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危急值的概念和意义
临床危急值

小于50*109/L在病人有小的出血损伤或将行小手术,则应 给予血小板浓缩物。
100*109/L,在病人有较大的出血性损伤或将行大手术, 则应给予血小板浓缩物
600*109/L,属于病理状态,若无失血及脾切成史,应仔 细检查有无恶性疾病的存在
1000*109/L高于此值常出现血栓,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十五、PO2: 参考值:80-100mmhg “危急值”:<30mmHg
。临床意义:氧分压是维持体内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与 组合的关键指标之一。体内绝大多数的氧需求来源于血 红蛋白化学结合的氧。
氧分压过高,可造成氧中毒, 氧分压低,容易形成呼吸衰竭,当低于50mmHg提示严重
缺氧,而低于30mmHg可出现生命危险。时应注意纠正碱 中毒不宜过速,也通常不需完全纠正。
②200-400U时,在大多数情况下应排除急性胰腺炎的可能 性。另外一些疾病,如消化道穿孔、大量酒精摄入,唾液 腺体疾病(流行性腮腺炎)、严重肾炎、胆结石等可在此 值以上。
>600U/L:结合其他临床及实验室指标,可以确诊急性胰腺炎, 但需要及时对病情严重性及预后进行判定。
六、血红蛋白 正常值:男性120-160g/L 女性110-150g/L “危急值”:<50g/L ,>200g/L; 50g/L低于此值应予输血,但应考虑病人的临床状况,如对患充血性心功能不
十一、血尿素氮 正常值:3.6-7.1mmol/L “危急值”:>21.4mmol/L
临床意义:血尿素氮升高多由肾脏疾病引起,亦可见于 高蛋白饮食、消化道出血、血液浓缩(如剧烈呕吐、腹泻 等)和尿路梗阻(如尿路结石)等情况。
急性肾衰竭血透指标为BUN≥21.4mmol/L; 慢性肾衰竭血透指标为BUN≥28.6+mmol/L。 BUN降低临床少见,可因妊娠、蛋白摄入不足引起,故未
临床危急值的学习与解读_2023年学习资料

假性危急值产生的原因-。机械性溶血-抽血时负压过大、剧烈震荡-。血液稀释-在输液侧抽取血液-冬采血量过多或 足-采血管负压不足、血管未充盈-血液中混有气泡-冬抗凝不充分-血液内有小凝块-抽血后未立即充分-摇匀-放置 间过长-抽血后未及时送检,使血液中一些-酶失去活性-护士一定要重视标本留取的质量,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免误导,延误治疗。
血小板计数PLT-正常值:100~300x109/L-危急值:<50x109L-必->1000X109/加: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术后等。-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放射损伤、骨髓纤维化、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红细胞沉降率ESR测定-男:0~15mm/1小时(魏氏法)-女:0~20mm/1小时(魏氏法)-冬增快:见 急性炎症、风湿性活动、活动性结核、-恶性肿瘤、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等。-12岁以下儿童、妇女月经期及妊娠期 60岁以-上病人可生理性增快。-减慢:脱水使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护士接到“危急值”报告该怎么-做?-护士接到检验科室的危急值报告电话时,接听者需-听清并复述核对后进行记录 填写病人姓名、年龄、-性别、床号、通知者姓名、通知科室(电话)、联系-时间、检验项目及报告值、接获者姓名。 即通知-床位或值班医生,并记录汇报时间和被汇报者姓名。-遵医嘱积极治疗,判断检验结果与临床表现不符-态监者 -检。-公-密切观察病情,落实对应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记录。
常见的检验项目-临床免疫学检查-如:免疫球蛋白、肿瘤标志物等-临床病原体检测-如:血培养、尿中段培养、痰培 、药物敏-感试验、病毒性肝炎标志物测定(两对半)
血液的一般检测a69265a1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99_--_临床 急值的学习与解读
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内容及临床意义1. 临床危急值的定义临床危急值,听起来挺吓人的,其实它指的是那些能立即影响患者健康和生命的实验室检查结果。
比如说,血糖值一瞬间飙升到了天上,或者是钾离子低得让人心惊胆战。
这些值就像是在提醒我们:“嘿!快来看看,出大事了!”所以,这些数值绝对不容小觑,咱们得认真对待。
2. 报告制度的内容2.1 报告流程那么,临床危急值的报告制度究竟是怎样运作的呢?说白了,这就像是一条生命线,连接着医生和患者。
当实验室检测到这些危急值时,第一时间就得把信息传递给临床医生。
通常,这个过程是相当迅速的,毕竟时间就是生命。
报告的方式一般有电话、传真或者电子系统,目的就是要让医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收到消息,赶紧采取行动。
2.2 报告标准当然,这个报告可不是随便来的。
一般医院都会制定一套标准,比如什么值算是危急值、报告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等等。
这些标准就像是规矩,让大家都能在同一个频道上,确保信息传达准确无误。
比如说,有些医院会要求在特定时间内(比如30分钟内)将危急值报告给医生,以免拖延了治疗。
3. 临床意义3.1 提高诊疗效率为什么这个制度这么重要呢?首先,它能大大提高诊疗效率。
试想一下,如果一名患者因为某个检查结果不理想,医生能及时得知,就能迅速采取措施,避免病情恶化。
这就像是对待火灾,早发现早扑灭,才能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3.2 保障患者安全再者,这个制度是对患者安全的一种保障。
就像家长在孩子身边盯着,随时准备保护他们。
医生通过危急值的报告,可以及时做出反应,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例如,某些药物可能会对患者的电解质平衡产生影响,而这些情况一旦被发现,就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让患者少受罪。
4. 总结最后,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就像是一道防线,保障着患者的安全与健康。
在这条生命线上,信息流通的速度与准确性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着治疗效果。
所以,无论是医生、护士,还是实验室的同事,大家都得齐心协力,把这条线守好。
常见危急值

•“危急值”报告流程
二 危急值的 标准 伴随症状 处理
(一)检验结果
1 、血钾
参考值:3.5~5.5mmol/L “危急值”:≤2.8mmol/L;≥6.2mmol/L
低钾血症
【原因】:长期低钾饮食、禁食、腹泻、呕吐、长期利尿、肾 衰竭少尿期等
【临产表现】:腹泻、腹胀乏力,心律紊乱引起早搏,阵发性 心动过速,室颤等表现,心电图特点:ST段下降,T波低平, Q-T间期延长,出现U波。 【紧急处理】: 1、了解进食情况,有无应用胰岛素、氨基酸、利尿剂找出原 发病因。 2、立即遵医嘱口服或静脉补钾。常用口服补达秀,钾溶液 (口服钾溶液对胃肠道刺激大可以加果汁或适当温水稀释口 服),静脉补钾注意不宜过浓(≤0.3%)不宜过快,见尿补钾。 3、嘱患者进食香蕉、菠菜、橙汁、海带、紫菜等富含钾的食 物。 4、复查血钾。 5、心电监护,重点观察患者精神状态,生命体征、原发病情 变化、尿量。
临床意义及处理:
45g/L低于此值应予输血,但应考虑病人的临 床状况,如对患充血性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则不应输 血。
95g/L低于此值时,应确定贫血的原因,根据 RBC的多项参数判断此属于何种类型,在作血涂片观 察红细胞参数及计数网织红细胞是否下降的基础上, 测定血清铁、B12和叶酸浓度,经治疗后观察Hb的变 化。
、恶心呕吐、乏力嗜睡等低钾表现,初步分析引发 低钾血症的原因。 • 测量脉搏,必要时心电监护。低钾时脉搏缓而弱, 心电图显示T波低平,出现U波。 • 医生查看病人后下达口服和静脉补钾医嘱。
立即遵医嘱用药,严格掌握静脉补钾原则(速度不 宜过快,每小时不超过1.5g,剂量不宜过多每日不超过 6~8g,浓度不宜过高不超过3g/L,见尿补钾,尿量超过 30ml/h),配送药片指导患者餐后服药减少胃肠道反应。
危急值报告及临床意义-PPT

1、中枢神经系统:
①严重的颅内血肿、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急性期;
②硬膜下/外血肿急性期;
③脑疝、急性脑积水;
④颅脑CT或MRI扫描诊断为颅内急性大面积脑梗死(范围达到一个脑叶
或全脑干范围或以上);
⑤脑出血或脑梗塞复查CT或MRI,出血或梗塞程度加重,与近期片对比
超过15%以上。
2、脊柱、脊髓疾病:X线检查诊断为脊柱骨折,脊柱长轴成角畸形、锥
4
“危急值”报告制度的目的
医技科室及时准确的检查、检验报告可为临床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及时的诊疗服务。
5
“危急值”项目及报告范围
(一) 心电检查“危急值”报告范围:
1、心脏停搏;
2、急性心肌缺血;
3、急性心肌损伤;
4、急性心肌梗死;
5、致命性心律失常:
①心室扑动、颤动;
133mmol/L此值稍低于参考范围下限,测定值低于此值时,应 考虑多种可能引起低钠的原因,并加作辅助试验,如血清渗透 压、钾浓度及尿液检查等。
160mmol/L此值高于参考范围上限,应认真考虑多种可能引起 高钠的原因。
34
血清电解质检测—血氯测定
“危急值”:<80mmol/L;>125mmol/L
2
“危急值”报告制度的目的
“危急值”的目的:第一时间将某一病人的某一项目或几项检验、检查“危急值”通知临床,引起医务人员的足够重视,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医疗安全,维护生命安全。
3
“危急值”报告制度的目的 “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制定与实施,能有效增强医技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责任心,提高医技工作人员的理论水平,增强医技人员主动参与临床诊断的服务意识,促进临床、医技科室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合作。
临床危急值的概念和意义

临床危急值的概念和意义临床检验危急值判读;1.危急值的概念和意义;危急值(criticalvalue;p anicv;危急值对患者的抢救具有重要的“开关效应”(swi;2.常用危急值及范围;中国医院协会相继推出了(2007年患者安全目标》;2.1临床检验“危急值”项目:;2.1.1常规项目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表1常规项目危急值;试验项目单位危急值低限危急值高限正常参考范临床检验危急值判读1. 危急值的概念和意义危急值(critical value;panic value)是指某一临床检验结果与正常参考范围偏离较大,表明患者可能处于生命危急状态而必须立即给予治疗的临床预警值。
危急值对患者的抢救具有重要的“开关效应”(switcheffect),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当危急值出现时,如果能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治疗,则生命可以得到挽救;否则就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失去最佳抢救时机,并导致死亡。
临床检验危急值的设定应考虑年龄、性别、种族、病种、检验方法等诸多因素,并结合具体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制定。
对于可能引起生命危险或不可逆转后果的临床检验指标,均应设定危急值。
而某些疾病危险因子(如血脂)、诊断性指标(如肿瘤标志物)和转归性指标(如尿酸、胆固醇、甘油三酯、胆红素、转肽酶、转氨酶),通常不需要设危急值。
2. 常用危急值及范围中国医院协会相继推出了(2007年患者安全目标》和《2008年患者安全目标》,其目标四就是“建立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并明确指出危急值项目可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决定,至少应包括血钙、血钾、血糖、血气、血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凝血活酶时间等。
参照临床病理协会调查报告,并结合本院急诊科、检验科现况,设定、评估和调整了针对急诊专业使用的临床常用危急值。
现介绍如下。
2.1临床检验“危急值”项目:2.1.1常规项目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2024危急值PPT课件

危急值定义及作用危急值(Critical Values)指某项或某类检验异常结果,而当这种检验异常结果出现时,表明患者可能正处于有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
作用危急值制度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及时报告、处理危急值,能够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从而挽救患者生命,保障医疗安全。
01临床重要性02应用场景危急值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是医生判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如患者出现严重创伤、大出血、休克等紧急情况时,相关检验指标可能出现危急值,此时医生需根据危急值报告迅速作出反应,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治疗。
临床重要性及应用场景相关法规与规范要求法规依据《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等法规明确要求医疗机构应建立危急值报告制度。
规范要求医疗机构应制定危急值报告制度与流程,明确危急值项目、报告方式、处理流程等,确保危急值能够及时、准确地报告给临床医生,为患者的救治赢得宝贵时间。
同时,医疗机构还应对危急值报告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确保制度得到有效落实。
掌握危急值定义和范围了解不同科室、不同病症的危急值判定标准,如血糖、血压、心率等。
熟悉检查检验项目对各种检查、检验项目的危急值有清晰的认识,如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指标等。
利用信息系统辅助识别通过医院信息系统(HIS)等辅助工具,自动筛选和提示危急值。
加强医护沟通协作医护之间保持密切沟通,共同确认危急值,确保患者安全。
识别方法及技巧分享明确危急值发现、确认、报告、记录等各环节的责任人和时间节点。
报告流程梳理建立快速、有效的报告路径,如电话、短信、网络等,确保信息及时传递。
优化报告路径对报告的危急值进行及时处理,如通知主管医生、启动应急预案等。
加强报告后处理定期评估报告流程的有效性和及时性,针对问题进行改进。
定期评估与改进报告流程梳理与优化建议01020304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提高危急值识别能力;完善信息系统功能,减少漏报、误报情况。
临床危急值的概念和意义

临床检验危急值判读;1.危急值的概念和意义;危急值(criticalvalue;p anicv;危急值对患者的抢救具有重要的“开关效应”(swi;2.常用危急值及范围;中国医院协会相继推出了(2007年患者安全目标》;2.1临床检验“危急值”项目:;2.1.1常规项目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表1常规项目危急值;试验项目单位危急值低限危急值高限正常参考范临床检验危急值判读1. 危急值的概念和意义危急值(critical value;panic value)是指某一临床检验结果与正常参考范围偏离较大,表明患者可能处于生命危急状态而必须立即给予治疗的临床预警值。
危急值对患者的抢救具有重要的“开关效应”(switcheffect),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当危急值出现时,如果能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治疗,则生命可以得到挽救;否则就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失去最佳抢救时机,并导致死亡。
临床检验危急值的设定应考虑年龄、性别、种族、病种、检验方法等诸多因素,并结合具体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制定。
对于可能引起生命危险或不可逆转后果的临床检验指标,均应设定危急值。
而某些疾病危险因子(如血脂)、诊断性指标(如肿瘤标志物)和转归性指标(如尿酸、胆固醇、甘油三酯、胆红素、转肽酶、转氨酶),通常不需要设危急值。
2. 常用危急值及范围中国医院协会相继推出了(2007年患者安全目标》和《2008年患者安全目标》,其目标四就是“建立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并明确指出危急值项目可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决定,至少应包括血钙、血钾、血糖、血气、血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凝血活酶时间等。
参照临床病理协会调查报告,并结合本院急诊科、检验科现况,设定、评估和调整了针对急诊专业使用的临床常用危急值。
现介绍如下。
2.1临床检验“危急值”项目:2.1.1常规项目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见表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检验危急值判读;1、危急值的概念与意义;危急值(criticalvalue;pan icv;危急值对患者的抢救具有重要的“开关效应”(swi;2、常用危急值及范围;中国医院协会相继推出了(2007年患者安全目标》;2.1临床检验“危急值”项目:;2.1.1常规项目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表1常规项目危急值;试验项目单位危急值低限危急值高限正常参考范临床检验危急值判读1、危急值的概念与意义危急值(critical value;panic value)就是指某一临床检验结果与正常参考范围偏离较大,表明患者可能处于生命危急状态而必须立即给予治疗的临床预警值。
危急值对患者的抢救具有重要的“开关效应”(switcheffect),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当危急值出现时,如果能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治疗,则生命可以得到挽救;否则就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失去最佳抢救时机,并导致死亡。
临床检验危急值的设定应考虑年龄、性别、种族、病种、检验方法等诸多因素,并结合具体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制定。
对于可能引起生命危险或不可逆转后果的临床检验指标,均应设定危急值。
而某些疾病危险因子(如血脂)、诊断性指标(如肿瘤标志物)与转归性指标(如尿酸、胆固醇、甘油三酯、胆红素、转肽酶、转氨酶),通常不需要设危急值。
2、常用危急值及范围中国医院协会相继推出了(2007年患者安全目标》与《2008年患者安全目标》,其目标四就就是“建立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并明确指出危急值项目可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决定,至少应包括血钙、血钾、血糖、血气、血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凝血活酶时间等。
参照临床病理协会调查报告,并结合本院急诊科、检验科现况,设定、评估与调整了针对急诊专业使用的临床常用危急值。
现介绍如下。
2.1临床检验“危急值”项目:2.1.1常规项目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见表l。
表1 常规项目危急值试验项目单位危急值低限危急值高限正常参考范围血红蛋白(HGB) g/ L 50 230 男性:120-160 女性:110-150⒐白细胞计数(WBC) 10/L 1、0 25、0 4-10⒐血小板计数(PLT) 10/L 30 1000 100-300凝血酶原时间(PT) - 30 10-16、5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 80 22-42、22.1.2生化项目血清钾、钠、血清总钙浓度;血糖;血清尿素氮、血清肌酐;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血淀粉酶。
见表2。
表2 生化项目危急值试验项目单位危急值低限危急值高限正常参考范围血钾(K) mmol/L 2、8 7、5 3、5-5、5 血钠(Na) mmol/L 115 160 135-145 血清总钙(Ca) mmol /L 1、75 3、37 2、25-2、58 血糖(Glu) mmol/L 2、5 16、65 3、93-6、4 血清尿素氮(BUN) mmol/L - 21、4 2、2-8、14 血清肌酐(Cr) wmol/L - 442 0-1 14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U/L - 300 0-40 (ALT)血淀粉酶(AMY) U/L 50 600 80-1802.1.3特殊项目血清肌酸激同工酶;血清肌钙蛋白;血液酸碱度、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见表3。
表3 特殊项目危急值试验项目单位危急值低限危急值高限正常参考范围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M3/CK-MM1 ng/ml - 5、6 0-0、4CK-MB - - 0、5 0、15-0、35 血清肌钙蛋白(cTn) cTn1 ng/ml - 0、5 0、02-0、13 CTnT ng/ml - 1、5 0-0、35 血液酸碱度(PH) - 6、8 7、8 7、35-7、45 动脉血氧分压(PO2) mmHg 30 - 80-100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CO2) mmHg - 70 35-452.2 常见医技检查“危急项目” ①心电图: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高位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停搏等)、电解质紊乱(如高血钾等)。
②B超:大量心包填塞、夹层动脉瘤、腹腔脏器破裂出血、宫外孕、黄体破裂出血。
③X线片:闭合性气胸、血气胸、空腔脏器穿孔。
④CT:急性脑出血、外伤性脑出血、胸腹腔脏器破裂出血。
⑤内镜:消化道穿孔及大出血。
3、常用危急值临床意义解读3.1 血红蛋白(HGB) 危急值区间<50g/L或>230g/L。
临床意义:①<50g/L:提示重度贫血,如无输血禁忌(如充血性心功能不全等),应予输血治疗。
②>230g /L:提示可能为真性或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均必须立即施行减少血容量治疗。
⒐⒐3、2白细胞计数(WBC) 危急值区间<1.0×10/L或>25.0×10/L。
临床意义:①<1.0⒐×10/L:提示高度易感染性,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治疗及预防感染措施。
②>25.0×⒐10/L:提示可能为自血病或类白血病反应,应进行白细胞分类,观察外周血涂片与进行骨髓检查。
⒐⒐⒐3.3血小板(PLT) 危急值区间<30×10/L或>1000×10/L。
临床意义:①<30×10/L:提示自发性出血倾向。
若出血时间≥15分钟或已有出血,则应立即给予补充血小板治疗。
②>1000×10/L:提示血栓倾向,若此种血小板增多属于非一过性的,则应给予抗血小板药治疗。
3、4凝血酶原时间(PT) 危急值区间>30s。
临床意义: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多因血中有肝素或肝素物质存在(如SLE、肝病等),纤溶系统亢进如(DIC),亦可见于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与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凝血酶原缩短见于血液呈高凝状态(如DIC早期、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等)、多发性骨髓瘤、洋地黄中毒等。
3、5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危急值区间>80s。
临床意义: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多见于凝血因子(尤其就是FⅧ、IX、XI)缺乏与纤维蛋白原缺乏,应补充相应凝血因子或使用血浆治疗。
APTT缩短多由血栓性疾病与血栓前状态引起,因其灵敏度与特异度差,故未设定危急值低限。
3、6 血清钾危急值区间<2、8mmol/L;>7、5mmol/L。
临床意义:①<2、8 mmol/L可出现虚弱、地高辛中毒与(或)心律失常,应予以合适的治疗。
②>7、5 mmoL/L的任何钾浓度都与心律失常有关,故必须给予合适治疗。
常用药物有碳酸氢钠、钙剂、高渗葡萄糖(含胰岛素),如条件许可,应及时行血液透析。
3、7 钠(Na) 危急值区间<115mmol/L;>160mmol/L。
临床意义:①<115mmo l/L可发生精神错乱、疲劳、头痛恶心、呕吐与厌食,在110mmol/L时,病人极易发生抽搐、半昏迷与昏迷,故在测定值降至115mmol/L时,应尽快确定其严重程度,并及时进行治疗。
②>160mmoL/L多见于严重脱水、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中枢性尿崩等。
需结合具体病因积极对症治疗。
3、8血清总钙(Ca) 危急值区间<1、75mmol/L;>3、37mmol/L。
临床意义:①<1、75mmol/L可见于急性胰腺炎、肾功能衰竭、甲状旁腺受损、维生素D缺乏等患者,其临床表现主要由神经肌肉的应激性增加,兴奋性增强所致。
患者往往出现口周麻木、手足抽搐、腱反射亢进等。
治疗的首要任务就是补充钙剂缓解症状,若补钙效果不好,应考虑到有低血镁的存在,可同时给予补镁治疗。
②>3、37 mmol/L:可引起中毒而出现高血钙性昏迷,故应及时采取有力的治疗措施。
3、9 葡萄糖(Glu) 危急值区间<2、5mmol/L;>16、65mmol/L。
临床意义:①<2、5mmol/L:临床表现多由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如心慌、多汗、震颤等)与中枢神经受抑制(CNS缺氧、缺糖)所引起,严重者可出现深度昏迷、呼吸减弱与血压下降。
应立即给予补充葡萄糖。
②>16、65mmol/L:应高度警惕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与糖尿病高渗性昏迷(血糖升高更明显,一般大于33、3mmol/L)。
需积极补液,小剂量胰岛素静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碱紊乱。
3、10血尿素氮(BUN) 危急值区间>21、4mmol/L。
临床意义:血尿素氮升高多由肾脏疾病引起,亦可见于高蛋白饮食、消化道出血、血液浓缩(如剧烈呕吐、腹泻等)与尿路梗阻(如尿路结石)等情况。
急性肾衰竭血透指标为BUN≥21、4mm ol/L;慢性肾衰竭血透指标为BUN≥28、6 mmol/L。
BUN降低临床少见,可因妊娠、蛋白摄入不足引起,故未设定尿素氮危急值低限。
3、11血肌酐(Cr) 危急值区间>442umol/L。
临床意义:血肌酐测定对于晚期肾病临床意义较大。
急性肾衰竭血透指标为Cr≥442umol/L;慢性肾衰竭血透指标为Cr≥707umol/L。
同血尿素氮类似,血肌酐亦无危急值低限。
3、12 pH值危急值区间<6、8;>7、8。
临床意义:①<6、8:提示酸中毒存在。
结合血气分析其她检查指标,如为代谢性酸中毒,应予以纠酸治疗;如为呼吸性酸中毒,应首先改善通⒐气功能,并适当纠酸。
②>7、8:提示碱中毒存在,多为代谢性。
代谢性碱中毒可见于胃液丢失过多、利尿药的不当使用、低钾与碱性物质摄入过多等。
严重的代谢性碱中毒可出现四肢抽搐、喉部肌肉痉挛、心律失常、室颤、呼吸浅慢、神志模糊、昏迷。
代谢性碱中毒发生时应结合尿氯浓度鉴别其病理过程就是否为氯反应性代碱。
同时应注意纠正碱中毒不宜过速,也通常不需完全纠正。
3、13 氧分压(P02) 危急值区间<30mmHg。
临床意义:氧分压就是维持体内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与组合的关键指标之一。
体内绝大多数的氧需求来源于血红蛋白化学结合的氧。
氧分压过高,可造成氧中毒,氧分压低,容易形成呼吸衰竭,当低于50mmHg提示严重缺氧,而低于30mmHg可出现生命危险。
3、14 二氧化碳分压(PC02) 危急值区间>70mmHg。
临床意义:PC02增高提示存在肺通气不足,体内CO2蓄积。
PCO2:降低提示肺泡通气过度。
所以PCO2:就是衡量肺泡通气量适当与否的客观指标。
PCO2:轻度增高可刺激呼吸中枢,当达到7 0mmHg时,会严重抑制呼吸中枢,造成昏迷与脑水肿,并危及生命。
3、15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危急值区间>300U/L。
临床意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广泛存在于全身各组织中,但以肝细胞中活力最高,就是肝细胞损伤的最敏感指标,对于肝胆疾病的诊断具有很高的特异性ALT>300U/L通常与急性肝细胞损伤有关,可见于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肝源性休克等;而酒精性肝炎、脂肪肝、胆囊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多肌炎的ALT往往低于此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