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地球表面形态》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学生掌握了知识,还要有能力和品质的双重提高。
因此在本节课实施的过程中,着重体现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
采用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将多媒体技术融入教学中开展教学活动。
二、教材分析与处理本节从地表形态不断变化入手,全面剖析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主要有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的影响分别从板块运动、地质构造以及火山、地震活动等三方面作了深入的解释;外力作用的影响分别从外力作用的表现、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影响三方面阐述。
本节内容结合了大量的图片和实例,将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生动、具体,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内容的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以及提高学生间的合作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
三、学情分析高中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较初中阶段有了较大的提高,思维更加全面,他们对地理学科知识有着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事例相结合,就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但同时也反映出一些问题,本节课相关的读图较多,对本节课的正常学习要增加一些难度,让学生在自己的努力下能摘到“好吃的桃子”。
因此,教学中我将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接受程度,通过巧妙设疑、积极思考探究,逐步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提升和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养成。
四、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情,结合教材特点及创新教育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确定如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地表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②了解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③学会阅读地质构造和地质剖面示意图。
2.过程与方法①从实例入手,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②学生分组讨论,用对比法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地球表面形态》高中地理教案

《地球表面形态》高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认识,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教学难点: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过程及机制。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的自然景观,如山脉、河流、湖泊等,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形态变化。
2.知识讲解讲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特征,如陆地、海洋、山脉、高原、平原等。
分析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原因,如地壳运动、岩浆活动、风化侵蚀等。
3.案例分析以我国为例,讲解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地壳运动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
分析长江流域的河流发育过程,让学生了解河流对地表形态的作用。
4.小组讨论地球表面形态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如何合理利用地球表面的自然资源。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
5.实践活动以家乡为例,让学生调查家乡的地球表面形态特点,分析其形成原因。
要求学生绘制家乡地形图,标注主要地形特征。
6.课堂小结强调地球表面形态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7.作业布置四、教学反思1.学生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特征及形成原因的理解程度。
2.学生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环节的参与程度。
3.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语言表达、教学方法等。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对地球表面形态有更深入的认识,提高地理素养,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讲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特征时,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认为地球表面有哪些主要形态?它们是如何分布的?”然后,展示地球表面的山脉、高原、平原等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些特征。
“同学们,你们知道喜马拉雅山脉是如何形成的吗?”“是因为板块的碰撞挤压,形成了高大的山脉。
”“很好,那这种地壳运动的力量是如何影响地球表面的形态的呢?”“地壳运动的力量会使得地表产生皱褶,形成山脉,同时也会造成地震等自然灾害。
地球表面形态单元教学设计

地球表面形态单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应能够:1. 理解并定义地球表面形态单元的概念;2. 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分类和特征;3. 掌握地球表面形态单元的形成原因和地质作用;4.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地球表面形态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表面形态单元概述a. 地球表面形态的定义和分类;b. 不同地球表面形态的特征和分布;c. 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原因。
2. 山地a. 山地的形成过程和特征;b. 各种类型的山地的地理分布和特点;c. 山地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3. 平原a. 平原的形成过程和特征;b. 各种类型的平原的地理分布和特点;c. 平原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4. 高原a. 高原的形成过程和特征;b. 各种类型的高原的地理分布和特点;c. 高原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5. 盆地a. 盆地的形成过程和特征;b. 各种类型的盆地的地理分布和特点;c. 盆地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并复习地理学中有关地球表面形态的知识,例如山地、平原、高原和盆地等概念。
2. 地球表面形态单元概述(10分钟)介绍地球表面形态的定义和分类,解释不同地球表面形态的特征和分布,并讨论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原因。
3. 山地(20分钟)详细讲解山地的形成过程、特征,以及各种类型的山地的地理分布和特点。
同时讨论山地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4. 平原(20分钟)详细讲解平原的形成过程、特征,以及各种类型的平原的地理分布和特点。
同时讨论平原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5. 高原(20分钟)详细讲解高原的形成过程、特征,以及各种类型的高原的地理分布和特点。
同时讨论高原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6. 盆地(20分钟)详细讲解盆地的形成过程、特征,以及各种类型的盆地的地理分布和特点。
同时讨论盆地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7. 小结与扩展(10分钟)对本节课学习的重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究地球表面形态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在高中地理体系中,地球表面形态及其成因是自然地理的基础理论,是解决区域地理问题必须借助的重要知识,掌握这一部分知识,有助于学生对区域中的自然地理现象和人文地理现象的理解,对今后顺利开展地理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a、知识目标:①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②了解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与地形的关系。
③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实践意义。
b、能力目标:①培养阅读地质构造和地质剖面示意图的能力。
②培养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能力。
③学会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的一般方法。
通过课堂和野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
c、情感与态度①通过地壳运动和地质作用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并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环境观教育。
②了解地质构造规律以及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的思维意识。
③通过教材中图片的教学,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通过欣赏由于内、外力作用形成的一些优美自然风光,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美的观念。
3、教材重、难点教学重点:a板块构述学说及其应用b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教学难点:背斜、向斜及形成的主要地形二、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读图分析法、诱导点拨法、多媒体辅助法。
三、学法指导:联系实际法、举例分析法、野外考察法、收集资料法、读图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1)板块运动属于内力作用还是外力作用?(2)六大板块的名称是什么?我们国家属于哪一大板快?(3)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的方向怎样?向斜山有时候,我们在野外还会看到背斜谷和向斜山地貌,那么,背斜谷和向斜山分别是怎样形成的呢?学生总结2、流水作用和风力作用外力地貌流水风力侵蚀地貌沉积地貌崎岖地表沟谷峡谷瀑布冲积平原三角洲冲积扇风蚀沟谷风蚀洼地戈壁裸岩荒漠沙丘沙垄黄土高原板书设计:地球表面形态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2、流水作用和风力作用外力地貌流水风力侵蚀地貌沉积地貌崎岖地表沟谷峡谷瀑布冲积平原三角洲冲积扇风蚀沟谷风蚀洼地戈壁裸岩荒漠沙丘沙垄黄土高原。
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地球表面形态教案《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一、对课标的理解该节课为湘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课的内容,课程标准对该内容的要求是,能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分析内力的作用结果和主要的地质构造形式。
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达到学有所用。
二、对教材的认识本节课是学习《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之后的新内容,学生有了对地壳相关知识的理解,我们就可以沿着学生的思维路线,引导学生来分析我们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
进一步分析和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的意义和内力作用的表现。
从而,将学生的知识进一步提升。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掌握地质作用是形成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变化的作用力的来源。
2、辩证的认识板块学说和海路分布的关系。
3、掌握地质构造中的褶皱和断层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的读图识图能力,会绘制地质构简图。
2、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对知识的探究精神。
2、使学生知道利用对地质构造的认识可以帮助我们找水、找矿。
3、在学习地质构造的过程中实现唯物主义思想的进一步强化认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地质作用,辩证的看待板块学说2、教学难点:理解地质构造的基本形式;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五、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演示法、识图分析法、问题探究法六、教学媒体电脑多媒体、教学模型演示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陆地上的五种主要地形是怎样形成的吗?他们是不是亘古不变的呢?这节课,我们就开始共同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以问题的形式导入新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演示】利用电脑多媒体展示海陆变迁,板块运动的演示动画。
并出示材料,关于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古代森林的遗迹。
(动画演示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探究】这种演变的作用力来自哪里呢?学生组成探究小组,进行分析。
(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板书】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学生回答】学生每小组选派代表进行回答。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1000字地球表面形态是地球表面的地貌形态,它包括了山脉、平原、丘陵、河流、湖泊、海洋、岛屿等,是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地球表面形态需要与地球科学知识、自然地理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相结合,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表面的基本构成元素,掌握地球表面形态、特征和规律的基本概念;2. 理解地球上的地貌特征与环境、自然资源的关系;3. 发展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对地球的热爱并促进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和安排1.地球表面形态和地理过程的概述介绍地球表面形态的概念、分类和形成原因,并概述地球表面形态形成的主要过程和规律,如地壳运动、风化、侵蚀、沉积等,从而引出各种地貌形态,比如山脉、盆地、高原等。
2. 山脉、丘陵和平原介绍山脉、丘陵和平原的形成及主要特征,比如山脉通常由许多山峰、山谷、岩峰和岗地组成,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山脉也可能随着地形的变化发生变化,丘陵通常是山脉上的小山峰,它们的高度比平原要高,但比起山脉来说要低,平原一般都是较为平坦的地形,它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受到了侵蚀和侵蚀,形成了包括河流、湖泊、遗迹等在内的各种特殊地理地貌。
3. 河流与湖泊介绍河流的形成和特征,以及它们对周围的土地和地质风貌的影响,同时还有与河流相关的地理现象,如洪水、沉积、冲刷等。
除此之外,还要介绍湖泊的形成和特征,包括各种湖泊类型和它们对周围的环境和社会人类的影响。
4. 海洋和岛屿介绍海洋和岛屿的形成和特征,海洋和岛屿是地球上最广阔的地形和海洋生物的栖息地,相互交织着,构成了地球的重要组成成分。
在学习海洋时,可以介绍各种海洋生物、海底地形以及海洋水资源的利用,而在介绍岛屿时,可以将岛屿作为学科中的案例进行讨论,了解毛里塔尼亚沙漠岛是如何在极端气候条件下形成的。
5. 综合案例分析以地震、海啸、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为例,综合运用地球表面形态和地球科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和对环境的影响,探究如何有效减轻灾害的损失。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教课方案第一课时教课目的:(一)知识与技术1.认识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认识板块结构学说,板块运动与地形的关系。
3.认识地质结构的种类及其实践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阅读地质结构和地质剖面表示图。
2.学会用板块结构学说解说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3.学会野外处质、地貌检查的一般方法。
经过讲堂和野外的实践活动,培育学生的察看、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经过对内、外力的互相作用推进地貌演化的认识,使学生遇到辩证唯心主义教育。
2.经过地壳运动和地质作用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并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环境观教育。
3.认识地质结构规律以及关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进而培育学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一定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做事的思想意识。
4.经过教材中图片的教课,培育学生赏识美、鉴赏美的能力;经过赏识因为内、外力作用形成的一些优美自然风光,培育学生研究自然界神秘的科学精神,建立科学美的观点。
教课要点:①地质结构的基本种类;②板块构述学说及其应用教课难点:背斜、向斜及形成的主要地形教课方法:解说法、演示法、读图剖析法教课媒体:多媒体课件、有关投电影教课过程:【引入新课】我们在平时生活中,常常能够看到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比如无边无际的平原、高大绵延的山脉(最好举学生熟习的当地的一些例子),这些地形是如何形成的?我们看到的这些地形能否此后就不变了呢?我们来看下边的资料,同学们一同来剖析剖析。
【投影资料】资料 1: 1975 年,我国科学观察爬山队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藻、海螺等大海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什么问题?资料 2:最近几年来,人们发此刻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散布着古代丛林的古迹,这又是什么原由呢?【启迪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今日的地表形态,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期间,不断演化而成的,此刻仍在不断变化着,大家熟习的成语“沧海桑田”也正是说了然地表形态的不断变化。
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任丘二中刘建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②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③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列表比较,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与表现形式;②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理论,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成因;③通过对地质构造示意图的阅读分析,学会简单的地质构造类型的判断和构造地貌的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板块构造学说发展的认识,培养探究科学的兴趣。
②通过地质作用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并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环境观教育。
教学重点①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②板块构述学说及其应用教学难点①板块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②背斜、向斜及形成的主要地形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直观教学法、讨论归纳法、读图指导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实物演示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我们现在就来欣赏一些优美的景观。
【媒体展示图片】喜马拉雅山、江南丘陵、桂林月亮山、东非大裂谷,以及珠穆朗玛峰上出现的海洋化石。
【教师引导】什么原因促使地表形态如此多样并不断变化着?推进新课:【板书】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学生活动】阅读P36页第一部分“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完成表格【过渡】正是内力和外力长期共同的作用才形成了千差万别的地表形态,其中内力作用是地形的塑造者,它形成了地形的"粗毛坯",那么内力作用是怎样塑造地形的?【板书】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讲述】地壳是怎样产生运动的是如何运动的这些问题是历来许多科学家力求解决的,也因此产生了多种学说,其中板块构造学说是近几十年解释大地构造运动和海陆分布规律较为盛行的一种学说,它是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板书】(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讲述】板块构造学说认为:①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为六大板块;②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相对运动;③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④两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火山、地震多分布在此;⑤板块移动发生张裂地区,形成裂谷或海洋;⑥板块相撞挤压处,形成山脉,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例如一望无际的平原、高大连绵的山脉……(最好举学生熟悉的本地的一些例子),这些地形是怎样形成的?我们看到的这些地形是否以后就不变了呢?我们来看下面的资料,同学们一起来分析分析。
【投影资料】资料1:1975年,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什么问题?
资料2: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启发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今天的地表形态,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演化而成的,现在仍在不断变化着,大家熟悉的成语“沧海桑田”也正是说明了地表形态的不断变化。
我们现在看到的地表形态只是整个地壳演化史中的一个镜头。
(让学生根据本地的地貌,多举实例说明)在这第二节中,我们将要学习是什么原因造成地形的不断变化以及是怎样变化的。
【板书】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讲述】要促使物体发生变化,必须有什么的作用?(力)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力作用,二是外力作用,(投影下列表格,师生边讨论,边填写)
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的是经过漫长时期缓慢进行的,有的却是在瞬间完成。
(举例说明,也可让学生来举例)
张 力
作 用 向斜槽部(B ) 挤压力( )( ) 背斜顶部(A ) 张力( )( )
上述我们知道判断背斜和向斜不能单纯的从山地和谷地来判断,要准确判断背斜和向斜必须从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
(举例说明)
(图中①~⑥表示岩层年代由新到老)
【讲述】断层是另一种常见的地质构造,什么是断层,它通常会形成怎样的地形呢?
(让学生分组思考讨论课本P39的思考题,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要强调断层与断裂的区别,在于岩体是否错动位移,举地形名称了解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
我们学习了地质构造对地形影响的规律,在实践中具有重大意义。
例如,找石油天然气要在背斜部位;打隧道、开矿石也应在背斜部位,如果在向斜部位,将可能使隧道变为水道。
在背斜部位采石,工程难度较小,开石方可降低成本。
找地下水要在向斜部位。
(在学习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后,可结合课本P40思考题在周末组织学生完成野外褶皱构造观察活动,事先制订活动计划,最后按要求写出野外考察报告。
)
【过渡】上面我们所学习的内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是缓慢进行的,在短时间内难以觉察出来,可有的内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却是在瞬间就完成了的,如火山、地震活动。
【板书】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学生观察课本P40景观图,思考火山喷发和地震对地形各有什么影响)
【小结】这些现象的形成是:地球内部炽热的岩浆沿着地裂缝上升喷发,就形成了火山喷发,喷出大量的火山物质(火山灰、熔岩、火山弹等),堆积在火山口周围就成为火山。
当地壳岩层发生断裂错动或火山喷发时,往往会产生地震,火山和地震都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剧烈释放,对地表形态和人类生产、生活都具有重大影响,往往会形成严重的自然灾害。
改变地表形态的力,除了来自地球的内部以外,尚有另一种力,它来自地球的外部,即外力作用,它对地表形态进行雕刻,使地表更加多姿多彩,外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地表形态的,这我们在下一节课再继续学习。
①
②
⑥
⑤
④
③
A
① ② ⑥ ⑤ ④ ③ A a c b
图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以流水和风为例,说明外力作用的结果。
2.学会利用多幅景观图和示意图来比较说明不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及形成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内、外力的相互作用推动地貌演化的认识,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通过教材中图片的教学,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通过欣赏由于内、外力作用形成的一些优美自然风光,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美的观念。
3.使学生正确地认识人地关系,知道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办事,做到趋利避害,保护环境,使大自然为人类造福。
教学重点:
以流水和风为例分析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其产生的结果
教学难点: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双重性
教学方法:
实验演示法、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
实验用具、主要外力作用的景观投影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除了内力作用的塑造,同时离不开外力作用的雕刻。
【板书】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一)外力作用
【讲述】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
如流水、风、冰川、波浪等,它能造成地壳表层物质的破坏、搬运和堆积,从而使地表形态不断变化。
(投影有关流水、冰川、风力、波浪等对地表形态影响的照片,学生阅读课本P41资料)
【过渡】外力作用是如何改变地表形态的呢?下面我们以陆地表面两种最常见、最普遍的外力——流水和风力为例看看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的。
【板书】(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流水侵蚀实验:
我这有一个梯型水槽,大约宽10~20厘米,这个水槽是由泡沫塑料做成的,槽两侧和底部是由黄土做成的沟谷,用一个塑料瓶子,盖子上打上几个小洞,将塑料瓶内的水通过小洞喷在黄土上,代表降雨,这些水汇集在水槽中,并流走,大家仔细观察一下:
(1)在流水的冲刷下,黄土会发生什么现象?
(2)在水槽的出口处,会发生什么现象?
(3)我喷水的水量加大,又会发生什么现象?
大家将发生的现象和发生的过程讨论一下,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由于河流的冲刷,使河床不断加深,形成狭而深的河谷地形,两侧陡峭,横剖面常呈“V”字形。
河流流量越大,流速越快这种作用越强。
这些冲刷下来的泥沙,到了水槽口,由于口变宽,流速减慢,便将泥沙堆积下来,形成宽阔平坦的堆积物。
【总结】(对学生的的概括进行简单地总结)。
河流在山区、高原流过时,河流不断冲刷,使河床不断加深,流速越快,冲刷越严重,往往形成“V”字形的峡谷;河流在入海口或入湖处的河口地区,由于流速减慢,便将挟带的泥沙堆积下来,形成宽广平坦的三角洲。
三角洲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是良好的农耕地区。
横断山区的山高谷深、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都是流水侵蚀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典型例子(投影横断山和黄土高原的景观图片)。
在干旱地区的许多地形的形成如蘑菇石的形成与流水的侵蚀过程相类似(投影风蚀蘑菇景观图)。
大家都感受过风沙天气,特别是北方地区,这种现象更普遍。
在干燥地区,由于近地面的风含沙粒较多,磨蚀力较强,使岩石形成顶部大、底部小的蘑菇状外形,称为“风蚀蘑菇”。
而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当风速减少时沙粒沉积形成沙丘。
沙丘可埋没村舍、道路、牧场,带来流沙危害(投影沙漠景观图片)
投影以下表格,师生共同完成。
此外,冰川、波浪等外力作用都会对地表形态产生明显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地形。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课本P42思考题,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过渡】我们人类生活在地表上,其活动深受地表形态的影响,同时人类活动又深刻地改变了地表外貌,地貌面成为人地相互作用最集中、最强烈,人类文化印迹最明显的场所。
【板书】四、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讲述】人类作为地球上的一种特殊的外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地表形态。
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改造周围环境的活动,人类对地表的改变,有些是合理的,有些则是不合理的,甚至是有害的。
(投影以下资料)
【资料】人类社会主动地改变地表形态以发展生产的成功事例很多,最著名的有低地之国荷兰从公元13世纪开始的围海造田的壮举,数百年来他们共造了7000多平方千米的土地,相当于其国土面积的五分之一。
我国的先民很早就在治理河流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从传说时代的大禹治水开始,到先秦时期都江堰、灵渠、郑国渠等的三大水利工程。
菲律宾人从公元前10世纪左右就开始在山地营建种植水稻的梯田,巴纳韦地区的一处梯田总的垂直高差约1500米,所用的石料总体积超过埃及金字塔群的体积,成为人类纪元前的建筑奇观。
人类对地表形态的改变中,负面影响深远的则是森林的破坏及与之相关的沙漠化(荒漠化)的扩大。
人类诞生初期世界森林面积约90亿公顷,目前仅有28亿公顷。
确认是人类活动导致大片森林毁坏的例子有西亚的两河流域(阿拉伯河流域)。
美国对西部的开垦导致森林和草原破坏,之后产生环境灾难—“黑风暴”是近代史上的重要教训之一。
【讲述】从上述我们知道人类对地表形态的改造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办事,做到趋利避害,保护环境,使大自然为人类造福,否则的话,人类将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学生活动】让学生举出自己熟悉的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例子,分析其合理性。
【小结】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化和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两种作用在不断地进行,永不停息,时刻在改变地表形态。
认识了我们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做到趋利避害,保护环境,使大自然为人类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