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人教版高一必修)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2《祝福》课文简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2《祝福》课文简析

4.祥林嫂死后,短工的反应是怎样的? [对应考点:归纳概括文意]
提示:“还不是和祥林嫂?”“老了。”“我说不清。”
“还不是穷死的?”短工的反应极其淡然和冷漠,对祥林嫂
没有丝毫的同情。
5.作者用倒叙的手法,回忆了祥林嫂的一生,小说
的整个思路是“现实—过去—现实”。请在第一部分中
找出标志作者思路转换的句子。在结构上采取这种手法
二、阅读课文 66~111 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
祭祀时的清闲―→疑惑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倾诉她的悲哀―→迷茫
捐门槛―→精神崩溃
(二)解读文本精要 6.第68自然段,“我真傻,真的”这句话多次出现表 现了什么?
[对应考点: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提示:表现了祥林嫂对阿毛的死无比懊悔和内疚之情。 对阿毛的死因经过叙述得越详细,就越能表现祥林嫂内心 的悲痛。
[对应考点:探究文本的丰富意蕴]
提示:
身边 的人
身份
思想
“讲理 迂腐、保守、 学的老 顽固地维护封 鲁四 监生”, 建制度和封建 老爷 封建卫 礼教;守旧, 道士 尊崇理学和孔
孟之道
行为
不情愿收留祥 林嫂;三次 “皱眉”,极 端歧视寡妇; 禁止祥林嫂参 与祭祀活动
后果
剥夺了祥林嫂 的尊严和精神 寄托,用“软 刀子”置她于 死地
“我”的感受―→讽刺封建礼教吃人
(二)解读文本精要 10.再次描写祝福的景象有哪些作用?
[对应考点:景物描写的作用] 提示: 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前后呼应,渲染了热 闹繁忙的祝福气氛,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深刻揭露旧社 会的杀人本质。
四、阅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11.祥林嫂的几次不幸遭遇都发生在春天:春日之时,丈 夫死亡;孟春之时,被卖改嫁;暮春之时,痛失爱子;迎春之 时,凄然离世,因此有人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是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

高中语文 第2课《祝福》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一必修3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2课《祝福》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一必修3语文教案

第二课《祝福》一、内容及解析1、内容:《祝福》描述了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将祥林嫂的悲剧放在“祝福〞的热闹情景中来描写,刻画出祥林嫂周围的各类人对祥林嫂悲惨遭遇的各种态度,从而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2、解析:《祝福》以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为主体,采用倒叙手法,先写祥林嫂生活的社会环境和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把祝福景象与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然后按时间顺序表达悲剧的主体部分,最后,仍以祝福情景作为尾声,深化故事主题。

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作者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揭示了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摧残。

二、目标及解析1、目标:〔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2、解析:〔1〕把握人物形象是理解小说反封建主题的关键,学习时,要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来挖掘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2〕本文通过人物不同时期的肖像、动作、语言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悲惨遭遇,学习时可以通过这些买描写,尤其是人物眼睛的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同时,学习这种塑造人物的方法。

〔3〕本文采用倒叙的手法来表达故事,因此,要了解小说的情节安排才能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文章把祥林嫂的悲剧故事放在祝福的情境中来表达是有其深意的,要注意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1、文章为什么以“祝福〞为题是本文的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祝福〞与祥林嫂悲剧的关系。

2、探究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是学习本文的重点,理解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也就明确了小说的主题思想。

四、教学支持条件1、重视预习环节,通过课前阅读全文了解小说内容。

2、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文章,把握课文主题。

3、可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课时:三课时六、教学设计过程〔一〕教学基本流程:〔二〕教学情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情节安排,概括各部分内容。

语文人教版必修3 1-2《祝福》

语文人教版必修3 1-2《祝福》

第2课祝福一、整体把握1.小说《祝福》在结构上采用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点读①把祥林嫂的悲剧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设置了一个悬念,能够引人入胜。

②突出典型环境,祥林嫂的悲剧主要发在鲁镇,鲁镇是典型环境。

卫家山的礼教气息就不够浓:山里人穷,所以祥林嫂的婆婆肯将守节的寡妇嫁到更穷的“里山”贺家坳去。

贺家坳贞节观念和礼教气息更淡,所以那里还流行“抢亲”的风俗,这在鲁镇大户人家的太太四婶听起来简直不可思议,祥林嫂的悲剧一定要在鲁镇才能发展和完成。

运用倒叙就突出了典型环境。

③把祥林嫂的死与祝福景象连在一起,突出了祥林嫂同鲁四老爷所代表的礼教与迷信之间的矛盾,突出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④利于剪裁。

叙述故事时可只选取与祥林嫂悲剧命运直接相关的“半生事迹的片断”,而不觉支离破碎。

二、细部探微2.小说中描写了几次“祝福”?在小说中起到怎样的作用?点拨小说中三次写到“祝福”。

这年底的“祝福”作为一个时间标志,把祥林嫂的人生悲剧串连了起来,形成了清晰的发展脉络。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这一特定场景中。

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了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第一次是描写鲁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交代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

“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

这不仅是富人们的事情,而是“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

操劳福礼是女人们的事,而“祝福”的活动却是要女人们走开的。

这样的交代,告诉了人们,辛亥革命之后,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千年来女性地位和压在妇女头上的精神枷锁依旧。

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也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更揭示出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性。

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

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中一项极具封建迷信色彩的民俗活动,祥林嫂这个悲剧人物的悲剧命运也在这项活动中得以充分的展示。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2课《祝福》文章赏析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2课《祝福》文章赏析

《祝福》文章赏析从心理学上讲,人生的最大痛苦莫过于精神上的折磨与摧残,因为它不但有损于人们的身心健康,而且更为主要的,是它可以毁掉一个人的前程,导致人生的悲剧。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事实上本身就是如此。

只要打开鲁迅的《彷徨》,看看《祝福》中的祥林嫂,一切都会不言而喻了。

祥林嫂是个淳朴善良而且安分耐劳的农村妇女,手脚非常勤快——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

她没有什么过高的要求,只要能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一个生活的权利,她就心满意足了。

正是带着这样的一个愿望,祥林嫂在新寡之后逃到鲁镇去做工。

然而不久,她就被唯利是图的婆婆绑了回去。

她不但连一个工钱都没着落,而且还被婆婆以高价卖给大山深处的贺老六。

她虽然拼死地反抗——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坳,喉咙已经全哑了。

拉出轿来,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擒住她也拜不成天地。

但最后还是认了。

按说,她的生活不应该会再有什么问题了,可谁知祸不单行,几年之后,年轻的丈夫竟被伤寒夺去了生命,而唯一可以相依的儿子又被恶狼给叼走了,这可叫她怎么活呀!恰在这个时候,大伯来收屋,又赶她,使她真地走投无路了。

当祥林嫂带着丧夫失子的悲痛再次来到鲁镇做工时,雇主鲁四老爷把她看成是伤风败俗的不祥之物,一切祭祀用品都用不着她沾手;镇上的人们也都嘲笑她,奚落她,厌弃她;而笃信鬼神的女佣人柳妈又用死后的锯刑来赫唬她,劝她到土地庙去捐一条的门槛,以便作为替身,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本来祥林嫂就因为倍受打击而有些精神失常,听了柳妈这番话,她更是。

虽然极端的恐惧一直笼罩着她,但她还是抱着一线的希望。

整日闭紧了嘴唇,默默地操作着。

直到她以一年的劳动所得在土地庙捐了门槛,她才起来,似乎自己已经赎清了所有的罪孽而可以重新做人了。

然而,又是一个冬季祭祖的时节,当祥林嫂时,不料主人却命令她说:“你放着罢,祥林嫂!”这口气,同过去分明没有两样。

祥林嫂”象是受了炮烙似的“缩回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

从此以后,她便揣揣然犹如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一样,愈发变得失魂落魄和麻木起来,甚至时常忘却了去淘米而她那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转,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2课《祝福》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2课《祝福》课件
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常常被视为弱者,缺乏独 立自主的权利。
《祝福》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 基人之一。
创作背景
《祝福》创作于1924年,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 中的一篇。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通过主人公“我”的 视角,展现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悲惨命运。
分析《祝福》中的其他人物形象
总结词
分析人物形象应从人物性格、行为特点、在情节中的作用等方面入手,深入挖掘人物背后的意义和价 值。
详细描述
在《祝福》中,除了主人公祥林嫂外,还有其他许多人物形象。学生需要选择其中一两个人物进行分 析,探讨他们的性格特点、行为方式以及在情节中的作用。分析人物形象有助于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 和意义,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04
小说通过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反映了旧社会底层民众的苦难和无助, 表达了对他们深深的同情和关怀。
03
课堂互动
小组讨论:祥林嫂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总结词
探讨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及其背后的社会根源。
详细描述
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祥林嫂的悲剧原因,包括封建礼教的束缚、社会冷漠 与歧视等因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02
课文分析
故事情节梳理
简述故事情节
《祝福》讲述了一个旧中国农村妇女祥林嫂在贫困和悲惨中死去的故事。她经历了失去丈夫、 儿子、被迫改嫁等不幸,最终在祝福的鞭炮声中悲惨地死去。
人物形象分析
祥林嫂的性格特点
01
输标02入题
祥林嫂是一个勤劳、善良、朴实的农村妇女,她对生 活充满希望,但命运却对她极其不公。她经历了多次 不幸,但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活的信念。

《祝福》说课稿(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祝福》说课稿(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祝福》说课稿(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秦安第一中学张多永一、关于教材《祝福》是高中《语文》第二册的首篇。

在高中六册中,共有六个小说单元:第二册一个,第四册三个,第五册一个,第六册一个。

可见,本单元在整个高中小说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初中小说学习的连接点,又是整个高中小说学习知识技能的伸展点。

小说作为典型的文学作品,新大纲要求“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

欣赏人物形象,要分析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及其发展变化,注意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

欣赏小说语言,要品味语言的内涵,学习作者语言运用的技巧,鉴赏作者不同的语言风格。

而《祝福》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是一篇典型的传统小说,无论是情节,人物还是环境,在这篇小说中都有典范的意义。

通过本课的示范性讲读,学生能学会通过小说的三要素鉴赏小说的方法。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原刊1924年3月25日《东方杂志》第21卷第6号,后收入作者的第二个小说集《彷惶》,是《彷惶》的第一篇。

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是套在我们民族身上的镣铐和锁链。

它造成了我们民族的衰败和落后,造成了我们人生的压抑和不幸。

而女性所受的压抑和不幸又远甚于男性。

中国妇女则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

鲁迅选择妇女题材,通过《祝福》中祥林嫂这一悲剧人物的刻画,深刻地揭露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吃人的本质。

鲁迅对封建文化的鞭挞。

在迈向文明社会的今天,仍有其巨大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指导思想教会学生阅读《小说》是本学期的重点。

本课的教学根据“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让学生自主阅读《祝福》并初步掌握、理解小说的情节(这一要求安排在课外进行),课内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开展讨论、探讨,达到对主要人物性格的理解,掌握读懂小说,总结主旨的方法,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积极探索的学习习惯。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

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
讲阿毛的故事:
敛起笑容,陪出眼泪 (同情,可怜)
特意寻来,满足地去了 (找谈资)
再不见一点泪的痕迹(烦厌和头痛)
逗小孩: 催她走 似笑非笑地问 (烦厌和唾弃)
和柳妈谈话之后: 可惜,白撞了一下 (嘲笑、挖苦)
死时: 短工简洁地说、始终没有抬头、淡然的回答 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
情节——内容———— 顺序
• • • • • • 序幕 结局 开端 发展 高潮 尾声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祥林嫂凄然死去 祥林嫂初到鲁镇 祥林嫂被迫改嫁 祥林嫂再到鲁镇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倒 叙
倒 叙
• 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 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 悬念,使读者急于探求 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 吸引力; • 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 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 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 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 主题。
小说三要素:
• 人物: 外貌、语言、神态、 动作、心理…… (序幕)—开端—发 • 情节: 展—高潮—结局—(尾 声) • 环境: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怎样鉴赏小说
1、要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作者写作发表时的社会 背景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此基础上领会小说所揭示的主 题思想 2、认真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对有关描写方法的研究,剖析 人物,理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深入领会小说的 思想和艺术。 3、理解人物与环境会互相作用:环境对人物性格的体现起
临死之前:
五年前花白的头发, 即今已经全白;脸上瘦削不 堪,黄中带黑。
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 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
——鲁迅
找眼睛
• 初到鲁镇—— 顺着眼
论特点
安分
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 再到鲁镇 —— 顺着眼, 眼角带着泪痕 精神有些麻木 • 讲阿毛故事—— 直着眼 又有希望 • 捐 门 槛—— 分外有神 • 不让祝福—— 失神、窈陷 再受打击

祝福教学设计(优秀7篇)

祝福教学设计(优秀7篇)

祝福教学设计(优秀7篇)等奖鲁迅《祝福》教学设计篇一一、课文引入上一节课我们看了夏衍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祝福》,并布置同学们根据课文改写《祥林嫂的故事》,下面请位同学来讲讲《祥林嫂的故事》。

(用电脑把相关情节的画面投影到大屏幕上,增强形象性。

)二、学生讲述祥林嫂是卫家山人,二十六七时死了男人,从家里逃出来后,由卫老婆子介绍给鲁四老爷家做女工,鲁四老爷讨厌她是个寡妇,时常皱着眉头,一副不太高兴的样子。

日子很快过去了,祥林嫂做工十分卖力,甚至比男人还勤快,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都由她一人包办,这一年鲁家竟不用雇短工。

新年刚过了不久,祥林嫂到河边淘米洗菜,被婆家的人用白蓬船绑了回去。

婆家又把祥林嫂卖给贺家坳的贺老六,用买得的钱做小儿子娶媳妇的聘礼。

祥林嫂拼死反抗,在拜堂时猛撞香案,血如泉涌。

好在贺老六待祥林嫂不差,家中又添了个男孩阿毛,日子还算安稳。

哪知两年以后,厄运再次降临到祥林嫂头上。

先是丈夫患伤寒去世,接着两岁的儿子阿毛又被狼衔去吃了五脏,只剩一只小鞋挂在刺柴上。

贺家大伯来收屋,把祥林嫂赶出家门,她走投无路,只好回到鲁镇做鲁四老爷家的女工。

鲁四老爷告诫鲁四太太,祭祀的时候不要让祥林嫂插手。

祥林嫂反复地向人们诉说着阿毛被狼吃的悲惨故事,但镇上的人却渐渐对她失去兴趣。

自从和柳妈谈了天,知道死后的魂灵要锯开两半分给两个男人,要到土地庙捐门槛,让千万人践踏才能赎罪。

从此,祥林嫂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伤痕,默默地跑街,扫地,洗菜,淘米……用历来积存的工钱到土地庙捐了门槛。

她本以为可以坦然地做祭祀的活儿,但是鲁四太太仍然不让她插手,使他大受打击。

她的精神更不济了,记忆尤其坏,最后被赶出鲁家,沦为乞丐。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里,在鲁镇即将进行祝福之时,祥林嫂冻死在镇上,结束了她悲惨而又屈辱的一生。

三、寻找凶手究竟是谁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是带着疑问、痛苦,也带着希望、幻想死去的,她临死前有什么遗愿呢?她临死前提了三个问题:一个人死了以后,究竟有没有魂灵?有没有地狱?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吗?对魂灵,祥林嫂既“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过程:一、导语。

初中时我们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少年活泼可爱而中年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迂腐的孔乙己,这些人物形象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

二、介绍背景。

三、检查预习:字词。

四、分析课文。

1.速读课文,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2.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本文并非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的,而是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

3.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明确:1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呢?这一切都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

2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4.本文的线索:从文章的内容看,作者是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以深刻的笔触展现了旧中国一个劳动妇女祥林嫂生存的社会环境及其悲剧的一生。

5.研读序幕部分有关环境描写。

自读课文第1—2段,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容?明确: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香(第1段)和人们忙碌的景象(第2段)。

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第1段第2行)“阴暗”的天色,(第2段倒数第9行)“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第2段倒数第7行)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

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第2段倒数第11行)值得注意。

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

而破折号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

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6.小说的开头写道:“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这一句作何理解?明确:从表面看,这话似有语病──同义重复;其实,它是有深刻的意义的。

联系上面关于鲁镇年关祝福习俗的生动、逼真的描写,便可以体会到,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封建统治下的中国城乡每一块土地,都是鬼神观念牢牢统治着的地方。

而这一点,往往是在旧历的年底显示得最充分,最集中。

7.探讨祥林嫂的死因(亦即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要弄清祥林嫂的死因必须分析一下小说的中人物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要弄清她是什么样的人就有必要分析一下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由此来把握祥林嫂的形象,从而领会《祝福》的主题。

在分析情节的同时,可以结合起来分析一下人物形象。

我们知道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有:肖像描写(外貌)、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另外还有细节描写。

从描写的角度分,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从描写的详略分,有白描和细描。

白描:文学表现手法之一。

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而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有如芙蓉出水,朴实自然。

本文是白描的典范作品。

(细描:文学创作中的描写手法之一。

用细腻的笔触对人物进行详尽的描绘。

要求从塑造形象和表现主题的需要出发,对描写的对象加以渲染和铺陈,有如镂金错彩,绮丽华美。

但要防止堆砌辞藻的形式主义或忽视艺术概括的自然主义倾向。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分析祥林嫂形象:1开端部分:祥林嫂初到鲁镇34-53①祥林嫂为什么要到鲁家做工?34-35明确:小说的一开始,祥林嫂就是封建的宗法制度的牺牲品。

因为正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迫使她嫁给一个“比她小十岁”的丈夫,而丈夫又过早地丧了命。

祥林嫂因此陷入了“嫁而守寡”的悲惨的命运之中。

按理说,“年纪大约二十六七”的祥林嫂是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劳动在农村生活下去的,可是“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于是祥林嫂才被迫逃到鲁四老爷家里。

②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正面描写)明确: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

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

(第34段)(年轻,勤劳,朴实,新寡)眼睛:顺着眼。

(善良温顺)(第34段)行动: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

(第34段)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

(第36段)(勤快耐劳)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第36段)从这里我们可看出:她的要求极低,反衬出在婆婆家的遭遇。

她希望凭借辛勤的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活路。

这就鲜明地揭示出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性格,以及在生活道路上的挣扎。

③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是什么态度?(第34段)(侧面描写)明确:皱眉,讨厌她是寡妇。

④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如何?两次“可恶”,“然而”是什么含义?(第37、38、46、49、52段)(侧面描写)明确: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

寻人时,也仍然是“踱”。

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

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

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

“然而”是书面语重转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中的族权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

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

“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⑤祥林嫂是怎样对待使她“嫁而守寡”、“备受虐待”的宗法制度的呢?明确:作者通过祥林嫂逃到鲁家做工,在被捆绑时挣扎与反抗。

小结:勤劳、善良的祥林嫂想通过加倍的劳动来摆脱悲惨的命运的愿望,很快破灭了。

在封建社会中,妇女是没有任何人身自由和权利的。

有四大绳索(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加在她们的头上。

稍有触犯,则赐死、沉塘。

一旦嫁了人,就成为夫家的奴隶。

夫家要卖掉祥林嫂,给小叔子准备结婚的钱。

这在现在是违法和不可思议的事,在封建社会中,却是天经地义的事。

她在鲁家做工只三个半月,最后还是被她婆婆像捆牲口一样,“捆了躺在船板上” (第45段),抢了回去。

当然这其中还有鲁四老爷的支持(第41段“既然她的婆婆要她回去……可说呢”)。

封建的族权向她伸出了魔掌:夫家公然把她绑架走了。

祥林嫂被卖给了贺老六。

2发展部分:祥林嫂被卖改嫁54――65①为什么只有四婶还提起祥林嫂?明确:祥林嫂似乎从人们记忆中消失了,四婶还问起她,也仅仅因为后来再也雇不到像她那样不懒不馋、勤快能干的佣人。

为后文收留祥林嫂打伏笔。

②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什么?祥林嫂“闹”得出格又反映什么?这部分的结果怎样?明确:1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地位。

死了丈夫还得受制于婆婆。

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掉了。

2祥林嫂的反抗,并不是因为在读书人家里做过事,而是她的自发反抗,她要摆脱这任人宰割的命运。

在当时的社会,她的反抗不可能有结果。

(也可认为她深受封建礼教思想的毒害,认为改嫁是耻辱的)3这部分最后交代了祥林嫂嫁了勤劳朴实的贺老六,并有了一个儿子。

婆婆为了小儿子的婚事,心安理得地把祥林嫂卖掉。

小叔子为了自己的婚事,和别的男人一起强按着嫂子的头拜堂。

族权迫使她寡而再嫁,夫权又视此为奇耻大辱,使她忍辱含冤,永远生活在耻辱之中。

祥林嫂的悲剧,都是因此更为加深。

引:读到这里,读者往往会稍松一口气。

但祥林嫂的命运究竟如何呢?我们还是往下看吧。

3高潮部分:祥林嫂再到鲁镇66――111(1)速读这一部分内容,概括主要情节。

明确:①祥林嫂再次到鲁镇做女佣。

②祥林嫂的痛苦悲伤成了人们咀嚼品味和取笑的材料。

③柳妈的恐吓和祥林嫂捐门槛。

④祥林嫂捐门槛后仍得不到解脱,最后被赶走沦为乞丐。

(2)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什么?明确: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第66段)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第66段)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

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再受打击——内心痛苦(3)祥林嫂这一次是丧夫失子。

有人认为,丧夫失子有偶然性,这种看法对不对?明确:丧夫失子似乎有偶然性,然而隐藏在偶然性背后的,是那起决定作用的必然性。

祥林嫂的丈夫死于旧社会中蔓延着的传染病“伤寒”,阿毛死于祥林嫂的贫困、劳碌。

(若不是忙着“打柴摘茶养蚕”,能让年仅两三岁的孩子去剥豆吗?)因此,实质上,是罪恶的政权夺走了祥林嫂的丈夫和儿子的生命,使她陷于嫁而再寡的境地。

作者开始把批判的笔触由封建夫权、族权扩展到封建政权。

按照封建宗法观念,妇女“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旦丧夫失子,则连在家庭中生存的权利都被剥夺了。

因此,“大伯来收屋”使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一次来到鲁家。

她到鲁家后,又遭受了更大的打击。

(4)原来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为什么反复讲阿毛的故事?人们的反应怎样?明确:因为她心中非常悲伤,想通过倾诉来发泄心中的痛苦,希望得到人们的安慰和同情。

镇上的人们很快就厌倦了她的故事,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

对四婶讲阿毛——痛苦、自责。

对大家讲阿毛——麻木、空虚。

5小结在鲁四老爷家人们对待祥林嫂这个“嫁而再寡”的不幸女人态度:A.鲁四老爷的态度:不让她干祭祀的活(71、73、75、108通过四婶先后三喊“你放着罢”,杀人不见血地葬送了祥林嫂的性命。

而其中尤以最后一次对其打击最大)。

鲁四老爷站在顽固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立场上,从精神上残酷地虐杀她。

他暗暗地告诫四婶的那段话,就是置祥林嫂于死地而又不露一丝血痕的软刀子。

B.鲁四婶的态度:鲁四婶是“大户人家的太太”,头一次留祥林嫂是看她能干,祥林嫂被婆家绑架走以后,她害怕给自己家惹麻烦。

之后她惦念祥林嫂不是因为关心她的命运,而是自己的佣人都没有祥林嫂那样可心。

以后祥林嫂再来,她“起初还踌蹰”,后来倒是真心怜悯祥林嫂,留下她。

但是祥林嫂不像过去那样灵活能干了,四婶开始“不满”,进而“警告”,最后把祥林嫂赶出家门。

可以说,四婶只是把祥林嫂当成一件工具罢了,没有把她当人来看。

C.人们的态度:“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 ,称呼依旧。

这一淡淡的似乎不经意的过渡语,在具体语境中却隐含着深刻的蕴涵,反映出鲁四一家对祥林嫂的第二次婚姻冷酷而坚决地不予承认的态度。

“仍然叫她祥林嫂”,而不是“贺六嫂”,绝不是习惯使然,而是反映了封建礼教观念对寡妇再嫁的完全否定。

人们叫她的“声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

整个鲁镇社会在伦理观念上与鲁四仿佛是形成了共识的,音调的变化,笑容的冷冷,反映出人物关系的变化,充分表现出社会环境与祥林嫂的严重对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