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新人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归纳

新人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知
识点归纳
1. 万物都有颜色(原理和例子)
- 物体的颜色是由其反射或吸收光线的特性决定的。
- 例如,植物叶子呈绿色是由于叶子中的叶绿素能吸收阳光中的蓝、绿光,反射出来的就是绿色光线。
2. 平面图的绘制和解读
- 平面图是指将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和方向等信息转化为平面上的图形。
- 在平面图中,常用符号表示不同的物体、道路或建筑等。
3. 空气对物体的作用
- 空气对物体有浮力的作用,可以使物体浮起来。
- 例如,气球在充满气体后会浮在空中。
4. 电的引入和体验
- 通过搓普通塑料薄膜或橡皮球,可以使它们带上静电。
- 静电可以使物体受到吸引或排斥。
5. 扑翼飞行器的设计及其原理
- 扑翼飞行器模仿了鸟类的飞行原理进行设计。
- 通过翅膀的上下摆动产生升力,使飞行器能够飞行。
6. 植物和动物的不同特征
- 植物有根、茎、叶等组成部分,而动物没有。
- 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而动物不行。
7. 磁铁的使用和吸引力
- 磁铁具有吸引铁和钢等物质的性质。
- 小磁铁之间可以相互吸引或排斥。
8. 鸟类的种类和特点
- 鸟类可以根据嘴的形状和食物性进行分类。
- 不同种类的鸟类具有不同的外形和飞行特点。
以上是新人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的知识点归纳。
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1、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
2、有的声音听上去悦耳,有的听上去刺耳。
3、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4、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它振动才行。
如果停止振动发声就会马上停止。
)5、拨动钢尺、击鼓、敲击音义、吹竖笛都会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6、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
(P5)7、发声时,声带变紧,快速振动,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8、声音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
9、用击打过的音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10、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报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
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11、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12、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形是不一样的。
传播速度:铝箔尺>木尺>尼龙线》棉线13、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真空的环境中不能传播声音。
14、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听不到到声音、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无线电设备。
15、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的传播速度固体>液体》气体。
16、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
17、我们的耳朵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外界声音>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18、人的外耳就像一个隧道,声音通过这个隧道到达小会其镇听钟鼓膜。
鼓膜很薄很有弹性,即使是很轻的声音,它都真会产生振动。
19、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构成,中耳由鼓膜和听小骨构成,内耳由耳蜗组成,耳蜗与听觉神经相连。
20、耳廓的作用:收集声波: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耳蜗:将振动转化为信号。
21、物体的振动带动了周围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引起鼓膜的振动。
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声音》1.生活中的声音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人为和自然(包括动物和环境):人为:笑声、跑步声、拍手声、广播声、汽笛声、发动机声……动物:虫鸣声、鸟叫声、兽吼声、翅膀煽动声、动物奔跑声……自然环境:风声、雨声、水流声、雷鸣声、滚石声、落叶声……2.声音的特征:时高时低、时而沉闷、时而清脆,有强有弱、看不见也摸不着、可以被听到、存在一定的规律……3.拉伸、按压、揉搓或弯曲物体时,物体通常情况下是不会发出声音的;拍打、敲击、拨动物体时,由于物体发生了振动,所以产生了声音。
4.向周围发出声波的振动系统称为声源。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
5.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6.观察鼓面发声时,我们可以借助细沙或者小豆来感受鼓面的振动;观察音叉发声时,我们可以借助水面来感受音叉的振动。
7.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音叉上有字母和数字,字母代表的是音高,数字表示的是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如音叉上标有“C512”,“C”表示音高,“512”表示音叉每秒钟可以振动512次)。
8.物体振动时会引起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它们把声音传播到其它地方。
9.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的,它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且传播声音的速度由快到慢依次是:固体>液体>气体。
10.声音无法在真空环境中传播。
比如:①将放有闹钟的玻璃罩内的空气抽掉,发现闹钟的声音越来越弱;②月球的表面没有空气,所以在月球表面,宇航员需要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沟通。
11.人的耳朵可以听到声音。
耳朵可以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
从外到内,依次有耳郭、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和听觉神经等结构。
12.耳朵的结构:耳郭:收集空气中传来的声波;外耳道:将收集的声波传入内耳;鼓膜:声波会引起鼓膜的振动(鼓膜可以将声波转化成振动);听小骨:将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耳蜗:把声波信号转化成神经信号;听觉神经:将声音信号传递给大脑。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一、动物的分类动物分为两大类: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有鱼类、鸟类、哺乳动物等;无脊椎动物有昆虫、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
二、植物的分类植物可以分为有花的植物和无花的植物。
有花的植物可以再细分为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
三、五大洲和世界地图地球上有五大洲: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和南美洲。
再加上大洋洲和南极洲,一共是七大洲。
四、食物链食物链是描述动物之间食物关系的链条。
食物链有几个组成部分:生产者、消费者、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
五、太阳系太阳系是指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八个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六、四季变化四季是由地球绕太阳公转和地球自转引起的。
春季温暖,万物复苏;夏季炎热,阳光强烈;秋季凉爽,果实成熟;冬季寒冷,大地休眠。
七、水循环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分不断循环利用的过程。
水通过蒸发、降水、地下水和河流湖泊等形式实现循环。
八、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到许多化学物质。
例如:水是一种化学物质,可以进行混合、溶解和热分解等反应。
九、地球的自然资源地球的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水、矿产资源等。
我们要珍惜这些资源,合理利用并保护地球的环境。
十、人类的健康与卫生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对于人类的健康非常重要。
我们应该勤洗手、均衡饮食、适当运动,保持身体健康。
十一、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我们应该节约用水、减少垃圾、植树造林等,为保护地球环境尽一份力量。
以上是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的主要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然界的奥秘,增加对科学的兴趣,并培养环保意识和健康生活习惯。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创造美好的未来做出贡献!。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天气》复提纲1.天气是指某一地区在特定时间的大气状况。
我们可以通过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特征来描述天气。
2.我们熟知的天气现象有小雨、多云、晴、雾等。
天气会不断变化,它对我们的生活和地球上的生物都有影响。
3.结合城市天气预报示意图,可以说广州的天气对当地人们的生活有很大影响。
可以用网状图来表示。
4.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
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气温、云量、降水情况、风速和风向。
如果有云,还要记录云的类型。
5.制作天气日历时,要在同一时间和地点进行观察。
每天坚持观察,并注意收听、收看当地天气预报,以获取需要的天气数据。
认真记录便于我们分析一段时间的天气变化并找到天气变化的规律。
6.一个月的天气变化不能代表这一年的气候特点。
7.温度、风向和风速、降水、云量是天气观察中的重要数据。
8.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时应该把温度计悬挂在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
等到液柱不再变化后再正确读数。
读数时,视线应与液柱顶端XXX。
9.坚持每天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
我们发现每天气温变化是有规律的:早晨的气温最低,然后逐渐升高直到中午最高,后来又逐渐下降。
10.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
11.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气象学家把风速分为13个等级。
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可以用简化的风速等级来划分风速。
12.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天气日历中的重要数据。
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13.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雨量器的集水漏斗用来收集雨水,中雨水的高度值就是降水量。
我们可以用直筒透明杯子来做雨量器。
14、根据降水量的多少,气象学家将下雨划分为不同等级。
当24小时内的降水量在0.1-9.9毫米之间时,称之为小雨;当降水量在10.0-24.9毫米之间时,称之为中雨;当降水量在25.0-49.9毫米之间时,称之为大雨;当降水量在50.0-99.9毫米之间时,称之为暴雨;当降水量在100.0-249.9毫米之间时,称之为大暴雨;当降水量超过250.0毫米时,称之为特大暴雨。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溶解1、溶解的特征: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分布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2、做过滤实验时,要注意“两低”。
两低:液面低于滤纸,滤纸低于漏斗口。
漏斗下端的管口靠紧烧杯的内壁。
3、高锰酸钾溶解于水后形成了一种紫色、透明的溶液,它常被用来消毒和防腐。
4、食盐、高锰酸钾、胶水、洗发液、肥皂、醋、酒精、小苏打都能溶解在水中,沙、面粉、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
5、轻轻开启一瓶汽水,用注射器吸出约1/3管汽水,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向外拉注射器的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大,变多了,向下推注射器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小,变少了。
6、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外,还能少量地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水听动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7、切碎(弄得小些)、加温、搅拌等方法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8、一杯水(100毫升)大约能溶解36克食盐。
9、溶解在水中的食盐能用蒸发的方法把食盐和水分离出来。
10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个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内焰其次,焰心的温度最低。
11、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
加热完毕需要熄火时,可用灯帽将其盖灭,盖灭时需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12、酒精是容易挥发和燃烧的液体,万一有洒出的酒精在灯外燃烧,不要惊慌,可用湿抹布或沙土扑灭。
13、人们利用“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的这个特点,把海水引进盐田,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最后析出盐的结晶。
第二单元声音1、用同样的力敲大小不同的两个音叉,听到的声音是音量不同还是音高不同?答:音高不同。
2、用同样的力敲大小不同的两个音叉,哪个音叉发出的音高?答:大的音叉音低,小的音叉音高。
二胡有两根弦,空弦拉的时候音有高有低,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答:弦的粗细。
3、振动物体有长有短,长的与短的比较,哪个声音高?答:短的。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1. 动物世界
- 动物的分类: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
- 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的特征- 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生存方式
- 动物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2. 植物世界
- 植物的种类:树、草、花
- 植物的外部特征:根、茎、叶、花
- 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存方式
- 植物的繁殖方式:种子繁殖、无性繁殖
3. 物体和材料
- 物体的分类:固体、液体和气体
- 物体的性质:形状、颜色、重量、硬度、透明度
- 物体的变化:物体的形状、颜色、状态的改变
4. 认识土壤
- 土壤的来源和组成成分
- 土壤的性质:颜色、质地、透气性、保水性
- 土壤的种类:沙土、壤土、黏土
5. 水的性质和利用
- 水的存在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 水的重要性及其利用: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
6. 空气与风
- 空气的存在和性质:无色、无味、无形、占据空间
- 空气的运动:风的形成原因和风的影响
7. 乐器与声音
- 乐器的分类:弦乐器、管乐器、打击乐器
- 声音的产生方式:振动产生声音
- 声音的传播方式:通过空气传播声音
以上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的知识点整理,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以下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的知识点整理:
1. 万有引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如水往低处流、物体掉落等现象。
2. 流体压力:浮力和压力的概念,浮力可以使物体浮起来,压力可以使物体变形。
3. 太阳的照射:太阳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光源,它的照射使地球变暖,提供光能。
4. 空气: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形的气体,空气有质量和体积,可以被压缩。
5. 大气和水的循环:大气和水的运动是造成天气变化的主要原因,包括蒸发、降水、云、风等。
6. 电能的转化:电能可以通过电线传输,可以转化为光能、热能、声能等。
7. 动植物的群落:对生物的栖息环境和相互关系进行观察和了解。
8. 四季的变化:地球围绕太阳运动导致季节变化,包括春夏秋冬的特点和气候变化。
9. 身体的健康:注意保持健康的饮食、运动、卫生习惯,了解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10. 地球村的环境: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关注和保护家乡的自然环境。
以上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的知识点整理,希望对你有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天气》复习提纲1、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
我们每天都能感觉到天气带来的变化,通过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2、我们知道的天气现象有小雨、多云、晴、雾。
天气总是在不断变化着,它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的生物。
3、请你结合前面的城市天气预报示意图,说说广州的天气对当地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试着用网状图表示出来。
4、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
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气温、云量、降水情况,风速和风向,如果有云,还要记录云的类型。
5、制作天气日历在观察每天天气时,要注意尽量在同一时间在同一地点进行。
不仅要坚持每天观察,还要注意收听、收看当地天气预报,以获取需要的天气数据。
认真做好记录便于我们分析一段时间的天气变化并找到天气变化的简单规律。
6、一个月的天气变化不能代表这一年的气候特点。
7、温度、风向和风速、降水、云量是天气观察中的重要数据。
8、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时应该把温度计悬挂在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
直到液柱不再变化后,再正确读数。
读数时,视线应与液柱顶端齐平。
9、坚持每天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
我们发现每天气温变化是有规律的:早晨的气温最低,然后逐渐升高直到中午最高,后来又逐渐下降。
10、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
11、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
(零级风,烟直上;一级风,烟稍偏;二级风,树叶响;三级风,旗翩翩;四级风,灰尘起;五级风,起波澜;六级风,大树摇;七级风,行路难;八级风,树枝断;九级风,烟囱坍;十级风,树根拔;十一级,陆罕见;十二级,更少有,风怒吼,浪滔天。
)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可以用简化的风速等级来划分风速。
12、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天气日历中的重要数据。
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13、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雨量器的集水漏斗用来收集雨水,容器中雨水的高度值就是降水量。
我们可以用直筒透明杯子来做雨量器。
14、气象学家根据降水量的多少,来划分下雨的等级。
24小时的降水量在0.1—9.9毫米是小雨;10.0—24.9毫米是中雨;25.0—49.9毫米是大雨;50.0—99.9毫米是暴雨;100.0—249.9毫米是大暴雨;超过250.0毫米是特大暴雨。
15、天空中飘浮的云实际上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
云的形状和大小能告诉我们有关天气的许多信息。
16、不同的天气状况怎样划分呢?一种简单的方法是,把天空当做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
晴天的云量占天空的四分之一,多云的云量差一点占天空的四分之三,阴天的云量占天空的四分之三多一点。
17、气象学家在对云进行描述时还通常把它们分成三类:积云、层云、和卷云。
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灰色的扁平状的云是层云,如果层云变厚,将会出现毛毛雨、大雨或雪;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做积云,积云通常与晴好天气相联系,但是也能发展成积雨云,并形成雷阵雨天气;纤细的羽状的云是卷云,卷云只有在温度非常低的高空才能形成,卷云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
18、在总结天气观察时,通过统计收集到的气温数据,分析云量、风向、风速以及降雨量的变化。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第二单元《溶解》复习提纲1、水能溶解很多物质。
由于水溶解了自然界中的许多矿物质,生物得到了营养;由于水溶解了空气中的氧气,水中的动物和植物能够生存。
2、将一种物质放入水中,用搅拌棒轻轻搅拌。
如果这种物质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分布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那么我们就说这种物质能溶解于水,也可以说水能溶解该物质。
能溶解在水中固体有食盐、白糖、果汁粉、奶粉、味精、咖啡粉、小苏打、高锰酸钾等物质;液体物质有胶水、牛奶、酱油、橙汁、醋、酒精等物质。
3、将一种物质放入水中,用搅拌棒轻轻搅拌。
如果这种物质开头会分散在水中,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可以把它从水中分离出来。
那么我们就说这种物质不能溶解于水,也可以说水不能溶解该物质。
不能溶解在水中固体物质有木屑、铁粉、石粉、沙、面粉等物质,液体物质有菜油、花生油、芝麻油、柴油、汽油、机油等物质。
油和水虽然相互不能溶解,但在它们的混合物中加入洗涤剂可以帮助它们相互溶解。
6、为了清晰地看见物质的溶解过程,我们用高锰酸钾代替食盐做溶解实验,高锰酸钾是一种深紫色的颗粒状晶体物质,溶解于水后形成了一种紫色、透明的溶液,人们常用它来消毒和防腐。
6、像高锰酸钾那样,在水中变成肉眼看不见的极小的微粒,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的现象就叫溶解。
7、通过实验我们发现,20毫升水里能溶解大约7克食盐,同样的水可以溶解小苏打。
实验说明: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有大有小。
8、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外,还能少量地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水听动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9、为了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我们可以做下面的实验。
轻轻开启一瓶汽水,用注射器吸出约1/3管汽水,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向外拉注射器的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大,变多了,向下推注射器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小,变少了。
10、在生产生活中,常常需要加快或减慢某种物质的溶解。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使用捣碎(弄得小些)、加温、搅拌等方法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1、在常温下,用量筒量100毫升水,用天平把食盐分成两克1份,然后将食盐逐份放入水中搅拌后仔细观察,直到水底出现沉淀为止。
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发现:100毫升的水大约能溶解36克食盐。
这个实验说明:食盐能溶解于水,但加到一定时候,它在水中就不能溶解了,所以食盐不能无限地溶解在水中。
12、溶解在水中的食盐能用蒸发的方法把食盐和水分离出来。
1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个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内焰其次,焰心的温度最低。
因为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所以我们在给物体加热时一般使用酒精灯的外焰。
14、实验使用酒精灯时应注意: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试管夹应该夹在离试管口1/3处,试管应倾斜45°将试管底部置于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加热开始时应不断晃动试管使试管均匀受热防止试管爆裂,还应注意试管口不能对着人以免造成伤害;加热完毕需要熄火时,可用灯帽将其盖灭,盖灭时需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不能给正在燃烧的酒精灯添加酒精。
酒精是容易挥发和燃烧的液体,万一有洒出的酒精在灯外燃烧,不要惊慌,可用湿抹布或沙土扑灭。
15、人们利用“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的这个特点,把海水引进盐田,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最后析出盐的结晶。
第三单元《声音》单元复习提纲1、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虽然我们看不到它,也摸不到它,但是,无论我们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总能听到各种声音。
我们一般用来高、低、强、弱描述听到的声音。
2、当我们听到固体、液体、气体发出的声音后,仔细发现这些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没有物质的振动就没有声音,当物体停止振动声音也就随之消失。
3、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用同样的力击打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我们发现:大小音叉都会产生振动,发出音高不同的声音,小音叉发出的声音高,大音叉发出的声音低。
4、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就是振动。
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我们说话时,手摸到喉头感觉手很麻,这是因为喉头的声带在振动。
用力弯曲钢尺,钢尺不会发声;轻轻拨动钢尺,钢尺发出声音。
我们观察到钢尺发声时的现象是钢尺在不断重复地做上下往返运动。
5、许多物体的长短或粗细发生变化时,它所发出的声音也会发生变化。
根据这一原理,人们制造了许多乐器,如吉他、小提琴、黑管等。
6、解放军战士在入伍前,要通过严格的体检。
体检时测听力,医生用手握住一个发生器在被测试人的身后,将发声器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移动,这是在检测被测试人对声音的远近和方位的判断能力。
7、感受声音高低的变化的实验中,敲击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并用“声音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听到的声音。
敲击杯口时,声音是杯中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杯中水越满则容器口距离水面的空气柱越短,那么声音就越高;敲击杯身时,声音是杯中水柱振动产生的,水越满水柱就越长,那么声音就越低。
8、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物体的长短、粗细、大小和振动速度的快慢有关:振动物体短的、细的、小的和振动快的发出的声音高;振动物体长的、粗的、大的和振动慢的发出的声音低。
9、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音高的单位是赫兹。
它表示的是物体1秒钟振动的次数。
10、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声音强弱、声音大小,声音轻重都是指音量。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音量的单位是分贝。
11、物体尺子的快慢受伸出桌面的尺子长短的影响,这部分的长短会引起振动快慢的变化,尺子越长振动越慢,尺子越短振动越快。
12、在做研究尺子的音高变化实验时,拨动尺子时要注意避免尺子和桌面撞击。
从我们做的音高变化柱状图中我们发现:尺子越长音高越低,尺子越短音高越高。
13、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个一个地方的。
14、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条件,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里都可以传播。
固体传声的本领最强,气体传声的本领最弱。
15、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真空中声音不能传播。
所以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无线电设备。
16、使用两个纸杯作为话筒或听筒。
选择棉线或尼龙线(材料)作为电话线,做成“土电话”的效果最好。
在打土电话的时候,为了让对方听清楚声音,我们要拉直“电话线”。
17、请你把从耳廓到大脑,人耳各部分听到声音的先后次序排列在下面的括号里。
(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收集声音传送声波产生振动传送振动把声波变成把声音信号大脑能接受的信号报告给大脑18、我们的耳朵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
一个振动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发生振动,振动的空气到达我们的耳朵,敲打鼓膜并使它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