南宋词人。字幼安,号
稼轩。其词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
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
“苏辛”。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 ·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 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 相媚好,白 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
棹: 船桨。
怪生: 怪不得。
词句解析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 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 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 船前进啊!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 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 了什么?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 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 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 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 许多美好的事。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5 古诗词三首
吕岩
字洞宾,唐代人。他出生于世代官宦之
家,吕洞宾自幼熟读经史,曾当过地方官吏。后来
唐代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看图,你感到了什么? (简朴的乡间生活,但很美。特 别是青青草让人想起了春天踏青的美 好感受。)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轻声读这句,感受到了什么? (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妇满脸通红, 大概刚喝了酒,他们亲热相待,用乡音 聊天说话。) 仅仅是酒让他们醉了吗?如此温馨、 幸福、美好的生活,怎么不令人醉呢?
“张、使风”表现出两个孩子的 淘气、可爱和天真。
舟过安仁
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 景。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 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 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 这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 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 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 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 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舟过安仁》是 宋 代诗人杨万里的 作品。诗中,前两句话描写的是作者 的 所见 ,后两句描写的是作者的 所悟 。 我们还学过他写的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 小池 》 。
闲居初夏午睡起
[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 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 闲看儿童捉柳花。
词和词牌
•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它 兴起于南朝,成形于晚唐,盛行于宋代; 最早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所以每首词 都必须按一定的歌谱填写,这歌谱叫词 牌。
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
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 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这里写大儿子和中 儿子的勤劳,是为了为 下一句,小儿子的天真、 活泼的形象埋下伏笔。)
小结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刻画了一幅 清新奇妙的乡村农家素描图,表现了农家 恬静舒适的生活和怡然自乐的生活画面, 表达了词人轻松闲适的心情和对田园生活 的欣赏。
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 词牌名, 茅檐: 茅屋的屋檐。 吴音: 吴地的方言。泛指南方的方言。
清平乐 ·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 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 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
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相媚好: 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翁媪: 老翁、老妇。 亡赖: 同 “无赖”,“亡” ,这里指顽皮、淘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