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化学(鲁科版)必修一教案:3.1 碳的多样性 教案2

合集下载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一3.1碳的多样性教案设计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一3.1碳的多样性教案设计

第3章第1节碳的多样性(第二课时)--------- 广泛存在的含碳化合物一、教材分析本部分内容选自鲁科版必修一的第三章第一节。

从学科知识上看,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深化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理论;从学科方法上来说,是将理论知识进行整合和迁移应用,并为下一步学习元素周期律奠定基础;从学科认知的角度上来说,该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改变的创新意识。

二、学情分析1.知识水平分析:学生已经学过了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初步掌握了物质的分类和离子反应相关理论。

2.能力水平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具备归纳、查阅资料的能力,但是再潜在能力上尚有不足,如:实验探究能力,即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尚不完备。

3.心理状态分析:正处于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的阶段,对事物有较强的感知能力,抽象思维逐步形成但不完善。

因此,如何进行引导学生接受知识,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三、目标分析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含碳化合物的分类,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用途差异及其转化过程与方法:通过该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勤于思索,培养思维的开放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感受化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中。

在“教学目标”中,特别注意让学生对“反应物量的不同,引起反应不同”有所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感受化学的魅力。

2.重点难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3.教学方法以问题导学、任务驱动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用互联网技术,课堂以外与学生互动,交流学习体验。

4.学习方法课内小组合作交流法,课外网络查找资料,互动法四、过程分析[课前问题导学]:1、你所知道的含碳化合物有哪些?请收集相关图片,并将其分类。

2、苏打与小苏打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你了解它们的性质吗?请列表比较它们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 3.1.1 多种多样的碳单质 广泛存在的含碳化合物 学案2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  3.1.1 多种多样的碳单质 广泛存在的含碳化合物  学案2

第3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1节碳的多样性第1课时多种多样的碳单质广泛存在的含碳化合物学习目标1. 了解碳单质的多样性及同素异形体的概念,会判断同素异形体,知道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2. 了解自然界中含碳化合物的多样性。

3. 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初步体会它们性质的差异。

学习重点了解碳单质的多样性及同素异形体的概念,会判断同素异形体,知道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学习难点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

学习探究一、多种多样的碳单质1. 石墨:色、硬度、不透明、导电的片状固体,熔点。

2. 金刚石:硬度,熔点极高的单质,色透明的晶体,无自由电子,导电。

3. C60:色的固体,导电,又名。

4.,叫做该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例如:金刚石、石墨、和C60 是碳元素的同素异形体;氧气和O3 是氧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1)研究对象:。

(2)构成元素种类:。

(3)性质:。

【思考】为什么同是碳元素能组成不同的碳单质?二、广泛存在的含碳化合物1. 物理性质2. 化学性质(1)与酸反应结论:。

(2)与碱的反应(3)与盐反应(4)热稳定性结论:加热时,Na2CO3不分解,而NaHCO3则分解。

即:碳酸钠比碳酸氢钠更稳定。

所以可以利用它们对热的稳定性来鉴别它们。

【思考】(1)如何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固体?(2)如何除去碳酸氢钠溶液中的碳酸钠?(3)如何除去碳酸钠中的碳酸氢钠?学习小结当堂检测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金刚石、石墨和C60性质不同的根本原因是所含碳原子的数目不同B.金刚石、石墨和C60在氧气中完全燃烧都生成二氧化碳C.C60和P4互为同素异形体D.H2O和H2O2互为同素异形体2.现有两瓶白色固体化学药品,一瓶为Na2CO3,另一瓶为NaHCO3。

无法将其鉴别开来的方法是()A.加热B.两者分别与同浓度的稀盐酸反应C.溶于水,加入CaCl2溶液D.两者分别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或Ba(OH)2溶液3. 有一包白色碳酸钠粉末,如何证明里面是否混有碳酸氢钠?如果有碳酸氢钠,如何除去?参考答案学习探究一、1. 深灰 小 易 极高2. 最大 无 不3. 灰黑 不 富勒烯4. 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性质不同的几种单质(1)单质 (2)同种元素组成 (3)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似【思考】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高中化学3.1碳的多样性教案2鲁科版必修1

高中化学3.1碳的多样性教案2鲁科版必修1

碳的多样性一、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1)经过介绍各种碳单质,使学生认识同素异形体的观点,知道碳有三种同素异形体,它们的物理性质有较大的差别,致使物理性质相异的主要原由是碳原子的摆列不一样。

( 2)知道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种类众多,一般分为含碳的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两大类,经过活动研究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初步领会它们性质的差别。

2、过程与方法(1)经过研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进一步熟习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培育学生利用实验科学研究的能力。

(2)领会将自然界中的转变与实验室中的转化一致同来的科学思想方法。

3、感情态度(1)经过实验研究激发学生研究化学的兴趣,弘扬合作学习的精神,养成谨慎科学的学习习惯。

(2)通过介绍人类的活动损坏了自然界中碳转变的均衡所造成的结果,激发学生应用化学知识,保护生态均衡的热忱和责任。

二、教课要点、难点要点:碳元素之间的转变,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难点:碳元素之间的转变,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三、教课方法实验研究、自主概括四、教课过程第一节碳的多样性[ 展现 ] 看课本煤块、金刚石的图片[ 发问 ]1 、这些物质都含有什么元素,以什么形态存在?2、你身旁还有什么物质含有这类元素?[ 展现 ] 看课本溶洞、金刚石、珊瑚一组图片[ 引入 ] 大家说的都很对,今日,我们一同来感觉碳的多样性。

第一,先来认识各种各种各种的碳单质。

[ 板书 ] 碳的多样性一、多种多样的碳单质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构成的单质。

石墨:深灰色、硬度小、不透明、易导电的片状固体,熔点极高。

金刚石:金刚石是硬度最大,熔点最高的单质,无色透明的晶体,不导电。

C60:灰黑色的固体,不导电,别名足球烯阅读课本62- 63 页回答以下问题:1、三者的构造特色(简单认识碳原子的摆列状况);2、同素异形体的观点;3、碳的各种单质的物理性质相异的主要原由是什么?4、碳的各种单质化学性质能否同样?为何?5、怎样证明石墨、金刚石都是由碳元素构成?(介绍史实:1797年英国化学家钱南为了测出金刚石的成分,做了一个特别昂贵的实验。

化学鲁科版必修1 第3章第1节 碳的多样性第2课时 教案

化学鲁科版必修1 第3章第1节 碳的多样性第2课时 教案

第2课时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整体构思教学目标1.课标要求能举例说明碳元素在自然界及生产、生活中的转化并加以简单分析,能写出相关反应物的化学方程式。

2.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根据生产、生活中的碳元素转化的实例,了解碳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碳酸氢盐之间的转化,从而进一步了解它们的性质。

使学生能够解释与含碳化合物有关的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如水垢的形成与消除、木炭燃烧的现象、工业上炼铁的原理等。

(2)过程与方法体会将自然界中的转化与实验室中的转化统一起来的科学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人们经常利用科学知识实现碳元素的转化,为人们服务的案例,体会化学科学的伟大,增强求知的欲望。

通过介绍人类的活动破坏了自然界中碳转化的平衡所造成的后果,激发学生应用化学知识,维护生态平衡的热情和责任。

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课时从木炭燃烧、水垢形成和消除、工业炼铁等实例阐述了自然界和生产生活中碳元素的转化,为学生提供了解释或解决平时遇到的一些问题的方法。

2.学情分析学生对碳及化合物间的转化反应在初中有一定了解,而对这些转化在自然界中、生活生产中的意义和影响了解不多。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含碳化合物间的相互转化2.难点:含碳化合物间的相互转化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模型课前准备学生:预习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教师:准备实验仪器及药品,高炉炼铁装置模型,编制学案板书设计三、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1.自然界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2.生产和生活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教学设计复习提问1.举例说明什么是同素异形体。

它们的物理性质是否相同?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吗?为什么?2.Na2CO3和NaHCO3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和不同的化学性质?3.有哪些方法可以鉴别Na2CO3和NaHCO3固体?有哪些方法可以鉴别Na2CO3和NaHCO3溶液?4.Na2CO3和NaHCO3如何转化?情景导入在自然界中,有多种多样的碳单质,也有广泛存在的含碳化合物,它们之间进行着永不停息的转化,而碳的转化与我们的生存和环境密切相关。

高中化学 3.1 碳的多样性教学设计2 鲁科版必修1

高中化学 3.1 碳的多样性教学设计2 鲁科版必修1

教学难点 含碳化合物间的相互转换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教师答疑
可编辑
教学活动 教学环节
精品教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 P65-P67,完成下列转化示
意图,体会自然界中碳及其化合物之间




学生独学,在书上画出相关 重点和概念
学生先独学 5 分钟
完成导学案上对应的预习内
(1)高炉炼铁的原料是什么?
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一道习题,包含了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课的所有知识点
知识与
了解 C、CO、CO2、碳酸盐、碳酸氢盐之间的转换
技能
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教学目标
过程与 方 学会用对比的方法区分单质、化合物的概念

感受小组合作的高效率
情感态度 1、感受小组合作的积极氛围,体会自己在小组中的重要角色
价值观
教学重点 含碳化合物间的相互转换
精品教案
第三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一节 碳的多样性(2)
课题
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换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教师
郭文
教材分析
本课时从木炭燃烧、水沟形成和消除、工业炼铁等实例阐述了自然界和生活生 产中碳元素的转换,为学生提供了解释或解决平时遇到的一些问题的方法
现阶段,每个班都进行了高效课堂培训,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与组间竞争意识 学情分析 很强,课堂几乎都能够积极参与讨论,模式正在趋于成熟,所以本节课拟采用
精品教案
在上节课,学生已经学习了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之间的相
互转换,在本次探究中,学
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的转化关系(重点) 生能够类比以上方法,探究
碳酸盐和碳酸氢盐之间的相

鲁科版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碳的多样性学案(第二课时)

鲁科版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碳的多样性学案(第二课时)

鲁科版必修1: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一节碳的多样性学案(第二课时)设计人:莱芜四中吕荣海2009、11、17【学习目标】了解碳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和性质,并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

体会化学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重点:碳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和性质自学方法:阅读教材全解或是基础训练或是课本自学过程:新课预习:三.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1.自然界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含碳化合物可分为和。

含碳无机物中有两种重要的氧化物CO和CO2。

绿色植物通过作用吸收CO2,通过作用将CO2释放到大气中。

由于人类活动经由多途径增加大气中的CO2,使CO2的含量猛增,从而导致效应。

2.模拟溶洞的形成。

(1)实验目的:探究溶洞的形成原理。

(2)实验方案与记录:实验内容实验现象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将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继续向上述悬浊液中通入过量的CO2将所得上述溶液小心地加热碳的化合物在自然界中的转化创造了许多奇迹,自然界中美妙的石笋、钟乳石和石柱的形成,都与这种转化密切相关。

3.生产和生活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1)高炉炼铁原料:焦炭、铁矿石、空气。

原剂CO生成的方程式为:。

CO还原铁的氧化物的反应方程式:(2)木炭燃烧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下列转化过程:。

(3)水垢的形成我们使用的自来水中往往含有碳酸氢钙,因此水壶内壁常含有水垢。

写出形成水垢的主要化学方程式,用食醋浸泡,再用水清洗可除之,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4)无机化合物与有机化合物之间的转化1828年,德国化学家用无机物NH4CNO合成出有机物(填化学式)。

小结:从下面视角总结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视角①:各类物质间的转化视角②:不同价态含碳物质间的转化:针对性练习:1.自然界中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A.O B.N C.C D.H2.在①植物的光合作用②植物的呼吸作用③岩石的风化④海水的吸收⑤工业上制干冰⑥使熟石灰变石灰石等这些过程中,属于自然界消耗CO2的主要过程是A.仅①B.仅①⑥C.①②③D.①③④3.大理石可以用作墙面、地面和厨房桌面,其主要成份是碳酸钙。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一3.1碳的多样性教案设计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一3.1碳的多样性教案设计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用途及鉴别。

(2)通过演示和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能力目标:(1)通过演示和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并适时启发、诱导使学生体验实验的作用,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采用实验探究、对比分析和讨论归纳,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引导探究方法,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养成勇于创新、积极实验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品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通过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的研究,培养学生用对比的方法认识事物和全面的分析事物的逻辑辑思维能力;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期望;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和鉴别方法与除杂难点:1、激发学生课前理论探究及实践调查的兴趣;2、完善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法学法:本节课采取实验,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旨在利用生动有趣的实验和精心设计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启发学生自觉参与对知识的归纳和小结,并通过思维活动把从实验中得到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1. 运用对比的方法学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有关知识和性质。

2.通过分组实验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3.紧密联系实际,把性质和用途联系起来。

强调学以致用,激发学习兴趣。

四、教学程序[导入]由语文中的苏轼两兄弟引入化学上的苏轼两姐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知道苏打和小苏打分别是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俗名。

然后展示样品,用观察法使学生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和的状态、颜色等物理性质有初步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

一、物理性质及用途[问题探究1]:结合旧知识,明确新任务,围绕中心创设问题诱导学生逐步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基本性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完成如下表格:【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用更生动形象的方式是学生对这两种物质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对两物质的溶解性做对比。

2019-2020学年高中化学 3.1碳的多样性(2)教案 鲁科版必修1.doc

2019-2020学年高中化学 3.1碳的多样性(2)教案 鲁科版必修1.doc

2019-2020学年高中化学 3.1碳的多样性(2)教案鲁科版必修1 第二课时【复习提问】 Na2CO3和 NaHCO3的化学性质有哪些?【引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碳及其化合物间可以相互转化。

那么,在自然界和生产、生活中碳及其化合物间是怎样转化的呢?【指导阅读】阅读P64-66 自然界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讨论交流】学生交流,教师点评并做好表现性评价。

(1)CO2是通过哪些途径进入大气中的?(2)海水中的含碳物质是从哪里来的?(3)若大气中没有CO2会怎么样?CO2过量又会怎么样?【过渡】碳的化合物在自然界中的转化创造了许多奇迹,自然界中美妙的石笋、钟乳石和石柱的形成,都与这种转化密切相关(展示一些有关溶洞的图片)。

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模拟溶洞的形成。

【活动探究】通过阅读材料,讨论溶洞形成的原因,设计和实施简单的实验--模拟溶洞的形成。

<实施步骤>:1、指导阅读P65-模拟溶洞的形成。

2、讨论溶洞形成的原因3、设计模拟实验的方案4、实施模拟实验5、完成下列表格6、通过模拟实验进一步体会钟乳石、石柱的形成过程。

【指导阅读】阅读P66-67 -生产和生活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交流研讨】学生通过交流、研讨,回答下列问题:1、描述高炉炼铁过程中碳元素所发生的化学变化,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用化学反应方程式描述下面转化过程,指出所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CO CO3、水垢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如何除去水壶中的水垢?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在生产和生活中还有哪些碳及其化合物间转化的实例?【概括整合】学生自主完成P68的概括••整合。

【布置作业】P69 1、2、3、4。

【研究性学习课题】查找氮循环的资料,小组合作画出氮循环图示,写出短文。

重点说明氮循环中涉及到哪些含氮元素的物质,它们是如何转化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鲁科版必修1《碳的多样性》教案(2)
碳的多样性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通过介绍各种碳单质,使学生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知道碳有三种同素异形体,它们的物理性质有较大的差别,导致物理性质相异的主要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2)知道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种类繁多,一般分为含碳的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两大类,通过活动探究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初步体会它们性质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进一步熟悉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培养学生利用实验科学探究的能力。

(2)体会将自然界中的转化与实验室中的转化统一起来的科学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探究化学的兴趣,发扬合作学习的精神,养成严谨科学的学习习惯。

(2)通过介绍人类的活动破坏了自然界中碳转化的平衡所造成的后果,激发学生应用化学知识,维护生态平衡的热情和责任。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碳元素之间的转化,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难点:碳元素之间的转化,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自主归纳
四、教学过程
第一节碳的多样性
[展示]看课本煤块、金刚石的图片
[提问]1、这些物质都含有什么元素,以什么形态存在?
2、你身边还有什么物质含有这种元素?
[展示]看课本溶洞、金刚石、珊瑚一组图片
[引入]大家说的都很对,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碳的多样性。

首先,先来了解各种各种各样的碳单质。

[板书]碳的多样性
一、多种多样的碳单质
金刚石、石墨和C60 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石墨:深灰色、硬度小、不透明、易导电的片状固体,熔点极高。

金刚石:金刚石是硬度最大,熔点最高的单质,无色透明的晶体,不导电。

C60:灰黑色的固体,不导电,又名足球烯
阅读课本62-63页回答下列问题:
1、三者的结构特点(简单了解碳原子的排列情况);
2、同素异形体的概念;
3、碳的各种单质的物理性质相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碳的各种单质化学性质是否相同?为什么?
5、如何证明石墨、金刚石都是由碳元素组成?(介绍史实:1797年英国化学家钱南为了测出金刚石的成分,做了一个非常昂贵的实验。

他将金刚石放在密闭的、充满氧气的箱子里进行燃烧(箱子是纯金制的),结果却令人非常意外—箱子里的气体成分竟然是二氧化碳。


6、了解C60、碳纳米管的相关知识。

[板书]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性质不同的几种单质,叫做该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金刚石、石墨、和C60是碳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氧气和 O3是氧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思考:①同素异形体的成因是什么?
②你所知道的其他元素的同素异形体还有哪些?
(解答:①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结构不同。

② O2与O3、红磷和白磷等)
小结:
1、判断同素异形体的要素:(1)必须由同一元素组成(2)必须是单质(3)必须结构不同
2、不同的同素异形体,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似
[过渡] 尽管碳元素有多种同素异形体,但它在自然界主要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

[板书]二、广泛存在的含碳化合物
[展示]看课本天然气、胡萝卜;大理石、方解石等一组图片[解释] 蛋白质、淀粉、天然气等
有机化合物;CO2、碳酸盐等无机化合物。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有着重要用途的两种含碳无
机化合物——碳酸钠、碳酸氢钠。

化学式学名俗名状态颜色溶解度比较应用NaHCO3碳酸氢钠小苏打细小晶体白色较小做发酵粉、胃Na2CO3碳酸钠苏打、纯碱粉末白色较大制玻璃、造纸
Na2CO3•10H2O 十水合碳酸钠结晶碳酸钠晶体无色最大同Na2C O3
Na2CO3俗称纯碱或苏打,白色粉末,易溶于水,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等工业;NaHCO3俗称
小苏打,白色晶体,易溶于水,碳酸钠比碳酸氢钠易溶于水。

[方法导引]根据学过的碳酸钙的化学性质预测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
1、碳酸钠可能与哪些物质反应?
2、碳酸氢钠可能与哪些物质反应?
碳酸钙的化学性质:
1、与盐酸反应:
CaCO3+2HCl=CaCl2+CO2↑+H2O
2、受热分解:△
CaCO3==Ca O+CO2↑
[活动探究] Na2CO3和 NaHCO3 的化学性质。

1、与酸反应
Na2CO3+2HCl=2NaCl+H2O+CO2↑
NaHCO3+HCl=NaCl+H2O+CO2↑
2、与碱反应
Na2CO3+Ca(OH)2=CaCO3↓+2NaOH
NaHCO3+NaOH=N a2CO3+H2O
3、与盐反应
Na2CO3+CaCl2=CaCO3↓ +2NaCl
4、受热分解△
2NaH CO3======Na2CO3+H2O+CO2↑
<练习>:写出相关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问题讨论]:
(1)如何鉴别一种固体物质是Na2CO3还是NaHCO3?
(2)碳酸盐和碳酸氢盐之间如何转化?碳酸
碳酸盐碳酸氢盐
加热;加碱
【典型例题】
例1、金刚石、石墨、C60性质有所不同,是由于 ( )
A. 构成原子不同
B. 原子的各自排列方式不同
C. 具有不同的几何外形
D. 硬度不同
例2、关于32CO Na 和3NaHCO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32CO Na 比3NaHCO 易溶于水
B 、3NaHCO 比32CO Na 稳定
C 、石灰水能和3NaHCO 反应,不与32CO Na 反应
D 、等物质的量的32CO Na 和3NaHCO 与足量的盐酸反应,消耗盐酸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例3、除去混在32CO Na 粉末中少量的3NaHCO 最合理的方法是( )
A 、加热
B 、加NaOH 溶液
C 、加盐酸
D 、通入足量的2CO 气体 作业:课本71页第4题和72页第6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