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八百壮士的真实故事
《八佰》观后感300字

《八佰》观后感300字《八佰》观后感300字(通用34篇)看完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领悟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
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八佰》观后感3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佰》观后感300字 1今天我和家人一起去看了新上的电影《八佰》。
这是一部让人看了热血沸腾的爱国教育片,故事背景1937松沪会战中国国民革命军88师团长谢晋元所率领的524的一个加强营,死守上海最后一发块阵地四行仓库。
一条苏州河,一边是天堂,英租界里歌舞升平。
一边是地狱里与日军浴血奋战的国军。
为了抵抗日军的进攻,留守四行仓库的战士孤军奋战4昼夜,伤的伤,伤的伤,甚至为了阻击日军反扑,在没有重型武器的条件下,把自己充当人肉炸终药义无反顾的跳向日军同归于尽。
我军作伤敌400,自亡20,留守军人实际上只有四百人对外却称有八百,后被人称为八佰勇士。
电影让人热泪盈眶,相信导演拍片的意义在于告诉和平年代的我们,也提醒着我们,我们当有报国心,一寸山河一寸血,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铭记历史,永远记住电影未尾那句话:当我成尘时,请将记住我的微笑,终有一天将我们的国旗插在富士山头。
《八佰》观后感300字 2影院上映了电影《八佰》,之前爸爸就告诉我这是一部抗日战争的爱国电影,因此一直很期待,今日我超额完成了爸爸给我布置的暑假作业,晚上爸爸奖励我到影院看电影。
电影《八佰》讲述的是淞沪会战期间,谢晋元带领四百多名战士拼命阻击日军,为大部队的撤退赢得时间,谢晋元率部队孤军奋战在四行仓库和优势兵力的日军抗战长达四天四夜的真实历史,电影中当看到将士们为了阻止日军的进攻,排队拿着成捆的手榴弹跳下楼和日军同归于尽,当一名女学生冒着枪林弹雨游过苏州河,把裹在身上的国旗献给守卫四行仓库的将士时,他们的大无畏深深震撼了我,让我深深认识到我们现在的和平幸福生活都是前辈用生命换来的。
我要更加珍惜,好好学习,长大后也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
八百标兵奔北坡的故事

八百标兵奔北坡的故事八百标兵奔北坡,炮兵并排北边跑。
这首歌曲,让人们想起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段历史。
那时,中国人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压力,但是,他们没有放弃,而是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抵抗着敌人的入侵。
八百标兵奔北坡的故事,就是这样一段历史。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攻占了中国的卢沟桥。
这一事件,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抗。
8月13日,日军开始对中国的淞沪会战进行进攻。
当时,中国军队在上海的南汇地区设立了一个防御要塞,名为八百壮士。
这些士兵,都是中华民族的骨干,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保卫着祖国的尊严。
八百壮士的抗击,让日本军队感到了强烈的威胁。
他们决定攻克这个防御要塞,以便顺利进攻上海。
在日军的炮火下,八百壮士孤军奋战。
他们用枪支、手榴弹和刺刀,抵抗着日军的入侵。
虽然他们人数少,但是他们的勇气和毅力,却让日军感到了无法逾越的障碍。
最后,八百壮士的弹药用尽了,他们只好用刺刀和手榴弹进行最后的抵抗。
当日军以压倒性的优势进攻时,八百壮士全部阵亡。
但是,他们的英勇事迹,却被世人铭记在心。
八百壮士的牺牲,让人们感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力量。
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为祖国的尊严和民族的气节,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们的革命精神,激励着人们抵抗侵略,保卫祖国。
今天,我们已经走过了80年的时间,但是八百壮士的故事,仍然让人感到激动和震撼。
他们的牺牲,不仅是为了保卫祖国,也是为了让后人铭记历史,传承革命精神。
我们应该学习八百壮士的爱国主义精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八百壮士的故事,是一段悲壮而辉煌的历史。
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为祖国的尊严和民族的气节,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们的革命精神,激励着人们抵抗侵略,保卫祖国。
今天,我们已经走过了80年的时间,但是八百壮士的故事,仍然让人感到激动和震撼。
他们的牺牲,不仅是为了保卫祖国,也是为了让后人铭记历史,传承革命精神。
八佰电影背后的真实故事

八佰电影背后的真实故事
1、“八佰”是淞沪会战为守住上海最后一支军队,是一支只有400多人的军队,为威慑敌人自称有八百人,400多人中基本都是十七,十八岁的孩子,在战争的前期,纷纷写下遗书,发誓要与四行仓库共存亡。
2、淞沪会战打了三个月之后,由于日本军队的疯狂进攻加上武器装备精良,中国军队虽然临危不惧,誓死不从,但是依旧纷纷败下阵来,最后选择撤退上海,为掩护大部队的撤退,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临危受命,负责殿后,保护其他人的性命。
刚开始的保护中,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拼尽全力,但依旧伤亡惨重,为了更多的人活下去,八十八师组建了一支400多人的敢死队,负责最后的保护,为了威慑敌人,谎称是一支拥有800人的军队,从此就有了“八百壮士”的名号。
第 1 页共1 页。
八佰电影观看笔记范文

八佰电影观看笔记范文八佰电影观看笔记范文1周一晚上,妈妈公司又组织员工去看电影。
妈妈说这是一部爱国主义题材的电影,于是我又屁颠屁颠跟着妈妈去了。
这部电影叙述了当时日军进攻上海的真实战况,1937年8月日军进攻上海市,为了掩护大部队转移,第88师524团在副团长谢晋元指挥下,奉命据守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继续阻击敌人。
谢晋元所部约四五百人,为了迷惑敌人,对外宣称八百壮士。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战士们一个个背着炸药跳下楼,与敌人同归于尽。
还有影片最后战士们像潮水般冲过桥,我都数不清他们流了多少血,但不管流多少血都阻挡不了他们为国捐躯、一往无前的脚步,还有战士们舍命护国旗的决心。
这就是我们中国军人的英勇与壮烈,他们不惜丢了自己的性命,只要老百姓们平安无事,他们就安心了。
所以我们现在幸福快乐的生活,是无数军人用生命换来的。
仅仅是一河之隔,一边是炮火纷飞,一边是歌舞升平。
一边是地狱,一边是天堂。
妈妈和她公司的老板娘坐在我身边哭得稀里哗啦,眼泪都停不下来。
电影结束后,妈妈告诉我:国不太平,何以为家?妈妈说,现在的太平盛世,我应该感恩,更不能忘记历史。
我一定会记住妈妈的话。
八佰电影观看笔记范文2最近一部叫《八佰》的爱国电影很火,于是我和爸爸约定好一定要去看。
观影之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部电影既感动又精彩,的确很值得一看。
电影讲的是淞沪会战后期,谢晋元所率524团第一营死守上海最后一块阵地,坚守闸北四行仓库。
谢团长带领400余兵(外界称八百壮士),掩护主力部队撤退的真实历史故事。
“八百壮士”抱着为国捐躯的决心,誓死守卫。
我很敬佩他们的坚定,更佩服谢团长,如果不是他把战士管理得好,应该就会有逃兵出现吧。
我最印象最深的是战士们在四行仓库上面护旗的场面,绝不让旗子倒下来。
直到最后,护旗的战士全部牺牲的时候,也不忘把旗杆竖得笔直笔直的。
这部电影让我知道了一段保护上海不让日本人占领中国的历史。
看完影片后,我真的是感慨万千,我们一定要牢记历史,勿忘国耻!爱我中华!八佰电影观看笔记范文3今天,爸爸妈妈带我去电影院看了《八佰》这部电影,它讲的内容是:日本人要打中国,想要攻下上海,但是他们必须先拿下一个放着很多武器的大仓库,那里由我军坚守着,敌人有很多很多人,但是我们只有420人,为了不让敌人知道我们的真实情况,谎称八百人,这也是这部电影名字的由来。
“八百壮士”后来的生活

“八百壮士”后来的生活从前有一群人叫做“八百壮士”,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他们没有任何武器装备,甚至没有足够的弹药去对抗日军,但他们却宁死不屈,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祖国的自由独立而奋斗。
这些勇士们的故事在历史上被广为传颂,但是关于他们的后来生活,似乎并没有太多的人了解。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八百壮士”们的后来生活。
首先,我们要了解到的是,“八百壮士”这个称谓是不准确的。
事实上,在1937年华北事变期间,这些士兵们是属于一个名为“每杆棍子的故事”的团队。
后来因为在“淞沪会战”中表现突出,媒体对他们的报道中才提到了“八百壮士”的称号。
那么,这群勇士在战争结束之后,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呢?一、曾经陷入绝境的“八百壮士”如何生存?在当时的抗日战争中,八百壮士之所以被称为“八百”,就是因为他们一共只有八百人。
他们的任务是保卫上海四行仓库,抵挡住一支数目庞大的日军。
然而,其实八百壮士中并不是所有人都死亡了。
在上海四行仓库中战死的只有40人左右,还有一些是病死或者牺牲了,但大部分的士兵还是活了下来。
在战争结束之后,这些幸存者并没有像其他士兵一样被返乡,而是留在了军队。
其中一些人成为了军官,一些人成为了教官,而一些则回到了他们的故乡,开始了新的生活。
二、如何重新适应生活?对于这些习惯了战争生活的士兵来说,回到平静的生活并不容易。
很多人都面临着重新适应的问题。
于是,他们就开始了调整。
有些人回到了自己家乡,找到了自己的亲人,并开始了新的生活。
有一些人则选择了留在部队,继续为国家服务,但是这些人都是在战争之后转为后勤工作。
三、他们的荣誉如何被传承?尽管时间流逝,但八百壮士的勇气始终被新一代人传承着。
为了纪念这些勇士们,中国政府也陆续为他们做出了很多事情。
例如,在浙江的紫金山上建了一个八百壮士的墓地,供人们祭奠。
同时,也有很多电影、电视剧和小说记录了他们的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些勇士的事迹。
就算是没有战争的时候,也需要有英雄来保障国内的生活和发展。
上海八百壮士的真实故事

上海八百壮士的真实故事八百壮士是指在上海即将沦陷时,国民革命军陆军第88师第524团奉命退守四行仓库,与日军激战四天四夜,鼓舞全国军民抗战士气的英雄群体。
八百壮士困守孤军营时,被日军将余部俘获押走,部分人被遣送至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日军集中营。
2014年8月29日,八百壮士国民革命军陆军被追认为英雄群体。
1937年10月26日,淞沪会战进入最后阶段,宝山大场防线失守,国民革命军决定全线西撤,命令第88师留下一个团进行掩护。
当月26日深夜,88师524团副团长谢晋元急匆匆地回到团部,他的手上拿着88师师长孙元良的一纸手令,上面命令“524团第一营死守上海最后一块阵地。
”这最后一块阵地,就是四行仓库。
那时的四行仓库,南面紧挨苏州河,东面是英国、美国控制的公共租界,西面、北面已经被日本军队占领。
这幢钢筋水泥建筑占地0.3公顷,宽64米,高25米,最初是4家银行存储贷物的联合仓库,以墙厚楼高、易守难攻著称。
一直到27日凌晨3点,从前线撤退到四行仓库参加掩护的共计420人,为了迷惑敌人,谢晋元对外仍用团的番号称有800人,八百壮士由此得名。
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军在上海向中国军队发起进攻,中国军队奋起抵抗。
国民政府先后在上海地区投入40多万兵力,与日军展开“淞沪大战”。
9月,闸北宝山路阵地陷落;10月,日军突破大场防线。
奋战在闸北、江湾一带的中国军队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地,被迫向西撤退,第八十八师师长,著名长腿将军孙元良属下第五二四团副团长谢晋元率领所部第一营的官兵,奉命坚守四行仓库,吸引日军注意,掩护主力撤退。
据青年历史学家们考证,当时坚守的官兵一共只有300多人,由于顾及到早期伤亡和原有建制(一加强营700余人),也出于“凑整数”和鼓舞士气,扩大声势的目的,故号称800。
之所以在四行仓库这个必死之地防守,是因为该地就在公共租界边上,毫无遮掩,相当于向全世界进行现场战事广播,有利于扩大影响,争取同情。
八百壮士的故事情节

八百壮士的故事情节
八百壮士的故事发生在1937年的中国抗日战争期间。
当时,
日本侵略军已经攻陷了中国的上海市,并向上海保卫战中的南京市发起进攻。
南京市的淞沪抗战指挥部意识到,失去四行仓库将让日军攻进城市核心区域,他们决定派出八百名军人保卫四行仓库。
这个决定被称为“再起之战”。
八百壮士由来自零陵一带的湖南官兵组成,他们接到命令后立即集结在四行仓库。
他们的指挥官是东北抗日义勇军的老兵陈树湘。
当几千名日本士兵团团围住四行仓库时,八百壮士的士气良好。
他们以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决心抵抗了日军的连续进攻。
八百壮士利用四行仓库内的砖墙、铁门和火器来抵抗敌人,并频繁使用手榴弹。
在整整四天的战斗中,八百壮士没有退缩或投降的意思。
尽管日军使用了大炮、机枪和飞机进行猛烈轰炸,他们依然坚守阵地,周旋于战火之中。
最终,八百壮士的英勇抵抗塑造了一个令人振奋的奇迹。
尽管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他们成功地阻止了日军攻占四行仓库,为南京市的抵抗提供了宝贵的时间。
八百壮士成为了中国抗日战争中的英雄。
他们的壮举激励了整
个国家,并为后来的抗战努力树立了榜样。
这个故事也被改编成了电影和纪念碑,用来纪念那些无畏的士兵和他们顽强的抗争精神。
上海八百壮士的真实故事

八百壮士是指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在上海即将沦陷时奉命撤退到四排仓库,与日军激战四天四夜的英雄群体,在抗日战争中鼓舞了全国军民的士气。
当800名英雄被困在单独的军营时,他被日军俘虏带走,其中一些人被送往位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日军集中营。
2014年8月29日,八百名英雄国民革命军作为英雄群体被追杀。
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者在上海袭击中国军队,中国军队奋起抵抗。
国民政府在上海投入了40多万军队,并与日军发动了“松湖战争”。
9月,闸北宝山路阵地沦陷;10月,日军冲破防线。
在闸北和江湾作战的中国军队被迫向西撤退。
著名长腿将军孙远良所在的第88师师长、524团副团长谢金元率部一营官兵,奉命坚守四线仓库,吸引日军注意,掩护主退。
据青年史学家考证,当时站在一旁的官兵只有三百多人。
他们之所以叫800,是因为考虑到了早期的伤亡情况和原有的组织体系(第一增援营700多人),也是出于“聚整数”、鼓舞士气、扩大声势的目的。
在四线仓防守的原因,是处在公开租界的边缘,没有任何掩护,相当于向全世界现场直播战争,有利扩大影响力,博取同情。
四星仓库位于苏州河北岸,是一座六层钢筋混凝土建筑,高大坚固。
当时,仓库的西界和北界已被日军占领,东界和南界是公开租界。
日军进攻时,怕误伤租界,不敢用重炮轰炸和飞机轰炸。
士兵们孤军奋战了四天四夜,击退了日本人的多次进攻。
其间,公共租界内的人们在河对岸摇旗呐喊,甚至渡河慰问。
各国媒体实地报道基本达到预期效果。
任务完成后,无路可走的官兵奉命撤退到公共租界,并被解除武装。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所有特许权都落入敌人手中。
谢晋元被汪伪政府收买的财富兵暗杀,不幸身亡。
其余士兵由日军护送到战俘营。
在狭小的地方与日军作战的800名战士的英雄事迹迅速传遍海内外。
人们称赞他们为“八百英雄”,并特意写了一首“八百英雄歌”来歌颂他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上海苏州河的北岸,现在仍屹立着一栋弹痕斑斑的建筑,无言地述说着当年抗日将士们的英勇壮烈。
它就是四行仓库。
1937年10月26日,为了掩护国民党八十八师和其它部队向西撤退,谢晋元带领400多人(报界宣传称“八百壮士”),奉命据守四行仓库。
谢晋元
在日军的重重包围下,他们浴血奋战4昼夜,打退敌人10余次进攻,毙敌200多人,极大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也重新振奋了因淞沪会战受挫而下降的中国军民的士气。
童子军杨慧敏给将士送旗
01
苏州河对面当时是英美租界,四行仓库保卫战引起了中外各方面的高度关注。
英美等国派代表向国民政府递交请愿书,要求以“人道主义原因”停止战斗。
蒋介石认为坚守闸北、坚守四行仓库最初的目标已经达到:绝大部分的中国军队已经顺利撤退,并重新部署;而这场战斗已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注意。
于是他下令谢晋元于10月31日撤出仓库。
刚接到通知时,谢晋元坚决不答应。
因为他早已立下了“殊死报国,誓于四行仓库共存亡”的誓言。
后经再三劝说,谢晋元才同意率部撤退到英租界。
但随后英租界在日军的威胁下,解除了壮士们的全部枪械,并将他们送到了租界西部的胶州路进行隔离。
02
在租界内,谢晋元仍然没有放松部队操练,依旧组织大家出操、训练。
每天早上,孤军还会升国旗。
这些行为让租界守军很不自在,他们怕惹来日本人。
一天早晨,趁着孤军升旗时,英国人指使全副武装的白俄雇佣军来抢国旗,还开枪打死了四个保护国旗的战士。
当时,谢晋元给蒋介石写信,想继续抗战杀敌,得到的回复却是要忍耐。
可想而知,谢晋元他们是多么的愤懑和压抑。
但谢晋元依然每天带着手下的士兵,对着没有国旗的旗杆升旗、行礼。
1941年4月24日,谢晋元在四行孤军营操场被4名汪伪特务收买的兵痞刺死,年仅37岁。
后来4名叛徒被租界审判处死。
谢团长没有在战场上牺牲,却死在了卑鄙的叛徒手中!
后来,谢团长的遗体被安葬在孤军营宿舍门前的小花园内。
国民政府追赠其为少将。
25万上海市民纷纷含泪到孤军营为谢晋元送葬。
03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人正式对英美宣战,上海的日军占领了租界。
日军接管拘留营后,先后将330余名孤军官兵押到月浦、龙华做苦
力。
1942年4月,被关入老虎桥俘虏营。
孤军遭到百般折磨。
有一次12名士兵越狱逃跑,跑到南京中华门时被抓,被日军当场残忍刺死。
1942年8月,70名孤军士兵被抽调到南京东郊孝陵卫日军战地士官学校做工。
之后,有人通过没通电的铁丝网逃脱,有的还参加了新四军。
1942年底,敌人又从老虎桥俘虏营中派出100多人(包括孤军营代团长雷雄),去安徽芜湖裕溪口装卸淮南煤矿的煤炭。
1943年春节前一天下午,收工时他们举行了暴动,抢了敌人的机枪、子弹逃了出去。
雷雄等29人逃到一个叫桃花乡的新四军驻地,受到了新四军的热烈欢迎,最后分两批回到了重庆。
也有些人在逃跑过程中被发现,没能逃脱牢笼。
还有一批被押到了印尼的巴布亚新几内亚,被强迫每天干十几个小时的重活,住岩洞、吃瓜薯。
很多人在繁重的劳役中病死累死,尸体被草草埋于深山。
04
抗战胜利后,各地幸存孤军纷纷来到上海。
当时国民党想让孤军将士打内战,被拒绝后,只给他们发了一点救济金。
孤军战士流落街头。
凌维诚
孤军们的遭遇引起了居住在上海的谢团长的遗孀凌维诚的关心,她四处奔走,举行记者招待会,呼吁社会各界关心流落在上海的孤军们的工作问题。
凌维诚对儿子谢继民说:
“你父亲虽然牺牲了,但全国人民都纪念他;而许多人牺牲了,不仅默默无闻,甚至尸骨无存,比我们惨多了。
苦就苦了这些孤军士兵啊,他们在战场上卖命,在租界被囚,在日军战俘营做苦力,九死一生地盼到战争结束,却连生活都无着落!”“我作为团长夫人,一定要尽我所能帮助他们,否则你父亲在天之灵也会不安的。
”
在凌女士的帮助下,1947年3月市政府同意将大达码头交给孤军管理,让孤军们从事搬运工作,以劳力维持生活,同时又组织了四行孤军工业服务社,孤军们自食其力,还有的孤军找到了当门卫、车夫、街头清洁工、铁路警察等工作。
抗战胜利后,仍被关在老虎桥俘虏营的80名孤军也获得了自由。
此时,幸存的孤军有100多人。
05
新中国成立后,不少孤军回到家乡务农,也有的参加了工作。
2005年抗战胜利60年时,91岁的孤军战士杨养正已经双目失明,他重返四行仓库。
杨养正军官证照片
杨养正老人当时所在连的连长是上官志标,他的儿子上官百成也从台湾飞到了上海。
当年兵痞刺杀添谢晋元时,为了营救谢团长,上官志标被敌人砍了6刀。
上官百成在谢晋元塑像前,展示了上官志标受伤时候穿的衣服,
上面留有鲜血和刀砍的痕迹。
杨老这次重返故地,抱着团长谢晋元的塑像痛哭不已。
他也见到了谢晋元团长的后人———谢继民。
三人共同唱起了《八百壮士歌》。
2010年12月16日杨养正逝世,享年96岁,是“八百壮士”中最后一位去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