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主要人物形象赏析

合集下载

浮士德形象分析

浮士德形象分析

德所说的“活力”就是理性,也就是浮士德所说的神性— 道德意识。
9
而正是道德意识使浮士德陷入了灵与肉、理性和原欲的 矛盾之中: 我的胸中,哎!藏着两个灵魂, 一个要与另一个各奔东西; 一个要沉溺于粗鄙的爱欲里; 用吸盘把尘世紧紧抱住; 另一个拼命地想挣脱凡尘, 飞升到崇高的净土。 ……
这种矛盾是永无止境的。因而灵与肉、理性与原欲的统一 、人的完全而永恒的自由只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浮士德满足于这种追求——自由境界,实际上就是永远的 不满足。
(二)人物形象
1、浮士德的形象 浮士德是欧洲近代人的典型,集魔性和神性、 原欲和理性于一身的人物。 ①浮士德是一个在自然欲望推动下不断寻求新的 生活体验,不断追求自我生命价值的原欲型的人 物形象。 书斋的苦闷:标志着他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以 及发自生命本原的欲望。
1
如今,唉!哲学、 法学和医学, 遗憾还有神学, 我全已努力钻研。 可到头来仍是个傻瓜, 并未比当初聪明半点! …… 最后却发现一片茫然。 我因此真叫忧心如焚 …… 我既无产业也无金钱, 也没有荣耀没有盛名; 这么活下去啊连狗也不肯!
让我们投身时间的洪流 让我们卷入事件的旋涡 人痛苦和享受互相交替 人成功与厌烦彼此混合 真正的男子汉只能是 不断活动,不断拼搏
7
只有每天争取自由和生存者 才配享受自由和生存
这里的自由是哲学意义上的人的生命意志的自由 ——个体的人的精神独立与自主。拥有这种“自由” 的人,才能每天不满足的去追求和开拓。 歌德通过浮士德的形象张扬个人主义,在近代西方文 学史上是第一个,通过浮士德的永不满足精神的颂扬表 现了近代个性解放的心声,传达了19世纪欧洲社会的时 代精神。
他是在自然欲望的驱使下凭生命的自由意志去追求 和体验现实生活,因此他的追求和行动,从主观动 机上通常是没有道德上的造恶或造善的选择——个 人主义者。

试分析《浮士德》这部作品的思想意义,及浮士德这一形象的内涵

试分析《浮士德》这部作品的思想意义,及浮士德这一形象的内涵

试分析《浮士德》这部作品的思想意义,及浮士德这一形象的
内涵
歌德笔下的浮士德,是个深居学术象牙塔中,终至垂垂老矣的人物。

面对即将朽坏的身躯,浮士德有非常多的懊丧,他觉得他的人生彷佛还没有开始就要结束了,他花了一生的时间研究学问,却对人生体验品尝太浅,却对知识有说不出的厌倦。

烦恼之余,魔鬼适时出现,引逗他出卖灵魂,交换条件就是让他的人生重新开始,给他机会去品尝所有过去为了知性而放弃的体验。

浮士德在那时,其实是胸怀大志的,他说:「我要投入时间的急流里,我要投入事件的进展中....快乐对我而言并不重要,因此我若在某瞬间说:「我满足了,请时间停下!我就输了。

....我要用我的精神抓住最高和最深的东西,我要遍尝全人类的悲哀与幸福。

」这种心情,像不像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中的德烈?就这样,浮士德被魔鬼变换了身躯,人生重新来过一般,变的年轻有劲。

他开展他生命的体验之旅。

魔鬼一直想让浮士德心中出现享乐主义、投机主义或让他变的庸俗不堪,但浮士德却不是这样的人,对他而言,体验,是追求知识一生后,对生命重新燃起的理想与热情,在他内心深处,绝不是为体验而体验、也不可能步向享乐主义。

《浮士德》:灵魂的买卖与内心的挣扎

《浮士德》:灵魂的买卖与内心的挣扎

《浮士德》:灵魂的买卖与内心的挣扎简介《浮士德》是一部由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戏剧,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该戏剧探索了人性、欲望和人格分裂等主题,并通过主角浮士德的复杂经历,揭示了人类内心的挣扎和对于真理及意义的追求。

浮士德角色简介1.浮士德:本剧主角,是一个拥有超凡才华和渴望无限知识的学者。

2.梅菲斯特费勒:魔鬼形象,代表诱惑与邪恶。

3.格蕾琴:浮士德爱慕并追求的女子。

4.瓦尔普吉斯教授:浮士德在大学时期的导师。

5.马尔泰:浮士德在经历失败后遇到的农民领袖。

内容概述第一幕第一幕中,我们见到了沉迷于无休止学习与追求无限知识的浮士德。

他对于人类所能掌握的知识感到极度不满,决定用自己的灵魂交换来获取更多的智慧。

第二幕在和梅菲斯特费勒达成契约后,浮士德开始享受权力与物质上的富裕,但同时也陷入了无尽欲望的漩涡中。

他追求着一切他认为能够给予他满足感和快乐的事物。

在与格蕾琴相遇后,浮士德对于爱情产生了强烈的渴望与情感,但他追求爱情的同时也背离了自己最初对真理和知识的承诺。

第四幕在第四幕中,浮士德通过旅行和经历失败来反思自己一直以来追逐权力和享乐之路是否正确。

他结识了马尔泰这样一个朴实而真实的人物,并从中获得了启示。

第五幕随着剧情发展,我们见证了浮士德内心挣扎与矛盾达到顶点。

他终于意识到以权力和物质追求快乐并不能带给他真正的满足和意义。

最终,浮士德通过拥抱自己内心的善良和心灵的奋斗,获得了救赎。

主题探讨《浮士德》通过揭示浮士德内心的挣扎和对于真理及意义的追求,反思人性中存在的欲望、诱惑与冲突。

作品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哲学、道德和伦理问题,引导读者深入思考以下主题: 1. 灵魂的买卖:人是否可以通过放弃灵魂来交换权力和物质上的享受? 2. 自我认知与取舍:对于知识、爱情、欲望等多种选择面前,个体如何坚守初心与自我认同? 3. 真理与虚伪:如何界定真相与谎言,并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诚实与正直? 4. 心灵拯救与救赎:一个曾经堕落的灵魂是否能够找到重回善良之路?《浮士德》深刻地描绘了一个在权力、物质欲望和追求意义中挣扎的人类内心。

《浮士德》主要人物形象赏析

《浮士德》主要人物形象赏析

《浮士德》主要人物形象赏析《浮士德》是德国文学家歌德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蓝本写成的一本小说,主要描写了浮士德这个主角在对世界的失望和对自己的不满中走上了与魔鬼缔结契约的道路。

本文主要讲述《浮士德》这一经典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一、浮士德浮士德是本小说的主人公,他是一个既有智慧又有才干的学者,但他对现实的失望和对自己的不满让他迷上了求知的单调生活。

浮士德渴望超越人类极限,寻求超越死亡的永生。

他与魔鬼缔结的契约使他拥有了无限的欲望和力量,但这也导致了他的灭亡。

浮士德的形象象征了对人性和世界的探索和追求,他的失败也提醒人们要珍惜当下并避免被欲望所驱使。

二、门菲斯托费勒门菲斯托费勒是魔鬼,是浮士德与魔鬼缔结契约的对象。

他通晓天下,可以任意操纵现实,这使得他能够满足浮士德的所有愿望。

门菲斯托费勒的形象象征了诱惑和欺骗,他既是浮士德实现愿望的阻碍,也是带领浮士德探索人性和世界的向导。

三、格雷没有格雷没有是浮士德的助手,他是一个天才的小孩,在浮士德的帮助下拥有了超乎寻常的知识。

格雷没有的形象象征了年轻和希望,在浮士德渴望超越人类极限的同时,格雷没有对正常生活的向往提醒着浮士德要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和尊重生命的重要性。

四、费丽斯(Gretchen)费丽斯是浮士德爱上的女孩,她美丽善良,深受浮士德的喜爱。

但他们的关系在魔鬼的干预和浮士德渴望超越世界的冲动下走向了悲剧的结束。

费丽斯的形象象征了浪漫和纯洁,她的命运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人类欲望的追求所带来的后果。

总之,《浮士德》这本小说通过描述这些人物形象,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了人性和生命的复杂性。

浮士德无法摆脱自己的欲望,也无法避免自己的悲剧结局,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人类行为的局限性和错误性。

但费丽斯的形象也提醒我们要珍惜生命中的真正美好,追求真正的快乐和内心的平静。

简析浮士德的形象及其意义

简析浮士德的形象及其意义

简析浮士德的形象及其意义
浮士德是上升时期资产阶级先进分子的象征形象。

1.浮士德是一种积极进取精神的代表,是一个自强不息、执著探索者的形象。

作者让他经历各种诱惑和考验。

同梅非斯特打赌,激起他重新探索信念;热恋的悲剧使他不再追求感官的享受;从政的悲剧使他逃避现实;古典理想的幻灭,使他重新回到现实中寻找实现理想的途径。

他永不满足、永不示弱、探求不止、始终向上向善。

这些构成了他性格上最鲜明的特征。

2.具有人身上鲜明的两重性:一方面受生命本能情欲的驱使,常常沉迷于名利、地位、权势、女人和美等现实欲望中;另方面,他又未被这些所迷惑,不断的超越自我,走向新生活。

一方面追求真理创造事业,一方面又迷恋儿女私情。

他一方面是理想社会的追求者,一方面又是王权的支持者。

这种“灵与肉”,“善与恶”的矛盾。

体现了歌德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思想,也展示了人类复杂性和真实性。

也反映了人类追求真理的艰巨性。

意义:向人们指出了精神净化的道路,指出了人生的意义和人们应追求的生活理想,把人们引向崇高的理想而奋斗不息的伟大道路。

分析浮士德的人物形象

分析浮士德的人物形象

分析浮士德的人物形象。

浮士德既是人类积极精神的象征,也是当时欧洲先进知识分子的艺术象征。

从哲学层面来看,浮士德是“肯定”精神的具体形态;从道德和论理学层面来看,浮士德又是“善”的代表;从社会学的层面来看,浮士德又体现出当时先进的资产阶级思想家的某些思想与行为特征:他不满现状,渴望追求美好的理想,并不断赋之于行动。

因此,也可以说,浮士德是新兴资产阶级积极精神的代表。

浮士德的性格也是充满矛盾的,是一种灵与肉的矛盾,实际上是理智与情欲、进步与停滞,上升与沉沦的矛盾,是上升时期资产阶级两重性的表现,也是歌德眼中至善至恶矛盾在具体事物运动中的反映。

浮士德的探索又是以悲剧而告终的。

因为终极的善是难以穷尽的,而人的追求能力则是有限的。

浮士德虽然厌恶那些已有生活,不断追求更高远的目标,但最终也没有得到真正的满足。

因此,浮士德的悲剧,说到底是一个追求者的有限能力与终极善不可穷尽性之间矛盾的悲剧。

同时,也表明着此时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历史局限性,因为当时歌德还不能对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的未来得出科学的结论。

浮士德 人物形象分析

浮士德 人物形象分析

• 停一停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真美丽!
浮士德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浮士德 梅菲斯特 格蕾辛 皇帝 海伦 老夫妇 天主
浮士德
• 矛盾:“肯定”和“善”,“否定”和“恶”。 • 1.自强不息、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积极向上。 不断地追求知识和真理,追求美好的事物,追求 崇高的理想。 • 2.人类的缺点:有贪图享乐、安于现状的一面, 还有嫉妒心。 • 3.悲剧人物:追求知识的悲剧,追求爱情的悲剧, 追求权力的悲剧,追求古典美的悲剧,追求事业 的悲剧。
• 梅菲斯特(Mephistopheles): • 1.说谎者,否定者,善的破环着(故称恶魔)。 作者笔下的魔鬼,是作为与浮士德对比的形象而 出现的。 • 2.单纯的邪恶。 • • • • 格蕾辛: 1.纯洁的少女,天真纯朴善良勇敢追求爱情。 2.强烈的封建道德观念和宗教意识 3.最终的悲剧结局
• 皇帝:愚昧无知,安于享乐。 • 海伦:古典美的象征。红颜祸水。 • 老夫妇:善良,执着,勇敢,却是无力的 抗争 • 天主:命运的掌管者。

浅析《浮士德》中的人物形象

浅析《浮士德》中的人物形象

浅析《浮⼠德》中的⼈物形象外国⽂学史论⽂专业:对外汉语姓名:党素云班级:1132801学号:201130280127指导⽼师:熊进萍副教授⽬录:⼀、《浮⼠德》中的善的代表——上帝⼆、承认⼈性中“恶”的存在——魔⿁三、善与恶的统⼀——浮⼠德(1)、他不断的追求知识和真理,追求美好的事物,追求崇⾼的理想。

(2)、浮⼠德⼜有贪图享乐、安于现状的⼀⾯。

(3)、浮⼠德是当时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精神思想的化⾝,具有很⼤的象征性。

四、⼩结五、参考⽂献浅析《浮⼠德》中的⼈物形象摘要:《浮⼠德》诗歌的根据16世纪⼀个民间传说写成的诗体悲剧,它花费了60多年的时间,倾注了歌德毕⽣的⼼⾎。

全书长达⼀万两千余⾏,分上下两部,它描写了主⼈公浮⼠德⼀⽣探求真理的痛苦经历,浮⼠德这⼀形象凝结沉淀了⽂艺复兴以来三百年间欧洲和德国民族⼴袤深厚⼤社会⼼理,其内核是对“历史之谜”期望作出解答的德国民族⽂化⼼理深层结构。

他对⾃⼰⽣命本真和意义的⾃我意识,也就表现为分裂意识:⾄于型、情欲与理性、⼈性与神性剧烈的搏⽃与奋争中,对意识的分裂和⼆元化的体验使他充满了苦恼:“有两个灵魂住在我的胸中,他们总是互相分道扬镳。

”关键词:《浮⼠德》形象分析德国⼤⽂豪歌德的诗剧《浮⼠德》,是⼀部旷世巨著和杰作。

在世界⽂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它与荷马的《史诗》,但丁的《神曲》,莎⼠⽐亚的《哈姆雷特》并列同为欧洲的四⼤名著。

全剧分为两部,是有感性到理想的过程。

诗剧开头为“天上序幕”,描写上帝与魔⿁糜菲斯特的打赌,⼆是浮⼠德与魔⿁打赌,签订契约条件为魔⿁满⾜浮⼠德的⼀切欲望,⼀旦浮⼠德感到满⾜,说出“你真美呀,请停留⼀下。

”他的灵魂将归魔⿁所有。

《浮⼠德》中的上帝代表了⼈性中的善,魔⿁靡菲斯特则是丑恶与罪恶的化⾝。

浮⼠德这⼀⼈物就是“⼈”的代表,代表着整个⼈类,铸就了“浮⼠德精神”。

⼀、《浮⼠德》中的善的代表——上帝[1]歌德虽然在许多时候,表⽰出他的⽆神论观点,但他也保留了对上帝的独特信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浮士德》主要人物形象赏析
(一)先进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或人类的代表
浮士德是一个先进的人生理想探求者形象。

浮士德在探求人生理想的过程中,表现出了鲜明的性格特征,即:他具有坚忍不拔、执着努力的毅力和品格,具有永不满足、知错必改、不断向上向善的美德和精神。

但浮士德形象还有更深层的象征意蕴:他对人生理想不断探求的每一个阶段都反映了欧洲资产阶级思想家精神发展的某一个重要时期;他对人生理想探索的全过程,则总结了自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代以来,一直到19世纪初期德国和欧洲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思想探索的全部历程。

而且,歌德与启蒙运动时期的许多资产阶级思想家一样,把本阶级看作全体人民的代表。

在“天上序曲”中,天帝与靡非斯特关于人类前途的争论,就是以浮士德为例来进行的。

这样,浮士德对人生理想的不断探求便象征着人类的精神发展历程。

(二)浮士德形象的两面性
浮士德在对人生理想的探求过程中,也反映出了他的思想矛盾和两面性。

这种思想矛盾和两面性,首先表现在他作为“开明君主”的象征上。

作为一个“开明君主”,他所要建设的国家,不外乎资产阶级理想化的“自由王国”。

它既不可能实现,当然更说不上永恒。

他的封地,是靠着帮助皇帝镇压叛乱得来的赏赐;他的建国,需要用“快乐和威吓”、“金钱、诱惑”甚至“迫害”来奴役人民。

在以新换旧的过程中,他回避革命暴力,虽不作专制的朋友,却让“蛮横”把老人吓死,把旅客杀死,让火焚烧他们仅有的礼拜堂和菩提树。

他的海外贸易,离不开靡非斯特的海上强权,杀人越货。

他的宏伟筹划,总要伴着“不知流多少血”和“鬼哭神号”。

这虽然引起他的“忧愁”,也给他带来喜悦。

因此可以说,在他的“最高享受”中,包藏着资产阶级的掠夺本性。

其次,歌德赋予浮士德以灵与肉、善与恶的矛盾冲突,以此来表现出一种“辩证精神”。

浮士德在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时说:“有两种精神居住在我的心胸,一个要同别一个分离;一个沉溺在迷离的爱欲之中,执拗地固执着这个尘世,别一个猛烈地要离去凡尘,向那崇高的灵的境界飞驰。

”这种充满矛盾的精神世界,是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二重性的典型表现。

不过,在浮士德的性格中,主导面却是向着崇高的境界进取。

(三)靡非斯特形象
靡非斯特是否定精神的具体化,“恶”的代表。

靡非斯特不相信人的向善,否定理性,否定人的努力。

他声称:“犯罪,毁灭,更简单一个字,恶,这便是我的本质。

”靡非斯特对浮士德的每一次服役,都以阻碍浮士德的努力,重新拉浮士德走入迷途为目的,这就是“作恶”。

靡非斯特的“作恶”,却促使浮士德认识错误,纠正错误,继续探求人生理
想,在这个意义上说靡非斯特的“作恶”正是在“造善”。

在这里,歌德是从磨炼、激励的意义上,肯定靡非斯特的“作恶造善”作用的,有着积极的意义。

靡非斯特同浮士德订立明确的契约,无异于时时警惕着浮士德,激励浮士德不向恶屈服,而向善的境界百折不挠地前进。

靡非斯特一次次地诱惑,一次次地失败,激励着浮士德冲破一股股人生迷雾,一步步地奔向前方。

当然,靡非斯特之所以未能使浮士德堕落,根本的原因在于浮士德是一个人生理想的探求者,他的那种永不满足、锲而不舍的性格,也就是他对于理想境界的探求精神,在他身上始终占主导地位。

对于这样的人,“恶”能使他犯错误,却不能使他沉沦。

(四)靡非斯特形象的作用——批判精神的体现者
歌德借靡非斯特之口,对宫廷、宗教、专制教育制度、唯心主义哲学、虚伪的道德、新兴大都市的罪恶,都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和讽刺。

特别是对殖民主义的海上掠夺,揭露得更是淋漓尽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