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旦荀慧生的简介
荀慧生戏曲演出探析——从民国报刊史料看荀慧生的表演艺术

特别论坛9《戏剧之家》2018年第22期 总第286期荀慧生戏曲演出探析一从民国报刊史料看荀慧生的表演艺术庄莉,王省民(东华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江西南昌330013)【摘要】苟慧生是我国著名的戏曲表演艺术家,四大名旦之一。
他所创造的荀派,已成为京剧花旦表演艺 术中一个主要的流派。
本文翻开尘封的民国报刊,梳理苟慧生的材料,从京剧的“唱、念、做、打”分析史料,还原荀慧生的表演艺术,使我们对荀慧生的艺术成就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荀慧生,民国报刊;史料,表演艺术中图分类号:J82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2-0009-02荀慧生,又名白牡丹,四大名旦之一。
荀慧生原习 梆子,后改学皮黄。
然荀慧生在京不容于同业,奔赴上 海以求开拓。
在沪期间,荀慧生的表演深受上海观众的 喜爱,民国报刊对其演出进行了广泛的报道,并对其表 演艺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本文以民国报刊为基础,探 寻民国观众对荀慧生表演艺术的评价,使我们更清楚地 认识荀慧生不断精进的表演水平及其社会影响。
_、荀慧生“柔糯清婉”的唱腔艺术“慧生是梆子出身,所以做工特别好,嗓子就不免 减色,”[1]“唱西皮高得有限,唱四平调,南子梆更矮。
”[a 荀慧生天赋上不如梅程尚。
天赋上的劣势并没有使荀慧 生在唱功上偷懒,而是更加努力练习,提高自己的演唱 功力。
1923年8月9日《申报》刊登了《刮目相看之白牡 丹》:白牡丹自去岁返京,专心学艺,所学新戏昆乱计 有二十余出,每日黎明至郊外喊嗓,嗓音日见进步,平 居大约能唱工半调,比之去岁之嗓音,非但觉得坚实,更觉刚健之中兼含婀娜,今旦角能用中和之音,刚柔兼 擅者,德霖以后,牡丹实为第一人。
近日在吉祥园演唱,台下观客几疑另一牡丹,士别三日,刮目相看,诚属至言。
[3]荀慧生每天黎明至郊外喊嗓,嗓音有更大的进步,在台 上一经露演,即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刚健中兼有婀娜' 荀慧生顺应时代改革唱腔,适应大众听觉审美需求的多 样化,但这距离荀慧生形成自己的风格还需要一番磨砺。
京剧四大名旦的传奇人生(八)

京剧四大名旦的传奇人生(八)●博收广采自如挥洒☆荀慧生轰动上海1919年9月,上海天蟾舞台约请杨小楼组班南下,老生约定谭小培,青衣尚小云,刀马花旦一角,杨小楼力排众议,指定了荀慧生,认为唱梆子的白牡丹(荀当时的艺名)“很有前途,是青年中的佼佼者,将来会不亚于梅兰芳的”。
时称“三小一白下江南”,这是荀慧生头一次到上海,年纪也不过19岁。
“三小一白”于9月9日在天蟾登台,头天打炮戏开锣及前场由上海方面的班底承当,依次是费应奎《五雷阵》,张宏声《黄金台》,沙香玉《游西湖》,张德俊、李永利、王益芳《双收关胜》,赵君玉《千金一笑》,白牡丹(荀慧生)、李桂芳、何金寿《花田错》,谭小培、尚小云《汾河湾》,杨小楼等《新长坂坡》(带汉津口),第二天主要戏码是荀慧生的《贵妃醉酒》,谭小培《秦琼卖马》,尚小云《苏三起解》,杨小楼《盗御马·连环套·盗双钩》,第三天则是荀慧生、林树森《梅龙镇》,谭小培《打棍出箱》,尚小云《玉堂春》,杨小楼《状元印》。
演出极为轰动,其他剧院纷纷动足脑筋,争取观众。
新舞台排出了描写欧战的时装戏,大舞台则约请了老生名家刘鸿声唱对台戏。
40天期满,杨小楼于10月19日至21日贴出临别纪念,留下“二小一白”一直演到4个月期满。
荀慧生却因“在上海有特殊号召力”,被天蟾“园主依为台柱,坚留订约”,一直演到1920年6月15日。
除了演出传统的刀马花旦戏外,受上海观众和海派的影响,荀慧生还排出了一系列的新戏,其中《荀灌娘》、全本《拾玉镯》(又名《双姣缘》,荀前饰孙玉姣,后饰宋巧姣,兼演花旦、青衣)、《西湖主》等均成为他后来常演的剧目。
☆爱国情怀与民族气节名列“四大名旦”,荀慧生德艺双馨,而且具有强烈的爱国心。
他一生命运多舛,经历了许多常人所没有过的人生磨难。
但在他崎岖坎坷,又多姿多彩的舞台生涯中,胸中始终充满着浓浓的爱国情怀。
1937年,震惊中外的“七七芦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荀慧生京剧艺术及其产业化研究的论文_0

荀慧生京剧艺术及其产业化研究的论文荀慧生京剧艺术及其产业化研究荀慧生()先生是中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与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并称为“四大名旦”。
荀慧生在长期的舞台表演经验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荀派”艺术。
“荀派”艺术不因循守旧、善于革新、博采众长,长期以来深受百姓的喜爱。
一生平荀慧生于1900年1月5日出生于河北省衡水市阜城县大白乡谷庄村(原属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初名秉超,后改名秉彝,又改名“词”,字慧声,1925年与余叔岩合演《打渔杀家》起改名为荀慧生,艺名白牡丹,斋名小留香馆,故号留香馆主。
他8岁登台表演河北梆子,19岁改唱京剧,27岁时就已经被《顺天时报》评为与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齐名的“四大名旦”之一。
他扎实的跷工表演,多年河北梆子的舞台表演经验,都为以后“荀派”艺术的形成和成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荀慧生长期致力于舞台表演和京剧革新,拥有大批拥趸,在年轻时期便红遍了大江南北。
抗日战争时期,他表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拒绝为敌演出。
解放后,曾率荀慧生京剧团到东北、华北、西北、华东等地的许多城市、农村、矿山、营房进行巡回公演,深受百姓爱戴。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迫害致死。
他“一生共演出过三百多出戏,至今仍广为流传、影响深远的有四、五十出之多”,例如:《红娘》、《红楼二尤》、《金玉奴》、《勘玉钏》、《荀灌娘》、《钗头凤》、《霍小玉》、《大英杰烈》、《花田错》、《辛安驿》、《十三妹》、《卓文君》、《杜十娘》,等等。
二艺术成就荀派艺术博大精深,这与荀慧生一生的学习和探索密不可分。
一方面,他继承了传统京剧旦角表演的精华;另一方面,他又与时俱进,勇于探索、革新,为京剧旦角表演融入了新鲜的血液。
1 唱腔革新荀慧生的唱腔朴素自然、婉转流畅、活泼清新,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和很高的辨识度。
他根据剧情发展,按照人物性格,大胆地把河北梆子、汉剧、京剧小生娃娃调等其它剧种、唱腔融入到了京剧旦角的演唱中,这些“旋律的扩展,结构的变化,增强了唱腔的色彩和表现力,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性格更为突出。
京剧大师荀惠生的爱情传奇

京剧大师荀惠生的爱情传奇作者:萧萧来源:《现代妇女》2016年第11期京剧四大名旦中,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都没有艺名,唯有荀慧生有艺名——“白牡丹”,他的这个艺名享誉至今。
大画家吴昌硕动容之余,特题赠了四个字:“白也无敌。
”这四个字也恰恰为荀慧生的一生下了注脚——有关艺术,更有关情感。
与吴小霞一见钟情1900年1月,荀慧生出生在河北东光县一座农家小院,幼年家贫无以生计。
由于生活所迫,荀父不得不将苟慧生转卖至庞启发处学艺,卖身契写明:“若不遵守约束,打死勿论。
”1917年,荀慧生出师。
次年,属于他自己的舞台人生开始了。
当时,荀慧生与尚小云、梅兰芳、杨小楼等名家合作,演出了他的拿手戏《铁弓缘》,扮相清秀,唱腔婉约,深受戏迷欢迎。
戏散后,尚小云特意把荀慧生拉到会客室,引见给正在交谈的京剧界名流杨小楼和梅兰芳。
一见尚小云领来一位如花似玉的“少女”,大家都停止了交谈。
尚小云向大家介绍:“二位老板,这是我二哥荀慧生——白牡丹。
”杨小楼惊讶地大声说:“哎呀呀,久闻白牡丹,今日得见,真是闭月羞花、沉鱼落雁哪!”梅兰芳也向杨小楼夸赞荀慧生,说前不久刚看了他的《胭脂虎》,真是超凡脱俗。
几个男人笑谈间,引起了一个姑娘的注意,但见她细眉秀眼,一身简单的女学生打扮,从荀慧生进门起,她的眼睛就没离开过他,定定的,眼眸清亮如水,带着情窦初开的少女的情意。
杨小楼给大家介绍,她叫吴小霞,是自己的师弟吴彩霞的掌上明珠。
荀慧生的目光和吴小霞碰到了一起,他的心不由得“怦怦”乱跳。
这时,吴小霞把事先准备好的一束鲜花递了上去,声称自己是白牡丹的戏迷。
这回轮到荀慧生的眼睛一动不动地发呆了。
如果说世上真的有一见钟情,18岁的荀慧生相信这次就是。
杨小楼先在吴小霞的眼神中看出了少女的心思,又从荀慧生的眼神里读到了少男的渴望。
君子成人之美,他故意安排荀慧生替自己送吴小霞回家。
荀慧生求之不得,一路上两人走得很慢,相互交谈着,吴小霞恨不得时间能凝固下来。
京剧的“四大”

京剧的“四大”四大名旦的称谓是由沙大风于 1921 年在天津《大风报》创刊号上首次提出。
以京剧四大名旦最为知名,他们指的是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四大名旦合影四大名旦的表演艺术各有特色,每人都有自己的代表剧目。
上世纪“四大名旦”: 1931 年由上海《戏剧月刊》发起征文评论梅、尚、程、荀“四大名旦”,梅兰芳以 565 分的成绩名列榜首,程砚秋获 540 分,荀慧生获 530 分,尚小云获 505 分。
次年,长城唱片公司约请“四大名旦”联合灌制《四五花洞》唱片,他们这次珠联璧合的合作,使“四大名旦”之称得到社会的公认。
梅兰芳梅兰芳( 1894 年- 1961 年),名澜,又名鹤鸣,乳名裙姊,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
梅兰芳清光绪二十年出生于北京的一个梨园世家。
他八岁学艺, 11 岁登台。
梅兰芳是近代杰出的京昆旦行演员,“四大名旦”之首,“梅派”艺术创始人;同时也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表演艺术大师,其表演被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
在西方人的眼中,梅兰芳就是京剧的代名词,他的代表剧目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昆曲有《游园惊梦》、《断桥》等。
所著论文编为《梅兰芳文集》,演出剧目编为《梅兰芳演出剧本选集》。
在 1918 年,梅兰芳移居上海,这是他戏剧炉火纯青的巅峰时代。
梅兰芳 1926 年出演《贵妃醉酒》剧照程砚秋程砚秋( 1904.1.1 - 1958.3.9 ),男,著名京剧旦角,表演艺术家,四大名旦之一,程派艺术的创始人。
程砚秋原名承麟,满族索绰罗氏,满洲正黄旗人。
北京人,后改为汉姓程,初名程菊侬,后改艳秋,字玉霜。
1932 年起更名砚秋,改字御霜。
民国二十年(1931年)9月21日的《华北日报》上刊登了一条消息:“今晚不登台演戏——平市名伶程艳秋,原定今晚在中和演《文姬归汉》,唯因国难当前,既挽救之不及,何忍再粉墨登场,显露色相!遂于昨日通知该园,今晚决不出演云。
”尚小云尚小云是中国具有深远影响的京剧表演艺术大师,中国现代京剧代表人物之一,尚派艺术的创始人。
揭秘:京剧大师荀慧生与吴小霞的凄美之恋

揭秘:京剧大师荀慧生与吴小霞的凄美之恋本文导读:这套头面,是大师初恋女友吴小霞所赠,他们之间饱含着血与泪、波澜曲折的爱情故事令人闻之动容。
尘封的记忆被打开,一曲爱情的悲歌缓缓呈现在世人面前——皇城根下的苦恋1917年12月的一个晚上,北京城,寒风刺骨,雪花簇簇,大街上人影萧条。
一位身着棉长袍,面庞端秀的青年,正匆匆赶往京剧名角吴彩霞的家。
他,正是以艺名“白牡丹”专攻花旦,15岁便响誉京城的荀慧生。
自10岁来到京城,由梆子戏改为唱京戏以后,慧生便结交了尚小云,梅兰芳,杨小楼等名家。
当得知杨小楼的师弟吴彩霞专攻旦角,他特地去观赏了吴彩霞的《贵妃醉酒》。
清亮的嗓音,妩媚的身段,特别是吴彩霞头戴那套精致水钻头面,凤钗摇曳之下显得更是动人,令荀慧生立刻对吴彩霞有了结交之意。
虽有着杨小楼的推荐,但吴彩霞对荀慧生却一直不冷不热。
不料这次,慧生在吴宅,却偶遇吴彩霞的掌上明珠吴小霞。
吴小霞生得腰纤面薄,眉黛眼清。
荀慧生不由愣住了。
自此,荀慧生便日日登门,吴彩霞托故不见,吴小霞便代为会客。
烛光下,两年轻人时而倾谈,时而沉默。
眉目间,分明有种甜蜜情愫在悄悄生长。
每次告别,荀慧生便失魂落魄。
2月中旬,荀慧生登门送上自己的演出戏票想求得吴彩霞的指点,吴彩霞却将戏票扔在一边。
吴小霞却缠着父亲去看戏,吴彩霞无奈,只有安排六妹吴春生与小霞一同前去。
许是见到小霞的缘故,荀慧生当晚的一折子《红娘》唱做俱佳,引来台下如雷般的喝彩声。
抬目远眺,荀慧生出神入化的眼功、唱腔让吴小霞的心里一阵狂跳。
演出结束,吴小霞胡乱编了个理由将六姑吴春生打发走了,她则进入后台,等着荀慧生。
慧生又惊又喜,连演出后的酒宴都推掉了,要送她回家。
路面冰冷而滑湿,吴小霞却执意不肯坐车,女孩的心中,是想与他多呆一时便是一时。
为避免尴尬,两人说起京戏,荀慧生讲自己7岁学戏,被转卖过两次,经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痛与折磨,这才有了今日名气。
吴小霞听着心酸,眼泪也不禁在眼眶里打转。
荀慧生的生平简介

荀慧生的生平简介荀慧生的演唱功力非常的深厚,而且他的戏路明显要比其他人更加宽广,在他的唱腔中,融入了青衣、花旦等多种形式为一体,荀慧生是我国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他一生创作并演出了不下三百场戏,又创造了风格新颖内容独特的“荀派”唱腔。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荀慧生的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1916年10月6日,农历丙辰年九月初十日:荀慧生出师。
早在1907年荀慧生被其父卖给梆子艺人庞启发为徒,按照常规1915年就应出师,由于荀父与庞启发在荀慧生学艺的契约上没有标明具体的出师时间,荀慧生在学艺后期红极一时,给师傅赚了很多钱,庞启发不让荀慧生出师,威胁并软禁了他。
后在李洪春、尚小云的帮助下逃走。
由白社及三乐班主李继良出面,以折衷办法达成协议,延长出师时间两年,演出所得与师傅对半分成。
1917年,农历丁巳年:朱幼芬组班名旦朱幼芬组班,演于中和园,营业不振。
后邀入时慧宝、尚小云、荀慧生、龚云甫等人,于是每日满堂。
时先生当时嗓音高亢,以《戏迷传》一剧红遍梨园。
1919年9月9日,农历己未年闰七月十六日:荀慧生首次在上海天蟾舞台以《花田错》打炮荀慧生首次在上海天蟾舞台以《花田错》打炮,当时随杨小楼,谭小培,尚小云同去,有三小一白之称。
1923年,农历癸亥年:荀慧生收叶寿梅为徒荀慧生收票友叶寿梅为徒,为荀慧生第一个弟子。
1923年4月26日,农历癸亥年三月十一日:程艳秋结婚程艳秋和果秀英在前门外同兴堂饭庄举行结婚典礼。
整个饭庄喜气洋洋,四周挂满了贺喜的祝辞和书画,宾客达四五百人。
因为新郎程艳秋、岳丈果湘林、冰媒梅兰芳以及新郎的师傅荣蝶仙、王瑶卿,新娘的外祖父余紫云等人,都是唱旦角的,因此在京的旦行名角,几乎倾巢出动,前来贺喜助兴。
包括:陈德霖、余玉琴、田桂凤、王瑶卿、王琴侬、朱幼芳、阎岚秋、朱桂芬、荀慧生、于连泉、朱琴心、王蕙芳、姚玉芙等,全都在座。
报刊称之为“自有伶人办喜事以来,真正巨观之名旦大会也。
”婚后罗瘿公为果秀英改名为果素瑛。
四大名旦

梅兰芳(1894——1961)名澜,字畹华,四大名旦之一。
原籍江苏泰州,生于北京,出身梨园世家,祖父梅巧玲为著名花旦,是同光十三绝之一,父梅竹芬是京昆旦角演员,母杨长玉是著名武生杨隆寿之女,伯父梅雨田是谭鑫培的琴师。
他父母早亡,由伯父梅雨田抚养成人。
他8岁开始学戏,9岁向吴菱仙学青衣,10岁第一次登台。
1908年,搭喜连成班演出,同时,又向秦稚芬、胡二庚学花旦戏。
1913年,首次应邀到上海演出,王凤卿为头牌,他为二牌,受到上海观众的热烈赞赏。
1914年,梅兰芳再次应邀到上海演出,盛况空前,甚至吸引了不少日、英、美等国家的观众。
两下江南,奠定了他艺术上独树一帜的基础,并开始了大量新剧目的排演和革新,是继王瑶卿之后我国京剧表演艺术影响最大的旦角演员。
他扮相大方,雍容华贵,嗓音圆润,唱腔委婉,功底深厚,文武昆乱兼长,擅演青衣、花旦、刀马旦各种脚色,并同把三者表演艺术特点溶为一体,形成花衫行当。
早年曾试演《一缕麻》、《邓霞姑》等“时装戏”,后又创演《天女散花》、《洛神》等“古装戏”,代表剧目有《霸王别姬》、《贵妃醉酒》、《凤还巢》、《穆桂英挂帅》等,所塑造的舞台形象,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妇女各种不同的典型形象,而且将人物的个性和丰富的思想内涵,融于美的形象之中,给观众以心灵的净化和美的享受。
他不仅是京剧艺术大师,而且是作为中国艺术的代表人物走向世界的,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期间,曾多次赴日本、美国、苏联等国访问演出引起轰动,并被美国授予博士学位。
世界著名的作家、艺术家如高尔基、阿·托尔斯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萧伯纳、布莱希特、卓别林、范朋克等人对他的表演倍加推崇,并把京剧艺术视为世界三大戏剧表演体系之一,使中国京剧在国际艺术舞台上占领了自己应有的地位。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蓄须明志拒绝演出,一直坚持的抗战胜利,表现了艺术家崇高的民族气节。
1949年应邀参加第一届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并应邀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旦荀慧生的简介
荀慧生一生演出了三百多出戏,其中代表作为《元宵谜》、《玉堂春》、《棋盘山》等,与杨小楼、尚小云、潭小培一起称为“三小一白”。
1927年和1931年两次当选“四大名旦”,有“无旦不荀”的美誉。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名旦荀慧生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荀慧生生于1900年1月5日,字慧声,而他的号是留香,在行业内使用的艺名是白牡丹。
荀慧生祖籍是河北省的东光,开始的时候叫过秉超、秉彝的名字,最后才改名为荀慧生。
荀慧生的演唱功力非常的深厚,而且他的戏路明显要比其他人更加宽广,在他的唱腔中,融入了青衣、花旦等多种形式为一体,同时还包含了小生和武生的技能,在当时发展成为独特的艺术风格,他也被称为“荀派”的创始人。
荀慧生从小就被卖给了戏班子,从戏班子到河北梆子,再到最后以白牡丹为名到各处演出,荀慧生经历了许多同龄人没有经历过的事儿,后来好不容易可以学到新的文明戏,也拜了王瑶卿为师傅开始学习青衣,可是却被原来的河北梆子师傅找到合同上的漏洞,生生的再拖了两年。
直到后来和杨小楼等人一起演出,担任刀马旦,这才开始引起大家的注意。
荀慧生的一生可以说是跌宕起伏的,就如他小时候艰苦的命运一般。
在他大红大紫之后,担任了许多的文化职位,但是在文革期间,却遭受了严厉的批斗和打击,不仅挂上了牛鬼蛇神的牌子,还被送到
农场改造,改造时候的生活非常的艰苦,后来因为心脏病加上急性肺炎还是早早的去世了。
荀慧生的一生所演出的剧目不下三百多场,代表作包括《元宵迷》、《玉堂春》等剧目,同时也曾经两次入选四大名旦,其余在“三小一白”中的白指的就是白牡丹荀慧生。
名旦荀慧生的艺术经历1900年1月5日出生于河北省东光县(现为阜城县大白乡谷庄村)一个捻售线香的手工业之家。
幼年家贫无以生计。
(又说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
1907年随父母到天津谋生,父亲将他与兄荀慧荣卖予小桃红梆子戏班学戏。
不久其兄不堪忍受打骂私自逃走,只剩慧生,后被卖给河北梆子花旦庞启发为私房徒弟,自此,荀慧生沦为家奴,吃尽苦头,但他仍以巨大的耐力与毅力坚持每天练功。
夏天穿棉袄,冬天穿单衣,头顶大碗,足履冰水,点香火头练转眼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苦功练出了硬本领,唱、念、做、打无一不精。
8岁在天津首次登台表演《双官诰》。
又随侯俊山学梆子花旦。
1909年,荀慧生以“白牡丹”艺名随师常在冀中、冀东一带农村市镇唱庙会和野台子戏。
1910年荀慧生随师进京,得到侯俊山(十三旦)亲传的《辛安驿》、《花田错》等戏。
先后搭庆寿和、义顺和、鸿顺和、天庆和等梆子班。
辛亥革命前期他去天津曾同革命戏剧家王钟声,同台演出《革命家庭》、《黑奴恨》等戏,在《革命家庭》中扮演一个乡下姑娘。
后向陈桐云、李寿山、程继先学习京昆艺术,直到十七岁才独立成班。
1911年入三乐班(后易名正乐)从路三宝、薛兰芬学京剧青衣、
花旦,白牡丹与尚小云、赵桐珊有“正乐三杰”之称。
曾拜吴菱仙、陈德霖、王瑶卿为师,并受孙怡云、程继先、田桂凤、曹心泉、乔蕙兰、李寿山等名家教益。
荀慧生喜欢作画,1924年正式拜吴昌硕为师,他又向齐白石、陈半丁、傅抱石、李苦禅、王雪涛等名师求教,丰富了他的艺术生活,提高了他的艺术素养。
1927年北京报界举办京剧旦行评选,他与梅、尚、程一起被誉为“四大名旦”,这也标志着他艺术走向成熟,得到社会肯定,赢得了观众的赞赏。
1931年再次入选“四大名旦”。
建国后,荀慧生遵照周签署的戏曲改革指示,为京剧艺术改革做出了大量工作。
文化大革命期间备受屈辱,抑郁而死。
名旦荀慧生的艺术成就他对唱和念的要求非常严格,认为唱要“以有限的腔调曲表达繁复错综的感情”,而念白在与观众交流时“比歌唱更直接、更有力一些”。
为此,他主张唱和念时生活感和艺术性两者结合,协调融洽,并与表情、身段的真实自然相一致,互为表里。
这正是荀派表演的特殊风格。
荀先生
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在剧本、唱腔、表演、念白、到服饰等方面都进行了创新的实践与探索。
在唱腔艺术方面荀慧生大胆破除传统局限,发挥个人嗓音特长,吸取昆、梆、汉、川等曲调旋律,大胆创新。
这不是简单的一曲多用,而是从生活出发,从人物感情与心境出发,字正腔圆,腔随情出,令人着迷。
他善于使用上滑下滑的装饰音,听来俏丽、轻盈、谐趣具有特殊的韵味。
他还十分注重道白艺术,
吐字清晰,声情并貌,他创造出融韵白、京白为一体的念白,韵调别致,具有特殊的表现力。
表演方面他强调“演人不演行”,不受行当限制,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突破,他塑造的许多少女、少妇的艺术形象,具有大众化、生活化的特点。
娇雅妩媚、清秀俊美、风格各异。
他的唱腔素以柔媚婉约著称,他有不少精彩的唱段,成为荀派弟子的必修课目。
他的唱腔委婉动听,俏丽多姿,声情并茂,感人至深。
他敢于标新立异,创造新腔;广采博收,吸取其他剧种唱腔的长处,设计新腔。
如《红娘》中那段“反四平调”脍炙人口。
他善于使用上滑下滑的装饰音,听来俏丽、轻盈、谐趣,具有特殊的韵味。
荀慧生编制新腔坚持三条原则:一是让人喜悦;二是让人听懂;三是让人动情。
荀慧生的念白有独特的风格,柔和圆润,富于韵律美。
他不照搬传统的韵白和京白,从人物的感情感出发,富含人物的思想感情,充分显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轻重缓急,恰到好处,流利感人,又声声入耳。
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生活美。
获奖情况
1952年获第一届戏曲观摩大会老艺术家表演奖。
建纪念馆
荀慧生纪念馆奠基仪式2006年11月27日上午在河北省东光县普照公园举行。
荀慧生先生的长孙、著名导演荀皓,著名表演艺术家章金莱(六小龄童),荀慧生先生关门弟子、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等,与当地官员一起出席了奠基仪式。
名旦荀慧生的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