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课题论文:简析歌德笔下浮士德和魔鬼的形象

合集下载

试分析《浮士德》这部作品的思想意义,及浮士德这一形象的内涵

试分析《浮士德》这部作品的思想意义,及浮士德这一形象的内涵

试分析《浮士德》这部作品的思想意义,及浮士德这一形象的
内涵
歌德笔下的浮士德,是个深居学术象牙塔中,终至垂垂老矣的人物。

面对即将朽坏的身躯,浮士德有非常多的懊丧,他觉得他的人生彷佛还没有开始就要结束了,他花了一生的时间研究学问,却对人生体验品尝太浅,却对知识有说不出的厌倦。

烦恼之余,魔鬼适时出现,引逗他出卖灵魂,交换条件就是让他的人生重新开始,给他机会去品尝所有过去为了知性而放弃的体验。

浮士德在那时,其实是胸怀大志的,他说:「我要投入时间的急流里,我要投入事件的进展中....快乐对我而言并不重要,因此我若在某瞬间说:「我满足了,请时间停下!我就输了。

....我要用我的精神抓住最高和最深的东西,我要遍尝全人类的悲哀与幸福。

」这种心情,像不像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中的德烈?就这样,浮士德被魔鬼变换了身躯,人生重新来过一般,变的年轻有劲。

他开展他生命的体验之旅。

魔鬼一直想让浮士德心中出现享乐主义、投机主义或让他变的庸俗不堪,但浮士德却不是这样的人,对他而言,体验,是追求知识一生后,对生命重新燃起的理想与热情,在他内心深处,绝不是为体验而体验、也不可能步向享乐主义。

浮士德中的魔鬼的恶与善

浮士德中的魔鬼的恶与善

文学评论《浮士德》中的魔鬼的恶与“善”邱 蓉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46摘 要:魔鬼靡菲斯特是歌德的诗剧《浮士德》中的重要人物,是一个来自北欧传说和基督教传说的形象,即《圣经》中的撒旦。

他在诗剧中是作为浮士德的对立面出现的。

他主要代表否定精神和恶,他是黑暗的化身。

因而,从主观上讲,靡菲斯特绝不存在善的观念。

但靡菲斯特怂恿并陪同浮士德完成了对“小世界”“大世界”的体验,在必要的时候给予浮士德以援助,在客观上却是“善”的。

魔鬼靡菲斯特主观上作恶,客观上造善,对浮士德这个形象做了很好的补充。

关键词:靡菲斯特;浮士德;善恶[中图分类号]: I10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8-0033-01一、《浮士德》的来由《浮士德》这部诗剧的母题是中世纪后期在德国流传久远的一个传奇故事。

歌德将浮士德塑造成更加狂放不羁的唐璜式的人物,使《浮士德》情节更加完整,主题更加明确,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就其故事内容,可以简单归纳为:一出悲剧,两个赌赛,五种追求。

对于知识的追求早已厌倦和失望的老博士浮士德以灵魂和魔鬼靡菲斯特打赌,返回青春,遨游“小世界”和“大世界”,先经历了对男女之爱,对宫廷中的权势财富,以及对以希腊艺术为代表的美的追求和享受,结果均未获得心灵的满足。

最后,在围海造田这一征服自然和替大众谋福利的事业中,终于找到了“智慧的最后结论”【1】,并说出了“你真美啊,请停一停!”【2】这句魔鬼一直期待的决定赌赛胜负的话。

然而他的灵魂并没有如约被魔鬼所有,而是被天使们护送到天堂,因为“对于爱人之人,爱能指引道路”【3】,因为“他永远奋发向上”【4】。

于是,被称作悲剧的《浮士德》,有了一个光明、乐观的结尾。

二、魔鬼的恶与“善”“你们所谓罪过啊、破坏啊,简言之,被称为罪恶的一切,正是我的本质特性”【5】这是魔鬼靡菲斯特对自己本质的定义。

浮士德故事开始于天主与靡菲斯特的一场争论和赌赛,一场对于魔鬼来说有利而无害的赌赛。

外国文学史歌德和《浮士德》

外国文学史歌德和《浮士德》

歌德的创作和思想对世界文学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03
被视为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02 《浮士德》的创作背景和 主题
《浮士德》的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欧洲正经历 着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的洗礼,社会 变革和科技进步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 生了深远影响。
个人背景
歌德在魏玛宫廷担任要职,对德国社 会的现实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体验 。他通过《浮士德》表达了自己对时 代变迁的观察和思考。
《浮士德》的主题思想
人生意义探索
作品通过浮士德的人生经历,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个 人如何在社会变革中了人性的复杂性,展现了道德与恶并非孤立存在,而 是相互依存、相互映射的关系。
科学与宗教
作品中涉及了科学与宗教的冲突与融合,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科学发 展的思考和对宗教信仰的质疑。
反思人生意义
通过《浮士德》,现代人可以反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思考如何在物质主义的社 会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思考能力。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外国文学史歌德和《浮士德》
contents
目录
• 歌德生平介绍 • 《浮士德》的创作背景和主题 • 《浮士德》的情节和人物分析 • 《浮士德》的艺术特色和影响 • 歌德和《浮士德》的现代意义
01 歌德生平介绍
歌德的成长经历
歌德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一个富裕的 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熏 陶。
情节概述
故事背景
《浮士德》是一部以德国十六世纪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为背景的诗剧,通过浮士德的人生经历和探索,展现了欧洲社 会的历史变迁。
情节线索
全剧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知识悲剧”、“爱情悲剧”、“政治悲剧”、“美的悲剧”和“事业悲剧”,每个部分都有 不同的主题和情节线索。

《浮士德》: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人性诱惑与罪恶

《浮士德》: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人性诱惑与罪恶

浮士德: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人性诱惑与罪恶
介绍
《浮士德》是著名德国作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
关于人性、欲望和艺术追求的故事。

该作品由两部分组成,分别被称为《浮士
德第一部》和《浮士德第二部》,通过对主人公浮士德的生活经历展开了对人
类心灵深处的探索。

主题1:人性诱惑
在《浮士德》中,刻画了无休止地追求知识、欲望和力量之间引发的内心冲突。

主人公浮士德以超凡才智和追求无尽的渴望成为他思考现实和命运的驱动力。

然而,这种对知识和欲望的贪婪逐渐引导他走向某种境地:越过道义与伦理界限,不择手段地追求自我满足和个人利益。

主题2:罪恶
随着故事的发展,浮士德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陷入罪恶的漩涡。

他与魔鬼梅
菲斯托费勒达成交易,将自己的灵魂出卖给恶势力以换取无尽的享乐和权力。

这个罪恶的行为既对他自身造成了精神上的摧毁,也对周围人产生了巨大影响
和伤害。

结论
《浮士德》通过展示人性诱惑和罪恶之间的关系,引发人们对于个体与社会、
理智与欲望之间无情冲突的思索。

作品中所描绘的浮士德形象成为了人类困境
和纠结心灵存在的象征。

通过对主角深刻而复杂的心理描写,读者能够更好地
理解人类精神世界中那些复杂而深刻的多重欲望。

总而言之,《浮士德》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探索人性、欲望和罪恶
的哲学著作。

冯·歌德通过刻画主角浮士德及其心灵旅程,描绘出了人类永恒的挣扎与对抗,提醒我们关注自己内心的冲突,并在追求欲望时警惕罪恶的陷阱。

《浮士德》歌德课程论文

《浮士德》歌德课程论文

从浮士德的行为看人类追求概要:本论文将从歌德的作品《浮士德》出发,看浮士德在和魔鬼梅菲斯特签订了契约之后的行为,他从对学术的渴求,变成为爱而疯狂,最后又沉迷于权力。

从浮士德的变化,探讨人类的追求到底是欲壑难填的褒义词,还是对理想的无尽延伸?关键词:行为追求欲望爱情正文:一、《浮士德》的追求。

《浮士德》是一部长达一万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的诗剧,第一部二十五场,不分幕。

第二部分五幕,二十七场。

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上帝和魔鬼梅菲斯特开了一场赌局,赌约内容就是“浮士德的满足”。

然而何谓满足?浮士德在梅菲斯特的予取予求中,获得过知识、获得过生命、获得过爱情、获得过金钱、获得过权力。

但是他从未满足,他不断地追求,直到忧愁来袭,他方因为对理想国度实现的幻想感到满足,从而说出“你真美丽啊,请停留一下!”而死亡。

现在总是有很多人说人活着必须要有追求,如果没有追求,没有理想,没有目标,将会迷失自己,会活的很空虚,很迷茫,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活着。

我们要去追逐与实现自己的梦想。

但是,我们追求的东西是正确的吗?发自内心想要的而去奋力追求一定是正确的吗?心理学上说的欲望,是“世界上所有物质最原始的、最基本的一种本能。

从人的角度讲是心理到身体的一种渴望、满足,是一切物质存在必不可少的需求。

一切物质最基本的欲望就是生存与存在。

”欲望是本能,是本性,满足自身欲望与满足自我追求的本质上是否一致?理想其极致衍申自柏拉图的“理型论”,其理论认为完美的概念只能在现实生活中以不完美的镜像展现。

理想是美好愿望或抱负或宏伟的目标或指好的状态。

恒常、实质、永恒的外观或现象特质,为深植于完美理念或典型中的审美特质。

是人们心中美好的愿望,是力量的源泉,是前进的动力,是活着的希望。

在《浮士德》中,浮士德不断地追求,而最终令他满足的,却是理想的实现。

欲壑难填,然后只有理想方能于这欲壑对抗,最终获得满足。

二、在《浮士德》中浮士德的追求过程中看人类。

《浮士德》主人公的悲剧形象分析

《浮士德》主人公的悲剧形象分析

德国文豪约翰·沃尔夫冈·歌德完成了长达12110行的宏篇巨著——《浮士德》,整个诗剧描述了主人公浮士德坎坷且不平凡的一生。

从某种程度上讲,浮士德不但是歌德本人的生活原型,而且成了整个人类原型的象征,在很大程度上跨越了时空的界限,代表了那个时代背景下人们张扬自由的精神,也彰显了那个时代下背景下人们的个体意识。

对于浮士德而言,一生都在为理想而不懈地奋斗不息,不管是政治、爱情、知识,也不管是真、善、美,都包含了人性中的感性冲动,也包含了人性中的理性冲动。

尽管感性与理性共存于人性之中,但二者无法达到调和与统一,以至于像浮士德一样勇于追求的人们内心充满着种种矛盾和冲突,即只有当二者真正达到调和与统一,才能从根本上消解这种矛盾和冲突。

下面,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浮士德》主人公的悲剧形象。

1自由与超越在歌德的《浮士德》中,主人公浮士德对感官欲求方面的不断扩张和泛滥,淋淋尽致地体现了人类生存中所具有的生命意志,而一旦当这种欲求无法实现时,人类就会倍加痛苦、无可奈何,甚至将这种痛苦无止镜地持续下去,没有人可以走出这个地狱般的牢笼。

尽管如此,有一种理想使浮士德在苦苦的追求中产生了一种永恒的力量,它就是拥有“自由的人民在自由的土地上”,而在恐惧、悲悯、哀怨、忧患等的折磨之下,浮士德依然痛苦不堪,比如:浮士德至始至终都非常强调自我生命的价值,同是十分注重个人的创造性,只是难以逃脱人世间道德与理性的束缚,有力地折射出了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崇尚自由精神和个体意识,更是整个人类永恒发展中所积淀的精神特质。

2净化体验从某种程度上讲,歌德所描写的主人公浮士德有着独特的个性,突出体现为这种个性有着凡夫俗子对生命流逝的恐惧感。

比如:像许许多多的平凡人一样,浮士德经历了爱情的失败,也经历了事业的失败,但他没有被现实打败,而是以“振作精神、永不言弃”的可贵勇气坦然面对眼前的一切。

对他来说,至始至终都壮志未酬,但他至始致终都永不懈怠,而最后也逃不脱悲惨的命运,认人无不惋惜。

“魔鬼靡非斯特”意象探微

“魔鬼靡非斯特”意象探微

“魔鬼靡非斯特”意象探微——对《浮士德》中魔鬼靡非斯特原型追溯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07201052 赵凌帅获奖:文学院研究生第二届论文大赛一等奖摘要:靡非斯特是歌德的伟大诗剧《浮士德》中的一个重要人物,是魔鬼的化身。

但综合分析研究发现在对魔鬼靡非斯特形象进行挖掘时,更多的是运用辩证法思想对这一形象做出诠释。

而在另一方面,笔者试图从魔鬼靡非斯特这个原型意象及其发展演变过程来分析这一人物,并试图从更深层次挖掘其产生变化的历史原因,希望获得更新更全面的认识!关键词:浮士德靡非斯特蛇原型一、引言歌德的《浮士德》是一部耗时作者60年之久的诗剧,是他整个生命的完整表白,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

全剧描写主人公浮士德不断追求、不断探索人生理想的道路,写他的思想发展的历程。

歌德把浮士德塑造成在不断克服自身弱点的同时,不断追求丰富知识、追求美好事物,追求崇高理想,生无所息、坚韧顽强、有着超乎常人的毅力和品格的积极进取精神的代表,向人们指出了一条精神净化的道路。

而靡非斯特与浮士德自始至终处于矛盾对比之中。

浮士德作为善的象征,他是美的,积极乐观、入世进取、热爱人类、追求真理是其个性特征;靡非斯特是恶的代表,他是丑的,其悲观厌世、否定人生、仇恨人类、蔑视理智、冷酷无情恰与浮士德形成鲜明对比。

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浮士德》在思想内容上是“说不尽的”在形式上也是丰富复杂的。

这种博大精深和丰富复杂性无疑增加了文本解读的难度,不免语义丛生,歧义迭出,因此历代学者对于《浮士德》的研究也是众说纷纭。

而对于魔鬼形象的评论也是各抒己见。

但终其一点可以肯定,魔鬼靡非斯特与《圣经》中“蛇”这个意象母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文试图从魔鬼靡非斯特这个原型意象及其发展演变过程来分析这一人物,并试图从更深层次挖掘其产生变化的历史原因。

二、《浮士德》中魔鬼靡非斯特意象解读(一)魔鬼靡非斯特主要代表否定精神和“恶”靡非斯特是作品中的重要形象,他在诗剧中是作为浮士德的对立面出现的。

浮士德 赏析

浮士德 赏析

《浮士德》赏析浮士德是德国传说中的一位著名人物,可能是占星师可能是巫师,具体无可考证。

在歌德的《浮士德》中,浮士德是个老迈的平民形象,为了寻求新的生活和魔鬼墨菲斯托签约,以把自己的灵魂抵押给魔鬼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当浮士德认为自己得到满足的那一刻,他的灵魂即为魔鬼所有。

因为有了这个约定,墨菲斯托使用魔法,让浮士德有了一番奇特的经历,他尝过了爱情的欢乐与辛酸,在治理国家中显过身手,在沙场上立过奇功,又想在一片沙滩上建立起人间乐园……最终是在浮士德滞留微弱的理智下,天使先魔鬼一步赶来,挽救了浮士德的灵魂。

整个故事奇特而匪夷所思,所有的情节危情不断而又在千钧一发之际得到解决。

在魔鬼的带领下,浮士德实现自己的诸多想法,一面受到牵制和引诱,一面靠着自身的顽强自立避免走向堕落,获得解脱。

然而,始终是个悲剧,太多起初美好无暇到最后只是泡影一场。

追求知识,他满腹经纶,却于事无补;追求爱情,爱情被保守思想和封建礼法扼杀;政治追求,为封建王朝服务,却因爱上海伦而葬送自己的前程;追求艺术,追求古典美,也以幻灭告终;社会理想追求,围海造地,建造人间乐园,却在呐喊中倒地而死。

这就是作者创作的本意所在!浮士德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

这五个阶段在当时都有现实根据和意义,它们高度体现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几百年德国乃至欧洲资产阶级探索和奋斗的精神历程,浮士德只是作为一个象征性艺术形象作为全人类命运的一个化身来折射大众,从而更彻底直白的宣传启蒙时代人文主义思想----------浮士德走出阴暗的书斋,走向大自然和广阔的现实人生,体现了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直到“狂飙突进”运动资产阶级思想觉醒、否定宗教神学、批判黑暗现实的反封建精神。

浮士德与玛甘蕾的爱情悲剧,则是对追求狭隘的个人幸福和享乐主义的利己哲学的反思和否定。

从政的失败,表明了启蒙主义者开明君主的政治理想的虚幻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歌德笔下浮士德和魔鬼摩菲斯特的形象
摘要:《浮士德》(Faust)是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的一部长达12111行的诗剧,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生活道路的故事。

书中有两个核心人物——浮士德和魔鬼摩菲斯特。

本文将从人物形象、背景内涵等方面对两个人物形象进行简析,体会《浮士德》中故事构思宏伟、内容复杂、风格多变的特点,作者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炉,将真实的描写与奔放的想象、当代的生活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杂糅一处的写作方法,感受作品极高的艺术境界。

关键词:浮士德,摩菲斯特,思考,追求,浪漫主义
诗剧《浮士德》中,主人公浮士德借魔鬼靡非斯特的帮助进行人生意义的探索。

浮士德发现他所掌握的知识全是死的,他一生困守书斋,无谓地消耗着生命,他希望投身真实生活,但却没有力量独自走出书斋,这时,靡非斯特帮助他恢复了青春,从此以后,浮士德前进的每一步都印上了靡非斯特魔力之助的痕迹。

浮士德作为歌德笔下的一个文学形象,其艺术魅力无不感染着每一个读者;歌德循着文艺复兴时期马洛在其戏剧《浮士德博士》中的方向,在《浮士德》中把靡菲斯特塑造成了具有积极意义的否定的精灵。

一、简析浮士德的形象
在书中,浮士德是以一位学识渊博、功成名就的老博士的形象出场的。

但他却对这种停滞不前生活状态感到失望与痛苦,从而造成了他内心的矛盾与不满足,这个矛盾是人内心对自然外界的渴望以及书斋对人行动的遏制产生的,他一面享受着知识给他带来的欢乐,一面又不满被书斋的抑制。

于是就有了浮士德这样的一段独白:“有两个我居住在我心胸,一个要想同别一个分离,一个沉溺于
迷离的爱欲之中,执扭地固执着这个尘世,另一个猛烈地要离去风尘,向那崇高的灵的境界飞跃。

”这也就说明了浮士德对人性的追求。

两种思想的相互斗争使浮士德无所适从,甚至想要自杀。

一定程度上讲,浮士德是哈姆雷特的发展:哈姆雷特只肯定人的价值,但对人生的意义、作用只是用怀疑的哲学的方法提出“存在与不存在”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却未予以解决;而浮士德则肯定人的作用,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行动、在于做出有益于社会的实践。

在《浮士德》“天堂序幕”里,歌德借“上帝”之口指出,阻扰人们向善的,并非人的过失,而是人的不行动。

浮士德的人生观无疑是要做一个有为的人,他的一生是在不断行动中度过的,他经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艺术生活以及其他事业活动。

行动是浮士德一生中确定的、不变的规律,是浮士德精神最根本的特征。

当然,浮士德的行动决不是蛮干,不是单纯循环,他是永远进取的。

作为一个启蒙主义的理性主义者,浮士德相信真理的存在。

他的一生都在不断的发现真理,从对一种理性的否定到对另一种理性的肯定,完成了在精神上的一次又一次的飞跃。

作品在末尾介绍说,年已百岁的浮士德面对灰衣女子“忧愁”的一番夫子自道:“我只匆匆奔走在这个世上,任何欢乐都抓紧尝一尝,不满意的立刻将它抛弃,抓不住的干脆将它释放。

我只顾追求,只顾实现,然后又渴望将人生体验,用巨大心力,先猛冲蛮干,而今行事却明智、谨严。

对于尘世我已了如指掌,对于彼岸我不再存希望;只有傻瓜才会盯着云端,以为有同类居住在上面!”这也正印证了我们普遍认为的“浮士德精神”的具体内涵,具体说来,“浮士德精神”就是对现实不满足,对理想和真理永远不断追求,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不断发展,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明辨进取方向,克服各种障碍和困难,最终实现人类的自我拯救。

歌德具有坚强的启蒙主义信念,相信人类一旦从中世界的桎枯中解放出来就能无限的完善,而浮士德就具备有用不止息德追求完善的欲望,而且在他身上“集中一起伟大的发展倾向。

在歌德笔下,浮上德就有西西弗斯般的毅力,却又比西西弗斯就有更高是我理想和自由。

浮士德用自己不断的奋斗提出了新时代的人生命题:自由是人的本质,而自由的含义是欲望永不满足和毫不间歇的追求,没有终极意义的理想,自由永恒意义的追求;这充分的体现了歌德自身的精神特征。

歌德认为,人的自我源泉,活力根本核心任然是那欲无止境,永葆青春的原始激情。

人靠这种原始激情,保持着丰富完美个体。

同样,也靠着这种原始激情,个人行为才是个不断更新的整体,才肯能与社会的行为相一致。

他好似自我实现的真正动力,而正是在无数个体的自我实现中,带动了整人类的进步。

二、简析魔鬼摩菲斯特的形象
靡非斯特是歌德名著《浮士德》中那个有名的魔鬼。

西方文学史中的恶魔类形象,源头可追溯到《圣经》中诱惑亚当和夏娃的撒旦。

人魔订约的故事与魔鬼形象出现的历史几乎是同样悠久。

靡菲斯特身上有着“拜伦的影子”,并因此获得了肯定的价值,其最后的失败也具有了悲剧色彩。

在歌德的《浮士德》中,作为诱惑者和试炼者出现的靡非斯特参与了所有事件的进程,它非但不愚蠢,还颇具哲学家的气质,它向浮士德自我介绍时说道:“我是那力量的一部分,它常常想的是恶常常做的是善。

”诗剧最终“信仰得救”的结局暗示了“恶魔性”的积极意义:不断的毁灭能促使事物的更新,以致新生,这正是大毁灭中的大创造。

靡非斯特却无疑是被创造出来的最典型的恶魔性形象。

由此看来,靡非斯特具有两副面孔:表面上是“恶”的化身,实际上这种“恶魔性”却可以转化为“善”,他是“恶”的象征,但是他非但不迫害善,不倡导恶,还尽可能地帮助善良的人和一心向善的人。

靡非斯特是作品中的重要形象,他在诗剧中是作为浮士德的对立面出现的,他主要代表否定精神和“恶”。

但靡非斯特的形象充满着有意的矛盾,靡非斯特自称是“黑暗的一部分”,又称是“混沌的宠儿”光明是与大自然的创造塑性同源的,而代表黑暗的靡非斯特却使虚无、无形、永恒空虚与之对立。

靡非斯特的“恶”,激励和促进浮士德的向善,浮士德的向善又反衬出靡非斯特的“恶”,靡非斯特自称是“作恶造善力之一体”。

浮士德和靡非斯特的矛盾是人间的矛盾,有其具体的现实内容,是现实的形而下的善恶冲突,与第一层的形而上的善恶矛盾相比,这对矛盾的构成由冥冥的宇宙走向了现实的人间,由至善至恶变成了具体的善恶。

在悲剧中,浮士德五个阶段的追求,靡非斯特始终作为具体的恶的不同化身,具有推动力。

在爱情生活中,靡非斯特试图用爱情蒙蔽浮士德的双眼,但浮士德最终克服热情的冲动,在拯救无望下摆脱爱情的羁绊;在政治生活中,靡非斯特
试图用封建王朝高官厚禄的幻景引诱浮士德,但僵化腐朽的封建制度无法满足浮士德的政治抱负,使其转而走向对古典美的追求;浮士德意识到古典希腊的美无法成为当前的现实,随着海伦的幻灭,靡非斯特所设置的这一诱惑的诡计再次付诸东流;在改造大自然的过程中,浮士德最终牺牲,但他理解到这种牺牲的必要,即人类达到人道生存的更高境界的必要牺牲,最终浮士德战胜靡非斯特得到玛甘泪的接引向上飞升。

他对浮士德所做的种种诱惑都是从恶的动机出发,企图使浮士德走向沉沦和毁灭,但却使浮士德从迷误和错误中接受教训,提高认识,不断地向更高的境界追求,更加接近所追求的“至善”的境地。

作者歌德运用矛盾对比之法安排场面、配置人物、时庄时谐、有讽有颂、形式多样、色彩斑驳,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寻找更好的人生境界道路的故事。

浮士德的五次追求都是无目的性和功利性的,他需要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肯定和满足。

于是他在五次的追求中不断的体验与扬弃。

在作者的心目中,实际上这是人的一分为二,所以二者是合二而一,浮士德是人的积极的或肯定的一面,靡非斯特是人的消极的和否定的一面。

这一人一魔,一主一仆,相生相克,相反相成,如影随形,如呼如吸,如问如答。

欲望不断,痛苦不断,追求亦不断,人生就是这样,没有终极意义上的理想,只有永恒意义上的追求。

浮士德明明为现实所痛,却又要直面现实,体验世俗的百味;明明为理想所苦,却又要不断地否定过去,给自己树一个个的目标。

于是生命成了“不能息肩的重负”和“不能驻足的前奔”。

参考文献:
[1]《浮士德》(德)歌德著,安徽人民出版,2013;
[2]《歌德谈话录》(德)歌德著,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3]《<浮士德>研究》,董问樵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