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创新的扩散过程研究_宋歌
知识图谱在我国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进展

知识图谱在我国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进展冉从敬;刘琬【摘要】本文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人文社科类数据库收录的涉及知识图谱研究的150篇论文作为研究样本,从整体结构和具体内容两方面进行了分析,揭示出知识图谱在我国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方兴未艾.【期刊名称】《信息资源管理学报》【年(卷),期】2014(000)001【总页数】10页(P4-13)【关键词】知识图谱;人文社会科学;可视化【作者】冉从敬;刘琬【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武汉,430072;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武汉,43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031 引言20世纪80年代开始,科学知识在短时间内迅速增长,据统计当时世界每天发表1万余篇论文,平均每35秒就有一篇问世,书籍每年增加25万种[1]。
进入21世纪后,人们更是用“信息爆炸”、“信息泛滥”这样的词汇来形容如今的信息增长速度。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文社科领域内单纯依靠研究人员博闻强识、遍阅群书的研究方法已然变得不合时宜,引入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呼声此起彼伏。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种以绘制知识发展进程和结构关系图形的技术出现在人文社科研究者的视野范围内,这就是知识图谱[2]。
时至今日,在我国人文社科研究领域已有众多学者认可并运用知识图谱来进行研究,由此产生出一批新颖的研究成果,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对于了解发展的现状和未来的趋势有着重要的意义。
2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学术期刊以其所特有的时效性、科学性和专业性的特点成为学者们应用新技术、阐述新观点的主要阵地,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发布的重要渠道。
以期刊论文作为研究的数据来源,一方面凸显了论据的新颖性,另一方面确保了论点的可信度。
因此,本文选择以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作为数据源。
将学科领域限制在“哲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Ⅰ辑”和“社会科学Ⅱ辑”之中,检索“主题”、“题名”或者“关键词”含有“知识图谱”一词的文章,时间截止到2013年12月24日,共得到152条检索结果,剔除少量书目信息等无关的条目,最终的分析数据为150条。
毕业论文选题的前人研究回顾与创新点

毕业论文选题的前人研究回顾与创新点在选择毕业论文选题时,对前人研究进行回顾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研究的脉络,找到研究的切入点和创新之处。
本文将就毕业论文选题的前人研究回顾与创新点展开讨论。
首先,回顾前人研究是为了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进展。
在选择毕业论文选题时,我们需要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进行梳理,了解前人在该领域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
通过对前人研究的回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定位自己的研究方向,避免重复前人的研究,同时也可以借鉴前人的研究经验,为自己的研究提供参考。
其次,回顾前人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研究的空白和切入点。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未被充分探讨的问题或者存在争议的观点,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选择研究选题的切入点。
通过对前人研究的回顾,我们可以找到研究的空白之处,从而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提出具有创新性的研究问题。
另外,回顾前人研究也可以帮助我们建立研究框架和理论基础。
前人的研究成果往往构成了该领域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范式,通过对前人研究的回顾,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该领域的理论体系,为自己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在选择毕业论文选题时,我们可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研究框架,深化对研究问题的认识,提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最后,回顾前人研究也可以帮助我们确定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
前人在研究中采用的方法和路径往往是经过验证和积累的,通过对前人研究方法的回顾,我们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路径,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在选择毕业论文选题时,我们可以借鉴前人的研究方法,同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进行创新,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和路径。
综上所述,回顾前人研究是选择毕业论文选题的重要步骤,通过对前人研究的回顾,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研究的脉络,找到研究的切入点和创新之处。
在选择毕业论文选题时,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前人研究的成果,同时也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为自己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从而取得更好的研究成果。
宋代学术的转变与特色

宋代学术的转变与特色作者:康莉娟来源:《西江文艺·下半月》2015年第03期【摘要】:宋朝的学术由于统治阶级奉行宽容的文化政策而繁荣起来,在对前代学术批判继承的基础上诞生了“宋学”,宋学是儒家传统文化吸纳隋唐以来多元文化精华而转化出来的一个新的学术思想派别,它的基本特质是向义理的纵深处进行探索。
它的产生有深刻的社会背景,深具时代的特色。
【关键词】:宋代学术;宋学;转变;特色在宋代,统治阶级对学术文化奉行一种宽容、优待的政策,这使得社会各阶层人士,包括文官武将、士人僧侣、平民百姓,都积极参与学术文化活动,从而促进了学术的繁荣。
所以,宋朝三百余年是学术文化发展异常活跃的年代,而宋学的产生和发展无疑成为宋代学术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学术史上,历来有汉学、宋学之称,它们分别代表了中国古代学术辉煌的两极,宋学以其独具的特色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树立起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宋学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从横的方面来说,它是包括理学、经学、史学、宗教及教育等在内的学术文化的总汇。
从纵的方面来看,宋学是儒家传统文化吸纳隋唐以来多元文化精华而转化出来的一个新的学术思想派别,它的基本特质是向义理的纵深处进行探索,力求突破前代儒家过于注重章句训诂之学的学风。
从汉到唐的一千余年间,由于受到经今古文之争的影响,儒家学者多偏重于名物训诂,讲究的是师承家法,对经义本身的意涵却没有多少争论,这反映在察举和科举的各种通经考试上,就是只问墨义、注疏,不允许考生对义理内涵作自由的发挥,这条治经的道路严重阻碍了儒学的发展。
而宋代的儒家学者则从仁宗朝开始,大都趋向于对义理的探索,而蔑视名物训诂,宋代中期之所以在学术上发生这样大的变化,是因为历史进入宋代以后,汉唐儒学的这种旧传统出现了变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宋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斗争特别尖锐,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不断,严重消耗了其国力,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儒家学者想从儒家经典中去寻找新的答案和新的思想武器,以挽救社会危机。
宋代的科技昌盛与学术文学的开拓创新

z A G Q c eg Z 0 ini H N i n H UJ z h a
(. 1
C l g u nts G i o nv sy u a g5 0 2 ,C ia o eeo ma ie , uz u U i r t,G i n 5 0 5 hn ; l fH i h ei y
关键词 : 宋代 ; 科技 昌盛 ; 学术文学 ; 开拓创 新 ; 内在联 系; 理性沉思
中图 分 类 号 : 0 . 1 72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4— 3 9 20 ) 5— 0 1— 7 17 2 S i n i c a c ce tf nd Te hno o i a os e iy a ad m i t r ur n v to f S ng Dy a t i l g c lPr p rt nd Ac e c Lie at e I no a i n o o n sy
民 族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20 09年 第 5
宋 代 的 科 技 昌 盛 与 学 术 文 学 的 开 拓 创 新
张 启 成 周 健 自
( . 州大 学 人 文 学院 , 州 贵 阳 50 2 ;. 南民族师 范 学院 中文 系, 州 都 匀 5 80 ) I贵 贵 50 52 黔 贵 50 0
先进 的炮兵 部 队 , 元蒙 帝 国之 所 以能席 卷 欧亚 大陆 , 与宋代 火药 的发 明与 应用 是密 切相 关 的 。指南 针在 北宋 时 已应 用于航 海 , 了南宋 指 南针 与罗 盘共 用于 航海 , 到 为人类 征 服海 洋作 出了重大 的贡 献 。 此外 , 宋代 在农 学 、 医学 、 天文 学 、 数学 、 械学等 方 面也均 有杰 出 的成就 , 机 略举 三 例 。苏 州石刻 的天
211047580_跨学科研究的“跨”与“返”

2023年第1期跨学科研究的“跨”与“返”*张均有幸参加此次由河南大学文学院承办的“中国新文学学会第35届年会暨中国现当代文学跨学科研究论坛”,受益良多。
因我自己此前并没有认真地、系统地在方法论层面思考跨学科研究的可能与路径,故听到各位专家、学者有关“跨学科视野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发言与讨论,尤感深受启发。
再以之对照自己过往研究中的尝试与不足,愈发感到跨学科研究之于现当代文学研究其实是兼具积极意义与方法陷阱,都有值得思考、检省之处。
从会上诸位专家、学者的发言来看,无人对现当代文学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与必然性持不同意见。
刘勇教授以郭沫若研究中“半个郭沫若”的现象,批评当前学界跨学科研究能力的薄弱。
依他之见,郭沫若是自由跨界的大家,文史并长,然而现当代文学研究者又有几个懂得甲骨文、青铜器呢?就是想跨学科也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我们多年研究所得其实只是“半个郭沫若”而已。
与此相似,徐志摩对“诗”与“歌”的兼通,余华小说与音乐的共生,村上春树写作与甲壳虫乐队的隐秘关联,都对研究者提出了“跨”的要求。
可见,“跨”是现当代文学研究必须解决之事。
当然,跨学科研究也是自然而然会发生的学术趋势,吴俊教授、吴晓东教授即以文体研究、风景研究为例,阐释了当前文学研究科际整合的必然。
我自己这些年做研究,惭愧没有达到这样的方法自觉。
不过若以“跨学科”眼光回顾,也可说是不自觉地使用了某些跨学科研究方法。
比如,在本世纪初做“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1949—1976)”时,因为材料分散、零碎,并无现成“资料集”可以直接使用,所以阅读了几乎所有当时我能找到的与之相关的回忆录、日记、年谱、书信(并不限于作家所著)。
整个研究过程,也变成了“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材料”的过程,经此过程,我自己也变得比较依赖史料。
现在看,这至少是“跨”在了文学与历史学之间。
此后做“中国当代文学报刊研究(1949—1976)”“中国当代文学本事研究(1949—1976)”两项研究时,爬梳史料如故(本事研究还增添了到地方档案馆发掘历史档案资料的工作),但对媒介理论的引入,将史料考订与叙事学、后殖民理论、文化研究等域外理论资源整合成现代本事研究方法,无疑需要进一步地跨越不同学科、进行适当科际整合。
在同济做设计 一名女建筑师的职业化之路

初步功能与构思确立后 ,接 下来要 确定 具体的设计手法 ,此 时,我们 同院领
05 1个,这 借 鉴了 与传 播艺 术学院 类似 的建筑处理 手法 ,希望设计 的学 院教学 楼是一 座可 导的想法 所不同 。比如 ,一层共有 1 ̄ 0人 不同规模 的会议 、接待室 1
以被感 知与体验 的建筑 。设计 概念是 将建筑 与 自然产 生 关联 ,建筑 外部环 境的
与水 的气息 。
在 多位 业主参 观、使 用后 ,我们才完全领会院领导 的意 图 : 设计 院一层会议
空 间的主要使用者 、评价者不是设计 师,而是 业主 。针对不同类型的业主 ,会议
建成后的效果令 人满意 ,设计也屡获 大奖 。然而一 年后 ,内院水景被改造 为 室 除普通 的会议 功能外 ,还应具备展示及设计参考 的功能。当然这些不同类型 的
建筑设计 的热爱与执着 ,是其逐步从 学生成为职业建筑 师的重要动 力,而作 为女 懂闯入建筑这个行业 ,我亦如此 。机缘巧合 ,于 高考 填报志愿前几 日做客远房亲 性建筑 师,具有特有的对设计品质 、细部、完成度 的把控和较好 的沟通能力 。 关键词 同济设计 ; 女性建筑师 ; 职业化 ; 着 执
4 2 时代建筑 T me A c i cue 2 1 / i + rht t 0 6 e r 1
文小 琴
宋歌 WE io i, ON e NXa qn S G G
20 0 2年 3月
20 0 4年 6月
进入 同济 大学建 筑设计 研 究院 工作
获工 程 师职称
20 04年
A S R T T iat l d l e ts h rfsin lainpo e s f nXa qn B T AC hs rc ei ae epoes ai t rcs i i ie n t o z o o We o tru h a rtop c fh rpat ig e p r ne wi eee c st h he ho g ers eto e rcin x ei c t rfrne o te tre s e h
数字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数字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的应用研究【摘要】为了更好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使其在现代得到传承,本文将围绕数字技术展开相关研究。
研究首先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现状,指出了其中主要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数字技术在其传承保护中的应用策略与配套工作。
通过研究,做好配套工作,采取文中应用策略能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作用,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有效保护,促使其在现代得到传承。
【关键词】数字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传承保护0.引言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当中,蕴含了大量具有中华民族文化代表性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理应源远流长,不断传承下去,但在时代变迁背景下,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面临着严重的流失现象,其中小部分已经鲜为人知,这会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消失,造成文化损失,不利于我国文化软实力以及内部稳定,因此这种现象绝对不允许发生,故国家很早之前就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旨在扭转流失局面,使其继续得到传承,而以往工作取得的成果并不显著,效用也在不断衰弱,并没有扭转局面,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依然处于流失状态,更不用说让其得到传承。
这种现象引起了相关领域的关注,指出以往工作方式比较粗放、浅显,没有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的深入原因开展,因此才会出现这种现象,同时侧面说明相关工作需要改进,应当寻求新的技术方法来开展,这就使得数字技术得到了人们的关注,若能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该项技术作用,即可达成传承保护目标。
由此,如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中正确应用数字技术,促使其作用充分发挥就成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针对该问题有必要展开相关研究。
1.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现状1.1难以传播传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的重要手段,如果能够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各种传播渠道、方式变得广为人知,就能吸引更多的人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再通过文化遗产魅力使得他们继续进行传播,在这个过程中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潜移默化的就成为了其传承者,且后续不断扩散的传播将扭转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局面,起到保护作用。
中国现代学术思潮的演进与方向

中国现代学术思潮的演进与方向自19世纪以来,中国学术思潮逐渐与世界接轨,经历了多次重大转变。
从“弃传统,求西方”到“弘扬本土,求创新”,中国学者在一次次摸索和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体系,研究领域涵盖了自然科学、人文社科和应用科学等多个领域,在世界学术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当前现实的层面,简要概述中国现代学术思潮的演进与方向。
一、学术思想的演进历程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历经多次风雨,从传统的儒家思想到近代的现代化运动,中国学者和知识分子在探索自己文化的同时,也渴望吸取西方文化的精华。
自唐朝至清末,中国学术思潮逐渐向西方学术体系靠拢,进入了运用西方科学、哲学等知识的新时期。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李约瑟、王国维等,他们在融合中西文化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但同样,西方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也产生了莫大的影响。
1919年,中国知识分子发起了一次反对外国侵略和封建主义的“五四运动”,这也是中国现代化的标志。
在这次运动中,一批中国青年学生发出了“向传统文化说不”的口号,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缺陷和弊端提出了质疑。
一些思想家如胡适、陈独秀则将目光投向西方,试图从西方的文化、哲学、经济等方面来推动中国文化的自我改造和更新。
毛泽东时代,中国学者和思想家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展开研究,探寻中国现代化的路径。
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切学术研究活动被叫停,整个社会也陷入了混乱和动荡。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学者重新开始了自己的学术探索和建设。
在经历了许多试错之后,学者们呈现出了新的学术思想,将更多关注点放在了本土文化的发掘和挖掘上。
对于中国特有的文化、哲学和艺术等方面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斯巴达克、李泽厚、余秋雨等学者和思想家代表了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潮。
二、学术思想的当下状况当前,中国的学术思潮已具有相当多样性和多元性。
在自然科学方面,中国学者开始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航空航天、海洋科学等领域深入探索。
在人文社科领域,学者们则对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社会学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特别是对当代社会和政治议题的关注更是愈发强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I :10.13530/ki.jlis.151006总第四十一卷第二一五期Vol.41.No.215学术创新的扩散过程研究*宋歌摘要知识扩散能促进知识创新,从过程而非结果的视角研究学术创新的扩散,能够还原学术发展的轨迹,为学术研究及科研管理提供可靠依据。
本文选取结构洞理论为学术创新实例,采用包含时间维度的扩散理论和分析时间流的主路径分析方法进行创新扩散实证研究。
通过建立扩散时序网络,分析扩散曲线、路径与关键节点和学科分布与信息交互模式,定义扩散广度、速度、强度及延时,并进行测度,认为可将创新扩散过程研究归纳为五个步骤,其内容涵盖研究方法与分析维度、分析层次和分析视角的整合。
图6。
表5。
参考文献11。
关键词学术创新知识扩散创新扩散扩散过程分类号G350The Diffusion Process of Academic InnovationSong GeABSTRACTThe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knowledge diffusion is becoming an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in bibliometrics.Existing re-sults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knowledge diffusion in one discipline or among different disciplinary fields which belong to static study.The dynamic process research of an academic innovation diffusing is rare.The tracks of academic develop-ment could be reduced and refined from the procedures rather than the results of academic innovation.Its study results will be valuable references not only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onstructing disciplines,organiz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tackling key problems,selecting project topics,grasping subject frontier and trend,but also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departments to plan strategy and policy,evaluate projects and research.Taking structural holes as example,this study carries out an empirical research using diffusion theory and main path a-nalysis.Firstly,we establish sequential network of diffusion,draw diffusion curve,measure speed and acceleration.An S type curve has been found.The diffusion on its takeoff stage reached second-order inflection point in 2010.So the diffu-sion of structural holes will be successful.Secondly,we analyze subject distribution,delay and diffusion curves in differ-ent subjects.The result showed structural holes originated from Sociology but further developed by the strong push of Busi-ness &Economics.Current diffusion span is 38.Although their reaching to LIS was late,related research is active.Ac-cording to the diffusion stages,we forecaste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structural holes in various disciplines.Thirdly,we identified main path,main path component and key nodes.There was only one main path with simple structures which led by Burt from 1992to 2004,then extended to the area of Business &Economics since 2004.The key nod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in main path component revealed that the process of re-innovation and re-diffusion had occurred one after another.Fourthly,we calculated diffusion strength and analyzed information interactive mode.The diffusion network had dual cen-ter composed by Sociology and Business &Economics.There were two modes between center disciplines and the others:062*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基于引文网络的我国社会科学领域知识扩散研究”(编号:SKCX20130037)的研究成果之一。
通信作者:宋歌,Email :songge.2000@宋歌:学术创新的扩散过程研究Song Ge :The Diffusion Process of Academic Innovation2015年1月January ,2015double diffusion and unidirectional diffusion.Finally,five steps have been concluded for the study on diffusion of academ-ic innovation.Originality of this research is that we have defined span,speed,acceleration,strength and delay of diffusion,and made the basic indicators internally consistency;and by combining network theory,diffusion theory and citation analysis,we in-tegrated methods and analysis dimensions,and thus the general method and steps of analyzing diffusion process have been concluded.6figs.5tabs.11refs.KEY WORDS Academic innovation.Knowledge diffusion.Innovation diffusion.Diffusion process.0引言扩散是创新产生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经由特定渠道,在某一社会团体的成员中传播的过程。
它是特殊类型的传播,所含信息与新观念有关[1]。
而学术创新的扩散就是学术领域新知识的扩散,知识扩散对于知识创新有重要影响。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大力促进基础学科之间、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渗透融合,在推动各学科互为借鉴、共同发展中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2]。
当前,知识扩散的特征与规律已经成为文献计量学领域重要的研究问题[3]。
其中,研究某一学科领域或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知识扩散现象的成果已逐渐出现[4-7],但是针对某项学术创新在不同学科领域中的知识扩散研究还非常少。
这一研究对我国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跨学科研究的组织,科技攻关,项目选题,把握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对科研管理部门进行战略规划、政策制定、项目评审、科研评价等具有参考价值。
国内外对于知识扩散现象的定量研究持续升温,从方法上来看,越来越多地利用网络理论与方法,测度对象一般为期刊、论文、专利的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不仅体现了科学知识纵向的连续性和继承性,而且记录着学科之间横向的交叉与渗透,是研究知识扩散的天然入口。
网络理论与方法为知识扩散的测度与可视化提供了有力工具,但目前此方面的研究还存在不足。
①利用复杂网络理论对知识扩散的演化过程进行仿真和建模,虽然可从宏观上模拟和解释其网络结构与动力学特征,但是只能提供知识扩散的整体性描述,并不能深入到微观层面揭示个体的知识扩散行为。
因为该方法将网络中的个体看作是同质的,然而个体的异质性正是扩散发生的前提,并且不同的个体在知识扩散中起到的作用也大不相同,忽略个体的异质性无法揭示知识扩散的本质。
②在利用社会网络分析的常规指标与方法对知识扩散进行的实证研究中,网络节点虽然被看作是异质的,但是其仅能刻画知识扩散的静态特征[8],如核心节点、网络分群、凝聚程度等,既不能直接反映知识扩散与知识增长的动态过程,也不能提示哪些节点和路径对知识扩散起到关键作用。
因此,从结果而非过程的角度进行测度,会丢失知识扩散中的重要信息,从而无法准确揭示知识扩散现象。
③已有成果一般仅从某一角度揭示知识扩散的某一特征,处于知识扩散测度指标与方法的探索阶段,对于知识扩散现象无法整体把握和全面测度,缺乏系统的研究范式与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