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诺歌剧《浮士德》中玛格丽特的人物分析
古诺歌剧《浮士德》题材分析

古诺歌剧《浮士德》题材分析
林卿
【期刊名称】《学术评论》
【年(卷),期】2010(000)0S1
【摘要】<正>一、题材来源1、诗剧《浮士德》内容歌德(1749~1832)是18世纪至19世纪德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他的一生正处于欧洲社会大变革的时期,他的诗剧、小说、散文等作品都生动地反应了这一时期地历史变革及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
长篇诗剧《浮士德》是最
【总页数】3页(P155-157)
【作者】林卿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516
【相关文献】
1.抒情男中音如何塑造抒情歌剧中的角色——以古诺《浮士德》瓦连廷的咏叹调为例 [J], 王孝忠;
2.抒情男中音如何塑造抒情歌剧中的角色——以古诺《浮士德》瓦连廷的咏叹调为例 [J], 王孝忠
3.试论古诺歌剧《浮士德》中咏叹调的艺术特点 [J], 赵楠
4.19世纪的法国大歌剧:古诺的《浮士德》 [J], 欧南;
5.古诺歌剧《浮士德》戏剧与音乐结合手法之分析 [J], 赵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浮士德》主要人物形象赏析

《浮士德》主要人物形象赏析(一)先进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或人类的代表浮士德是一个先进的人生理想探求者形象。
浮士德在探求人生理想的过程中,表现出了鲜明的性格特征,即:他具有坚忍不拔、执着努力的毅力和品格,具有永不满足、知错必改、不断向上向善的美德和精神。
但浮士德形象还有更深层的象征意蕴:他对人生理想不断探求的每一个阶段都反映了欧洲资产阶级思想家精神发展的某一个重要时期;他对人生理想探索的全过程,则总结了自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代以来,一直到19世纪初期德国和欧洲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思想探索的全部历程。
而且,歌德与启蒙运动时期的许多资产阶级思想家一样,把本阶级看作全体人民的代表。
在“天上序曲”中,天帝与靡非斯特关于人类前途的争论,就是以浮士德为例来进行的。
这样,浮士德对人生理想的不断探求便象征着人类的精神发展历程。
(二)浮士德形象的两面性浮士德在对人生理想的探求过程中,也反映出了他的思想矛盾和两面性。
这种思想矛盾和两面性,首先表现在他作为“开明君主”的象征上。
作为一个“开明君主”,他所要建设的国家,不外乎资产阶级理想化的“自由王国”。
它既不可能实现,当然更说不上永恒。
他的封地,是靠着帮助皇帝镇压叛乱得来的赏赐;他的建国,需要用“快乐和威吓”、“金钱、诱惑”甚至“迫害”来奴役人民。
在以新换旧的过程中,他回避革命暴力,虽不作专制的朋友,却让“蛮横”把老人吓死,把旅客杀死,让火焚烧他们仅有的礼拜堂和菩提树。
他的海外贸易,离不开靡非斯特的海上强权,杀人越货。
他的宏伟筹划,总要伴着“不知流多少血”和“鬼哭神号”。
这虽然引起他的“忧愁”,也给他带来喜悦。
因此可以说,在他的“最高享受”中,包藏着资产阶级的掠夺本性。
其次,歌德赋予浮士德以灵与肉、善与恶的矛盾冲突,以此来表现出一种“辩证精神”。
浮士德在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时说:“有两种精神居住在我的心胸,一个要同别一个分离;一个沉溺在迷离的爱欲之中,执拗地固执着这个尘世,别一个猛烈地要离去凡尘,向那崇高的灵的境界飞驰。
浮士德人物形象分析

浮士德人物形象分析《浮士德》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它与《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同为欧洲的四大名著。
《浮士德》是歌德根据16世纪一个民间传说写成的诗体悲剧,它花费了60多年的时间,倾注了毕生的心血。
全书长达一万两千余行诗句,分上下两部;它描写了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经历。
主人公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
在这些经历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为不满现实而不断探索人生真理、不断追求的人,他的形象可以说是18世纪德国先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的探索象征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300年间欧洲资产阶级精神发展的历史。
《浮士德》带有歌德的自传色彩,这个人物的身上也融合进了歌德自己的某些性格特征,而且这部作品诞生和贯穿了德国狂飙突进运动时期,或多或少的带有那个特定时期的时代特征和共性。
18、19世纪是一个多元化文化凸现,封建主义走向没落,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的一个新旧交替的转换时期,人的理性主义,人文主义都正处在一个重新建构的重要时期,人性中的善良与丑恶的因子就在不断的斗争与撕裂状态下。
而《浮士德》中的上帝正是代表了人性中善良正义的一方,而魔鬼梅菲斯特却恰恰处于对立面,是丑恶与罪恶的化身。
浮士德这一人物就是“人”的代表,代表着整个人类,而他一生的结局就象征着人类的命运和前途。
浮士德那种超人的智慧和孜孜不倦、勇于探索的精神。
这就是人性中的一种积极肯定、向善的精神,尤其是作为人类追求意识的表达者而出现的。
但是,为了凸现他这种人文主义精神歌德运用了辩证法的论证,浮士德这种对生活的肯定,真理的探求都是通过对错误的不断否认来实现的。
而作为人类的代表他又是善与恶的矛盾统一体,有着灵与肉,理想与现实实践的冲突,追求的古典美与现代社会现实的不协调性,因而由于人格中的弱点而被魔鬼梅菲斯特利用引诱而屡犯错误,屡陷迷津。
但是我们可以看出,他并没有完全堕落,完全沦落,而是处在一个不断的斗争中,这善与恶这两种思想正是在他的意志与占据控制心灵力量的大小而此消彼长不断变化,导致了他的行为的不断变换与痛苦抉择。
浮士德 赏析

《浮士德》赏析浮士德是德国传说中的一位著名人物,可能是占星师可能是巫师,具体无可考证。
在歌德的《浮士德》中,浮士德是个老迈的平民形象,为了寻求新的生活和魔鬼墨菲斯托签约,以把自己的灵魂抵押给魔鬼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当浮士德认为自己得到满足的那一刻,他的灵魂即为魔鬼所有。
因为有了这个约定,墨菲斯托使用魔法,让浮士德有了一番奇特的经历,他尝过了爱情的欢乐与辛酸,在治理国家中显过身手,在沙场上立过奇功,又想在一片沙滩上建立起人间乐园……最终是在浮士德滞留微弱的理智下,天使先魔鬼一步赶来,挽救了浮士德的灵魂。
整个故事奇特而匪夷所思,所有的情节危情不断而又在千钧一发之际得到解决。
在魔鬼的带领下,浮士德实现自己的诸多想法,一面受到牵制和引诱,一面靠着自身的顽强自立避免走向堕落,获得解脱。
然而,始终是个悲剧,太多起初美好无暇到最后只是泡影一场。
追求知识,他满腹经纶,却于事无补;追求爱情,爱情被保守思想和封建礼法扼杀;政治追求,为封建王朝服务,却因爱上海伦而葬送自己的前程;追求艺术,追求古典美,也以幻灭告终;社会理想追求,围海造地,建造人间乐园,却在呐喊中倒地而死。
这就是作者创作的本意所在!浮士德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
这五个阶段在当时都有现实根据和意义,它们高度体现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几百年德国乃至欧洲资产阶级探索和奋斗的精神历程,浮士德只是作为一个象征性艺术形象作为全人类命运的一个化身来折射大众,从而更彻底直白的宣传启蒙时代人文主义思想----------浮士德走出阴暗的书斋,走向大自然和广阔的现实人生,体现了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直到“狂飙突进”运动资产阶级思想觉醒、否定宗教神学、批判黑暗现实的反封建精神。
浮士德与玛甘蕾的爱情悲剧,则是对追求狭隘的个人幸福和享乐主义的利己哲学的反思和否定。
从政的失败,表明了启蒙主义者开明君主的政治理想的虚幻性。
《浮士德》主要人物形象赏析

《浮士德》主要人物形象赏析《浮士德》是德国文学家歌德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蓝本写成的一本小说,主要描写了浮士德这个主角在对世界的失望和对自己的不满中走上了与魔鬼缔结契约的道路。
本文主要讲述《浮士德》这一经典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一、浮士德浮士德是本小说的主人公,他是一个既有智慧又有才干的学者,但他对现实的失望和对自己的不满让他迷上了求知的单调生活。
浮士德渴望超越人类极限,寻求超越死亡的永生。
他与魔鬼缔结的契约使他拥有了无限的欲望和力量,但这也导致了他的灭亡。
浮士德的形象象征了对人性和世界的探索和追求,他的失败也提醒人们要珍惜当下并避免被欲望所驱使。
二、门菲斯托费勒门菲斯托费勒是魔鬼,是浮士德与魔鬼缔结契约的对象。
他通晓天下,可以任意操纵现实,这使得他能够满足浮士德的所有愿望。
门菲斯托费勒的形象象征了诱惑和欺骗,他既是浮士德实现愿望的阻碍,也是带领浮士德探索人性和世界的向导。
三、格雷没有格雷没有是浮士德的助手,他是一个天才的小孩,在浮士德的帮助下拥有了超乎寻常的知识。
格雷没有的形象象征了年轻和希望,在浮士德渴望超越人类极限的同时,格雷没有对正常生活的向往提醒着浮士德要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和尊重生命的重要性。
四、费丽斯(Gretchen)费丽斯是浮士德爱上的女孩,她美丽善良,深受浮士德的喜爱。
但他们的关系在魔鬼的干预和浮士德渴望超越世界的冲动下走向了悲剧的结束。
费丽斯的形象象征了浪漫和纯洁,她的命运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人类欲望的追求所带来的后果。
总之,《浮士德》这本小说通过描述这些人物形象,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了人性和生命的复杂性。
浮士德无法摆脱自己的欲望,也无法避免自己的悲剧结局,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人类行为的局限性和错误性。
但费丽斯的形象也提醒我们要珍惜生命中的真正美好,追求真正的快乐和内心的平静。
《浮士德》梳理分析

《浮士德》歌德创作道路的发展和主要成就1.狂飙突进运动时期(1775年前)讴歌激情、崇尚自由,反对思想和艺术上的束缚和桎梏,以澎湃奔突的狂放激情为性格特征和美学特征。
剧作《葛兹·冯·伯利欣根》,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抒情长诗《普罗米修斯》。
2.转向古典美时期(1775至1794)“魏玛十年”与意大利之游。
放弃了狂飙式的幻想,青年时代排斥客观、崇尚自我的个人激情,已开始让位于淳朴的、现实的“古典主义”——人道主义理想。
剧本《艾格蒙特》、《在陶里斯的伊菲格尼亚》。
3.古典文学的繁荣时期(1794-1805)也是与席勒合作的十年。
他们合作写诗。
共同创办杂志,办魏玛歌剧院。
二人的创作实践和艺术理论都主张以古代希腊罗马文艺为楷模,贯彻自由和人道精神,艺术上强调古典主义。
二人共写了上千首批评性的《警句》、竞写歌谣。
歌德相继写成了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叙事长诗《赫尔曼与窦绿苔》以及《浮士德》第一部。
4.理想深化与艺术圆融时期(1805-1832)研究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的著作和东方文学与哲学,与思想家艺术家交往,视野开阔,提出“世界文学”的思想,以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睿智,探索宇宙人生,追求理想,向哲学化的深度开掘。
作品主旨转向了人与世界、灵与肉、成与毁以及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的思考,在稳重中透露出浓郁的探索追求的激情,在明澈恬淡中表现出聪明的智慧。
长篇小说《亲和力》、自传性作品《诗与真》、《意大利游记》、诗集《西东合集》、组诗《中德四季晨昏杂咏》、小说《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和《浮士德》第二部。
浮士德题材来源来自中世纪德国民间传说,在歌德之前已有许多作家写过这个题材的文学作品。
无名氏:《浮士德平生》,1587马洛:《浮士德博士的悲剧》,1604莱辛:《浮士德》片段,1784克林格尔:《浮士德》,1791沙米索:《浮士德》,1813一生追求,五幕悲剧浮士德从中世纪的繁琐哲学和伪科学中挣脱出来(知识悲剧),探索新的生活道路,经历了爱情和官能的享乐(爱情悲剧),经过为封建宫廷服务的阶段(政治悲剧),与对古典艺术与古典美的理想的追求(海伦悲剧),终于达到一定范围内的经济控制及对大自然的改造(事业悲剧),最后在人类未来的幸福理想社会的预感中得到满足。
浮士德 人物形象分析

• 停一停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真美丽!
浮士德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浮士德 梅菲斯特 格蕾辛 皇帝 海伦 老夫妇 天主
浮士德
• 矛盾:“肯定”和“善”,“否定”和“恶”。 • 1.自强不息、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积极向上。 不断地追求知识和真理,追求美好的事物,追求 崇高的理想。 • 2.人类的缺点:有贪图享乐、安于现状的一面, 还有嫉妒心。 • 3.悲剧人物:追求知识的悲剧,追求爱情的悲剧, 追求权力的悲剧,追求古典美的悲剧,追求事业 的悲剧。
• 梅菲斯特(Mephistopheles): • 1.说谎者,否定者,善的破环着(故称恶魔)。 作者笔下的魔鬼,是作为与浮士德对比的形象而 出现的。 • 2.单纯的邪恶。 • • • • 格蕾辛: 1.纯洁的少女,天真纯朴善良勇敢追求爱情。 2.强烈的封建道德观念和宗教意识 3.最终的悲剧结局
• 皇帝:愚昧无知,安于享乐。 • 海伦:古典美的象征。红颜祸水。 • 老夫妇:善良,执着,勇敢,却是无力的 抗争 • 天主:命运的掌管者。
古诺歌剧《浮士德》音乐创作手法研究

古诺歌剧《浮士德》音乐创作手法研究赵芹【摘要】古诺是19世纪中下叶法国抒情歌剧的杰出代表人物,歌剧《浮士德》是古诺最具代表性的一部歌剧作品,同时也是法国抒情歌剧的典范之作.本文从旋律创作、和声与调式调性特点等两个方面分析研究歌剧《浮士德》的音乐创作手法.【期刊名称】《黄河之声》【年(卷),期】2014(000)018【总页数】2页(P22-23)【关键词】古诺;歌剧;《浮士德》;音乐创作手法【作者】赵芹【作者单位】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夏尔·弗朗索瓦·古诺(Charles Francois Gounod,1818-1893)是法国著名的指挥家、管风琴家、抒情歌剧作曲家,是19世纪中、下叶法国歌剧学派的创始人和奠基人。
他的创作涉及歌剧、交响曲、声乐曲等众多领域,但以歌剧创作最为著名。
他创作出一种被称之为“抒情歌剧”的歌剧类型,为法国歌剧摆脱外国歌剧影响、推动法国歌剧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歌剧《浮士德》是古诺最具代表性的歌剧作品之一,也是19世纪法国抒情歌剧的典范之作。
它创作于法兰西第二帝国统治时期,选用歌德诗剧《浮士德》第一部中的第二部分——浮士德与玛格丽特的爱情悲剧进行音乐描绘。
在歌剧《浮士德》中,音乐创作极富特点,本文将从旋律创作特征、和声与调性特点两方面加以分析研究。
在构成歌剧音乐创作手法的诸多要素中,旋律是最具表现力的,它奠定了整部歌剧的感情基调,它能使歌剧作品更加生动,更加引人入胜。
(一)顶针格在歌剧《浮士德》中,顶针格是古诺旋律创作的一个常用手法,即前一句旋律的结束音和下一句旋律的开始音相同,类似于中国传统音乐旋律创作中的“鱼咬尾”手法,也与中国文学修辞中的“顶针”手法相似,这种旋律创作手法使音乐环环紧扣、引人入胜,保持了很好的连贯性。
在第三幕第四场浮士德的卡伐蒂那《贞洁的小屋,我向你致敬》中,第一段第一部分中的三个乐句旋律主要以级进进行为主,优美流畅,极具抒情气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歌剧《浮士德》是古诺索追求,艺术地概括和表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知识分子形象,表现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发展历程。浮士德矛盾的两重性、他的不断追求、不断探索的精神,代表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进步知识分子的形象。而古诺歌剧则以爱情悲剧为中心,忽略了诗剧的哲理性和象征性,侧重表现玛格丽特的天真纯朴善良以及她对爱情的追求,由此产生的与封建道德观念和宗教意识的冲突,并导致悲剧结局。 全文由四章组成,第一章绪论,总括研究缘起、研究设想等。歌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而戏剧首当其冲是歌剧最重要的艺术元素,同时也是歌剧的基本品格。戏剧的基本范畴又包括故事情节、人物关系、以及对话与诗剧等等,这对研究一部歌剧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因此第二章第三章主要从歌剧的戏剧元素进入研究,从歌剧选材和歌剧人物入手,对歌剧主题及爱情悲剧的成因进行考察。从文本角度,探析歌剧主题形成、戏剧人物关系,以及这种关系与戏剧冲突发展的关系,玛格丽特悲剧的成因;第四章从歌剧音乐的元素着手,把握对玛格丽特爱情悲剧的音乐刻画,对人物性格的音乐展示。笔者在第四章中根据歌剧音乐的戏剧性功能及歌剧的音乐表现手段,从抒情性、叙事性和冲突性三方面入手,对歌剧人物形象及爱情悲剧的刻画做进一步的诠释,以期深化对歌剧主题的把握。