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种植技术
玉米种植技术与管理

玉米种植技术与管理
玉米种植技术与管理是玉米生产的关键。
玉米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技术和管理对全国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下面将对玉米的种植技术与管理进行详细介绍:
一、玉米种植技术
1、选择地点:玉米是一种耐旱耐寒的作物,但是要求土壤温暖湿润,所以种植玉米最好选择温暖湿润的地方,如长江流域、黄淮流域、华北平原等地区。
2、田间管理:玉米是温带性农作物,受气候条件影响较大,所以在田间管理上应注意耕作深度、施肥量和施药措施等。
3、种子选择:玉米种子的选择也很重要,种子的品种、品质、种类都会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4、种子处理:种子处理是玉米种植技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种子消毒、催芽剂处理、促进生长的激素处理等,都会对玉米的生长发育产生重要影响。
二、玉米管理
1、生育期管理:玉米生育期管理是玉米生产中很重要的一环,主要包括抗逆、施肥、施药、除草、浇水等管理措施。
2、病虫害防治:玉米生长期间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害,所以要及时采取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以保障玉米的正常生长。
3、收获管理:玉米收获前应进行及时的收割,采用适宜的收割方式,如手工收割、机械收割等,以保证玉米的质量。
4、玉米储藏:玉米收获后,要尽快进行储存,以减少玉米的损失,储藏玉米时,应按照通风、湿润、温度适宜、抗虫害等方面的要求,以保证玉米的品质和储存期。
综上所述,玉米种植技术与管理是玉米生产的关键,从种植技术的选择地点、田间管理、种子选择、种子处理等,到玉米的生育期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管理、储藏管理等,都需要采取有效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以保证玉米的正常生长和稳定的产量。
种植玉米的技术要点

种植玉米的技术要点玉米是全世界广泛种植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对于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种植优质的玉米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要点,下面将介绍几个关键的方面。
一、土地选择选择适宜的土地是玉米种植的首要条件。
最适宜种植玉米的土壤是疏松、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的沙壤土或壤土。
避免选择土地疏松程度不足或水分滞留的重质黏土地。
二、前期准备在播种前,需要对土壤进行合理的施肥和翻耕。
适当施入有机肥和矿质肥料,如磷、氮、钾等,以提供玉米生长所需的养分。
土壤翻耕可以改善土壤质地,并破坏害虫的幼虫和种子等。
三、适宜的品种选择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和种植目标选择适宜的玉米品种。
高产、抗逆、抗病虫害等特性是品种选择的重要参考因素。
此外,种植区域对玉米的市场需求和用途也应作为选择品种的依据。
四、适时的播种玉米播种时间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座果期的稳定性和产量的高低。
根据气温和土壤湿度等因素,选定适宜的播种期。
通常,在土壤温度达到10摄氏度以上,且土壤湿度适宜的时候进行播种。
五、合理的密植和行距确定合理的密植和行距是促进玉米生长发育的重要手段。
适当增加密植密度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但过密会导致玉米间争光和养分的竞争,影响生长效果。
一般的密植密度为6-8万株/公顷,行距为60-75厘米。
六、科学的灌溉管理灌溉管理对于玉米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稳定性非常重要。
通过合理的灌溉,保持玉米生长期土壤湿度的稳定,可以提高养分的吸收利用率,促进根系的发育和产量的增加。
七、科学防治病虫害及时发现并合理防治病虫害对于保障玉米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
选择适宜的农药和防治时机,注意使用安全有效的病虫害防护措施,如合理轮作、间作和采用优良的品种等。
八、科学的收获和贮藏玉米的收获时机对于保证玉米食用品质和种子的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一般在玉米籽粒饱满、干燥割秸机收割时进行。
采收后,应及时进行干燥处理,控制籽粒含水量,再将其储存于干燥通风的仓库中。
九、合理的翻地和轮作为了充分利用土壤营养和控制病虫害传播,合理的翻地和轮作是玉米种植中常用的措施。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措施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提高玉米的产量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措施的详细介绍:1. 土壤选择和改良:选择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结构疏松、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作为玉米的种植基地。
在土壤改良方面,可适量加入有机肥料、磷、钾等营养物质以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持水分。
2. 良种选择: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抗病虫害的良种玉米进行种植。
确保良种的高产、稳产和优质特性。
3. 合理密植:根据不同品种和土壤肥力,合理控制玉米的密度。
过密将导致光照不足和空气流通不畅,影响玉米的生长和发育。
4. 施肥技术:根据土壤肥力状态和种植阶段的需求,科学施肥。
一般在播种前进行追肥,后期也可进行追肥补充。
施肥应注意适量,避免过量施肥导致土壤污染。
5. 合理浇水:根据玉米生长的不同阶段合理调节灌溉水量。
在幼苗期和拔节期,增加水分供应;雌雄花期和籽粒灌浆期,加强保水性和减少浇水频次。
6. 病虫害防治:根据不同病虫害的发病规律和特点,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
如合理轮作、间作,及时清除田间杂草,使用合适的农药进行控制等。
7. 控制玉米生长的竞争杂草:在玉米生长初期,及时采取除草措施,防止杂草对玉米生长的竞争。
可以手工除草、地膜覆盖等方式来控制杂草的生长。
8. 良好的病虫害监控和农事管理:定期巡视玉米田,及时发现病虫害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科学地管理田地,包括及时疏土、培土、穴栽、松土等农事管理措施。
9. 收获技术:科学确定玉米的收获时间,根据玉米的成熟度进行机械化收获,减少损失,并及时储存。
10. 科学管理和技术培训:加强对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农民对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通过以上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措施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玉米产量,增加农民的收入,保障粮食安全。
玉米播种技术要点

玉米播种技术要点一、前期准备1.选择适宜的土地:玉米喜欢温暖、光照充足、排水良好的土地,应该选择具有这些特征的土地进行种植。
2.施肥:在播种前需要进行施肥,以保证玉米的生长发育。
一般建议在播种前两周进行基础施肥,再在播种后进行追肥。
3.整地:在播种前需要将土地整理平坦,以便于玉米的生长和管理。
二、选种1.选择适宜品种:不同品种的玉米适应不同的环境和生长条件,应该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宜品种。
2.确保品质:选购时要注意检查玉米籽粒是否饱满、色泽鲜艳、无虫蛀等问题,以确保品质。
三、播种1.时间选择:一般来说,在气温达到15℃以上时可以开始播种。
最好避开雨季和高温季节,以免影响发芽和生长。
2.深度掌握:一般来说,玉米的播种深度为3-5厘米左右。
如果深度过浅容易受干旱和风吹,深度过深则会影响发芽。
3.距离掌握:玉米的行距和株距应该根据品种和生长条件进行调整。
一般来说,行距在60-80厘米之间,株距在20-30厘米之间。
四、管理1.灌溉:玉米对水分要求较高,需要保持土壤湿润。
灌溉时应该避免过量或不足,以保证玉米的正常生长。
2.除草:在玉米生长初期需要进行除草,以避免杂草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
但是需要注意不要伤害到玉米的根系。
3.施肥:在播种后需要定期进行追肥,以保证玉米的生长发育。
一般建议每隔10天左右进行一次追肥。
4.病虫害防治:玉米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需要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可以使用农药或者采用物理方法进行防治。
五、收获1.判断成熟度:通过观察果穗颜色、籽粒饱满程度等指标来判断玉米是否成熟。
2.收割方法:可以采用手工收割或者机械收割的方法进行。
手工收割需要注意不要损伤玉米籽粒,机械收割则需要注意调整好收割机的高度和速度。
3.储存方法:玉米在储存时应该避免受潮、受热、受虫害等问题,可以选择将其储存在干燥通风的地方,或者进行加工制作。
玉米的种植技术及注意事项

玉米的种植技术及注意事项
以下是玉米的种植技术及注意事项:
一、玉米的种植技术1
地块选择:选择肥沃、通风、排水良好的土地,避免在过于阴暗潮湿的地方种植。
施肥:在种植前适当施入有机肥或复合肥,保证土壤肥力和营养。
播种:在最佳播种时间进行播种,一般在4-5月左右,播种前在地面上进行直线犁沟,根据地面情况和播种数量进行合理犁沟距离和行距。
播种量:一般适宜每亩播种量为14-15千克,根据不同地区和品种进行调整。
覆土和压实:将种子均匀撒在沟内,用土轻覆盖,覆土深度一般以种子的深度为准,不要过浅或过深,覆土后需用脚压实,加固土壤与种子接触紧密。
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在播种后开始适量浇水,保证玉米坚强成长。
二、玉米种植的注意事项
土壤pH值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玉米的生长,一般需要控
制在6.0-7.5之间。
如果地面地势较低,很容易积水,需要进行排水调整。
在生长期间适量施用氮、磷、钾三大元素,增加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玉米在生长过程中需要注意防治病虫害,适时喷洒杀虫剂、杀菌剂控制发病。
在玉米成熟期,需要及时收获,不能拖延时间,以避免影响品质。
总之,玉米种植需要注意土壤和气候条件,适时施肥、浇水和防治病虫害,以提高产量和品质。
同时注意适当的收获时间,保证玉米的食用价值。
玉米的高产栽培技术

玉米的高产栽培技术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具有耐旱、耐高温、适应性强等特点。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包括品种选择、适时育苗、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精细管理和防治病虫害等方面。
一、品种选择品种选择是玉米高产的前提,选用适合当地生态环境和土壤条件的品种,可以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
在品种选择方面,应根据地区气候、土壤、病虫害等因素,选择耐旱、耐寒、高产、抗病虫害的品种。
二、适时育苗适时育苗是玉米高产的关键环节,育苗质量直接影响后期的产量和品质。
适时育苗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最佳的育苗时间。
一般来说,北方地区玉米种植以4月下旬-5月初为适宜育苗期,南方地区则以3月下旬-4月初为适宜育苗期。
育苗方法可以采用温床或地面育苗,育苗床宽度不宜过宽,一般以1.2米为宜,育苗箱高度以10-15厘米为宜。
三、合理密植合理密植是玉米高产的一个重要因素,密植可以减少玉米植株之间的竞争,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
一般来说,密植的玉米产量较稀植的玉米高出10%左右。
但密植玉米也容易引起秆薄、穗小和穗数少等问题。
因此,密植的玉米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如及时调整肥料、加强病虫害防治等,以保证玉米高产和品质。
四、科学施肥科学施肥是玉米高产的关键之一,施肥要根据玉米生长的阶段、土壤肥力和病虫害情况等因素进行。
一般来说,春季种植玉米需要进行基础施肥,秋季种植玉米则需要进行后补肥。
基础施肥以磷钾肥为主,以增加玉米的根系肥量和抗寒能力;后补肥以氮肥为主,以增加玉米的光合作用和生长速度,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五、精细管理精细管理是玉米高产的关键,包括及时修剪根系、保持土壤水分、适时除草、及时除虫等。
及时修剪根系可以增加玉米的根系肥量,促进玉米的生长和发育;保持土壤水分可以保证玉米生长的需要,减少玉米的干旱和缺水情况;适时除草可以减少玉米植株之间的竞争,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及时除虫可以防止病虫害对玉米的危害,保障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六、防治病虫害病虫害是影响玉米高产的一个重要因素,需要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
玉米的种植技术

玉米的种植技术
1.土壤准备:选择质地肥沃、排水良好、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必要时对土壤进行施肥和翻耕。
2.种子选择:选择种质优良、适应力强、病虫害抗性强的种子。
3.播种时间:一般在春季或夏季进行,气温达到18-20摄氏度以上时为宜。
4.播种方式:玉米可以直接撒种或进行插秧,插秧可提高株间距和产量。
5.灌溉管理:玉米生长期需要充足的水分,如果遇到干旱季节需要及时灌溉。
6.施肥管理:玉米生长迅速,需要大量的养分,在播种前需要施足足量的有机肥料和化肥,生长期间根据需要进行追肥。
7.病虫害防治:玉米易受到玉米螟、玉米象等害虫和玉米霉菌、玉米花叶病等病害的侵害,需要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8.周期收获:一般在玉米生长期结束后,等到玉米粒饱满收获即可。
玉米的种植及田间管理技术

玉米的种植及田间管理技术玉米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玉米的种植及田间管理技术直接关系到作物产量和品质。
下面将从玉米的种植准备、育苗、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玉米的种植及田间管理技术。
一、玉米的种植准备1. 选地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光照充足的土地种植玉米。
避免低洼地或土层较浅的地块,以免影响生长和产量。
2. 土壤翻耕在种植前应对土壤进行深翻、平整,去除杂草和积水,为玉米的生长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
二、玉米的育苗1. 种子选择优质、抗逆性强的玉米种子。
在育苗过程中要选用良好的育苗基质,保持基质湿润,确保玉米种子的发芽率。
2. 每穴定植在玉米育苗阶段,每穴定植3-4粒玉米种子,保证发芽率。
3. 温度管理在育苗时要注意保持适宜的温度,不宜过低或过高,避免影响玉米种子的发芽和生长。
三、田间管理1. 合理密植玉米是受密植喜高的作物,在种植过程中要合理控制玉米的密植程度,一般每亩种植量为2.5-3万株。
2. 土壤保湿玉米的生长需要充足的水分,而土壤保持一定的湿润度对玉米的生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玉米的生长期间,要适时施以足够的水分,保持土壤湿润。
3. 施肥管理在生长季节中,要适时施肥,促进玉米的生长和发育,提高产量。
一般在玉米苗期施用底肥,结穗期和灌浆期再追施一次氮肥。
4. 土壤松耙在玉米生长期间,要适时进行土壤的松耙,松耙可以改善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持土壤的湿润度。
5. 防治玉米苗期间的病虫害玉米苗期是玉米易感病虫害侵害的时期,要加强玉米的病虫害防治工作。
一旦发现有害生物的存在,要及时进行防治。
四、病虫害防治1. 主要病害玉米的主要病害有晚疫病、锈病、叶斑病等,防治措施主要包括清除病株、药剂喷洒和轮作栽培等措施。
2. 主要害虫玉米的主要害虫有玉米螟、玉米蚜、玉米象等,要加强虫情监测,采用化学的、生物的和物理的方法进行防治。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玉米的种植及田间管理技术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3种主要土壤类型原状土土壤容重状况
处理
黄褐土 砂浆黑土 潮土
不同层次土壤容重(g/cm3)
0-10cm
1.28 1.25 1.26
10-20cm
1.45 1.42 1.27
20-30cm
1.58 1.58 1.53
30-40cm
1.60 1.54 1.61
玉米较为适应的土壤容重应该在1.3以下。
旱灾
水灾
风雹灾 霜冻灾
合计
成灾面积 1395.12 1543.02 389.02 94.22 3636.1
受灾面积 1943.42 2062.12 578.6
成灾面积占受灾 面积的比重
71%
74%
67%
165.22 5116.5
57%
71%
河南每年玉米受灾面积占播种面积的1/4-1/3,6月份 的初夏旱、7月份伏旱、8月份花期阴雨及生育期间的 大风倒伏是其主要自然灾害。
世界夏玉米高产记录:1096kg·666.7m-2 (李登海,1989, 中国玉米高产之星)。2005年再次刷新纪录为 1402kg·666.7m-2(21042.9 kg·hm-2)。
群体质量
玉米卫士
1850.2 kg·666.7m-2
Francis Childs
消除犁底层的影响,扩大根系营养范围
病害发生连年加重,生物灾害面积不断扩展
南方锈病
弯孢霉叶斑
大小斑病、青枯病、弯孢霉叶斑病、玉米螟、蚜虫、麦秆 蝇等病虫害常年发生,新病虫害如南方锈病、褐斑病、甜 菜夜蛾等迅速蔓延。
褐斑病
1986年因旱灾河南玉米平均减产31%; 2003年因花期阴雨平均减产37%; 2006年青枯病大面积倒伏; 2009年暴雨大风袭击倒伏1000万亩!
2.对 生态条件要求
1)光 温 需 求
最低温度是10℃。在10-40℃范围内温度越高,生长 速度越快。玉米发芽适温21~35℃。幼苗生长适温21~ 30℃;开花散粉期的适宜平均日温是26-27℃,高于35℃ 时授粉受精不良;
百粒重 g
25.60 30.75 32.67 35.39 36.71 39.04 41.59 42.48
日增重 g/100粒
0.75 1.03 0.48 0.68 0.33 0.58 0.64 0.22
亩穗数 穗粒 数
5437 463.9 5437 463.9 5437 463.9 5437 463.9 5437 463.9 5437 463.9 5437 463.9 5437 463.9
4.播种质量较差,缺苗断垄严重
机械麦收、玉米机播大面积应用后,玉米播种质量普遍下降 ,突出表现:缺苗断垄,整齐度降低。据调查,平均缺苗 21.5%,整齐度下降30%左右。 原因:机械麦收所留残茬高和秸秆长影响播种质量;
土壤干旱土质硬,免耕硬茬机播深浅不一; 小麦种植方式与玉米播种行距不配套; 缺乏相应标准化栽培技术。
表 不同收获期对登海661粒重及产量影响
收获期 月/日
9/11 9/16 9/20 9/24 9/28 10/2 10/6 10/10
苞叶 变化
绿色 绿色 黄绿 黄白 白色 白色 变干 干枯
授粉后 天数
38 43 47 51 55 59 63 67
乳线 %
25 33 42 52 60 73 84 97
产量 ㎏/亩
548.8 659.2 700.4 758.7 787.0 837.0 891.6 910.7
占最高 产量%
60 72 77 83 86 92 98 100
二、玉米对生态条件的要求 及生物学特性
1.玉米生物学特性
玉米的生育阶段划分 1. 苗期 从播种期至拔节期,包括种子发芽、出苗 及幼苗生长等过程;是决定玉米叶片数和节数的时期。耐 旱怕涝。 2. 穗期 从拔节期至雄穗开花期,根茎叶等营养器 官旺盛生长并完成雄穗和雌穗的分化发育;是决定粒数的 第一个时期。 3. 花粒期 从雄穗开花期到籽粒成熟期,玉米完成开 花、吐丝、受精、结实的过程直至成熟。是决定粒数和粒 重的时期。
一
主
要二
内
三
容
四
一、玉米生产现状与问题
(一)玉米生产的重要性
1.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
玉米是世界上三大粮食作物 之一,总产和单产均居粮食作物 之首。具有粮食、饲料和工业原 料等多种用途。目前60%玉米用 于饲料,20%用来加工(淀粉), 同时玉米有作为能源的新趋势。
(一)玉米生产的重要性
2008年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的《全国新增1000 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指出: 2020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000亿斤,预计河南省将分担 300亿斤,其中玉米将分担200亿斤。
5.管理粗放,成本高,效益低
传统的精耕细作管理逐渐丧失,新型的 现代玉米生产技术体系尚未建立。玉米管 理日益粗放。技术到位率逐步降低。
肥料投入增多,但分次施肥已经被一炮 轰所代替,化肥深施变成了表面撒施,丰 产水变成了救命水,定苗晚甚至不定苗。
6.灾害频繁,稳产性差
河南省2000-2004年受灾成灾平均面积(千公顷)
3.土壤理化性状差,耕作技术落后
①土壤耕层浅,容重高。根系 分布浅,生长空间小。
②土壤渗水性差,储水能力低 ,易旱易涝。
③土壤肥力低,养分不平衡, 氮素含量高,磷、钾及微量 元素含量低。
世 界 玉 米 最 高 记 录 : 1548kg·666.7m-2 ( 美 国 农 民 赫 尔 曼·沃尔索Herman Warlsow,1985,世界玉米高产之星);
7 收获偏早
适时晚收
苞叶枯松、乳线消失、黑层出现 粒、无黑层、未完熟 粒瘪、粒轻、品质差 水分高,难晾晒,易霉变
适时晚收
研究表明,黄淮海地区玉米收获时间一般在9月20日左右,推 迟至9月底或10月初收获,可提高光能利用时间10-20%,增加 产量15%,平均每天每亩增产约10kg。
(二)生产存在问题
1. 优质专用品种少,布局不合理
主要体现在高产抗逆稳产品种少; 品种与生态环境适应性低,资源利用率不高; 不同品种混种混收,商品品质一致性差;
2 . 良种良法不配套
品种使用的准确性差,优势区域较差; 品种的增产潜力大,但利用性差; 我国高产记录:
春玉米:陕西 1326.4 kg/亩(郑单958); 夏玉米:河南 1064.8 kg/亩 目前产量在前三位的品种: 郑单958、浚单20、先玉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