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规划课本知识整理剖析

交通规划课本知识整理剖析
交通规划课本知识整理剖析

绪论

1、交通定义

(1)广义:人、货物、信息的地点间,并伴随着人的思维意识的移动。Communication. (2)狭义:人或货物地点间,并且伴随着人的思维意识的移动。Transportation traffic 2、交通规划定义

交通规划:交通规划是有计划地引导交通的一系列行动,即规划者如何制定各种交通发展目标,又如何将提示的目标付诸实施的方法。

3、交通规划的前提

(1)规划主体的存在、公共性:政府等公共部门、民营单位

(2)对规划对象的期望状态、方向、认识的一致性

(3)规划主体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左右规划对象的可能性

(4)在特定时点,对规划的必要性的认识

(5)作业本身的可能性,即规划作业投入的资源(时间、资金、信息、人员等)的存在。

4、交通规划的构成要素

需求要素、供给要素、市场要素

5、交通规划的分类——按规划目标时期

(1)长期交通规划:通常为宏观性战略规划,是长期的方向性规划。规划期限一般在10-20年。

(2)中期交通规划:也称中观规划或网络规划。期限为5-10年。

(3)短期交通规划:又称近期规划或者微观规划。是指近期1-5年交通项目建设计划。6、交通规划的内容

交通调查、交通与土地利用、交通需求量的预测、交通网络规划与设计、交通网络分析评价7、交通调查

社会经济及人口调查、就业及就学岗位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交通工具,道路及交通量现状调查、居民及流动人口出行调查、城市出入口机动车流向调查、城市道路交通量调查、公共交通线路运行现状调查、居民出行调查(Person Trip Survey)每10年一次、货物流动调查(distribution Survey)每5年一次、机动车OD调查(OD Census)每5年一次、断面交通量调查:每5年一次。

8、交通需求预测(四阶段预测法)

(1)交通发生与吸引

(2)交通分布

(3)交通方式划分

(4)交通量分配

9、交通规划的过程

总体设计、数据调查、相关基本模型分析、交通需求预测、方案制定、方案评价、方案实施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和修改。

第三章:交通与土地利用

1、交通与土地之间的互动关系

土地利用改变居民出行的变化交通需求的变化

土地价格改变可达性的变化改善交通设施

从交通规划的角度来看:

不同的土地利用形态决定了交通发生量和交通吸引量决定了交通分布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交通结构;土地利用形态不合理或者开发强度过高导致交通容量无法满足需求,交通问题无法解决;交通规划和建设对土地利用和城市发展具有导向作用,道路沿线的土地利用和开发异常活跃,例如各种社会基础设施大都集中在地铁和干道周围。

从土地利用的角度来看:

发达的交通改变了城市结构和土地利用形态,使得中心城区人口向城市周围疏散;商业中心更加集中、规模扩大,土地利用的功能划分更加明确。

2、五种城市布局模式

①充分发展小汽车模式:

②限制市中心发展模式

③保持强大市中心模式

④限制交通模式

⑤节约模式

3、TOD模型

土地利用规划与交通规划的结合。

一种从全局规划的土地利用模式,为城市建设提供一种交通建设与土地利用有机结合的新型发展模式,其特点在于以公共交通的车站为中心,利用公共交通为前提,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体,进行高密度的商业、办公、住宅等综合性的复合和混合用途的集约化、高效率的开发。

4、土地利用模型

描述地区内部经济活动的选址行为及其作用结果的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的数学模型。(1)预测模型:在一定的制约条件下,对各种经济主体的选址行动结果的土地利用形态的跟踪模型。

(2)优化模型:在一定的制约条件下,社会效益目标最大化所对应的土地利用状况。

5、出行生成率

出行生成率:是指单位指标在单位时间内所生成的交通需求。根据对出行起决定作用的一些因素对整个对象区域,按照决定指标(如建筑面积、住宅户数、座位数、人数等)划分为若干类型。同一类型由于主要出行因素相同,出行次数基本相同,将单位时间内的出行次数称为出行生成率。

6、出行生成率模型构建

(1)出行生成率调查:各类交通工具到发时间

(2)研究可度量属性指标与出行生成量之间的关系

7、出行生成率模型

出行生成率模型是描述每一种土地利用出行生成量变化的决定指标和其出行生成量之间的关系。(平均值法、图表法、公式法)

8、新建交通基础设施交通量的构成

趋势交通量:按照正常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交通量,也称为自然增长交通量

转移交通量:交通系统中,由于新建设施或等级改造,提高服务水平而从其他方式转换过来的交通量。

诱增交通量:交通系统中,由于新建设施或等级改造,改变出行的条件,从而诱发了居民出行和激发了货物流动,产生了交通量 9、新建交通基础设施诱增交通量的计算 (1)诱增交通量特征

潜在性、滞后性、区域性、变化性、有限性、难区分性 (2)计算公式

e

at

-1k T +

=

第四章 交通网络布局规划与设计

1、交通网络的布局与线路规划应充分考虑节点重要度和线路重要度的值。节点重要度用以

确定交通枢纽和车站以及高速公路出入口等;线路重要度用以确定线路的走向和线路的等级。

2、一般来说,网络都是由点和连接点的线组成。

节点集:节点的集合。用N 表示。交通发生节点R,吸引节点S 和交叉口之类的交汇点组成; 路段集:连接节点的线段的集合。用A 表示。实际的道路路段、或由几条道路区间合并成一条假象的道路路段。一般都用正整数表示和识别。 有向图G (N ,A )

发生与吸引点:发生、吸引节点表示交通小区人口密集或政府行政机关的集中的地点。这些发生、吸引节点对与rs 对应,并称之为OD 对。 3、单向通行 双向通行

假想

○ 节点 发生吸引点 4、邻接矩阵

邻接矩阵L 是一个n 阶方阵,(n 是网络中节点的数量),其中的元素ij l 元素表示交通网络中节点的邻接关系。

ij l :等于1,节点i 与节点j 有边相连

等于0,节点i 与节点j 无边相连 i 与i 相连为0;i 与j 之间若是双向的连接,则都为1,若是单向的连接,则有一个方向为1 ,即箭头所指的方向。若i 与j 之间没有线连接,则为0. 最后用矩阵表示。 5、边编目表

该法将网络中的E 条边任意编排,每条边都对应一个顺序号,计算机根据顺序号及每条边的起讫点存储网络。

计算机可以以数组的形式来存储边编目表,将路段编号作为数组名称,路段的起点和终点作为数组的元素。比如路段1,可以表示为1[2]=[3,5]. 1为路段的编号,2指点的个数,3,5

各指起讫的标号, 6、邻接目录表

邻接目录表采用两组数表示网络的邻接关系,即:R (i )和V (i ,j ) R (i )表示与 i 节点相连接的边的条数

V (i ,j )表示与 i 节点相连接的第j 个节点的节点号。J 可以是多个

若两节点之间是单向的,则只考虑一个方向就可。边的条数和节点号都会不相同。 7、路段---径路连接矩阵

rs k a ,δ:

a :指路段 k :指路径 rs :指起终点

当路径k 通过路段a 时,rs k a ,δ=1,否则rs

k a ,δ=0.

8、权矩阵(两点之间有阻抗)

上述四种方法只能表示节点之间是否存在连接关系,权矩阵可以表示相邻节点之间交通线路的阻抗(权重)(如连接长度、行驶时间、行驶费用)。

用d (i ,j )表示。i ,j 代表节点。 d (i ,j ):等于0,i=j

等于无穷,两点之间没有连接 等于给定权,两点之间有连接

若两点之间是单向的,则箭头没有指的方向为无穷。 最后用矩阵表来表示。

第五章 交通的发生与吸引

1、交通需求预测四阶段

交通的发生与吸引、交通的分布、交通方式的划分、交通分配。 2、生成交通量:对象区域的交通需求总量。

交通量的生成:根据研究对象的特性直接求得生成交通量的步骤。

生成交通量与土地利用没有直接关系,生成交通量通常称作总控制量,用来预测和校核各个交通小区的发生与吸引交通量。

3、Oi 表示由小区i 的发生交通量(到各小区的交通量之和) Dj 表示小区j 的吸引交通量(来小区j 的交通量之和)

出行的发生与吸引是指研究对象区域内各交通小区的交通发生与吸引量,它们与土地利用和设施有着密切的关系。

1)、

T D O n

j

j m

i

i ==

∑∑==1

1

2)、某小区的交通发生量不一定等于该小区的交通吸引量。 4、发生与吸引交通量的影响因素

土地利用、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以及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家庭、人口、自由时间、企业规模性质、其他。 5、人口预测模型

1)预测各小区家庭总数。

小区预测家庭总数=预测人口数/预测每个家庭平均人口数

每个家庭的平均人口数的预测值根据现状居民出行OD 调查结果调整修正得到。 比如:某城市交通调查,总人口数为26万人,共7.5万户人家, 则家庭的平均人口数:26万人/7.5万户人家=3.5人/家 2)确定各类家庭所占的比率

6、生成交通量预测的方法

原单位法、增长率法、聚类分析法、回归分析法、时间序列法 7、生成交通量预测的原单位法 个人原单位法 面积原单位法

l:人口属性 k :出行目的

Nl :某属性的人口 课本例5-1、;例5-2

在某对象区域常住人口平均出行率不变的情况下,求其将来的出行生成量。

8、聚类分析法

条件:(1) 一定时期内的同类家庭出行率是稳定的; (2) 家庭规模的变化很小

(3) 每种类型内的家庭数量,可以用相应于该家庭收入、车辆拥有率和家庭结构等资料所导出的数学分布方法来估计 计算出行生成量

(1) 年收入(英镑)分6级。

(2)家庭构成分6类:

无就业者:1人; 无就业者:>1人;

就业人1,无业人≤1; 就业人1,无业人≥2; 就业人2,无业人≤1; 就业人2,无业人≥2。 (3)汽车拥有量分3类:0辆,1辆,≥2辆。

k k

l l

l T a N

=∑k k T T =∑

澳大利亚城市类别产生率。根据家庭规模、收入以及拥有小汽车数可将研究对象内的家庭分

已知:低收入、无小汽车、每户3人100户;低收入、无小汽车、每户4人200户;中等收入、有1小汽车、每户4人300户;高收入、有2小汽车、每户5人50户。

我国某城市的交通规划将家庭分作27类,出行率以及各家庭比例如表所示,该分区未来规划年份将有8000户居民,求该分区的出行产生量的预测值。

9、发生与吸引交通量的预测 1)原单位法

发生量个人原单位法i i i x b O *=

吸引量面积原单位法j j i x c D *=

一般各小区的发生交通量之和与吸引交通量之和相等,并且等于生成交通量。当不相等时,采用总量控制法或调整系数法。 总量控制法:生成交通量是可靠的 各小区发生量的调整:i i O O

T

O ?=

'

各小区吸引量的调整:j j D D

T

D ?=

'

例:3个交通小区,交通调查得到各个小区人口及出行发生量与出行吸引量,预测未来年交通生成量,交通发生量与交通吸引量。

调整系数法:让出行量等于吸引量,一般以出行量不变为主。

∑∑===

n

j

j n

i

i D O f 1

1

j j D D

O

D ?=

'

出行量调整吸引量 例2 某小区有172家独户,287家集体住宅,550户公寓房屋,其产生率分别为:2.38、2.38、2.31车次/户;另有40000㎡商业中心,平均每1000㎡有2.2个雇员,其吸引率为1.82车次/雇员。用原单位法计算该小区出行发生量与出行吸引量。

2)增长率法

Fi ,Fj — 发生与吸引交通量的增长率,该增长率是由影响交通发生与吸引交通量的指标的增长率决定的。

Fj — 对象区域外交通小区j 的发生、吸引交通量的增长率; Rj —对象区域外交通小区j 的常住人口的增长率; R —对象区域内全体的常住人口的增长率。

设某区域现在共有500户家庭,其中250户每户拥有1辆小汽车,另外250户没有小汽车,有汽车家庭出行生成原单位6.0次/天,无汽车家庭为2.5次/天。假设未来所有家庭都有1辆小汽车,家庭收入和人口数不变,用增长率法求出规划年的出行生成量。

N i i i O F O =?N j j j D F D =?i i

i i i i i F αβ=?=?

目标年小区的预测人口目标年小区的预测人均车辆拥有率基准年度小区的人口基准年度小区的人均车辆拥有率j j F R R

=?

3)聚类分析法(交叉分类方法)

假设规划调查区的土地利用特征如表1所示,以小区1为抽样点,在不同小汽车占有的情况下,上班出行的原单位计算如表2所示。以小区1为抽样点,得到上班出行,出行吸引量与职位数的关系如表3所示,计算出行的发生与吸引量。

表1 规划区域的土地利用特征

表2 出行发生情况

表3 出行吸引情况

根据表一、表二、表三,我们可以求得各个小区的交通发生量的与交通吸引量,题目已给出交通小区1的发生原单位与吸引原单位,也可将其看成2、3交通小区的。若最后求得吸引量不等于发生量,则用发生量去调整吸引量。

4)回归分析法

基本步骤

第一步,建立模型阶段

(1) 准备和整理必要的资料数据,资料应该全面、完整。

(2) 确定因变量和自变量,尤其是自变量。确定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更能体现水平。

(3) 根据资料数据作出散点图。直观分析其相关程度,例如强弱、正负相关, 非线性关系等。

(4) 确定模型形式,即选择方程的线性、非线性,一元或多元。

(5) 求解回归系数,计算估计误差和相关系数。

第二步,检验模型阶段

(1) 初步经验检验,即考察模型是否符合基本常识和公认的理论,如交通量随经济发展反而下降等,对于此类情况则必须检查原因。

(2) 统计检验包括离散系数、相关系数R 等检验,以及t 检验和F 检验;这是从数理统

计角度考察已有模型的特征值,并给出评价标准。

(3) 判定预测效果。测定模型的预测功效,简易的方法是把非样本期内的因变量实际值与同期的预测值比较,如果误差不大,说明模型的预测功效良好,反之,则需重新修订该模型。 第三 步,实际预测阶段

通过上述检验后,进入实际预测,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第六章 交通分布

1、交通分布:分区i 与分区j 之间平均单位时间内的出行量,单位时间可以是一天、一周、一月等,也可以是专指高峰小时。

ij q :以分区i 为产生点(注:不一定是出行的起点),以分区j 为吸引点(不一定是出行的终点)的出行量。

ji q :以分区j 为产生点,分区i 为吸引点的出行量。

本次只介绍增长系数法与综合法,增长系数法包括:常增长系数法、平均增长系数法、底特律法、福莱特法、弗尼斯法。综合法包括:重力模型法、介入机会模型法、最大熵模型法 2模型与算法: 令计算次数 步骤2:给定现状OD 表中ij q 、m

i O 、m

j D 、m

T 及将来i U 、j V 、X

步骤3:求出各个交通小区的发生与吸引交通量的增长率m O i F 、m

Dj F

m

i

i

m

O O U F i

=

m

j

j

m

Dj

D V F =

步骤4:求第m+1次分布交通量的近似值

),(1m

D m

O m

ij

m ij j i F F F q q ?=+

步骤5:收敛判断

∑++=

j

m ij

m i

q O 1

1

∑++=

i

m ij

m j

q D 1

1

εε+<=

<-11m

i

i

m

O O U F i

εε+<=

<-11m

j

j

m

D D V F j

3常增长系数法

假定ij q 的增长仅与i 小区发生量的增长率有关,或仅与j 小区的吸引量的增长率有关,或仅与整个区域生成量增长率有关,各交通小区的交通量都以均匀状态增长。

增长系数为: =),(m

D m

O j i F F F 常数

),(0

j i D O ij m

ij

F F F q q ?=

4、平均增长系数法 基本思想:平均增长系数法假设i 、j 小区之间的分布交通量的增长系数是i 小区的发生增长系数和j 小区吸引增长系数的平均值,即

5、底特律法 基本思想:底特律法是假设i 、j 小区之间的分布交通量的增长系数与i 小区的发生量增长系数和j 小区吸引量增长系数之积成正比,与出行生成量的增长系数成反比,即

6、福莱特法

福莱特法分别从产生区和吸引区两个角度分析,然后求平均。

福莱特法假设i 、j 小区之间的分布交通量 的增长系数与i 小区的发生量增长系数和j 小区吸引量增长系数有关,还与整个规划区域的其他交通小区的增长系数有关。

7、弗尼斯法

佛尼斯法认为i 、j 小区之间的分布交通量ij q 的增长系数与i 小区的发生量增长系数和j

小区吸引量增长系数都有关系。

两分区之间的出行分布量ij q 的预测值与此两个分区之间现状年出行分布量0

ij q 成正比,还

与产生区规划年发生交通量预测值,吸引区规划年吸引量预测值有关。关系用系数i α、j β表示(产生系数、吸引系数)。

1(,)2i j i j

m m m m

O D O D F F F F F =+平均()D (,)i j i j m m m m

m O D O D T F F F F F X =??

(,)()2i j i j i j

m m m m

F O D O D L L F F F F F +=??j

m

i i m m ij D j O L q F =?∑

i

m i j m m ij O i D L q F =?∑

8、重力模型法

(1)已知现状OD 表, 均为已知,用最小二乘法标定。

采用线性回归的方法标定参数 模型:

可以用现状调查数据中取若干个分区数据做样本标定参数 。 一般,

第七章 交通方式划分

交通方式划分概念、交通方式划分的影响因素、交通方式划分的主要方法、交通方式划分模型。

(1)交通方式划分:一个地区(Zone)的全部出行数中利用各种交通方式的人所占的比例或数量。以居民出行调查的数据为基础,研究人们出行时的交通方式选择行为,建立模型从而预测基础设施或服务等条件变化时,交通方式间交通需求的变化。 (2)划分交通量:每种交通方式所分担的量。 (3)划分率:划分交通量在全部交通量中所占的比 交通方式划分模型

集计模型:划分率曲线模型

非集计模型:Logit 模型和Probit 模型

影响交通方式选择的因素有:交通特性、个人特性、家庭属性、地区属性和时间属性。 集计交通方式划分预测模型:交通方式划分预测在交通需求预测过程中的位置不同,有四类集合的方式划分模型。

Logit 模型

i j

ij r

ij

O D q d α=,,(),i j ij ij O D f c q i j ij r ij

O D q k d αβ

=ln ln ln ln ln ij i j ij q k O D d αβγ=++-,,,i j ij ij O D d q ,,,k αβγ

,0.51αβ=-

第八章交通流分配

掌握交通流分配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熟练使用非平衡分配的模型和算法

比较系统的了解平衡交通分配的模型和算法

对随机均衡分配和动态分配稍有了解

交通流分配

将预测得到的OD交通量,根据已知的道路网描述,按照一定的规则符合实际地分配到路网中的各条道路上去,进而求出路网中各路段的交通流量,以及所产生的OD费用矩阵,并据此对城市交通网络的使用状况作出分析和评价。

全有全无分配:是非常理想化的城市交通网络,即假设路网上是没有拥挤,路阻是固定不变的。一个OD对间的交通流量全部分配在一条径路上,即最短径路上。适用于非拥挤的公路网。

交通分配作用:如何正确分配到OD之间各条道路上

交通流分配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将现状的OD交通量分配到现状路网

目的:了解现状交通网络运行情况(交通负荷情况、饱和度、瓶颈点)

结合核查线处交通量调查资料,评估OD调查质量

(2)将规划年OD交通量预测值分配到现状交通网络上,已发现对规划年交通需求而言的,现状交通网络的缺陷,为交通网络的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3)将规划年OD交通量的预测值分配到规划交通网络上,以评价交通网络规划方案的合理性。

基本数据:

(1)表示需求的OD交通量,

在城市道路选择高峰小时OD交通量

在公路网选择年平均日交通量的OD交通量

(2)路网定义

路段以及交叉口特征和属性数据;

交通阻抗:时间—流量函数或费用—流量函数

(3)径路选择原则

交通工具路径选择原则有两种:

一,运行线路固定类型:公共交通网,轨道交通网,这是集体旅客运输。

二,运行线路不固定的类型:城市道路网、公路网,是指个体旅客运输或货物运输。

3、交通流分配分类:

(1)按交通分配的工作特点分类:

①交通工具运行线路固定交通分配

②运行线路不固定交通分配

(2)按交通分配方法不同

①平衡分配:wardrop平衡第一、第二原理

②非平衡分配:全有全无,增量分配

道路阻抗在交通流分配中可以通过路阻函数来表示。

1、路阻函数的定义

路阻函数是指路段行驶时间与路段交通负荷,交叉口延误与交叉口负荷之间的关系。

在具体分配过程中,由路段行驶时间和交叉口延误共同组成出行交通阻抗。 影响交通阻抗的主要因素是时间

出行交通阻抗由路段上的阻抗和节点上的阻抗两部分组成。 2、路段阻抗

线路固定:路段行驶时间与流量无关,与距离成正比;

线路不固定的:路段行驶时间就不一定正比于距离了,与流量有关。 三、径路与最短径路

(一)径路与最短径路的含义 1、路段(link )

交通网络上相邻两个交通节点之间的交通线路 2、径路(route )

交通网络上任意一OD 点对之间,从发生点到吸引点一连串路段的有序排列叫做这一OD 点对之间的径路。

3、最短径路(shortest route )

一OD 点对之间的径路中总阻抗最小的径路 最短路径辨识:最重要的

(1)从起点r 开始,寻找与r 相邻的节点i

(2)寻找与i 相邻节点j,使其满足

(3) 反复,直到重点s 。

例题:求出节点1到节点9的最短路径

wardrop 平衡原理

①Wardrop 第一平衡原理(用户最优,用户均衡UE ):在道路利用者都确切知道网络的交通状态并试图选择最短路径时,网络将会达到平衡状态。再考虑拥挤对行驶时间影响的网络中,当网络达到平衡时,每个OD 点对之间的各条被使用的径路具有最小且相等的行驶时间;

m i n m i n (,)(,)ri d L i s L r s

+=m i n m i n (,)(,)ij

d L j s L i s

+=

有被利用的径路走行时间大于或者等于最小行驶时间。 ②Wardrop 第二平衡原理(系统最优,SO )

车辆在网络上的分配使得所有车辆的总出行费用最小。设计原理 例题

设OD 之间的交通量q=2000辆,有两条路径a 和b ,径路a 的行驶时间短,但通行能力小,径路b 行驶时间长,但通行能力大,假设各自的行驶时间(min )与流量的关系是:

a a q t 02.010+=

b b q t 005.015+=

根据wardrop 平衡第一原理求径路a 与b 上分配的交通量

全有全无分配:最短路径分配法、0-1分配法

将每一个OD 点对的OD 交通量被全部分配在连接OD 点对的最短路径上,其他路径上分配不到交通量。 基本步骤

(1)算法思想

将OD 交通量加载到最短路径上,从而得到路网中各路段流量。 (2)计算步骤

步骤0:初始化,使路网中所有路段的流量为0,并求出各路段自由流状态时的阻抗。 步骤1:计算路网中每个出发地O 到每个目的地D 的最短径路。 步骤2:将O 、D 间的OD 交通量全部分配到相应的最短径路上

利用全有全无分配方法,在如下图所示路网中对OD 量进行分配。图中,A 、B 、C 、D 代表路网起迄点,①、②、③、④、⑤分别代表路网节点,路段上的数字表示各路段路权。并以表格的形式给出了OD 矩阵。

解:①利用矩阵迭代法或者标号法搜索最短路径 矩阵迭代法: 首先写出权矩阵

D(1) = i \ j 1 2 3 4 5

1 0

2

3 1 ∞ 2 2 0 ∞ ∞ 2 3 ∞ 2 0 ∞ 2

4 2 ∞ 3 0 2

5 ∞ 1 ∞ 2 0 迭代第一次计算D (2)

同理计算其他权矩阵迭代值,得到D (2)。 比较D (1)是否等于D (2),如果等于停止迭代,如果不等继续计算D (3),直到满足收敛条件。

此外,还可以利用标号法来计算路权,学生课下完成。 ② 反向追踪

A 至

B 最短路径:1—2; A 至

C 最短路径:1—4;

A 至D 最短路径:1—2—5;1—4—5; ③ 将OD 矩阵分配到最短路径上

增量分配法

增量分配法是一种近似的平衡分配方法。该方法是在全有全无分配的基础上,考虑了路段交通流量对于阻抗的影响,进而根据道路阻抗的变化来调整路网交通量的分配。 1、容量限制—增量分配

将OD 表分解成N 个分表,然后分N 次使用全有全无分配方法。 (1)算法思想

将OD 交通量分成若干份(等分或不等分);循环地分配每一份的OD 交通量到网络中;每次循环分配一份OD 交通量到相应的最短路径上;每次循环均计算、更新各路段的行驶时间,然后按照更新后的行驶时间重新计算最短路径;下一次循环中按照更新后的最短路径分配下一份OD 交通量。 (2)计算步骤

步骤0:初始化,以适当的形式分割OD 交通量 将OD 表分成K 个部分,每次分配一个: 当K=1,100%

当K=2,60%、40%

],,,,min[52154214321322121211)2(12d d d d d d d d d d d +++++=40030010021=+=→Q 20041=→Q 30052=-Q

当K=3,50%、30%、20%

当K=5,30%、25%、20%、15%、10% 最多分成10部分。

步骤1:计算网络上“零流量路权”,最短路径分配,分配第一个OD 表。 步骤2:计算流量,修正路权,再进行最短路径分配,分配OD 表。 步骤3:直至第K 个OD 表分配完。 步骤4:累加各路段、节点流量。 例题

路网如下图所示:

路网中有两条路径A 和B ,其路阻函数为A A q t 02.010+=、B B q t 005.015+=,起迄点之间的出行分布量为:2000veh/h 。当K=5时,依次加载流量600、500、400、300、200。 方法:增量分配、迭代平衡分配、迭代加权法

设下图所示交通网络的OD 交通量q=200,各径路的交通费用函数分别为11.051h c +=

2025.0102h c += 325.0153h c +=

试用全有全无分配、增量分配法求出分配结果,并进行比较。

平衡分配方法

Backman 平衡分配模型

∑∑∑∑∑?=

????

?≥==

r

s

k

rs

k a rs k a rs k rs

k rs k a

x a f x f q f t s dw

w t x Z a

,0

..)()(min δ

路网如下图所示:

路网中有两条路径A 和B ,其路阻函数为A A q t +

=2 B B q t *21+=

起迄点之间的出行分布量为:5veh/h 。

分别求该网络的Beckmann 模型的解和平衡状态的解

阻抗为常数的多径路分配方法

有效路段的定义是:当路段(i,j )的上游端点 i 比下游端点 j 离起点 r 近,而且 i 比 j 离终点 s 远,则该路段为有效路段。由有效路段组成的径路称为有效径路。 Dial 算法与Logit 模型的计算结果完全一致,两者是等价的。 步骤1 初始化。确定有效路径和有效路段。

1)计算从起点 r 到所有节点的最小阻抗,记为r(i); 2)计算从所有节点到终点 s 的最小阻抗,记为s(i); 对于路段(i,j),只有r(i)r(j),才是有效路段。 对于有效路段计算路段似然值:课本公式

从起点r 开始按照r(i)上升的顺序,向前计算路段权重

从终点s 开始,按照s(j)上升的顺序,向后计算路段交通量。 例题

如图1 所示的交通网络,图中边上的数值为路段的交通阻抗,起点r 为1,终点s 为9,设流量为1000,求该网络的随机分配结果。

《城市交通规划》教学大纲

《城市交通规划》教学大纲 (Urban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课程名称:城市交通规划英文名称:Urban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课程代码:1110051 开课学期:4 总学时/学分:34学时(讲课34学时)/ 2学分 先修课程:对先修课程无特殊要求考核方式:考查 开课对象: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组别:专业方向课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城市交通规划》是一门培养学生城市交通规划与道路设计基本理论和实践能力的专业课程。它以交通为基础,结合我国城市用地布局、交通运输的特点和环境保护要求,着重阐述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的相互关系、理论基础,对自行车交通、“静态交通”和道路线型设计有所加强。 通过本课程讲授,使学生掌握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城市道路横纵断面、平面交叉和城市道路排水的设计理论和方法;熟悉道路总宽度、交通量预测、交通组织管理和城市道路公用设施布置的原则。 二、教学基本内容与基本要求 1.基本内容 本课程主要内容1) 概述:城市交通系统基本构成;城市交通规划的分类与范围;城市交通系统规划的程序。2)交通调查与分析:社会经济及土地利用基础资料调查;交通基础资料调查;交通信息数据库处理软件;交通调查资料分析。3)交通需求预测模型与方法:交通需求预测的内容及步骤;社会经济发展预测;交通生成预测;交通分布预测;交通方式划分预测。4)交通分配理论与方法:最短路分配法;容量限制分配法;多路径分配法;容量限制一多路径分配法;随机用户平衡分配法;混合平衡交通分配法;组合模型。5)道路网络规划:道路网络系统规划原则;道路网络系统规划内容;道路网络容量与交通负荷分析;道路交通网络规划方案总体评价。6)常规公共交通系统规划:常规公共交通线网规划布局;公共交通场站规划;公共交通车辆发展规划;公共交通优先系统规划;常规公共交通系统规划方案总体评价。7)轨道交通系统规划: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轨道交通场站规划;轨道交通实施规划。8)静态交通规划:停车规划指导思想及规划步骤:停车需求预测;停车场规模及选址规划;加油(气)站规划。9)

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基础知识梳理带答案

第1课《春》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1.窠巢 ..(kē cháo) 2.应和.(hè) 3.稀疏.(shū) 4.蓑.衣(suō) 5.抚摸 ..(yùn?niàng)7.撑.着伞.(chēng sǎn)8.卖弄.(n ..(fǔ mō) 6.酝酿 òng) 9.水涨.(zhǎng) 10.嗡.嗡(wēng)11.软绵绵 ..(mián)12.黄晕.(yùn)13.落.地(luò) 14.薄.烟(báo) 15.赶趟.儿(tàng)16.烘.托(hōng) 17.花枝招展 ..(zhāo zhǎn) 18.繁花嫩.叶(nèn) 二、根据拼音写汉字 1.lǎng润(朗) 2.liáo 亮(嘹) 3.gē bo(胳膊) 4.wǎn 转(宛) 5.jìng mò(静默) 6.pī suō dài lì(披蓑戴笠) 7.呼朋yǐn伴(引) 8.健zhuàng(壮) 9.精神dǒu sǒu(抖擞)10.hóu咙(喉) 三、词语积累 1.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语文课本上比喻姿态优美。 2.wǎn 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 3.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卖弄) 4. 一年的打算在春天就安排好。意思是,春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要做的事及早安排好。——(一年之计在于春) 第2课《济南的冬天》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1.济.南(jǐ) 2.设若 ..(shè ruò) 3.境.界(jìng) 4.晒.太阳(shài) 5.着.落(zhuó) 6.着.急(zháo) 7.澄.清(chéng) 8.看护 ..妇(kān hù)9.空灵.(líng)10.露.出(lù)11.绿.色(lǜ)12.一髻.儿(jì) 13.宽敞.(chǎng) 14.狭窄.(zhǎi)15.水藻.(zǎo)16.贮蓄 ..(zhù xù) 二、看拼音写汉字 1.温qíng(晴) 2.xiāng边(镶) 3.cí善(慈) 4.地tǎn(毯) 5. jī fū(肌肤)

交通规划理论知识点

交通规划原理 一、交通调查 1. 交通小区划分原则 (1)同质性。区内的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等特性应该相同。 (2)以轨道交通、河流等作为天然屏障作为分区的边界。 (3)配合行政区的划分。 (4)分区中考虑路网。 (5)保持分区的完整,避免同一用途的土地被分开。 (6)分区越小,数据越多,成果越准确。 2. 期望线:连接各个小区质心的直线,代表小区之间的出行,其宽度通常根据出行量的大小而定。 3. 核查线:为校核起讫点调查结果的精度,在调查区域内设置的分隔线,一般借用天然或人工障碍,河流、铁路等。可设一条或多条,将调查区分为几个部分,在穿过改线的所有道路断面上进行交通流调查,将通过该线的实测交通量同起讫点调查所得到通过该线的OD量进行比较。 4. 居民出行调查的主要内容: (1)个人特征信息:性别、年龄、职业、收入、文化程度、工作地址等,上班或上学的交通工具,每年旅游出行次数等。 (2)家庭特征信息:家庭地址。居住和在籍人口情况、车辆拥有情况、房屋面积、家庭收入等,还包括家庭收入情况、上学情况等。 (3)一次出行特征信息:出行目的、出行起讫点、出行时间、采用的交通方式。 (4)其它特征信息。 5. RP调查,行为调查,即揭示嗜好调查,是对实际行动或已完成的选择性行为进行地调查。针对某些已经实施的政策或者已经存在的设施进行相关调查,根据出行者实际出行行为,获得实际使用或接受的概率,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关的概率模型或其它模型,是交通出行行为特征调查的常用方法。 优点:经过实际数据标定,较高的可靠度和精度。 缺点:(1)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信息冗余过多,工作量大,被调查者有反感情绪;(2)变量选择范围有限;(3)选择行为、特性以及服务可能在发生变化。(4)选择方案的信息模糊,被调查者因记忆模糊而导致调查失真;(5)替代方案信息模糊。(6)调查成本高,无法充分预测未发生的措施或因素。 6. SP调查,意向调查,即表明嗜好调查,在一定假定条件下,选择主体对备选方案如何选择的以及如何考虑的选择意向调查。其目的是通过掌握人们思维意识行动的变化,分析对非现存服务系统的需求。 优点:(1)虚拟更加广泛的选择方案供被调查者选择,弥补RP方法的不足。(2)根据未来的状况,任意设定选择条件,对分析对象区域内建设过去没有的选择方案十分有利。(3)不同被调查者对相同条件的反应不同,可以研究因个人属性的不同而产生选择结

交通规划原理历年试题

内蒙古科技大学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 《交通规划》考试试题(A 卷) 课程号: 考试方式:闭卷 使用专业、年级:交通工程 2005 任课教师:于景飞 考试时间: 备 注: 一、选择题(共7题,每空2分,共14分) 1. 下列那种现象属于交通的范畴() A 流水 B 下雨 C 刮风 D 驾车兜风 2. 劳瑞模型土地利用活动的主体不包括() A 基础产业部门 B 非基础产业部门 C 住户部门 D 人口 3. 社会停车场用地属于() A 对外交通用地 B 道路广场用地 C 市政工业设施用地 D 仓 储用地 4. 对方格网式交通网络的特点描述错误的是() A 各部分可达性均等 B 网络可靠性较低 C 网络空间行驶简单 D 不利于城市用地的划分 5. ()是对象区域交通总量 A 生成交通量 B 发生交通量 C 吸引交通量 D 全不是 6. ()没有完整的OD 表也可以进行模型参数标定 A 重力模型法 B 最大熵模型法 C Furness D 介入机会模 型 7. 当人们购买家庭轿车的比例趋于平均化后,职业对交通方式 选择的影响逐渐() A 减弱 B 增强 C 不变 D 无法确定 二、填空题(共11题,每空1分,共16分) 1. 引道延误为引道 ______ 与引道 _____ 之差。 2. 老瑞模型是决定 _____ 和 ______ 的分布模型 3. 已知I 、2、3小区至路网的最短距离为20、30、10,则道路 网的可达性为 ______ 4. _______ 是指道路网中路段之间的连接程度。 5. 在O □表中,每一行之和表示该小区的 _____ ;每一列之和表 示该小区的 ____ 。 6. Logit 模型假设径路的随机误差相互 —J 填独立或相关)。 7. 出行 ____ 以住户的社会经济特性为主,出行 _____ 以土地利 用的形态为主。 8. 某市规划面积300km ,建成区面积lOOkm,现有道路总长 350km 规划再建150km 则城市道路网密度为 —km / krnt 9. _______ 交通流分布能够较好的反应网络的拥挤性。 1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ebster 延误公式的适用范围为饱和度取值在 ________________ 。 1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态交通分配是以路网 为 -线订装---线订装--- 线订装----师教考监交并一纸题答与须卷试 ----线 订装---线订装--- 线订装- : 名 姓生学 □□□□□□□□□□□□ ................................................ ... .................... .

(完整版)《交通规划原理》习题一(1-6章)作业

《交通规划原理》第1-6章练习题 第一章绪论 1.交通规划的定义是什么?它的构成要素是什么? 答:交通规划是有计划地引导交通的一系列行动,即规划者如何提示各种目标,又如何将提示的目标付诸实施的方法。 交通规划的构成要素分为:需求要素、供给要素和市场要素三部分。 2.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通常,交通设施的建设使得两地间和区域的机动性提高,人们愿意在交通设施附近或沿线购买房屋、建立公司或厂房,从而拉动土地利用的发展;相反,某种用途的土地利用又会要求和促进交通设施的规划与建设。交通与土地利用研究土地利用的变化及其产生的交通量,同时研究交通设施的建设对土地利用的作用。 3.试叙述交通规划的发展阶段。 答:第一阶段(1930 年~1950 年)。该阶段交通规划的目的是由新的代替道路的规划缓和政策或消除交通拥挤。采用的技术方法是道路交通量调查,以机动车保有量为基础的交通量成长预测,基于经验方法的交通量分配。 第二阶段(1950 年~1960 年)。该阶段交通规划的目的是主要解决市内汽车交通急剧增加带来的交通阻塞,为汽车交通的道路交通规划。其特点是以高通行能力道路为对象的长期性道路规划。采用的技术特征方法是家庭访问调查、道路交通量调查,以道路交通为对象的三阶段预测法。使用的社会经济技术参数为个人收入、社会人口结构、汽车保有量。 第三阶段(1960 年~1970 年)。该阶段的道路交通状况是美国汽车保有量激增,在市中心高峰时必须进行汽车通行限制,刘易斯·曼福特对当时的道路的交通状态进行了精辟总结,即“美国人都为汽车教信徒,美国是靠高速公路发展起来的”。本阶段交通规划的目的是通过综合交通规划,合理分配交通投资(私人交通对公共交通),征收停车费,进行长期性交通规划。采用的技术方法特征为四节段预测法,分析单位由车辆至人;交通方式划分阶段被导入到了交通需求预测之中;一般化费用开始使用和个人选择模型的提出也是其特征。 第四阶段(1970 年~1980 年)。该阶段交通规划的条件是交通问题开始多样化,例如,大气污染、噪音、拥挤、停车难、交通事故、公共交通衰退、交通弱者问题,变更工作时间,规划过程中的住民参加,公共交通问题等。因此,当时交通规划的目的是强调局部性,注重短期性规划,低成本交通营运政策。采用的技术方法特征是研究趋于多样化,主要表现在:a.集计模型的精炼化和简化;b.非集计模型的出台和应用;c.渐增规划、反应规划等。 第五阶段(1980 年~1990 年)。该阶段的交通规划条件是城市环境问题恶化,交通事故、堵车、交通弱者问题受到重视。交通规划的目的变为强调微观性和局部性。采用的技术方法特征是将计算机等尖端科技用于交通规划。主要有:①计算机的急速发展导致了仿真技术;②静态到动态;③ ITS等高科技(行驶线路导向、GPS 、GIS 、ETC 等)的研制;④非集计模型的重视;⑤四阶段法的静态问题向动态方向发展。 第六阶段( 1990 年~现在)。该阶段的交通规划条件是环境问题、交通事故、交通阻塞等。因此,本阶段交通规划的目的是环境保护、复苏城市公共交通。采用的技术方法特征是:① ITS 的重视及产品化;②动态预测技术与方法;③重视老年人与伤残人;④重视交通环境;⑤路面电车、轻轨的复苏;⑥重视研究旅游交通。

交通规划原理历年试题

内蒙古科技大学2007/2008 学年第二学期 《交通规划》考试试题(A 卷) 课程号: 考试方式:闭卷 使用专业、年级:交通工程2005 任课教师:于景飞 考试时间: 备 注: 一、选择题(共7题,每空2分,共14分) 1.下列那种现象属于交通的范畴() A 流水 B 下雨 C 刮风 D 驾车兜风 2.劳瑞模型土地利用活动的主体不包括() A 基础产业部门 B 非基础产业部门 C 住户部门 D 人口 3.社会停车场用地属于() A 对外交通用地 B 道路广场用地 C 市政工业设施用地 D 仓储用地 4.对方格网式交通网络的特点描述错误的是() A 各部分可达性均等 B 网络可靠性较低 C 网络空间行驶简单 D 不利于城市用地的划分 5.()是对象区域交通总量 A 生成交通量 B 发生交通量 C 吸引交通量 D 全不是 6.()没有完整的OD 表也可以进行模型参数标定 A 重力模型法 B 最大熵模型法 C Furness D 介入机会模型 7.当人们购买家庭轿车的比例趋于平均化后,职业对交通方式选择的影响逐渐() A 减弱 B 增强 C 不变 D 无法确定 二、填空题(共11 题,每空1分,共16分) l.引道延误为引道 与引道 之差。 2.老瑞模型是决定 和 的分布模型 3.已知l 、2、3小区至路网的最短距离为20、30、10,则道路网的可达性为 4. 是指道路网中路段之间的连接程度。 5.在OD 表中,每一行之和表示该小区的 ;每一列之和表示该小区的 。 6.Logit 模型假设径路的随机误差相互 (填独立或相关)。 7.出行 以住户的社会经济特性为主,出行 以土地利用的形态为主。 8.某市规划面积300km 2,建成区面积lOOkm 2,现有道路总长350km ,规划再建150km ,则城市道路网密度为 km /km 2。 9. 交通流分布能够较好的反应网络的拥挤性。 10.Webster 延误公式的适用范围为饱和度取值在 。 11.动态交通分配是以路网 为对象、以 目的开发出 考生班级________________学生学号: □□□□□□□□□□□□学生姓名:______ __________ …装订线………装订线………装订线…………试卷须与答题纸一并交监考教师…………装订线………装订线………装订线…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知识点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知识点总结 交通:广义:交通是人物信息的流动,是以某种确定的目标,按照一定的方式,通过一定的空间进行的。通常含义:交通是人和物的流动,是采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 城市交通系统:是由城市运输系统,城市道路系统和城市交通管理系统组成的。城市道路系统是为城市运输系统完成交通行为而服务的,城市交通管理系统则是城市交通系统正常,高效运转的保证。 城市交通规划的任务1、根据城市性质、用地功能分区与布局、工作与居住地点的分布,分析在规划年限内的城市客运量与货运量,车辆出行次数和流向;通过数学方法计算出行在用地分区之间的分配。2、根据国民经济水平、城市规模、用地布局,分析城市交通特点、研究和选择城市运输和交通方式,及所占比例3、配合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初步方案或旧城道路系统改造规划方案,提出城市货运与客运交通的流量、流向分布图,为修正道路系统提供依据 城市道路的特点:1功能多样,组成复杂2行人非机动车交通量大3道路交叉口多4沿路两侧建筑物密集5景观艺术要求高6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影响因素多7政策性强

城市道路的运输特点:1机动灵活性大2普及面广适应性强3速度快,造假低4运量大 缓解我国城市交通拥挤堵塞的基本途径:1必须认识交通的社会地位2必须要有适当的城市交通投资3解决城市交通的堵塞,必须要有科学理论4城市总量消减5交通流量均分6交通连续7交通分离 人行道设计:a:适用于人行道宽度不足反种植单行行道树,尤其适用于两边商店多,公共文化机构多的主干道上,是目前最常见的形式。b:适用于过街行人量大,行车密度高的路段,行人与车行道之间设绿化带在人行横道处设断口,这种形式有利于行人安全,有利于交通组织,车轮溅起的污泥和扬起的尘土对行人影响较小。C:适用于支路或住宅区道路上,布置有两条绿带,一条是花卉丛绿带,布置在建筑物前,另一条是行道树,沿路缘石布置须沿屋檐墙角散水地带,筑砌护坡,以免积水影响房基的稳定。d:在人行道上布置两条绿化带靠近建筑的一条供就近行人或进出商店的人使用;另一条供过路行人使用,避免相互干扰,适用于城市中心地区商业文化设施比较集中的街道上。 城市道路的分类分级的目的在于充分实现道路的功能价值,并使道路交通运输更加有序 城市道路的分类分级:国标的分类:1.快速路 2.主干路 3.次干 路 4.支路按道路功能的分类:1交通性道路(交通性主干路,交通

交通规划原理试题知识讲解

交通规划原理试题

内蒙古科技大学2007/2008 学年第二学期 《交通规划》考试试题(A 卷) 课程号:06116303 考试方式:闭卷 使用专业、年级:交通工程2005 任课教师:于景飞 考试时间: 备 注: 一、选择题(共7题,每空2分,共14分) 1.下列那种现象属于交通的范畴(D) A 流水 B 下雨 C 刮风 D 驾车兜风 2.劳瑞模型土地利用活动的主体不包括(D) A 基础产业部门 B 非基础产业部门 C 住户部门 D 人口 3.社会停车场用地属于(B) A 对外交通用地 B 道路广场用地 C 市政工业设施用地 D 仓储用地 4.对方格网式交通网络的特点描述错误的是D() A 各部分可达性均等 B 网络可靠性较低 C 网络空间行驶简单 D 不利于城市用地的划分 5.(A)是对象区域交通总量 A 生成交通量 B 发生交通量 C 吸引交通量 D 全不是 6.(C)没有完整的OD 表也可以进行模型参数标定 A 重力模型法 B 最大熵模型法 C Furness D 介入机会模型 7.当人们购买家庭轿车的比例趋于平均化后,职业对交通方式选择的影响逐渐(A) A 减弱 B 增强 C 不变 D 无法确定 二、填空题(共11 题,每空1分,共16分) l.引道延误为引道 .实际行驶时间(耗时), 与引道 自由行驶(畅行)时间之差。 2.老瑞模型是决定就业数和 住户人数 的分布模型 3.已知l 、2、3小区至路网的最短距离为20、30、10,则道路网的可达性为 20 4. 是指道路网中路段之间的连接程度。 5.在OD 表中,每一行之和表示该小区的 ;每一列之和表示该小区的 。 6.Logit 模型假设径路的随机误差相互 (填独立或相关)。 7.出行 以住户的社会经济特性为主,出行 以土地利用的形态为主。 8.某市规划面积300km 2,建成区面积lOOkm 2,现有道路总长350km ,规划再建150km ,则城市道路网密度为 km /km 2。 9. 交通流分布能够较好的反应网络的拥挤性。 生班级________________学生学号: □□□□□□□□□□□□学生姓名:______ ________ …装订线………装订线………装订线…………试卷须与答题纸一并交监考教师…………装订线………装订线………装订线…

交通规划原理复习

交通规划原理复习 交通需求量预测总复习 1、为什么要进行交通需求预测?什么是交通需求预测(其内容和目标是什么)?交通需求预测在交通规划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答:交通规划的目标是制订交通设施的建设或管理规划。交通设施的建设一般都是耗资高、工期长,而且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深远的工程,那么建设多大规模、何种结构的交通系统才能既满足未来规划年社会经济系统的对交通的需求,又是最节省投资,并且产生最小负作用的呢?这就是我们交通规划者所必须回答的问题。为了科学地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做交通需求预测。 交通需求预测是在现状交通调查的基础上准确地预测未来规划年交通的出行情况。由于交通运输系统的复杂性,交通需求预测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作,它的理论与方法都处于不断发展中。交通需求预测的目标不仅要预测规划年对象区域的总交通量,而且要非常细致。要预测出规划年各个交通小区之间的分布交通量,这项预测结果以各种各样的OD表的形式存在。如:规划区域客运OD表、规划区域货运OD表、规划区域车辆汇总OD表、规划区域各种车辆的OD表(小汽车、公交车、货车等)。除此之外,传统的交通量预测还包括交通分配,即要预测这些OD交通量是从哪条路径上通过的?各路段的交通量是多少?值得说明的是,有些交通规划书中把交通分配不作为交通需求预测的组成部分,而作为方案设计的基础工作。 交通需求预测是规划设计方案的基础,是决定网络规划和断面结构等的依据,在交通规划中处于核心位置,交通需求预测的精度对规划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2、交通需求量预测有哪些方法? 答:比较经典的是四阶段法,此外,还有多阶段组合模型、由路段交通量反推OD交通量等。 3、四阶段法有哪四阶段组成?各阶段的任务(或目的)分别是什么?各阶段的预测成果是什么? 答:四阶段法由交通的发生和吸引(出行发生)、交通的分布、交通方式划分、交通分配四阶段所组成。 交通的发生和吸引的任务是求出对象区域的交通需求总量,即生成交通量,然后在此量的约束下,求出各个交通小区的发生和吸引交通量。预测成果是OD表中的小计行和小计列。此时的OD表可以分为客运OD表和货运OD表。 交通分布预测的任务是在目标年各交通小区的发生和吸引交通量一定的条件下,求出各交通小区之间的将来OD交通量(分布交通量)。预测成果是完整的OD表。也分为客运OD表和货运OD表。 交通方式划分预测的任务是预测目标年出行者选择交通工具的比例,从而得各种交通方式的OD交通量。

最新交通规划复习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径路:交通网络上任意一OD点对之间,从发生点到吸引点一串连通的路段的有序排列叫做这一OD点对之间的径路。 2. 路段:交通网络上相邻两个节点之间的交通线路 3.期望线:至连接各个小区形心的直线,代表了小区之间的出行,其宽度通常根据出行数大小而定。 4. OD表:指根据OD调查结果整理而成的表示各个小区间出行量的表格。 5.小区形心:指小区内出行代表点,小区所有的出行从该点发生,但不是该区的几何中心。 6. 延误:由于和环境条件,交通干扰以及交通管理与控制等驾驶员无法控制的因素所引起的行程时间延误。 7.交通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或某一车道的车辆数或行人数。 8. 交通规划:是有计划的引导交通的一系列行动,即规划者如何提示各种目标,又如何将提示的目标付诸实施的方法。 9. 交通:通常被广义的的定义为人,货物,信息的地点间,并伴随着人的思维意识的移动。 10.交通流分配:就是将预测得出的交通小区i和交通小区j之间的分布交通量,根据已知的道路网描述,按照一定的规则符合实际的分配到道路网中的各条道路上去。 11. 道路网密度:单位城市用地面积内道路的长度,表示区域中道路网的疏密程度。 12.干道网间距:两条感到之间的间隔,对道路网密度起决定作用 13.路网结构:城市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在长度上的比例,衡量道路网的合理性 14. 道路面积率:道路用地面积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比例, 15.人均道路面积:城市居民人均占有的道路面积。 16.道路网可达性:所有交通小区中心到达道路网最短距离的平均值。 二.填空 1.交通需求量预测四阶段预测法;交通发生与吸引,交通分布,交通方式划分,交通流分配。 2. 交通量调查的计数方法主要有;人工计数法,浮动车法,机械计数法。 3.求最短路径的方法;标号法和矩阵迭代法。 4. 生成交通量是由;发生交通量与吸引交通量构成的。 5.当交通发生于吸引总量不一致时可采用总量控制法,调整系数法。

交通规划原理考试重点(可编辑修改版).

交通规划原理考试重点 考察题型:选择题15、判断题15、名词解释20、简答题26、计算题24 1、交通规划 定义:交通规划是有计划地引导交通的一系列行动,即规划者如何制定交通发展目标,又如何将发展目标付诸实施的方法。 交通规划的主体具有基础性和公共性。规划对象为主要的交通设施和交通服务。 交通规划的构成要素:需求要素、供给要素和市场要素三个部分。 交通规划的内容包括交通调查、交通与土地利用、交通需求量预测、交通网络规划与设计、交通网络分析评价。 2、交通需求量的预测 四阶段预测法:其内容包括 交通的生成、发生与吸引(第一阶段), 交通的分布(第二阶段), 交通方式划分(第三阶段)和 交通流分配(第四阶段)。 3、居民出行调查(统称PT调查) 以对象区域内居民为对象,主要调查居民某日的出行情况和交通工具利用情况,为交通规划提供基础数据。 4、交通网络规划与设计 交通网络规划与设计是交通规划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交通需求预测的基础。人们进行交通规划,首先面临的就是对象区域中的现有交通网络,评价网络规模、体系结构和密度等服务指标是否合理。对于将来交通网络,在交通规划阶段需要利用确定与经济社会和对向区域发展相适应的规模、体系结构和密度,线路走向和断面属性(车道数、线路数)等,以进行网络结构设计和拓扑建模,便于计算机进行交通需求预测和分析评价。 5、交通网络分析评价 在网络设计阶段提出的交通规划方案,其上的交通流动是否合理、局部线路的交通负荷度或运输能力以及环境等指标能否满足预定目标等,均需要对方案的优劣进行必要的评

价以便于优化规划方案,获得预期效果。此外,成本效益评价也是交通网络规划方案评价的内容之一。考虑到交通项目的社会性和公共性,成本效益分析不仅是财务分析,更重要的是其社会效益。 6、OD调查的定义 OD调查:又称为起讫点调查,是对某一调查区域内出行个体的出行起点和终点的调查,OD交通量就是指起讫点间的交通出行量。 出行:出行指居民或车辆为了某一目的从一地向另一地移动的过程,可以分为车辆出行和居民出行。出行作为计测单位,具备三个基本属性:①每次出行有起、讫两个端点; ②每次出行有一定的目的③每次出行采用一种或几种交通方式。 核查线:指为校核起讫点调查结果的精度,在调查区域内设置的分隔线,一般借用天然的或人工的障碍,如河流、铁道等。 期望线:指连接各个小区质心的直线,代表了小区之间的出行,其宽度通常根据出行数大小而定。 7、交通小区的划分原则 (1)同质性。区内的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等特性应尽量一致。 (2)以轨道交通、河流等天然屏障作为分区的界限,不但资料准确,且易于核对。 (3)尽量配合行政区的划分,以利用政府的统计资料,如人口、经济统计资料等。 (4)分区的过程中要考虑道路网。 (5)分区越小,计算数据越多,成果就越细,但工作量也越大。反之,工作量小,但有可能掩盖该范围内的交通特点。通常交通量分散的郊区划分可以大些,而交通量集中的市区分区划分可以小点。 8、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宏观互动关系 9、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微观互动机理 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均由一系列不同的特征量所描述,任意两个特征量之间的微观作用机理是不相同的。 交通容量与容积率的关系,是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互动关系在微观层面的具体体现。 交通容量与容积率之间存在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二者通过一系列的循环反馈过程,将有可能达到一种“互补共生”的稳定平衡状态。

人教版教材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2016年高考一轮复习:人教版教材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文言文知识梳理(一) [必修1] 《烛之武退秦师》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2. 失其所与,不知( ) 3. 无能为也已( ) 4. 秦伯说( ) 二、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今义:请客的主人或比赛、会议的承办者 古义:____ 2. 行李之往来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古义:____ 3. 共其乏困今义:疲劳古义:____ 4.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今义:妻子古义:____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 鄙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 2. 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 朝济而夕设版焉( )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2. 越国以鄙远( ) 3. 既东封郑( )

4. 与郑人盟( ) 5. 既东封郑( ) 6. 越国以鄙远( )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 夫晋,何厌之有?( ) 2.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 3.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4. 是寡人之过也。( ) 《荆轲刺秦王》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 秦王必说见臣( ) 2. 今日往而不反者( ) 3.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 4. 秦王还柱而走( ) 5. 卒起不意( ) 二、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今义:贫穷古义:__ 2.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今义:鼻涕古义:__ 3.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方古义:__ 4. 持千金之资币物今义:货币古义:__ 5. 愿大王少假借之 今义: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古义:__ 6. 秦王还柱而走今义:步行古义:__ 7. 诸郎中执兵今义:中医医生古义:__ 8. 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今义:垂手拿着古义:__ 9. 断其左股今义:量词,用于成条的东西古义:__ 10. 左右既前,斩荆轲今义:左和右两方面古义:__

交通规划期末知识点

城市交通规划——内江师范学院 城市交通规划:城市交通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根据城市的社会、经济、人口发展的需要,所确定的在一定时期内交通发展目标和实现该目标的方针、政策、途径和主要措施。 累积停车数:是指在一定时间实际停放车数量。 延停车数:是指一定时间间隔内,调查点或区域累积停放次数。 停放车指数(饱和度、占有率):是指某一时刻实际累积停放量与停车供应设施容量之比,它反映停车场地拥挤程度。 停放周转率:是表示一定时间段内(一日或几个小时等)每个停车车位平均停放车辆次数,即总停放累积次数除以停车设施泊位容量的比值。 交通发展战略:城市交通发展战略是根据城市的自身特点,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人口发展规模及城市空间发展形态等,对城市交通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判断,从宏观上确定交通发展的方向、重点及策略,用于指导城市交通系统的规划和建设。 城市道路系统:城市道路系统是指城市范围内由连接城市各部分的不同功能等级的所以道路、各种形式的交叉口、广场等设施以一定方式组成的有机整体,是承担客运和货运交通的主要空间。 道路红线:道路红线是指规划道路的路幅边界线,是城市道路用地范围的控制线,主要用于划分道路用地与两侧建筑用地的分界控制线。 道路横断面:道路横断面是指垂直于道路中心线的断面,也就是指道路红线范围内对车行道、步行道、绿化带等设施的布置形式。 道路网等级结构:道路网等级结构是指组成城市道路网的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的比例关系。 非直线系数:非直线系数是指网络中两节点之间实际连接路段的最短距离与两点之间虚拟的直线距离的比值,是反映网络系统的直达性的指标。 地铁:地铁是一种大运量的轨道运输系统,采用钢轮钢轨体系,标准规矩为1435mm,主要在大城市地下空间建筑的隧道中运行,当条件允许时,也可穿出地面,在地上或高架桥上运行。 轻轨系统:轻轨系统是一种中运量的轨道运输系统,采用钢轮钢轨体系,标准规矩为1435mm,主要在城市地面或高架桥上运行,线路采用地面专用轨道或高架轨道,遇繁华街区,也可进入地下或与地铁接轨 BRT系统:快速公交系统。利用先进的汽车技术、职能交通系统、运营组织管理技术,开辟了专用道路空间,改进公共汽车的线路、车站等基础设施,提高公共交通系统的运输能力、运输速度、舒适程度、环保和外观效果,达到轨道交通系统中轻轨系统的服务水平的一种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系统。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由多条轨道交通线路通过换乘车站衔接组合而形成的网络系统。 停车系统:指城市范围内各种车辆(包括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放的空间、附属设施、政策等,属于静态交通范畴。 公路网:在一个区域内,根据交通运输的需要由各级公路组成的一个四通八达的网状系统。对外公路系统:是指由各级公路线路、公路客运场站及货运场站等共同构成的系统。对外公路系统规划主要包括公路网规划、公路运输场站设施规划。 铁路枢纽:在多条铁路线路的交汇点或终端地区,由各种铁路线路、专业车站以及连接这些线路及车站的联络线、环线、进出线等有关设备组成的总体。

交通规划原理复习题集

一.名词解释 1.OD调查:OD调查又称为起讫点调查,是对某一调查区域出行个体的出行起点和终点 的调查,为分析出行个体的流动,也为交通流分配奠定基础。 2.OD表:指根据OD调查结果整理而成的表示各个小区间出行量的表格。 (①.矩形表:能够反映地区间车流流向和流量,适用于车流的流动方向经常变 化和流量显著不同的情况。 ②.三角形表:将矩形表中往返车流合计成一个回程的表达方法,适用于区间往 返流量相对稳定的情况。 3.OD调查的目的:弄清交通流和交通源之间的关系,获取道路网上交通流的构成,流量 流向,车辆起讫点,货物类型等数据。从而推求远景年的交通量,为 交通规划等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4.OD调查基本术语: (1).出行:出行指居民或车辆为了某一目的从一地点向另一地点移送的过程, 可分为车辆出行和居民出行。 (2).出行起点:指一次出行的起始地点。 (3).出行终点:指一次出行结束地点。 (4).境出行:指起讫点均在调查区域的出行。 (5).过境出行:指起讫点均在调查区域外的出行。 (6).外出行:指起讫点中有一个在调查区域的出行。 (7).小区形心:指小区出行代表点,小区所有的出行从该点发生,但不是 该区的几何中心。 (8).境界线:指规定调查区域围的边界线。 (9).核查线:指为校核起讫点调查结果的精度在调查区域设置的分隔线,一 般借用天然的或人工障碍,如河流、铁道等。 (10).期望线:指连接各个小区形心的支线,代表了小区之间的出行,其宽度 通常根据出行数大小而定。 (11).OD表:指根据OD调查结果整理而成的表示各个小区之间的出行,其宽 度通常根据出行数大小而定。 5.OD调查的类别和容(三类): ①.居民OD调查:主要包含城市居民和城市流动人口的出行调查,调查终点 是居民出行的起讫点分布、出行目的、出行方式、出行时 间、出行距离、出行次数等,是世界各国开展交通调查最 常见的形式。 ②.车辆OD调查:车辆出行主要包括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出行,主要调查车型、 出行目的、起讫点、货物种类、平均吨位和实载率等。 ③.货流OD调查:货流调查的重点是调查货源点和吸引点的分布,货流分类 数量和比重,货运方式分配等。 6.OD调查的方法: ①.路边询问法 ②.表格调查法 ③.家庭访问法 ④.明信片调查法 ⑤.车辆牌照法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知识点总结教学提纲

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1、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 2、交通运输方式不仅日益网络化(电和线交织)而且朝着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 3、交通运输网中的点和线是交通运输发生的基本要素。 4、影响交通布局的因素:自然因素(地貌、气候、水文等)、社会因素、经济因素 (根本原因)、技术因素(根本保证) 三、交通线点的区位选择: 5、铁路线(京九线)的区位分析:1.合理布局交通网;2.促进沿线经济发展;3.维 持香港的长期稳定和发展;4.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保证;5.建设京九最大的意义在于激活全国铁路网、带动沿线地区发展经济。 6、公路选线一般方法:1.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地形、地质、水文条件 复杂的路段;2.山区路线受地形影响最大,一般沿等高线修筑成"之"字形;3. 平原地区要处理好与耕地、村镇、水利设施的关系;4.公路选线应尽量在交通量最大、占用耕地最少之间寻求平衡。 7、港口的主要区位因素:1.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要大一些,2.港口腹地是重要的经 济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港口的性质,是港口兴衰的基础;3.城市依托:城市与港口是相互依托的。 8、汽车站的区位要求:1.有良好的自然条件,有平坦开阔的地形;2.既保证城市 与交通的联系,又要注意保护城市环境,一般布置在城市边缘;3.要与内干道

和其他对外交通有方便、直接的联,应布置在城市交通干线的两侧或靠近火车站的地区,方便换乘和集散。 9、航空港的区位要求:1.地面开阔,利于跑道建设,与飞机起飞净空条件;2.机 场有适当坡度,地势高,保证排水和散雾;3.良好的地质条件,地基稳定;4. 跑道依盛行风向修建(迎风起降);5.机场占地面积大,噪音大,应处理好机场与城区的关系,并与快速交通干道连接。 10、城市交通运输的特点:1.交通运输点线面紧密结合;2.行人和车辆的流动方向 和数量经常变化;3.属典型的混合交通;4.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和管理设施多,占用大量的城市面积和空间,是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11、城市交通环境问题:交通线路拥堵、交通环境污染;解决措施:1.实施减少汽车 尾气污染的技术措施;2.广种花草树木,绿化美化交通道路;3.发展城市公共交通;4.合理规划城市道路;5.错开上下班时间,避开交通高峰。 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一、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1、沿交通干线扩展、基本不变或萎缩 2、株洲是典型的"火车拉来的城市" 3、日本著名的科学筑波市,一条长达9千米的中轴路,决定了城市南北狭长的带 状形态。 4、浙江嘉兴市沿运河和铁路扩展的特点,说明了嘉兴市的城市形态,随着水路和 陆路运输的发展而变化。 二、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1、地势起伏——运输线稀少——运输方式单一——商品流通很难建立和发展, 商业网很难伸展到那里——商业网点明显小于平原 2、交通运输影响商业网点分布的位置 区位要求:便捷的交通,大量的消费人口; 区位原则:交通最有原则; 区位选择:市区环路边缘,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补充:邮电通信是人类的社会交往形式,起着联络和协调社会的作用。分为邮政通信(点多、线长、面广)和电信通信两部分。商业是专门从事商品的收购、销售、调运和储存的行业。广义的商业包括服务业。西欧航运网以莱茵河为主干。纽约、伦敦、苏黎世是世界知名的国际金融中心,巴黎、法兰克福、东京和香港也是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

教育基础知识课本知识梳理解读

《教育基础知识指南》课本知识整理 3. 我国教育心理学家主张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 4. 桑代克认为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有: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 5. 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可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学会调适,第二是寻求发展。 6. 学生的学习就其学习内容来说,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二是总是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三是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9. 在读一首短诗时,某生学习10分钟就刚好能背诵,随后又增加学习几分钟。这种增加的附加学习,叫做过度学习。它是促进知识保持,克服遗忘的记忆规律之一。 11. 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有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是程序教学。 14. 标准化就测验的优越性在于:第一,客观性;第二,计划性;第三,可比性。 15. 多次测验所得的分数的稳定和一致的程度,叫做测验的信度(可靠性)。 16. 罗森塔尔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17.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信息是以信息流形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 19.布卢姆等人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 20. 对专家型教师和新教师的比较研究发现,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具有预见性,并以学生为中心。 21.职业道德是职业范围内的特殊道德要求,是一般社会道德和阶级道德在各个职业领域内的具体体现。 24.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是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热爱学生。 构主要有组织管理人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育机智等方面。

交通规划原理试题..

. . 内蒙古科技大学2007/2008 学年第二学期 《交通规划》考试试题(A 卷) 课程号:06116303 考试方式:闭卷 使用专业、年级:交通工程2005 任课教师:于景飞 考试时间: 备 注: 一、选择题(共7题,每空2分,共14分) 1.下列那种现象属于交通的范畴(D) A 流水 B 下雨 C 刮风 D 驾车兜风 2.劳瑞模型土地利用活动的主体不包括(D) A 基础产业部门 B 非基础产业部门 C 住户部门 D 人口 3.社会停车场用地属于(B) A 对外交通用地 B 道路广场用地 C 市政工业设施用地 D 仓储用地 4.对方格网式交通网络的特点描述错误的是D() A 各部分可达性均等 B 网络可靠性较低 C 网络空间行驶简单 D 不利于城市用地的划分 5.(A)是对象区域交通总量 A 生成交通量 B 发生交通量 C 吸引交通量 D 全不是 6.(C)没有完整的OD 表也可以进行模型参数标定 A 重力模型法 B 最大熵模型法 C Furness D 介入机会模型 7.当人们购买家庭轿车的比例趋于平均化后,职业对交通方式选择的影响逐渐(A) A 减弱 B 增强 C 不变 D 无法确定 二、填空题(共11 题,每空1分,共16分) l.引道延误为引道 .实际行驶时间(耗时), 与引道 自由行驶(畅行)时间之差。 2.老瑞模型是决定就业数和 住户人数 的分布模型 考生班级________________学生学号: □□□□□□□□□□□□学生姓名:______ __________ ……装订线………装订线………装订线…………试卷须与答题纸一并交监考教师…………装订线………装订线………装订线…

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基础知识梳理带答案修订版

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基础知识梳理带答案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第1课《春》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1.窠巢.. (k ē cháo) 2.应和. (hè ) 3.稀疏. (sh ū) 4.蓑. 衣(su ō) 5.抚摸..(f ǔ m ō) 6.酝酿.. (y ùn?ni àng )7.撑.着伞.(ch ēng s ǎn )8.卖弄. (n òng ) 9.水涨.(zh ǎng ) 10.嗡.嗡(w ēng )11.软绵绵..(mi án )12.黄晕. (y ùn ) 13.落.地(luò) 14.薄.烟(báo ) 15.赶趟.儿(tàng )16.烘. 托(h ōng ) 17.花枝招展..(zh āo zh ǎn ) 18.繁花嫩. 叶(n èn ) 二、根据拼音写汉字 1.lǎng 润(朗) 2.li áo 亮(嘹) 3.gē bo(胳膊) 4.wǎn 转(宛) 5.jìng mò(静默) 6.pī suō dài lì(披蓑戴笠) 7.呼朋yǐn 伴(引) 8.健zhuàng(壮) 9.精神dǒu sǒu(抖擞)10.hóu 咙(喉) 三、词语积累 1.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语文课本上比喻姿态优美。 2. wǎn 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 3.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卖弄) 4. 一年的打算在春天就安排好。意思是,春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要做的事及早安排好。——( 一年之计在于春) 第2课《济南的冬天》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1.济.南(j ǐ) 2.设若..(sh è ru ò) 3.境.界(j ìng ) 4.晒.太阳(sh ài ) 5.着.落(zhu ó) 6.着. 急(zh áo )7.澄. 清(ch éng ) 8.看护.. 妇(k ān h ù) 9.空灵. (l íng )10.露. 出(l ù)11.绿. 色(l ǜ)12.一髻. 儿(j ì ) 13.宽敞.(ch ǎng ) 14.狭窄.(zh ǎi )15.水藻. (z ǎo )16.贮蓄.. (zh ù x ù) 二、看拼音写汉字 1.温qíng(晴) 2.xiāng 边(镶) 3.cí善(慈) 4.地tǎn(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