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2020年度七年级语文试卷B卷

人教版2019-2020年度七年级语文试卷B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

1 . 下列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比做事和交友更重要的,是人生第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做人。

解说:句中加点的词语都是动词。

B.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

解说:该句中标点符号正确。

C.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解说:“高傲”一词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海燕藐视困难、不畏艰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海燕的赞美和敬仰。

D.以身殉职飞黄腾达大义凛然力争上游

解说:这些短语的感情色彩相同。

2 .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历史在《王者荣耀》里竟成了“任人随意打扮的小姑娘”。历史人物被改得,比如李白竟然成了刺客。面对社会质疑,游戏玩家往往,甚至强词夺理,说这是学习中国戏曲,做了适当改编,不必较真儿。但它和中国戏曲。戏曲人物善恶忠奸,美丑妍媸,符合历史定论,即使出现“关公战秦琼”这样的穿越戏,也符合艺术真实。

A.面目全非漫不经心大异其趣B.焕然一新漠不关心大异其趣

C.焕然一新漫不经心各异其趣D.面目全非漠不关心各异其趣

3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每周星期一,学校都举行隆重升国旗仪式、国旗下讲话。

B.县人民医院进一步扩大该院重点专科的影响力,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

C.在经营过程中,以营造环保、健康、安全的购物环境为目标。

D.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4 . 下列说法无误的一项是()

A.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B.《智取生辰纲》节选自元末明初人罗贯中所著长篇白话小说《水浒》。

C.爱国之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作者是俄国诗人莱蒙托夫。

D.英国思想家弗兰西斯·培根有句遐迩远扬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5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音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泄气(xiè)悄然(qiāo)震聋发聩(zhèn)屏息敛声(bǐng)

B.浩瀚(hàn)畸形(qí)深恶痛疾(jí)锐不可挡(dǎng)

C.呼哮(xiào)气氛(fèn)殚精竭虑(dān)惨绝人寰(huán)

D.翘首(qiáo)镌刻(juān)精心动魄(pò)眼花缭乱(liáo)

6 . 下列划横线词语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妖娆(ráo)伫立(chǔ)中流砥柱(dǐ)

B.惬意(xiá)萌庇(yìn)相形见绌(chū)

C.点缀(zhuì)潮汛(xùn)孜孜不倦(zī)

D.静谧(bì)追溯(shuò)问心无愧(kuì)

二、现代文阅读

逃离

门口有一棵树,矮矮的,向着横斜里舒展着几根粗粗细细、长长短短的树枝,枝上随意点缀着些浓淡不一的绿。每每傍晚时分,我从那里走过,看它在夕阳里静静站立,就像站在油画里一般,说不出的拙朴和奇异。天边的云霞,有时绚丽,有时深沉,仿佛是多变的背景音乐,让它不变的姿态有了韵律,日日为我诠释着风格迥异的美。

有一天,我终于为它而驻足,在暮色里出神。

学生时代的我们,没有丰富的生活,书本就是我们的天,不能沉醉,却别无选择,按照程式完成了一次次幼、小、中学生的角色转换,终于可以逃离书卷校园。狂喜远不足以形容心情,纵然有着同吃同住的上铺姐妹,但各奔东西的伤感,怎么也挡不住我们匆匆离去的脚步。踏入绮丽的大千世界,看到生活正热情地招手,逃离的快感如山高如水长。

快乐只是一层薄薄的面纱,没有来得及细细品味,就被一阵流浪的风吹远了。

琐碎的日子流水无痕,夹杂着落叶缤纷。遥想生活的时候,它是美的形态,投身其中,才感觉锋芒般锐利。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他的小说《玩笑》中说:“受到乌托邦声音的诱惑,他们拼命挤进天堂的大门,但当大门在身后砰然关上时,他们发现自己是在地狱里。生活有时就是这样的黑色幽默,让渺小的人们难堪无助。”

只有逃离。逃离成了我们的本能选择,某个地方,某个人,某项工作,某种羁绊,只要感觉不再需要不再快乐,我们就变得脚步匆匆,张望起别处的生活,仿佛那里到处闪耀着快乐、自由、幸福、梦想的诱惑之花。可是当我们怀着某种虚幻的愿望,极力想在生活的秋千上,荡到生活的最高处,最终回到的,却还是它原来的位置。

生活在我们逃亡的背影里开怀大笑。我们早已成了生活的一分子,无处可逃。

开始喜欢旅行,希望别处的风景时时宜人,以为陌生和距离会滤去尘沙,呈现哪怕不真实的美丽。在千山万水中惊鸿一瞥,在浮光掠影中雁过无痕,却只是偶尔惊艳,少有惊心动魄,兴味盎然而去,带着些许失落归来,风景地从来热热闹闹,只是没有我们逗留的理由。

心寂寞,世界所以寂寞。花开遍地,有人看到的依旧是满眼寂寥落寞。想起最心爱的诗歌之一——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羡煞了诗人有那样的勇气,逃出芜杂的尘世,和明月为伴,和清风为友,自由地引吭高歌,仿若遗世人独立,静美之极。可在那幅想象的图画里,我常常咀嚼出百般的孤独,在空旷的世外山谷里无处遁形,竟让我有些不寒而栗。纵有推窗邀月的情怀,没有把酒临风的洒脱,纵然逃到天涯海角,都是牢笼藩篱。可以逃离现实的喧嚣,终逃不过现代人那漫无边际的寂寞命运。

生活的网无处不在。

看着眼前这棵奇异的树。我明白,无需逃离。被刺痛着,也要承受。琐碎和锐利只是生活的假象。犹如玫瑰的刺,扎手之后是芬芳娇艳。

与其逃离,不如归来。

逃离是一种懦弱,沉醉却是我们最好的归宿。就像这棵树,独自站立,也可演绎风情万种。醉了路人。

生活不在别处,他躲藏在我们的心里,微笑着等待我们转过身来。

7 . (1)请具体说明食堂门口的那颗树有何风格迥异的美。

(2)我为什么会为它驻足,在暮色里出神?

它使我明白了:

8 . 文章引用《玩笑》中的一段话和王维的《竹里馆》各有什么作用?

9 . 请具体说明“逃离是种懦弱,沉醉却是我们最好的归宿”这句话的含义。

10 .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相对于无可选择的校园生活,绮丽的大千世界是美丽无比的,因而逃离的快感使同吃同住的姐妹分离也不感到伤感。

B.总感觉别人的生活自由、快乐、充满着诱惑,因而自己总是脚步匆匆,一次次地逃离。

C.总希望别的地方有宜人的风景,可是因为自己不能投身其中,因而处处失望。

D.快乐和寂寞是缘自内心的,同样的境界,有的人可以高歌其中,有的却感到不寒而栗。

E. 生活中充满了假象,就象琐碎和锐利,只有深入生活,面对现实才能享受到生活的娇艳和芬芳。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一个馒头

黄斌

①十三岁那年,我顺利地考进离家二十多里的县三中,成了母亲最大的骄傲。那时,父亲还是大山里的一名伐木工,为节约开支,他数年难得回家一次,家境贫寒,我们只能省吃俭用艰苦度日。

②那是深秋的一天,霪雨霏霏,当父亲兴冲冲地踏进院坝时,母亲的眼眶一下就湿润了。接过父亲的行囊,母亲看见了那个白面做成的馒头。

③这是父亲路上吃剩下的干粮。对于当时以玉米、红薯为主食的我家来说,白面馒头无疑是一种奢侈的享受。母亲走进灶屋,在点燃茅草给父亲烧洗脸水的同时,也将蒸笼放在了锅上……看着锅上四溢的热气,母亲喜盈盈地从房里拿出几块干净的纱布,里三层外三层地把香气扑鼻的馒头包好,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头顶一块蓝花布就向二十里外的县城走来。

④走到学校,已是下午。整齐的校舍、琅琅的读书声使大字不识的母亲顿生敬畏。母亲蹑手蹑脚,屏息而行,沿着每一间教室寻找心爱的儿子。她几乎走遍了整个学校,终于看见了正在上课的我。许是怕老师呵斥,母亲哈着

腰,从窗户上露出半个脑袋,一边用手向我比画,一边怯怯地瞅着老师。母亲露出的半个脑袋、奇怪的手势和颇为滑稽的眼神立即吸引了同学们好奇的目光。

⑤就这样在窗口待了好一会儿,在老师背过身写板书的时候,母亲突然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动作。她直起身,从怀中掏出那个雪白纱布紧裹着的馒头,从窗外迅速向我掷来。“咚!”因用力过猛,馒头掠过我的头顶砸在了前面同学的课桌上,随后又一骨碌滚到了地上。当沾满尘土的纱布一层层散开,那个干干净净的馒头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时,教室里哄然而起的笑声瞬间刺痛了我的耳膜。

⑥面对老师严肃的询问,母亲慌张地说:“我,我来给娃送个馒头。”在我那些生活颇为优裕的城里同学听来,这样的回答无疑是一种荒谬的笑料——走几十里路就为送一个馒头?看着他们前仰后合地笑个不停,憨厚的母亲全然不知所以,竟还怀着敬意频频向她心目中的“秀才”们点头。母亲身上补丁缀补丁的衣服、头上已歪斜的蓝花布和这种尴尬的神态再次掀起了他们的笑浪……在这一阵紧似一阵的笑声中,我的自尊被践踏得支离破碎。

⑦拾起馒头,我快步走出教室,拉起母亲就向操场走去。此时,我丝毫没有感到馒头上尚存的体温,也没有注意到每间教室窗下湿漉漉的泥脚印,更没有看到母亲那慈爱的目光!站在操场边,我气急败坏而又语无伦次地向母亲大喊大叫:“哪个要你到学校来?哪个要吃你的臭馒头?看看你这一身泥,活像戏台上的小丑,真是丢人现眼!”说着,我奋力一抡胳膊,那个尚热的白面馒头画了一道美丽的弧线,飞出了学校的围墙。

⑧母亲愣住了,慈爱的笑容僵硬在她满是皱纹的脸上。母亲的嘴角抖了半晌,却始终没有吐出半个字来。最后,母亲缓缓地转过身,一溜一滑地向校外走去。不知何时又下起了雨,蒙蒙烟雨中,母亲低着头,背脊佝偻如弓,随着蹒跚的步伐,那块歪斜的蓝花头布飘悠着,渐渐地湿润了我的视线……

⑨至今我也不知道,母亲怀揣着馒头是怎样一步一滑地走到学校的,当年那个被我无情扔掉的馒头到底对母亲造成了多大的伤害。但我知道在回家的路上,有两条小溪、三道山梁和二十多里曲曲弯弯的泥泞山道……

11 . 文章标题“一个馒头”有何作用?

12 . 文章第②段中写到了“雨”,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3 . 文章围绕“一个馒头”叙述了哪几件事情?请简要概括。

14 . 本文的人物描写很精彩,试分析下面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母亲低着头,背脊佝偻如弓,随着蹒跚的步伐,那块歪斜的蓝花头布飘悠着……

15 . 母亲离开时,“我”渐渐湿润了视线,此刻“我”的内心是怎样的?请结合文章内容,展开你的想象,写出“我”此时的心理。

三、句子默写

16 . 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

(1)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案牍之劳形。

(3)醉翁之意不在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

(5)陆游《游山西村》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表达了诗人看到胜景迭出的喜悦之情,又给人以逆境中孕育希望的启示。

(6)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形、声两方面着笔,写奏乐啖肉的军营生活,有力地烘托出豪迈热烈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内阅读

阅读文言后答题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⑥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⑦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7 . 解释下列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不亦说乎?说:

(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

18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9 . 结合课文《论语》十二章,按照要求填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提出,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阐明了《论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深刻含义。

20 . 《论语》是儒家修身之言,内容丰富。今天我们阅读它仍会受益匪浅,请从课文《<论语>十二章》中选择一章,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谈谈你的理解与体会。

五、语言表达

21 . 语言运用

(1)仿写句子,要求句式一致,内容连贯。

若要有明亮的眼睛,请多看到别人的长处;若要有姣好的面容,请多展露真诚的微笑;_________,_______;若要有良好的修养,请多关心他人的疾苦。

(2)阅读下面一组对话,请以孩子的口吻对父亲进行劝说.要求表达合理、得体,50字左右。

“哇!又超了一辆豪车!真带劲!”

“爸!这里限速50!”

“有啥关系!没警察,这路段我熟,没测速的。放心吧!”

六、名著阅读

22 . (题文)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

(1)简述《骆驼祥子》中孙侦探敲诈祥子的经过。

(2)《西游记》中号山枯松涧火云洞圣婴大王红孩儿是牛魔王的儿子,曾在火焰山修行三百年炼成三昧真火,神通广大。他听说只要吃唐僧一块肉,就会延生长寿,与天地同休。号山是唐僧西天取经必经之路,于是他变成一个被人用麻绳捆住手脚高吊在松树梢头的七岁顽童,骗取唐僧解救,趁机擒拿唐僧。于是发生了“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的故事。

①概述“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故事中的任意一个情节(不得使用导读材料中的情节)。

②概括故事中红孩儿的性格特征。

七、综合性学习

“家风”又称门风,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生活风尚,它给家中后人们树立了价值准则。为了弘扬家风文化,同学们以“中国家风文化”为主题开展语文课外学习活动。以下是他们搜集整理的材料,请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材料一)

23 . 对以上同学们搜集的以“家和万事兴”为内容的四幅书法作品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图1是草书。其特点是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体势连绵,笔画省略,结构简便。

B. 图2是篆书。中锋运笔,圆起圆收;提笔运转,粗细一致;弧画运笔,搭接无痕。

C. 图3 是楷书。其优点是本着实用的目的,力求运笔快捷,省时省力,易于辨认。

D. 图4是隶书。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24 . 下面是几个同学对家书的分析,请你指出错误的一项。

A. “修”本义是“改造”,如:修心,改造心灵。这里是“撰写”的意思。

B. 当年,指过去某一时间,在这里读作当dānɡ年。

C. “犹”多用于书面语。其第三笔是“撇”。这里是副词,“还”的意思。

D. 家书中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表明自己对这起宅基纠纷的鲜明态度。

25 . 同学们针对以上材料创作出一副对联,只是下联没有完成,请你补充完整。

上联:三尺宅基显前人气度

下联:千年佳话___________

(材料三)

古今名人在教子方面所体现的家风特点为后人称道。

曾国藩在给儿子的家书中说,士人读书,第一要有(甲),第二要有(乙),第三要有(丙)。有了第一,则断不甘为下流;有了第二,则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泊之观海,如牛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了第三,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李苦禅是我国当代著名画家。他为人爽直,凡答应给人作画,从不食言。一次,有位老朋友请他作一幅以莲花为题材的画,李苦禅因有事在身,未能及时完成。不久,当他接到这个老友病故的讣告时,面有愧色,随即作画,并郑重其事题上老友的名字,盖上印章,携至后院,将画烧毁。事后,他对儿子说:“今后再有老友要画,及时催我,不可失信啊!”虽然烧掉了一幅珍贵的“百莲图”,对儿子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否则,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两个儿子就不会那样优秀。

26 . 请你根据语境将三个备选字分别填入第二段中的(甲)(乙)(丙)三处

备选:识恒志

(甲):

(乙):

(丙):

27 . 第三段结尾一句在标点符号、句子表达上各有一处错误。请你找出并提出修改意见。

标点符号修改:

句子修改:

(材料四)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建设不是一家一户的小事。小小家风传承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小小家风汇集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因此,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有责任与义务,建设好的家风,①,②,让良好的风尚得以弘扬,让中华文明世代传承。

28 . 以下的两句话是材料四中的原句,请你将他们还原到材料中的①、②处。

A延续好的家风 B.坚持好的家风

八、作文

29 . 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题目一:你的双手

题目二: ____________伴我同行

要求:①注意先将作文标题填写在答题卡上,然后作文。

②若选题目二,先将文题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③结合生活实际,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定文体,写出600字以上的文章。

④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二、现代文阅读

1、

2、

三、句子默写

1、

四、课内阅读

1、

五、语言表达

1、

六、名著阅读

1、

七、综合性学习

1、

八、作文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