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歌德与《浮士德》_3000字
歌德和《浮士德》

第四阶段:艺术生活 第四阶段:艺术生活——美的需要 美的需要
浮士德在魔鬼的帮助下,与古代美女海伦结合, 浮士德在魔鬼的帮助下,与古代美女海伦结合, 生了一个儿子欧福良。 生了一个儿子欧福良。欧福良因无限制的追 求和高飞而早夭,海伦回到阴间。 求和高飞而早夭,海伦回到阴间。 浮士德发现了古典美, 浮士德发现了古典美,与古典美的代表海伦 结合。但海伦认为“ 结合。但海伦认为“幸福与美不能长久结 离开了浮士德。 合”,离开了浮士德。浮士德对美的追求破 灭。 美的追求(艺术的悲剧): ):古典美的追求不 美的追求(艺术的悲剧):古典美的追求不 能满足新兴资产阶级渴求进步的人生理想 , 否定了用艺术美来改造时代的幻想
3、神性和魔性的永恒矛盾 : 从与魔鬼的赌赛来 解读: 解读
我的胸中,唉!藏着两个灵魂, 一个要与另一个各奔东西; 一个要沉溺于粗鄙的爱欲里, 用吸盘把尘世紧紧地抱住; 另一个却拼命地想挣脱凡尘, 飞升到崇高的净土。 说,浮士德是一个胜利者, 这是一个喜剧,因为他感 到满足了;而从他目标的 实现来说,浮士德依然处 在不满足和永远无法满足 之中,他是“失败者,这 是一个悲剧。这就是他所 体验到的心灵的双向逆反, 其实也就是人性的悖谬, 人的永恒矛盾。
少年维特之烦》 《少年维特之烦》
体裁: 体裁: 书信体小说 主人公: 主人公: 维特 绿蒂 1 .爱情的烦恼 爱情的烦恼
维特的烦恼: 维特的烦恼
2. 事业的烦恼
3. 社交的烦恼
《少年维特之烦恼》 少年维特之烦恼》
其中最杰出的作品是歌德的《 其中最杰出的作品是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 1774) 这是个感伤、纵情、 恼》(1774)。这是个感伤、纵情、失意的爱情故 它深深感动了欧洲人, 事,它深深感动了欧洲人,使整整一代青年人追 慕维特的衣着及其为绝望的爱情而忍受的痛苦, 慕维特的衣着及其为绝望的爱情而忍受的痛苦, 而且其中一些人(数量多得令人惊讶) 而且其中一些人(数量多得令人惊讶)甚至以自杀 作为最后的出路。 作为最后的出路。 ——《欧洲文学背景》 《欧洲文学背景》
歌德与《浮士德》

歌德与《浮士德》《浮士德》是一部关于梦想者和发展者的故事。
早在欧洲中世纪民间就流传有关于浮士德与魔鬼打赌的故事。
在文艺复兴时期马洛曾写有《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故事》。
尔后的几百年间,各种样式的浮士德故事不断被演绎。
歌德于1770年(21岁)左右开始写作这部诗剧,断断续续写到1831(82岁)年才完成,前后经过了60余年。
而这60余年恰恰是欧洲大动荡、大发展的时期。
歌德开始写作时,他所处的德国还是一个充满了中世纪氛围的沉闷而落后的社会,其间法国发生了震荡世界的资产阶级大革命(1789年),到作品完成时整个欧洲已经进入工业革命的大变动的波涛之中。
悲剧的主人公浮士德从他那孤独、封闭的小书屋开始,从一个人的梦想者式的世界——两个人的(恋爱)的世界——官场生涯——美的精神世界——广阔的改造自然的群体世界,在不断的否定中实现精神的攀升。
贯穿于其中的则是当时欧洲最激荡人心的时代精神——充溢着心智和情感活力的不断突破、发展和创造的精神。
著名的美学家和德国文化研究专家宗白华先生这样评价《浮士德》:“近代人失去希腊文化众人与宇宙的协和,又失去了基督教对上帝虔诚的信仰,人类精神上获得了解放,得到了自由,但也就同时失所依傍,彷徨,摸索,苦闷追求,欲在生活本身的努力中寻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歌德是这时代精神伟大的代表。
他的主著《浮士德》,是人生全部地反映与其他问题的解决(现代哲学家斯宾格勒spengler在他的名著《西土沉沦》中,成近代文化为浮士德文化)。
歌德与其替身浮士德一生生活的内容,就是尽量体验近代人生特殊的精神意义,了解其悲剧而努力,以求解决其问题,指出解决之道。
”《浮士德》除序曲外,共分两部。
第一部的开始就是主人公深夜在书斋中抒发自己的苦闷:按照当时的社会观念,他是一个“成功者”——他已经把哲学、医学、法律、神学都读遍了,人们尊敬地称他为博士、律师、神学家、科学家、教授,他的房间里摆满了书籍和科学仪器。
他应该满足。
但是,浮士德却毫无满足感。
歌德写浮士德的故事简短作文素材

歌德写浮士德的故事简短作文素材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浮士德》是德国文学巨匠歌德的代表作之一,故事围绕着主人公浮士德展开。
歌德浮士德读后感(通用5篇)

歌德浮士德读后感(通用5篇)浮士德在前期没有经受住梅菲斯特的诱惑,因为他在追求美的路上,坠入了欲望的深渊。
郭沫若先生曾言:“它(《浮士德》)是一部灵魂的发展史”。
一部发展是必然不会一帆风顺的,必然有一物在其发展时百般阻挠。
梅菲斯特就是充当了《浮士德》中的这个角色。
梅菲斯特自称是“永远否定的精灵”,千方百计引导浮士德犯错误,逐步走向深渊。
浮士德也不负他望,沦入欲望深渊,最终也没有完成自己的灵魂救赎。
尽管浮士德每一次都是失败的,但歌德仍然告诉我们,这些无数的局部的失败最终达成了整体的胜利。
辩证法的思想充溢于此。
在初章《天堂序曲》中,天主与梅菲斯特打赌时说过:“人只要努力/难免犯错误”。
在浮士德翻译《约翰福音》是将这一句译为“太初有为”。
这两个细节,充分的暗示了浮士德最后会走向错误的那条路。
对于浮士德而言,他那永远无法满足的心理,也在暗示着悲剧的必然性。
由此,对我们来说,走上一条错误的道路也不是件羞愧的事情,就如同天主所说“善良人在追求中纵然迷惘/却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途”,这与“人之初,性本善”不谋而合。
我们要明白:只要我们能及时发现错误所在,就算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醒悟,我们也值得被原谅,我们也值得是被天主救赎。
这也就是在《浮士德》最后所提到的“永恒之女性/引我们飞升(此处歌德借用了当时多数人的信仰宗教,但是其实他本人并不是该教徒)”的深意。
浮士德的一生都在不断的追求。
浮士德永远不甘于低级、平庸,不满足于丰裕的物质生活、官能享受,他追求充实的生活,追求人生的更高级意义;他永远不满足于已达到的相对较高的境界,要不断地向“最高级的存在”迈进;他追求真理,追求完美;在追求更有意义的人生的同时,也在净化着自己的灵魂。
这些正是值得现在我们青年人去学习的东西。
在我现在所处的大学生活中,也有着一群懒惰之人。
当他们碌碌无为之时,我也常常在思考着,中彩票的运气不是说来就来,梦想只有在不懈的追求之中,才可以一步步地实现啊。
关于歌德机遇事例

关于歌德机遇事例
德国诗人歌德在他的著名作品《浮士德》中描绘了人生中的机遇和命运的决定性因素。
以下是其中两个与机遇相关的事例:
1. 女人和金币的机遇:
在《浮士德》中,主角浮士德遇到了一个神秘的女人,并向她表达了自己愿意把一切都交换成为持久的欢乐的愿望。
这个女人随后赐予他无尽的财富和享乐。
然而,浮士德追求物质享受的追求最终导致他与女人的契约破裂,并对他的灵魂产生了负面影响。
这个故事展示了浮士德在机遇面前的选择和决定,以及机遇背后隐藏的风险。
2. 抓住战机的机遇:
在《浮士德》第二部中,浮士德成为一个斗士,活跃在法国军队中。
在一个战斗中,他偶然地杀死了敌军将领,获得了胜利。
这个意外的机遇使他成为了英雄,并被众人推崇。
然而,他最终因为功成名就而感到内心空虚,无法满足,并感到自己和机遇之间有着隔阂。
这个故事再次强调了机遇带来的机会和潜在的困惑。
这些机遇事例在歌德的作品中突出了人生中的选择和决定的重要性,并警示读者要谨慎对待机遇和其背后的意义。
浮士德歌德

自杀—行动的力量
浮士德认为自己的知识毫无用处,置身书斋 形同牢狱,使自己与自然隔离。他痛苦得想自杀。 他深信自己这一行动可以使他达到一个理想境界。 值得一提的是,浮士德的自杀并不意味着他放弃 追求,走投无路,自我毁灭,而是他为认识真理 在所不惜的主观奋斗精神的表现。同时也是他脱 离实际的必然结果。浮士德把自杀看作一种最后 的行动,并以此证明:人的威力不亚于神。尽管 自杀本身是一种毫无意义的行动,但浮士德岩石,把它们打成碎片,
茫无目的和宁息的恶汉?
一定要葬送她,连她的平安!
她怀着天真的稚气,
让她的命运在我身上破产,
家住阿尔卑斯山畔小小田园, 我同她一起归天!”
玛甘泪拒绝逃离监狱,因为只要魔鬼不离开浮士德,他 们不可能生活在一起。浮士德也明白他不可能长期与玛甘泪生 活,否则就意味着魔鬼的胜利。浮士德为了远大理想和抱负, 必须离开玛甘泪;玛甘泪虽然心地善良,但视野短浅,生活圈 狭窄。在“小世界”里浮士德难有作为,更难实现宏愿。
魔鬼与浮士德的契约
浮士德:“我总是觉得这狭隘的 尘世生活十分苦闷。我觉得生存是 一种累赘,宁愿死而不愿生。”
梅菲斯特:“在这我甘愿做你的 仆人,听凭你指使,可是在那边, 你就得给我做同样的事情。让我带 你安然地乐享佳肴。”
浮士德:“只要我一旦躺在逍遥 塌上偷安,那我的一切便算完!你 可以用种种巧语花言,使我欣然自 满,那就是我的最后一天!我敢和 你打赌!只有自强不息,才算是个 堂堂男子汉。”
天上序幕
《浮士德》全剧总纲。魔鬼与天帝对话及打赌:
天 帝:“你可认识浮士德?我的仆人!” 梅菲斯特:“不错!尘世的饮食他不爱沾尝。
他野心勃勃,老是驰骛远方, 也一半明白到自己的狂妄; 他要索取天上最美丽的星辰,
《浮士德》: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人性诱惑与罪恶

浮士德: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人性诱惑与罪恶
介绍
《浮士德》是著名德国作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
关于人性、欲望和艺术追求的故事。
该作品由两部分组成,分别被称为《浮士
德第一部》和《浮士德第二部》,通过对主人公浮士德的生活经历展开了对人
类心灵深处的探索。
主题1:人性诱惑
在《浮士德》中,刻画了无休止地追求知识、欲望和力量之间引发的内心冲突。
主人公浮士德以超凡才智和追求无尽的渴望成为他思考现实和命运的驱动力。
然而,这种对知识和欲望的贪婪逐渐引导他走向某种境地:越过道义与伦理界限,不择手段地追求自我满足和个人利益。
主题2:罪恶
随着故事的发展,浮士德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陷入罪恶的漩涡。
他与魔鬼梅
菲斯托费勒达成交易,将自己的灵魂出卖给恶势力以换取无尽的享乐和权力。
这个罪恶的行为既对他自身造成了精神上的摧毁,也对周围人产生了巨大影响
和伤害。
结论
《浮士德》通过展示人性诱惑和罪恶之间的关系,引发人们对于个体与社会、
理智与欲望之间无情冲突的思索。
作品中所描绘的浮士德形象成为了人类困境
和纠结心灵存在的象征。
通过对主角深刻而复杂的心理描写,读者能够更好地
理解人类精神世界中那些复杂而深刻的多重欲望。
总而言之,《浮士德》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探索人性、欲望和罪恶
的哲学著作。
冯·歌德通过刻画主角浮士德及其心灵旅程,描绘出了人类永恒的挣扎与对抗,提醒我们关注自己内心的冲突,并在追求欲望时警惕罪恶的陷阱。
浮士德歌德梗概作文600字

浮士德歌德梗概作文600字英文回答:Faust is a tragic play written by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It tells the story of a scholar named Faust who makes a pact with the devil in exchange for unlimited knowledge and worldly pleasures.The play begins with Faust feeling disillusioned and dissatisfied with his life. He is seeking something more meaningful and fulfilling. In his desperation, he makes a deal with Mephistopheles, the devil, who promises tofulfill all of Faust's desires in exchange for his soul.Faust is initially thrilled with the newfound power and pleasure that Mephistopheles provides. He indulges inworldly pleasures, such as wealth, power, and love. However, he soon realizes that these things do not bring him true happiness or fulfillment. He becomes increasingly tormented by his own desires and the consequences of his actions.Throughout the play, Faust experiences moments ofregret and longing for a more meaningful existence. Hefalls in love with a young woman named Gretchen, but their relationship ends in tragedy. Faust's actions indirectly cause the death of Gretchen's mother and her child, leading to Gretchen's descent into madness and eventual execution.In the end, Faust realizes the emptiness of hispursuits and seeks redemption. He turns to God and repents for his sins. Through his repentance, Faust is saved andhis soul is redeemed.中文回答:《浮士德》是由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创作的一部悲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人故事:歌德与《浮士德》_3000字
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
小学作文作文网
约翰·沃尔夫冈
·封·歌德(1749-1832),德国伟大诗人,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不仅在文学的各个领域具有卓越成就,而且在哲学、自然科学等方面也有巨大贡献。
歌德出生于德国美茵河畔法兰克福的一个富裕的知识
家庭。
歌德青年时期先后学过法学和哲学,受斯宾诺莎的唯物主义思想的影响。
但他始终爱好文艺和自然科学,不断地写了充满青春活力和生活气息的优美抒情诗,如《五月之歌》、《野玫瑰》、《欢迎与别离》以及政治讽刺诗《跳蚤之歌》等作品。
当时,以莱辛为代表的德国启蒙运动的思潮正孕育着一场更大的运动,即德国文化思想史上有名的“狂飚突进”运动。
歌德以他有力的创作成果投入了这一运动,并成为前期的主要代表。
这一时期他的力作是:“向一个叛逆者表示哀悼和敬意”的历史剧《葛兹·封·伯里欣根》;以个性自由与封建等级制度的冲突为主题、描写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的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以希腊神话为题材,通过对天神宙斯统治宇宙的权威的否定,表示向统治人间的封建暴君宣战的抒情长诗《普罗密修斯》等。
这些作品具有冲决一切封建罗网的气概,充满着叛逆和反抗精神。
但歌德鉴于他的文学活动改变不了周围环境,深感痛苦。
他想通过一些实际工作进行社会的改良。
于是,1775年秋,歌德应魏玛公爵的邀请,去这个只有十万人口的小公国担任枢密顾问,后又担任宰相。
从此他转向妥协。
但他在积极从事各种政务的同时,也进行多方面的自然科学的研究和诗歌创作。
1786年秋他怀着矛盾、苦闷的心情,改名换姓,逃往意大利,以暂时摆脱一下魏玛的恶浊气氛,在艺术和自然中获
得新生。
1788年从意大利回国后,除担任魏玛艺术和科学总监等职外,把主要精力放在创作和自然科学的研究上。
1789年完成了始于意大利的剧作《塔索》,通过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大诗人塔索和一个宰相之间的关系来反映文艺创作
和实际工作之间的矛盾,这实际上是作者的自我写照,因此歌德说此剧是他“骨里的骨”,“肉里的肉”。
此后,歌德根据中世纪故事,用六步格诗体写了长诗《列那狐》,借动物的言谈和动作讽喻封建社会的腐败。
此外,他在自然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还用诗体写作学术性著作。
1794年7月,歌德和席勒出席在耶拿召开的自然研究会的会议,两人取得了“意想不到的一致”,决定合作。
于是开始了德国古典文学的繁荣时期。
两位巨匠都主张以古代希腊罗马的文艺为楷模,贯彻自由和人道精神,艺术上精益求精。
1796年共同写了上千首文学批语性的《警句》,鞭挞文坛的市侩习气。
他鼓励席勒重视民间文学,和他竞相写歌谣,1797年在文学史上被认为是歌谣年。
两人有关文艺问题的通信,包含着许多精辟的见解。
这个时期歌德个人的主要成果是传记体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第一部《学习时代》和《浮士德》第一部的相继完成。
其次是叙事长诗《赫尔曼与窦绿台》的出版,它描写莱茵河两岸被法国革命军队
占领后,发生在东岸的一对情人的故事,带有牧歌风味。
这时,欧洲发生了重大的政治事件,这就是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
歌德起初欢呼这场革命,但当革命党人对贵族反动派采用暴力手段,特别是将路易十六国王推上断头台的时候,歌德对这场革命则表示冷淡甚至憎恨了。
所以恩格斯指出,“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
”
歌德晚年,激情完全被稳重所代替,创作向思想的深度开掘,收获十分可观。
1809年写成小说《亲和力》。
从这年起始写了好几部自传体作品,主要的如《诗与真》、《意大利记行》等。
歌德创作态度十分严肃、认真。
他一生都没有放弃他的重点写作计划,继1829年完成《威廉·麦斯特》的第二部,即《漫游时代》以后,又在他逝世的1832年完成了《浮士德》的第二部。
这是他毕生的两部代表性巨著,尤其是后者。
《威廉·麦斯特》第一部的全名为《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被看作是一部教育小说,它描写了一个有理想的青年如何在不利的社会环境中取得发展。
《威廉·麦斯特》的第二部《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则是作者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和教育主张的表达。
副标题是“节制”,概括了全书的要旨。
作者批判了为所欲为的个人主义,主张每个人都应当通过具体的职业为集体的福利积极劳动,而职业不应有高低贵贱之分。
小说内容丰富,但抽象议论较多,结构也较松散。
《浮士德》是歌德的毕生力作,前后经过了60年。
它属于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巨著之一,奠定了歌德在文学上的崇高地位。
《浮士德》反映了欧洲自文艺复兴以来三百年的思想和文化的发展,概括了这一阶段的人类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
主人公一生不懈追求,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和宏伟气魄。
它诉诸形象阐明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矛盾发展的辩证关系,具有深刻的哲学内容。
《浮士德》是用诗剧形式写成的,全书共有12111行,题材采自十六世纪的关于浮士德博士的民间传说。
浮士德原是个真实人物,生活在十五世纪(1980年是他诞生五百周年,西德为他树立了纪念碑)。
他博学多才,在传说中人们添枝加叶,说有魔鬼帮助,才使他创造出那么多奇迹。
这些传说后来成为文学家们经常利用的创作素材。
《浮士德》以欧洲近代的历史和现实为背景,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写成的。
"天上序幕”是全剧的引子。
它交代了两个赌赛,一是天帝和魔鬼的赌赛:天帝相信人能克服障碍和迷途,永远前进;魔鬼则认为能把浮士德引上歧途。
于是由此引出了第二个赌赛,即魔鬼与浮士德的赌赛:浮士德在中世纪的书斋里,不满足死的知识,苦闷欲绝。
这时魔鬼乘隙而入,与他订约,甘愿做他奴仆保证帮他解除烦恼,尽情享受;如果浮士德一旦感到满足,就成为魔鬼的奴仆。
这个赌赛成为全剧矛盾冲突的中心,也是剧情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